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49.文公杨亿居士悟道因缘
  文公杨亿居士,字大年,广慧元琏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幼时极聪颖,被举为禅童。长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却不知道有佛教这回事。
  一日,杨亿居士拜访同僚,见对方正在诵读《金刚经》,便讥笑并且数落他,可是同僚却继续诵读自若。
  杨亿居士非常惊疑,说道:“是岂出孔孟之右乎?何佞(ning)甚(难道它比孔孟之书还高深吗?沉迷得多么深啊)!”
  说完,便凑上前,看了数页,稀里糊涂的,也不懂。从此,他开始对佛教稍有敬信,不再象原来那么轻视了。
  后来杨亿居士与翰林学士李维相会,李维鼓励他多多向善知识参学请益。因此,当杨亿居士后来由秘书监出守汝州的时候,他便郑重地参礼了禅林大德广慧元琏禅师。
  初见广慧禅师,杨亿居士便问:“布鼓当轩击,谁是知音者?”
  广慧禅师道:“来风深辨。”
  杨亿居士道:“恁么则禅客相逢只弹指也。”
  广慧禅师道:“君子可入。”
  杨亿居士连连应道“喏!喏!”
  广慧禅师道:“草贼大败。”
  晚上,杨亿居士与广慧禅师交谈的时候,广慧禅师问他:“秘监曾与甚人道话来?”
  杨亿居士道:“某曾问云岩谅监寺:‘两个大虫相咬时如何?’谅曰:‘一合相’。某曰:‘我只管看。’未审恁么道还得么?”
  广慧禅师道:“这里即不然。”
  杨亿居士便道:“请和尚别一转语。”
  广慧禅师便用手作拽鼻的姿势,说道:“这畜生更跳在。”
  杨亿居士言下大悟,平生疑滞豁然散尽,遂作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将身北斗藏,应须合掌南辰后。”
  杨亿居士悟道后,与楚圆慈明禅师、驸马都尉李遵勖、环大师等人,关系甚为密切,以法为友。
  杨亿居士临终前,曾感微恙。当时他正好与环大师在一起。
  杨亿居士问环大师:“某今日忽违和,大师慈悲,如何医疗?”
  环大师道:“丁香汤一碗。”
  杨亿居士一听,便作呕吐的样子。
  环大师道:“恩爱成烦恼。”
  一日,环大师正在为杨亿居士煎药,杨亿居士突然大喊道:“有贼!”
  环大师放下药罐,于杨亿居士跟前叉手而立。
  杨亿居士瞠目而视之,说道:“少丛林汉。”
  环大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又一日,杨亿居士问环大师:“某四大将欲离散,大师如何相救?”
  环大师于是槌胸三下。
  杨亿居士道:“赖遇作家。”
  环大师道:“几年学佛法,俗气犹未除。”
  杨亿居士道:“祸不单行。”
  环大师便嘘嘘作声。
  杨亿居士后作偈寄给李都尉(存勖)道别,偈曰:
    “沤生与沤灭,二法本来齐。
     欲识真归处,赵州东院西。”
  李都尉读偈后,说道:“泰山庙里卖纸钱。”
  说完便前往探望,到达的时候,杨亿居士已经入寂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50.翠岩可真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之法嗣,福州人。曾经投慈明(石霜楚圆)禅师座下参学。后到金銮寺陪同善侍者坐夏(雨季安居)。善侍者乃慈明和尚之高足,道眼已明,道吾悟真、杨岐方会等诸德都很推重他。可真禅师很自负,自认为已经亲见慈明嫡旨,因此天下再也没谁能令他可意的。善侍者跟可真禅师交谈一下,知道他未彻,便笑了。
  一天,可真禅师陪善侍者在山间经行,因谈论一个公案,引起了双方的机锋竞辩。
  善侍者拈起一片瓦砾,放在磐石上,对可真禅师说道:“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
  可真禅师围绕着磐石,左看右看,正要开口答话。善侍者呵叱道:“竚(zhu,同佇,久立)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
  可真师感到非常羞愧和悚(song)惧,当即离开金銮,重新回到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座下。
  慈明和尚一见可真禅师回来了,便呵叱道:“本色行脚人,必知时节,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
  可真禅师哭泣着说道:“被善兄毒(伤害)心,终碍塞人,故来见和尚。”
  慈明和尚连忙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禅师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和尚嗔目喝道:“头白齿豁(头发都白了,牙齿都缺了,意思是你年纪一大把了),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可真禅师一听,悚惧不已,便哀求慈明和尚指示。
  慈明和尚道:“汝问我。”
  可真禅师便依前语问慈明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明和尚大声应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可真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从此以后,可真禅师爽气逸出,机辩迅捷,丛林学子皆惮之。后住翠岩弘化。其上堂及接众法语,良多趣味,现举数则如次:
  1.问:“如何是道?”师(可真)曰:“出门便见。”曰:“如何是道中人?”师曰:“担枷过状。”
  2.上堂,举龙牙颂曰:“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神鼎曰:“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师(可真)曰:“若论顿也,龙牙正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犹少悟在。于此复且如何?诸仁者,今年多落叶,几处扫扫家。”
  3.上堂:“临阵抗敌,不惧生死者,将军之勇也。入山不惧虎兕者,猎人之勇也。入水不惧蛟龙者,渔人之勇也。作么生是衲僧之勇?”拈拄杖曰:“这个是拄杖子,拈得、把得、动得,三千大千世界一时摇动;若拈不得,把不得,动不得,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参!”
  可真禅师临终的时候,曾向弟子示现病苦之相。他躺在地上的干草席上,展转反侧,极度痛苦,不得片刻休息。哲侍者站一旁,流着眼泪说道:“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
  可真禅师一听,便仔细地看着哲侍者,呵斥道:“汝亦作此见解邪?”
  说完便爬起来,跏趺而坐,并唤侍者烧香。香烟刚一升起,可真禅师即奄然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51.黄龙慧南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黄龙慧南禅师,石霜楚圆禅师之法嗣,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慧南禅师十一岁从本州怀玉寺智銮禅师出家,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游方参学,先后师事于庐山归宗自宝禅师、栖贤澄諟(shi)禅师、泐潭怀澄禅师、福岩审承禅师。其中怀澄禅师对慧南禅师尤为器重,曾经令他分座接众,一时名震诸方。
  时慧南禅师与云峰文悦禅师相友善。文悦禅师是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汾阳善昭禅师之嫡孙。文悦禅师见到慧南禅师,每每感叹道:“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一日,慧南禅师随同文悦禅师游西山,夜间谈话,论及云门之禅道。
  文悦禅师道:“澄公(怀澄)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
  慧南禅师于是追问文悦禅师,为什么澄公的道法与云门祖师不同。
  文悦禅师道:“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则流去。”
  慧南禅师一听,以为文悦禅师是在贬损他的老师怀澄禅师,便大怒,用枕头投击文悦禅师。
  文悦禅师见慧南禅师真地恼了,第二天,便向慧南禅师谢过,但同时,他又说:“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说完便要离开。
  慧南禅师一听文悦禅师的话中大有深意,便挽留他说:“若如是,则谁可汝意?”
  文悦禅师道:“石霜圆(石霜楚圆禅师)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不可后也。”
  慧南禅师于是心中暗想:“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文悦禅师事于翠岩和尚,他却让我去见石霜和尚,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慧南禅师的意思是说,文悦禅师这样做并非出自私心)!”
  于是,慧南禅师便前往参礼石霜慈明楚圆禅师。石霜禅师是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属临济宗。途中,慧南禅师听人说慈明楚圆禅师平时不管事,轻忽诸方小丛林,于是便生悔意,遂改道登衡岳,投福岩寺,礼谒福严贤和尚。贤和尚于是命慧南禅师充当书记(寺院里专门负责文案工作的出家人)。不久,贤和尚圆寂了。郡守便请慈明楚圆禅师补福岩寺住持之位。慧南禅师得知此事,很高兴,想亲眼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禅师是否象人们传说的那样。
  慈明禅师到福岩之后,慧南禅师一面随众参请,一而冷眼旁观。他目睹了慈明禅师经常贬剥诸方,将诸方种种教法斥为邪解,心里顿感意气索然,但是转念又想:“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
  于是,一天晚上,晚参结束之后,慧南禅师便入室请益。
  慧南禅师道:“慧南以暗短,望道未见,此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旋法施,使尽余疑。”
  慈明禅师道:“书记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使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可坐而商略,顾(岂、难道)不可哉!”于是便令侍者搬来禅床,请慧南禅师坐。慧南禅师被慈明禅师的诚恳所感动,惶恐不安,坚辞不肯坐,并再三哀请慈明禅师为他开示。
  慈明禅师道:“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三顿棒,是有吃棒分、无吃棒分?”
  慧南禅师道:“有吃棒分。”
  慈明禅师一听,便板起面孔,说道:“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应吃棒。”
  慧南禅师当即瞠目结舌,连连后退。
  慈明禅师道:“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
  说完,慈明禅师便端坐不动,慧南禅师于是焚香作礼。
  慧南禅师礼毕,兹明禅师又问:“脱(倘或、或许)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堪破,’且那(哪)里是他勘破婆子处?”
  慧南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汗下如雨。
  第二天,慧南禅师又入室请益。
  才隔一夜,慈明禅师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见慧南禅师,便指着他的鼻子,诟骂不已。
  慧南禅师大惑不解,说道:“骂岂慈悲法施邪?”
  慈明禅师道:“你作骂会那!”
  慧南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后作颂,呈给慈明禅师,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慈明禅师一看,知道慧南禅师这次真正彻悟了,便点头印可。
  慧南禅师悟道后,开法于洪州凤栖山同安道场。开堂之日,泐潭怀澄禅师曾派手下僧人前来勘审慧南禅师的提唱之语。慧南禅师当时有法语云:“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那僧回泐潭,举给怀澄禅师听,怀澄禅师很不高兴。怀澄禅师座下有很多人,后来听说慧南禅师因嗣法慈明禅师,得明心性,于是都纷纷离开了泐潭。从此以后,慧南禅师与泐潭之间的旧日情谊便断了。
  慧南禅师后又移居归宗寺。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人感慨不已。
  一天晚上,归宗寺发生了火灾,虽经僧众大力扑救,归宗寺还是被烧成了灰烬。一时大众哗动山谷。当时,慧南禅师却在丈室里宴坐如平时,欲与寺院共存亡。座下僧人洪准禅师要搀扶慧南禅师趁大火烧到丈室之前跑出火场,但是遭到了慧南禅师的呵斥。
  洪准禅师哭诉道:“和尚纵厌世间,慈明法道何所赖耶?”
  慧南禅师这才徐徐整衣而起。这时火已经烧到禅榻跟前。
  不久,官府追查下来,慧南禅师被投进了监狱。郡吏为了发泄私愤,不停地拷打慧南禅师,慧南禅师却绝口不言,每天也不吃东西。这样过了两个多月,终于被释放出来。
  狱中的生活给慧南禅师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出来的时候,他须发不剪,皮骨仅存。他的师弟翠岩可真禅师前来迎接他,看到他瘦成这副模样,泣如雨下,说道:“师兄何至是也!”
  慧南禅师呵斥道:“这俗汉!”
  可真禅师一听,不觉下拜。
  后来,慧南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们说:“我在狱中证《法华经》菩萨游戏三昧。经云: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心不好乐。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众生耳。”
  弟子们便请他进一步解释,慧南禅师道:“凡狱吏之治有罪者,察见其情伪,必痛加捶楚,欺诈之实尽则自释,虽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于死,亦所甘心者,智尽情枯故也。今禅者驰求之狂、欺诈之病,不以知见之慧锻之,何由而释?”
  慧南禅师出狱之后,一度住黄檗山,末后又住隆兴府(江西南昌)黄龙山接众。临济一枝至慧南禅师,盛极一时,其法席之旺,足以与当年的马祖、百丈相媲美。慧南禅师亦因此而尊为黄龙祖师。
  慧南禅师法席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跟他高深的证悟境界相关之外,再就是他接众善察来机,用心公明。他曾讲到自己的“为人之法”,云:
  “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后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刃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使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日煦之妪(yu,生育,养育,爱抚)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
  黄龙慧南禅师生前有很多开示,内容非常丰富,对后代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后人辑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行世。现举其上堂法语数则,供读者品尝--
  1上堂:“横吞巨海,倒卓须弥。衲僧面前,也是寻常茶饭。行脚人须是荆棘林内坐大道场。向和泥合水处认取本来面目。且作么生见得?”遂拈拄杖曰:“直饶见得,未免山僧拄杖。”
  2上堂:“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长物。黄檗门下总用不著。且道黄檗门下寻常用个甚么?”喝一喝。
  3上堂:“有一人朝看华严,暮观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暇。有一人不参禅,不论义,把个破席日里睡。于是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且道,安下那一个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4上堂,举大珠和尚道:“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好个消息。古人一期方便,与你诸人讨个入路。既得个入路,又须得个出路。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既知宽广,又知浅深,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掴掴倒须弥山。撒手到家人不识,鹊噪鸦鸣柏树间。”
  在诸多法语中,慧南禅师最著名的接人方法,莫过于“黄龙三关”--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拂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脱(设或、假使)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师自颂曰:
    “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著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总颂曰: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慧南禅师虽设三关接人,但是他对学人的酬答从来不置可否,惟敛目危坐而已,人皆莫测其意。后来有人问其意,慧南禅师便道:“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
  黄龙三关因其完全跳出了时人的思维和语言窠臼,很快传遍丛林,成为学人们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被人们称之为“活语”。后代禅人因参此公案而悟明心性的大有人在。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三月十六日,四祖法演长老(慧南禅师之得法弟子)通嗣法书,慧南禅师上堂云:
  “山僧才轻德薄,岂堪人师?盖不昧本心,不欺诸圣。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轮回,今出轮回。未得解脱,今得解脱。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觉世尊于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六祖夜半于黄梅又传个甚么?”
  并说偈曰:
   “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
    忆得首山曾漏泄,新归骑驴阿家牵。”
  第二天中午,慧南禅师便端坐而逝。后谥普觉禅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52.杨歧方会禅师悟道因缘
  袁州杨歧方会禅师,石霜慈明楚圆禅师之法嗣,俗姓冷,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方会禅师生得非常机敏,长大后,不事笔砚,后系名于官家,负责征收商税,因课税不职而获罪,于是一天晚上,他便偷偷逃到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九峰山。在那里,寺院里的一切,令他恍若旧游,眷恋不已,不忍离去,于是便落发出家。方会禅师宿根深厚,每阅经典,即能心领神会。后游方参学,遍扣尊宿。
  方会禅师初投慈明楚圆禅师座下。当时慈明禅师住南源,方会禅师辅佐慈明禅师管理道场,不辞勤苦,后慈明禅师由南源迁道吾、石霜,方会禅师皆随而从之,自请为监院。方会禅师在慈明座下,虽用功精勤,参学日久,然而却未曾有省发。
  方会禅师每次入室咨参,慈明禅师总是说:“库司事繁,且去。”
  一日,方会禅师又入室参问。慈明禅师告诉他说:“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
  慈明禅师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吃完饭之后,必于山上经行。一天饭后,慈明禅师又上山经行,正好赶上天下大雨。方会禅师暗中跟着,在一处山间小径上,方会禅师看到慈明禅师,便上前扭住道:“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
  慈明禅师道:“监寺知是般事便休。”
  慈明禅师话还未说完,方会禅师豁然大悟,当即便跪在泥泞的山路上礼拜。
  方会禅师问:“狭路相逢时如何?”
  慈明禅师道:“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
  方会禅师于是独自回到寺院。
  第二天,方会禅师便具威仪,入方丈寮,礼谢慈明禅师。
  慈明禅师担心他于所悟之境,生执着心,便呵斥道:“未在。”
  在慈明禅师的道场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婆,人莫测其深浅,皆呼她为“慈明婆”。慈明禅师每次饭后经行,必至老婆婆的住所。
  一日,当参(方丈禅师集众咨参),大众吃完粥,等待打鼓,入法堂集合。大家左等也不见鼓响,右等也不见鼓响,都很纳闷。
  方会禅师于是问行者:“今日当参,何不击鼓?”
  行者道:“和尚出未归。”
  于是方会禅师便径直来到老婆婆的住处,恰好看见慈明禅师正在帮老婆婆烧火煮粥。
  方会禅师道:“和尚今日当参,大众久侍,何以不归?”
  慈明禅师道:“你下得一转语即归,下不得各自东西。”
  方会禅师于是戴上斗笠走了几步。
  慈明禅师一见大喜,于是便随方会禅师回寺院参众。
  从此以后,慈明禅师每次行山,方会禅师只要看见,即使是黄昏,必击鼓集众。这样慈明禅师就不得不立即回寺。慈明禅师怒责方会禅师道:“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
  方会禅师道:“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
  慈明禅师一听,便作罢。
  一日,慈明禅师上堂,方会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
  慈明禅师道:“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方会禅师道:“官不容针,更借一问。”
  [官不容针与私通车马相对,前者就究竟而言,不容言语拟说,后者就方便而言,可以用种种形式,委曲开示。]
  慈明禅师便大喝一声。
  [既是官不容针,岂肯再用语言啰嗦?]
  方会禅师道:“好喝。”
  [若把这一喝当实法来会,亦为官府所不容。故慈明禅师有再喝三喝之举。]
  慈明禅师一听,便又大喝一声,方会禅师亦跟着大喝。
  慈明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喝。
  这时,方会禅师便礼拜。
  慈明禅师见方会禅师疑滞已尽,便首肯道:“此事是个(这)人方能担荷。”
  方会禅师于是拂袖便行。
  方会禅师悟道后,即归瑞州九峰,应道俗之请,于杨歧山开法接众,后又移居云盖山。
  方会禅师端的不愧为临济儿孙,临济一系禅法经方会禅师大力弘传,又进入高峰时期,其影响远胜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诸宗。
  方会禅师的家风以枯淡,超逸见长,在他的机锋下,学人往往转身不得。请看他的数则上堂法语--
  1上堂:“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师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你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歧山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
  2上堂:“踏著秤锤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大洋海里遭火爇。参!”
  3示从云:“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还知杨歧老人落处么?河里失钱河里摝(捞)。”
   方会禅师另有偈语云: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这一偈语,堪当后世禅人修学的指南。
  方会禅师示寂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春秋五十八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53.长水子璿讲师悟道因缘
  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长水子璿讲师,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嗣,俗姓郑,号东平,又称长水大师,嘉兴人。子璿
讲师九岁出家,依普慧寺契宗法师受业,一直持诵《楞严经》不断。十三岁受具足戒。初从秀州洪敏法师学习华严经教。
  一天,子璿讲师听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一句时,豁然有省,于是便告诉洪敏法师:“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拟义。去此二途,方契斯旨。”
  洪敏法师一听,便拍着他的臂膀,对他的见地给予了印证。然而,子璿讲师不想停留在知见上。他想进一步深探禅源,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用功,心里很茫然。后听说琅邪慧觉禅师道重当世,于是便往投座下。
  子璿讲师到达琅邪的时候,正好赶上琅邪和尚上堂。于是他便从大众中走出,向琅邪和尚提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邪和尚反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子璿讲师言下契悟,于是礼谢道:“愿侍巾瓶(我愿意侍奉和尚)。”
  琅邪和尚道:“汝宗(指华严宗)不振久矣,宜厉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也。”
  了璿讲师接受了琅邪和尚的教诲,再一次拜谢琅邪和尚的法乳之恩,然后离开琅邪。后住长水,继续从事先前的讲经事业,专以华严、楞严授徒,其门下徒众多达千人。华严一宗,于宋代再兴,子璿讲师功不可没。
  开法日,子璿讲师示众云:“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宗,曾无别致。”
  因为他讲经时,会通禅教,不厚此薄彼,因此禅教二宗的学人都很敬重他。子璿讲师生前著有《首楞严经义疏注》二十卷、《首楞严经科》二卷、《金刚般若经纂要科》一卷等行世,影响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54.云峰文悦禅师悟道因缘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出家后,投瑞州(今江西高安)大愚守芝禅师(汾阳善昭法嗣)座下。
  一日,大愚禅师示众云:“大家相聚吃茎虀(ji),若唤作一茎虀,入地狱如箭射。”说完便下座。
  听了大愚禅师的这段法语,文悦禅师当时感到非常惊诧。于是,当天晚上,他便独自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开示。
  大愚禅师问:“来何所求?”
  文悦禅师道:“求心法。”
  大愚禅师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
  文悦禅师不敢违命,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为寺众乞食。
   过了一段时间,大愚禅师应邀移住翠岩,文悦禅师遂把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亦前往翠岩,请求开示。
  大愚禅师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
  文悦禅师只好又奉命四处乞炭。乞炭完毕之后,文悦禅师又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指点。
  大愚禅师道:“堂司(维那寮,负责指导僧众)阙(缺)人,今以烦汝。”
  文悦禅师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内心却不高兴,怨恨大愚禅师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
  一天,文悦禅师坐在后架(本为僧堂后面供僧众洗面之处,因其侧多设厕所,故又称架房)里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装水用的木桶之桶箍断了,从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悦禅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了念头,当即便开悟了,突然明白了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兴又感激。于是他一边走,一边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礼拜大愚禅师。
  大愚禅师迎出来,微笑道:“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文悦禅师心中激动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再礼拜叩谢。
  文悦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大愚禅师身边,服勤八年。后出世传法,住翠岩。
  刚上翠岩的那一天,首座和尚领众出山门迎接。首座和尚问文悦禅师:“德山宗乘即不问,如何是临济大用?”
  文悦禅师道:“你甚处去来?”
  首座和尚刚要开口,文悦禅师便打他一巴掌。
  首座和尚正想辨白,文悦禅师大声喝道:“领众归去!”
  从此以后,寺院大众无不敬服文悦禅师。
  针对当时丛林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文悦禅师曾经在一次“小参”中,举百丈禅师岁夜示众语--“你这一队后生,经律论固是不知,入众参禅,禅又不会,腊月三十日,且作么生折合去!”--告诫大众云:
  “灼然!诸禅德,去圣时遥,人心澹泊,看却今时丛林,更是不得所在之处,或聚徒三百五百,浩浩地只以饭食丰浓、寮舍稳便为旺化。中间孜孜为道者无一人。设有十个五个,走上走下,半青半黄,会即总道我会,各各自谓握灵蛇之珠,孰肯知非?及乎挨拶鞭逼将来,直是万中无一。苦哉!苦哉!所谓‘般若丛林岁岁凋,无明荒草年年长’。就中今时后生,才入众来,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别人供养,到处菜不择一茎,柴不般(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期快意,争奈三涂累身!岂不见教中道,‘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上座若也是去,直饶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未为分外。若也未是,至于滴水寸丝,便须披毛戴角,牵犁拽耙,偿他始得。不见祖师道,‘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此是决定底事,终不虚也。诸上座,光阴可惜,时不待人。莫待一朝眼光落地(死亡来临),缁田无一篑之功,铁围陷百刑之痛。莫言不道。珍重!”
  文悦禅师的这段示众语,可谓情真意切,千载之下的学道人,可不慎乎?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55.净住居说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住院居说真净禅师,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金山昙颖达观禅师之法嗣。居说禅师出家后,投达观座下,参学有年。
  一日,居说禅师问达观禅师:“某甲经论粗明,禅直不信,愿师决疑。”
  达观禅师道:“既不信禅,岂可明经?禅是经纲,经是禅网。提纲正网,了禅见经。”
  居说禅师道:“为某甲说禅看。”
  达观禅师道:“向下文长。”
  居说禅师道:“若恁么,经与禅乃一体。”
  达观禅师道:“佛及祖非二心,如手搦(nuo,握持)拳,如拳搦手。”
  居说禅师于是言下有省,遂呈偈曰:
    “二十余年用意猜,几番曾把此心灰。
     而今潦倒逢知已,李白元来是秀才。”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56.节使李端愿居士悟道因缘
  节使李端愿居士,金山昙颖达观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儿时在馆舍学习,即经常阅读禅宗典籍。成人后,虽然也结婚、当官,但是笃志祖道之心丝毫未曾改变。他曾经在自家的后花园内筑一小室,类似兰若,邀请达观和尚居住,并朝夕请益参学,乃至废寝忘食。
  一天,达观和尚看望李公,说道:“非示现力,岂致尔哉?奈无个所入何!”
  李公问道:“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请师明说。”
  达观和尚道:“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里寻无,手摣(zha,抓,捕捉)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闻天堂欲生,殊不知忻怖在心,善恶成境(可笑世人眼前出现了地狱却不回避,听说心外有个天堂却欲往生于彼,却不明白忻乐、怖畏之根全在于心。一念善心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是地狱)。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李公又问:“心如何了?”
  达观和尚道:“善恶都莫思量。”
  李公道:“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达观和尚道:“且请太尉归宅。”
  李公又问:“只如人死后,心归何所?”
  达观和尚道:“未知生,焉知死?”
  李公道:“生则某已知之。”
  达观和尚便追问道:“生从何来?”
  李公被这一问问得茫然不知所措。
  达观和尚突然站起来,敲着李公的胸口道:“只在这里,更拟思量个甚么?”
  李公一听,豁然有省,欣喜地说道:“会得也!”
  达观和尚问:“作么生会?”
  李公道:“只知贪程,不觉蹉路。”
  达观和尚于是推开李公,说道:“百年一梦,今朝方省。”
  李公后作偈呈达观和尚,偈云: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
     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隋堤。
     归其归矣,箭浪东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57.冶父道川禅师悟道因缘
  冶父道川禅师(简称川禅师),俗姓狄,人称狄三,昆山(今山东诸城县)人。未出家前,在县里当捕快。有一段时间,听说东斋谦首座正在附近的一座寺院里为道俗讲法,于是他便经常抽空去听讲,并且坚持习坐不倦。
  一天,狄三因为听法,而把上司交给的事情给忘了,县令以玩忽职守之过,将他好一顿鞭打。狄三忽于杖下大悟。于是他便辞去公职,依谦首座落发出家。谦首座便将他的名字改为道川,并且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这事,解脱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道川禅师将师父的教诲铭记于心,更加精勤用功,不知疲倦。南宋建炎初年(1127),道川禅师受了具足戒之后,开始游方参学。他曾经参礼过天封蹒庵禅师,与蹒庵禅师相谈甚契,蹒庵禅师对他亦赞叹有加。行脚后,道川禅师又回到东斋,僧俗二众对他非常恭敬。曾有人持《金刚般若经》向他请益经义,道川禅师于是作了一系列偈颂,为他开演。这些偈颂至今仍盛行于世。
  南宋隆兴元年(1163),殿撰(状元的别名,又称修撰,掌修国史)郑公乔年于淮西不当漕运,在冶父(今安徽庐江县东北)这个地方,创寺迎请道川禅师开法接众。上堂日,道川禅师示众云:
   “群阴剥尽一阳生,草木园林尽发萌。
    唯有衲僧无底钵,依前盛饭又盛羹。”
  又举“雪峰一日登座,拈拄杖东觑,曰:‘东边底。’又西觑,曰:‘西边底。诸人还知么?’掷下拄杖,曰:‘向这里会取。’”道川禅师遂就此公案,作颂曰:
  ”东边觑了复西观,拄杖重重话岁寒。
   带雨一枝花落尽,不烦公子倚栏干。”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58.云居道膺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幽州玉田人。童年时即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延寿寺出家。
二十五岁始受具足戒。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
  初礼洞山,洞山禅师便问:“甚处来?”
  道膺禅师道:“翠微来。”
  洞山禅师道:“翠微有何言句示徒?”
  道膺禅师道:“翠微供养罗汉。某甲问:‘供养罗汉,罗汉还来否?’微曰:‘你每日噇(chuang,吃)个甚么?’”
  洞山禅师道:“实有此语否?”
  道膺禅师道:“有。”
  洞山禅师道:“不虚参见作家来!”
  说完,洞山禅师又问:“汝名甚么?”
  道膺禅师道:“道膺。”
  洞山禅师道:“向上更道。”
  道膺禅师道:“向上即不名道膺。”
  洞山禅师道:“与老僧祇对(回答)道吾底语一般。”
  道膺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禅师道:“阇黎,他后有把茅盖头(结庵住山接众),忽有人问,如何祇对?”
  道膺禅师道:“道膺罪过。”
  洞山禅师又问道膺禅师:“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日本)作王,是否?”
  道膺禅师道:“若是思大,佛亦不作。”
  洞山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一日,洞山禅师问道膺禅师:“甚处去来?”
  道膺禅师道:“蹋(踏)出来。”
  洞山禅师道:“那(哪)个堪住?”
  道膺禅师道:“那(哪)个山不堪住?”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国内总被阇黎占却。”
  道膺禅师道:“不然。”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子得个入路。”
  道膺禅师道:“无路。”
  洞山禅师道:“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
  道膺禅师道:“若有路,即与和尚隔山(亦作生)去也。”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便印可道:“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
  一日,道膺禅师向洞山禅师举南泉勘僧之公案--南泉(普愿)问僧:“讲甚么经?”僧曰:“弥勒下生经。”泉曰:“弥勒几时下生?”僧曰:“见(现)在天宫,当来下生。”泉曰:“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举完之后,道膺禅师便问洞山禅师:“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
  洞山禅师被道膺禅师这一问,直问得禅床震动,说道:“膺阇黎,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炉震动,今日被子一问,直得通身汗流!”
  道膺禅师后结庵于三峰,住在那儿隐修,经常十几天不回寺院过堂(用斋)。
  洞山禅师问:“子近日何不赴斋?”
  道膺禅师道:“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洞山禅师一听,便呵斥道:“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到了晚上,道膺禅师来到丈室。
  洞山禅师召唤道:“膺庵主。”
  道膺禅师应诺。
  洞山禅师道:“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道膺禅师默然无语,于是便回庵,接着寂然宴坐。天神再也找不到道膺禅师。这样过了三天,天神也就不再来送饭了。
  一日,洞山禅师又勘问道膺禅师:“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
  道膺禅师道:“始成孝养。”
  经过多番锤炼,道膺禅师的证悟已趋玄化。从此以后,洞山禅师便许可道膺禅师为其入室弟子中的领袖。
  道膺禅师初住三峰,因缘不契,其化未广,后开法于云居山,一时四众臻萃,道誉遐迩。
  曾有上堂法语云:“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亦不干自己事,自余是甚么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淆讹。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蔟(cu,同簇)锦,亦无用处,未离情识在。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若有一毫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氂,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不见道,从门入者非宝,棒上不成龙,知么?”
  此段开示极恳切,真学道者切不可放过。
  道膺禅师示寂于天复元年(901)。谥弘觉禅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0:35 , Processed in 0.17718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