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66|回复: 6

[大德开示] 明海: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  (转)

作者: 明海   来自:中国佛教文化网   

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

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
  
一、《心经》的精髓是“生活与解脱不二”
  
《心经》简短的260字直指般若的心要:不二。“二”是什么?“二”是矛盾。凡夫因为有执著,所以有分别,因分别而有种种的矛盾(其实矛盾本无所谓有),烦恼由此而生。人类生活的世界里矛盾是很多的,这些矛盾都是“二”:人与自然是矛盾;个人与集体、社会是矛盾;权利与义务是矛盾;人的感情和理智是矛盾;精神与肉体是矛盾。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雄心勃勃,想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时或想逃离,逍遥自在,“归去来兮”,这也是矛盾,人世与出世的矛盾。总之,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矛盾。这些矛盾中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那就是生活与解脱的矛盾,用哲学术语说是存在与超越的矛盾。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选择后有一系列的后果要承担,比如职业,选择了教师,那就要备课、吃粉笔灰,跟着找对象,自我介绍第一句就是:我是教师,由此你的婚姻就一定会按一种路线发展。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有人形容像是背着石头唱戏,很累很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用“虚无”描述人的存在,这种虚无是巨大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人身上,无法逃避,因为你总要选择,总要往前走,想开小差是不可能的。你能什么事都不做,但不能什么都不想。
  
面对这样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个星球上歇几天假就好了。这就是超越的问题,解脱的问题。人们生活的问题无非是要解决吃、穿、住、行以及家族、种族的繁衍,而解脱和超越则是人的终极关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是谁?如何获得自由?这些都是宗教所要解决的。几乎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或者是巫术,或者是发育完备的宗教。基督教许诺幸福圆满的千年王国,伊斯兰教提供真主安拉的庇荫。而佛教说:人生是苦的(空虚),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是谓现证涅槃。禅宗最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生活禅”高扬禅宗现证涅槃、见性成佛的主题,提倡在生活中观自在,在繁忙中证解脱,在纷纭尘世中实证自在无碍、空灵澄澈的禅境,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心经》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这一点。《心经》开头一句:“现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从不同角度反复解释什么是“五蕴皆空”。这句里“照”字译得十分传神。什么是“照”呢?本来存在的事实,因为没有光明,就乱分别,瞎摸索,开关打开,光明显现,露出庐山真面目:哦,原来是这样,是五蕴皆空。可见“五蕴皆空”是一贯的,不是观自在菩萨的创造发明。“五蕴”与“空”本来就是不二的,它们不是两样东西。前面讲过,因为执著和分别,凡夫的世界处处是矛盾,而《心经》劈头一句就把一个最大的矛盾弥合了:五蕴皆空。五蕴即空,空即五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概括了人的感官、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这就是人的生存的全部内涵。空是超越,是解脱,是觉悟,是自在无碍。五蕴皆空就是:存在与超越不二,生活与解脱不二,入世与出世不二。《心经》把许多宗教家头痛的问题化解无遗。它劝导人们趋向当下最真实的解脱。空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要不分别不执著,则当下还家,净土就在目前。所以观自在菩萨照见了五蕴皆空,就度过一切苦厄。其实这时是“本来无一物”(“无天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所谓苦不苦,无所谓自在不自在,因为心无挂碍,也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了。《心经》将“生活禅”的旨意揭示无遗。禅本来就是生活的,它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中证解脱得自在。只要我们勇于认取承担本有的佛性,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禅、时时是禅。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中的现代人,五蕴不空(执著),心有挂碍,在狭窄的盒子楼中,在污浊的工业废气中,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紧张中累得喘不过气来,毫无自在可言。“生活禅”告诫人们,不离生活观自在,以清凉的心态建设真善美的人生。
  
二、观世音与观自在——奉献的生活是禅
  
“名以昭德”,佛菩萨圣号耐人寻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贤圣觉的道德成就。《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给我们的印象是自在洒脱,无牵无挂。这位菩萨还有一个名号广为人知:观世音。观世音与现自在,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名号表达了两种矛盾的风范。《妙法莲华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观世间的音声而令解脱。可是茫茫苦海,会会众生,求救声不断,于是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无一爽约。以凡夫眼观,观世音菩萨纵或千手千眼也该是应接不暇,东奔西忙,又何以能“现自在”?
  
这就是菩萨悲智不二的境界:既观世音又观自在,在观世音中观自在,在无我的奉献中现证涅槃,以无尽的慈心悲愿救度众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为真自在。观自在,并非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他人的救告充耳不闻,也不是脱离人群,逍遥山水,或嫦娥奔月,乘风归去,更不是冷眼旁观,作高姿态。这不是生活禅,而是“枯木禅”、“石头禅”。“生活禅”提倡的观自在不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心如冷灰死水,而是以超越的心态投入生活,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或者克尽人伦,或者忠于职守,或者是发慈悲大愿,利乐有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未经战斗的妥协是轻佻的,未经苦难的超脱是虚假的。《楞严经》上有两句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而佛恩就是众生恩。“生活禅”的行者勇于承担众生的患难,他的生活是无我奉献的生活,因为无我奉献,同时又是自在的生活。
  
佛菩萨无不在度生的事业中成就智慧的花果。佛祖释迦牟尼从苦行到说法,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他的双足踏遍恒河两岸,他抚慰那些被人生烦恼折磨的人:贫者、贵族、婆罗门,他启发他们暗钝的心灵,给他们以光明和掌握命运的勇气。在一个科学不发达、交通和传播工具落后的时代,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佛陀总是那样平静、安详,充满慈爱,像春风和阳光普覆一切而又不停滞。最后在灵鹫山上,拈花微笑传禅心,心灯之光照耀到今天。
  
三、在生活中参读《心经》
  
转动思想,转动脑筋,转动全部的感官手段包括每一个毛孔,以全部的生命去读经,功夫纯熟,自然有相应的一天。这种读,已经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的读了,而是参读。
  
《心经》文字简洁,学人正可以在生活中仔细体味,仔细参读,用《心经》印证自己的生活,用生活去诠释《心经》。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往今来的许多善知识将这句话解释得一清二楚,我们读过一遍就能真正领悟吗?——不能草草放过,要生起疑情。别人的解释还是别人的解释,我并没有将这句话的真意握在手中。这时就要在生活中慢慢参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心会慢慢得到调整,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会逐渐改变,终有一天,疑团打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二六时中,法喜充满,生活依旧如平常,可是其内涵大变。
  
生活禅提倡在生活中读佛经、转佛经,用祖师禅“参”的方式去体悟佛经的真谛。这种“参”可以说是直觉,也可以说是用全部的生命去撞问题的门。它是活泼泼的,因为它发生在生活中(而不是闭门冥思苦想),生活的程序照常演进;它又是穷追不舍,惟精淮一的,行亦如是,坐亦如是,直到疑团打破,光明显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熏习成就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转)

作者: 净慧法师   来自:凤凰佛教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恶劣气候,也有的是来自人为的土匪抢劫,总而言之,困难重重。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困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这位有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这个有病的法师来自印度,他熟悉到印度的路程,便告诉玄奘法师,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接着就把从东土到天竺,路途上所要经过的种种艰难险阻向玄奘法师描述了一次。
  
描述完了,又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玄奘法师学会了,接受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有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玄奘法师对此心领神会,觉得这个病僧决非等闲之辈。
  
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种种厄难,有时候甚至有丧生失命的危险,玄奘法师就修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就将此经持诵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就这样,玄奘法师在遭遇种种困难的情形下,凭借着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加持,平安地抵达了印度。
  
玄奘法师当时到达的,是印度一个叫做摩竭陀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佛教大学,古代的佛教大学就是一座大的寺院,叫做那烂陀寺。那里住了几千个出家人,有几百位有修、有证、有学的大德高僧,其中就有玄奘法师从学的戒贤法师。戒贤法师是古印度修证最到位,学问最渊博的一位法师。当时他年高七百岁,在玄奘法师没有到印度以前的一两年,就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人世。而后弥勒菩萨就托梦告诉他: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就按照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留在人间,他要把法传给玄奘法师。
  
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
  
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
  
这里有三件事,应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件事就是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这是一件续佛慧命、弘扬大法、震撼古今的大事,他完全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播,为了续佛慧命,所以能够感得观世音菩萨显灵,亲自授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说明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件事的重要和伟大。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情就是持诵《心经》的感应,的确是不可思议。玄奘法师作为一个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的三藏法师,他的修持就是以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为常课,时时忆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为了帮助所有众生,为大众奉献自己身躯血肉的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一个病僧,为玄奘法师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也是对玄奘法师的一种考验。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传授这样重要的法门,你是否能够真心诚意地信受奉行。玄奘法师是过来人,只要是佛法,不管是由什么样形象的人说出来,那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都一定要信受奉行,相信它是真实不虚。
  
再就是这篇文字的可靠性。这个信息是由玄奘法师的嫡传弟子窥基法师记录在《心经》序言上,而且在敦煌石窟里保存了上千年的时间,其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学习了《心经》,就要用《心经》。用《心经》包括用《心经》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指导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进而净化社会。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也要深信不疑持诵《心经》就会有感应。没有诚心,何有感应。这是古今所有的感应事迹无数次证明过的事实。
  
我们如果把《心经》后面的咒语作为持诵的功课,也就同念佛号、观呼吸一样,同样是一个法门,而且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每天持诵至少四十九遍,多则不限。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对我们的修行、身体、事业、家庭都有帮助。古今有许多修行的人,包括僧俗二众,专门以《心经》这个法门作为专修的课程,会写字的,用书法写《心经》来修;不会写字的,每天念诵《心经》。修的时间长了,就自自然然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目的。(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妄想”——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  (转)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与事实不符合的想法。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便是妄想。须知妄想一词,渊源于佛教,但在世俗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比如有时我们对他人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会斥之妄想;或者对某种不太可能成为事实的愿望,也称为妄想。从佛教意义上看,这些固然是妄想,而切合实际可能实现的愿望,但假如与真理不相应,都是妄想。
  
“妄想”一词,它的内涵很广泛,以佛教智慧来看,人类几乎都生活在妄想中。妄想的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著是助缘。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就说明了人类行为的思想基础是无明,无明是生命的迷惑状态,在这状态下出现的一切想法,都称为妄想。
   
欲望是妄想的动力。人生存在世界上总有许许多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大多基于个人欲望的需要:当我们感到冷的时候,就想找衣服穿;肚子饿的时候,就想找饭吃;觉得吃的太单调了,就想换口味;觉得走路太累,才有汽车的发明;觉得活的不够风光,才有权力的要求;觉得一个人太孤单,才有谈情成家的愿望;觉得精神生活贫乏,于是才有艺术宗教的信仰;闲得无以消遣,于是才有麻将、电视等各种娱乐用品的出现。
   
总之,人类有什么欲望,就会有什么妄想;有什么妄想,这世界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对拥有的执著是妄想的助缘:妄想的产生,执著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在一堆干柴上点火,烧著了房子,这时正好又刮起了风,火借风势熊熊燃烧。小孩点火喻无明,干柴房子如欲望,大风比执著。欲望的火是因为小孩的无明而生起,随著大风而增大,因此,在欲望推动下才产生的妄想,是随执著而不断增强,执著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有执著,因为执著不同,那么各人妄想的倾向也不一样。比如女孩执著于服饰:她会关心社会上各种流行的服装款式;她会时常想著自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才漂亮;她会去注意每个人穿的衣服是否合身;她会想法赚钱搞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当她穿上衣服的时候,会在镜子前晃上好长时间;当她还没有穿上衣服时,面对衣柜中琳琅满目的时装;会不停的逃选上好一阵。因为对衣服的执著,以致于让衣服占据她思维的大部分空间。过于执著服饰的人,有时就会忽略了生命的内在美。
   
执著家庭的人:他们终日都在为家庭操心。尤其作为一家之长,她要解决家庭的经济来源;要准备每天的生活用品;要关心每个儿女的成长过程:读书、就业、结婚、生儿育女;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要调和家庭成员的意见分歧;要想法子如何改善生活的物质条件。难怪有许多信徒来找我说,打坐念佛无法专心,试想她要为这许多事操劳而又很执著,有无穷无尽的妄想,怎么能静下来呢?
   
那么执著艺术的人,会有艺术的妄想;执著于权力的人,会有权力的妄想;执著爱情的人,会有爱情的妄想;执著于文学的人,会有文学的妄想;执著于科学的人,会有科学的妄想;执著于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宗教信仰的妄想。所以农民有农民的妄想;工人有工人的妄想;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妄想;文学家有文学家的妄想;政客有政客的妄想;商人有商人的妄想;学生有学生的妄想。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妄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妄想的天地中。
   
妄想,使得我们生活在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中,无法正确的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佛教中的唯识宗,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曰遍计执性,是我们意识构造的主观错觉世界;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观的现象世界;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通常由于我们生活在遍计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因此,人类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原因是在人类的认识自身。西方十八世纪哲学注意认识论是有道理的,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带著变色眼镜去看世界,看到的自然不会是世界的真实。
   
妄想使我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鸡在为一把米而奋斗;老鼠为蓄藏过夜粮而奋斗;鸟儿为过冬而奋斗;学生为升学而奋斗;知识份子为职称而奋斗;工人为月薪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政客为最高权力桂冠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奋斗。妄想大,奋斗也大;妄想小,奋斗也小;妄想使得人生的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一个老年人回忆过去美好的往事,使她无法面对现实;一个学者因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总觉得人家不够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一个企业家整天想著如何搞好经营,吃不香,睡不好;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对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领情,饱尝相思的痛苦;一个小姑娘因为羡慕人家的豪华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焕散,心神不宁,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干事效率低,打坐心静不来。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心经》中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如何远离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来劲,心很难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呢?《心经》有对付妄想的绝招,那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这里我想起了禅师的一首禅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或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自然也就妄想不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经》是一把金钥匙   (转)

世界上,各种学问多于天上的繁星,而最伟大、最完美、最神圣的学问是佛学。
   

全人类,古往今来的杰出人才数也数不清,而最伟大、最完美的圣哲是释迦牟尼佛。
   
你会问,上面这两个很有份量、不同凡向的赫赫断言是谁人所下?应该说,是历代众多的名流、伟人、科学家和大德。这是他们以人生的亲身体验、科学实践、以至于全部心血所换来的真切体悟和宝贵成果。这斩钉截铁的话语,犹如惊天动地的霹雳,震撼着亿万人众的心灵而使之倍受感动和鼓舞,进而对那令人神往的佛学产生了热切期盼,希望马上能得以深入了解和学习探索。
   
然而,许多人误以为佛学深奥而难以亲近,且其经典浩如瀚海无从下手,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绝窍,佛学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在她的门户上挂着一把金锁,一旦打开这把琐,真理和智慧殿堂的大门就会欣然向你敞开着,这把金钥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便是天上天下第一经、古今中外第一文的‘心经’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虽然全文只有268个字,但却把佛学的全部精要浓缩在里边,可以说是万象俱包罗。她把宇宙人生的来历、本貌和全部奥秘,讲述得深入又简捷、明了而透彻。
   
这本《心经与智慧》是从科普角度来阐述,文字浅显,人人看了都懂得。那么为什么要将她献给师长、学者、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大德和一切与真理结缘者呢?我以为他们这些众生的佼佼者,理应率先取得金钥匙,当仁不让地采撷其珍奇的大智慧,去开创成长和成功的先河。

只有善解人意 , 才能善待他人;
只有炼平常心 , 才能超越常人;
只有看空自我 , 才能拥有一切;
只有战胜自己 , 才能感化别人。


(信息来源:佛子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21:17 , Processed in 0.18352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