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0|回复: 2

[佛化生活] 【推荐】出家人的真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出家人的真孝

我们出家人辞亲割爱,出家修道往往被世人误会不顺孝道。这是因为世间的人对我们出家人的误解,认为出家就放弃家庭不顾父母。其实,乌鸦尚且孝亲反哺、羔羊还会感恩跪乳,我们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怎么会不顺孝道呢?如果我们出家人真的不顺孝道,岂不连这些乌鸦、羔羊还不如?还怎么自利利他、度己度人?这些误会实在让我们出家人蒙冤。所以,有远公在被责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之后回答:“立身行道”。因为事实上,佛教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各种经典反复在说出家人要守孝道,就连出家的生活依据——清规戒律都明确规定要守孝道。
例如《梵网经》中有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末罗王经》中说:人问世尊。何等为父母力。佛言。谓受父母身体。乳哺育养之恩。或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是为父母力。
《增一阿含经》中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一供养父母。二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若复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当知父母恩重。施育之时将护不失时节。供养孝顺。
《六度集经》中说:昔者菩萨身为鹤鸟。生子有三。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自裂腋下肉以济其命。三子疑曰。斯肉气味与母身气相似无异。得无吾母以身肉饲吾等乎。三子怆然有悲猛之情。又曰。宁殒吾命不损母体也。于是闭口不食。母睹不食而更索焉。天神叹曰。母慈慧难喻。子孝希有也。诸天祐之。愿即从心。佛告诸比丘。鹤母者吾身是也。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也。菩萨慈慧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人。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人。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人。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人。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人。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亿人。不如饭一佛举愿求佛。举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大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杂宝藏经》中说:昔过去久远。雪山之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果先奉父母。当于尔时有一田主。初种谷时而作愿言。所种之谷要与众生而共啖食。时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谷以供父母。田主行谷见有虫鸟揃谷穗处。嗔恚懊恼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尔时语田主言。田主。先有好心布施。故敢来取。如何今者而见网捕。田主问言。取谷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田主语言。自今以后常于此取勿生疑难。畜生尚尔。孝养父母。岂况于人。佛告比丘。昔鹦鹉者。今我身是。时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今我父母净饭王摩耶夫人是。由昔孝养今得成佛。
《五分律》中说: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贤愚经》中说: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翁老母,两目既盲,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养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养父母;余残酸涩,臭秽恶者,便自食之。尔时,阿难见此小儿虽为年小,恭敬孝顺,心怀爱念。佛乞食已,还到精舍。尔时,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阿难于时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向与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慈心孝顺,共盲父母住城门下,东西乞食。所得之物,饮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养其老父母;破败臭秽,极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爱敬。’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为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二世受报亦无穷。
这些所列举的经典实际上还只是佛经中讲孝道很少的一部分。从这些所列举的经典中就能看出,佛教的孝道绝不是一般的孝道。世间的孝道只讲到要如何孝顺父母,而佛教中所讲的孝道则扩大化、深入化了。佛陀不但要求我们要孝顺父母,还要孝顺大众;不但要孝顺还要教导、帮助他们。
所以,《孝子经》中说: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父母恩难报经》中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贫,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本事经》中说: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实际上,佛教把孝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一般的物资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这是小孝。出家人得果成道、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还只是中孝。出家人引导父母产生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展转之苦,这才是上上大孝。
这三种孝,自古以来出家人都做得非常出色。只是第二种孝,出家人因为淡薄名利,往往对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不会去大力宣传,但是并不等于没有让父母光彩愉悦。打开灯录看看就知道,上面所记载的最前面就是某地某人子之说。只是因为成道的出家人,不愿意被名声而累,在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比较隐蔽而已。只有谢世之后,才被人们挖掘出来宣传。
出家人的大孝,在《盂兰盆经》中说: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所以,我们出家人有度脱七世父母之说。从这些来看,佛教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不是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
更进一步来说,要度脱自己的所有父母(《梵网经》上就有说,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人是我父)。也就是要度尽一切宗亲;要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说自己尽了大孝。这就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要对整个民族尽孝,要对一切众生尽孝。这才是佛教中讲的大孝。
发表于 2010-12-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2-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1 09:17 , Processed in 0.2100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