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76|回复: 20

圣严法师教禅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的修行方法,
    原则上不出调饮食、调睡眠、
    调身、调息、调心等五要素,
    其中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了调理身心,
    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与统一。
   -.-.-.-.-.-.-.-.-.-.-.-.-.-.-.-.-.-.-.-.-.-.-.-.-
(一)禅修重在体验
  诸位菩萨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除了听闻佛法之外,就是要学习禅修的方法,用来达成发明自我的目的。
  禅是什么?从字面的意义看,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芒果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又如盲人问色,一个双目从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情况?就有人告诉他像白布、白纸一样的白,有人告诉他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也有人告诉他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这个盲人糊涂了,他原以为白色的洁白应该是很单纯的,怎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呢?原因是从未见过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说,他还是无法想像。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
(二)禅修入门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著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著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个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之挺直;腿下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练、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松之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大家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全放松,只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舐上颚、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掌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注意呼吸是非常无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我们应该上课的时候专心上课,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做任何事都要把心专注其上。
5.数呼吸
  注意呼吸时间久了,可能觉得很无趣,现在教给各位另外的方法:①数呼吸(数息法),②念佛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覆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著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6.数佛号
  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7.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覆的原因,是为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在胡思乱想,数目却仍数得很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愈强大。对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在在都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愈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愈少;相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愈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心念愈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长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们要放弃自我、要无我的,但在达到无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当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如何放得下呢?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著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小腿,左边大腿、膝盖、小腿及轻柔转动双足脚踝。
  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9.打坐注意事项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参禅参到忘人无我的境界,便到初禅「离生喜乐地」。在这阶段,破了众生的执着,而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无呼无吸,不出不入,有一种特别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妙不可言的。总之,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乐。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欢喜。坐在那里,不饮不食。脉搏也停止,等于死人一样,可是还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静坐。

     三禅是「离喜妙乐地」。在定中离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种的欢喜,而得一种妙乐。这种妙乐,无法可形容出来,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在此境界,把念头也止住了,没有意念。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意念不但止住,而且也舍了。这时候,得到非常清净、非常微妙的快乐。四禅的境界,还是凡夫的地位,尚未证果,不要以为了不起,此境界离证果尚有一段距离,应该努力去参,再接再厉去参,进一步才到「五不还天」的境界,那才是入圣人法性流。

     有个无闻比丘,他参到四禅的境界,误认为证了果位,所以到处宣传,自己证了果。因为他对佛法不彻底了解的缘故,所以打妄语,最后堕于无间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什么是“六合敬”标签: 六和敬出世间法二谛法如同修六合文化  
「六合敬」:

一、身和同住。远离杀盗淫妄等过失,共行善法的和平共处;

二、口和无诤。言语中不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起乖诤,而能宣说佛法,相互增益;

三、意和同悦。大众的心意对菩提涅盘有共同的信心和欣悦;

四、戒和同修。共同来诵戒,遵守戒律,并且透过个人的反省检讨,相互劝善止过,更能如法如律,住持正法;

五、见和同解。共同具足正知见,对於真、俗二谛有一致的共识;

六、利和同均。在食、衣、住、行等生活上,相互布施照顾,平等均霑。

因此「六和敬」是出家僧众为解脱烦恼,在菩提道上行持出世间法的和合。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常说三明与六通,甚么是三明与六通啊 ?



三明其实就是指



天眼明,宿命明 和 漏尽明



六通就是指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和 漏尽通



那么通和明又有甚么不一样呢?



是这样的,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



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



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



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譬如宿命通只能看到过去的生命现象,却无法了解其因缘,



而宿命明则是看到现象外,还能了解背后的因缘,



同样的,能观察从此生死后投生彼处,是名天眼通,



能知了为何如此的因缘际会,不失正念,则为天眼明



譬如古代两个具有神通的人,同时以天眼观察未来,



其中一个看到车子在街上奔驰,但可能只看到车子,却不知道那是甚么作用,



而另一个具天眼明者,他不但看到,而且能知了这是一种交通工具,



在过去是牛车,马车后来演变成为汽车



甚至未来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这就是明与通最根本的差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何谓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
十二分教。⑴长行,⑵重颂,⑶孤起,⑷譬喻,⑸因缘,⑹无问自说,⑺
本生,⑻本事,⑼未曾有,⑽方广,⑾论议,⑿记别或授记。
2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说出?偈说: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如因缘与自
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记别。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解脫分別是: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4. 空無邊處解脫

5. 識無邊處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有感於現代人的煩惱熾盛、苦悶、痛苦、憂鬱、悲觀、多愁、擔憂偏多,諸多心病,不得解脫之道。加上雖然看到佛經上有八解脫的解藥,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想要試著加以翻譯、簡單闡述、舉例說明,希望對於有心人及有需要的人,能有所助益。簡單的說,想要解脫就要修行,修清淨心,行菩薩道。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看開了)

第一種解脫就是看開了,看開了就解脫了。舉例而言,一個人,他想賺錢,他認為賺錢、存錢很重要,可以養家、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出國玩等等。可是不幸投資失利,虧了500萬,他經過一番冷靜理性的思考,想通了,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人生在世,錢夠用就好,何苦汲汲營營追逐套利。想一想,有人賺了錢,卻失去健康。還有人賺了錢,卻忽略親子關係與家庭和樂。更有人一開始賺了小錢,後來貪心投資更多,虧到傾家蕩產。自己雖然虧了500萬,但還有一份工作可做,吃穿簡單一點,日子還是可以過,健康平安最重要。這就是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心基本上對於色(物質,例如錢、欲望)還是存在的,只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可以看開了,可以接受無常,面對問題,接受現實,隨順因緣,內心不受影響。這裡的觀是指觀想,經過一個轉念的過程,得自在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完全看開了)

第二種解脫與第一種解脫都是看開了,差別是第二種解脫內在的境界更高一點,內心對於所有的物質,已經可以不受影響。例如錢,可有可無,沒有得失心,不需要追逐,該來就會來,來也很好,不來也很好。甚至是不會想到這個事的境界,或是說錢、物質、這些事情,他已經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不只對外界的事想開了,內心也想開了,內無色想,所以我說這是完全想開了。

3. 淨解脫身作證具定住(真正清淨了)

淨是指清淨,不受外塵的影響,內心清淨自然解脫。這需要一段過程的自我要求、自我修練。例如,一個人,持齋戒吃素二十年,對於食物可以得清淨。一個人,用心做志工一輩子,可以縮小自己,解脫束縛得歡喜自在。一個人,恒持善念布施,可以得清淨心,輕安自在。一個人,修忍辱行,被人誤解、羞辱,可以不生氣,可以自在以對,是真清淨。當種種的修行具足時,不論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可以達到清淨的境界。要特別強調的是「身作證具定住」這幾個字,因為淨,清淨心,要知道很容易。一個字「淨」,三個字「清淨心」,讀完唸完只要一秒鐘。所以淨不是知道就好,更不是理解就可以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而且要持續的安住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不是有時候有清淨,一下子又沒有,要能維持恒定的清淨才是解脫。

4. 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了)

布袋和尚有句話:「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收時觀自在。」這就是一種不受限了,空無邊處解脫的境界。能夠讓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維,不要受到有形時空的限制,就可以讓自己解脫。所謂心靜自然涼,道理亦同。陶淵明有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就是可以做到空無邊處解脫,這時的心可以在任何地方,可以如處深山老林之中,可以在一處桃花源中,可以留在原地面對問題,可以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心是自由的,是超越的,是解脫的。佛經上講得更傳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空無邊處解脫就是這樣的境界。要修練心量大,要修練看得開加上看得遠,當這些你都會了,也透過練習成為一種習慣,解脫的功夫就修練成了。下次境界來了,你可以很快跳脫,進入空無邊處解脫,不受限制與影響。

5. 識無邊處解脫(無分別心)

佛家講無分別心,莊子講齊物論,其中有段文,「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譯意是:「我(南郭子綦)已經先把我自己的所有的理性活動都放在一旁了,因為以一般的理性知識是無法認識超越性的道的智慧。就像你們平常聽過絲竹管樂之聲,卻未必會去注意大自然的各種風聲,就算領賞了大自然的風聲,卻未必會領會自然本身的無聲而有聲的道理。」修練齊物,無分別心的功夫首先要做到無我,拋掉一般的理性認知,進入真理與真識的智慧。這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貴賤美醜是因為人心的主觀慾望而起分別的,其實都是相對的,也可以看成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無分別心。例如,胖的身材,對有些人而言很醜,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又認為這才是美的標準。住豪宅與住平房,如果認為有差別,是自己的分別心起作用。如果修練識無邊處解脫,以無限多元的角度來分析事物,你會發現這些事物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的,我們也是宇宙萬物中非常微小的一部份而已,理解此一道理的人可以得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不執著了)

無所有處解脫就是我們熟悉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前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是多麼的重要。「應無所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一個現象上產生執著,不會牢牢不放,因為牢牢不放心就困住了。反過來說,應無所住,就會生出解脫心。例如,一個人受了主管的責罵,如果一直耿耿於懷,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件事,心就被外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反過來,就釋懷了,就解脫了。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得到解脫的心,又有機會生起慈悲心和智慧心,這就是佛和菩薩的境界。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一切放下了)

楞嚴經曰:「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一種定的境界,是很高的一種定的境界。當通過前六種的修行,一開始我們會受到眾生、慾望、物質的影響,我們可以修練看開了一直到完全看開了。也可以修練清淨心到完全清淨了為止,還可以修練不受紅塵喧囂的限制與干擾,得到解脫。接著修練無分別心與不執著,讓自己得解脫的功夫更上層樓。當我們能夠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放下一切,這叫解脫。觀想的過程會影響自己的意識,正確的觀想可以讓心得定,也就可以得解脫。其中,有一種定的境界,至極靜妙,不是凡夫俗子的粗想,這種想叫「非想」,而且也不是甚麼都不想,因為通通都不想就會如同愚痴無知一般,所以叫做「非非想」。這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是超越前六種解脫,可以讓我們的意識進入一種「一切放下了」的境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對人對事,遇到考驗時,努力盡人事,但也可以一切放下了,無所束縛,就解脫了。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不起妄想)

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滅受想定就是要修練「照見五蘊皆空」,體會到完全的無感受、想法,不起妄想的境界。這是一種智慧,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可以達到。身作證具足住在第三解脫講過類似的道理,「滅受想定」不是知道就好,也不是靠理解就想解脫,是要去做,以身去體驗,去證明。通過自己真實的行為,自己親身的驗證,才是解脫之道。「具足住」,是強調要一直做,做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效果,才是解脫,並且要保持在定的狀態中。我們學習新事物、吃藥、吃飯,都有這種現象,如果吃一碗飯會飽,吃半碗是不會飽的。如果學十年才完全可以學會,那麼,學三年是不具足的。八解脫到了這第八點,就沒有出現解脫的字眼,只出現定與具足住的字眼,應該是告訴我們,解脫之後,要持續的修定,修到定力具足為止,因為定力具足自然智慧功德花開。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可以超度亡灵?

答: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

问:我一个朋友每周六、日都要去听一位居士讲《金刚经》,这位讲经的居士我认识,对佛教经典理论学得很多,但是日常表现却比较傲慢,而且还抽烟、喝酒、吃肉、看风水,并自称是已经开悟者。我劝朋友听这种人讲经要慎重,可是,她却振振有词地说:“他毕竟讲的是佛经啊,想当初魔王波寻受佛加持时,也曾讲佛法,诸菩萨看到时也要合掌呢。因为对佛法要尊重啊”
  请问:
  1、这种情况,该如何对待?她能听这种人讲经吗?
  2、经典中也曾说过,邪师有时候也说正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否则也有谤法嫌疑。这咋办呢?
  3、对讲经说法者有什么要求?

辅导员A答:

    乃至听四句偈,亦为善知识,故不可不加观察,随意依止。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依止善知识”一品中宣说了恶知识的法相和依止的过患:
    “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懒惰懈怠,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虽然口中似乎是在传讲正法,外表也显得无所不知,但实际上对自心无利,因而言行不一的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如肮脏粪堆般的恶知识即使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求解脱的信士引入恶趣,所以一定要远远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佛藏经》中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寻求善妙者引入地狱千劫。何以故?因其行持有实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如此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虽有佛陀加持魔王说法的公案,但不能得出任何一个邪师均在佛陀的加持下宣说正法的结论。否则,就没有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之说,佛经大论中也不必宣说善知识和恶知识的法相,并再再告诫需远离恶知识,依止善知识。
    《律藏》云:“劣慧宣邪道,称为邪法师,彼法若正法,非法将如何?”
    上师仁波切说:有些人凭自己分别邪慧宣说邪道,他说的是正法,那什么才是非法?如果粪土是黄金,什么不是黄金?
    如果未加观察,已经依止恶知识,则应默默远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 10:50 , Processed in 0.28339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