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4|回复: 2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万事不顺皆因福报不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人现有的福分超过所能承受的福分时,一点小事也会镇不住,也就是会产生抑郁、自杀、忧愁、斗诤、烦躁、悲伤、绝望、怨恨、指责等情绪。某段时间没有福报,即使拥有很多很富有,也感受不到快乐。福报不足的人,好比一锅汤,遇到些许小困难,就像一碗污水倒入一锅汤,整锅汤都坏了。
  福报大的人,好比大海,一江污水流进大海,海不会被一江水转污,相反能把它转清,让自己更强大,纳百川而成百谷王。彻底消除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增长福报。
比如:
在外吃饭不方便,不用抱怨吃肉的餐馆多,吃素的餐馆少,是因为自己的福报不够!福报够了,想怎么吃自然就有。
参加一些世俗的肉菜宴席,不用怀疑,也是自己的业障才会被邀请参与其中,因为里面的种种肉,都或多或少都曾经与我们有缘,或是我们往世的亲友,所以建议为参加宴席的所有众生回向。
想买房而买不到的人,不用抱怨房价高,或种种不公平,是自己的福报不够!不用抱怨菜价贵,不用抱怨即使素菜也有种种农药或转基因之类的,福报够了,天天吃有机绿色素菜都没问题!
生活在城市,每天“享受”污染的空气,拥堵的车流,不用抱怨,也是自己的业障,福报不够生活在惬意的环境中!想升职而无法如愿,不用抱怨别人有后台或种种不公,是自己的福报不够!
买股票会亏或迟迟不涨,不要抱怨机构或种种不公平,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业障,没有福报。否则应该买什么涨什么!
想修行而没有好的、清净的环境,不用抱怨,看着是我们的业障,还没有福报享受更好的修行条件。
不用抱怨事业不顺、家庭不合,等等等等……
如果业障够小,福报够大,你就应该是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福报升上去了,生活自然会好,自己的想法、爱好、追求也会跟着改变。
福报在哪个层次,心量就在哪个层次,追求就在哪个层次。
没有福报而说自己心量大,那是吹牛的。
一百个亿砸来稳如泰山的企业家,心量自然比一个亿就砸得心跳贪婪的企业家心量大。
福报不够,就会镇不住人、事、物,比如镇不住上司,镇不住下属,镇不住配偶,镇不住考试,镇不住姻缘,镇不住工作,汇聚不了人气……于是产生种种问题。
打个比喻:把福报提升上去,自己就像一颗大星球。小星球根本转不动你,而且你可以转小星球。小星球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
不顺就是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把这个不顺镇得住,压得下去,有福压众恶。
开个小店,生意很好,福报镇得住。小店做大了,小伙计都不听话了,客人也少了,不顺的麻烦多了,这是福报不够这么大,镇不住了。
做上司,下属都不听话,福报镇不住。
做下属,上司随意指责你看你不顺眼,你的福报比他差距太大,失了平衡。
喜欢一个对象,他老给你冷脸,你压抑,觉得不平等。他的福报比你大,所以是他转你,你围绕他转。
我们都知道大星球引力大,转得小星球都跑来旋绕,福报就是这个引力。
找工作,老找不到,老找不成,这段时间福报不够。心里抑郁、悲伤、痛苦、想自杀,这段时间没有福报了。
一个工作,别人做都很顺,不出问题,自己去做,毛毛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福报太少,镇不住这工作。
家里眷属斗诤,爸妈、老婆、老公、孩子、都很多问题,很多烦恼。这是他们和自己的福报都不够了。
福报不够,直接住到地狱饿鬼位上去互相对待和感受生活。
福报不够,就像一根小芦苇,业风一吹,就东倒西歪。
福报够大,就像一座山脉,业风吹也不动,这就是镇得住。
福报并不仅仅是以金钱房子好车来计算的,因为一切都是福报,包括禅定也是
一种福报,生活中常见如下棋、书法、专注等等是增长禅定的,禅定代表的福报。
举个例子:
有个人看到宝马车,得不到宝马车就为此痛苦,那说明这个人的福报最大也就只有宝马车那么点大,心量也就这个宝马车这么大,追求也是这个宝马车这么大,因为这个宝马车就能转他,让他心动。福报超过这个宝马车,他就会觉得“宝马不怎么样”,宝马车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海滨别墅,他就会觉得“别墅也不怎样”,别墅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比尔盖茨,他就会觉得“我的财产全捐了算了”,一百亿放面前也不能引他心动。福报超过对方,他就会觉得“这个人很一般”,放面前也不会引他心动。
因为什么?量大福大,福大量大,心量扩大了,胸怀宽广快快乐乐积极进取顺遂无碍。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却说自己的心量像菩萨那么大,那是吹牛的。
有的人以为我不求福报,只求开智慧。但是福报求不到,想开智慧?不行!你的福报有了,就把福报转换为智慧了。
佛经上说有个国王,有五个王子。第一位王子智慧第一,第二位王子工巧第一,第三位王子端正第一,第四位王子精进第一,第五位王子福德第一。这五个王子都认为自己是第一,谁也不服谁, 都夸耀自己的长处。最后谁第一呢?
佛告诉大家:当年智慧第一的王子,是舍利弗;当年工巧第一的王子,是阿那律;当年端正第一的王子,是阿难;当年精进第一的王子;是输轮是;当年福德第一的王子,是我。当时你们都以为自己的长处(智慧,工巧,端正,精进)是第一,但是你们都不如我,我福德第一,我成了佛,你们成了我的弟子,依佛得度。
那么为什么不是智慧第一呢?因为智慧也是从福报转化来的。
索达吉堪布: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在二种资粮中,福德资粮尤为重要。我们一般在修行中,如人生无常要求的数量观够了,就不观了;念百字明,十万遍念完,就不念了;磕头等也是如此,根本不重视,修过了就不再修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一个修行人,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应该修持这些法,以此净除罪障、积累资粮。
这种福报,不像发财一下子就来了,也不是大德一加持就有了,一定要依靠勤作,一点一点积累。如果前世缺乏积累,今生修其他法也很难有显效。因此,这一修法不仅是凡夫,历代大德也极为重视。像宗喀巴大师,据传记记载,在闭关期间,他精进供曼茶罗,先用手腕的前面修,磨破了,就换侧面、背面,不断转换着位置修,最后连骨头也露了出来。据说,就是因为如此苦行积累福报的原因,大师所创立的格鲁派,各个寺院都财富圆满,事业极为广大。而当时大师所用的曼茶盘,后来被龙王请到龙宫供养了。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
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华智仁波切说: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其实,我们的上师们也都是如此,尽管已现前无二双运果位,但仍然谨慎取舍因果,行善不断。诚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看看这些伟大的上师,他们是如何做的?其实,越有境界的人,越谨慎、越精进。但现在有些人恰恰相反,见解极其低劣,不说唯识、中观、无上密法,就连声闻乘的人无我都不懂,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不说,还口口声声地蛊惑别人:“没什么可修的,没什么可积累的,没什么可精进的……”这些不懂佛教的人,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言,毁坏了多少人的善根?伤害了多少人的慧命?我想,很多人心中是有数的。因此,希望大家牢记圣者的教诲,踏踏实实修行正法、积累资粮。
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
◎ 修行需要福报
其实,不仅是这些大的事业,就是一个人出家,也要靠福报,不是想剃就剃:“上师,您给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么简单?不忏悔,也不积累福报,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变成“金光闪闪”的比丘、比丘尼,哪有这么容易?按汉地的规矩,要出家,就要干粗活,服务僧众;就算出了家,也要为常住做事,培福报。
藏地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出家以后,依止上师。上师让他为僧众印经,并说:“有福报就会有智慧,你从现在开始培福报。”于是他每天用印经板刻印经书(那时候没有油印机、复印机,靠的是印经板手工劳作),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印,一直印了几十年。但有一天,他突然厌烦了。心想:上师是不是说错了?为什么我积累福报这么久,但还没有开智慧,还是这么笨呢?不如我请文殊菩萨作个证明吧。
于是他说道:“文殊菩萨啊,上师说‘只有积累福报才能开智慧’,现在我要把印经板扔到空中,如果它掉下来,就说明上师说错了;如果不掉下来,那上师就是对的(他只是找个借口而已,自己也知道百分之百会掉下来)。”说完以后,将板子扔了上去。
但等了一会儿,板子竟然没掉下来!他抬眼一看,文殊菩萨显现在空中,接住了那块印经板。菩萨说:“不要对上师生邪见,你的上师说得完全正确。你要继续为僧众发心,以后会开智慧的。”
他又惊又喜,愣愣地站在那里。长期印经的福德现前了,就像无著见到弥勒一样,他见到了文殊菩萨。从此以后,他对上师再也不生邪见了,只有信心和感恩。他依然天天印经,最终也开启了智慧。
所以,福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供曼茶罗的目的也在于此。有些人修加行是另有原因,“不修就听不成密法了”、“别人都修,我不修不好意思”……其实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还有人说:“您不是说,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五加行可以得莲师像吗,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就是为了得莲师像。”莲师像固然殊胜,但以“得到什么”的目标而修,效果不会好。刚才的发愿也是,如果有压力,“反正堪布说了,那就发愿吧”,勉强举了手,然后每天修的时候痛苦一番,这样也没有必要。
修行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不管是哪个修法,了解它的功德以后,修一辈子都可以。像这个供曼茶罗,有的人已经修过多次了,但再修一次也好,为什么呢?因为修这个法,一方面是积累资粮,一方面也是忏悔,有遣除违缘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地有种说法:“一福压百祸。”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
下面讲一则公案:近代有位圆照比丘尼,是中国三大比丘尼之一,90岁时圆寂。年轻时,她曾依止过贡嘎上师。
在依止过程中,她对“金刚橛”很有信心。为了以后闭关时可以自护,她向上师求这个法。上师说:“金刚橛是很好,但对你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供曼茶罗。所谓‘一福压百祸’,你的福德增上以后,可以遣除一切道障。”不过,她一方面担心,怕女身修行违缘多,一方面对金刚橛信心强烈,所以一再请求。后来上师也勉强传了。得法以后,她精进修持,还修出了一些感应:她可以将金刚橛插进石头里;插到水里,也不会倒下去……见有如此威力,她不怕了,离开上师到终南山闭关去了。
修了很长时间以后,突然有一天在她打坐时,对面山上有一块磐石崩落下来,正好朝她压了过来。在接近她的一刹那,她赶紧拿起金刚橛,朝它一指,磐石当下裂成两半,从两边滚走了。这时她很庆幸,觉得幸亏修了金刚橛。但是不久,她在走路时却摔了一跤,手臂断了。当时大雪封山,看不见任何人影。不过幸好遇到一个上山采药的老人,给她治好了。
经过这些挫折,她终于明白:“上师说得对,‘一福压百祸’,金刚橛虽然殊胜,但如果当初听上师的话,多供曼茶罗,这些违缘根本就不会出现。”从此之后,她非常精进地供曼茶罗。而且,在她的开示中,也常常强调福德的重要性,让人多供曼茶罗。这是真实的历史,很有说服力。因此,大家若想保证以后的修行顺畅,一定要多供曼茶罗。而且最好将曼茶盘带在身边,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随身带一个曼茶盘,遇到戒律上稍有违犯,或者起了不好的心念,就立即停下来供曼茶罗,一边忏悔,一边积累资粮。
◎ 发心也要福报
其实不仅是修行,发心也要福报。特别是有些利益众生的地位,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再三强调说,有些显赫高位,用黄金也买不到。因此,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有些发心人员,平时只是普普通通的修行人,而依靠发心,却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我身边的个别发心人员,很多年一直在做事,我觉得这就是福报问题。
没有福报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压力:“好痛苦!什么时候把我换下来?”弘法利生,好像是在监狱服刑:“唉,判了我六年,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啊?”每天算日子,度日如年。有些一释放,就消失了,不知道是去了天上、天下,还是龙宫,也不知道做什么去了。
对我个人而言,有人发心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我弘扬佛法是随缘的,不会强迫和施加任何压力。如果因缘具足,那就多做一点,否则就简单一点,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对发心人来说,能做到什么程度,福报的的确确非常重要。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福力王子”的公案时,一直强调:“我们修行人特别特别需要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善事都不会成功。”看看学院里的法师、辅导员,其实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报的,就能长期讲经说法;闭关修行的人,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同样在学院里闻思修行,有没有福报,差别是很大的。
菩提学会里也是一样,有福报的人,即使开头不太精进,但他能坚持下来,现在还不断在学;但没有福报的话,即使刚开始特别精进,智慧、人格也都不错,但后来一出违缘,心就变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了。
因此,不论是为了修行,还是利益众生,都要供曼茶罗、积累福报。有人说:“我是修空性的,要什么福报啊!”这纯粹是不懂佛理。好像自己的境界,比如来芽尊者、无垢光尊者还高,他们都不会说这种大话。
有些人听到过“空性”这个词,就以为理解了。其实就像因明里讲的,“名”是一样的,但它的真实“义”,可以说边都没沾上。不了解空性的人,拿空性说大话,没有任何意义。
《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菩提的殊胜之因是什么呢?福德和智慧。不想求菩提则另当别论,想求菩提的话,这二种资粮就不能缺少。在座的,多数应该是希求菩提的,不过也许有个别人怀着其他目的,有其他目的的话,就不给他说真实窍诀了。(众笑)
证悟空性要依靠因缘
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这和上面是一个道理。有些人特别着急:“您给我传个大圆满吧,就给讲最高最高的境界,我实在来不及啦!没时间修加行……”给你传一百遍也没有用!以前不也传过嘛?但你不积累资粮,不净除罪障,证悟是不可能现前的。证悟也要靠因缘啊!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
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
这是最殊胜的两种方法。舍弃它们而寻找其他途径,实在是愚痴。
这个教证特别重要!会修行的人,受一两个教证启发,就上路了。像禅宗里的大德,以及大圆满的传承祖师,很多都是如此。有些人也有这种善根,一旦与法相应、相契合了,像这样短短一句教言,修行就有了方向:在我以后的修行中,绝不舍弃积资净障,一定要祈祷上师!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教言,它说:“如果你常常祈祷上师,心会越来越滋润,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堪能。”这一点我也有感受。上师不同于老师,老师对学生,除了理论上的讲解以外,没有心对心的传递,而上师是从内心将智慧传递给弟子,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意传加持”。得到这种加持的弟子,他们对自己传承上师的那种信心与感恩之心,可以说无以言表。
我们都想解脱,也都想证悟空性,但要证悟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有它的因缘。谁对这种因缘具有善巧的智慧,谁才有机会。因此,一定要记住这两点:积资净障,祈祷上师。
◎ 菩萨也要积累资粮
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菩萨都要努力,何况凡夫了?所以,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也许是傲慢吧,有些人刚当上法师,就不修行、不学习了。那天我问一个熟人:“你怎么还没当法师啊?”他说:“不当法师也好,当了法师,我担心自己会起傲慢心。”我觉得他说得也对。人是不好说的,本来是特别好学的人,但一考上大学,一当上公务员,就再也不学了,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没有理想就不会有进取。而作为希求菩提的修行人,不但现在要积累资粮,有生之年要积累资粮,乃至成佛之前,都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 几位尊者的教言
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曾给他的心子那若巴,传授过一个极为简单的窍诀,让他终身受益。他说:“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意思是,我的儿子那若巴啊,你要知道,显现都是缘起法,是从因缘而生的,因此,在你尚未证悟究竟的无生空性意义之前,千万不要离开对二种资粮的积累。
但现在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视积累二资。甚至有人说:“不用供曼茶罗,不用念百字明……你们不必修加行,只要交给我六百块钱代替,就OK了。”这种说法很不好。这是我听来的,也不针对谁,但如果确有其事,那就不合理了。
当然,也许这也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方式”,用钱代替加行。不过,我们最好遵循古德的教言,踏踏实实地积累资粮。就像这里讲的,在未证悟空性之前,缘起显现是不灭的,正因为它不灭,所以要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是我们应该永远谨记的窍诀!
瑜伽士布瓦巴,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虽然已经具有对世俗佛果无求的把握,但还要不断地精进积累福德资粮。
我们有什么把握呢?有些人连小资粮道的把握都没有,却已经不再积累资粮了,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
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佛经中常有记载,说三地菩萨为求正法,还要越过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萨尚且要断恶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还在因果中受束缚,就不应该妄自断言:“不用忏悔、不用积资。”否则,这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
此外,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意思是,就积资净障的本体而言,当然是本来清净的,但在未达到离垢清净之前,从世俗层面来讲,一定要积累资粮,而且要从最微薄的资粮开始。比如,供一朵花,燃一支香,点一盏灯……这些福德,都要尽力行持。
我的寺庙(多芒寺)那边有个道友,我认识他已经三十年了,出家前就认识。他也是随身带着曼茶盘,不管到了哪个圣地、哪个寺院,一坐下来,就开始供曼茶,作简供。他已经习惯了,多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伏藏大师大乐洲的一个伏藏山洞。在那里,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经历:他曾去过什么什么地方,供了多少多少曼茶……可以说,供曼茶是他最主要的修行,他随时随地都在修。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但我们很多人不重视加行,认为这只是临时修法,观人身难得,要求的数量观够了,就不观了;念百字明,十万遍念完,就不念了;磕头等也是如此,根本不重视,修过了就不再修了,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一个修行人,在有生之年,乃至在得佛果之前的生生世世,都应该修持这些法,以此净除罪障、积累资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7:01 , Processed in 0.30525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