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72|回复: 2

[大德开示] 南师开示:念诵持咒与金刚念诵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2 编辑

念诵中的微妙原理   关于念诵的出声念与默念:可出声念,也可微声念,也可默念,视各人情况而定。通常出声为阳,过度则伤气;默念为阴,过度则伤血。动以助阳,静以养阴,动得过度则伤阳,静得过度则伤阴,正如酸味养肝,过度则伤肝一样的道理。人如果平时动得少,出声念或大声念则可助阳,震通经络,并自然的帮助你排除杂念妄想;人如果平时动得多,则多默念以收摄身心而养阴,这样直接对身体有好处的。   在持诵念咒过程中,会有一种自然的过度,出声念一阵后,就自然会转为微声乃至默念,这个不用强求,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过渡过来(这个你自己身体会有要求,出声念时间长了,就会逐渐过渡到微声,以至无声,就象小孩哭闹,如果没有人理他,他哭着哭着,就逐渐小声了,睡着了,这就是最自然的过度。但也要注意,因为小孩纯阳之体,元气充足,有时哭的时间长,哭多了也容易伤气,很少哭的,可以让他多哭一下,如果长期经常性的哭闹,可能这小孩阳气充足,哭闹是一种发泄,或者这样应该作一些调整,多吃一些滋阴的食品,以安定他。)。唯有杂念多时,可以以大声念来排除妄想杂念。特别有一种追顶念佛,还有一种快速的诵经法,一旦你跟上这个速度,就逼着你少了妄想杂念,一心跟着做了,这样呢,消业障很快的,但也要找个跟得上的速度,不要盲目求快。等到人的身心比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默念多了,有形的音为声,无声的音即音,出声为阳,默念为阴,人内在的力量强大了,内在的心音就强大了,就不需要往外求,不用出大声了,你一出声,甚至站在那里一动心念,就有摄受力,加持力,影响力,外在的影响也影响不了你了。人都是因为内在的力量不够,才去向外求的,讲究仪轨啊,讲究礼仪啊,而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就不需要老去求外力。   念诵持咒不管是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都以自然而然达到相续不断以至绵绵不绝为一个基本标准,身心觉受以达到清净安定无杂念   从修身与修心两种修行路径看,修行入手处也有两种,一种注重灵性灵识的开发增长,修行首先得到心理安定与智慧增长,但把握不好就有很多人容易变得神神叨叨;一种注重先从对身体极限的扩展而下手转化身体气脉经络,转化色身,修行起来踏踏实实,首先就得到一个身体健康平衡的果报,能增强人的信心;这两种入手处根本上没有区别,应该互相借鉴,也要看修行者自身身体状况与因缘而定,而修行到后面,就都会归于修心为依归。但就普遍大众修行来看,后一种就更为适应大众需求,但是呢,人的身体以平衡为宜,气血均衡或气略过于血统领血为好,过于强壮是血旺气虚,容易滋生各种生理欲望与执著心。修行带得三分病为好,通常中和略偏弱的体质,这个时候人的我执就较弱,修行起来就容易些。 很多老修行人按共性的修行方法来修,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具体调整,而按普遍所传的,都讲究轻声持咒或默念,对灵性的唤醒,心理的安定有很大效果,但对色身的转化效果不大,不肯用心力,就难以打通经络窍穴,得到的也是身心的轻安,但这种轻安是有程度的,经受不住考验,一遇到需要力气,劳累时,就容易生病了,受不了了,这是偏重于求清静,没有真修实修苦修的结果。就象地上不平,墙上不平,就用点装饰纸一贴,看上去平了,实际上很多问题没解决,要真正把路修好,就要重起炉灶,搞个革命,真修实干,而不是糊弄一下,墙上不好,就要重新抹平,而不是用装饰纸一贴来粉饰太平。这也是修行中的微妙分别,很多法门讲究大声喊佛,讲究忘我投入地念佛喊佛,就会很有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平时抑郁、憋闷,话少的人会特别有好处,但这些都要依照各人的情况而进行调整。    现代人都生活条件不错,受不得劳累,营养不错,只愁营养过份了,偏了,而不是愁营养不足,要多用减法而少用加法,这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现代人多阳虚,需要提振阳气,需要多运动,需要动静平衡,平衡阴阳。因此,象多拜忏啊,大声念佛喊佛啊,倒是切合现代人群的实际需要的,这些道理要明白,才能根据具体人的情况来调整。 关于“入定”    入定,是最常见的修行中的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境界。但是这个“定”呢,也有不同层次,有身心安定,信仰坚定与修行禅定的分别。    身心安定是一种定,是福德中来,人能于事无碍,事事顺遂,心安理得,就是福气。这样人的身心都是安定的,没有大的烦恼障碍。等到福气享受完了,他的苦恼也来了,病痛也来了,所以,身心安定只是一段时期的状态,不是究竟的安乐。一个人面对各种福报,一旦狂喜啊,大烦恼啊,稳不住神的时候啊,就是他的世间福报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到了,到尾声了,所谓狂喜、烦恼、稳不住神,都是定力不够的表现,也就是福德撑不起了。一个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就是定力足够,说明他的福德足够,还没有消耗完,后面还会有好运气的。 信仰坚定,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可能有所修行,但由于事务烦杂,或者自己自制力不够,精进心不够,没有坚持修行功课,但如果他从没有对佛法产生怀疑,一直是坚定信仰的,那也是一种定,这比哪些整天做功课,却满脑子杂念妄想,妄求福德的人,求之而不得的时候还怀疑佛菩萨的人,还要好得多。一个人能坚定信仰,就逐渐会有机缘深信不疑,终有一天会精进修行的。 身心静定,则是修行中来,这更加细分各种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修行层次与境界中,有不同的定与乱,烦恼与病痛就是乱。没有人没有烦恼,多数修行人,都是有很多烦恼而来修行的,来求得安心的,二祖慧可就去找达摩禅师求“安心”的。人有烦恼障碍,不能安心,都是有障碍,或是外在境遇的障碍,或是身体疾病无法治好,或是内在心灵的痛苦烦恼无法解决。修行求的那个定,就是自己在不同层次时的着力点,自己时常与这个着力点相应,就是一种“定”。比如心里时常想着师父,想着佛菩萨,这与密宗的上师相应法道理类似,这也是一种定,每当烦恼与障碍现前时,就与佛菩萨或上师相应,与定境相应,自然就有了智慧与喜乐。或者你能定于功课上,能生喜乐智慧,那也行。 一个诵经功夫足够的人,自己诵经或念佛持咒时,自然有一种心神集中,宁静安详的场,其声音有一种定力与穿透力、摄受力,能影响人的身心,别人听了,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甚至消除业障。这就是内在力量强大的一个标志,而金刚念诵,则有助于人达到这个状态,但关键在于人的身心是否清净,身心宁静,安详,相对来说就证明业障较少,身心才得到清净,这也是一个修行人境界层次的标志!    你在不同层次修行时,定于那种功课之上,境界之上,就是在“定”,比如有人喜欢诵经,一遇到烦恼,就运起那个功夫,比如去诵经啊,就容易平息烦恼,生起智慧来了,至少暂时平息,然后逐渐升级,逐渐就克服烦恼障碍。从这个角度讲,你能安于功课,就是一种定;但这个是初步的定,真正禅定,则是有不同的境界的,有初安境界,有甚深禅定境界,会得到身心安定乃至于大智慧;人若能安于变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了,于各种烦恼境界而不动心,不住随缘,随缘不住,则是大定。能得大定,则细微流注断灭,各种妄想杂念自然早就除了,这个境界实在很难得的。
发表于 2016-3-2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7 21:01 , Processed in 0.21652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