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正讹集》白话试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0. 讲 宗

  近时讲演万松诸老评唱,依本覆讲,便称得旨,此讹也。古德所遗问答机缘,后人即其疑处,穷参力究,以悟为期。若讲演,则何疑之有?纵讲得一一皆是,亦与自己了没交涉,到底只成戏论。是知塞众生之悟门者,讲宗误之也。有志之士,举一则公案,终身只恁参去,决不相赚。 

白话:

讲 宗

     近世的人宣讲、演绎《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等禅宗典籍时,依据文本、复述文义,于是认为得到了其中的真旨。这是错误的。对于古代大德所留下来的问答机缘(一问一答的应机因缘),后来的人应当把握住激起自己疑情的地方,极力地参究,直到开悟为止。如果是宣讲、演绎文义,那么又哪里会有疑情呢?纵然宣讲得一丝一毫没有差错,也是同自己的身心修证没有一点关系,到头来只是成为一场游戏般的言谈罢了。由此可以知道,堵塞众生开悟的大门,正是宣讲禅宗的人所贻误的啊!有宏大抱负的人,针对一则公案,终此一生募直地参究下去,绝对有大利益而不会吃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1. 三山不受三灾

  或谓五台、峨嵋、普陀三山,劫坏不坏,游者能免三灾,此讹也。三灾起时,大千俱坏,何有于三山?若必游此免灾,则瞽目跛足之徒不能登历者,纵修殊胜功德,终成堕落;而居近三山者,即愚夫皆成解脱耶?当知无贪乃不受水灾,无瞋乃不受火灾,无痴乃不受风灾。三山之到否何与?愿念念开文殊智、行普贤行、廓观音悲,则时时朝礼三山,亲迩大士。不达此旨,而远游是务。就令登七金、渡香水,何益之有?

白话:

三山不受三灾

  有的人说: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这三座佛教名山,即使在劫波毁坏的时候,依然保持不坏;游客因而能够免除劫波毁坏时的水、火、风三种灾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三种灾害来临的时候,整个大千世界都会崩坏,哪里还会有这三座山岳存在呢?如果一定说,来这儿游览,就能够免除灾害,那么,由于眼盲、腿瘸而不能前来登攀的人,即使修习殊胜的功德,最终也会堕落;然而,在这三座山岳附近居住的人,即使是愚痴的匹夫,难道也能成就、解脱了吗?!应当知道:没有贪欲,就不会遭受水灾;没有嗔习,就不会遭受火灾;没有愚痴,就不会遭受风灾。这跟来不来三座山岳又有什么关系呢?希望能够时时把握住当前的这一个心念,洞开文殊菩萨的智慧,实践普贤菩萨的行愿,开廓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那么就相当于时时朝拜顶礼三座山岳、亲近供奉三位大菩萨了。如果不能够通达这一旨意,反而把长途跋涉当作是任务,那么,即使是攀登上七金山、渡越过香水海,又能有什么益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2. 达磨《楞伽》四卷

  初祖不立文字。又云:“吾有《楞伽》四卷。”义学者遂谓达磨亦立文字,而欲废直指之传,此讹也。《楞伽》译自晋代,非初祖始出,不得云“吾有”。“吾”字疑误,或是“此”字。盖斯经尽断一切,可以证顿悟之妙心,亦一时借显之语耳。若谓初祖之禅尽在乎是,则所谓“教外别传”者果安在哉?

白话:

达磨《楞伽》四卷

      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大师不造立语言文字。又说:“我有四卷的《楞伽经》。”以文义为宗旨的学者于是认为达摩祖师也造立语言文字,因此要废除“直指人心”的传承。这是错误的。《楞伽经》是在晋代翻译的,并非由达摩初祖而引入;因此不能说“我有”啊!这儿的“我”字怀疑是“此”字的笔误。因为,如果依循这一部经文而修行,那么可以断绝一切的分别妄想,就能够实证、顿悟玄妙的本心。这也不过是暂时的用来辅助显发本心的话语罢了。假如认为,初祖的禅道全部都在这里,那么所谓的“教外别传”又究竟在哪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文:

33. 后三卷《法华》

  有邪人谓《法华》后三卷不传于世,获者如宝,秘而藏之,此讹也。《法华》一经三译,有七卷者,有八卷者,有十卷者。今所流通,什师七卷也。卷有多寡,而文义则一。犹《华严》晋本六十,唐本八十之类耳。此理明显,似不足辩。而亲见世人犹有信之者。末法昏愚,至是极矣。

白话:

后三卷《法华》

  有邪知邪见的人说,《妙法莲华经》的最后三卷没有在世间流传。于是,获得这三卷的人就如同得到了珍宝,秘密地加以收藏。这是错误的。《妙法莲华经》有三种译本,其中分别包涵七卷、八卷和十卷。现今所流通的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七卷译本。卷数的多少不同,然而经文的意义是同一的。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晋代译本有六十卷,唐代译本则有八十卷,也是类似的情形。这个道理是很明了、浅显的,然而我亲眼见到世间有人竟然相信这种邪说。末法时期的昏昧、愚痴,可说达到极致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原文:

34. 三教一家

  人有恒言曰“三教一家”,遂至漫无分别,此讹也。三教则诚一家矣。一家之中,宁无长幼、尊卑、亲疏耶?佛明空劫以前,最长也;而儒、道言其近。佛者天中天、圣中圣,最尊;而儒、道位在凡。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最亲也;而儒、道事乎外。是知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此所以为“三教一家”也,非漫无分别之谓也。

白话:

三教一家

    人们经常说:“佛、道、儒三种教派是一家”,于是就到了随意而没有分别的地步。这是错误的。三种教派确实是一家啊!但是在一个家庭之中,难道就没有年长与年幼、尊贵与卑微、亲近与疏远的不同了吗?!天地未开以前,佛陀的教义就已经显明,最是年长;然而儒家和道家教言的生成年代却很近。佛陀是天人之中的天人、圣人之中的圣人,最为尊贵;然而儒家和道家却是处在凡庶的地位。佛陀证悟到,一切众生都同自己一样,原本就内在具有不生不灭的佛性,最为亲近;然而儒家和道家却致力于(有差别的)外在事相。由此可以知道,理性固然没有两样,深浅却是历历分明;深浅虽然差殊,然而却又总是归结到同一理性。这是为什么说“三教一家”的道理啊!并不是随意而没有分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5. 高沙弥不受戒

  世传“高沙弥不受戒”,谓是天目高峰妙禅师,此讹也。师居天目千丈庵,故号“高峰”,元人也。彼“高沙弥”者,“高”乃姓氏,因不受具,终身以“沙弥”称。与药山同时,唐人也。所谓“长安虽闹,我国晏然”者是也。先后异代,有何交涉?高峰特重毗尼,僧俗受戒者千余人。何谬传如是之甚。

白话:

高沙弥不受戒

       世间相传说“高沙弥不受戒”,认为所指的是曾经驻锡于杭州天目山的高峰原妙禅师。这是错误的。高峰原妙禅师居住在天目山的千丈庵,所以得了个“高峰”的名号。他是元朝人。那个所谓的“高沙弥”,其中的“高”是姓氏;因为他不受具足戒,所以终身只能称呼为“沙弥”;他与药山惟俨禅师同一时代,是唐朝人。所谓的“长安虽闹,我国晏然”,就是他说的啊!这两个人先后生于不同的朝代,又有什么联系?高峰原妙禅师尤其重视戒律,跟从他受戒的僧人、在家人有一千多人。错误的传言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眷西 于 2014-9-28 19:12 编辑

36. 三 宝

道家目精、气、神为三宝,而世人遂以佛、法、僧配之,此讹也。夫自性开觉名佛,自性轨则名法,自性清净和合名僧,彼精、气、神何为哉?即令以先天元精、元气、元神为说,亦岂知此元神者犹属识阴乎?佛法深玄,未易草草。

白话

三 宝

道家把精、气、神看作是三宝,于是世人就拿佛、法、僧来跟它们相配。这是错误的。开发、实证本有的自性叫作“佛”,自性本具的轨范、法则叫作“法”,自性本存的清净、和合叫作“僧”。所谓的精、气、神又是什么呢?即使是谈说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难道不知道这所谓的元神也还不过是属于(五阴之中的)识阴呢?佛法是深奥、玄妙的,不能轻易草率地对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37. 道光僧得僊

世传僧道光者,得仙于石杏林,为紫阳真人第三代。遂谓佛法不及仙道,故道光舍佛学仙,此讹也。据《悟真篇注》,道光先参“金鸡未鸣时”因缘有省。而考之《传灯》等书,不见有所谓道光者。必参禅失意之流,无所发明,故惑于外学耳。如其实悟,何无定见而致如是?为僧者宜一心求佛,毋为他歧,幸甚。

白话:

道光僧得僊

世间相传说,有个名叫道光的僧人,在石杏林得成仙道,是紫阳真人的第三代传人;于是就认为,佛法不如(道教的)仙法,所以僧人道光才会舍弃佛法、修学仙法。这是错误的。按照《悟真篇注》的说法,道光起先参究“金鸡未鸣时”的话头,后来逢遇外缘、有所省悟。然而考据《景德传灯录》等书籍,并没有发现有个叫作道光的出家人。这么看来,一定是参禅而无所成就的一类人物罢了,谈不上什么发现和明心,所以才被外道的学说所迷惑。如果他的确是开悟了,为什么会没有坚定的见解、并且到了这种地步?作为僧人,应当一心一意地在佛道上求索,不要走上歧路,那才真的是幸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06:06 , Processed in 0.22533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