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766|回复: 39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正讹集》白话试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莲池大师
白话试译:三宝弟子慧毅

译者前言:

     2014新春伊始,忽然念动,打算把莲池大师的《正讹集》、《直道录》等逐步翻译成白话。如能以此对于原文的理解有所帮助,则不胜欣喜。然而学识浅陋,错漏定然难免,因此只敢称为“试译”,意为仅供诸位读者参考而已。

     因俗事杂身,进度难以保证,然而却是下定决心,总要翻译完毕的。翻译过程中,自然也总欢迎读者们的随时交流与斧正。
   
原文: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绣诸佛,云“千佛衣”,此讹也。佛像止宜顶戴在首、负荷在肩而已。悬挂胸膈,已涉亵慢。况罗缀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过可胜言哉?轮王福倾,谅非虚语。而成风久袭,不自觉知。愿高明俯察刍荛,慎勿着此。

   或曰:然则千佛衣果无之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条衣者,千佛相传之衣也。佛告比丘:“我此僧伽黎,过去、未来诸佛,皆着此衣而得解脱。”是其证也。

白话:

      近世以来,有的袈裟上绣满了诸佛的形象,被称为“千佛衣”。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佛像只适合戴在头顶、担在肩上。悬挂在胸腹外面,就难免被认为是亵渎、轻慢;更何况遍身罗列,腰部、膝盖以下都是佛的形象;如此这般,过失之大还能再说吗?转轮王的福报也会因此而被败坏掉,想来并不是虚言。然而,这类行为已成世间的风尚,并且沿袭开来,人们也根本不能认识到错误所在。希望有高明见识的人能够听取我的意见,千万不要作这类错事啊!

      有人问:“既然这样,难道真的没有千佛衣吗?”回答说:“有的,就是现在僧人穿的用二十五条布锋成的大衣啊,它是千位佛陀递相传承的衣服。佛陀告诉僧众说:‘我的这种大衣,过去、未来诸位佛陀,都是穿着它而证果、解脱。’ — 这就是证据啊!”

      欢迎诸位师兄加入 一心念佛、莲花绽开 千人QQ群 65989476,此群以印光大师开示为依准,每晚九点学习《印光大师文钞》。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五祖不养母

  世传五祖拒母不与食,至不能消一勺水,此讹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犯制养亲,佛尚怜许。岂有不与食之理?且饥渴众生至于僧寺,纵禽畜亦当哺之,况父母乎?黄梅有养母之堂,载诸方册。为此粗言,宁非谤圣?

白话:

五祖不养母

      世间传言说,禅宗五祖拒绝母亲的请求,不给予她食物,甚至一勺水都不给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戒律虽然有千万条,却是以“孝”为宗旨的。违犯既定条律、为的奉养父母,佛都是怜惜、允许的呀!哪里有不给予母亲食物的道理?况且,如果有饥渴的众生来到寺庙,即使是飞禽走兽,也应当予以饲养;何况是父母呢?黄梅五祖有奉养母亲的堂屋,这都是史书中有记载的。杜撰这些粗鄙的话语,难道不是诽谤圣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 出家父母反拜

  世传“子出家,父母反拜其子”,此讹也。愚僧不知,遂纳父母之拜,或正座而父母趋傍,或中舲而父母操楫。远违佛旨,近逆人伦。招世讥嫌,启人傲慢。乃僧之过,非佛咎也。不知“父母反拜”者,子出家,是为佛子,亲不复子之,故子拜而亲答拜。“反”也者,答也,还也。非“反常”之“反”也。

白话:

出家父母反拜

     世间传言说:“儿子出家,父母反而要跪拜(反拜)他们的儿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愚痴的僧人不明白事理,于是就接受父母的跪拜;或者自己坐在正位、而父母坐在旁边;或者自己安坐于船只中央,而父母前去摇橹划桨。这些做法,从(时间、空间的)远处说,违背了佛陀的旨意;从(时间、空间的)近处说,违反了人伦道德。招来世人的讥刺与嫌恶,开启僧人的傲慢与自大。这都是僧人的过错,不是佛陀的过失啊!他们不知道“父母反拜”,意思是说:儿子出家,那么就是佛子,父母就不再把他当作儿子看待,所以儿子来跪拜的时候,父母要回拜。“反”的意思是“回答”、“返还”,可不是“反常”的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文:

4. 梵王侍佛

  俗云佛左右侍者为佛父母,以此病佛,此讹也。佛凡说法,诸天毕集,梵王居左,帝释居右,听法常仪也。盖世人讹以“梵”为“饭”,遂疑是净饭国王,而云佛父。又不知帝释庄严,遂疑是女,而云佛母耳。佛虽三界独尊,决不令父母作侍者。俗士不知,须为开晓。

白话:

梵王侍佛

    有世俗人说佛陀的左右侍者是佛陀的父母,并且用来指责佛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佛只要说法,三界天人都会前来聚集;梵王在左边,帝释在右边 — 这是听法的例常仪轨。大概是世俗人错误地将“梵”听作“饭”,于是推测是“净饭王”,认为是佛陀的父亲。此外,世俗人也不知道帝释的庄严形象,又猜测是女人,并且说是佛陀的母亲。佛陀虽然是三界的独一之尊,却决不会让自己的父母作侍者的。世俗人不知道,须要给他们解释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原文:

5. 佛法本出老庄

  宋儒云:「佛典本出老、庄,世人不知,骇谓奇语。譬之被虏,劫去家珍,反从虏借用。」此讹也。老、庄之书具在,试展而读之。其所谈,虚无自然而已。虚无自然,彼说之深深者也,尚不及佛法之浅浅。而谓佛从老、庄出,何异谓父从子出耶?清凉大师以邪因、无因二科,断老氏为外道。况庄又不及老。而宋儒肤见至此,可哂也。或又云:「解佛经者,多引用六经、诸子,何也?」噫!此方文字,唯孔、老为至极。不此之引,而将谁引?然借其语,不用其意,深造当自得之。

白话:

佛法本出老庄

     宋朝的儒者说:“佛法的经典原本出自《老子》、《庄子》。世俗人不知道这一点,于是惊奇地认为是奇妙的言论。譬如一个人遭遇抢劫,家里的珍宝都被抢走,于是反过来要从强盗那里借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老子》、《庄子》的书籍都在,不妨开卷阅读。它们所谈论的不过是“虚无”、“自然”而已。“虚无”、“自然”是它们学说中最为深刻的道理,然而还比不上佛法中最为浅显的道理。如此这般,却要说佛法出自《老子》、《庄子》,这跟说“父亲出自儿子”有什么不同呢?凭借“邪因”、“无因”两个科判,清凉大师就断定《老子》为外道。更何况,《庄子》还不如《老子》。宋朝儒者的见识如此肤浅,真让人笑话了。有人又说:“解释佛经的人,经常引用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这是为什么呢?”嘿!我们中国的言语、文字,首推孔子、老子为登峰造极。不引用他们的著作,去引用谁的呢?当然,只是借用他们的言辞,而不使用他们的意义。深入地学习、思维,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5. 佛法本出老庄

  宋儒云:「佛典本出老、庄,世人不知,骇谓奇语。譬之被虏,劫去家珍,反从虏借用。」此讹也。老、庄之书具在,试展而读之。其所谈,虚无自然而已。虚无自然,彼说之深深者也,尚不及佛法之浅浅。而谓佛从老、庄出,何异谓父从子出耶?清凉大师以邪因、无因二科,断老氏为外道。况庄又不及老。而宋儒肤见至此,可哂也。或又云:「解佛经者,多引用六经、诸子,何也?」噫!此方文字,唯孔、老为至极。不此之引,而将谁引?然借其语,不用其意,深造当自得之。

白话:

佛法本出老庄

     宋朝的儒者说:“佛法的经典原本出自《老子》、《庄子》。世俗人不知道这一点,于是惊奇地认为是奇妙的言论。譬如一个人遭遇抢劫,家里的珍宝都被抢走,于是反过来要从强盗那里借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老子》、《庄子》的书籍都在,不妨开卷阅读。它们所谈论的不过是“虚无”、“自然”而已。“虚无”、“自然”是它们学说中最为深刻的道理,然而还比不上佛法中最为浅显的道理。如此这般,却要说佛法出自《老子》、《庄子》,这跟说“父亲出自儿子”有什么不同呢?凭借“邪因”、“无因”两个科判,清凉大师就断定《老子》为外道。更何况,《庄子》还不如《老子》。宋朝儒者的见识如此肤浅,真让人笑话了。有人又说:“解释佛经的人,经常引用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这是为什么呢?”嘿!我们中国的言语、文字,首推孔子、老子为登峰造极。不引用他们的著作,去引用谁的呢?当然,只是借用他们的言辞,而不使用他们的意义。深入地学习、思维,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6. 毁击神像?塑造神像?

  僧有毁击天神,自谓崇正辟邪,此讹也。如来说法,必有八部鬼神。《华严》列主山、主水、主地、主树、主昼、主夜,其数无量。然则彼皆非欤?夫有人则有鬼,有阳官则有阴吏,有人主则有天王,此理也。鬼神无则天亦无,天无则佛亦无。彼毁击者,可谓自负堕处。
  或曰:经何以云:“皈依佛,不得皈依一切天魔鬼神。”曰:特令尔勿皈依,不令尔毁击也。譬人子依己父母,不得依他人为父母云尔。岂令毁击他人乎?经载比丘奉事天神,佛戒曰:“不可。”比丘乃侮慢天神,佛诫曰:“侮慢亦不可。”圣有谟训,万古明镜也。今人何不一览?
  或问:僧有修神祠、塑神像,对之课诵,向之礼拜,而自附于常不轻之遍礼四众者,是否?曰:亦讹也。比之毁击,其失尤甚。何也?毁击者,犹知有邪正也,但分别太过耳。塑造而奉事者,不知有邪正也。毁击之失,其名曰狂。塑造之失,其名曰愚、曰邪。不侮慢、不奉事,佛训也。今人何不一览?

白话:

毁击神像?塑造神像?

       有僧人击毁天神的塑像,自称是“崇仰正道、辟斥邪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来说法的时候,一定会有八部鬼神(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 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参予听法。《华严经》罗列了各类主山、主水、主地、主树、主昼、主夜的神灵,数目无有限量。难道他们都是邪谬的吗?有人,就有鬼;有阳间的官员,就会有阴间的吏卒;有人君,就会有天王;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鬼神,就没有天人;没有天人,那么也就没有佛。那些击毁神像的人,可以说是自求堕落。
      有人问:“为什么佛经说‘皈依佛,不得皈依一切天魔鬼神’呢?”回答说:“只是特别命令不要皈依他们,可不是让你去击毁他们啊!譬如,作为儿子归依自己的父母,不能再归依其他人作为父母;难道这是让你去毁击其他人吗?佛经记载说:“有僧人侍候、供奉天神,佛告诫说‘不能这样!’;有僧人侮辱、亵慢天神,佛告诫说‘侮辱、亵慢也不可以!’。这是大雄世尊的教诲,可以作为鉴照万古的明镜。今天的人为什么不去读一读?”
      又有人问:“有的僧人修建神祠、塑造神像,对着它们作功课,向它们施行礼拜,并且把自己比拟成到处礼拜僧俗四众的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对吗?”回答说:“这也是错误的。比起击毁神像的人来说,他们的过失更大。为什么呢?击毁神像的人还知道分辨正、邪,只是分别得太过严重了。塑造神像并且侍候、供奉它们的人,则是不知道分辨邪、正。击毁神像的过失,可以称作是‘狂’。塑造神像的过失,可以称作是“愚”、“邪”。既不要侮辱、亵慢,也不要侍候、供奉;这是佛陀的教诲。今天的人为什么不去读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7. 末后一着

  有人以临终为末后一着,此讹也。“末后一着”本弈棋语,谓常人着数到此,已竭尽无余,不知更有一着出意料之外。如修行人所造已高已深,而不知更有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在。透得此关,然后参学事毕。苟或未然,只具一只眼。又云“百尺竿头一步”,亦此意也。不省此意,遂至外道指为临终。自误误人,明者勿信。

白话:

     有的人把临终当作“末后一着”。这是错误的。“末后一着”本是下棋时使用的语言,意思是:普通人弈棋到这一地步,已经用完了所有的着数,却不知道还有出人意料的一步着数存在。比如,修行人的成就已经很高深了,却不知道还有最后一段甚是玄妙、极为精微的事情存在。如果能顺利通过这一关,那么可以说,参学的事情完毕了。倘若不是这样,那么只是“具有一只眼睛”。还有种说法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不能理解这一意义,就会沦为外道知见,认为是指“临终”的意思。自误误人,明智的人可不要相信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8. 灵照度丹霞

  世传丹霞天然禅师,因庞居士女灵照激发,始修行悟道,此讹也。丹霞先悟道于石头,后赐号于马祖。与庞老相遇时,居然大善知识矣。焉有是事?不根之谈,诬谤贤圣,罪莫大焉。深足为戒。

白话:

灵照度丹霞

    世间传言说,丹霞天然禅师是因为受到庞蕴居士的女儿灵照的激发,才开始修行、以至于悟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丹霞禅师先是在石头希迁禅师那里悟道,后来得到马祖道一禅师的赐号。他遇到庞蕴老居士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善知识了。哪里有这一回事?真是没有根据的谈论。污蔑、诽谤圣贤,罪过极大。人们应当深刻地以此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9. 坐受立破

     或谓经称菩萨戒“坐受立破,亦得无量功德”,遂有受戒之后,肆无持守,此讹也。经意盖极言大乘戒之当受云耳。受而即破,虽今无功,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何得不受?岂以破戒为可哉?以辞害意,一至于此,贻祸非小。

白话:

坐受立破

     有人说,佛经里面对菩萨戒的说法是“刚刚受了菩萨戒,即使立马破掉,也会得到无量的功德”。于是有人在受戒以后,就肆无忌惮地不加守护。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佛经的意思是极力宣扬应当受持大乘戒律;接受了戒律,又马上破掉,虽然当前没有功德,但是“一旦曾经用耳听过,就永远作为修道、成道的种子” ;那么,为什么不接受呢?又怎么能把破戒当作是被允许的呢?拘泥于词义而误解本来要表达的涵义,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所留下的祸患可不小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06:20 , Processed in 0.24638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