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59.道膺禅师座下僧悟因缘
  一日,云居道膺禅师座下有僧在寮房内念经,恰好道膺禅师从窗外经过。
  道膺禅师便隔着窗户问那僧:“阇黎念者是甚么经?”
  那僧回答道:“《维摩经》。”
  道膺禅师道:“不问《维摩经》,念者是甚么经?”
  那僧言下大悟。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60.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今江西境内)疏山匡仁禅师,又作光仁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吉州新淦(gan,今江西清江县)人。少年时投本州元证禅师落发出家。匡仁禅师虽然生得矮小丑陋,但是精于言辩,众莫能及。后辞师往东都听习经论,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觉得沉入义理、数他人宝,与他出家的本怀相去甚远,他说:“寻行数墨,语不如默。舍已求人,假不如真。”于是便放弃所学,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随众参请。其悟道过程,颇多周折。
  初到洞山,匡仁禅师恰好碰上洞山禅师早参。
  匡仁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来,问道:“未有之言,请师示诲。”
  [未有之言,即是万法未生之前,乃指自性或真如实相边事]
  洞山禅师道:“不诺无人肯(你若不应答,别人也就无法印可你)。”
  匡仁禅师道:“还可功(功用、人为造作)也无?”
  洞山禅师道:“你即今还功得么?”
  匡仁禅师道:“功不得即无讳(回避)处。”
  后来又有一天,洞山禅师上堂云:“欲知此事,直须如枯木生花,方与他合。”
  匡仁禅师问:“一切处不乖时如何?”
  洞山禅师道:“阇黎,此是功勋边事。幸有无功之功,子何不问?”
  匡仁禅师道:“无功之功,岂不是那边人?”
  洞山禅师道:“大有人笑子(你)恁么问。”
  匡仁禅师道:“恁么则迢然去(相去遥远)也。”
  洞山禅师道:“迢然非迢然,非不迢然。”
  匡仁禅师问:“如何是迢然?”
  洞山禅师道:“唤作那边人,即不得。”
  匡仁禅师又问:“如何是非迢然?”
  洞山禅师道:“无辨处。”
  接着,洞山禅师便问匡仁禅师:“空劫无人家,是甚么人住处?”
  匡仁禅师道:“不识。”
  洞山禅师道:“人还有意旨也无?”
  匡仁禅师道:“和尚何不问他?”
  洞山禅师道:“现问次。”
  匡仁禅师道:“是何意旨?”
  洞山禅师道却不回答。
  洞山禅师圆寂后,匡仁禅师无由请益,遂投潭州大沩禅师(灵祐)座下,当时他正好赶上沩山禅师示众道:“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始得。”
  匡仁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如何是不落声色句?”
  沩山禅师没有答话,却竖起拂子。
  匡仁禅师道:“此是落声色句。”
  沩山禅师于是便放下拂子,回方丈寮去了。
  匡仁禅师不契其旨,便辞别香严和尚(智闲),准备前往他方参学。香严和尚当时亦在沩山座下。
  香严和尚问:“何不且住?”
  匡仁禅师道:“某甲与和尚无缘。”
  香严和尚便问:“有何因缘,试举看。”
  匡仁禅师于是便把自己参沩山禅师之过程告诉了香严和尚。
  香严和尚道:“某甲有个话。”
  匡仁禅师问:“道甚么?”
  香严和尚道:“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匡仁禅师道:“元来此中有人。”说完便嘱咐香严和尚说:“向后有住处,某甲却来相见。”
  匡仁禅师离开沩山后,沩山禅师问香严和尚:“问声色话底矮阇黎在么?”
  香严和尚道:“已去也。”
  沩山禅师问:“曾举向子(你)么?”
  香严和尚道:“某甲亦曾对(应答)他来。”
  沩山禅师道:“试举看。”
  香严和尚于是把他跟匡仁禅师说的话告诉了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问:“他道甚么?”
  香严和尚道:“深肯某甲。”
  沩山禅师一听,便哑然失笑,说道:“我将谓这矮子有长处,元(原)来只在这里。此子向去,若有个住处,近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
  匡仁禅师听说福州大沩安和尚曾示众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于是便特地入岭,投大沩安和尚座下。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大沩安和尚在泥墙壁。
  匡仁禅师便走上前问道:“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
  大沩安和尚道:“是。”
  匡仁禅师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大沩安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盘,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匡仁禅师跟在后面,说道:“某甲三千里卖却布单,特为此事而来,和尚何得相弄?”
  大沩安和尚一听,便唤侍者取二百钱给匡仁禅师,让他离开,并且嘱咐道:“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在。”
  第二天,大沩安和尚上堂,匡仁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法身之理,理绝玄微,不夺是非之境,犹是法身边事。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大沩安和尚没有吭声,却举起拂子。
  匡仁禅师道:“此犹是法身边事。”
  大沩安和尚反问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匡仁禅师便从大沩安和尚手中一把夺过佛子,折断扔在地上,然后回到大众中。
  大沩安和尚叹息道:“龙蛇易辨,衲子难瞒。”
  离开大沩安和尚之后,匡仁禅师又听说婺州明招谦和尚正出世接众。而且谦和尚是一只眼,于是,匡仁禅师便径往礼拜。
  谦和尚问:“甚处来?”
  匡仁禅师道:“闽中来。”
  谦和尚道:“曾到大沩否?”
  匡仁禅师道:“到。”  
  谦和尚问:“有何言句?”
  匡仁禅师便把自己参大沩安和尚的经过告诉了谦和尚。
  谦和尚一听,便道:“沩山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知音。”
  匡仁禅师仍然没有省悟。反过来却问谦和尚:“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谦和尚道:“却使沩山笑转新。”
  匡仁禅师终于言下大悟,遂感叹道:“沩山元(原)来笑里有刀!”说完便向大沩安和尚所在方向,遥望礼拜,悔过忏谢。
  匡仁禅师悟道后,听说香严和尚正出世传法,于是记起先前分手所说过的话。为了不爽前约,匡仁禅师便前往造访。
  香严和尚上堂,有僧问:“不求诸圣、不重已灵时如何?”香严和尚道:“万机休罢,千圣不携。”
  匡仁禅师在众中便作呕吐声,说道:“是何言欤?”
  香严和尚一听此语,便下座,问匡仁禅师道:“适对此僧语必有不是,致招如是,未审过在甚么处?”
  匡仁禅师道:“万机休罢,犹有物在。千圣不携,亦从人得。如何无过?”
  香严和尚道:“却请道。”
  匡仁禅师道:“若教某甲道,须还师资礼始得。”
  香严和尚于是便具礼礼拜,接着又开始刚才的对话。
  匡仁禅师道:“何不道肯诺不得全?”
  香严和尚道:“肯又肯个甚么?诺又诺于阿谁?”
  匡仁禅师道:“肯即肯他千圣,诺即诺于已灵。”
  香严和尚一听,便道:“恁么道,向去倒屙三十年在。”
  匡仁禅师后又来到夹山善会和尚处。
  趁夹山和尚上堂时,匡仁禅师便问:“承师有言,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如何是非目前法?”
  夹山和尚道:“夜月流辉,澄潭无影。”
  匡仁禅师一听,便作掀禅床的姿势。
  夹山和尚道:“阇黎作么生?”
  匡仁禅师道:“目前无法,了不可得。”
  夹山和尚于是便赞叹道:“大众看取,这一员战将。”
  匡仁禅师一度回故里,出住蓝田道场。后又迁疏山。匡仁禅师临迁化时,有偈示众云:
    “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61.龙牙居遁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龙牙山居遁证空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俗姓廓,抚州(今江西抚州)人。十四岁于吉州满田寺出家,后往嵩岳受戒。从此以后,他开始策杖游方,遍参禅师。
  一日,龙牙禅师问翠微和尚:“学人自到和尚法席一个余月,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
  翠微和尚道:“嫌甚么?”
  龙牙禅师一听,茫然莫测其旨。
  于是便前往参礼洞山良价禅师。
  洞山禅师道:“争怪得老僧?”
  龙牙禅师仍然不明白。
  于是他又回来,再问翠微和尚:“如何是祖师意?”
  翠微和尚道:“与我将禅板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禅板递给翠微和尚,翠微和尚接过禅板,举起就打。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无奈之下,龙牙禅师又前往参问临济禅师:“如何是祖师意?”
  临济禅师道:“与我将蒲团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蒲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后来有位僧人问龙牙禅师:“和尚行脚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明也未?”
  龙牙禅师道:“明即明也,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禅师后来又参德山禅师。
  初见德山,龙牙禅师便问:“学人仗镆邪(鎁)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
  龙牙禅师道:“头落也。”
  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龙牙禅师后来将参德山禅师的这段因缘告诉了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便问:“德山道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无语。”
  洞山禅师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
  龙牙禅师一听便知过,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龙牙禅师一听,这才恍然大悟。
  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后受湖南马氏之邀请,住龙牙山妙济禅苑,开法接众,号证空大师。座下有徒众五百余人。
  龙牙禅师接人,语言虽平实,但干净利索,决不留一丝一毫的尾巴。试举数则如下:
  1.问:“十二时中如何著力?”师(龙牙禅师)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
  2.问:“终日区区(辛苦奔波),如何顿息?”师曰:“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3.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乃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没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大不容易。”
  4.问:“古人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
  5.问:“二鼠侵藤时如何?”师曰:“须有隐身处始得。”曰:“如何是隐身处?”师曰:“还见侬家么?”
  6.问:“知有底人,为甚么却有生死?”师曰:“恰似道者未悟时。”
  7.问:“如何是无事沙门?”师曰:“若是沙门,不得无事。”曰:“为甚么不得无事?”师曰:“觅一个也难得。”
  龙牙禅师示寂于后梁龙德三年(923)。春秋八十九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62.华严休静禅师悟道因缘  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初在澧州洛浦山(又称乐普山)元安禅师座下作维那。  一日,休静禅师白槌普请(击槌召集大众参加劳动),吩咐众人道:“上间般(搬)柴,下间锄地。”   当时,首座和尚便问他:“圣僧作甚么?”   休静禅师道:“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   首座和尚一听,便休。  休静禅师后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  一日,休静禅师入室参请,问洞山禅师:“学人无个理路,未免情识运为。”   洞山禅师反问道:“汝还见有理路也无?”   休静禅师道:“见无理路。”   洞山禅师便进一步追问:“甚处得情识来?”   休静禅师道:“学人实问。”   洞山禅师道:“恁么则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休静禅师疑惑不解,问道:“万里无寸草处,还许某甲去也无?”   洞山禅师道:“直须恁么去。”   休静禅师言下有省。  后来有一次,休静禅师正在搬柴。洞山禅师一见,便一把抓住他,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   休静禅师道:“反侧!反侧!”   洞山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了,遂印可道:“汝记吾言,向南住,有一千人;向北住,止三百而已。”   休静禅师最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座下徒众果然满一千人。不久,休静禅师又应后唐国主庄宗李存勖之请,入帝都弘化,其徒众果然只有三百人。  一天,庄宗请众僧入内赴斋,休静禅师亦在其中。庄宗见其他大师大德都在看经,唯有休静禅师及其徒众不看经,觉得很奇怪,便问:“师为甚么不看经?”休静禅师道:“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国家太平,政通人和,无为而治,既用不着传天子之令,也用不着唱太平歌,因为这一切都是多余的)。”   庄宗道:“师一人即得,徒众为甚么也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庄宗又问:“大师大德为甚么总看经?”   休静禅师道:“水母元(原)无眼,求食须赖虾。”   庄宗道:“既是后生,为甚么却称长老?”   休静禅师道:“三岁国家龙凤子,百年殿下老朝臣(皇帝虽然年少,只有三岁,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百岁的老人年纪虽大,在殿下犹得称臣)。”   休静禅师晚年游方于河朔,后于平阳示灭。荼毗后,获舍利无数,徒众分建四塔:一晋州,一房州,一终南山逍遥园,一华严寺。谥宝智禅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63.北院通禅师悟道因缘
  益州(今四川成都)北院通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夹山善会禅师座下。
  一日,夹山禅师上堂云:“坐断主人公,不落第二见。”
  通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来,说道:“须知有一人不合伴。”
  夹山禅师道:“犹是第二见。”
  通禅师于是一把将禅床掀倒。
  夹山禅师问:“老兄作么生?”
  通禅师道:“待某甲舌头烂,即向和尚道。”
  第二天,通禅师又入室参礼夹山禅师。
  通禅师问:“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
  夹山禅师道:“是。”
  通禅师一听,又将禅床掀倒,并叉手而立。
  夹山禅师突然站起来,打了通禅师一拄杖。
  通禅师便退下去。
  因在夹山会下不能契旨,通禅师后来又投洞山良价禅师座下,随众参学请益。通禅师虽然用功精勤,然未能发明心地。于是他心里非常着急,又想辞别洞山,入岭参请其他大德。
  洞山禅师道:“善为!飞猿岭峻,好看!”
  通禅师深思良久。
  洞山禅师唤道:“通阇黎!”
  通禅师应诺。
  洞山禅师道:“何不入岭去?”
  通禅师言下有省,于是决定继续留在洞山禅师身边,不再入岭参学。时人皆称之“镢头通”。
  洞山禅师圆寂后,通禅师便往益州北通院弘化。圆寂后谥证真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64.钦山文邃禅师悟道因缘  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澧县)钦山文邃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百丈禅师之法嗣)受业,当时岩头全奯、雪峰义存禅师亦在大慈座下参学。岩头和雪峰通过观察文邃禅师的言谈举止,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便经常带着他游方参学。  当时,岩头和雪峰均已开悟,并获德山禅师的印记。而文邃禅师则因为因缘不契,虽屡蒙德山禅师激扬启发,却仍然疑滞未悟。  一日,文邃禅师问德山禅师:“天皇也恁么道,龙潭也恁么道,未审和尚作么生道?”   德山禅师道:“汝试举天皇、龙潭道底看。”   文邃禅师刚要上前说话,德山禅师举起拄杖便打。  德山禅师这一拄杖打重了,文邃禅师被送进了延寿堂养伤。  文邃禅师很委屈地说道:“是则是,打我太煞(太过、太狠)!”   岩头和尚道:“汝恁么道,他后不得道见德山来。”   文邃禅师后来参洞山良价禅师,于言下发解,因而成为他的法嗣。  二十七岁那年,文邃禅师住钦山开法。他曾当众反省自己当年在参洞山良价禅师过程中所犯的过失:  洞山禅师问他:“甚么处来?”   文邃禅师道:“大慈来。”   洞山禅师道:“还见大慈么?”   文邃禅师道:“见。”   洞山禅师问:“色前见,色后见?”   文邃禅师道:“非色前后见。”   洞山禅师一听,便默然不理他。  举完此经历之后,文邃禅师感慨道:“离师太早,不尽师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65.杭州佛日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佛日本空禅师,云居道膺禅师之法嗣。初游天台山,曾公开宣称:“如有人夺得我机者,即吾师矣。”后投江西云居道膺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云居和尚,佛日禅师便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云居和尚道:“卸却业身来,与子相见。”   佛日禅师道:“业身已卸。”   云居和尚便问:“珠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心悦诚服地留在云居和尚身边,朝夕入室请益。当时,佛日禅师才十三岁。  四年后,佛日禅师辞别云居和尚,往参夹山善会禅师。佛日禅师刚进门,便碰见寺院里的维那师。  维那一见佛日禅师,以为他是来挂单的,便道:“此间不著后生。”   佛日禅师道:“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谒和尚。”   维那于是便向夹山禅师禀报。夹山禅师答应接见他。  佛日禅师还未来得及登上台阶,夹山禅师便问:“甚处来?”   佛日禅师道:“云居来。”   夹山禅师道:“即今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道:“在夹山顶上。”   夹山禅师道:“老僧行年在坎,五鬼临身。”   佛日禅师准备登上台阶礼拜,夹山禅师却问道:“三道宝阶,从何而上?”   佛日禅师道:“三道宝阶,曲为今时。向上一路,请师直指。”   夹山禅师便作揖,佛日禅师于是上阶礼拜。  夹山禅师又问:“阇黎与甚么人同行?”   佛日禅师道:“木上座。”   夹山禅师道:“何不来相看老僧?”   佛日禅师道:“和尚看他有分。”   夹山禅师问:“在甚处?”   佛日禅师道:“在堂中。”   夹山禅师于是在佛日禅师的陪同下,来到堂中。佛日禅师便拿起拄杖,把它掷在夹山禅师的面前。  夹山禅师问:“莫从天台得否?”   佛日禅师道:“非五岳之所在。”   夹山禅师又问:“莫从须弥得否?”   佛日禅师道:“月宫亦不逢。”   夹山禅师道:“恁么则从人得也。”   佛日禅师道:“自己尚是冤家,从人得,堪作甚么?”   夹山禅师知道他已悟,便道:“冷灰里有一粒豆爆。”说完便唤维那:“明窗下安排著。”   佛日禅师问:“未审明窗还解语也无?”   夹山禅师道:“待明窗解话,即向汝道。”   第二天,夹山禅师上堂,问:“昨日新到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来应喏。  夹山禅师问:“子未到云居已前,在甚么处?”   佛日禅师道:“天台国清。”   夹山禅师道:“吾闻天台有潺潺之瀑,渌渌之波,谢子远来,此意如何?”   佛日禅师道:“久居岩谷,不挂松萝。”   夹山禅师道:“此犹是春意,秋意作么生?”   佛日禅师默然良久。  夹山禅师道:“看君只是撑船汉,终归不是弄潮人。”   过了几天,寺院普请(全寺上下僧众一起作务),维那命令佛日禅师送茶。  佛日禅师道:“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   维那道:“奉和尚处分(这是奉大和尚的安排)。”   佛日禅师道:“和尚尊命即得(既是大和尚的安排,那我就送茶)。”   于是便将茶送至大伙儿干活的地方,摇着茶瓯,哗哗作声。  夹山禅师回头看了他一眼。  佛日禅师道:“酽茶三五碗,意在钁头边。”   夹山禅师道:“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   佛日禅师道:“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说完便给大众行茶。  当时,所有参加劳动的人都抬头看着他们俩。  佛日禅师道:“大众鹤望,请师一言。”   夹山禅师道:“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佛日禅师道:“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   夹山禅师一听,高兴地说道:“大人!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   佛日禅师得法后,住杭州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黄檗山慧禅师悟道因缘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黄檗山慧禅师,疏山匡仁禅师之法嗣,洛阳人。少时出家,专学经论,后又增受菩萨戒。通过一段时间对戒律的研究和修持,慧禅师深感戒律深邃驳杂,微细难防。
  一日,他大发感叹道:“大士摄律仪,与吾本受声闻戒,俱止持、作犯也。然于篇聚增减,支本通别,制意且殊。既微细难防,复于摄善中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
  [意思是说,菩萨戒中的摄律仪戒,与我过去所受的声闻戒,都是讲止、持、作、犯,但是在篇幅长短、戒条增减、支(枝末)本(根本)通(相同)别(差别)、制戒用意等方面,颇多不同。既然摄律仪戒中的这些复杂的规定细微难防,加上摄善法戒中的种种要求,能实行的也很少,更何况修持饶益有情戒呢!再说世间如梦幻泡影,身命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于是,他便放弃了经论、戒律等义学方面的学习,想投身于水,以肉体布施于水中的鳞甲之类。主意已定,他便来到河边,准备投河。就在这时,他偶然碰到两位禅者。通过交谈,两位禅者知道了他的苦恼,便指点他说:“南方颇多知识,何滞于一隅?”
  慧禅师接受了二位禅者的劝告,遂回心转意,决心南下参学。当时,正是宋金对峙的时候,关津守得很紧,出入非常不容易。慧禅师便央求守关的官吏,说道:“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也。”官吏明白了他的求道志向,便不再阻止他,让他过关,并且对他说:“师既为法忘身,回时愿无吝所闻。”慧禅师欣然答应了,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不久,慧禅师便来到疏山(今江西抚州境内)匡仁和尚座下。
  一日,匡仁和尚坐在法堂里接受大众的参问。
  慧禅师先顾视大众,然后提问道:“刹那便去时如何?”
  匡仁和尚道:“逼塞虚空,汝作么生去?”
  慧禅师道:“逼塞虚空,不如不去。”
  匡仁禅师一听,便不再理会他。
  下堂后,慧禅师向首座和尚请益。
  首座和尚道:“适来祇对(回答)甚奇特。”
  慧禅师道:“此乃率尔,敢望慈悲,开示愚昧。”
  首座和尚道:“一刹那间还有拟义否?”
  慧禅师被这一问,言下顿省,于是便礼谢首座和尚。
  慧禅师悟道后,便留在南方传法,后住黄檗山,继任祖席。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67.石门献蕴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石门献蕴禅师,青林师虔禅师之法嗣,洞山良价禅师之嫡孙,京兆人。姓氏不详。出家后,他一度云游参学,遍历诸禅席。
  后投青林师虔禅师座下。
  一日,献蕴禅师问青林和尚:“如何用心,得齐于诸圣?”
  青林和尚仰面良久,说道:“会么?”
  献蕴禅师道:“不会。”
  青林和尚道:“去!无子用心处。”
  献蕴禅师便礼拜。就在额头触地的时候,他豁然契悟。从此以后,他便不再四处游方了,而是留在青林和尚的座下,充当园头(负责种植和管理菜果花木)。
  一次,献蕴禅师从园里归来,侍立次,青林和尚勘问道:“子今日作甚么来?”
  献蕴禅师道:“种菜来。”
  青林和尚又问:“遍界是佛身,子向甚处种?”
  献蕴禅师道:“金鉏(chu,同“锄”)不动土,灵苗在处(随处)生。”
  青林和尚一听,便欣然微笑。
  一日,青林和尚来到园子里,呼唤道:“蕴阇黎!”
  献蕴禅师应喏。
  青林和尚道:“剩(更、更加)栽无影树,留与后人看。”
  献蕴禅师便问:“若是无影树,岂受栽邪?”
  青林和尚道:“不受栽且止,你曾见他枝叶么?”
  献蕴和尚道:“不曾见。”
  青林和尚道:“既不曾见,争知不受栽?”
  献蕴禅师道:“只为不曾见,所以不受栽。”
  青林和尚便点头称道:“如是!如是!”
  青林和尚将入寂时,曾召唤献蕴禅师的名字,献蕴禅师应诺。
  青林和尚道:“日转西山后,不须取次(任意、随便,引申为充裕、宽舒)安。”
  献蕴禅师道:“雪满金檀树,灵枝万古春。”
  青林和尚又问:“或有人问你金针线囊事(原指家务事,这里比喻本分事),子道甚么?”
  献蕴禅师道:“若是毛羽相似者,某甲终不敢造次(粗率、轻易)。”
  青林和尚圆寂后,献蕴禅师初住南岳之兰若。后住夹山,途经潭州的时候,楚王马氏出城延请,从师问法。
  楚王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大道?”
  献蕴禅师道:“好大哥,御驾六龙千古秀,玉街排仗出金门。”
  楚王一听大喜,便请献蕴禅师入天册府,供养数日,之后方至夹山。
  因为献蕴禅师接众时,经常用“好大哥”这一口头语,故时人皆称他“大哥和尚”。
  献蕴禅师在夹山住了不多久,便赶上蛮夷作乱。他不得不离开夹山,迁至湖北襄州凤凰山,创石门寺。从此,献蕴禅师就一直住在那里开法接众,再振宗风,一直到他入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168.洞山座下僧悟道因缘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   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   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   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   说完,良价禅师又对众人道:“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合得他衣钵。汝道甚么人合得?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甚么语?”   当时有一位上座僧,下堂后,直入丈室,参礼良价禅师,连下九十六转语,都不契旨,最后一转语,始契良价禅师之意。  良价禅师道:“阇黎何不早恁么道?”   就在良价禅师和上座僧酬答的过程中,另有一僧暗中偷听,遗憾的是,他没有听清楚上座僧最末后的那一转语是什么。  当上座僧出来之后,那僧便跟在后面,向他请益。上座僧却不肯说破。于是,那僧便天天缠着他,坚决要他说破。这样缠了三年,上座僧终不肯为他说破。   一日,那僧生病了,想起三年来他天天请上座僧为他开示,但都遭到了上座僧的拒绝,心里以为上座僧吝法,越想越气愤不平,便道:“某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去!”   于是,他便爬起来,持刀来到上座僧的寮房,告诉上座僧说:“若不为某举,即杀上座去也。”   上座僧一听,心里很恐惧,便说道:“阇黎且待,我为你举。”于是为那僧开示道:“直饶将来,亦无处著。”   [即使是我和盘托出,告诉你了,亦无处可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一法。若认为修行到了最后,有个住处,是为大病。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无住才是佛法的根本。]  那僧一听,豁然有省,当即便向上座僧礼拜忏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0:35 , Processed in 0.22286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