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39.汾阳善昭禅师悟道因缘
  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太子院善昭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俞,太原人。善昭禅师出家受戒后,即策杖游方,遍历禅席,每至一处,稍作停留,随机叩发,这样先后共参礼了七十一员善知识。虽然他收获不小,但是未能彻旨。
  善昭禅师后来到河南汝州首山座下。初礼首山省念禅师,善昭禅师便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百丈卷席,指百丈怀海禅师初参马祖,先因野鸭子公案,被马祖拽其鼻孔而开悟,第二天马祖上堂说法,百丈遂上前却座席。参见“百丈怀海禅师悟道因缘”章。]
  首山和尚道:“龙袖拂开全体现。”
  善昭禅师又问:“师意如何?”
  首山和尚道:“象王行处绝狐踪。”
  善昭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当即礼谢首山和尚。
  礼拜之后,善昭禅师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lu,捕捞)始应知。”
  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参学僧人,那僧问善昭禅师:“见何道理,便尔自肯?”
  善昭禅师道:“正是我放身命处。”
  善昭禅师悟道后,旋即南下,行脚于衡湘(湖南)与襄沔(湖北)之间。因为他道誉日隆,各地郡守都争相邀请他住持名刹,先后共有八次,但是,都遭到善昭禅师的婉言谢绝。
  首山省念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契聪禅师受西河道俗之托,迎请善昭禅师回汾州住持法席。善昭禅师回汾州后,一度闭关高枕,不与外人往来。
  一日,契聪禅师推门而入,责备善昭禅师道:“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担忧预言应验),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
  善昭禅师一听,便惊惶而起,紧握着契聪禅师的手,说道:“非公不闻此语。趣办严(快去置办行装),吾行矣。”不久便前往汾州太子院开法。善昭禅师住后,励精图治,殷勤接众,三十余年足不出山。人称“汾阳禅师。”
  善昭禅师曾上堂云:“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更拟问如何,拄杖蓦头揳(jia,打击)。”时有僧问:“如何是三诀?”师便打,僧礼拜。师曰:“为汝一时颂出:
  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
  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
  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
  复曰:“还有人会么?会底出来通个消息。要知远近,莫只恁么记言记语,以当平生,有甚么利益!不用久立,珍重!”
  这则上堂法语,可以帮助我们领会善昭禅师的禅风。
  汾阳这一带,冬季极为寒冷,生活艰苦,善昭禅师考虑到大众的身体,曾一度停止夜参。后来,有一位异比丘振锡而至,告诉善昭禅师道:“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说完便不见了。善昭禅师于是重新恢复夜参,并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为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
  龙德府尹李侯与善昭禅师是故交,他腾出承天寺请善昭禅师住持。他派使者三次前往邀请,善昭禅师都没有答应。李侯怒罚使者,责备他办事不力,令他再一次邀请善昭禅师。使者哀求善昭禅师道:“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善昭禅师笑道:“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邪(我已年老多病,已经很久不出山了。如果要前往,你我先后而行,何必要一起走呢)?”使者道:“师诺,则先后唯所择(师父既然答应了,那么先走后走,由您决定)。”善昭禅师于是令弟子设斋,自己整理好行装,用斋的过程中,善昭禅师辞众道:“吾先行矣!”说完,便放下筷子,奄然而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40.叶县归省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贾,冀州人。二十岁于易州(今河北境内)保寿院出家,受戒后,即游方参学。后投首山省念禅师座下。
  一日,首山和尚举起竹篦子,问归省禅师:“唤作竹篦即触(触,冲撞、冒犯,意思是说有违真谛),不唤作竹篦即背(违反常识)。唤作甚么?”
  归省禅师一听,便一把夺过竹篦,掷在地上,反问道:“是甚么?”
  首山和尚道:“瞎。”
  归省禅师言下豁然顿悟。后住广教院接众。
  归省禅师接人时,特别强调参禅先要具正法眼,也就是见地要到位。见地不到位,参禅则难以相应。曾上堂云:“夫行脚禅流,直须著忖,参学须具参学眼,见地须得见地句,方有相亲分,始得不被诸境惑,亦不落于恶道。毕竟如何委悉(领会)?有时句到意不到,妄缘前尘,分别影事。有时意到句不到,如盲摸象,各说异端。有时意句俱到,打破虚空界,光明照十方。有时意句俱不到,无目之人纵横走,忽然不觉落深坑。”
  [为里的“句”,指能够表诠真理的言语、动作、情景等有相之事物,“意”则指真理本身。句到意不到,意谓空有言语等表达形式,无有实义,未能契合真理。意到句不到,意谓虽有言语等表述形式,但不全面,各执一端,无法准确地传达中道真理。意句俱不到,不明佛法的凡夫是;句到意不到,徒知经论,无有实证者是;意到句不到,虽有所修证,但未能契中道者是;意句俱到,证得真如实相,体用如如者是。]
  所谓的见地到位,关键是离两边,处中道,最后连中道之名相亦不立。请看他的数则语录:
  僧问:“如何是金刚不坏身?”师(归省禅师)曰:“百杂碎。”曰:“意旨如何?”师曰:“终是一堆灰。”
  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厕坑头筹子(方便之后,揩屁股用的竹片或木棍)。”
  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破家具。”
  问:“如何是和尚四无量心?”师曰:“放火杀人。”曰:“慈悲何在?”师曰:“遇明眼人举似。”
  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未审在甚么处?”师曰:“南斗六,北斗七。”
  这数则语录,每一则落处都是出入即离二边,解粘去缚。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41.浮山法远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今安徽庐江)浮山法远圆鉴禅师,叶县省禅师之法嗣,俗姓沈(亦说王),郑州人。十七岁游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投承天院三交智嵩和尚座下。三交智嵩和尚是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
  法远禅师向智嵩和尚乞求出世之法,智嵩禅师道:“汝当剃落,坠三宝数,乃可受法。”
  法远禅师道:“法有僧俗乎?”
  智嵩禅师道:“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
  法远禅师于是从智嵩禅师落发、并受具足戒。
  一日,法远禅师见一僧入室请益,向智嵩禅师请问赵州和尚柏树子之因缘。智嵩禅师责问那僧,法远禅师站在一旁,言下有省。
  后不久,法远禅师开始行脚,历参诸方,先后亲近过汾阳善昭、叶县归省、大阳警玄、琅琊慧觉等诸大善知识,皆蒙印可。因其每至一处丛席,皆不知不觉成为大众的首领,故禅林中皆称他为“远公虎子。”
  法远禅师智慧显发,曾经与达观昙颖禅师等七八人结伴游蜀,中途几遭官府之横逆,皆因法远禅师足智多谋而得脱险。众人皆因为他通晓吏事,故又称他为“远录公”。
  浮远禅师的忍辱精神堪为后世学道者的楷模。法远禅师曾经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同参叶县归省禅师;。
  归省禅师一见他们,便大声呵斥道:“汝辈踏州县僧,来此何为?我那有闲饭养你闲汉耶?”
  骂完,要将他们赶走。众人却站在那里不动身。归省禅师很生气,于是拿水来,泼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仍然不走。这时,归省禅师又拿来香灰,撒在他们的身上。这时众人忍不住了,一个个怒不可遏,纷纷离开了,唯有法远与义怀二禅师仍端坐如故。
  归省禅师见他二人仍然不走,便问:“彼皆去矣,尔故(为什么)不去?”
  法远禅师道:“久慕和尚道德,不远千里而来,岂因一杓水、一把灰遽即去耶?”
  归省禅师道:“尔二人既真为佛法,此间缺典座,能为之否?”
  法远禅师道:“弟子愿为。”
  于是法远禅师便负责厨房,而义怀禅师则下参堂去了。
  归省禅师的道场生活极为清苦。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大众不堪枯淡的生活,一致请求法远禅师趁老和尚不在,煮一顿好粥,改善一下生活。法远禅师心生怜悯,于是就煮了一锅六和粥。粥刚煮好,大众还未来得及享用,归省禅师就回来了。
  过堂(寺院里吃早斋与午斋,称之为过堂)完毕,归省禅师便把知事僧叫来,盘问道:“今日有施主设斋耶?”
  知事僧道:“无”。
  归省禅师又问:“堂中纳襯(chen,同“儭”、“嚫”,施舍。纳襯,即接受信众的布施)耶?”
  知事僧道:“无”。
  归省禅师道:“如此,则此粥从何所得?”
  知事僧道:“问典座。”
  于是,法远禅师便主动前来承认道:“某甲见大众枯淡,实自为之。”
  归省禅师骂道:“尔如此好心,待他日为住持时,为之不晚。何得私盗常住物,做人情耶?”
  于是便令知事估计一下法远禅师的衣钵值几个钱,没收归为常住所有,以充粥钱。然后将法远禅师赶出山门。
  大众都为法远禅师再三求情,法远禅师亦自忏悔。可是,归省禅师就是不同意再留他。于是,大众又请来诸山长老及寺院大施主,一起前来乞求归省禅师允许法远禅师留下。
  归省禅师大怒道:“我道尔不是好,汝欲以势位压我耶?速去!”
  无奈之下,法远禅师便道:“如此则挂搭不敢望,但上堂时,容某一听法,足矣。”
  归省禅师点头同意了。于是法远禅师便晚上住在山下另外一座寺院的一间廓房里,白天则上山听归省禅师讲法。
  一日,归省禅师偶然下山,发现法远禅师住在另外一座寺院的廊房里,便盘问道:“尔住此几时矣?”
  法远禅师道:“已半年矣。”
  归省禅师又问:“还常住房钱否?”
  法远禅师道:“ 无。”
  归省禅师呵斥道:“此住房尔何敢盗住?速须还他去!不尔,我当告官。”
  于是法远禅师只好来到城中乞化,还了房费,从此以后便住在城里。尽管如此,法远禅师每次见到归省禅师,态度更加恭敬。
  归省禅师通过这一连串的考验,确知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
  大众便问:“古佛是谁?”
  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
  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
  归省禅师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
  自古以来,在法堂里付法,唯法远禅师一人享受此等礼遇。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法远禅师应淮南漕运使许式的邀请,于舒州太平兴国寺开堂接众。庆历三年(1043)又移居天柱山月华庵。庆历六年(1046)又应吕济叔邀请,住持浮山。
  浮山法远禅师与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曾有过交往。欧阳修听说法远禅师品格奇逸,道誉遐迩,于是便登门造访。及至见面,欧阳修发现法远禅师除容仪凛然,目光射人之外,并无奇特之处,所以也并不太在意。当时,欧阳修并没有急于问法,而是与一位客人对弈。法远禅师默默地坐在旁边。等下完一局棋之后,欧阳修才请法远禅师说法。于是法远禅师便令僧击鼓,郑重地升座说法道:
  “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欧阳修一听,大为惊诧,并赞叹不已,谓同僚道:“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远禅师圆寂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春秋七十七岁。法远禅师生前著有《九带》传世。
  法远禅师临终时,有遗语及颂云:
  “法远以一幻身,旅泊三界,虽识导利,实无一法与人。深惭诳世,实愧虚声。兹乃形质朽败,四大将离,聚沫之躯,有何久计!既当风烛,何叹逝川!又念幻身在世,仁信多有供须,耻无道业升消,曷有胜缘报答?忖量唯已,自知湛寂真元,却还本道,忍死半刻,援笔陈谢。”
  颂曰:
    “幻世出没有何穷,幻化本来体自空。
     南山起云北山雨,楼头鼓动庆阳钟。”
  又云:
    “来时无物去亦无,譬似浮云布太虚。
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红炉。”
又自叹云:
“孤舟夜静泛波澜,两岸芦花对月圆。
金鳞自入深潭去,空使渔翁执钓竿。”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42.归省禅师座下僧悟道因缘
  叶县归省禅师座下有一僧,一日入室请益赵州禅师柏树子公案。
  该公案是这样的--
  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
  州云:“我不将境示人。”
  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州云:“庭前柏树子。”
  归省禅师道:“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
  那僧道:“和尚重言,争敢不信!”
  归省禅师便道:“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
  那僧一听,豁然大悟,不觉失声叫道:“(口耶)(xie)!”
归省禅师问道:“你见个甚么道理?”
  那僧便以颂对曰:
    “檐头水滴,分明历历。
     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归省禅师一听,遂忻然印可。
  归省禅师座下另有一僧,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一日,归省禅师去将息寮(寺院僧众养病之所,又称延寿堂、省行堂、涅槃堂、无常院)看望那位病僧。
  那僧见到归省禅师,便问:“和尚!四大本空,病从何来?”
  归省禅师道:“从阇黎问处来。”
  那僧喘着粗气,又问:“不问时如何?”
  归省禅师道:“撒手卧长空。”
  那僧一听,便惊喜地大叫一声“(口耶)!”然后脱化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43.谷隐蕴聪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姓氏籍贯未详。初参洪州百丈道恒和尚,并留在那里结夏安居。
  一日,道悟和尚上堂,举中观论曰:“正觉无名相,随缘即道场。”
  蕴聪禅师便从大众走出来,问道:“如何是正觉无名相?”
  道恒和尚道:“汝还见露柱么?”
  蕴聪禅师又问:“如何是随缘即道场?” 
  道恒和尚道:“今日结夏。”
  蕴聪禅师一听,茫茫然无可把捉。于是便辞别百丈,往参首山省念禅师。
  初礼首山,蕴聪禅师便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门前火把子。”
  蕴聪禅师言下大悟。遂呈偈曰:
    “我今二十七,访道曾寻觅。
     今朝喜得逢,要且不相识。”
  首山和尚一看蕴聪禅师的悟道偈,知道他已彻,遂予印可。
  蕴聪禅师后又来到大阳警玄和尚座下。
  大阳和尚问:“近离甚处?”
  蕴聪禅师道:“襄州。”
  大阳和尚又问:“作么生是不隔底句?”
  蕴聪禅师道:“和尚住持不易。”
  大阳和尚道:“且坐吃茶。”
  茶毕,蕴聪禅师便参众去了。
  这时大阳和尚的侍者问大阳:“适来新到,祇对(回答)住持不易,和尚为甚么教坐吃茶?”
  大阳和尚道:“我献他新罗附子,他酬我舶上茴香。你去问,他有语在。”
  于是,侍者便去请蕴聪禅师吃茶,问道:“适来祇对和尚,道住持不易,意旨如何?”
  蕴聪禅师道:“真榆不博(换取)金。”
  蕴聪禅师后住襄州谷隐山化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4.广慧元琏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今河南临汝)广慧院元琏禅师,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泉州人。
  初参首山,首山和尚即问:“近离甚处?”
  元琏禅师道:“汉上。”
  首山和尚于是竖起拳头,又问:“汉上还有这个么?”
  元琏禅师道:“这个是甚么碗鸣声?”
  首山和尚道:“瞎。”
  元琏禅师道:“恰是。”说完,拍一拍手便走。
  过了一些日子,元琏禅师又入室参礼首山和尚,问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
  首山和尚道:“家家门前火把子。”
  [元琏禅师的“学人亲到宝山,空手而回时如何”这一问,其落处在有所得心。自性人人本自有之,若不空手而回,倒成了怪事。家家门前有个火把子,更求他觅个什么?]
  元琏禅师当下大悟,欣喜地说道:“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首山和尚知道他有所省悟,便问道:“汝会处作么生,与我说来看(你悟了个什么,说给我听听)。”
  元琏禅师道:“只是地上水碙砂也。”
  首山和尚遂印可他,说道:“汝会也。”
  元琏禅师于是礼拜叩谢。
  元琏禅师出世后,住汝州广慧院,与杨亿侍郎关系密切。
  曾上堂云:“临济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诸人且道还有宾主也无?若道有,只是个瞎汉。若道无,亦是个瞎汉。不有不无,万里崖州。若向这里道得,也好与三十棒。若道不得,亦与三十棒。衲僧家到这里,作么生出得山僧圈去?”良久又道:“苦哉!虾蟆蚯蚓,跳上三十三天,撞著须弥山百杂碎。”说完又拈拄杖曰:“一队无队铁锤。速退!速退!”
  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让人出身无路,进退不得--这个一向被视为宗门接人手段。元琏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可以说把这个方法用得恰到好处。虽然他没有用棒用喝,可是其力量却不亚于棒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5.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因缘
  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承天院三交智嵩禅师(又称唐明智嵩),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
  初参首山省念和尚,问道:“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首山和尚道:“楚王城畔,汝水东流。”
  智嵩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顿契佛意。后作三玄偈,呈首山和尚。偈曰:
    “须用直须用,心意莫定动。
     三岁师子吼,十方没狐种。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
     打破六门关,显出毗卢印。
     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求无遮。
     廊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首山和尚阅偈后,想进一步勘验他,便请他吃茶。
  首山和尚问道:“这三颂是汝作来邪?”
  智嵩禅师道:“是。”
  首山和尚道:“或有人教汝现三十二相时如何?”
  智嵩禅师道:“某甲不是野狐精。”
  首山和尚道:“惜取眉毛。”
  智嵩禅师道:“和尚落了多少?”
  首山和尚一听,便拿起竹篦照智嵩禅师的头上就打,说道:“这汉向后乱作去在。”
  智嵩禅师悟道后,住并州承天寺接众。
  曾上堂示众云:“寒温冷暖,著衣吃饭,自不欠少。波波(到处奔波)地觅个甚么?只是诸人不肯承当。如今还有承当底么?有则不得孤负(辜负)山河大地。珍重!”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46.石霜楚圆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楚圆慈明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广西境内)人。少为儒生,二十二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非常贤德,劝他游方参学。后听说汾阳善昭禅师有道望,于是不远千里,前往礼谒。汾阳和尚一见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很器重他。
  楚圆禅师在汾阳和尚座下住了两年,可是汾阳和尚却不许他入室参学。不仅如此,汾阳和尚每次见了楚圆禅师还必定指着他的鼻子骂诟,或者是大声毁诋诸方,即便是有所教训,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这一切令楚圆禅师非常难受,心里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圆禅师向汾阳和尚哭诉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经两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圆禅师话还未说完,汾阳和尚仔细地打量着他,突然厉声骂道:“是恶知识,敢裨(pi)贩(贩卖,贱买贵卖以自裨益)我!”
  说完怒气冲冲地举起拄杖追打楚圆禅师。
  楚圆禅师正想表白、求饶,汾阳和尚却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圆禅师豁然大悟,说道:“是知临济道出常情!”
  楚圆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汾阳座下,服勤七年,以报师恩。后辞去,往参唐明智嵩(又称三交智嵩)禅师。经智嵩禅师指点,楚圆禅师与内翰杨大年、驸马都尉李公遵勖(xu)往来甚密。他们三人之间机锋竞辩,相见恨晚,以法为友。
  后楚圆禅师因为母亲年老无依,遂南归至瑞州,于洞山晓聪禅师座下领众。在此之前,汾阳善昭禅师曾经告诉过楚圆禅师:“我遍参云门儿孙,特以未见聪(晓聪禅师)为恨。”因此,楚圆禅师便依止晓聪禅师座下三年。
  后来杨大年致书宜春太守黄宗旦,让他邀请楚圆禅师出世说法。于是太守便请楚圆禅师住持南源,开始楚圆禅师没有答应,旋后不久,楚圆禅师又特地拜访太守,表示愿意前往住持。太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楚圆禅师回答说:“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开始我是谦让,现在突发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觉得他很朴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圆禅师在南源住了三年,后离去,参礼神鼎洪諲(yin)禅师。神鼎和尚与楚圆禅师的师父汾阳善昭禅师原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禅师的高足。当时,神鼎和尚望尊一时,参学衲子,除非确实精奇,一般无人敢登门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门下弟子一个个都气吞诸方。
  那天,楚圆禅师蓄着长发,穿着破衣,一口湖南话,声称法侄求见。神鼎和尚的座下大众一见楚圆禅师这副模样,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问楚圆禅师:“长老谁之嗣?”
  楚圆禅师仰头看着屋顶,回答道:“亲见汾阳来!”
  于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见楚圆禅师生得高大,便问:“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
  楚圆禅师没有接话,却指着他的身后,扯开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听,便惊慌逃走。神鼎和尚亦连忙回头看视,动作极其敏捷。楚圆禅师于是席地而坐,脱下一只鞋子,看着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圆禅师这一惊,早已忘记了刚才的问话,了不知道楚圆禅师哪儿去了。
  这时,楚圆禅师才不紧不慢地从地上站起来,整理衣袍,一边往外走,一边自言自语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离开了神鼎和尚的道场。
  后来,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却没有追上。神鼎和尚于是感叹道:“汾州乃有此儿邪?”
  从此以后,楚圆禅师名重丛林,学者争相归附。
  楚圆禅师后住石霜,开法接众,大振临济宗风。
  曾有示众偈云:
    “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
     手铄黄河干,脚踢须弥倒。
     浮生梦幻身,人命夕难保。
     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
     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槁。
     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
     死脱夏天衫,生披冬月袄。
     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
  北宋宝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勖临终前,特遣使者邀请楚圆禅师来京师(临安)最后见一面,信中说道:“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师敦遣之。”楚圆禅师见书恻然,遂与侍者乘舟东下。在舟中,楚圆禅师作偈曰:
     “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
      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
  到了京师,楚圆禅师与李公相会一月有余,不久李公便殁。临终,李公画一圆相,作偈献师云:
     “世界无依,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须弥纳芥。
      拈起幞(pu)头(包头用的软巾),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问取皮袋。”
  楚圆禅师问:“如何是本来佛性?”
  李公道:“今日热如昨日。”说完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
  楚圆禅师道:“本来无罣碍,随处任方圆。”
  李公道:“晚来困倦。”说完便不再答话。
  楚圆禅师道:“无佛处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楚圆禅师放声恸哭,并一直等到将李公安葬完毕,才离开京师。
  在乘舟归来的途中,楚圆禅师谓侍者道:“我忽得风痹疾。”
  侍者一见楚圆禅师已口吻喎(wai)斜,便着急得以足顿地,抱怨道:“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这可怎么办啊,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嘴都歪了)!”
  楚圆禅师一听,便说道:“无忧,为汝正之。”
  说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后,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圆禅师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于石霜。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47.金山昙颖禅师悟道因缘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金山昙颖达观禅师,谷隐蕴聪禅师之法嗣。
  初礼大阳警玄禅师,昙颖禅师便问:“洞山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
  大阳禅师道:“父母未生时事。”
  昙颖禅师又问:“如何体会?”
  大阳禅师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昙颖禅师一听,罔然莫测其旨。
  于是他便辞别大阳禅师,前往襄州参谷隐蕴聪禅师。初见谷隐禅师,昙颖禅师便把自己参大阳禅师酬答之语,告诉了谷隐禅师。谷隐禅师道:“大阳不道不是(不能说大阳禅师说得不对),只是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然。”
  昙颖禅师问:“如何是父母未生时事?”
  谷隐禅师道:“粪墼(ji,砖坯)子。”
  昙隐禅师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谷隐禅师道:“牡丹花下睡猫儿。”
  昙颖禅师一听,更中狐疑和惊诧。
  一日,昙颖禅师随众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
  谷隐禅师问:“今日运薪(搬柴)邪(耶)?”
  昙颖禅师道:“然(是)。”
  谷隐禅师又问:“云门问僧:‘人般(搬)柴?柴般人?’如何会?”
  昙颖禅师无言以对。
  谷隐禅师于是点拨他道:“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盖未能忘法耳。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学道犹如学习书法,按字贴一点一画去摹写,临摹得好,可以写出工整的字来,临摹得不好,反而字写得很难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心中还有一个法在,没有忘掉。要想把书法练好,必须做到笔忘手、手忘心、心忘法,心、法、手、笔完全融为一体,无法而无不法。只有这样才行)。”
  昙颖禅师于是言下契旨,过了好一会儿,说道:“如石头云,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心中有事可执,是迷;同样,心中有理可契,亦不是真正的悟,因为还有事相、理相可得)。”
  谷隐禅师便反问道:“汝以为药语?为病语(你认为石头和尚的这句话,是治病之药?还是示病之语)?”
  昙颖禅师道:“是药语。”
  谷隐禅师一听,便呵责道:“汝以病为药,又安可哉(你以病为药,又怎么能入道呢)?”
  昙颖禅师道:“事如函(盒子、匣子)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难道还有别的吗)?而犹以为病,实未喻旨。”
  谷隐禅师道:“妙至是,亦只名理事。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shen,何况)事理能尽乎?故世尊云:理障碍正见知,事障续诸生死(理事之妙讲到这种程度,也只是理事,因为还有理事之分别在,还未到理事双泯、事事无碍的境界。禅师意旨,非智识所能到,何况理事能把它讲清楚吗?所以世尊讲,理障能妨碍正知见的建立,事障能令人继续生死轮回)。”
  昙颖禅师一听,恍如梦觉,便问:“如何受用?”
  谷隐禅师道:“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
  昙颖禅师于是感叹道:“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才涉语言名相,即落入分别意识,这些都是生死之门,决不是解脱之道)。”
  昙颖禅师悟道后,驻锡润州金山。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48.华严道隆禅师悟道因缘
  东京华严道隆禅师,广慧元琏禅师之法嗣。初参襄州石门慧彻和尚(属曹洞宗),道隆禅师便问:“古者道,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
  石门和尚道:“知有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
  道隆禅师一听,豁然有省,便留在石门座下,继续请益。石门和尚于是便将曹洞宗旨全部传给了道隆禅师。
  道隆禅师离开石门后,又往参广慧元琏禅师(属临济宗),并成为他的得法弟子。
  一日,福严审承和尚问道隆禅师:“禅师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
  道隆禅师道:“我见广慧,渠(他)欲剃发,使我擎凳子来。慧曰:‘道者,我有凳子诗听取’。乃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我当时便认可他)。因叙在石门处所得,广慧曰:‘石门所示,如百味珍羞,只是饱人不得’(石门和尚所开示的,如同百味珍羞,可是,对于一个已经吃饱了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用)。”
  从道隆禅师的答话来看,他在石门和尚处虽然有所省悟,然而未彻,犹有得心在。广慧元琏和尚一句“只是饱人不得”,真正是本自具足。禅林中还有“美食不中饱人吃”的说法,大意与此相似。
  北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道隆禅师行脚京师(临安)。客住景德寺。他每天不做别事,只是纵观都市,经常到二鼓才回寺院。有一天晚上,他实在是玩得太晚了,寺院已经关门。他进不去,只好在山门口胡乱地睡下。那天晚上,仁宗皇帝半夜梦见自己游景德寺,看见一条大龙正蟋在山门口。他大惊而醒,于是当即便派遣中使前往景德寺察看。原来是道隆禅师正躺在那里鼾声大作。中使于是将道隆禅师摇醒,盘问了一番,即回奏皇上。皇上一听他的名字道隆,非常高兴,说道:“吉征(兆)也。”第二天,便召道隆禅师进宫问法。道隆禅师应对详允,皇上大悦,遂与道隆禅师以偈句相酬唱,后来还经常请道隆禅师留宿禁中供养,礼遇特厚,并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皇祐年间(1049-1054),皇上诏大觉怀琏禅师于化成殿演法,并请道隆禅师与之问话。二人之间,机锋迅捷。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侍卫皆山呼。于是道隆禅师便上奏皇上,请举怀琏禅师进宫侍问,而自己想回庐山归养。皇上不肯,并下旨在曹门外特建一精舍,请道隆禅师住持,赐号华严禅院。
  道隆禅师八十多岁圆寂。圆寂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可是他的遗体放了七天,却仍然柔软如生,后来他的门人将其全身装塔于寺之东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0:35 , Processed in 0.229278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