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43|回复: 0

[佛教文化] 佛典故事:藏六如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句譬喻经》中的故事:藏六如龟
    ====================================================================================


    过去佛住世时,有一比丘发心远离尘嚣,来到邻近河边的僻静森林,独自一人于树下静坐,心中满怀希求能在道业有所成就。不过这位比丘,身虽处于僻静的林中,过着寂静的生活,外表看似无求,但心中的欲望总是蠢蠢欲动,当今日食用到好蔬果,饮用到甜美的泉水,景色怡人,身心就舒服畅快,若遇到气候不佳、或饮食粗糙,便心生烦恼,甚至怨天尤人,心念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起伏不定,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心中始终无法安定。如此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匆匆十二年的岁月过去了,这位比丘依然没有得道,于是心生烦恼,想着:我如此的用功,为何还是凡夫一个?

  佛陀知道这位比丘得度的因缘即将到来,就化作一位沙门,来到比丘所居住的森林,与比丘一起精进用功。一日,当夜幕低垂,明月高挂之际,两位比丘共同看见一只乌龟从河中慢慢的爬上岸边,而远处正来了一只饥饿的狐狸急于寻找食物,狐狸看见乌龟,张口就咬;乌龟为了保命,急急忙忙将头、尾、四肢往壳内收。狐狸以前爪拨弄龟壳,发现莫可奈何,就渐渐远去,当狐狸离开之后,好不容易保全性命的乌龟也缓缓将头尾、四肢向外伸展,最后又爬回河中。

  两人皆看到这一幕,比丘告诉佛陀化现成的沙门,乌龟有保护生命的龟壳,所以狐狸无法伤害它。化沙门回答说:世间的人,还比不上这只乌龟呢!乌龟遇到危难,知道收头尾、四肢。而世间人完全不知无常杀鬼时时窥视,要想夺取自己的生命,反而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造做种种恶业,使得烦恼魔、死魔、病魔有机可趁,就这样随着业力的牵引,在六道的轮转中,无有止尽受百千万种的苦难。这一切都是由于心念无法作主,才会感招生死流转的苦果。

  化沙门接着以一首偈劝告比丘:“藏六如龟,守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比丘听闻此偈语心开意解,断除对世间色、声、香、味、触的种种贪求,专注一心修行,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原公案出自《法句譬喻经》

       ====================================================================================

  省思

  修行要从六根门入,把这念心不断地向内收。

  平常六根向外攀缘、分别造作,而今反闻闻自性,反过头来观察这能见能闻的到底是谁?每日当中,这念觉性都在起作用;耳闻声、眼见色、鼻嗅香、舌辨味、身的触受、意的思虑;这一举一动,乃至扬眉瞬目,都是“觉性”的殊胜妙用。

  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凡夫众生也都在起觉性之“用”,可是背觉合尘,坚执五蕴为实有,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凡圣之差仅在于此,若能提起觉性,紧守六根门头,时刻反省,不攀缘、不执着、不起贪、瞋、痴的烦恼,自性本具的慈悲、智慧,必然光耀十方。






        修行学道,切不可随着六尘境界而转,亦不可被情欲、众邪所迷惑而障蔽了修行之路,必须运用觉性,严守六根不向外攀缘六尘,如此切实履践,则道业可期。


世间人每天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攀缘,心念随着外境的变化而生灭、起伏。譬如眼睛贪看美女、俊男,把持不住就会闹出婚外情;耳朵贪着他人的赞美,没有喝采便无法忍受;鼻子贪闻香嗅;舌头贪食美味;衣料要求触感轻柔。一般人碰到滚烫的沸水,本能地会将手收回;遇火灾会赶紧熄火;台风天尚知道要关紧门窗。但是遇到财色名食睡时,却不晓得紧闭六根之门,防范伺机夺人慧命的贪心大水、瞋心猛火以及痴心狂风。要知道,无常杀鬼始终守候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必须时时保持觉性,意根不动,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自会随之寂然,如同卫兵为了防止贼人入侵而紧守城门。

由此可知,修行应该直截根源,也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下手,时时在六根门头提起觉性,不向外攀缘,如此精进用功,就能契入清净无为的道果。


====================================================================================


附:《法句譬喻经》原文: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22:00 , Processed in 0.54987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