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麼,他既不是故意要造業,可是 為什麼又造業呢? 就是「認知」上產生了偏差。 這就是「錯用心」的原因,需要進行「教育」。 那麼,現在我們所看的佛教概論裡的教育, 其實不一定是按照那種狀況來教的… 我們古代教二十四孝,但是,這個時代在美國 要怎麼教二十四孝呢? 那可能變成二十四「笑」! 你想想,在美國可以這樣嗎? 讓孩子去餵蚊子, 那爸爸睡在蚊帳裡… 這不被鄰居舉告才怪呢! 還有那「寒冰臥鯉」──冬天的河川都結冰了, 這孩子就去臥在冰床上,靠著體溫把冰溶化, 再抓出鯉魚回家給媽媽吃… 這樣就是孝子嗎? 古代可以這樣教,現在就不能再用這種教法了。 尤其是很多佛教的故事跟佛教的教育,那都是 古代印度的教育系統。所以我常提出來說 「佛教概論」裡講的其實是印度文明的簡介, 不要再一直強調那些了。 當然,有些時候當故事說說也無不可… 像是 「白雪公主」所探討的人性問題,以及那一個 尋找善知識、依教奉行的寓言,還有那一對 騎驢上街的父子,演活了沒有主意的人… 這些 都是不錯的故事題材,可以輕鬆的說說,只是 在東方的寓言裡比較帶有一種實用性的教育, 而西方的寓言(包括伊索寓言)都帶有文學的美 卻比較沒有實用性的意義… 這一點是我們看到東方寓言與西方寓言的 一種差別,至於這兩者是東方的寓言高明, 還是西方的寓言高明呢? 那倒不一定,這個 沒辦法類比… 你可以當作教材,這樣就好, 不一定要完全照那個部分講,那些你拿來修行, 未必有用! 所以我們說「發心」有兩種途徑 ── 一個是經過人生歷練的模式而發心入道 ── 一個是就用大腦摸索的模式來發心入道 那要怎麼樣進入修行的領域也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是你經過正法(Dharma)的摸索 經過這「苦、集、滅、道」的摸索以後, 知道有苦,苦是可滅的,那麼 苦要怎麼滅呢? 就是苦滅道。 你弄清楚了,決心要追求滅道, 那才開始作行法,這是一個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