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36|回复: 2

[精进共修] 释本性法师开示录--如何安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extPage]   (41)要懂得适时后退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古人劝我们要精进,这精进,有前进的意思,也有适时后退的意思。佛陀与诸圣人,对我们有诸多这方面的教导。我们如果自己观察一下世间现象,也会发现同样的道理。
    你看:握起拳头比张开手掌能抓得紧东西;收回手臂,比伸长手臂打出去有力量。
    一辆车,要起动时,会后退一下,依靠后退时的反冲力往前起动。我们跑步也一样,要脚往后蹬,才能前进。
    你要行船,就要把桨从水中往后面划,往后划得越带劲,船就行得越快。不知适时后退者,不能前进。
    大雪封山了,你硬要爬过去,雪崩就会埋了你。悬崖绝壁,硬要穿过去,就会头破血流。其实,大雪封山,你可以绕着过去;绝壁,你可以攀着过去。只要不失原则,后退,有时也是向前。
    两个好胜的人,走到一根独木桥头,你在那边,我在这边,但两人都宣称自己先踏上独木桥,两人就僵在桥中间,吵啊吵,一晃就是半小时,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下,不是两人都过得更快吗?
    弥勒菩萨的化身——奉化高僧契此禅师有诗为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为此,有时,我们需要以退为进。
    (42)天堂地狱一念间
    六祖坛经一直强调: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则凡夫。
    同样道理:一念纯净即天堂,一念烦杂则地狱。
    在日本,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武士,即将赶赴战场,生死未卜,心慌意乱,到一寺院,见一正禅坐的老僧,便上前礼貌问道:请问师傅,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天堂和地狱。连问三次,老僧都不答,只是嘴角露出一丝轻视和鄙夷的微笑。
    武士有点烦了,就大声喝道:老头,有没有地狱和天堂。
    老僧一听,也火了,直指武士骂道:你这等粗俗之人,蓬头垢面,连剑上也是锈迹斑斑,打扮得象个小丑,像你这样,还配来问我有没有天堂。
    武士一听,满脸通红、血脉鼓胀、青筋暴露,怒火中烧,一下拨出剑来,要杀老僧。老僧正色笑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的悟性很高,一听这话,惊愕不已,惭愧不已,要杀老僧的剑,停在了半空。
    老僧微笑道:这就是天堂。
    能居现前的天堂,才能感应未来的天堂,居于现前的地狱,必感未来的地狱。
    (43)一心不可二用 
    人心太大,可包太虚,可容万物,乃至须弥山。
    人心太杂,里面什么都有,爱与恨、苦与乐、悲与喜、智慧与愚痴,象个大杂烩。
    正因为这样,你在为人处事用功时,如果用心不专,就不能专注于一境、就不能专注于一物,也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近代,有个来果禅师,在镇江的金山寺——法海水漫金山的金山,修行三年,上早晚殿三年。人问他:大殿上的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他说:不知道。人问:中间的菩萨有没有胡子。他答: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三年来,他上早晚殿时专注于上殿,从未抬过头。后来,他能成为禅宗一代宗师,与他的这种用心专注、态度认真不无关系。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耳朵在听别人讲话,嘴巴在为自己讲话,心也飞到外面去了。这样,做什么当然都无法深入,无法成就。
[NextPage]   (44)正确认识神秘主义现象
    宗教体验中,神秘主义现象的产生,确有其事,且有其理论基础。其它宗教如此,佛教也不例外,它是我们佛教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旁证。对此,佛陀和高僧虽没有特别强调它,但也没有轻视、放弃它,而实际上,在方便的时候和特殊的时候,他们还常常应用它,其例子,经典和佛教著作中很多,不予例举。这里,我想就中国佛教或相关典籍中记载的神秘主义现象种类作一划分,供大家参考:
    一、 轮回转世,因果业报
    二、 冥游到天堂、地狱
    三、 学经、译经、听经、写经、诵经、印经产生灵异
    四、 念佛、坐禅产生灵异
    五、 造像、建寺产生灵异
    六、 放生、护生产生灵异
    七、 舍身、割肉、施兽、烧身产生灵异
    八、 敬僧、护僧、斋僧产生灵异
    在典籍中,灵异主要体现在:
    一、 除病、去灾、祈雨
    二、 神足、天眼、分身、如意等通
    三、 复活、驱鬼、善食
    四、 交通禽兽、责鼠、训虎、伏虎、退蟒
    五、 预知阴阳消息
    六、 逆料灾难、推断政局
    七、 卜算前程、预言凶吉、生卒
    佛教中,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善于神秘主义现象的真实人物,以西晋的佛图澄和前秦的鸠摩罗什最为著名,他们不仅善于应用神秘主义现象,在译经弘法等方面,也大名鼎鼎。
    (45)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威灵的权位、有耀目的名利、有灿烂的珠宝、有鲜丽的装饰、还有诱人的花草。
    而这些,之于人,是中性的,不是罪恶,也不是善法,就如一把刀、一把火、不善不恶,就看你如何看待他,应用他,用他杀人放火,就坏了,用他斩荆刺送温暖,就好了。
    因此,当你有权位、有名利等时,你就承受它,以他的便利,去做更多的善事;当你没有了权位,名利等时,你也不要婉惜,要舍得。
    佛在世时,有信徒持花到佛前供佛,佛说:把花放下。于是,她放下花。佛又说:把手放下。于是,她放下手。佛又说:把身放下。她愕然道:身如何放下。佛为此又道:既然放不下,就挑起来吧。那信徒因此开悟了。
    这就叫你,对事物,放得下,就看淡它;放不下,就去努力争取它。当然,这种争取是正道的。不要放不下,又拿不起,患得患失。
    (46)外在体现内在
    虽然不是全部如此,但外在还是经常体现内在。
    为此,我们接物待人时,首先,要观察外在,如言语、行状等,即所谓的察颜观色。
    曾经,慧可断臂向达磨求法,达磨为之安心之后,还附一袈裟予他,慧可问他:法既然心传要袈裟为何?
    达磨告诉他:内传法印、证心,外传袈裟、表信。
    又说: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上,只是为了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宗旨,断众生的疑。
    这就是我们讲的,要有证据。
    从达磨给慧可的袈裟,可见,慧可确是达磨的传人。
    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天天穿着破衣服,佛陀看了,很过意不去,就劝他换件新的,但他认为,出家人,穿破点,没什么,关键在道心。佛陀为此感慨道,有迦叶这样的僧人,佛法就能久住了,佛法败就败在奢华腐化的僧人身上。
大迦叶的道心,从他穿衣中就可以看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欢喜经常穿着一件破大衣。一天,一朋友见到他,就劝他:先生,你有必要添一件大衣了,你看,你身上的大衣多破旧。
    爱因斯坦回答说: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几年后,他出名了,还是穿着那破大衣,那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又劝他:爱因斯坦先生,现在你是名人了,真该换掉这破旧的大衣了。
    你知道,他怎么回答,他说:这又何必呢,反正,这儿每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从爱因斯坦穿衣,亦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品质,而非外在。
    这就启示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一举一动,都很重要,给人的印象如何,就从这举止言行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切外在形象,给人以信心和欢喜,给人以慈悲与智慧,把自身当成一个活的道场。
[NextPage]    (47)恶人同样有被得度的机会
    我们这个世界,有白就有黑;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有射杀生命的杀手;有布施者,也有偷盗者。按照佛教观点,好人善人之被度之成佛,自不待言。
    我想说的是,恶人也同样有得度被拯救的机会,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就永世不得翻身,因为什么:
    首先,恶人也有佛性。
    其次,佛陀不舍众生,同时,也不舍恶人。佛陀对恶人,如对病子,用心更多,爱护更深。怎么爱护,就是循循善诱他改恶从善。
    因此,恶人只要肯改错、肯忏悔,就可得度,甚至可以成为佛陀优先度脱的对象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妙音院的《叹异物闻记》中说:连善人都往生净土,恶人更不在话下。
    佛陀时,有个叫鸯崛摩罗的青年,他跟从一位婆罗门学道,这婆罗门有位美丽的妻子,他的这位师母见鸯崛摩罗年轻聪明可爱,就对他生了爱恋之心,但这青年一直不肯接受她,认为这样有失体统。但他那师母不甘心,有一天,乘婆罗门外出时,她自己撕掉自己的衣服,扯乱自己的头发,抓破自己的皮肤,等婆罗门回来时,哭哭泣泣地谎称被那青年非礼,为此,那婆罗门对他很恨,以后,就诱迫他去杀一百个人,他在杀人时,佛陀赶到,制止了他,那青年因此对佛陀说:人人都怕我,见我就跑,认为我没有救了,你为什么还要度我。佛说:忏悔就能得救,忏悔能消罪业,太阳的光明照护一切,泥水进入大海就能变为清净,只要你改过就能自新。
    鸯倔摩罗听了佛言,很开心,便悔过自新,以后,他也成了圣者。
    (48)不要自己缚住自己
    中国古语说:苍蝇不钉没有缝的蛋。也就是说,蛋是自己坏了,然后才发臭的。
    佛教中也说:狮子是被自己身上的虫咬烂的。
    所以,一个人,是否坠落,主要还在于自身;自甘坠落、就坠落;不甘坠落,谁也无法使之坠落。
    同样,一个人,是否解脱,也在于自身,不得解脱者,都因为自己把自己绑住。
    曾经,禅宗三祖僧璨,有次讲经,有个小和尚来请教他。
    小和尚:请求大师教我解脱的方法。
    僧璨:谁束缚着你。
    小和尚:没有呀。
    僧璨:没有人绑你,不是解脱了吗?还求什么解脱。
    小和尚大悟,他便是后来的四祖——道信。
    所以,经典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多人,就是自信不足或多疑,心中有绳,心中有锁,导致自己把自己捆绑,自己把自己锁上。
    有人失一斧,疑邻居一小伙偷,就注意之。小伙子走路轻,他就想:是老手,走路一点声音也没有。小伙子与人礼貌讲话,他就想:细声细气,做贼心虚。小伙子怎么做,他看他都象个小偷,总是,贼头贼脑,鬼鬼祟祟。后来,他的斧子从自己柴房里找到,是自己忘了,这时,看小伙子一点也不像小偷,倒是个好人。
    又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他竞选连任,虽然,他在任上,成绩斐然,深得民心,但他对本次竞选,没有信心,曾经的挫败阴影,笼罩着他,他一直走不出心理的阴影,由于极度害怕失败,鬼使神差,他便派手下人潜入竞选对手的总部即水门饭店,在对方办公室中装上**,事发后,又连续阻碍调查,推卸责任,终于在选举胜利后不久被迫辞职。
    本来是稳操胜券的,就因为自己缺少自信而自误前程。
    至此,我想起一个有关魔术师的故事。
    有个魔术师,有一手绝活,能在极短时间内打开任何形式的锁,从未失手,他有个目标,60分钟内,从任何锁定的房子中挣脱出去。
    英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这魔术师挑战,他们造了一个坚固铁牢,从内配上一把看似非常复杂的锁,把魔术师关进里面,看他能否出来。
    魔术师接受了挑战,被关进后,他取出自己特制的钥匙,开始开锁,但10分、30分、60分,超过他自己的目标警戒线了,还是出不来,到90分钟时,魔术师因为紧张,晕倒过去,倒向牢门,牢门顺势而开。
    为什么,原来,看似复杂的那把锁,小镇居民没有把它上锁,因为没有上锁,也就无所谓开锁,开锁的工具也用不上,那魔术师根本想不到这锁是没上锁的,因为,在他心中,锁就是上锁的,以前,他开的都是上锁的锁。
    他被他心中的锁锁住了。
[NextPage]   (49)要正确领会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说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这不是指心能创造万物,识能生产万物。而是指心能感应万物,识能映现万物。
    心念能不能对事物发生作用,就看这心念是否能与那事物产生相应,是否有相通之处。
    我们念佛能感应,是因为,我们与佛有相通之处,我们也有佛性。
    我们念石头,石头不会与我们感应,或感应的少,是因为,石头没有与我们从本质上或现象上相通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祈求,能否灵验在于能否相应。
    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能相应,只能善业与善业相应,恶业与恶业相应,善法与善法相应,恶法与恶法相应。
    佛心之中,没有恶业,没有恶法,当你向佛祈求做恶事能成功时,就无法与佛相应,就不能如您之愿,而相反,佛心之中,只有善业、善法,你做善事,追求美好的愿望,就能与佛相应,获得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祈求佛陀,有时灵,有时不灵。
    虽然,有时你祈求的也是善法,但却没有如愿,那是因为,恶法早就占据了你的心,它的份量超过了你心中的善业,你的善法之船被恶业载沉了。
    这些道理,就告诉我们:心,不是万能的。心念,也无法完全改变万物。
    不能把一切的期待都交给佛陀。
    你的祈求能否与佛相应,能否如愿,还要看你的自身,看你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善业与佛相应,从而产生善法,从而让你随心所欲,如愿以偿。
    当年,法眼文益经常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为此,罗汉桂琛就问他:你老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那么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答:在心内。桂琛问道:修行人,干吗要把一块石头安在心头。文益又答:在心外。桂琛又问道:在心外,那何来惟心惟识。文益无言以答。
    可见,对惟识、惟心的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50)要多帮助弱者
    在这世上,很多弱者,他们需要帮助。佛在世时,特别关心病比丘。
    一个越战士兵,给旧金山的母亲打电话:母亲,战争结束了,我要回家了。
    母亲很开心:孩子,那你赶快回来,我们等着你呢。
    但她儿子提出了个条件:请家里准许他带回一个在战斗中失去一只胳膊一条脚的生死战友。并强调:他实在没有地方去。
    他母亲告诉他说:这样一个残疾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负担的,会干扰我们正常生活的,你赶快回来,把那个人忘掉,他会自己找到活路的。
    这时,士兵挂掉了电话。
    几天后,旧金山警察局电话给士兵的母亲,说:他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亡,是自杀。
    他母亲赶往旧金山,并痛苦地发现:一条胳膊一条脚的不是她儿子的什么战友,而正是她自己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个老和尚,由于德高望重,门下信众甚多。有次,他收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徒弟,不仅如此,这徒弟还不服管教,毁坏戒律。
    为此,其它徒弟都很生气,要师傅赶他走,他们认为,他会坏了整个僧团。
    但是,师傅就是要收留那“混”僧。
    徒弟们很生气,集体到师傅前:师傅,如你不开除那混僧,我们要集体离开。
    但他们的师傅,就是不开除那徒弟。
    弟子们愤怒了,纷纷离去。
    十几年后,那“混僧”成了大器,后来,人问老和尚为何那么做,他说:100只羊,走失了一只,我们找的不正是走失的那一只吗?
    所以说,我们要帮助最需帮助的人。
    有人会说,那么多弱者,我能帮助得过来吗?对这问题,我想再讲一个小故事:
    一天,大雨过后,一个男人来到海浜散步,他看见沙滩上,有许多小鱼儿,他们在跳着,面临着死亡,但他无动于衷,一直散步。
    一会儿,来了一个小女孩,他看见被搁浅在沙滩的小鱼儿,好悲惨,不忍他们等死,就一条一条拣起来,一条一条放在海里去。
    那男人走过来问他:小姑娘,沙滩这么宽,这么广,滩上的鱼儿这么多,你拣得完吗?
    小姑娘答道:我知道。
    男人:那你为什么还做这事呢,你做的这事,谁又在乎呢?
    小姑娘指着手上的一条小鱼认真地说:但这条小鱼在乎。
    有次,一个恶贯满盈屠夫突然心血来潮效仿别人拟供请玄素,很多人想,玄素肯定是不会去应供的,但他去了,人问他为何,他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别。
    是的,弱者很多,能邦一个是一个。
    但要强调的是弱者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教训。
    一个小孩落进深水里,这时,一个大人跑过来,冲着小孩:屏住气,躺在水上,浮着。还要小孩:脚这么划,手那么划,头要露出水面。但是,小孩,还是沉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救助他,而不是教训。
[NextPage]   (51)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式
    法门无量,对机者是。
    佛陀时代,有两个修行者:一是卖花的,另一是烧尸的,他们都修行不净观。卖花的,总是修的没有效果,而烧尸的,一修就获得成功。
    同样的法门,为什么是不同的效果。因为,花店卖花的接触的都是花,花多美,既使干了腐了,也只是干花或花泥,还是不可怕;而火葬场烧尸的就不同了,每天看到的都是腐烂的尸体,非常不净,与不净观很对机,他一修、一联想、一体会,马上就有感悟,感悟到身之不净,不值得贪恋。
    《碧岩录》说:当年,有位金牛和尚,有个怪习惯,人家饭前是上供念经,而他呢,则是抱着饭碗跳舞,而且,碗里的饭菜不掉出去,汤水也不溢出去。
    有个长庆和尚就金牛和尚这件事,评论说:金牛和尚饭前跳舞与人家饭前念经一样是修行的方法。
    有个修行者,听了长庆和尚的评论,不理解,就问一个叫大光的和尚说:为什么饭前跳舞与饭前念经可以相提并论呢?
大光和尚也不应他,站起来就跳舞,那修行者因此忽然开悟,马上跪下拜大光和尚。
    大光和尚问他:你悟到了什么。那修行者一跃而起,也跳起舞来。
    大光和尚点头称是。在这,跳舞比念经还有效。
    可见,修行方式,也是因地、因时、因人而设的,不可强求一同,只要他修的是善法,符合佛教精神,符合三法印即可。
    (52)要创造适宜自身的环境
    中国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唯识学的熏习理论上说也是可以说得通的,虽然,有出污泥而不染之说,但,这样的毕竟是少数人。
    因此,修行者,创业者,要创造宜合自身的环境,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
    以邻居为例: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被生活无当的邻居影响,先后三次搬家。
    南北朝时,一个叫秀雅的人在名士吕僧珍居家旁边购买了一处宅院,人问他多少钱,他说:一千一百万。人感到很奇怪,这宅院哪值那么多钱,季雅说:我是100万购宅院,1000万买吕僧珍这个邻居呀!
    所以,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又如:有人问弘忍大师:学习佛法为什么不在城市,不在人聚居的地方,而要到深山幽谷呢。
    因为,古代寺院多在森山老林中。
    弘忍大师回答道:建造高楼的木材,本来就出自深山幽谷,不会在人群聚集处长成,因为,只有远离人群,大木材才不会被刀斧砍削损伤,才有机会成为栋梁。
    如果说,时代前进了,在深山幽谷中修行已不现实,但弘忍讲话的精神,至少,我们要给予重视,那就是:
    学习佛法,要有甘于幽谷深山栖息的精神,不被尘世喧闹的俗事所染,能闹中取静,染中取净。 
    因此,我们要自我创造良好的环境,就象西塞罗讲的:与其与一个普通人一起认识真理,不如同智者柏拉图一起犯错误。
    (53)迷与悟只在一念间
    六祖坛经》云: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一念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所以说,一念善即佛,一念恶即魔,佛与魔都是同一个人做的。
    有个修行者问智门法师:莲花尚未出水时是什么呀?
    智门回答说:还是莲花。
    修行者又问:莲花出水后呢?
    法师答:成为莲叶了。
    同样是莲,在水中是莲花,出水后,就是莲叶了,就如烦恼未去时,就是凡夫,烦恼一去,就成佛了,尽管是同一个人。
    有人扛着一长竹竿,要进城,因城门不大,他竖着拿,进不去,横着拿,进不去,就苦恼地坐在城门口想办法,这时来一人,建议说:那还不容易,把竹竿砍断几截,变短,不就进去了吗?他一听,很有道理,就砍断竹竿进城,但是,货主已不要他的“竹竿”了。
    为什么,他没有想到把竹竿头前尾后平着进去呢。
    一念对与不对,相差何其多矣。
    因此,我们修行,要时时看住自己的念头,一旦恶念生出,就该息灭之,使其时时处于正念之中,而不退转。
[NextPage]    (54)贵在天然
    佛教说:直心是道场。
    又说:真心是道场。
    中国古诗:天然去雕饰。
    现在的时代,包装的东西太多。
    礼品店里:小小一礼品,豪华纸张一层层包上去,不浪费资源吗?
    电视里:小小歌者,没唱几首歌,就让新闻媒体大肆吹他捧她,仿佛一下子,他们已是什么大歌星或未来的巨星。
    化妆品店里:稀奇古怪的化妆品应有尽有,且贵得很,但就有那么那么多人消费,难道,人类的汗水,没有如面粉般涂在人们脸上的粉未好看。
    据说:还有什么克隆羊之类,还准备克隆人呢。
    而包装风也进了佛门:明明是素菜,却偏偏叫上什么素鸡、素鸭,还有仿制成鱼、虾之类的素鱼、素虾。既然好素,为什么又来个什么素料荤名的东西呢,中国佛教协会赵朴老曾经就说:素食取荤名不好。
    学佛人,不违佛法,不为恶法的情况下,贵在自然,贵在真实。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真实,举个例子:
    有人问禅师:如何是真。
    禅师起立、振臂行五六步,云:要行便行,又返回坐下,复云:要坐便坐。
    “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就是自然。
    南朝善慧禅师,未出家时,在江边捕鱼,捕到后,又把未盖的鱼笼全沉入水中,对鱼说:“要走的便走,要留的便留。
    “要走的便走”,“要留的便留”,这就是真实。
    曾经,龙潭崇信禅师跟随道悟老和尚,一天,他责怪老和尚长久以来都没有教他什么心法,道悟说:自从你到此,我天天为你开示,你捧茶来,我就为你接茶;你捧饭来,我又为你接饭;你礼拜时,我就低头,哪里可说没给你心要。
    崇信说:如何解释。
    道悟:任性逍遥,随缘自在,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现在,这包装的社会,太需要真实的人和天然的物了。如今,拼命强调环保,也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美国一名商人,一次休假中,小瀑布的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带上录音机,专门去录小河流水、鸟鸣等自然之音。然后,复制出来高价销售,竟然生意不错,可见,饱受都市各种噪音之苦的都市人多么需要天籁之音。
    如果什么都包装,我们面对它时,是多么吃力,那样,我们随时都得警觉,怀疑,面对的是真是假,是真酒还是假酒,是真枪还是假枪,是真药还是假药,是真证件还是假证件,以后,机器人也来了,到时,是真人还是假人。
    人类在盛装之下,失去了自己。
    (55)办好活道场
    有庄严的佛像、丰富的藏经、宽阔的殿堂,固然是我们安身立命、弘法利生的好道场。
    但是,更好的道场,我认为,却是我们自身。如果我们是个合格的僧人、居士,一旦你办好自身这个道场,那么,你本身就具备了三宝的内容。我们走到哪里,我们这个道场就搬到哪里。信者,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可以感受到佛陀慈悲与智慧的星光。我们的言行,就是一部厚厚的藏经,引导信者,走向解脱之路。
    为此,我很强调要办好自身的这个道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的佛陀就是这样,居无定所,到处弘法利生,以身作道场。

发表于 2011-8-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则凡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0:03 , Processed in 0.2707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