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86|回复: 4

[大德开示] 宗通与说通-成佛之道[连续转载,节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总释宗通与说通----证第一义谛

  本书所谓通者,非谓世俗神通,乃谓宗门意旨之通达,以及教导众生第一义谛之教法已经通达;乃谓第一义谛般若之通达,又名法通,非谓三界世俗有为之神通也。
  世俗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愚夫不知其幻,执为实有,因兹起慢及瞋,造作能感后世三恶趣之三业行支,来世大多失于人身,沦入鬼神道,与诸夜叉地神山神宅神及诸精魅仙人为伍,展转互相牵绊,难复人身,不闻佛法;长劫处于生命之黑暗长夜,轮转生死,世俗神通是鬼神相应法故。
  复次,神通无关证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无关般若故。如诸鬼神道及道教中之神只,亦如一神教之上帝阿拉,三如人间之有神通仙人与佛子,悉有神通,皆是世俗有为法;通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然无有能知般若者,乃至浅如二乘菩提,彼诸神通众生与上帝悉不能知,何况能知大乘般若?是故神通无关证悟,不可谓有神通者必是证悟之人,唯除菩萨示现神通,以度俗人入学人位中。
  然于佛教中言,般若之证悟,有助于神通之增长,而非必发起神通。佛子于证悟般若前,若已曾修定修通有成者,于证悟后,心转清净,令彼原有世俗有漏神通转易成无漏妙定神通,通力及境界变化俱皆增长;是故佛子心大欢喜,欲示众生般若之妙,乃现神通:于虚空中若行若坐若卧,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具十八种神变。然彼神通非因证悟而得,乃因悟前之修定修通而得,因悟后离染而增长。若佛子悟前未修定修通者,悟后唯得宗通,不得神通。唯除往世已证神通,今世忽忘者,此名报得神通,因悟而显。若往世未修得神通,则今世悟后亦不能现神通,是故佛门中不以神通之有无而判定是否证悟,此乃佛门中一切善知识之共识。
  复次,证悟之人无有神通者比比皆是,可以声闻乘及大乘之证悟圣者为例,证实余语之非虚也。如佛世之莲花色比丘尼,乃是俱解脱之大阿罗汉,早已证悟声闻菩提及取证灭尽定,然因神通乃三界世俗有为法,无益解脱道之修证,反因修学神通而必障碍解脱道,故莲花色大阿罗汉悟后不修神通。一日,有诸强梁垂涎莲花色大阿罗汉之绝色,心生淫意,绑架禁闭之,欲俟入夜而后染指;莲花色阿罗汉虽有声闻菩提证悟,以及四禅八定灭尽定之修证,竟不能离去;后因目犍莲尊者闻悉此事,飞入禁闭之牢,当场传授神足通,莲花色阿罗汉方得随目犍莲尊者飞离彼处,免受玷污;是故神通无关证悟,证悟非必有关神通。
  亦如禅宗传至中土,二祖慧可禅师之后,大多未有神通,唯除悟前已曾修神通者。如三祖僧璨、五祖弘忍、药山惟严,马祖道一、南泉普愿、黄蘖希运、赵州从谂、石头希迁、德山宣鉴、临济义玄......乃至大慧宗杲转生至于二十世纪末仍无神通,如是证悟之人而无神通者,比比皆是,难以尽数,皆因修学神通之时未至故;皆因修学道种智之时间尚且不足,何有闲暇修学无关般若及解脱之世俗神通?然诸无闻佛子不得因彼诸祖无有神通,而妄谓为非悟之人也。
  神通无关证悟,故若有人神通广大而示现者,非必是悟者;应以其著述中之演述三乘菩提内涵而判定之。若其所著所述三乘菩提知见偏差,纵有大神通能炫惑世人,令诸俗人迷信崇拜,仍不得谓其已悟。
。。。。。。
为尊重布施论坛规则,此处节略7段共计2047字
。。。。。。
  三者解脱道虽共三乘,然非本书所欲讨论之主题;本书所说通者,谓第一义谛通--大乘般若空性--之宗通与说通,合先叙明。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虽亦偶而旁述解脱道,乃因佛菩提道之修证必定函盖二乘解脱道故,然以第一义谛中心,而宣示般若之宗通与说通。
  佛乘菩提之通相有六:真实义通、得通、说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除说通外,余五皆属宗通。《楞伽经》卷三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又云:“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宗通之教示,乃为真正修行之人而说,所说皆是第一义--法界之实相;令诸证悟佛子于般若慧日益增上,乃至成就佛菩提果。说通之教示,乃为接引及度化初机学人解知佛法;犹如塾师为诸学童授三字经及百家姓等,说通之目的乃在启发佛法中之童蒙,建立正确知见,为未来之证悟而作准备。菩萨通达自宗(自心藏识)已,当以般若慧为依,而为初机学人说法,是则应修说通,以启童蒙,是故佛云:“说者授童蒙”。
  三世一切诸佛成佛时,必定具足二种法通:宗通与说通;菩萨少分或多分成就,皆未具足圆满,唯佛具足圆满宗通与说通。
  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性为最适宜,修学一切种智时,较易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见所见诸解,故不障碍法无我之继续修证)。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
  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亲证、现前领受,即证初地无生法忍,起初地道种智而入初地,此亦自宗通,名为圣种性菩萨。
  复次初地菩萨亲随善知识修学,深解菩萨十无尽愿,了知诸地之对治及断愚,勤修布施波罗蜜,勇发十无尽愿,誓愿弘传及护持正法眼藏--一切诸佛心--自心藏识第一义般若。以法布施及护法为主修,余法随缘随力修持。
  初地菩萨复于五位百法明门具足证验领受,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能取所取之功能差别;如镜现像,非有真实六尘相分为自心意根意识所触;亦无真实自在之蕴处界我,名为亲证“犹如镜像观”,成满心菩萨。
  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诸地,此亦宗通也,得证上地无生法忍故。
  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漏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满足熏禅修禅;六地圆成灭尽定,七地念念可入灭尽定。七地因佛加持,成就“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故,不入无余涅盘,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成八地心,于相于土随念变现自在,不须于变现前先作加行故。
  入于九地重又熏修四无碍辩,具足圆满众善妙慧,得佛四无碍辩,九地满心而入十地,此等亦是宗通也,然于九地已兼具说通,几至圆满。
  于十地满心将届时,得蒙十方诸佛宝光加持灌顶,转其原有神通为大神通境,并圆成大法智云,成一生补处。乃至降神母胎出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学佛修道,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此时方得名为诸佛随顺佛性。凡此皆是自宗通也,是故宗通非仅中国禅宗之明心及见性而已,其实有诸深浅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说通者,其要有三:一为大乘别教七住菩萨,已经初入宗通之境,能为他人宣说自心藏识体性故,已经现前领受藏识自性故,般若中道观已因证悟自心而现前故;然此说通者,犹非《楞伽经》中佛所说之说通也。二为初地无生法忍位,已能为人宣说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及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故,已起初地道种智故,名为说通。三为初地满心菩萨,已具百法明门般若慧故;依其道种智,能具足宣说八识心王之五位百法种智故。
  如是第三种说通者,谓通宗已,能自通达教门,能为佛子宣说十二部经(楞伽经云:宣说九部种种教法),下自苦空无我无常、缘起缘灭、声闻涅盘寂静、三法印、缘觉十二因缘正观;上至菩萨所修第一义谛如来藏无生忍之法智类智--禅宗之开悟明心;以及证悟菩萨所修,不离如来藏之人无我--自心藏识从来离见闻知觉及从不作主;不离如来藏之法无我--蕴处界等百法千法无有实我不坏;皆自心藏识所生;乃至自心藏识所显之四种涅盘寂静。如是之理皆能为人宣说,乃是初地满心菩萨之说通,非戒定直往之初地二地菩萨所能宣说。人间之宗通与说通菩萨,通常皆为如是三种,佛子若有福德智慧,偶尔能值遇之。
  复次,若有不离八识心王种智,而为人宣说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四种圆寂、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三昧、十二因缘正观、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如幻三昧意生身、九地四无碍辩、十地十八不共法及大神通境等大法智云、佛地四智圆明...等,复能具知众生之应所知量而为众生宣说者,如是名为具足说通,名为成佛。
  菩萨虽悟,有能说禅而令人证如来藏者,如禅宗祖师之令人开悟、得大乘无生忍者;有能教人动中定力,令得眼见佛性,永不取证声闻无余涅盘者;有能教人悟后修证初地无生法忍,分证法无我者;凡此皆名说通,然皆未得具足。唯佛力能加持初地菩萨入于大乘照明三昧,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唯佛力能加持七地满心菩萨,授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使入八地,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唯佛力能加持十地菩萨,为之灌顶,令受佛职,得成等觉;故名佛为究竟说通,具四无碍,四智圆明;具四圆寂,究竟涅盘。
  说通者,下自各宗诸派祖师证悟者之能开示大乘见道--证得如来藏--之正确知见与方法者,上至诸地等觉十方诸佛之能开示入地乃至成佛之正知见者,皆得名为说通,然唯佛地具足圆满,故《楞伽经》卷三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此言菩萨亦有二通,以未具足圆满故,名为未来诸佛有二种法通。

[ 本帖最后由 行忍 于 2010-5-21 16: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通与说通-成佛之道[连续转载,节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二节 宗通概说

  宗通有二:明心与见性。
  明心者,证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真实心--如来藏也。由已亲证如来藏故,渐生般若慧,亲证中道实相观,非诸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测其般若慧也。
  《楞伽经》卷三,佛云:“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此谓修行者亲证自心阿赖耶识已,现观阿赖耶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亦现观阿赖耶识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俱非不俱,现前领受阿赖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识等体性,不堕一异俱不俱等邪见中。复由亲自现前领受自心阿赖耶之性净涅盘,是故不唯远离未证者对“自心所现”所起诸法之种种虚妄计度臆想,亦于所证心意识三性不生执著而超度之,住于自觉圣智境界之中;对于错悟凡夫及诸外道所说,种种成就蕴处界法之因,如是邪见相皆悉远离。
  如此菩萨所住自觉圣智境界,乃是一切外道、一切声闻、一切缘觉之未证入中道实相,而堕于一异、俱不俱二边之人所不能知,佛说是名自宗通法。
  换言之,一切外道、佛门凡夫、声闻缘觉,若未证得自心阿赖耶者,于自心阿赖耶必生种种虚妄想,于佛说“诸法皆唯自心所现”必生虚妄想,口说已离一异俱不俱妄想,心欲离此妄想而不可得,不离凡夫及外道之“因成见相”,则必不能证入自觉圣智境界,不能超度心意识三性之法,不名已证宗通之人。
  《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佛云:“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殊胜之相,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自宗意趣之法相,乃是说自身所证智慧殊胜之相,所证之自心乃是自无始来本就远离文字语言及分别之第八识阿赖耶,由现观此心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而转依故,入于无漏界中,成就自地所修诸行。如是菩萨超过一切不正确之思惟与觉想,示现降伏魔说与外道说,出生般若中观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依之趣入自宗意旨,是名宗趣法相。是故证悟之人能于佛门内外诸错悟者所现种种因成见相,一一简别抉择,如理作意而析破之,降伏佛门内之魔所化现黑衣白衣,以及一切外道邪说,如是之人方是通宗者。
  此谓佛门学人悟得如来藏后,不遇恶知识摄受;或虽遇恶知识摄受、否定其所悟如来藏,但有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为其巧设方便,多方开解,使其证验所悟如来藏之真实无讹,证明其所悟如来藏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断不常、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体性,般若现在前,亲自观见中道实相,入第七住常住不退。嗣后了知妄想、灵知、分别、受想等皆由自心如来藏生;已能如实现前观察:能知能觉能作主之知觉性自我,由不知自我及诸法皆由如来藏所现,故缘十八界之我知我觉我受我想,不舍处处作主之我,由是滋生诸爱业种,便致轮回。
  证知此理已,则渐远离分别及虚妄想,使自已(知觉心)处于离虚妄想状态,不堕“一异、俱不俱、有无、断常”四句之中,超过三界有情妄想所知之心意识境界,自知自作证:此是圣人涅盘之本际,远离外道虚妄建立宇宙第一因邪见,远离二乘法中未见道者之邪见--否定藏识因、建立无因有缘之十二因缘观。了知三界一切蕴处界皆唯众生自心如来藏所现,一切声闻、缘觉、外道、大乘法中未见道者,堕于二边之人所不能知,此乃禅宗真正破参者所住境界,非诸错悟者臆想所知;如是名为大乘别教七住菩萨自宗通相,亦名菩萨法眼净。大乘之法眼净者,谓菩萨证如来藏故,生般若慧,慧眼清净,随于三乘法义见法得法,渐渐无所障碍,名为大乘法眼净;以证自心如来藏故,其慧已证无余涅盘本际,非如阿罗汉之证有余涅盘而不知其本际,名为不证涅盘(详见拙著结缘书《邪见与佛法》。此处从略),故不共二乘无学,不通二乘,故名别教。此非大乘法中未悟错悟之人所能测度,故名甚深;真悟之人若不修学种智,亦不能具知,故名微妙;此法能通贯三乘,函盖一切世出世间法,故名无上。(注:密宗自称金刚乘,自谓超胜于大乘;然实密宗金刚乘法极劣,尚不能符合声闻乘教,堕于外道见中,何况能知能证大乘法?彼诸实情将于《狂密与真密》书中据实披露,兹不述之。)菩萨如是未断三界贪瞋烦恼而证菩提,非诸凡愚所知,故名不可思议。
  佛子中之善根浅者(如性障深重及声闻种性习气未尽者),虽然皈依三宝,乃至出家在僧宝数中,以盗法心态入我会中,多方研求,故现殷勤,向亲教师数数探问如来藏而得知晓如来藏何在;然因性障及声闻习气未尽故,不事体验领受,生轻易想,满足于藏识之总相智,不肯证验其别相智与种智,遂轻贱此法,往往不告而别。
  亦有见取见极重之人,于我会中证藏识已(此余早年之过:不观根器,一律奉送。今已改之,永不再犯),不肯依自心藏识之清净体性而修,不信自心藏识为实相,返认处处作主之知觉性,回复常见外道见,与诸烦恼相应而行,贪瞋慢等不能消除;以见取见故,处处与人诤胜,不为摧邪显正,只为凌驾他人。
  如是之人,不能令其知觉心安住藏识远离语言、文字、分别之境,时时现起虚妄想,永不能入无漏界,不能成就上地行。以未曾深入体验故,不能超过一切不正思觉,甚至认同大名声之佛门外道法师所说常见见、认同错悟法师之邪见,尚不能生智慧之光,何况降伏魔说及佛门中诸外道辈?如是之人虽知悟者所证总相,而自身之智慧与见地不显,则不得名为自宗通;未具择法眼故,不能摧邪显正救护佛子故。以上略释明心之宗通。
  见性者有二,一非见性宗通,一为见性宗通。初者云何不名见性之宗通?谓此乃明心之宗通也。彼以证悟明心故,能亲见自他有情藏识之性,谓此即是见性;然此仍非眼见佛性,不名见性之宗通也。佛性有二义:成佛之性及佛性。眼见佛性者乃谓狭义之佛性,非谓成佛之性。最后身菩萨见性成佛而起成所作智者,乃谓眼见佛性,非见成佛之性也。二者之异,唯眼见佛性者方知,余人闻之悉皆不解。
  见性之宗通者乃谓眼见佛性,如是证量极难描摩,唯证者自知,迥异于明心者之观见自他藏识体性。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菩萨应具之福德。此三若缺其一,必不能见,不唯善知识不能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
  眼见佛性之亲证与否,极难勘验,非如明心者于其述说自心藏识运作中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自己眼见之情境,依据被勘验者所述见性情境而判断之,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是故极难勘验,故说唯证乃知,非如明心破参之可说与人--明说奉送。
  见性之层次有四: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非是宗通;后三乃外圣内凡佛子及圣人之见性宗通。分述如左:
  一、凡夫随顺佛性:此非眼见佛性,唯是对于眼见佛性之臆想及感觉故,必堕妄知妄觉之性中故。此复有七:
  一者异生外道未闻佛性名义,随逐于妄知妄觉之性,虽然日日受用自身佛性,而不知不觉佛性之存在,亦不曾闻自身有佛性,名为不知佛性而随顺佛性。
  二者佛子闻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中信受,而不知佛性为何物,名为闻见佛性。若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不信受,不名闻见佛性。
  三者有诸佛子虽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知佛性之总相义及别相义,然因无缘得遇传授见性功夫之善知识,故不能眼见,亦名之为闻见佛性。
  四者佛子虽得值遇真善知识传授见性应具之功夫,然不信受佛性可以眼见之理,不肯如实锻炼功夫,虽知佛性名义,仍不能眼见,仍属闻见佛性。
  五者学人专作学术研究,不肯修学见性应具之功夫(定力),数数觅诸见性者讨论如何眼见佛性,欲冀讨论研究而见;然因缺乏定力故不能见,虽已知悉佛性名义,终不能眼见;其性障重者,闻《大般涅盘经》说十住菩萨可以肉眼而见佛性,不能安忍,便谤此经及佛,成就未来无量世之长劫纯苦地狱重罪,失菩萨戒体及菩萨身。然此类人仍日日受用佛性而不能见,故名凡夫随顺佛性。
  六者佛子定力具足,由善知识引导故,参得正确之佛性名义而仍不能眼见,缘于慧力(非谓聪明之慧)不足所致,亦名凡夫随顺佛性。
  七者定慧已具,自己探究佛性名义,于证悟佛性名义后仍不能眼见,以欠缺菩萨见性应具之福德资粮所致。如是之人,余出道弘法接人以来,屡见不绝;如是之人自恃定力慧力胜于他人,而私心自用,处处为己,不肯修集福德资粮(护持正法、布施植福);于彼类人参得佛性名义之前,余虽屡次私下指示:应修集福德资粮,而彼都不信受,故于参得佛性名义后仍不能见,由彼欠缺福德资粮以庄严故。
  为有如是七种现象,今总结其缘由,向诸学人提出忠告:若不肯长期如实锻炼动中功夫(动中一念相续看住话头之定力),纵饶重关破参前以十天为期,以无相念佛法,每日礼佛十小时,如是人于禅三时,虽因善知识故少分得见,由心放逸及定力浅薄故,所见佛性蒙蒙眬眬似有若无,不敢确认,无有功德受用。至解三时,已经完全不见,便于返家后心疑当时是否真见?似此之人便不肯相信佛性可以眼见,不名未入地菩萨眼见佛性。
  复有一类人虽有功夫,但因不肯自己参究,到处刺探佛性名义,或遍阅经典寻觅答案;此类人中,十有五人不能眼见。复有一类人慧力极佳,然不肯先锻炼功夫,使尽一切方法,先求知悉佛性之名义,欲免参究之辛苦;后得知悉佛性名义而不能眼见,方信无功夫者不能眼见,方肯回头补作功夫。然此类人中,十有五人不见佛性;余五人将来设或得见,亦多蒙眬不明、如似雾里看花,不久即告退失,无有功德受用。此二类人,或因先知佛性名义,或因不肯自己参究,导致自身于眼见佛性之修证上,无有功德受用;此二类人多属聪明人,正是“聪明人专作傻事”之典型,末学弘法之过程中,屡见不鲜、前后相随,年年皆有踵继之人,最是高学历聪明者易犯之过失,皆不名见性之宗通。是故欲求将来眼见佛性者,最忌先知佛性名义;若有他人好意欲为汝说,汝当速急掩耳,舍彼而去,莫为其所害。
  二、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复有四。
  一者已曾明心之人,遇善知识为彼开示清净圆觉之性,了知七识心念刹那变异流注、随起随灭,令彼明心者现前领纳藏识之本性清净而无所得;亦令了知蕴处界之尘劳皆悉虚妄不实,而与藏识非一非异,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由是不再执著六入十八界之受想行觉,亦不厌恶之;然因不具定力或福德庄严故,于佛性不能眼见。如是菩萨由明心证真,及善知识开示故,证知佛性之圆满知觉,而仍不能眼见,是名外圣内凡之七住菩萨----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乃见性之解悟。
  二者、未明心者先见佛性:此人以具定力慧力及福德故,未明心前即已参得佛性名义,参得之时随即眼见分明;一根见时,诸根随见,六根通流无有阻隔。此人虽见佛性而未明心,必将仍以六七识心性为心,不能远离我见与边见,不能通达大乘了义经,不知不证涅盘本际,不证法智类智,不晓道之次第,不能发起道种智,不如前者。
  此谓前者于重关虽唯解悟、不能眼见佛性,然以初关明心之法智类智,即得据以修入初地而证道种智,起无生法忍;来世若具福德庄严及定力,即得眼见佛性,即成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彼时见性,即可不被未入地菩萨之“眼见”见解所碍,可得离眼见之觉受,无有一毫执著,超越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境界。第二类人虽得眼见佛性,若不明心,假饶再经一大无量数劫,依然常处十住位中,至多不越五行之位,以不与般若智之法智类智道种智相应故。是故菩萨应先破参明心,而后求过重关--眼见佛性。
  三者,菩萨有缘得遇真善知识,传授其见性应具之动中功夫,如实锻炼;破参明心已,以具慧力及修集福德庄严故,于重关破参时,了知佛性名义,当下便能眼见分明。此后只须保持定力不退,则必眼见分明、永不退失,此亦未入地菩萨--别教十住眼见佛性。
  如是之人若能修除凡夫性--舍离五盖,发起圣性,熏习道种智而证初地无生法忍,加以六回向位之努力摧邪显正,及十回向位之勇发十无尽愿,即成初地之入地心,一世得超第一无量数劫;此乃菩萨修道之正途也。
  四者,菩萨已破初参明心,复于重关破参而得眼见佛性;然因见性之后心生放逸,不肯继续修持动中定力,于见性后或三月、或半年,渐渐退失眼见佛性境界,唯能体会之、感觉之,方信平实所云“见性必须定力”之语无虚。此菩萨若有闲暇,重新自修动中定力,十天半月后,又得眼见分明,此亦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三、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复有三: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明心见性地上菩萨随顺佛性、回心大乘之二乘俱脱无学随顺佛性。
  (一)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者,谓菩萨破参明心已,不生犹豫,不修禅定神通,复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妄想自性、五位百法、四缘五果等唯识义学,一一现前证验领受之。
  此菩萨于三贤位中未能眼见佛性,然因深入修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等,长时深细体验如来藏,及其所生七识展转共生一切诸法,分证法无我而入初地心;复因如是缘熟及修学动中功夫而得见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菩萨复应修集初地所应修之檀波罗蜜,若未满足初地布施波罗蜜及五位百法明门智慧,则不能得佛加持,不入大乘照明三昧,虽于初地中见性,未能发起轮宝及庄严报身,不能面见百佛,不能供养诸佛及面受妙义。此乃明心直往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虽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然十住因见解为碍,堕于见觉;此菩萨则不堕眼见之解,不住见性觉受中,仍以涅盘本际为其转依境,其智慧深利,非彼未入地之见性菩萨所能测知也。
  (二)明心见性直往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此菩萨于明心见性二法一时俱证,自参自悟;或因善知识缘,先破初参明心,后复参究佛性而破重关--眼见佛性而入十住,离于未见性者之“佛性清净无染”净解所碍,受于见性之乐。此菩萨不修禅定神通,而随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唯识义学,渐入六回向位。
  此菩萨于六回向位,为人间有情作法皈依,能摧邪显正,救护一切佛子远离邪见、趣向正道,而作众生之清凉池。如是法随法行而入初地,具足体验领受八识心王各各自性及展转而生之一切法,分证法无我而入初地;复为众生广作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檀波罗蜜多为主修,其余九度随分随力修习,非不修习;无生法忍之修习,则需修学唯识百法明门,一一证验,现前领受。如是檀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二法满足,成满地心,若复蒙佛神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于三昧中,十方诸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萨佛性得以开展,能觉照十方百佛国,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听受妙法;亦能化现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有一百化身眷属,此菩萨随即转入第二地,此亦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凡此皆因初地百法明门之证验,加以三施及护法功德满足,蒙佛威神加持,得入大乘照明三昧,于三昧中得佛开示而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所致。此非凡夫未曾眼见佛性者所知,非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者所知,亦非分证法无我而未得佛加持之初地无生法忍菩萨所知。若人未曾明心,未眼见佛性,以意识思惟所得而教导他人开展佛性者,必堕凡夫随顺佛性中;如是教导有情开展见闻知觉性者,说其为“迷于佛法海云、继于人生大梦中作开展佛性之梦中梦”,不亦宜乎!
  (三)二乘俱脱无学回心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菩萨依《华严经、十地经》所说成佛之道修习,于初地二地仍未修学四禅八定及五神通,若未于初地得佛加持者,须至三地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及五神通后,方得依于此诸福德及三地无生法忍而转为无漏妙定,方能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此时方能将十住位所见佛性功德加以开展,发起地上菩萨游履十方佛国之随顺佛性功德。
  然二乘俱脱无学之回小向大者,亲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破参明心,入别教七住常住不退后,复学见性之法--广集福德,熏习增上慧学而得见性;若彼二乘俱脱无学圣人复修五通,复依真善知识修学通达八识心王之五法三性...等,得入初地;复于初地法无我--唯识百法明门义学--一一证验领受,则必于三施满足后,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亦同时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非唯五通中之神足通色身,此乃地上菩萨之无漏妙定意生身,远离蕴处界之执著,远离十住见性之见解为碍及见觉执受。如是二乘回心菩萨,常住离虚妄想之清净知觉中,而不再起入涅盘想,垂手入廛随顺众生,示现五欲之中而修佛道,与诸众生同事。以上三种皆名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四、十方如来随顺佛性:十方如来见性成佛时,成所作智现前,“随缘赴感靡不周”,不须别起故意加行,无有时空隔碍。此须由三地修学四禅八定起始,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复返修止,于止中起观,于极寂静中觉照一身乃至无量身,觉照一村一国一世界,乃至觉照一世界中所有众生起心动念皆悉能知。次第进修入于十地,乃至成佛时,觉照十方无尽世界,于一一有情之心念起灭,无有不能觉照者,如是名为遍十方觉;能遍十方世界随有众生因缘熟者,化现如来影像而说法度之,名为十方如来随顺佛性,非十地等觉菩萨之所能知。如是四种,俱名见性之宗通,而层次深浅有差、德用广狭有别,不可谓见性者皆能成就究竟佛道,不可谓见性之宗通者悟后皆不必修道也。
  明心之宗通复有二种:一者大乘般若之法智类智,二者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
  大乘般若之法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佛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此即禅宗之破初参--开悟明心。此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能忍知觉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未来无灭,故名大乘般若之无生忍;依此忍故,能忍色身之我为无常苦空无我,能忍有念及无念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异、为假我,能忍“受想行觉”等知觉性为假合幻有,如是名为大乘般若之法智忍,依此忍故而生法智,名为大乘人无我智。然此唯是法智,仅知如来藏之总相与别相智,不知种智。如是法智乃依自相起观,观已复于一切有情作观,观一切有情同具如是自心藏识共相、同具如是蕴处界共相,与己不异,心得安忍,名为类智忍;依类智忍故,证得类智。而此类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与别相智,不证种智。
  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佛云:“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阿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如是宗通者,名为初地菩萨明心宗通,了知《楞伽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成唯识论》等宗旨义趣,并能一一证验领受之,此即法相唯识宗之宗通,非禅宗一般祖师之所弘传者。
  古来必有宗教俱通之禅师,对其已明心见性之弟子,传此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如克勤圜悟大师之传大慧宗杲者,然亦未见典籍明载,数亦极少;禅宗诸祖之证悟者所遗语录等,皆唯总相智及别相智,尚未曾见典籍明载传授种智者,故知非必无之,甚少有故。其余宗派,则唯玄奘窥基二大菩萨弘传,不数代即灭,非易可遇也。若有善知识,能令吾人证得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实证楞伽所说人无我;复能传授初地法无我智,令吾人尽此一世得入初地者,不论彼人现何身相,乃至现屠夫之相者,吾人亦应随学;如是善知识者,百世难遇一人故。
  今之大善知识(名声大、道场大、徒众多),偶有专攻唯识学,其著作及录音带录像带亦多者;然皆属于学问研究,非自宗通,何以故?谓彼诸人皆未亲证自心如来藏识故;尚不能证验意根末那及自心阿赖耶之法性故,不入真实唯识门故;唯能证验虚妄唯识门--前六识及相应法之法性。如是诸人,尚不能证解般若中观之总相智别相智,何况能证能解般若种智无生法忍?何况能为人说?是故,凡未亲证大乘无生忍--大乘人无我智者,虽然毕生研习唯识经论,以不能如实证验真实唯识门故,虽名修习法无我智,永不能证无生法忍一切种智;尚非别教七住贤位菩萨,何况能证别教初地圣位?
  宗通复有五种: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
  真实义通者,谓宗通明心之人,于佛及菩萨所说般若之中观与种智,如实证解名句文身之真实义,如实通达,名为真实义通。
  得通者,谓于般若之中观种智,证解其真实义,而生中观智与种智;依此二智之生起,说此二智本无今有,故名为得。此得,通于一切证悟者间,故名得通。
  离二边通者,谓证得藏识之菩萨,亲自现观及领受藏识之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得不失......等中道体性而证中观,由是之故,见地显发,依般若智故远离二边,不堕有无俱不俱四句之中,是名离二边通。
  不可思议通者,谓菩萨依此自心藏识之亲证,所得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等智慧,深妙无方,匪唯外道及凡夫不知不解,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共聚,亦不能思议之,是名不可思议通。
  意通者,谓自宗通者若有表意,虽然隐覆密意而说般若中观种智,彼诸通宗者互相会意,侧闻之人所不能知,故名意通。
  如是宗通虽有多名,皆依亲证领受自心藏识而立诸名,以诸亲证者由于领受其自性之深浅广狭差别及自共相等种种别异,故有诸名。欲知自身是否已得通宗者,且待佛子之自我检查印证;谨胪列如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概说
第三节 说通概说
  《楞伽经》卷三,佛云:“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云:“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
  说通有二:说人无我智,说法无我智。此二各三:三乘人无我智,三乘法无我智。
  人无我智之说通有三:初者为人宣说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四谛八正及与尽智无生智,如诸未回心之慧脱俱脱阿罗汉所造众论,是名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
  四圣谛谓苦集灭道。苦圣谛者谓三界中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或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谓一苦:五阴炽盛苦,八苦三苦皆由此起故。八苦三苦,其义如名,自惟可知,勿烦多言。
  苦乃三界中生灭无常有漏有为之法,云何名为圣谛?谓八苦三苦一苦者,有凡夫众生外道之所能知者,有唯圣乃知者,譬如行苦与五阴炽盛苦。
  行苦者,众生凡夫外道皆所不知,
。。。。。。
为尊重布施论坛规则,此处节略1段共计267字
。。。。。。
        不离意识境界行苦,云何能了生死?
  此谓意识知觉性所能安处之最细境界(最细意识心),无过于非想非非想处;然此定中仍有意识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此心行若断,则入无想定或灭尽定(知行苦者,则如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不知行苦者,则如凡夫与外道之入无想定)。然此诸大修行者等,悉以知觉性之处于一念不生境界为涅盘,或以思惟猜度之意识离见闻觉知境为涅盘,不解行苦。如是为人宣说“佛法”者,皆不得名为“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者。
  假饶能知意识行苦,亦不能知意根行苦;谓此诸人尚不能证知意根末那识何在?何况能知何谓意根之行苦?此谓无智凡夫于四禅之后或四空定中,灭却意识心而入无想定,以意识灭故无见闻觉知,以无见闻觉知故,妄谓已证涅盘,堕于意根之行苦中。何以故?谓于无想定中,尚有意根之心行不断故;行若不断,则是变易,非常住不灭不变之涅盘,则亦是苦,必致未来之六趣轮回故。设使能如俱脱阿罗汉之入住灭尽定,仍未离行苦,尚有意根住于灭受想定之“触、作意、思、慧”四心所之心行不断,唯不触三界五尘及不起证自证分尔,故非已离行苦。虽可方便名为“暂出三界”,非真已出三界也;是故阿罗汉入灭尽定已,次日午前复能出定托钵,午后为人说法。须至舍寿入无余涅盘,方名永离行苦。入无余涅盘者,我执已断,舍寿时令自我灭除(灭除意识之知觉性及意根之思量性自我),以意识意根灭已永不复现,故永不受三界五蕴,名真无我,名为涅盘,名为永离行苦(然菩萨能离行苦而不断离,起大悲心发受生愿,自度度他乃至成佛),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为人宣说者,方可名为知苦圣谛者,方可名为“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者。其余苦圣谛勿烦赘言,学人自惟可知。
  苦集圣谛者,谓学人不晓苦集之理,效诸显宗错悟大师,学诸密宗大修行者,一心打坐,求能常住一心不乱之“涅盘”境,不知已堕行苦之中,自谓每日常住涅盘。如是之人犯大妄语,必堕三涂,名为苦集;此暂不论。单说学人日日坐入一心不乱境界中,欲求成就出世间无余涅盘境界,此即“修集行苦”之痴行,名为苦集;若人如是知行苦,如是见行苦者,名为已知苦集圣谛者;若能依如是知见为人宣说者,方得名为“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者。
  苦集灭圣谛者,谓人若能如是知、如是见,便能知灭苦之真理。知灭苦之真理者,名为证知苦集消灭之真实理者;如是知见而能为人宣说者,名为“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者。
  苦集灭道圣谛者,谓人能如是知、如是见,便渐渐能知灭除苦集之道,所谓八正道。能知八正道之理,转能为人宣说,令灭苦集心行者,名为“声闻人无我智”之说通者。
  次为缘觉人无我智之说通者。缘觉依于十二因缘观,现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正观;依于十二因缘,现观老死缘生,生缘有......乃至行缘无明,证知蕴处界无人无我,如是缘觉智慧,名为缘觉菩提,名为“缘觉人无我智”。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现观已,复能为人宣说者,名为“缘觉人无我智”之说通。
  末为菩萨人无我智之说通者。菩萨人无我智与二乘人无我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乘人无我智唯依蕴界处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起性空而作现观,菩萨亦如是现观,此是同者;异者谓菩萨亲证如来秘藏--自心藏识,此是菩萨不共二乘、不通二乘法处,故名别教。
  如是,菩萨不唯依二乘法宣说四圣谛,亦依大乘密意宣说四圣谛。菩萨于二乘法中,为众宣说八苦、三苦、一苦,令众知晓苦圣谛乃至集灭道谛;说已复依大乘法说四圣谛:于大乘中,不以苦为圣谛,谓牛羊人类乃至地狱有情悉受众苦,悉知无常苦空之理,是则应有苦圣谛;然彼各类众生悉无苦圣谛,知苦而不知如何离故。二乘有学无学亦无苦圣谛,谓彼等不回心者悉皆不知不闻如来秘藏--自心藏识实相;回心之人虽然得闻,而不知不证,心欲修证而不能证,是名为苦;修已得证,能亲领受,入菩萨数,现观蕴处界我之苦空无常无我,乃是依自心藏识为因,方有蕴处界之苦空无常无我;现观蕴处界之缘起性空,乃依自心藏识而有缘起,而有缘灭,而有性空。菩萨如是现观,证实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乃是二乘苦圣谛及因缘观之实相,二乘定性无学不知不证此一实相,畏惧隔阴之迷而不愿再受生死;菩萨证此实相故,不离隔阴之迷而发受生愿,再受生死,心无所惧;是故定性二乘无学畏生死苦,唯有苦,无苦圣谛;菩萨不畏生死苦,不唯有苦,亦有苦圣谛,现观定性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畏生死苦故。
  略说集灭道谛之理如是:定性声闻缘觉唯知蕴处界苦集之理,不知修集般若真智之理,若闻般若实相真智,则生烦恼,然不思修证,故说定性二乘无学于大乘法中有苦集,无苦集圣谛;菩萨不唯了知定性二乘无学苦集圣谛,亦了知彼等被无始无明所障,不知不证实相,而菩萨如实亲证,是故菩萨于大乘法中已证苦集,亦证苦集圣谛,何以故?谓菩萨于无始无明尚未完全断尽,故有苦集;于实相已知已证,渐渐深入修证,故有苦集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境,而不知自心真如所蕴无始无明随眠灭除之境界,故说定性二乘无学于大乘法中无有灭圣谛。菩萨不唯了知二乘灭圣谛,亦能了知无始无明随眠灭尽即成佛道之理,是故菩萨于大乘法中,亦有苦灭,亦有苦灭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道--八正道,而不知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之道,故于大乘法中无有苦灭之“道圣谛”。菩萨不唯如是证知定性二乘灭苦之道,亦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由有般若实相智故;故能化度众生证悟自心真如,由是发起真智,自知未来必定成佛。菩萨以知成佛之道,如实知故,故于大乘法中有苦灭之道,亦有苦灭道圣谛。
  四圣谛如是,十二因缘正观亦复如是,有同于缘觉者,有异于缘觉者;如是同异俱能亲证,证已巧设方便,为人宣说;或书以成文,广度有缘。能如是宣说以度有缘者,名为大乘之说通。至于十二因缘法于大乘法中之说通,限于篇幅,乃至不作略说;后若有缘,当有我会亲教师另行著文成书,以献有缘佛子。如上略述三乘人无我智之说通。
  声闻乘之法无我智者,即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彼等声闻行者,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证验人无我已,复于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藏识实相,是故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然声闻无学能为众生宣说诸法无我,故名声闻法无我智,斯人不唯得尽智,亦得无生智,名为“声闻法无我智”之说通。
  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现观“识(阿赖耶)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如是辟支佛,能为人宣说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名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
  二乘无学有如是法无我智,然此法无我智未与实相般若相应,非能证知诸法无我之实相,非能证知诸法法性之无我性,故非真正法无我。菩萨不然,依自心藏识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而生之一切法,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大乘法无我智;菩萨随其所证法无我智,而能为人宣说者,名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所说函盖二乘“诸法无我”之法无我智。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因为此文原来是结缘书,但最近已设版权,末学今天刚刚知道,所以后面的章节末学不再转载了。
发表于 2010-5-2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07:16 , Processed in 0.20526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