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大德开示] 般若境缘集---黄念祖大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万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这么一句就够了,底下还顶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这个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哪,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哪,不要时时相信自己,不要主观、自以为是哪!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超过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绝情妄为真实。” 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们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作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作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这个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实的净土啊,它从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啊(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些考虑啊、计算哪),不涉一丝一毫的情计啊!《楞严经》说了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即是畜生、饿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说,这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越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是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纯想即飞”啊。所以,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我们这个……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个“情”字里头啊!

  ◎从古至今,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以及种种思惟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说明: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 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窠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注:出生死,成佛道)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 “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 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信(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中最低的十个阶位)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因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去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是摄心。最浅近地说,就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着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能受哪一条,受哪一条都可以。比方说,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紧,暂时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要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面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它),就是一个罪报,你欠它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了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要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

  ◎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种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知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坚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说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1:56 , Processed in 0.26990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