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8|回复: 0

[大德开示] 不论大小乘,它的基础是先修十善业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5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晓得佛法无论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视身、口、意的清净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归纳起来,就有十样,身体造的恶业是杀、盗、淫;嘴巴造的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造的业是贪、嗔、痴。像我们的身体本身也会使人乖离,拿现代语来说就是‘肢体语言’,怎么说身体会挑拨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有时候用不着说话,一群人坐在一起蛮好的,对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对你不好,挑拨一下,就可使你们起仇恨。那个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身在造业。

    言语上造业更厉害,中国儒家也经常讲到言语的严重性。书经上说:‘惟口出好兴戎’,也就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如果不深读历史,不会相信这句话;看历史就知道,往往因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

    事实上身、口两种业力的总指挥是意,也就是意识、意念、思想,意所造的业主要是由贪嗔痴而来。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嗔戒。嗔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

    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嗔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嗔恨的。但是在菩薛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嗔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嗔心的种性。

    我们晓得,阿修罗道译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阿修罗道也是天道,很高哦!人死后能到阿修罗道,谈何容易?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道就是阿修罗道,此道众生善恶分得很清楚,因为嗔心重,不得证果,连天人的境界都谈不上,不过他有天人的功德福报。理由何在?因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恶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个人在佛菩萨面前犯错,乃至打骂菩萨,往往还可以逃过去,如果在鬼神面前玩这一套,他非处罚你不可,因为他的善恶观念分得很严谨,但是在菩提道上却犯了嗔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见的观念太重了,无法证果。

    贪,三毒之一,如果一个人说他能万缘放下,只喜欢清净,那也是贪喔!贪恋清净也是贪,贪恋空也是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连空也要彻底毕竟空。清净与空还要放下,否则虽然放下万缘,住在清净、空的境界上,也算贪恋。
    大家喜欢打坐,修清净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贪图定的境界,则是犯了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贪恋禅定境界不会起慈悲心,不会牺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萨戒。

    痴,那更多了。总而言之,在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以前,乃至于在菩萨地都是痴,都没有到达究竟。

    杀、盗、淫、贪、嗔、痴、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叫十恶业。我们修行的重点在那里呢?不论大小乘,它的基础是先修十善业道,把身口意的恶业转成善业,这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

   佛说一切众生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意是在思想上制造,制造什么呢?时时走上错误的思想,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总认为我的观念对,你的观念错。‘恼乱自他’,一有这种心理,第一个烦恼就是看不惯,我讨厌,跟着也使他人受害。

    我们看到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善事,看似种了善因,结果所得的却是恶果,其理由就因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认为在行善,往往身语意在造作增长种种恶业而不自知。
   身、口、意这三种恶业相互辗转,譬如意识一动,嘴就讲话,身体也起行动,面部等六根的表情也出来了。或者看了别人的表情动作,受了外在境界的影响,而更增加自己内心的烦恼。‘辗转’两个字,就是由别人的因助自己的缘,或以自己的因助别人的缘。因缘相互轮转,像一串连环图一样,相互连锁发生关系,一切众生常在因缘辗转之间做不利他人的事。




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对人讲话,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何心所,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托空,一天愁眉苦脸,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点慈悲喜舍的气息都没有,随时在无明业障中烦恼,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达摩祖师的四行观,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师所提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的起步工夫,随时随处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际托空。

若前念不对,马上忏悔,然后舍念,即得后念清净。若再起念,还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

菩萨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惩忿窒欲惯了,一上座用不着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


要认得它(念头)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9:06 , Processed in 0.28921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