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85|回复: 0

[精进共修]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8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去傲慢心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一次,于莫斯科街头,遇一可爱小女孩,便与之聊天,完了,他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小女孩也学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莫斯科小女孩安尼那。萧伯纳一时语塞,后来,他对人说:他永远忘不了这小女孩给他上的这一课。
慧可在讲经,达磨在听法,忽然发笑,慧可当时已是名法师,一见达磨笑,他便不高兴地想:这个黑和尚,哪里来,竟敢笑我,难道我经讲得不好。
他想:下座时,一定要好好地问问他,如说得出在理的理由来,就饶他算了,如讲不出什么道理,就对他不客气,把他两颗突出的门牙敲下来。
待他下座,见两只白牙已摆在香盘上。为此,慧可大惊,知是高人。
可见,不可自傲、自满,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亦不可以凡夫心去猜度别人,凡人所见满街都是凡夫,圣人所见满街都是圣人。
[NextPage]    (12)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古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佛教中,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像身上,以为象墙;摸到鼻子,以为像棍子。
    可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位青年画家,为提高画画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满意的画,放在公众面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不足的、差的地方来,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画还有这么多不足之处,于是,他很灰心。
    他的老师知道这事后,就教他,你再拿一幅自己满意的画,放在公众前,请大家用笔点出优点之处、画的好的地方,不一会儿,整幅画就被点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呀,好开心,因为,他的画竟然有那么多优点之处,于是,他又很有信心了。
    一老妇,有二女,一卖遮阳伞、一卖雨衣。老妇想:雨天、大女儿的遮阳伞卖不出,晴天,小女儿的雨衣卖不出,为此,她很苦脑。
    有禅师告诉她说:为何不认为,雨天,雨衣卖出,晴天,遮阳伞卖出。
    一少妇,投河自尽,被艄公救起,问之为何这样。
    她说:刚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我而去,接着孩子又病逝,想想,就不想活了。
    艄公问她:两年之前,你怎么过的。
    她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艄公问之:那时有丈夫,儿子吗?
    她说:没有。
    艄公说:那你不过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上岸吧!
少妇顿醒,轻松地回家了。
    有老妇人,每年捧花到公墓,祭她儿子,三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没有停息,每次,他总是悲戚戚的,且满身病容。
一天,守墓老头看她实在可怜,就对她说:你送来的花,过一天就枯了,何不送这些花给孤儿院的小孩,这样,相信你儿子于泉下也会开心的。妇人照办了。三个月后,妇人来公墓,只见她精神乐观、身心康泰。
所以,我们要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就会很开心、很自信。
    (13)去爱欲心
有经云:铁链、木架,非枷锁,成枷锁的是妻儿、饰品。
经书又说:异性与黄金,使人远离正觉,异性是人们渴求黄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男人而言,女人就是轮回本身,反之亦同。
为此,《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又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怎么去爱欲心:要先明了诸法的无常变化,今日红花明日枯萎,人亦如是。
要作不净观:男、女、老、少,一个样,由毛、皮、血、骨、筋、肉、痰、液、秽等杂物组成,是一个皮制的垃圾袋,佛家谓臭皮襄。
进一步作九观想:想象人之死后,胀、青瘀、坏、血涂、脓烂、啖、散、骨、烧。
有人见黄牛鼻上牵着绳子,缚大树上,团团转着;观秋蝉沾于蜘蛛网上,飞不去,吱吱叫着。
人就问马祖:为什么团团转?
马祖答:只因绳子不断。
又问:为什么吱吱叫?
马祖答:只因丝不断。
人问:绳断如何?
答:逍遥自在。
人又问:丝断如何?
答:呼噜飞去也。
  一麻子,见一美少妇当街对他一笑,他以为有什么美妙的意思,就紧跟到其家门口。这时,少妇对他说:先生,门口稍等。麻子以为有什么好事来了,手舞足蹈很开心。这时少妇牵着男女小孩出来,指着麻子对小女孩说:你们不种牛痘,染上天花,脸就会和这叔叔一样。麻子因为多欲而自取其辱。
一群青年,追找一个骗了他们钱的坏女孩,佛陀见了问他们道:找回女孩重要,还是找回自己重要。
欲海茫茫,要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尘大火坑,找回自己。
要百花丛中过,叶叶不沾身。
[NextPage]   (14)要有大志向
    佛教中,很讲究发大心,发大愿,立下大志向。比如:
    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驻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
    佛教还有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愿,没有大志向,就很容易埋没掉自己的潜力和才气。曾经,大慈说:能说一丈,不如去做一尺;能说一尺,不如去做一寸。
    洞山就不同意对此看法,他说:而我以为,要去说不能做的,去做不能说的。
    去说不能做的,就是要有志向、梦想。
    有人于山上抓到一只幼鹰,把他养在鸡笼,与小鸡在一起。
    这鹰慢慢长大了,但由于天天与小鸡一起啄食、散步、嘻戏,就没有了飞的欲望,也不知自己会飞。
    好好一只鹰却不会飞,主人很婉惜,想让他飞,但没有办法。
    有次,主人生气了,想,养了一只不会飞的鹰,那拿来干什么,于是,他就抓着它到一悬崖上,扔出去,打算不要了,这只鹰,就如一只小鸡一样直往下掉,眼看就要撞到地上,小鹰也许出于要活命的本能,慌乱中拼命扇动翅膀,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会飞的鹰而不是鸡。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用不完的智慧,只要我们立志,用功,我们一定能成就许多的事。
    (15)要牵住牛鼻子
心如奔牛,牵住牛鼻子,牛就顺服。
马祖日夜枯坐,怀让就问他:你坐着干什么?
答:坐禅。
怀让不言语,取砖磨之。
马祖惊奇地问:你磨砖干什么?
答:做镜。
马祖:磨砖岂可做镜。
答:枯坐岂可成佛。
怀让进一步开示道:学禅无关坐卧,学佛更无关坐卧。
就如玄策反问隍禅师的话:你说坐禅,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有心,人人都在入禅定,如无心,植物也入禅定了。
马祖有所悟。
可见牛拉车时,你要打牛,不要打车,打车无益于车的速度加快。
抓蛇要抓七寸,不要抓尾,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抓问题的关键,否则,便是头上安头,脚下接脚。
    (16)不要把过多时间放在形而上的问题上
    佛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宗教,讲究解决现世的问题。认为,现在的事情解决了,来世,只是个水到渠成的必然。
    佛教中有句话,很说明这一点,那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未来,要好好地把握住现在。
    因此,佛教不希望信众把太多时间放在形而上问题的研讨上。
    曾经,一童子独坐,问佛:宇宙是有限呢,还是无限?宇宙是永恒呢,还是非永恒,那童子一连问了十个类似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问题。
    佛陀听了,不作声。
    童子又一次问时,佛陀开了口,他说:我们现在,居于三界火宅,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解脱问题,谈论那些遥远的问题,无助解决现前的急难。
    有个三圣法师问雪峰和尚:逃过鱼网的金鱼以吃什么为生?
    雪峰和尚回答他:先从鱼网中逃出去再说吧。
    曾经,有位餐厅老板想找位经理人,有三人来应聘。
    老板问第一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答:先有鸡。
    老板问第二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答:先有蛋。
    对此回答,老板皆不满意。
    老板又问第三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板一听,就笑了,把经理之位给了他,为什么,第三位的答案,是现实的,解决现实问题嘛。
[NextPage](17)用功要行中道
一次,佛陀讲法,阿那律听着听着,打了瞌睡,佛陀见了,就责怪阿那律说:你好睡懒觉,象螺蛳蚌蛤一样,一睡一千年,听不到佛的名字。
听到批评,阿那律很惭愧,就发了誓说:我发誓,尽形寿,不再睡眠。于是每天日夜加班不停地用功办道。不久,眼瞎了。
 佛陀知道情况后,就来启示阿那律,佛问他:一张琴,弦太松了,会怎么样?
答:弹不出声音。
佛又问:太紧了,会怎么样?
答:会断掉。
于是,佛陀启示他:用功要劳逸结合,行中道。
佛陀还问他:阿那律,你瞎了肉眼,很伤心吗?
他答:是的,佛陀。
佛陀说:你还有慧眼呢。
一经指点,阿那律大悟,经努力精进,真开慧眼。
    (18)要学会宽容,不要得理不饶人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对他人宽容,是一种大美德。
    古中国,有个丞相,一天,他的理发师给他理发时,不小心把他眉毛给剃了,当时,丞相还没有发觉,理发师很紧张,心想, 这怎么办呢,忽然,他灵机一动:直勾勾地盯着丞相的肚子看,然后,又反复地端详。
    丞相感到很奇怪,就问:理发师,你看什么呢?
    理发师道:丞相,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很奇怪,就这么小小的肚子,如何能够行得了船。
    丞相笑了,说:那是形容宰相心胸的宽大,不计较小事。
    理发师接着道:请问丞相你的肚里也可撑船吗?
    丞相说:那当然。
    理发师乘势赶紧把他不小心剃了丞相眉毛的实情讲出来。
    丞相一听,本想发作,但想到刚才说自己肚里也能撑船,也就不好发作,索性就做个好人,说:既然剃了,就算了,画一个上去吧!
    在这,眉毛已被剃,发作了也没有用,这是被迫的宽容。
    我们学佛,不仅要如此,还要主动地去宽容别人。
    曹操率兵于官渡打败袁绍,于败军文件中,找到多封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内容都是讨好袁绍的,一看,就是寻求后路的,因为,战前,当时的袁绍强于曹操。
    为此,有人建议将写信者斩首,但曹操呢,命人当众把这些信一把火给烧了,并说:当时,形势危急,连我自身都不保,别人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呀。
    由于他的得理饶人,那些写信人很感激他的宽容,后来,死心踏地追随他。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禅师,禅院中散步时,发现墙角有把椅子,他知道,一定是小和尚好玩,越墙出去了。
    老禅师没说什么,而是悄悄地搬开椅子,自己蹲在椅子原来的位置上,不久,小和尚回来,当他于黑暗中翻墙进来,双脚踏下时,感觉椅子怎么有点软,认真一看,原来是老师傅的背。
    小和尚大惊,准备让老和尚大骂一顿,但老和尚一句也没有骂,只是很爱惜地对小和尚说:墙这么高,椅子这么硬,摔坏了怎么办,夜深天凉,赶快回房去呢。
    小和尚感激的哭了,以后,再也没有不守寺规。
    因此,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不要得理不饶人。
    (19)要看破事相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此,从本性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
希迁:谁傅汝?
僧问:如何是净土?
希迁反问:谁垢汝?
《维摩经》说:有缚则有解,无缚则谁求解。这也应验了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事相是虚幻的,如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放下什么?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因为,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抓住当下,自在于当下,才最重要。
[NextPage]    (20)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讲究平等心,要求我们要以平等心待人。
    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奢求别人都要以平等心对待自己。
    因为,各人各有因缘。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位将军,他希望皇帝提拔他到更重要的岗位,皇帝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我长期服役,并且,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皇帝知道这将军是个比较平庸的人,不宜担任更高的职务。因此,他就指着他的马对将军玩笑地说:亲爱的将军,它们长期追随我,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但他们至今还只是只马。
    有个故事说:一瓜农种出了个大南瓜,很惊喜,把它献给了国王。
国王很高兴,认为瓜农很忠心,就赏他一匹骏马。
    一个财主听了,想,送个南瓜,就得匹马,那我送一匹骏马,国王一定会给我诸多珠宝或什么贵重物品了。
    于是,财主献了一匹价值昂贵的骏马给国王。
    国王也很高兴,吩咐手下:把瓜农敬献的南瓜,赏给献骏马的人吧!
    财主回去后,抱怨国王不平等。
    我们学佛人,可不能有财主的心态。一切,要顺其自然。一旦有了比较,就有了分别心,便有了烦恼。
    (21)重行不重言
  三岁儿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如是说。
  雪峰禅师问温州玄机:你叫什么名字?
答:玄机。
雪峰道:即然是玄妙之机,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答:寸丝不挂。
说完便要转身出门。
雪峰大喝一声:袈裟角拖地了。
玄机回头察看。
雪峰哈哈大笑:好个寸丝不挂。
玄机说寸丝不挂,应该是了无挂碍,一切放下了,但一听袈裟拖地,就回头察看,可见还是有挂碍,没有放下。
老师指教自己即将赴任的弟子说:官场不易,要特别谨慎。
弟子:不怕,已备百顶高帽,逢人一顶。
老师:吾辈当官,不能走歪门邪道。
弟子:老师讲得对,不过这世上,有几个像老师,不喜高帽的。
老师:说也是。
弟子出门就对人说:我高帽剩99顶了。
苏东坡写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偈子叫书童拿给佛印评价。
佛印评上:放屁。
书童取回,苏东坡一看,七窍生烟,连夜渡江到佛印处并责问之。
佛印淡淡一笑: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打过江。
可见,会说不会做,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22)不要有得失的心
    不少人办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像生意人做生意一样,只考虑我做这一桩生意,会得到什么。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做好事,不求回报,这才是最大的回报,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当年,达磨祖师到南京,见梁武帝,武帝问他:我执政以来,建寺、度僧、印经,功德如何?
    达磨回答他:没有功德。
    为此,梁武帝很生气。达磨见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到江北去。
    当然,达磨是从本质上讲,如从人天的角度上讲,是有福报的,但是,梁武帝对自己的善行得意扬扬,极力玄耀,说明其做善事,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或为名声、或为求功德,这样,其功德就打了个折扣。
    所以,中国人很讲究积阴德,即做好事要默默地做。
    有个老木匠,要退休了,临退休前,老板找他说:你要退休了,退休前,能否再建最后一座房子。他一听,很不高兴,想,要退休了,还要叫我建一座房子,太过份了,可毕竟是几十年的老板求他,就勉强答应,但他建时,马马虎虎,用的是次等料,活做的也不细,草草地建毕,就要求验收了。
    当房子验收完,老板郑重地把房钥匙交给了他,原来,这房子是老板建给他自己养老的。这时,他惭愧不巳。
[NextPage]   (23)平常中见佛法
六祖说: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
禅也罢,佛法也罢,都在现实世界中,要去发现。
曾经,五台山的智通师,一日,曾大叫:我悟了。
众人问他:悟了什么?
他说:师姑原来是女人作的。
废话,师姑不是女人,难道是男人吗?但是,这是废话吗?
日本的道元禅师来中国学法,他的心得体会是:眼睛是横着长的,鼻子是竖着长的。
众人听了他的体会,取笑他,但是,该被取笑的难道是他吗?
古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说:柳绿花红,春来草自青。
宋代一尼姑悟道诗写道: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对禅师有这样的对话:
问:修道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答:我正在认真的修行。
问:大师也要修行吗?
答:我要穿衣和吃饭。
可见,佛法并不神妙,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从平常事中见佛法。
    (24)盛怒之下勿与人语
    中国的儒家,经常教人,盛怒之下,勿与人语,也勿许人物,因为,盛怒之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错事,所以,气愤难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做出决策。
    但是,有时候,虽是生气时,但时机却不允许等待,必须马上做出决策,这时,该怎么办?
    古代的老和尚给了我们一个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时,你朝前走7步,再后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静下来了。
    据说,这方法还真有效:
    例子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进门去,蒙胧中,居然发现妻子与一男人同眠,他顿时怒火万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连同奸夫给杀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试试,就前进七步,后退七步,如此这般,连续三次,果然,怒气已消不少,于是,他点亮灯,认真一看,原来与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外出回来,衣衫湿透,拿儿子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
    社会上,好多小青年,因为一言不合,生起气来,就动刀子戳人,事后,往往后悔的不得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25)两个公案
现在,提两个问题,给大家带回去参:

一个叫俱胝的老和尚,人问他: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再问他: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他这一指禅的教法,逐渐出了名,成了高僧、名僧。后来,还竖一指而逝。
有个小和尚,知道了这事,也如法炮制,模仿之。
人问:什么是佛。
他伸出一个手指头。
人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他同样伸出一个手指头。
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事情后。有一天,他找来小和尚,笑笑问他:什么是佛? 
小和尚刚一伸出指头,老和尚便用准备好的快刀削过去,把小和尚的手指斩断。
老和尚又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僧?
小和尚本能地伸出手指头,一看指头没了,顿时大悟,为什么?回去参参看。
一个人在孤峰顶上,绝壁之前,前进三步,会撞破额头,退后三步,会坠入深渊,不进不退,坐等待毙。
问:处于如此境地,该怎么办?也回去参参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0:03 , Processed in 0.30491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