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39|回复: 4

[精进共修] 《心经》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经》心得  (转)

2011-10-10 20:54:51   

心1.jpg         
                 
我感觉,《心经》是众经之经。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大智慧,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瑰宝。若有所了解,对我们的人生、事业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喜欢读《心经》,而且不给自己设定任何的戒限,随时随地都可以读。

心情好的时候读,心情不好时也读;清闲的时候读,繁忙时利用睡前的一点儿时间也可以读。躺着读,坐着读,踱着步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段,读后的收获也不全一样。但无论怎样读,何时读,都会有所收获。所以我建议各位朋友,不妨抽点儿时间,读一读《心经》,必有大益。顺带说一句,读《心经》并不只限于信佛的人,凡是想让自己更多些智慧,一步步提高,乃至觉悟的人,都可以读一读。

我常阅读《心经》,而且还常以小楷书抄录,或扇面,或镜心,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们。由于我们是普通的常人,读《心经》往往不易懂。我自己也是经过很长时间,反复的阅读才有了一点点的感悟。故此,我把自己的心得传上来,供大家参考。决不是要讲什么,也只算抛砖引玉吧。

《心经》开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注解说: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不喜欢这种狭义的理解,或者按照神话和传说来下这种定义。我认为他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的觉悟者。有时候感觉,他离我很近,很亲切;有时候又似乎离得很远,像一盏在远方的明灯。

在他以智慧的眼光,深入地观照大千世界,并客观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认识到:我们所看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一切,以及我们所梦想、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虚幻,并非真实存在。

于是他发下大愿,以这种成就自身觉悟的无上法理教化众生,使之觉悟。帮助众生脱离因迷恋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朝思暮想的、一步一步正在追求着的,以及已经追求到,甚至自以为十分了然的那些诱惑(即五蕴)而陷入的苦难与厄境,并到达智慧的比岸。

这里,《心经》提出了一个色和空的概念。色,可归纳为物质;受、想、行、识,则可总结为精神。在智者的眼里,无论物质或精神,都是有。与之相对的,是空。而恰恰就是这个有,妨碍了我们对事物的真知、真觉。若要觉悟,必须看透有的不真实性。辨识到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换句俗话说:只有看破红尘,方可觉悟。

初看此处,颇觉迷惑。

这段经文从字面和道理上并不难理解,可是我们普通人怎么去看破呢?莫非也得像出家人一样,非斩断三千烦恼丝不成?可是若把一切都斩断了,我们还过日子吗?那样的日子,过起来还有什么乐趣呢?总之,此时的我,也曾处于一片迷茫和纠结之中。

后来,逐字逐句,反复地读,便悟解了一点儿新的东西。

怎么理解或认识空和有呢?其实《心经》并没有让我们把空或有,理解为贬义或褒义。它们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现实的生存状态或现象的两极。我们则像钟摆一样,活动于两极之间。下面举几个不知恰当不恰当的例子来作说明:

说爱情、婚姻:

假设有两个人是真心相爱,真是一心一意,并且都对物质没有太高的要求(当然,最基本的温饱是要有保障的),哪怕没房没车,也就是现在说的裸婚,这段婚姻也一定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不空,在一穷二白的表象下面,他们有着真挚、沉厚的爱情,即有实在的感情基础。这种实有的感情基础,可以成为极大的推动力,改善这个家庭穷白(即空)的现状。即使在物质上不能改善多少,他们的内心也是富有的,也一定会以淡定的心态,一直携手走下去。

又比如有一对夫妻,经济上虽然很富有。但俩人早已离心离德,心思都不在这个家里,而是各怀各的鬼胎。那他们这个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的家,实际已是危机四伏,富有家庭只是表象和虚幻。此状况下的家庭、婚姻,均无法延续下去。

说学业、事业:

假如你正面临十分关键的考试,或正处在创业的初始阶段。你就必须把心思收拢,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考试成绩或让事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此时,你的脑子里除了学业和事业之外,必须万事皆空。如此,取得理想的成绩、收到丰厚的回报,自然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假如你面临考试或创业初始,仍三心二意,一边泡妞儿追女朋友,一边上网玩儿游戏无止无休,荒芜学业、事业。那后面的结果自不必说,大家都知道。

说友谊、结交:

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一定每天都黏在一起。更不会因利益、得失,而结海誓山盟,空挂嘴上。友谊凭相知、互敬而维系,到关键时刻方自然展现。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此意相近。交往形式上的淡如水,并不意味着情感上真的淡如水。反之,成天肉山酒海里泡着,相互称兄道弟,看似感情深厚,其实是利字当头。大难来临便做鸟兽哄散,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儿了。

说功名、利禄:

我们做事,不可避免地会有功名利禄之心。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投入了必然要有所回报,应当应分。谁让我们都得穿衣吃饭、养家糊口呢。若无功利心,我们,乃至家人都得把嘴巴扎起来,喝西北风去了。但是无论做什么事儿,也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因为过分的功利心会模糊我们的视觉,改变我们的心态,影响到我们正确的判断。导致整件事情的结果,向我们不希望的那一面发展。

说到心态,再举个例子:

我从不参与赌博,也不赞成任何人参与。但比方说,一赌徒在赌场上输得一塌糊涂。这时,他想翻本儿,想赢回来的心情太急切了。结果他反而越输越厉害,直至把自己的车子、房子,甚至老婆、孩子全输掉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此时的心态糟糕透顶。这时候,他满脑袋都在想着一定要赢,一定要赢上,绝不能再输了!他的大脑被这些无益的杂念所充塞,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发挥,那他不输个精光才怪呢。

如果这赌徒此时能够排解掉头脑中的杂念,集中精力,那结果肯定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不是有那么句俗话吗?财不入急门!

其实,并不单单是赌博。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儿,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十分重要。

三心二意、心猿意马不可以;心情紧张到无所措手足也不可以;把心态放松,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假如在做事情的时候,能把心态放松到像玩儿的时候一样,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情。那就不仅仅是能够取得好的成绩,简直都可以创造出奇迹来了。当然,我此处所说的玩儿,绝不是玩物丧志和玩世不恭。

不谈例子举得恰当与否,我想说的是:不是有好,空不好;也不是空好,有不好。而是我们如何把握当下。在恰当的时候,把有转换为空,把空转换成有。或者说,能否拿捏得好,就像王维的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心经》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物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我理解,在大千世界中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事物,都在随时变化着,最后归于空寂。即使是我们学习的佛法,也不可以看做一成不变。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变化而变化。佛法的教义一旦被固化,便失去意义,即成空相。

佛法的深远博大,如同宇宙般广阔无垠。它和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一样,是从来就有的。所以它不存在面临起始和消亡的问题;亦不可能被污染或被洗涤;也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对它进行删改。

以觉悟者智慧的眼睛观照大千世界,得知我们所认知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以至于连我们用于感知事物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干扰、诱惑我们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并非真实存在。

当然,这是觉悟者以大智慧的眼光看到的。我们常人则不然,我们会指着苍天、大地,还有亲人、朋友,执著地说:这一切不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吗!

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我们与觉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觉悟者,即佛教说的佛陀、菩萨,他们处于至高无上的山顶,而我们则处于山脚下,或许还是在更低凹的谷底中。

有时候,城里人会嘲笑农村人,说他们有农民意识。这是因为城里人的眼界比农村人的眼界更开阔些。所以不像农民,只盯着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而城里人自觉优越,似乎可以比农民看得更远一点儿。尽管有时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却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吧?

而我们与觉悟者之间的高度差,跟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高度差比起来,又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呢?
此处也举几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吧:

俗话说:时间是医治创伤最好的良药。的确,无论多么高兴的喜事,也无论多么痛苦的伤心事,都会随着时间渐渐淡化,直至被彻底的遗忘。

世界上无论多么重要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无足轻重。

今天的绝密,在若干年后,将被解密。

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玩具店的柜台前撒泼打滚儿,哭着喊着一定要爹妈给买某一件玩具。那孩子哭得声嘶力竭,似乎不给他买就过不去了。然而真的买了,他玩儿不到一天,便会丢到一边,因为新鲜劲儿过去了。

假如真不给他买,他也并不会因此而过不去。时间不会很久,随便打个岔,他就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谁能说,我们自己不是那个哭喊着要玩具的小孩儿?谁又能说,我们正在竭力追求,追不到手誓不罢休的,那件比天还大的事儿,不是柜台里那件暂时没有买回去的玩具呢?善哉,善哉。。。。。。

看来,我们还得向上攀,目标就是山顶的那颗菩提树。

觉悟者接着说:佛法广大无垠,尽力的望,望不到它的边界;尽力去想,也想象不到它的边界。佛法至清至明,不存在愚昧,当然也不存在去除愚昧的问题;它没有生老病死,是永恒的真理,不用担心它会过时、作废。它无生无灭,不像我们人类会有苦、集、灭、道(四谛),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佛法的大智慧完全发自本心,所以根本不存在从外界的获得。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如果不攀到顶峰的菩提树下,无论谁也不可能体会到觉悟者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宇宙小的至高境界。

《心经》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觉悟者凭着般若智慧到达彼岸,心中没有丝毫的牵挂;因为没有牵挂的缘故,所以觉悟者的心中没有一丝的畏惧和惊慌,更远远地摆脱了所有的干扰、昏乱和妄念、虚幻,最终显现智慧,得到彻底的解脱(究竟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诸多的佛陀,都是依此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所谓四谛(苦集灭道),是我们的修行之路。而什么是苦、集、灭、道呢?

简单说,就是我们生在这个充满了虚幻、妄想的世界,魔障四起(此曰苦);而踏上修行之路的人,就像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一样,要吃尽这千般苦(此曰集);然后才有可能摆脱苦难和厄运,除去诸多的魔障(此曰灭);方可通达无念、解脱超拔、圆融寂灭、得大自在(此曰道)。

提到修行,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剃度的僧人或在家的居士。其实并不尽然,我们日常的一言一念一行,都在修行的路上。不过有时候我们会走走停停,有时甚至还会向后倒退。这也没有什么,就好像是雨天爬山,脚下滑落了,滑过再向上就是了。总之,做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等的艰难境地,都永远向上走,就是在修行。

怎样修行呢?我的理解:一是博爱,二是奉献。

博爱,就是爱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心中没有恨。这我们一时半会儿可做不到。因为在我们心里,爱憎是分明的。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甚至仇恨什么。用现在时髦的语言:我们的心理装着羡慕、嫉妒、恨。

那为什么要消除我们心中的不喜欢和仇恨呢?高深的理论我也讲不清。就再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吧:

一个老师,教一班学生。当然,按照世俗的观点,这些学生里有好学生,也有坏学生。而有的老师就更世俗了,他心里的爱憎特别分明。

他只喜欢好学生,不喜欢所谓的坏学生。他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格外的关心,尽管那些学生的功课已经很好了,还给他们吃小灶,进行额外的辅导。而对于那些成绩差的,他不但不热心帮助,还冷言冷语地讽刺挖苦,任这些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

我们说,这位不合格的老师就不懂得什么是博爱。首先,博爱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的爱;其次,对我们所喜欢的人,无须再谈博爱,因为我们已经很爱他们了;博爱,更是对那些我们心里不喜欢的人群而言的;可以真心的去爱我们所不爱的,这才是博爱。

老师的精力和注意力,在平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同时,应该对后进的同学有更多的倾斜,而不是绝对的平分。因为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提高,让全班都成为好学生,是老师的根本职责。像电影里说的,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博爱。

奉献,这本身就是佛教教义的根本。释迦牟尼曾以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宁愿自己不成佛,也要普度天下众生。这是完全彻底的利他精神。

当然,一时半会儿我们肯定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做一些虽然不起眼,对我们自己无伤害,却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渐渐地,有利他人的小事儿越积越多,就成了大好事儿。别看轻了这些小事儿,他对我们的修行作用可大着呢。

然后,我们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单件好事儿一点儿点儿的做大。我想,雷锋也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顺带说一句:做好事,要顺其自然。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了,咱就顺势搭一把手。千万不能为了做好事儿而做好事儿。像个小学生似的,跟妈妈要两毛钱,然后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说是在地上捡的,这就没意义了。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大公无私。我看,改成大公有私更恰当。因为无私是理想,是榜样,是佛的境界,我们一时做不到。就从有私做起,一点点把这个私心克服得越来越小,最后就是大公了。
其实,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我们也可以把私心越做越大。

通常我们有的,只是个小私心。小私心所关注的只有自我,顶多再加上我们的家庭。假如我们把小私心的概念放大,放大到超越自我和家庭的范围,比如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我们把社区、地区、国家、世界都看做是我们自己的。这样,我们就跳出了自私的小我,升华成超越自我的大私心。这有些像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提法有人可能不易接受,因为这似乎与前面讲的奉献精神背道而驰了。其实不然,大私即是大公,大公即是大私。你看,这话像不像佛经上讲的?的确,小我即是小私;大我即是大私;大私即是大公。这似乎也可以叫殊途同归吧。

《心经》最后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

关于咒语,我知之甚少,只能照本宣科:

般若智慧  极其深广、妙用无穷,却非众生可轻易的通达了然,故说它是大神咒;

般若智慧  如夜行灯烛,外照前程,内破痴暗,故说它是大明咒;

般若智慧  是世间、出世间唯一的智慧法门,故说它是无上咒;

般若智慧  是至高无上的智慧法门,无它法可与之比拟,故说它是无等等咒。

十八字咒语为梵文译音,我实在是不懂,不懂,不懂了。。。。。。

《心经》心得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熏习成就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感恩师兄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7:09 , Processed in 0.228484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