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17|回复: 1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
  主要发挥辗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汉译实叉难陀的80卷本,主要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证得广大无量功德等,最后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入清净法界、颂扬佛的功德海相等。中心内容是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据“三界唯心”的教义,强调解脱的关键是在心(阿赖耶识)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最终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等思想,对大乘佛教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经在隋唐时弘传极盛,终于出现了专弘《华严经》教观的华严宗。7世纪中,新罗僧人义湘来唐受学于智俨,回国后成为朝鲜华严宗初祖。8世纪中,此经在日本已有流传,后有唐道睿东渡弘传《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7 简评
  第一, 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第三, 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疏
  在印度有龙树的《大不思议论》(一部分汉译为《十住毗婆沙论》),此外有世亲的《十地经论》和金刚经、坚慧的《十地品释》等。中国的注疏甚多,最主要的有隋吉藏《华严经游意》1卷,杜顺《华严五教止观》1卷;唐智俨《华严搜玄记》10卷、《华严孔目章》4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旨归》1卷、《华严经文义纲目》1卷、《华严经传记》5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五教章》)4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游心法界记》1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1卷,澄观《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法界玄镜》2卷、《华严心要尖门》1卷,宗密《华严原人论》1卷、《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1卷、《华严心要法门注》1卷等。此外还有新罗元晓、太贤、表员等人的注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的要旨,都包含在题目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即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故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比喻;严,即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此为佛华严。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及佛果地寥廓无碍、庄严无比的胜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版本
  关于本经之梵文版本,自古以来即有各种传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在学完当时所有已知的佛经之后,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并不圆满,这时龙王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海龙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因为上本与中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于是他只把下本《华严经》从龙宫带出,并使之在世间流通,此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在印度只是以分散的经典之形式存在,并没有集结成完整的经卷。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间,华严系的经典从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传播。最后在中国西域地区合成大本的《华严经》。
  本经的梵文本目前只发现了相当于《十地品》的《十地经》和相当于《入法界品》的《树严经》。这两本经在印度独立传播;在尼泊尔,它们被归入大乘佛教的“九法”之中;在中国,它们也有单译本。
  《华严经》有三个汉译本:
  六十华严: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
  八十华严:唐代于阗(新疆)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这个译该品目完备,文笔流畅,因此在中国受到欢迎。
  四十华严:唐代般若译,四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因其在贞元十二年译出,故又称《贞元经》,为该经《入法界品》的全译本。收于大正藏第十册。
  藏文丹珠尔中亦有《华严经》,共45品,前44品相当于八十华严的前49品,最后一品相当于《入法界品》。其经文原本来自西域于阗,胜友、智军译,遍照校,其内容与汉文本颇有出入。
  在藏传佛教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受到高度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七处九会
  八十华严有三十九品、七处九会之说。七处包括地上三处、天宫四处,即
  1)菩提道场(地上):第一会六品(世主妙严品以下);
  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会六品(如来名号品以下)、第七会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会一品(离世间品);
  3)忉利天宫:第三会六品(升忉利天宫品以下);
  4)夜摩天宫:第四会四品(升夜摩天宫以下);
  5)兜率天宫:第五会三品(升兜率天宫品以下);
  6)他化天宫:第六会一品(十地品);
  7)重阁讲堂(即逝多林):第九会一品(入法界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周因果
  《华严经》分四个部分解释了五周因果:
12.1 所信因果
  在第一会所讲,名卢舍那佛之果德及其为普庄严童子时之因行,即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
12.2 差别因果
  在第二会至第六会所讲,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差别之因,第七会佛不思议法品、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品明差别之果,此即差别因果。
12.3 平等因果
  第七会普贤行品明平等之因,如来出现品名平等之果,故称平等因果。
12.4 成行因果
  在第八会离世间品中说,初说五十阶位,后说八相成道,因行成果行,故曰成行因果。
12.5 证入因果
  第九会入法界品所说,先明佛已经自在证入之果,后明善财童子证入法界之因,因此称为证入因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分结构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13.1 信分
  即初会所信因果周;
13.2 解分
  即第二至第六会差别因果周及第七会平等因果周;
13.3 行分
  即第八会成行因果周;
13.4 证分
  即第九会证入因果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道地
  大乘菩萨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到修行圆满成佛的阶位,《华严经》中列出五十二个等级,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14.1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护法心、8)回向心、9)戒心、10)愿心。
14.2 十住
  1)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14.3 十行
  1)欢喜行、2)饶益行、3)无嗔恚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14.4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真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14.5 十地
  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参
  《华严经》的内容又可用境、行、果三字来概括:“境”指毗卢遮那佛所居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行”,以善财童子为例,说明修华严者要为获取菩提而努力修证;“果”指菩萨修行者根据努力程度而达到的“十地”位次。
  《入法界品》记载了善财童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为得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从庄严幢沙罗林出发次第南逰,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故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华严经
华严经
1)德云比丘;
  2)海云比丘;
  3)善住比丘;
  4)弥伽长者;
  5)解脱长者;
  6)海幢比丘;
  7)休舍优婆夷;
  8)毗目瞿沙仙人;
  9)胜热婆罗门;
  10)慈行童女;
  11)善见比丘;
  12)自在主童子;
  13)具足优婆夷;
  14)明智居士;
  15)宝髻长者;
  16)普眼长者;
  17)无厌足王;
  18)大光王;
  19)不动优婆夷;
  20)遍行外道;
  21)鬻香长者;
  22)婆施罗船师;
  23)无上胜长者;
  24)狮子频申比丘尼;
  25)婆须蜜多女;
  26)鞞瑟胝罗居士;
  27)观自在菩萨;
  28)正趣菩萨;
  29)大天神;
  30)安住地神;
  31)婆珊婆演底夜神;
  32)普德净光夜神;
  33)喜目观察众生夜神;
  34)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35)寂静音海夜神;
  36)守护一切城夜神;
  37)开敷一切树华夜神;
  38)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
  39)妙德圆满夜神;
  40)瞿波释种女;
  41)摩耶佛母;
  42)天主光天女;
  43)遍友童子师;
  44)善知众艺菩萨字智童子;
  45)贤胜优婆夷;
  46)坚固解脱长者;
  47)妙月长者;
  48)无胜军长者;
  49)最寂静婆罗门;
  50)德生童子;
  51)弥勒菩萨摩诃萨;
  52)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53)普贤菩萨摩诃萨。
  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后,善财童子终于修行圆满,“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渊源
  关于本经之梵文版本,自古以来即有各种传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载,龙树菩萨在学完当时所有已知的佛经之后,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并不圆满,这时龙王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海龙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因为上本与中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于是他只把下本《华严经》从龙宫带出,并使之在世间流通,此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3:01 , Processed in 0.25766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