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3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引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五,大正藏册十,页683。
(2)同(1),卷四,页679。
(3)同(1),卷三十三,页811。
(4)引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澄观作。卷三,页68。
(5)引自《白云之道》(ThewayoftheWhiteClouds),Govinda著,周仰南译,台
湾《十方》杂志,15卷5期,1997年2月。
(6)同(1),卷四,页680。
(6)同(1),卷十一,页711。
(8)同(1),卷八,页698—699。
(9)同前注。
(10)南北传佛教对于十二支或十三支头陀行的详细内容,繁简不同。南传多说十三支,北传多说十二支。
(11)同(1),卷三十三,页814。
(12)同前注。
(13)同(1),卷三十三,页815。
(14)同前注。
(15)同前注。
(16)同(1),卷三十四,页815。
(17)同前注。
(18)见该书16页,1963年,Meridian版。译文参阅谢幼伟著《怀黑德学述》页21,台
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
(19)引同前注,参阅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章第一节第二项,页
49,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
(20)引同前注。
(21)引见虚云著《虚云和尚年谱》,页51,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
(22)同(1),卷十六,页732。
(23)参见(19)。
(24)引见《金刚般若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八。
(25)同(22)。
(26)语见《大智度论序》,东晋·僧轈述,大正藏册二五。
(27)“情色”一词,参阅余德慧著《情话色话》,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84年。
(28)见《佛本行集经》,隋·?那崛多译,卷二十八,大正藏册三,页782。
另见《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马鸣造,北魏·昙昕译,大正藏册四,页25。
(29)同(1),卷十五,页731。
(30)同前注。
(31)同前注。
(32)同前注。
(33)语见《大智度论》,大正藏册二五。
(34)引自罗素(BertrandRussell)著《婚姻革命》(MaritalRevolution)第19章“
性和个人幸福”,靳建国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
(35)引自谢瀛华著《性心理手册》,第二章,页68,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年。
(36)引自余德慧著《性在暗处起舞》,《张老师月刊》177期,台北张老师出版社,
1992年9月。
(37)引自郑石岩著《清凉心菩提行》,页191,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
(38)引自《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十四,页547—548。
(39)引同前注,页548。
(40)引同前注。
(41)引同前注,页549。
(42)引同前注,页550。
(43)引自《诸法无行经》,大正藏册十五,页752。
(44)引自《文殊般若经》,大正藏册八,页728。
(45)引自《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册二五,页107。
(46)参阅该书原著页74—75,译文引自该书中译本《如莲的喜悦》,杜恒芬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9年。
(47)引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五,大正藏,卷四十,页846。
(48)同前注。
(49)前注。
(50)引同(47),卷十,页707。
(51)引同(47),卷二十四,页771。
(52)引同注(47)。
(53)EnteryintotheRealmofReality,TranslatedbyThomasCleary,P.5,
ShambhalaPublications,Boston,1987。
(54)同(47),卷十二,页714。
(55)同前注。
(56)详参游祥洲撰《论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念的形成及其实际》,1989年12月发表于法
住学会“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57)参阅印顺著《佛在人间》,页23,台北正闻出版社,1971年。
(58)有关“异化”的内容与讨论,详见游祥洲撰《论台湾佛教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问题》
(台湾,1990),及《台湾佛教所面临的现代挑战:异化及其超克》(香港,19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