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73|回复: 17

[大德开示] “佛渡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佛渡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直接把我们变成佛岂不痛快省事?他干吗要如此辛苦地讲经说法一辈子?正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万能者”,我们才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试想,这世上如真有个创造一切的主宰者,说明他很不慈悲,因为他也创造了魔性和苦难,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一种被创造的牺牲品?一种游戏的附产品?再说了,他不能将我们“创造”得同他一样,这个世界也并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观,可见他也不是万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好比我们溺水,他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在救我们或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学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再肯教,而学生不肯学,老师总不能变戏法式的将学生“弄得” 有知识。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的“神仙” ,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我们变得同他一样,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我们一种理论和方法,无法替我们“创造或发明什么”。
当然,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发展着,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更是同样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暂有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生物,那时满脑子的生物科学和哲学,首先是没有缘份接触到佛学和认识懂得佛学的人,其次即便接触到了佛学我可能也会不以为然。我也没想到毕业还不到十年,自己竟然如此喜欢佛学……我至今有时都还会作此假想: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仰佛法了,我也绝不会由此减退我的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什么佛理都懂,也坚持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可身心依旧,总是没什么进步,这只能说明他心地功夫不够,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一个修行者的实际用功,一定要从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从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比如自私贪财者最好学会布施,不要去计较布施的对象是非值得我们付出,仅是观照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妒忌心、虚荣心强的人最好修一下“随喜”,见别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兴,或见了人家“好”时,跟自己得了这个“好”一个样地感到快乐。我慢心重,自以为是的人最好培养一下恭敬心,学会善于在别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总之,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观心不自欺,从心地基础刺刀见红。” 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因此,不能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者,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只管问自己的心性标准到底够不够高。致少我们应景对人时的我慢心、我执心、差别心、虚荣心、妒忌心都还很重。因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应有一个显著特征:虚怀若谷。再说,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别心还会非常小,明白性体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为外缘所著,不为外境所转。我们做不到,自然是因为功夫不到位。但这不要紧,做不到的应该意识得到,这样,一切“不足”自会渐渐减少。如果连意识都意识不到,那就真有些成问题了。
我有一个朋友,十几年来一直对佛教修行较有兴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实践佛法。其佛学知见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觉却是什么都懂。只见他一会儿对气功感兴趣,一会儿又是什么灵哥算命,我是小狗他也沾过边。十几年来,总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认真入佛修行,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现。该朋友看过一些佛书及《金刚经》(但可能连皮毛也没看懂),有一次我劝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实地做一下功课。朋友一点不以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语来回敬我:“嗨,管那么多干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听了并没有吭气,我只是不好说他,因为《金刚经》上还有一句“予法不说断灭相”。我相信这位朋友是没注意到这一句话的。其实我们奢谈什么有为无为呢?还差得远哪,连自知本份都没做不到呢(开悟见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离了有为法,何来无为法?持这种态度的人,仿佛就是说,人生终来有一死,我们何必活得这么带劲儿呢?老实说,未知生,焉知死?没有了有为法,无为法从何处安立?
我们要知道,修证越高的人,只会更加谦逊,更加虚怀若谷,更加慈悲和博爱,毫无差别心、骄慢心。因为他证得“实相”中的众生平等、万物同源同体。那些懂得了一点皮毛,不外乎小感应、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嚣,声称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魔”作崇。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佛高,也没有什么比佛低,一切都是“实相”,是究竟圆满。因此,尚没有明心见性、开悟见道的修行人,一定会在佛学的见地上有所误差、误读,除了赶紧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点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骄慢心,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时下许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这是大乘了义的文字般若,是胜义谛。然而对于初学者、未明心见性、未开悟见道者,恰好应多留神一下禅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禅师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呢?不以有为法时时清洗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我们能从何处下手去具体地修证佛法呢?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渐悟才是顿悟(果)的因。那种不从心地下功夫,动辄玩什么口水禅,误读实相了义法理,实是一种愚暗之举,这种恶取空,往往贻己害人。因此佛门中常说,未明心见性妄说无为法等同于“魔说”(比喻)。
佛弟子要知道,无修无证的“空” 不是顽空,便是虚妄,而无慧无证的“缘起和妙有” 就是无明和轮回。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48:必须走的“中道”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观空与有平等无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众生”。此即是著相。因为能渡者、所渡者,渡与被渡,于实相中平等,一体无二。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观察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不过是在凡夫现量中一切才有了生灭存在。所以平常说发心渡众生实是指俗谛中而言,而我们学佛人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无有任何六境(六根对六尘时)执著的菩提心,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才是最上乘。如有分别,则是俗谛中的菩提心。比如认为应先渡自己父母亲人,或先帮助熟人朋友等都为俗义菩提心的一种表现。不过,佛门对俗义菩提心也是认同的,因为修学有次第,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予实相之真谛而言,俗不碍真,最后的实质乃是一回事。只不过发心不大或不够纯正,现量修学的境界就不高,进步自然也较缓慢。
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则应为世俗谛。《华严经》云:“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般若经》中有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所以,我们还应了知,凡夫众生心识所了知的实相亦非实相,只是俗谛名言中称为实相(修行才能亲证实相)。胜义谛本性超离言语思维分别之境,唯是实证者自性智慧的所缘。我们常讲的佛法,自是释迦牟尼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心性标准不同(所缘不同),而安立的一切法的假言。
反之,既然不要著相,但也不能著非相。若著与不著的分别念也不在了,那才是真实的“无所著”。所以著非相即是作意,既然说万法本空,讲不著相,那我什么也别管,什么也不上心,连依法行善积德乃至做功课都是著法相。这,就是所谓的顽空断灭了,情形更糟!从世俗而言,真正不离不著是如法,但事后不上心,即不著法。就象古时的梁武帝大力弘法建塔,曾问达摩圣人:我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呵。这才叫著相。
所以我们应如此观照,中道即是连“中间”也不著。“空”在哪里?它还在一切“有”里。一切都是事物的一体二用,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执著于“空”,执著于“有”,执著于“真”,执著于“妄”都是不对的,这都是“假名” 。真如真空为“体”,缘起妙有为“用”,体与用本来圆融无碍。空不碍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实实在在地证得“这个”,而不是执著迷惑于一切无自性的概念名相。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佛法真理,根本上是离言绝相。佛门常讲:“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指发心修行未登果位的因地菩萨)。
修行不是单纯地参禅打坐或念佛做功课,我们实则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只要学会训练自己观心与止妄,终会有成就。观得空性,成佛有余。未开悟者,可以以虚空或风来体认空性。我们挖一尺深的坑,便有坑大的“虚空”,这便是形状是妙有,而空性即无有边际的虚空本然。诚如问风相何在?如果不见树上枝叶摇动,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谁会知道有风呢?这也可以说虚空借物而显其用。变者是相,不变是性。换言之,不变的是体,变的是它的用。虚空无相,借妙有而显其用,借用以显其能。因此,空性无相无形,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的妙用以显其能。所以修行人要锻炼“心识”,学会观心和止妄。
迷时凝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当我们的“心识”应事对人的时候,就是体在用中,却能借用而显其能。事完之后,就是用归于体。它是它,知道了明白了,不住于它,无所住,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是实际功夫。不攀缘,不著相,不依物转,不随境转。但又要避免顽空恶取空,所谓“凡所有相尽皆虚妄”,其本意是“相无自性缘于空”,空不碍有,明了空性后,无相时得求相,有相时则要灭相,执著于境界与现象不会有进步,但毫无境界与现象则更不会有进步。《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也再三提出来,学佛必须要“身证”。初学之人,即使理论上懂了很多,身心起不了变化,不受用不受益,一定也不会进步。因为空性是空有不二,真俗不二。
另外,我们凡事要有平常心、包容心,象有些人打坐或做功课时,突然有人登门造访,或有电话进来,马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 (其实这正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 ,往往心生懊丧,甚至生气。总想离弃现有的因缘、因果去“别处” 证“菩提”,岂不知“别处”仍然还是因缘因果的轮回,菩提只会在当下,因为解脱的东西只能从当下做起。我们有心修证佛法,助缘(外在客观条件)不够,只能说明自己福德浅薄,应该因时制宜,创造条件好好努力进取,多攒积智慧福德才对。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家居士,尘事繁琐,烦恼习气重,越是这样,对待生活更不可马虎,不可逃避,应积极生活、努力修行,好好了自己的因果才是。见地正确的人应该明白,生活与修行也是一体二用,并不矛盾,本来圆融无碍,矛盾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差别心罢了。心无染著才是平常心,破坏生活者即是破坏修行。我们的亲人、眷属及朋友因我们修证佛法而疏离我们,因我们信佛而增加了烦恼痛苦,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看看那些大乘菩萨,常因利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修行,做得多么彻底!反过来说,这又是一种更了不起的大修行。
我们若贪著修行的“事相” 或“形式”,那就并未真懂“中道” 的义理。修行是一个漫长的、须持之以恒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凡执著于自我,唯恐自己修不成,对一切不利于自己修行的助缘心怀烦忧者,是一定不会有进步的。修行一定要有平常心,要有不悖于生活之常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是大精进。而且,我们还得把自己所有的善业修行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样的修行者,日子久了,必有消息……我们一定能与诸佛菩萨悲智心地相应,必感得诸佛菩萨加持与护念。
诸佛菩萨无处不在。若我们自己心怀恶趣,心地蒙昧愚暗,以自我增设太大的障碍,怎么可能接通或是感召到这样的相应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6:也谈禅、密、净

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号),这两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则身心皆转,以“心”为本,双管齐下。禅宗大德说:“放舍 、离诸想、无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息念忘虑、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观心、返自性,息妄想,回到无心。净宗大德也说:“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里许。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念中,止观具足。念极情忘,心空佛现。”等,都是教人借一句佛名,平空万念——我们凡夫是妄念不歇,但凡“歇即菩提” 。

念佛方法中的“实相念佛”,和“觉照念”,都是净中有禅,禅中有净。佛告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这是禅门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无相佛,非念应身有相佛(持名念佛为念应身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间佛,故与净土所倡的念佛法销有不同。总之,成就者既可得常寂光土的境界(法身佛土),也可以到有形有相的凡圣同居土(西方极乐净土中也有凡圣同居土),或寄生于十方净土都可能。这要看修学者的因缘和精进的程度。
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是有想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禅宗无想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即实相念佛)。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诚如修净土者念自性弥陀。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美好庄严,从终极上皆是虚妄之相,最终还得离弃,往生只是今生的目标,而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佛,西方极乐净土还只是一个成佛的中转站。可知释迦牟尼教念应身佛是为行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末法众生若不懂或无机缘得实相念法身佛,千切还是应当照旧持名念应身佛,仰仗阿弥陀佛之本誓愿力,先到西方极乐净土为最佳选择。因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果报已经非常殊胜,等于是已进了成佛的“保险箱” 了。
密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传承上的纯净和完整,非常严格和严谨,流变的可能性最小。修密是要下大功夫的,一旦接受根本上师的灌顶和法要后,他将对我们负责到底,上师即是三宝的化身,同时也是这一“法脉” 所有佛菩萨及大成就者们的“载体” 或体现者,上师将对我们实行严格的“因材施教” ,我们仿佛接通了无始以来“法脉” 的某种“网络” 了。在这么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信息场、能量场中,我们得到的加持将会非常殊胜。由于密法兼修“色法” ,使用咒语频繁,又视追求“即身成佛” 为最高目的,许多人则以为一生中完成法、报、化三身成就不可思义,便随意谤毁密法,这实在是犯了很严重的口业。其实修行者只要“如法” ,敢于勇猛精进的话,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试问,那《法华经》上的龙女不是即身成佛又是什么?要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在于缘起的方便妙用,在于我们的心。
在显教的朝暮课诵中,仍有许多密的成份。如楞严咒、大悲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佛咒。当初佛讲经说法,往往兼说咒语,可知佛是显密兼施的。况且密宗的经典,仍旧是在说“般若”之义理。如《大日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与《楞严经》所说又有何差异呢?又说:“虚空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又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 这些文句同显教经典所言有何质的分别?密教经中之有义理,亦犹显教经中之有咒一样,说明显密本是一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仿佛是修密不过是报了两个志愿,第一是即身成佛,第二个往生净土(包括西方净士)。而修净土是只报一个志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无论怎样,到最后都是为了成佛。
密宗中的“理具成佛”,与显教亦无二致。如密宗所云:“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而禅宗马祖道一禅师也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者,是名正信。”又如在《如来藏经》中,佛告金刚慧言:“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疑恚,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可知密禅教派各宗,对于众生即佛的见解也完全相同。
当然,话我们还得说回来了,从当今末法众生学养和知障等个人及时代的综合因缘考虑,一般情形下,普通众生别说对佛学实修实证了,可能在义理上都是难以接受或解悟的,因此虽然般若经典是大同小异,都强调诸法皆空,法法平等,但单独对于念佛一法,释迦牟尼曾特别地告诉过善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称南无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穷极生死际,善根无尽的时候,在天人中,恒受富乐,乃至于最后得涅槃。”可知念佛法门同我们末法众生非常相应。许多禅门和密宗大德也是主张多念佛的。念佛以修意根为主,一个人意业清净了,身、口二业自然清净,修学便已得大半。如果三业不净,怎么出离得了六道轮回?佛说过:“不求西方三世怨。” 因此,末法众生想入佛门的或已入佛门的,在没有机缘修习其它法门时,最好老实念佛,以修净土为首要。净土法门既方便易行,果报又很殊胜,既可专修,也可兼修,就看我们是否相应和用心了。

讲到净土宗念佛,我们也应该看一些不良现象,由于净土法门一直在人口众多的汉地流布较广,因此其修学成功的例子也相对较多,这本是件非常殊胜的事。然而,由此也引得一些学净土的人总是跑去说人家修密法的易“入魔” ,什么修密弄不好就是“魔密” ,什么大根器才能修密法等。反之,也有一些修密的人反过来又对汉地显教评头论足,声称密法最殊胜,中下根之人才去修显法。其实,佛早说过万法无有高下、优劣。为什么佛弟子老要作这些言论呢?再说,佛门什么大根器小根器之说实乃方便权宜,若说法缘或是更为妥贴一些?诸行既然无常,所谓根器更是无常,随时随地都是我们修学的新起点呵。
况且,大根器人具体该以什么为标准?是谁制定的标准?我们敢保证自己的知见同佛世尊的一模一样么?依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有坚固信心,愿意如法努力修证,坚信自性是佛,就是大根器。如果对佛陀的教育没有信心,对佛法义理不相信,不乐意认真如法修证,盲修瞎练,管我们修显修密,谁都可能“入魔” 。再说,根器亦在因果无常之中,就象大学里修学分一样,我们昨天小根器,只要我们踏实努力,哪怕笨鸟先飞,我们的积分够了,起跑线就会变高,我们就是大根器。
客观地说,修行是以“心法” 为最重要,而以“心法” 为本,兼修“色法” 为最殊胜。但专修“色法” 则永远不可能究竟圆满。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著名的密法金刚上师)说过,显教是从心法的修持下手,可以说把握住了修行的重点和关键。而密乘在修持心法的基础上,也修色法(色报身,气、脉、明点等),是两者配合起来修持。修行方便不一样,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如果修行人不明心法,只重色法,即是普通外道气功。外道的气功只知道色法(生理、气脉等)的修持而没有心法的修持,其对色法的修持也是由执着心所臆造,虽然一些方法与义理也会依佛傍道,其最终结果只会是烦恼越来越重,甚至出偏着魔。因此魔与不魔,不在于概念符号上的佛或道,更不在于什么净与密,而在于是否以心法为根本(色法是方便)。
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恰应好生感恩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所发大愿,是这悲智双运的愿力的加持,帮助了所有持名念佛的人,因这一“善念、净念” 就有不可思义的果报,已是布满“密行” 的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足以说明密净是一体),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区别密与显呢?什么净什么密,不都是佛法吗?对于任何一个乐意入佛门,依正法修行的人,我们无论人家选择什么法门,我们只能随喜,切莫说短论长。反过来看,密法修持最上乘的虽然是“即身成佛” ,但从相对数量上讲,比例毕竟较少,连著名的宗喀巴大师也是在中阴身得度的(人从命终到下一次生命开始的中间过程叫中阴身),因而大多数仍视往生净土为其保险的去向(不仅仅是西方净土)。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能往生成功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殊胜果报了。因此,修密法者也无必要对汉地其它法门评头论足。反之,修净土者也别以为真进了保险箱——无论修什么法门,对于一个不如法者,别说即身成就或往生净土,恐怕连保人身也是很勉强的。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只应该自己专心一志,如法修证,跑去同别人打嘴巴仗是无益于修行的。
对于初学者,如色法上老是无所修证,身体不好,生活中不能受用受益,凡夫心自然会散漫、退转。反之,我们修密法如仅是为了身体好,禅定功夫高,出神通,不重“心法” ,我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就,还极有可能造业、堕落。显密原本是一体,显中藏密,密依显而作相状。所谓心法与色法不二,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气定神闲,心安身才安,意即是气,气即是意,只是侧重点不同,到最后都是一回事。念佛功夫高的人,念经能心无二用的人,身体肯定健康,气脉也会通畅,功夫渐深,也能当下证果。况且,密法中的一些修持方法,同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净土很有渊源,同净土宗自然就不可分割。
大乘的经典中说: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凡夫以缘起为实有而枉受轮回的种种痛苦。佛菩萨体悟缘起的当下即是性空,并以缘起为妙用广渡一切有情众生,不轻舍一众生才是大乘菩萨道——由是我们的传法或言论的不妥,引起众生误解、误读或谤毁了佛法,我们即是至少犯了菩萨戒。在98年,喇荣五明佛学院金刚萨垛法会期间,晋美彭措法王(法王如意宝)曾经在四众弟子面前说过(大意如此):“我由于弘扬宁玛巴教法,宣说大圆满的殊胜,无意间接地贬低了他宗,故此我也时常念金刚萨垛忏悔。如果是我的弟子,不仅不能诽谤他宗,甚至连外道都不能诽谤。”我们应该明白,这位著名的密宗大德自然是不会真正贬低他宗的,但一代大法王作此示现,一是其自身严谨严格所致,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在提醒大家要依法修证,要少造口业。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45:解悟空性很重要

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的偏差。妙泽总是以为,我们在未开悟证得空性前,若不能很好地解悟空性的话,我们的知见和修学效果都不会很好。因此,对于我们未登果地的凡夫而言,解悟空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然从根本上讲,空性又是只可证悟不可解读的,予此妙泽也只能是勉为其难地闲扯一番,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尽量减少一些不如法的症患。

学禅者倘若不能解空,自是无法入手观心。念佛者不解空极易修成人天乘,即便少数报死一句佛号往生,恐其品位与境界也不会太高。长期以来,由于佛法强调实证,许多人便总是强调佛学在于如法实践,从而又忽略了知见。其实“如法”本身就包含了解悟义理,象佛门中的学教便是指阅读经典,常随佛学,而且读得心开意解,乃至最后一心不乱而开悟证果的也有。学佛就这样,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实践不是犯错走弯路,便是易失退心。义理之重要可想而之,学佛之人,尤是能读书的文化人,更应阅读中观、成唯识论方面的书籍。如此才不会生有邪见,修行则容易事半功倍。
一些人学佛多年,或是一直对修行报以向往之心,奈何总是旋入旋出,难以起步。不是执有便是执空。一些人自以为理无碍了,可一遇事则执有,马上就变成了“诸行有常,诸法有我”。一些人则无修无证地执空,凡事不上心,不以为然,纵容我执,以“空”观一切事相,此为最要不得的“恶取空”。所以我们常讲,从实际用功和求证上讲,未明心见性者妄自言空执空即同魔说。
老实讲,学佛之人懂得点中观义理是很有必要的。什么是中观呢?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无二元对立。譬如“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第一句是假观,佛法的言说应机而生,缘谢法还灭,非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或一种语言叫佛法。第二句是空观,指诸法平等,都是大空相,无一实有法可得。第三句即是中观,不落空不落有,讲空不碍有,讲有不碍空,一切空均不剥离于有,一切有是依空而有。讲实话,这些义理予某些学佛人来说,几乎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在“用”和“行”上,我们往往不得力,舍不得下真功夫。
还有,某些偏爱禅门、中观及唯识论的人,自视慧业充裕,反过来瞧不起老实念佛的人。其实,一个人念念于念佛,实是好事一桩,因为它好入手,行事较方便。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每一念都觉知回转,将一切“止”于一句佛号,修行必是指日可待。若真能做到一心不乱,无所从念,那便是实相念佛了(自然也是开悟证果境界),正因为这同修“禅”一样的难,因此,净土宗最低限度是临命终有此念即可得救(往生至少不参与六道轮回,根本上避免恶趣。)。所以净土是有许多层次的,也不是全然将自己交付于临命终。活着时往生或开悟的也不少。象我个人则是因为用功太差,无奈之极,所以有时只好可悲一点想,最低限度训练自己尽量有念时即来念佛,死时好有个盼头。人生苦短,诸行无常,我得图个保险嘛。我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咱们再去追求一下开悟证果什么的才划算。如果我们连脱离六道都无法有保障,那今生修什么法门都白搭。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实际用功上讲,学问与知识永远不能等于开悟证果。我们与其说执持一切分别意识和逻辑是非,均不如用力修一个“止”字。止什么呢?将一切止于一念,念佛念咒,念法念僧都可转万念于一念,观像守丹田等都是“止”,一切门类的修行法门最初都得修止。把习气和散漫心平息得差不多了,修习即也就差不多了,禅定功夫自会慢慢提高,自然对空性的解悟会越来越贴切,甚致还会亲证空性。人成佛成,修行乃朴素之致,我们只管老实地如法即可,一切少挂碍,只应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修行人只从“因”上下实际功夫,日久自会瓜熟蒂落。平日实际用功时连开悟、往生和涅槃等都不必挂碍,老老实实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心止于一缘,最后自会无所住”。功夫纯熟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末法众生业障深厚,烦恼习气重,福德浅薄。除了少数机缘殊胜之人专修其它法门而得渡,一般人不依净土法门作保障(兼修或专修),怕真是有些自信得近乎于狂妄了。修净土与其它法门并不矛盾,比如密法中的“颇瓦法”也是导归净土。有些自以为有慧根的人常说净土依止他力,没出息,其实这是不懂佛世尊的方便说法。“他力”是应凡夫想向外部依仗神力的习性而说,在于善巧地培育我等修道的大信心。凡夫有“我”才有自他之别,一个专心修习者,哪会去思辨什么自他之别?这是一种因凡夫习惯了自他之别而强作的分别说法,在胜义谛中,哪会有什么自力和他力之别?
念佛号实同念咒语有什么区别呢?释迦牟尼不也教人念过“扫帚”?一心不乱后还不一样成就?我们自性里的弥陀出不来,他力的弥陀又从何而来?如此,我们即便是念破了嗓门,仍旧是不能同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悲智愿力相应的。如来法身是空,遍宇宙遍虚空,它即本然的一切,我们念即相应,“它”即起用化身相应,这是化身佛的功劳。这还是有即是空,没什么自他之别。所以说是法平等,相应就行。
说句实话,同一般普通人比,我的打坐工夫可不算太差,天生能结标准的伽趺坐(即双盘),且时间较长,也有些神奇的感应发生,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故未刻意深入地坐禅。我还对密法很感兴趣,可一直未能“遭遇”到根本上师,这就是法缘不在。就在这时,我相遇到了净土法门。记得我第一次念佛时,是刚通宵看完净空大师讲解的《无量寿经》后,时置临晨六点,那时是冬天,正一片漆黑,心中决定从此老实念佛。在准备上床休息前,我起身搬挪一筐熏腊食品时左手中指被铁丝划伤,伤口当时还染了一些食盐和花椒粉,痛得我直呵气。我便告诉自己,懒管这个痛,专心念一会儿佛吧——才念了几秒钟,猛省那个“痛”怎的不见了?当时才发现双手奇热,我马上又用指甲去刮弄伤口,竟然也不痛,我惊呆了,赶紧摄心回转继续念佛,接着马上就是满屋生香,起初夹有点中药味儿,接着便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叫不出名字的异香。诚然,什么止痛和异香同智慧解脱十万八千里,实是不可执取的“相”,可此“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至少它让我初学时体验到了奇特的意趣,坚固了道心。自此,我便老实念佛。因为它同我相应。
一个修行的人,凡事要一分为二来观照它。修行执著于相不对,可不生相也不对。一个跟木头人式的,学半天毫不见效,一点不受用受益,心态也不好转,这人自是白学了,肯定迟早都会起退心。所以凡事得有一个见证和次第才行。有一些人一提及什么道交感应、神通(尤是密法中更多)就嗤之以鼻,动辄说人家不得了了,著相了,贪著神通了。其实,这一切同智慧一样,是生命本来具足的东西,我们被遮蔽了,现一点点地在“还原”,有什么好大惊小怪?有相才灭相,可没相又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修半天,一个气泡也不冒,成天对人家出了这些“中间过场”(即境界)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这有何意义呢?有相即空掉它,不执著于它。若什么相也没有即妄说空性肯定是不对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尽指虚妄”。这个虚妄是指“相”是幻化有,无自性,皆大空性,是心识的“频率”的感召的东西,见相的人,被人见的相,等等都是大空性,绝不是在否定“相”的存在。反过来理解,无相的“空”更虚妄和莫名其妙。“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平等一相,性相一如,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初学者的通病就是这样,不执有便执空,两头挂碍,很难真正地解悟好这个般若空性。比如对于向他人提及佛法一事,有人便指责过我,说什么他初观我未有次第,宣传佛学应让已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们去做,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什么向人讲佛学,讲不好则恐令人轻慢佛法,造此业恐下地狱。云云。此等言说虽有一定道理(至少鞭策我应更加慎重和认真),但仍有“执有”之嫌。十法界不离一心,心空罪灭。真心信持者佛法何必有此一虑?尤是人家主动问及,我总不至于当哑巴吧?
佛法本身确是不能顺便向他人提及的,至少得对机相应才是,不过,我从来也没觉我此举是在讲法渡人,权当播点种子,不讨人嫌就行了。佛世尊传法也是有人请法才宣呵(唯除弥陀经),可见法是尊贵的。再说,我也从不怕造业下地狱,倘若十个人,仅有一个人因我“传法”而入佛得道,其余不信或轻慢了佛法,我也认为值得。万法本空,生生世世,我的业实在太多了,各种业相多一分不多,少一份不少。管不了那么多,造业就造业了,尽量做好一点就行了。当然,我这也只是一种表明一种胸怀,我这人没有法,所以我不会传法。
讲实话,向人介绍佛学,与人交流或是分享修证的喜悦实在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悟一份讲一份,量力而行,真是有缘人,自会一门深入,岂是我等浅薄之人所能误导?况且,自是有人因为我的介绍和宣扬,自此对佛法生出信心而皈依了佛门,这些事例,对我此举也是一种鼓舞与认同。即便真造了下地狱的业也值得呵(下了地狱我也还这么干)。既信因果,咱就坦荡面对逆境违缘吧。因果不是宿命,有生之年我只要一直向前努力,不断地进步,我自会越做越好。本人除了努力,其它概不过问。修行有许多层次,根本上讲,实无众生可渡,因为众生的“内因”决定一切,外缘只是助因(譬如听闻佛法),无论自利利他,还是自觉觉他,我们的修行只能是如法而不著法。怕下地狱即是“有我”,参一句“谁下地狱”,既不是断灭相,亦不是顽空和执常,这才是真的中道和放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本身是件很现实和正常的事,学佛首先就是要解决自己同社会、生活及一切的关系,内心要与一切和解。佛学活活泼泼,原本百无禁忌,可经过两千多年的流变后,渐渐变成了一种僵化、核板的东西,这实在太让人痛心了。如果学佛和宣传佛学有这么玄奥,这么艰深,这么可怕,动辄就说下什么地狱,弄得大家心理负担严重,满脑子的分别、逻辑和是非,精神包袱越弄越多。试问,谁敢来学佛?学佛就是为了要灭烦恼,自主生死,智慧解脱,若离了这个,别人又为什么要来学佛呢?长此与往,众生自然就会离佛学越来越远,认为佛学是佛所规定的一个什么东西,佛门当真成了空门(空洞的空)。学佛也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行为,佛弟子在社会上不时还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和误解 。人们总认为佛学只讲空讲苦,动辄下地狱,又要持戒,全是消极厌世……说实话,这真怨不得众生,是我们自己的修证与知见不对,是我们自己连世法也不够圆融,一点不懂得善巧方便。
众生在世俗中的妄想与折腾,还不是为图一个好,只不过不知法不如法,所以才图不了这个好。学佛则是为了根本地图这个“好”。讲实话,传法和讲解佛学仍要通于世法,要明白末世众生相契什么,相应什么,并非打点佛味颇浓的专业术语就能接引众生。我在网上见一初学之人问一佛友,说自己佛学道理似乎通了,遇事时仍旧很烦恼,该怎么办?佛友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理上佛友没说错,可这个答案很空洞,不仅令初学者很失望,也让不懂佛学的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便向佛友开了句玩笑:眼下你我他都做不到,那是释迦牟尼的事呀(指“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说这个是希望佛友在向人谈及佛学时,应该先明白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给别人的东西是否同其状况相应?谈及佛学时是从空到有,还是从有再到空,乃至空有等量齐观地介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和琢磨的。
说实话,为什么有些所谓的大学者大善知识修了半天都不能开悟?当然还是执有执空的问题。他们除了所知障与世智聪辨外,还有就只不肯痛下决心实际用功。这个实际用功就是踏踏实实地摄心止妄,无有定境,何来开悟?摄心止妄是一切法门的基础,这一关非过不过。对此我自己就深有感触,比如我前一念还在告诫自己别妄语了,可事儿一来,冲口即是妄语(本能),这乃是业障深的体现,有时竟毫无觉知能力。即便有时觉知了乃不能发力“止”住,诸业皆是如比。所以说应境对人之时才是真修行呵。
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除此去谈空,免不了让人讥诮为“执空”。空以事显,有也以事显,何以认证?万法唯识,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不从这一念入手用功,开悟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开悟是以有见空,否则妄自以“空”观“有”乃是顽空。
所以我们强调解悟空性的重要性,但同时千切也不要由此轻慢那些只知念佛的“老太太”,认为她们没文化,只能修念佛法门。试问,她们真的就没有智慧了吗?佛法上的认识真就不如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吗?人家的信心、恭敬和踏实才是能开大智慧的呢。信为道源功德母,是入道之基,佛并没有强调这个信一定该是什么层次。我们尚未登证果地,目前的这点儿“智慧”,更确切的说是对于佛法的认识和见解,都还是建立在逻辑、分别心基础上的,而且知行还未必合一。很多东西理上虽然略知一二,一旦应境对人,心念上并未真正生起觉知和返照。反过来,老太太如下死心抱一句佛号,其业障自会减少,出离心等心念相对坚固,念佛便可能纯熟甚至契入实相,开启出自性中本有的根本智,那时,人家的智慧就远胜于由什么书本和思维心推敲而得来的了。再者,古今中外,许多高僧大德都是开始不识字,一心念佛或诵经持咒,功深开悟后,再由自性中开演佛法,辩才无碍,于经义通达无违。所以,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文化人,凡事都好推敲一个理字,我执太重,将自己长久地困在这个分别思维上,从而忽视实际修证和用功,那还真是不如那死心念佛的老太太们呢。
曾有佛友来信,建议我在书稿中多弘扬净土,说什么一定要描绘一下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境界。这可真叫我为难,说实在的,我除了重复净土经典之言,实在不知怎样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这还是一个有与空的问题。可来不来就说一大堆什么心生物生,心物一元,依正二果报亦是一元,心净土净,心空相陨。等等。还不知多少人会感到莫名其妙或对净土法门丧失信心哩。我只好缄默,打定主意由浅至深地慢慢来。加之,我自己的知见与修证本身就太有限,实在力不从心。
细想起来,许多事情都是一下子到不了位的。介绍佛学更是如此,我们这副躯壳不过是一种工具,佛世尊是应对我们凡夫之攀缘心,才有那么多方便法可开示。其宣讲自有一定的世俗性,且采取拟人化、比喻等手法,不时将净土和佛境都赋予一些世俗情形及人的位格特征。虽说每一类生命与空间,其存在的属性不同,但言说者也只能依听受者的属性作为参照。所以,佛菩萨及诸高僧大德的任何传法与开示,均会落入历史与文化固有的巢臼(所以不可断章取义),因为这一切本来就须安植在现实的土壤上,才能与众生相应,才会为大家所信持。如此才能渡救众生的慧命。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描绘均是假言,是为了让人生出真切的恭敬、信心和向往……而实证才是硬道理!我相信,今日的人们视黄金不那么珍贵了,佛若今日在此传法总不能还说在西方极乐净土黄金为地吧。净土经典上的七宝之一竟有玻璃(当时很精贵),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玻璃便是不值钱的东西了。所以佛经的表述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而对于会读的人来说经义也永远是活的。我们真不必执取这些描绘性的东西,当知地球这么一种存在的空间确是较为糟糕的,西方极乐净土肯定非常殊胜美好,但它也还是一个修行的中转站而已,对于成佛之终极而言,一切空即是一切有,当下即是,没有什么离此有彼的具相的东西去依存。万法唯识,随机而应,随缘而现,心净土净,当我们心真净空了后,则善相善境也了不可得。
无论怎样,我们既已入佛,那就应该坚信,如法用功才是硬道理,满脑子的理论、知识和思辩不仅不能亲证空性,更不能帮我们了脱生死。生死不能自在,修行就不能算作成功。佛世尊一样得亲证空性,一样念法念僧念佛,一样经过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禅定的不同次第),一样肉身道成。咱们喜欢参禅,想多学习中观、成唯识等理论都没有错(我大力提倡!),但行持用功上却不必区分孰劣孰优,佛法说的都是一回事。比如认真读《金刚经》,我们一样能读出中观和成唯识论的东西。而《阿弥陀经》一样是在宣讲唯识论。因此,凡逻辑心太重,分别心太浓,乃至佛味太多,这些都无益于圆融万法。
我个人以为,一个实修实证的学佛人若同时能解悟好《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并能为他人宣说两部经典的无二无别,这人已是成佛有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9:“开悟”仅是一个起点?

按佛学的义理,明了本性开了悟就是见“道” ,见到了“道”我们才能修“道” ,才能有的放矢地“证道”。没见道我们修什么道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没见道的人其信仰多少都有些“迷信或盲目”的成份。当然,佛门的开悟有许多大小层次之分,一般小乘修行开了悟即证得初果阿罗汉果位。大乘修行的开悟多指明心见性,证初地菩萨果位。详情请参阅相关经典,妙泽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一般来讲,在开悟的刹那,我们当下解脱一切烦恼,一切妄念止息,也就是分别意识止息,见诸相非相,平等一如,性相不二,自会真正了达空性,从此便不会误解经义也不会盲修瞎练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开悟理解为是获得了修道的起跑线。六祖慧能说过:“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这里的“悟” 就是指“开悟见道” 。我再次说明一下,这个“见道” 是指归位于本来面目,体证予此,不是什么眼睛见了相,更不是靠感觉和思维。开悟是胜义谛,这种实际的状况或境界,若不亲身在那么一个“刹那” 证得,言语的描绘永远不会究竟。
修行有四个阶段: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就是说即使解悟佛学已没什么障碍(这一点我们也未必真做到),予一切佛理很清明通透了,如果行为上不能吻合,或无心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 ,这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理无碍”。所以实践才是真功夫。直到开悟见道后,我们才真正拥有一个全新的起点。不过,一个人是否开悟,不能自以为是或想当然自行判断,须找到已开悟的高僧大德们为我们“应证”。
在很多时候,我们修证佛法是为了获得这个“零的起跑线” 。但我们千切别小看了这个起点,因为有这个起点时我们已成就了法身。这已是入“圣位” 为圣人了。许多人会说,弄半天才是得这么一个起点,那也太难了些。诚然,从终极上讲,这条路肯定不会一蹉而蹴,修证佛法同生活中做人谋事是一个道理,它同样需要付出许多具体的心血和努力。它不仅是一辈子的事,还极有可能是生生世世的事。我们不能一时急功近利,心血来潮,以为下狠心咬牙弄几下就成功了。其实我们只要不松懈,不放弃,从点点滴滴的“当下” 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大精进,大努力。我们肯定会不断地有所收获……当我们开悟见道,我们的信心和收效已不是我们今日所能猜度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1:17 , Processed in 0.24755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