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19.双峰古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双峰古禅师,双峰和尚之法嗣,本以讲经为业。因参双峰和尚,得明心性。
  初礼双峰和尚,双峰和尚便问:“大德甚么处住?”
  古禅师道:“城里。”
  双峰和尚又问:“寻常还思老僧否?”
  古禅师道:“常思和尚,无由礼觐。”
  双峰和尚道:“只这思底便是大德。”
  古禅师从此悟旨。
  古禅师悟道后,便不再讲经,而是留在双峰和尚身边,执侍数年,以报师恩。
  古禅师后来又到霜庆诸禅师座下,便只是随众而已,却不曾向石霜和尚请益。众人都议论,古侍者之所以不参礼石霜和尚,是因为他曾经受了双峰和尚的印记,已经开悟了。这些话后来传到石霜和尚的耳朵里。于是,石霜和尚决定勘验一下双峰古禅师的悟境,但是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住了一段时间,古禅师准备辞别石霜和尚,前往他方。临走时,石霜和尚手持拂子,将他送到门口。石霜和尚突然召唤道:“古侍者!”古禅师一听,便回首看。石霜和尚道:“拟著即差,是著即乖,不拟不是,亦莫作个会。除非知有,莫能知之。好去!好去!(计度否定也不是,肯定也不是,不肯定不否定也不是。除非见性,否则无法洞明此旨。你此去要好好珍重啊)”
  古禅师连声应道:“喏!喏!”,然后转身继续向前迈进。
  双峰和尚示寂后,古禅师便继任其法席,住持安僧。
  其座下曾有僧问:“和尚当时辞石霜,古霜恁么道(那样讲),意作么生(是什么意思)?”
  古禅师回答道:“只教我不著是非。”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20.天台德韶国师悟道因缘
  天台山德韶国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礼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
  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
  德韶国师又问:“天下盖,地不载。此理如何?”
  龙牙禅师道:“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
  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
  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休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和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
  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
  疏山禅师道:“不说。”
  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
  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
  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
  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国师一见,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年热衷于向外驰求,而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
  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
  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滞,涣然冰释。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顗)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
  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事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德韶国师后于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余会。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供禅修爱好者细细品尝:
  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作么生会?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
  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身。何故如此?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上座久立,珍重!”
  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月(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21.灵隐清耸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灵隐清耸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福州福清县人。
  初参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指着窗外潇潇雨滴,谓清耸禅师道:“滴滴落在上座眼里。”
  清耸禅师不明其旨。
  后因诵读《华严经》,忽然感悟,始深信“滴滴落在眼里”,果然真实不虚。
  清耸禅师于是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悉予以印可。
  清耸禅师悟道后,即回明州四明山卓庵开法。当地节度使钱亿对清耸禅师甚为仰慕,并执事师之礼。清耸禅师后来又应忠懿王之请,于临安开法。最后又迁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如果说“滴滴落在眼里”是当年清耸禅师的悟处,那么,他此后的开法示众,亦从此中流出,未曾片刻离开这个。请看他的一则上堂法语:
  “十方诸佛常在汝前,还见么?若言见,将心见,将眼见?所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曰:“见色便见心,且唤甚么作心?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甚么却成物象去?若不是心,又道见色便见心?还会么?只为迷此而成颠倒,种种不同,于无同异中强生同异。且如今直下承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者,古人唤作迷波讨源,卒难晓悟。”
  有僧问:“如何是摩诃般若?”清耸禅师道:“雪落茫茫。”僧无语。清耸禅师便问:“会么?”僧曰:“不会。”清耸禅师于是示偈云:
    “摩诃般若,非取非舍。
     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见色即见心”,在禅林中,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话头,不仅清耸禅师常常提举,其他很多禅师亦经常以此来导引学人。若能豁破此语,学道之能事毕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22.百丈道恒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百丈道恒(又作道常)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初于百丈山依照明禅师落发出家。后参法眼(清凉文益),成为其入室弟子。
  一日,道恒禅师向法眼禅师请益外道问佛之公案。
  该公案是这样的--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史上有不少禅者因为专门参究此公案而悟明心性。
  道恒禅师对这则公案也很感兴趣,并生起大的疑情,所以他便向法眼禅师请教。当他述说此公案,提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一句时,法眼禅师忽然大声喝道:“住!住!汝拟向世尊良久处会那(耶)?”
  [不少参禅者都从“世尊良久”处拟著。想毕道恒禅师当时亦有此倾向。没有想到,法眼禅师却早已觑破他的肚肠,连连叫打住。接连两个“住!”字和一个反诘,犹如一柄金刚王宝剑,将道恒禅师推向万丈悬崖!]
  道恒禅师终于言下大悟。后住洪州百丈山继承祖席,大开法筵。
  道恒禅师接众时,多有惊人之开示。现举三则--
  1.问:“如何是百丈为人一句?”师曰:“若到诸方,须问过。”乃曰:“实是无事,诸人各各是佛,更有何疑得到这里?古人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且作么生是心空?不是那里闭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识想解。上座要会心空么?但且识心,便见心空。所以道,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设有人唤,上座应他好,不应他好?若应他,阿谁唤上座。若不应他,又不患聋也。三世体空,且不是木头也。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见法王,还见法王么?也只是老病僧。又莫道渠自伐(自夸)好!珍重。”
  2.僧举:“人问玄沙:‘三乘十二分教即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沙曰:‘三乘十二分教不要。’某甲不会,请师为说。”师(道恒禅师)曰:“汝实不会?”曰:“实不会。”师示偈曰:
     “不要三乘要祖宗,三乘不要与君同。
      君今欲会通宗旨,后夜猿啼在乱峰。”
  3.上堂,众才集,便曰:“吃茶去。”或时众集,便曰:“珍重。”或时众集,便曰:“歇。”后有颂曰:
      “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这“吃茶、珍重、歇”五字,被后人视为百丈家风。若细究起来,一部大藏经亦在这五字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23.永明道潜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武,蒲津(今山西永济)人。道潜禅师容姿端雅,身长七尺,胸前有黑子七点,状如北斗。时人皆谓其非为常人。成年后,投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从真寂禅师落发出家。道潜禅师持戒精严,讷于言,敏于行。真寂禅师圆寂后,道潜禅师便入雁门,朝五台山,以其戒行清净,多次感文殊菩萨显圣。后游方,居无定所。
  初谒法眼,法眼禅师便问:“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
  道潜禅师道:“《华严经》。”
  法眼禅师问:“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
  道潜禅师道:“文大《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法眼禅师问:“空还具六相也无?”
  道潜禅师一下子被问得懵然无对。
  法眼禅师道:“汝问我,我向汝道。”
  道潜禅师于是便问:“空还具六相也无?”
  法眼禅师道:“空。”
  道潜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踊跃礼谢。
  法眼禅师问:“子作么生会?”
  道潜禅师道:“空。”
  法眼禅师于是点头称是。
  第二天,有一群四众士女入院礼佛。法眼禅师问道潜禅师:“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道潜禅师道:“好个入路。”
  法眼禅师于是给他印可,说道:“子向后有五百毳(cui)徒(僧徒),为王侯所重在。”
  道潜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礼辞法眼,驻锡于衢州古寺,阅读大藏经。
  曾有上堂法语云:“佛法显然,因甚么却不会?诸上座欲会佛法,但问取张三李四。欲会世法,则参取古佛丛林。无事久立。”
  此法语颇有深意,值得玩味。
  后来忠懿王请道潜禅师入王府,为宫中士夫传授菩萨戒,并为他特建大伽蓝,号慧日永明,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同时还发给他月俸,以表供养。
  道潜禅师示寂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24.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陆,杭州人。乳哺时,随父母迁居安徽宣城,幼而好学,有出世志。后礼池州僧正落发受戒。十六岁开始游方,神教俱学。
  文遂禅师曾经一度研究《首楞俨经》,能够甄别并会通真妄二种缘起,对该经之本末纲要了然于心,并执笔详细疏注,玄义文句,随文科判,无不灿然。写完之后,文遂禅师便前往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
  他告诉法眼禅师说,他专门研究《首楞严经》,并认为自己所写的疏注深契经旨。
  法眼禅师听了他的自述,便问道:“椤俨岂不是有八还义?”
  文遂禅师道:“是。”
  法眼禅师道:“明还甚么?”
  文遂禅师道:“明还日轮。”
  法眼禅师又问:“日还甚么?”
  文遂禅师被问得懵然无对。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法眼禅师问“日还什么(生起日的因缘是什么)”,文遂禅师懵然无对,这显示文遂禅师尚没有真正明白妙明真心之旨。]
  于是法眼禅师便劝文遂禅师把他所写的注疏烧掉。
  从此以后,文遂禅师对法眼禅师服膺有加,执侍左右,晨昏请益不倦。经过法眼禅师不断的解粘去缚,文遂禅师始得忘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文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法眼,初住吉州(今江西吉安)止观寺。宋乾德二年(964),文遂禅师应南唐李后主(李煜)之邀请,住持金陵长庆寺,此后又相继住持清凉、报慈二大道场,署号雷音觉海大导师。
  文遂禅师之开示,纵夺同时,表遮双用,要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现举其法语数则如次:
  1.上堂:“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威权三界,德被四方;共禀灵光,咸称妙义。十方诸佛常顶戴汝,谁敢是非?及乎向这里,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2.僧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汝唤甚么作巅山岩崖?”
   [那僧问话的落处是,住在深山隐修,还可得佛法否?而文遂禅师的答处则是,隐修处何止是巅山岩崖,一切处皆总是,何必妄生分别。]
  3.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僧再问,师曰:“止!止!不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
  [那僧问话显然落在二边,以为千差万别之外,还有一个无异可得。文遂禅师则教他于千差万别处体其无异,归于不二。]
  4.问:“如何是正值一路?”师曰:“远远近近。”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咄哉!,痴人!此是险路。”
  5.问僧:“从甚么处来?”曰:“曹山来。”师曰:“几程到此?”曰:“七程。”师曰:“行却许多山林溪涧,何者是汝自己?”曰:“是。”师曰:“众生颠倒,认物为已。”曰:“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乃曰:“诸上座,各在此经冬过夏,还有人悟自己也无?山僧与汝证明,令汝真见不被邪魔所惑。”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好个师僧,眼目甚分明。”
  这最后一酬答,颇有生机,较好地体现了禅宗生杀同时的特色,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25 .报思玄则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卫南人。
  初礼青峰传楚禅师(一本作白兆志圆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青峰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十天干中的丙丁,五行属火。本来是火,更去求火,岂不可笑?禅门中经常用“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专指那些昧却自家宝藏、心外求法的人。有时也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玄则禅师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将此语当作宝贝似的,蕴藏于心中,还自以为已经悟了。
  后礼谒法眼(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便问:“甚处来?”
  玄则禅师道:“青峰。”
  法眼禅师又问:“青峰有何言句?”
  玄则禅师于是便把前面与青峰禅师的酬答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问:“上座作么生会(上座如何理会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的)?”
  玄则禅师很自信地回答道:“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
  法眼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几放过(几乎放过),元来(原来)错会!”又道:“与么会又争得(象这样理解,又如何能开悟)!”
  玄则禅师遭法眼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退下来之后,他左思右想,想得头脑发闷,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又谦恭地来到法眼禅师跟前,请求指点。
  玄则禅师道:“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关于青峰禅师的那一答语,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和尚是如何理会的)?”
  法眼禅师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玄则禅师便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眼禅师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禅师一听,言下顿悟,豁然知归。从此以后,更不怀疑。
  玄则禅师后住报恩禅院传法化众。
  玄则禅师曾上堂,顾视大众云:“好个话头,只是无人解问得。所以劳他古人三度唤之。诸人即不劳他唤也。此即且从,古人意作么生?还说得么?千佛出世,说不增一丝毫;六道轮回,也不减一丝毫。皎皎地现,无丝头翳碍。古人道,但有纤毫即是尘,且如今物象嶷然地,作么生消遣得?汝若于此消遣不得,便是凡夫境界。然也莫嫌朴实说话,也莫嫌说着祖佛。何以故?见说祖佛,便拟超越去,若恁么会,大没交涉。也须子细详究看。不见他古德究离生死,亦无剃头剪爪工夫?如今看见大难继续。”又云:“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时有僧问:“如何是诸圣密密处?”师曰:“却须会取自已。”曰:“如何是和尚密密处?”师曰:“待汝会始得”。
  又有僧问:“如何是不迁?”师曰:“江河竞注,日月旋流。”
  此处的“好个话头”、“常圆之月”、“无价之珍”、“密密处”等,均指自性佛,它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当人的一念。万象皆从这一念生起,亦从这一念消遣。修行人万不可离于此念,别作种种奇特超异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6.智者全肯禅师悟道因缘
  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智者寺全肯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初参德韶国师,国师问:“汝名甚么?”
  全肯禅师道:“全肯。”
  国师问:“肯个甚么?”
  [禅门中特别强调直下承担,强调自肯,但是,很多人却又不知不觉堕入有边,以为真的有个东西可承担、可肯。国师的一句“肯个什么”,既是警醒学人回光反照,同时也是帮助学人解粘去缚。]
  全肯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遂起身礼拜。
  后住婺州智者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4)示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7.瑞鹿遇安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
  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
  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遇安禅师悟道后,住温州瑞鹿寺。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
  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诃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这一次谁再把我的棺材打开,谁就不是我的弟子)。”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8.兴教洪寿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兴教洪寿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姓氏及生平不详。出家后,依天台国师座下。
  一日,洪寿禅师随天台国师普请(禅林中普请大众,上下合力作务,人人都得参加)次,一柴垛忽然堕地有声,洪寿禅师当即有省,遂作悟道偈呈国师。偈曰: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天台国师知道他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5:23 , Processed in 0.24131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