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99.镜清道怤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镜清寺道怤(fu)顺德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永嘉人。道怤禅师幼时即厌荤腥,村里的人曾强迫把枯鱼塞进他嘴里,他当随便哇哇呕吐不休。后求出家,并于本州开元寺受具足戒。旋即游方参学,不久来到福建,礼谒雪峰义存禅师,发明心地。
  初礼雪峰,雪峰禅师便问道怤禅师:“甚处人?”
  道怤禅师道:“温州人。”
  雪峰禅师道:“恁么则与一宿觉是乡人也。”
  道怤禅师反问道:“只如一宿觉是甚么处人?”
  雪峰禅师道:“好吃一顿棒,且放过。”
  道怤禅师一听,便礼拜而退。
  后来,道怤禅师又问雪峰:“只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
  雪峰禅师道:“兼不立文字语句。”
  道怤禅师又问:“只如不立文字语句,师如何传?”
  雪峰禅师默然良久,于是道怤禅师便起身礼谢。
  雪峰禅师道:“更问我一转岂不好?”
  道怤禅师道:“就和尚请一转问头。”
  雪峰禅师道:“只恁么,为别有商量?”
  道怤禅师道:“和尚恁么即得。”
  雪峰禅师道:“于汝作么生?”
  道怤禅师道:“孤负(辜负)杀人!”
  一日,雪峰禅师谓众曰:“堂堂密密地。”
  [“堂堂密密”一语,禅林中多用它来表示,真如实相或自性,朗然呈现于一切处,一切无不是它的现行。类似的说法还有“遍界不曾藏”。]
  道怤禅师遂走出大众,问道:“是甚么堂堂密密?”
  雪峰禅师便站起来立来,喝道:“道甚么!”
  道怤禅师于是退步而立。
  雪峰禅师遂垂语道:“此事得恁么尊贵,得恁么绵密。”
  道怤禅师道:“道怤自到来数年,不闻和尚恁么示诲。”
  雪峰禅师道:“我向前虽无,如今已有,莫有所妨么?”
  道怤禅师道:“不敢!此是和尚不已而已。”
  雪峰禅师道:“致使我如此。”
  经过雪峰禅师多次点拨,道怤禅师由此信入,更无疑滞。后便留在雪峰禅师身边,随众作务、请益。时人谓之小怤布衲。
  一日,普请次,雪峰禅师举沩山语录云:“沩山道,‘见色便见心’。当道还有过也无?”
  道怤禅师道:“古人为甚么事?”
  雪峰禅师道:“虽然如此,要共汝商量。”
  道怤禅师道:“恁么则不如道怤锄地去。”
  后来,道怤禅师又入室再参雪峰,雪峰禅师问:“甚处来?”
  道怤禅师道:“岭外来。”
  雪峰禅师头号:“甚么处逢见达磨?”
  道怤禅师反问道:“更在甚么处(达磨现在什么处)?”
  雪峰禅师道:“未信汝在。”
  道怤禅师道:“和尚莫恁么粘泥好!”
  经过这几番勘验,雪峰禅师知道怤禅师已彻,遂予印可。
  雪峰禅师圆寂后,道怤禅师曾一度遍历诸方,饱参禅德。初住越州镜清,唱雪峰之旨,学者奔凑。后又应钱王之命,居龙册寺,后晋天福初年(942)示灭。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00.金轮可观禅师悟道因缘
  南岳金轮可观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薛,福唐人。
  初参雪峰,雪峰禅师便道:“近前来!”
  可观禅师于是近前作礼。雪峰禅师忽然踹他一脚。
  可观禅师一下子言思路绝,豁然契悟。
  悟后,可观禅师执侍雪峰禅师十二载,后遍参丛林,并住南岳金轮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01.隆寿绍卿禅师悟道因缘
  漳州隆寿绍卿兴法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泉州人。绍卿禅师幼年出家,住灵岩寺学习经论。结业之后,又开始修习禅定,四处参访。后问法于雪峰,服勤数载,得明心地。
  一日,绍卿禅师陪侍雪峰禅师,行走于山道之上。忽然,路边地里的红芋叶子哗啦啦地一阵响动。雪峰禅师连忙指着动荡的红芋叶子让绍卿禅师看。
  绍卿禅师道:“绍卿甚生怕怖。”
  雪峰禅师道:“是汝屋里底,怕怖甚么?”
  绍卿禅师言下大悟,怖畏顿消,从此以后便不再到处游方了。
  后应信众之请,居龙溪开法。
  “是汝屋里底,怕怖甚么”,这与《心经》中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巩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也参透了此语,他时日后,面对怖畏之事,我们亦可泰然处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02.云盖归本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云盖双泉院归本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京兆府人。自幼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并长时间持诵《法华经》。后参雪峰禅师,得明心性。
  初谒雪峰,归本禅师刚礼拜完毕,准备起来,雪峰禅师突然走下禅床,跨在归本禅师的背上。
  归本禅师的念头一下子被雪峰禅师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所打断,豁然有省。
  归本禅师后住襄州云盖山双泉院传法。
  曾有僧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归本禅师忽然揪住那僧,那僧吓得脸色都变了。归本禅师道:“我这里无这个。”
  从这里可以看出,归本禅师接人的风格,与他当初得悟的因缘似乎有某种联系。归本禅师的手指纤长,特异于人,故人称手相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03.越山师鼐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越山师鼐鉴真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姓氏未详。初参雪峰禅师而得尝法味。
  一日,师鼐禅师应闽王王审知之请,于清风楼上赴斋。大概是坐的时间太久,师鼐禅师感到有些困倦。他突然举目,看到窗外日光融融,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带将来。”
  斋后回雪峰,师鼐禅师立即把所写的悟道偈子呈给雪峰禅师。雪峰禅师看后,便予以印可。
  师鼐禅师离开雪峰后,住越州越山接众。临终时有偈云:
        “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
         还源无别旨,今日与明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4.太原孚上座悟道因缘
  太原孚上座,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姓氏未详。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一位行脚的禅者为大雪所阻,亦随往听讲。当孚上座讲到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大讲特讲法身妙理的时候,禅者不禁失笑。
  孚上座讲法之后,请禅者吃茶,说道:“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
  禅者道:“实笑座主不识法身。”
  孚上座问:“如此解说,何处不是?”
  禅者道:“请座主更说一遍。”
  孚上座道:“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者道:“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
  孚上座道:“既然如是,禅德当为我说。”
  禅者道:“座主还信否?”
  孚上座道:“焉敢不信?”
  禅者道:“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孚上座于是依禅者所教,万缘放下,罢讲静坐,胁不至席。从初夜至五更,忽闻鼓角声,豁然契悟。
  孚上座一时身心踊跃,便下座去扣禅者之门。
  禅者问:“阿谁?”
  孚上座道:“某甲。”
  禅者呵斥道:“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
  孚上座道:“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已去(以后),更不敢如是。”
  禅者道:“且去,来日相见。”
  从此以后,孚上座不再讲经,而是行游四方,遍参禅德,一时名闻宇内。
  孚上座尝游浙中,登径山法会。一日于大佛殿前,有僧问他:“上座曾到五台否?”孚上座道:“曾到。”那僧又问:“还见文殊么?”孚上座道:“见。”那僧问:“什么处见?”孚上座道:“径山佛殿前见。”那僧后来到雪峰座下,把与孚上座酬答之事告诉了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道:“何不教伊入岭来?”
  孚上座听说之后,便赶紧整理行装,前往福建。初上雪峰,孚上座便在廨(xie)院(古代丛林中,用来主管财务、负责接待等事务的专用场所,大致相当于现在普通寺院里的客堂)中暂时憩锡。一日,孚上座帮助廨院分发柑子给僧众,长庆慧稜和尚问:“什么处将来?”孚上座道:“岭外将来。”长庆道:“远涉不易,担负得来。”孚上座道:“柑子!柑子!”
  嗣后,孚上座便上山参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听说,便集众于法堂之上。孚上座来到法堂,立于座右,看了雪峰禅师一眼,雪峰禅师才顾视,孚上座便下看知事。第二天,孚上座便上堂礼拜雪峰禅师,说道:“某甲昨日触忤和尚。”雪峰禅师道:“知是般事便休。”
  一日,雪峰禅师见孚上座,便指着太阳给他看。孚上座遂摇手而出。雪峰禅师道:“汝不肯我那!”孚上座道:“和尚摇头,某甲摆尾。什么处不肯和尚?”雪峰禅师道:“到处也须讳切(回避)。”
  雪峰禅师曾经问孚上座:“见说临济有三句,是否?”孚上座道:“是。”
  雪峰禅师问:“作么生是第一句?”孚上座举目视之。雪峰禅师道:“此犹是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孚上座遂叉手而退。
  雪峰禅师知道孚上座已经彻悟,遂予印可。从此以后师资道契,孚上座亦不再他游,留在雪峰座下充当浴头。
  孚上座悟道后,不曾出世传法。后归维扬,被陈尚书留在宅中供养。临终前,孚上座谓尚书曰:“来日讲一遍《大涅槃经》,报答尚书。”
  斋茶完毕,孚上座于是升座说法,默然良久,乃挥戒尺一下,说道:“如是我闻。”接着召唤尚书,尚书应诺。孚上座道:“一时佛在。”话未说完,便脱壳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5.朋彦上座悟道因缘
  苏州长寿院朋彦广法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俗姓秦,永嘉人。少时于本州开元寺出家受业。后参礼温州瑞峰院神禄禅师,并长时间充当其侍者。
  一日,神禄禅师作偈曰:
       “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
        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
  时朋彦侍者在旁,问道:“如何是本来心?”
  神禄禅师召唤道:“朋彦!”
  朋彦侍者应诺。
  神禄禅师道:“与老僧点茶来。”
  朋彦侍者一听,言下信入。
  朋彦禅师后访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敌论宗乘。慧明禅师问道:“言多去道转远。今有事借问,只如从上诸圣及诸先德,还有不悟者也无?
  朋彦禅师道:“若是诸圣先德,岂有不悟者哉!”
  慧明禅师进一步问道:“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
  朋彦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
  慧明禅师于是便劝他参天台德韶国师。
  朋彦禅师归依天台国师座下不久,即悟正法眼藏,后来出世弘法,随缘接众。
  朋彦禅师圆寂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春秋四十九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6.黄龙诲机禅师悟道因缘
  鄂州黄龙山诲机超慧禅师,玄泉山彦禅师之法嗣,俗姓张,清河(今江苏淮阴)人。
  初参岩头全奯禅师,诲机禅师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岩头禅师道:“你还解救粢(同糍,音ci,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糕)么?”
  诲机禅师道:“解。”
  岩头禅师道:“且救粢去。”
  诲机禅师未契其意,于是又往参玄泉山彦禅师。
  诲机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玄泉禅师拈起一茎皂角,问:“会么?”
  诲机禅师道:“不会。”
  玄泉禅师便放下皂角,作洗衣势。
  诲机禅师于是起身礼拜,说道:“信知佛法无别。”
  玄泉禅师问:“你见甚么道理?”
  诲机禅师道:“某甲曾问岩头,头曰:‘你还解救粢么?’救粢也只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无别。”
  玄泉禅师一听,呵呵大笑。
  诲机禅师遂豁然大悟。后住鄂州黄龙山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07.国清师静上座悟道因缘
  天台国清寺师静上座,玄沙师备禅师之法嗣,姓氏未详。
初礼玄沙,遇玄沙禅师示众云:“汝诸人但能一生如丧考妣,吾保汝究得彻去。”
  后来,师静上座就此话入室参玄沙禅师,问道:“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
[这里所说的所知心,是指建立在能所分别、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分别心,也就是生死心。师静禅师以为玄沙教他们用所知心去体究,故有斯问。]
  玄沙禅师道:“汝道究得彻底(的)所知心,还测度得及否?”
 [这里所说的“究得彻的所知心”,实际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等一义而不动”,已无能所之分,属般若智慧,而不是识心]
  师静禅师一听,当即信入。
  师静禅师后居天台山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师静禅师虽然是从宗门悟入,但是他即继承了天台重视经教的遗风,每于禅寂之余,还经常阅藏,精研三学。加上操行孤立,故为远近学人所钦重,时人谓之“大静上座。”
住山期间,曾有人问师静禅师:“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
  师静禅师回答道:“如或夜闲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这一酬答颇有针对性,对于那些欲观心修禅的人来说,不无裨益。
  师静禅师在研读经教的过程中,还曾就教中幻义,述偈一首,问前来参学的人:
   “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
    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
  这个问题,在佛学中也很有典型意义。学佛的人,无论是学何宗何派,都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否则,正信和正见将无从建立。
  当时有个人称“小静上座”的僧人回答道:
       “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
  小静上座的回答,非常到位,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08.保福清豁禅师悟道因缘
  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泉州睡龙道溥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而聪敏,礼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落发受戒。
  后与冲煦长老结伴礼谒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在山间,他们遇见契如庵主正在采集栗子,因为以前没有见过,所以不认识。
  清豁禅师上前问讯道:“道者!如庵主在何所?”
  契如庵主道:“从甚么处来?”
  清豁禅师道:“山下来。”
  契如庵主道:“因甚么得到这里?”
  清豁禅师道:“这里是甚么处所?”
  契如庵主作揖道:“那不吃茶去?”
  清豁、冲煦二师方省站在眼前的就是契如庵主,于是一起至庵所。二人坐在契如庵主的左右,听他高谈阔论,不知不觉到了晚上。这时,清豁禅师向外一看,只见豺狼虎豹都纷纷来至庵前,它们都很驯服地绕庵转悠着。
  清豁禅师因作诗赞曰: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清豁禅师经契如庵主点拨,虽得个信处,然犹有疑滞,不能完全自肯。于是,他又前往泉州礼睡龙山道溥弘教禅师。
  初礼睡龙,睡龙禅师便问:“豁阇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
  清豁禅师道:“清豁尝访大章,得个信处。”
  睡龙禅师于是上堂集众,召唤清豁禅师,说道:“豁阇黎出来,对众烧香说悟处,老僧与汝证明。”
  清豁禅师于是出众,拈香道:“香已拈了,悟即不悟。”
  睡龙禅师一听,非常高兴,遂予印可,并接纳为入室弟子。
  清豁禅师后住漳州保福院接众。
  曾有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师曰:“不能尽底去。”曰:“为甚么不能尽底去?”师曰:“贼是家亲。”曰:“既是家亲,为甚么翻成家贼?”师曰:“内既无应,外不能为。”曰:“忽然捉败时如何?”师曰:“内外绝消息。”曰:“捉败后功归何所?”师曰:“赏亦未曾闻。”曰:“恁么则劳而无功也。”师曰:“功即不无,成而不处。”曰:“既是成功,为甚么不处?”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
  这则公案谈到了修禅用功的极细微处。常言道,外贼易防,家贼难防。修行人见地若不到位,必遭家贼。这家贼来自何处?来自对修行本身的执着,来自有对治心,换言之,只要心中尚存凡圣、垢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等二边见,没有不遭家贼的。因此,要尽一切执着对待,做到内外无消息,无为用功,不生功用想,方有相应分。
  清豁禅师示寂前,有遗偈云:
       “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苧(zhu)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说完偈子,便离开旧所,前往贵湖结庵待灭。一日,清豁禅师谓门人道:“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说完便入湖头山,宴坐于磐石上,俨然而逝。门人禀其遗命,留尸七日,竟无虫蚁来食,于是便荼毗,散于林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5:23 , Processed in 0.20459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