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8|回复: 9

[佛教文化] 工作中贯穿着爱的法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4 编辑

工作中贯穿着爱的法则(转) 这就如同母亲在照料婴儿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婴儿啼哭时,母亲便会苦思,孩子是吵着要换尿布呢?还是要喝奶呢?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是面面俱到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谈论爱,都不能排除其细腻的一面。而且不光是母亲的爱可以拿来做比拟。细腻的爱也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那又是如何呢?我认为,细腻的爱就是在工作上表现得不出差错、没有纰漏。    工作中贯穿着爱的法则    如果说在工作上不能出过差错,这种说法或许有些严格。凡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或多或少都曾在工作上出过差错。人一旦在工作上犯了错误,事后多会产生苦涩的滋味,或是在内心谴责自己:    为什么自己不能好好地工作呢?为什么自己的性格有缺失呢?为什么自己总是出错呢?为什么自己的头脑不如别人灵活呢?犯错的人会产生诸如此类的烦恼。    有些工作虽然能靠一个人独立作业,但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要与其他人共同完成的。工作中有同事、部下、上司或生意同伙等各种人际关系,在这些相互关系当中,就具有一定的工作意义。    其实,这样的关系和爱很相似。爱,产生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而书面文件,就是人们为了彼此沟通才出现的。    书面文件就好比是给对方的公开信件,只不过在这公开信件中,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单纯地传达自己的心思,必定还有其他人需要从这份文件中,找到所需的信息内容。因此,在缮打文件时还必须同时考虑到上司或别人的立场。    做了一份书面文件,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过目,如果文件漏洞百出的话,就等于自己在剥夺他人的时间。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或许可以认为,这样不负责任地工作,即是"夺爱"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工作上经常出错的人,就好像是想让别人来关心自己的小孩子一样。如果在工作环境中有这类经常出错的人,别人就不得不总是要替他检查工作。如此耗用了别人的精力,在某种程度来说就相当于在夺爱。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4 编辑

工作中贯穿着爱的法则(转) 若把工作看作是爱的具体行为之一,就要领悟到在工作的世界中,流动着爱的法则,人们必须在工作上思量他人的立场。要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究竟是为谁而做,要为人们提供其所需。这是至关重要的想法。满足他人的需求    如果过于在意、拘泥于自己的工作的话,就有可能会给别人添麻烦。若从个人工作水平来看,这种人还只是处于做自我表现的阶段。这类人如果工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完成,就无法甘心。    但是一旦工作有所进展,这种只要求自我满意、只要求自己能够感到合理、只要求自己心满意足的情况,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且不被允许了。从社会角度来观察,这种想法是被灵魂的幼稚给牵制了。    无论自己有多么强的工作意愿,都必须考虑别人的需求,随之要尽力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只拘泥于自己工作方法之中的人,迟早都会成为组织的旁流,最终要被主流排斥。    这也是具有聪明头脑的人常常失败的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在刚进公司时还能被别人看作是头脑聪明的人,但在日后却被抛到了后面。这样的人多半像个学究,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工作,却不知道公司整体或自己所在部门的需要。    这是被过于追求自我满足的"所谓才能"和形式上的"要求"所拘束了,因而不能掌握整体,失去了与他人之间的协调性。这样的人即使头脑再好,也会被后人超越。这是个严酷的事实。    把这些事例作为参考,便可以将不会工作的人分成两类。    一类是明确地在工作上能力不足的人。一类是虽有过人的能力,却无法与他人协调地工作的人。前后两者如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多会给别人带来不少麻烦。    如果认为"工作也是爱的一种表现"的话,就必须站在更高的观点上,为报答多数人的愿望而努力。    尤其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和作家这类追求自己独特风格的工作行业不同,大多数人是根据各种需要而行事的。因此,要做高水平的工作,就必须预先察觉他人的需求是什么、他人的要求又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爱的本质与工作(转) 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爱与工作的关系?    爱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是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    爱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没有爱,工作没有动力,也失去了工作的意义。带着爱去工作,会增加你的人格魅力,以爱作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信念,能够真正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并从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中去感恩生活、感恩生命。    从爱与工作的角度,思考一下是否能以更积极的观点重新看待工作,为工作重新做定义。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至今为止,不知是否有人曾经从工作与爱的关系上,来充分认识工作。也许对多数人来说,专心致力于工作,究竟与"爱"有着何种关系,是个难于理解的习题。    即使有人对这个问题曾做过某种程度的理解,但也多是"因为爱包含着对社会贡献的信念,爱公而无私,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人需要工作"等看法。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认为不应该只从公众角度,或者说只从建设乌托邦的大目标来谈论工作,也应该从私人角度来做探讨。    如今,我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爱"这个课题,也说过"爱的本质在于施予,爱具有无偿性"、"爱的表现有时温柔,有时严酷,也有时强劲"。在认识爱与工作的关系时,"温柔"、"严酷"、"强劲"即是不能忽视的观点。    温柔,对多数人来说,就好比工作的润滑剂,是强大的推动力。    严酷,尤其在"勉励之爱"中常表现出来。于严酷的环境下,能磨炼出高超的工作技术,这亦是真理。    强劲,通常是以"责任感"的型态表现出来。譬如,公司的科长、部长,就要对自己的部下负责;公司的总经理不仅要照顾到职员的生活,还须有不断追求发展的热情,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需要考虑的重点,那就是——爱还具有细腻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服务精神与爱(转) 此外,还要尽快地了解自己领导的性格。到底领导要求的是正确的工作?还是有效率的工作?还是细致的工作?首先就要知晓领导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生活在世间的人,如果愿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绝不能无视于别人的需求。世间是由众多人结合所构成,意即人间社会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需求才得以成立的。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彼此有需要,才会出现社会共同体。    总之,想要做好高水平的工作,就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精神与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服务精神的深奥之处,就是爱心。    让他人得到满足之心绝不是肤浅的或简单的。以自己的工作为机缘,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较满意的服务,便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每种工作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如果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或因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而使别人蒙受损失,就是一个夺人之爱的人。相反地,做工作能够使人欢喜或满意,就是施爱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恰当的思考方法很是关键。或许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比别人伟大一些,一旦自己真的伟大了,如果你真有能力,就有办法将爱给予多数的人。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能力,很遗憾的,那就只有空空的愿望而已。假使只是想赢得别人的称赞、高人一等,而不想为别人服务的话,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抱着感恩之心,将出人头地看作是生活的恩赐,在工作上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不足所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种想法不就是真正的工作精神吗?    我们必须知道,服务精神是向工作注入爱之能量的巨大动力。不但要有体谅他人的心,还要对工作满怀热忱和诚意。这些都不能忽视。    给予他人之爱的重要表现是:必须先在日常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能使周围的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转变。    要切记,细腻的工作即爱的表现,在这个"爱"中,包含有能洞察他人需求的贤明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为人类创造幸福(转)    我可以明确地预言,世界的先驱者们将会逐步地,将内心的精神世界作为核心课题,向创造人类幸福的方向上探求。这就是我特地在此,想要重复强调的重点。这样的时代已近在眼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是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这种情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经济问题的反作用力,被席卷于经济斗争漩涡中的人们,其思潮所引起的反作用力。这些反作用力,将会把时代引向修正和净化人心的方向上来。    今后,对心的问题的探讨,也同样能够产生出利益,并将形成大规模的事业。我认为以往以"钢铁即是国家"为口号的时代,将转变为"心即是国家"、"心即是世界"的时代。    具体地说,不要将目光单纯地放在选择何种职业上,在工作和经济问题的层面,还存在着"心"的问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对人的本质做研究、对人的幸福做研究、对心做研究,将成为新时代的潮流。    今后的人们将迎接大量闲暇时间的社会潮流。这意味着,如何对大量闲暇时间注入生产性意义,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因此,能够向人们讲解如何有益地使用闲暇时间的人、让人们明白在获取生活食粮的劳动之外尚有更重要工作的人,就是真正的时代先驱。    当今虽然看重学历和证照,但未来会召唤人们去开拓心灵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从狮子的生活模式中学习(转) 我在谈狮子的习性时,便自然会联想起"弹簧",即"能伸者定能缩"——没有只伸不缩或只缩不伸的弹簧。我认为,狮子的生活模式就好比弹簧。    若从蚂蚁或蜜蜂的角度来看,也许会觉得狮子如此清闲,一定是个非常懒惰、不勤奋的家伙。可是当狮子奋起、迅猛地奔跑时,又令蚂蚁或蜜蜂难以置信。对每天必须淌着汗水辛勤劳动的动物来说,狮子的生活模式是很难理解的。    这倒不是故意把这类动物的生活模式做比较。我只是推测,能在世上建立伟业的伟人,或许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多有近似狮子生活模式的部分。    任何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其最活跃的时候。而人的实力成长轨道绝不是径直不曲的,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具体地说,人在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停顿感,因而为此烦恼;可是一旦度过了这个时期,至此积蓄下来的力量就会喷发,一气呵成,迅猛发展。所有的人不都是在这停滞、发展的周期中磨炼着人生吗?    重点在于,"关键的时刻"要能发挥出爆发性的力量。所谓爆发力,即是在攀登、征服眼前悬崖绝壁时的"一气呵成之力"。    当你一鼓作气登上了面前的山顶后,眼前就会呈现出辽阔的平原,而当你漫步平原时,又会再逢绝壁。这攀登、漫步的周而复始过程,恰可以比作人生。    对每个人来说,较大的人生试炼在一年中只有几次,不会随时都有。每逢人生试炼的关口时,能否发挥全力、凝聚智力和体力的关键,在于必须能够像弹簧那样"能伸能缩",在平凡的时间里积蓄力量。    欧美人可以理解狮子型的思考模式,而日本人则办不到。对日本人来说,即使平时是个勤劳工作的人,但是当别人看到他放松休闲的样子时,多半会把这个人看成是不够努力工作的怠慢者。    当然,把那种只想休息而不努力工作和学习的人指为懒惰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休息的意义,休息不仅仅是非生产性的,还具有积极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工作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转) 当你工作的时候 你是一把笛子 经由它的心 把时光的呢喃变成音乐 藉由劳动来爱生命 是与生命最内在的秘密进行亲昵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洞的 除非有爱 因为工作就是 把爱变成看得见 ─纪伯伦( 1883 ~ 1931 ) 发表于 2011-8-16 19:11:09 感恩本文发布者:截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5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4:44 , Processed in 0.24503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