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事迹传记] 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宗门胜过一切
恭喜诸位两个禅七圆满,功德已毕,马上就要解七,要向诸位庆贺了。以古人来说,本没有甚么结七解七,一句话头参到开悟为期。现在你们悟了未悟,我们总依规矩而作。在这时期中诸位不分昼夜,而目的是为开悟,是为佛门中培植人材,如果是打混把光阴空过,那是辜负了这段时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和各位班首师傅,依古人的规则,来考察你们的工夫,希望不要乱说,只要将自己的工夫见地,真实地当众答一句,相当者常住为你们证明。古人说:‘修行三大劫,悟在刹那间。’工夫得力,一弹指顷就悟来了。从前琅琊觉禅师,有一女弟子亲近他参禅,琅琊禅师叫他参‘随他去。’这女子依而行之不退。一日家中起火,女说:‘随他去。’又一次她的儿子掉在水里,傍人叫她,她也说:‘随他去。’万缘放下,依教奉行。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条,她的丈夫烧火,她把面条向锅中一抛,炸声一向,当下悟道,即将油锅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她的丈夫以为她疯了。骂她说:‘你如此作什么?不是疯了吗?’答:‘随他去。’即往觉禅师处求证,师为之证明已成圣果。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来,道一句‘著’;(久之无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继由应慈老法师等考问,待止静后,老人再进堂,一一警策毕,即开示。)说:‘红尘滚滚,闹市纷烦,那有工夫和心思来到这里静坐参话头呢?只以你们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缘特殊.才有这样一回大事因绿。中国佛教,自古以来虽有教律净密诸宗,严格的检讨一下,宗门一法胜过一切,我早已说过了,只以近来佛法衰微,人材不出,我过去也曾到各处挂单,看起来现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说来我也很惭愧,什么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的客气,把我推在前面,这应该要应慈老法师承当才对。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识,真正的前辈老人家,不必要我来陪伴了。我现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愿各位要好好的追随前进,不要退堕。沩山祖师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沩山德号灵祐,福建人,亲近百丈祖师,发明心地;司马头陀在湖南看见沩山地势很好,要出一千五百个人的善知识所居之地;时沩山在百丈处当典座,司马头陀见了他,认为沩山山主人,乃请他老人家去沩山开山。沩山老人是唐朝时侯的人,佛法至唐朝只是像法之末叶,所以他痛恨自己生不逢时,佛法难晓,众生信心渐渐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学,以致佛果无期。我们现在距沩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过,即末法也已过去九百多年了,世人善根更少,所以信彿法的人虽多,而真实悟道的人实少。我以己身来比较一下,现在学佛法是方便多了,清朝咸同年间,各地寺庙多半焚毁了,三江下只有天童一家保存,到太平年。由终南山一班老修行出来重兴;那时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许多噜苏?后来佛法渐渐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脚担的;直到现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对佛法真正的行持,一点也不讲了。过去的人要参方,非要走路不可,现在有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紧了。虽然各方的佛学院也随时倡导,法师们日渐增多,可是根本问题,从此弃之不顾,一天到晚专在求知解不求修证,同时也不知修证一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永嘉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嗟末法,恶时性,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教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徙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参六祖,大彻大悟,六祖号他为一宿觉。所以古人说:寻经讨论,是如入海算沙。宗门下的法子,是如金刚王宝剑,遇物即斩,碰锋者亡,是立地成佛的无上法门。且如神赞禅师,幼年行脚,亲近百丈祖师开悟,后回受业本师处。本师问:‘汝离我在外,得何事业?’答:‘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本师沐浴.命赞去垢,赞拊本师的背说:‘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不明白是什么旨意,回头看看,赞又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师在窗下看经,有一蜂子投向纸窗外撞求出,赞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并说一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听到这个偶语,以为是骂他,放下经书问:‘汝出外行脚如许时间,遇到何人学到些什么?有这么多话说?’赞答:‘徒自叩别,在百丈会下,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因念师傅年老,今特回来欲报慈德耳。’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赞说法;赞即升座百丈门风说:‘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宇,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于言下感悟说:‘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于是遂将寺务交给神赞,反礼神赞为师。请看这样的容易,是何等洒脱?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会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蹋地的用功,或视为儿戏,或认为参禅用功,要在禅堂中静坐才好,其实这是不对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动静营为,和街头闹市,处处都好。从前有屠子和尚,在外参方,一日行至一市,经过屠户之门,有许多买肉的都要屠户割精肉给他们,屠户忽然发怒,将刀一放说:‘那一块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听到这句话,顿然开悟。可见古人的用功,并不是坐在禅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们一个也不说悟缘,是否辜负光阴?请应老法师与大和尚等再来考试考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七法语
才结七,又打七,解结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缘诸境意,摩诃般若波罗蜜。心境寂,体用归,本自圆明无昼夜,那分南北与东西?万象随缘观自在,鸟啼花笑月临溪。即今解七一句作么生道,钟板吼时(金本)盂跳,谛观般若波罗蜜。——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事略
云公讳古严,字德清,湖南湘乡萧氏子,诞生于福建泉州。父玉堂公,系南朝梁武帝萧衍后裔,清道光初年,出身科举,佐治泉州。母颜氏,笃信佛教,年逾四旬无子,祷观音大士得孕。一日,夫妻同梦一长须青袍老者,头顶观音跨虎跃卧榻上,公遂应兆诞生。公初堕地,乃一肉团,母夫人骇恸,一气壅死。翌晨,有一卖药老人,过其门,剖团得男。生母既逝,乃由庶母王氏抚育,时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庚子七月三十日也。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公年十九岁,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三十一岁学教于天台融镜老法师,三十六岁至高旻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至岳林寺听弥陀经。三十七岁至天童寺听楞严宗通。四十三岁发心礼五台,以报父母深恩。是年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至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四十五岁,五月下旬始拜抵五台显通寺。三年间曾经饥寒雪掩,痢疾腹泻,口流鲜血,三次大病,奄奄待毙。每至病危不能拜香时,幸得文吉居士前来救护;七月初十拜辞文殊下山,由华严岭向北行,朝北岳恒山,至虎风口,直上朔方第一山石坊,云级插天,空碑林立。至平阳府朝南北仙窟,礼尧庙,南至蒲州,礼汉寿亭关庙,渡黄河,越潼关,登太华山,慕伯夷叔齐之圣洁,游首阳山,入甘肃,至崆峒山。四十六岁西出大庆关至咸阳,参召伯甘棠古树,礼慈恩华严二寺,到南五台,结茅息足,一住三年。四十八岁二月下山至翠微礼皇裕寺,及鸠摩罗什道场;游太白山,至汉中府,参汉高祖拜将台,诸葛庙,张飞万年灯;经龙洞背,天雄关、小峨眉,剑门关,至新都宝光寺。四十九岁入成都,礼文殊院,至峨眉山;向西行经打箭炉,里塘,北至察木多,西至硕督阿兰多,以及拉里,过乌苏山越拉萨河,进入西藏政教中心拉萨,西北达布拉山,有高达十三层达布拉宫,殿宇庄严,金碧辉煌,即达赖活佛坐床处所,住有喇嘛僧二万余人。又西行经贡噶,孜江、至日喀则,西有扎什伦布,建筑宏丽,广及数里,系后藏政教领袖班禅活佛坐床处所,住有喇嘛僧约五千人。五十岁南行,经拉噶、亚东、入印度,经不丹国翻越喜马拉雅山,至扬甫城朝佛古迹;由孟加摇渡锡兰,朝圣地,入缅甸,参大金塔;七月起程返国,由腊戍过汉龙关,至大理,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入定处,忽闻大钟自鸣三声,土人一一欢呼礼拜。多年来,公参访名山大川,三衣一钵,踽踽独行,徜徉山水,毫无系累;水驿山程,霜风雪雨,毫无倦容。因之体力增强,步履轻捷,而养成一代兴灭继绝之人天师表。五十三岁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住九华,弘五教仪;如是研究贤首经教三年。五十六岁住江苏高旻寺,腊月初一,夜放晚香时,开眼一看,忽见大光明,内外洞澈,隔墙见物,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无不了如指掌。初八日因沸水溅手,致将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有如大梦初醒,乃自说一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曰:‘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诸佛以大事因缘现出于世,诸祖以续佛慧命乘愿再来;公悲大愿大,故忧也深,任也重;自出家日起至五十六岁开悟时止,为自度时期;在此三十七年漫长岁月中,虽历尽艰辛,犹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困苦处愈觉心安;如是澈悟古德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五十八岁受命焦山智通和尚讲楞严经。五十九岁在宁波阿育王寺讲法华经。六十一岁再度参访五台暨五岳诸名山。六十三岁在昆明福兴寺闭关。六十五岁出关到归化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皈依者三千余众;是年秋在筑竹寺讲楞严经,并在该寺传戒一期;传戒毕,至大理崇圣寺讲法华经,皈依者数千人。旋赴腾冲,主法七日阖邑官绅士庶皈依者千余人,乐捐钜款,复兴鸡足山迦叶道场。公回鸡足山后,兴建房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受戒法,是年四众求戒者七百余人。六十六岁在石钟传戒,求戒者八百余人;是年往南洋宏化,至南甸太平寺讲弥陀经,又至槟榔讲法华经,至马六甲讲药师经,到吉隆坡讲楞严经,前后皈依者万余人,六十七岁由南洋回国,船经台湾,登陆参访基隆灵泉寺,六十八岁到丹那讲心经,到泰国讲地藏经,普门品。起信论。有一次趺坐,入定九日,哄动泰京,自国王大臣及男女善信,群来礼拜。出定后,泰王迎进宫中诵经,百般供养,肃诚皈依。六十九岁重至槟榔屿极乐寺讲起信论、行愿品,皈依者甚众,是年在极乐寺闭方便关。出关后回国,七十二岁在鸡足山传戒,结禅四十九日,提倡坐香与结夏安居一切法式。八十岁应滇督唐继尧之礼请,赴昆明忠烈寺启建水陆道坛,经四十九日圆满,全坛蜡烛,尽开莲花;霞彩夺目;送圣时,空中现出幢幡宝盖,飘漾云中,全城民众,罗拜于地。法会毕,继续讲经,设坛降雪,并筹重修华亭寺(云栖寺)。八十四岁修建七众海会塔,八十五岁重修金山祖塔及七锦塔共计十六座。八十六岁至八十八岁春戒后仍在云栖寺讲经,殿前老梅枯枝忽生白莲花数十朵,大如盂,微妙香洁。园中所有青菜,尽放青莲花,八十九岁至福建鼓山任住持,千年铁树,首次现花。九十五岁时,一日趺坐,忽见六祖大师到,面谕:‘时候到了,你应当回去。’不久,广东官绅护法李汉魂等礼请电至,公以六祖道场久废,有继憨山大师重修之必要,爰应聘赴岭南,重修六祖道场曹溪南华寺。公赴粤之日,正是民国二十三年八月二日祖师诞也,翌年春,启建道场,四众云集,达官多随喜,有带兵弁者。入夜,结坛于正殿,说菩萨戒,忽猛虎临门外,大众哗然,兵弁拟发枪射击,公止之,虎即伏阶下,受三皈依而后去。九十六岁应香港东华三院之聘,赴港启建水陆道坛。九十七岁至一百○三岁,均在南华寺传戒讲经,是时中国对日抗战,已到严重阶段,国民政府主席以及中央各部会长官,为一面抗战,一面安定人心计,特派屈映光张子廉二居士礼迎公赴重庆陪都,主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公一○四岁,由重庆回南华,次年六祖道场重修臧事,乃往曲江乳源各地访寻灵树道场,未获;比抵云门,见荆棘丛中残存古寺,内有偃祖肉身一尊,为云门开宗道场,爰决心修复,经营数载,渐复旧观。抗战胜利次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戍,公莅穗主法,设坛净慧寺(即六榕寺),九月绯桃应瑞,重台璀璨,得未曾有。民国四十年,岁次辛卯,公一百十二岁,春戒期中,共匪扰劫云门,公被毒打,折一肋骨,三月朔日病发,趺坐如故,止食者九日,初十晨,作吉祥卧,亘一昼夜,侍者以灯草试鼻官,气息几止,呼吸极微,诊左右脉,亦似停止,惟颜面如生,体温犹存,十一日午刻,公微醒,侍者告以时间,公曰:‘我觉才数分钟耳。’旋命侍者法云执笔记事,嘱勿轻易告人,致启疑谤,公从容言曰:‘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说法,听者甚众,其中有十余人,如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宗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均是宿识。我坐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余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谓余曰:‘你合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公遭毒打而不死,共匪因此摄伏,不敢续扰。越年,华北护法诸弟子,迎公赴北平;法驾抵平后,礼拜皈依者不可以数计,以共匪摧残宗教之暴力,亦不能压制人民之正信。民国四十三年春,岁次甲午,公一百十五岁,拒任共匪御用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伪职,经赴江西永修云居山,重兴真如寺。苏东坡云:‘云居为冠世绝境。大士所居,其中湖开明月,潋滟寺前,三面平田,四山带砺,岩峦盘曲,宛若莲瓣矗抱。’云居胜境,于此可见。不幸抗战期间,被毁于日寇,今得感动天龙之老和尚,不畏共匪威胁,不受共匪利诱,毅然恢复唐代旧观;佛国楼台,重新涌现。民国四十八年,岁次己亥,公一百二十岁,世缘已尽,今秋农历九月十三日重返兜率,海内外佛门弟子,无不同心追念。综赅公生平事略,可得如下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公五十六岁以前是自度时期,所作所为,福慧双修,随缘消业;志愿一经立定,任何艰苦,在所不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公五十六岁以后是度他时期。所作所为,无我无私,到处开荒,六十年来,不主持现成寺院,不受丰腆供养。四众弟子前后得戒度者万余人,乞戒皈依者百十万人;手兴大小梵刹数十,其宏丽者如云南云栖寺,其庄严者如粤北南华寺,及乳源霎门寺。一衲、一杖、一笠、一铲、一背架,行脚遍天下,其来也如是,去也如是;上山也如是,下山也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凡夫贪图享乐,到处俱有挂碍;而老和尚心空境空,无来无去,即来即去,明知共匪屠杀成性,情愿身居虎穴,以庇护大陆百万徒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溯自达摩西来,至六祖一花五叶:临济开玄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之义,伪仰发体用之论,云门示三关之捷,法眼呈六相之分;拈花妙义,大布东方。及后曹洞专主少林,沩仰圆相渐隐,云门于韩大伯后难见其人,法眼盛于永明而入高丽,独临济香火尚存。元明以降,禅门宗匠,自中峰,楚石、紫柏、憨山、天童、以至玉琳、寥寥可数,心印式微;百余年后,幸公以一大事因缘现世,于鼓山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扶持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参与五宗法,慧日重光;其精神之伟大,足以感召龙天而寒共匪之胆。公常云:‘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予今述订云公事略。实未足以彰盛德于万一,殆亦佛法不离世法,聊表师之行谊,以为后人楷模云尔。
云门皈依弟子都圃苏芬敬谨叙述
中华民国四十八年岁次己亥十一月一日于台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朱镜宙  
虚云老和尚,或将是吾国禅宗史上最后一位押阵大将。他的一生行业,海内外早已耳熟能详,无待再说。最近圆寂云居,噩耗传来,无问识与不识,莫不一致痛悼。各方友好,更迭来函,要我写几句有关老和尚的经过事迹。自惭业重,随侍日浅,所记未能及其万一。所望当世贤达,各就见闻,详加阐述,使此一代耆宿,嘉言懿行,永留世范,亦后死者应有之责也。
一、老和尚所到之处,皆以兴修祖庭为职志。若鸡足山的祝圣寺,曲江的南华寺;乳源的云门寺;与夫最近云居山的真如寺等是。然当修好一寺,即急急觅人住持,然后肩负一袱,仍自行脚去也。故终其一生,未尝有一椽之私筑。
一、老和尚一生,若与人接谈,总是双目视地三尺。即偶一举视,立即下垂,虽与人摄影亦然,古人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者是。
一、老和尚夜行,无论月夜或黑夜,均不然灯。或恐其年老有失,掌灯导前,老和尚必挥之去,谓有灯反碍其行。予私询之曰:‘老和尚双目是否夜间放光?’师不答。
一、民国三十六年春,南华传戒。予往随喜,始获朝夕亲承謦欬。戒期圆满后,老和尚将去云门,指挥重建祖庭工事,留予襄助南华僧校。予要求同去云门,师曰:‘云门吃的住的,都不及南华,恐你受不了这种苦。’予当时私自默忖道:‘我不是想出家么,为什么不乘此机会先去练习出家人的生活?’遂坚决要去。师云:‘也好,如果住不惯,我当送你出来。’居云门三月,上海来电促回,始匆匆拜别。老和尚果伴送至韶关,其不妄言类如是。
一、光复初期,路则到处坑陷汽车燃料,惟有木柴。由韶关至乳源八十华里,须四至五个钟头始达。途间时有劫车之事,惟对老和尚,则敬礼有加,不敢稍犯。予至是始明白老和尚伴送之意。车头司机台,颠播较弱,票价比普通稍昂。但老和尚每次往来,必与众僧杂坐车厢中。众虽苦劝,不听。老和尚躯干高昂,车敝路坏,头顶时与车顶相撞,致血流被面,勿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民国三十七年春,老和尚忽患恶性疟疾,高烧不退。云门地居乡僻,医药不便,迁延月余,仍未复原。时南华将放戒,一再遣人,请老和尚主戒,均以病辞。时有安徽马居士,少曾留学日本,历居要职。系师在家弟子,此次率妻同受具戒。长沙张居士,湖南大学毕业,曾任财部稽核等职。三十未娶,亦受具戒。马张二人,前来云门,长跪不起,老和尚鉴其诚,始勉允之。自云门至南华,一百二十华里。时当春雨,处处积潦,必须左右蛇行,方得前进。老和尚大病之后,体力未复,长途远征,疲劳万分。迨至马坝,即不能支。时已夜分,极思稍憩。问言:‘此间有无僧寮?’众答曰:‘无。’师坐地不复能起立。众欲以椅畀之行,不许,并嘱众前行。马坝至南华,约十八华里,直至午夜,始达寺门。先是,老和尚屡促予与众人先去南华,予察知其意,乃答言:‘弟子愿侍老和尚同行。’师曰:‘我之行期无定,汝病体未复,应先去休养。’予曰:‘老和尚高龄,又当病后,理宜节劳,弟子当侍老和尚同去乳源乘车。’师曰:‘常住无钱,汝宜先自速往。’予曰:‘车费有限,弟子力能负荷,请不必以此为虑。’老和尚最后始曰:‘凡一日步行可达之处,依律不许乘坐舟车。如予坐车,何以令众。’予曰:‘老和尚体力衰弱,众所共见,仍以节劳为是。’师无语。次晨,不待众僧粥毕,已自负袱先行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日晨,予与数僧,侍老和尚同去马坝候车至韶关。将发,临时以肩舆畀予行,遍觅老和尚不得,问之侍者,言已先行有时矣。予急乘舆前进,行至三里许,见老和尚以洋伞贯包袱,肩负而行。予急下舆,拜于道左,请老和尚登舆。答曰:‘我脚力尚健,汝系病后,宜多节劳。’予曰:‘老和尚徒步,弟子乘舆,天地间安有此理?’师曰:‘我行脚已惯,汝不可与我比。’彼此谦让移时,无法解决。最后我请将包袱放在轿内,师亦不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4:28 , Processed in 0.26985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