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169.大阳警玄禅师悟道因缘  郢州(今湖北钟祥)大阳山警玄禅师,为避国讳,易名警延,梁山缘观禅师之法嗣,俗姓张,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祖上为金陵人,其叔父为沙门,法号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禅师少年时,神观奇伟,威重有德,日中一食,后依叔父智通禅师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成为大僧。  一日,听某人讲《圆觉经》,警玄禅师问道:“讲者,何名圆觉?”   讲者道:“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以觉尽无余为义。”   警玄禅师一听,便笑道:“空诸所有,岂名圆觉?”   讲者一听,大为惊诧,遂赞叹道:“是儿齿少而卓识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正如以秽食置宝器,其可哉(怎么能行呢)!”   智通禅师知道此事后,便令警玄禅师游方参学。  警玄禅师初礼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梁山缘观禅师,便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梁山和尚指着墙壁上的观音像,说道:“这个是吴处士画。”   警玄禅师正要开口插话,梁山和尚急忙问道:“这个是有相底,那个是无相底?”   警玄禅师一听,当下有省,便礼拜。  梁山和尚道:“何不道取一句?”   警玄禅师道:“道即不辞,恐上纸笔。”   梁山和尚笑道:“此语上碑去在。”   于是,警玄禅师便呈偈云:    “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   梁山和尚一听,欣然赞叹道:“洞山之宗可倚(曹洞宗旨可赖此人传续)”。  从此,警玄禅师声名大噪。  梁山和尚灭度后,警玄禅师便离开梁山,前往大阳(湖北钟祥),礼谒慧坚禅师。慧坚禅师坚决要把法席让给警玄禅师来主持,而自己则退居一室。于是警玄禅师便答应留下来住山。  警玄禅师继承了大阳法席之后,深感先德咐嘱责任之重大。为了保证宗风不堕,他精心操持,勤于接众,足不越限,胁不至席,凡五十年。奈何宗门不振,法嗣难觅!警玄禅师虽年高八十,前后座夏六十一年,却仍然没有找到可以继承其法脉的人。无奈之下,他只好请求叶县归省禅师的弟子浮山法远帮助他寻址找一个合适的法器,以续薪传。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受浮山法远禅师之嘱托,投子义青禅师终于接续了曹洞法脉。此时,警玄禅师已入灭四十七年。  警玄禅师圆寂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警玄禅师平生接众,有三句、三堕和五位颂,一时响彻丛林,颇有洞山遗风。  三句--   “诸禅德,须明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无宾主,第三句兼带去。一句道得师子嚬呻,二句道得师子反掷,三句道得师子踞地。纵也周遍十方,擒也一时坐断。正当恁么时,作么生通得个消息?若不通得个消息?来朝更献楚王看。”   “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师曰:“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   “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师曰:“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   “如何是体明无尽句?”师曰:“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   “如何是师子嚬呻?”师曰:“终无回顾意,争肯落平常。”   “如何是师子返掷?”师曰:“周旋往返全归父,繁兴大用体无亏。”   “如何是师子踞地?”师曰:“迥绝去来机,古今无变异。”   三堕--   警玄禅师曾经解释曹山三种堕,认为此三语须明得转位始得。  “一作水牯牛,是类堕。”师曰:“是沙门转身语,是异类中事。若不晓此意,即有所滞。直是要伊一念无私,即有出身之路。”   “二不受食,是尊贵堕。”师曰:“须知那边了,却来这边行履。若不虚此位,即坐在尊贵。”   “三不断声色,是随堕。”师曰:“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乃曰:“声不自声,色不自色,故云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   五位颂--   “正中偏,一轮皎洁正当天。宛转虚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圆。  偏中正,休观朗月秦时镜。隐隐犹如日下灯,明暗混融谁辨影。  正中来,脉路玄玄绝迂迴。静照无私随处现,如行鸟道人廛开。  偏中至,法法无依即智智。横身物外两不伤,妙用玄玄善周备。  兼中到,叶路当风无中道。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70.投子义青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今安徽安庆)投子义青禅师,大阳玄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青社(安徽舒州境内)人。义青禅师七岁时于妙相寺出家,试经得度。出家后,先习《百法论》,学了不多久,义青禅师便深感滞于名相,无有了期,慨叹道:“三祇涂(途)远,自困何益?”于是便放弃《百法论》,又前往洛阳听习《华严经》,不久即能贯通其义。一次,义青禅师在读诸林菩萨偈子的时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时,猛然省悟道:“法离文字,宁可讲乎?”于是便当即离开讲肆,行脚诸方,参礼禅德。人称“青华严”。  当时,浮山法远圆鉴禅师正住在会圣岩。一天晚上,浮山法远禅师得一梦,梦见自己养了一只青色的鹰。醒来以后,觉得是一个吉兆。果然,第二天早晨,义青禅师来了。浮山禅师一见,非常高兴,便请他在会圣岩住下,并建议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之公案。  其公案是这样的--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义青禅师于是遵照浮山禅师的教导,认真地将这一公案参了三年。  一日,浮山禅师问他:“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   义青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浮山禅师一把掩住他的嘴。  义青禅师当即豁然开悟,便礼拜。  浮山禅师见他礼拜,便问道:“汝妙悟玄机邪?”   义青禅师道:“设有也须吐却。”   当时,资侍者亦在旁,说道:“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   义青禅师便回头看了他一眼,说道:“合取狗口!若更忉忉(啰嗦、唠叨),我即便呕。”   义青禅师悟道后,继续在浮山禅师座下呆了三年。在这三年期间,浮山禅师不时地向他开示洞山宗旨,义青禅师皆能一一妙契。于是,浮山禅师便把大阳警玄禅师的顶相、皮履、直裰,交付给义青禅师,并叮嘱道:“代吾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宜护持。”并书偈送给义青禅师云:   “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    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    金凤宿龙巢,宸(chen)苔岂车碾。”   义青禅师临走时,浮山禅师又嘱咐他往依圆通法秀禅师。  义青禅师来到圆通法秀禅师座下后,每天无所参问,只是在禅堂里嗜睡而已。执事僧呵斥他,他也不理睬。  于是执事僧便报告圆通禅师道:“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   圆通禅师便问:“是谁?”   执事僧道:“青上座。”   圆通禅师便道:“未可,待与按过(暂不要行规法,待我勘验一下他。)”   于是,圆通禅师便拿着拄杖来到禅堂,见义青禅师正在睡觉,便敲着禅床呵斥他说:“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   义青禅师道:“和尚教某何为(和尚教我干什么呢)?”   圆通禅师道:“何不参禅去?”   义青禅师道:“美食不中饱人吃。”   圆通禅师道:“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奈何有人不认可你)!”   义青禅师道:“待肯,堪作甚么(要他认可,那我还堪作什么)?”   圆通禅师一听,便问道:“上座曾见甚么人来?”   义青禅师道:“浮山。”   圆通禅师便道:“怪得恁么顽赖(怪不得这样调皮捣蛋)!”   说完,便与义青禅师握手,相视而笑,回方丈寮去了。  从此以后,义青禅师声名远扬。  义青禅师离开圆通法秀禅师后,初住白云传法,后又迁居投子山,一时其座下法将如林。  曾有上堂法语:“孤村陋店,莫挂瓶杯。祖佛玄关,横身直过。早是苏秦触塞,求路难回。项主临江,何逃困命。诸禅德到这里,进则落于天魔,退则沉于鬼趣。不进不退,正在死水中。诸仁者,作么生得平稳去?”良久曰:“任从三尺雪,难压寸灵松。”   又有五位颂并序:“夫长天一色,星月何分。大地无偏,枯荣自异。是以法无异法,何迷悟而可及。心不自心,假言象而提唱。其言也,偏圆正到,兼带叶通。其法也,不落是非,岂关万象。幽旨既融于水月,宗源派混于金河。不坠虚凝(顽空),回途复妙。”颂曰:  “正中偏,星河横转月明前。彩气夜交天未晓,隐隐俱彰暗里圆。   偏中正,夜半天明羞自影。朦朦雾色辨何分,混然不落秦时镜。   正中来,火里金鸡坐凤台。玄路倚空通脉上,披云鸟道出尘埃。   兼中至,雪刃笼身不回避。天然猛将两不伤,暗里全施善周备。   兼中到,解走之人不触道。一般拈掇与君殊,不落是非方始妙。”   义青禅师圆寂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春秋五十二岁。有辞世偈云: “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71.福岩审承禅师悟道因缘
  南岳福岩审承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大阳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审承禅师侍立次,大阳禅师问道:“有一人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周匝火围,若亲近得此人,大敞廛(chan,市肆聚居之地)开;若亲近不得,时中以何为据?”
  审承禅师道:“六根不具,七识不全。”
  [这里的“此人”指自性、实相、第一义谛,它无形无相,不可以用心意识来认取,亦不可以用语言来描画。故审承禅师道:“六根不具,七识不全。”]
  大阳禅师担心审承禅师此答仍有可能是言语知见,故继续勘验道:“你教伊出来,我要见伊。”
  审承禅师道:“适来别无左右祇对和尚(刚才左右没有别人回答和尚)。”
  大阳禅师道:“官不容针。”
  [“官不容针”一句,在禅林中经常与“私通车马”连用,意思是说第一义谤,须究竟彻悟始得,不容半点疑拟和言说,不容半点不到位和拖泥带水,如同官府验关,戒备森严,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也不得有一丝一毫地宽宥,没有人情可讲。然而就方便接众而言,却不妨有种种言说方便,连车马这么大的东西亦可以通过。]
  审承禅师一听,当下有省,便礼拜。
  审承禅师悟道后,住南岳福岩接众。
  一日,相公李特上山参礼审承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审承禅师便指着庭前的一棵柏树。
  李相公不明其旨,于是又问。审承禅师又如是作答。
  这样三问三答,李相公终于有省,于是呈颂曰:
   “出没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柏一株。”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72.罗浮显如禅师悟道因缘
  惠州罗浮山显如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人,姓氏未详。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大阳座下。
  一日,大阳和尚问显如禅师:“汝是甚处人?”
  显如禅师道:“益州。”
  大阳和尚道:“此去几里?”
  显如禅师道:“五千里。”
  大阳禅师道:“你与么来,还曾踏著么?”
  显如禅师道:“不曾踏著。”
  大阳和尚道:“汝解腾空那(耶)?”
  显如禅师道:“不解腾空。”
  大阳和尚道:“争得(怎得)到这里?”
  显如禅师道:“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
  大阳禅师道:“汝得超方三昧邪?”
  显如禅师道:“圣心不可得,三昧岂彰名。”
  大阳和尚于是赞叹道:“如是!如是!汝应信此即本体全彰,理事不二。善自护持。”
  显如禅师悟道后,即前往惠州罗浮山开法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73.白马归喜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姓氏籍贯不详。
  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学人蒙昧,乞指个入路。”
  大阳和尚道:“得(可以)。”
  说完便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才召唤归喜禅师的名字。归喜禅师便应喏。
  大阳和尚道:“与你个入路。”
  归喜禅师于是言下有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174.芙蓉道楷禅师悟道因缘
  东京天宁芙蓉道楷禅师,投子义青禅师之法嗣,俗姓崔,沂(yi)州(今山东临沂)人。道楷禅师自幼就学习道家的辟谷,隐居于伊阳山。长大后游京师,籍名于术台寺,参加试经(考试经典,以选拔合格出家人),因背诵《法华经》而得度出家。
  受具足戒后,道楷禅师便来到海会寺,礼谒投子义青禅师。
  初礼投子和尚,道楷禅师便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处也无?”
  投子和尚道:“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尧舜禹汤也无?”
  道楷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投子和尚便用拂子敲着他的嘴说:“汝发意来,早有三十棒也,”
  道楷禅师一听,当即开悟,并再次礼拜投子和尚。
  礼拜完毕,道楷禅师正准备走开,投子和尚道:“且来!阇黎。”
  但是,道楷禅师却不理睬。
  投子和尚又道:“汝到不疑之地邪?”
  道楷禅师一听,便用双手掩住自己的耳朵。
  道楷禅师悟道后,遂留在投子座下,充当典座。为了进一步钳锤他,投子和尚经常用机语来勘验道楷禅师。
  一日,投子和尚对他说:“厨务勾当不易。”
  道楷禅师道:“不敢。”
  投子和尚又问:“煮粥邪?蒸饭邪?”
  道楷禅师道:“人工(佣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饭。”
  投子和尚便问:“汝作甚么?”
  道楷禅师道:“和尚慈悲,放他闲去。”
  又一日,道楷禅师陪侍投子和尚在菜园子里行逛。投子和尚将拄杖递给道楷禅师,道楷禅师接过后便跟在投子和尚后面行走。
  投子和尚道:“理合恁么(从道理上讲,你该这么做吗)?”
  道楷禅师道:“与和尚提鞋挈杖,也不为分外。”
  投子和尚于是道:“有同行在。”
  道楷禅师便问:“那一人不受教?”
  投子和尚一听,便走开,不再理会。
  到了晚上,投子和尚问道楷禅师:“早来说话未尽。”
  道楷禅师道:“请和尚举。”
  投子和尚道:“卯生日,戌生月。”
  道楷禅师一听,便点灯来。
  投子和尚道:“汝上来下去,总不徒然。”
  道楷禅师道:“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
  投子和尚道:“奴儿婢子,谁家屋里无?”
  道楷禅师道:“和尚年尊,阙(缺)他不可。”
  投子和尚道:“得恁么殷勤!”
  道楷禅师道:“报恩有分。”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道楷禅师离开投子,一度回到故乡沂州,应道俗之请,住仙洞传法。后又居京师天宁寺。
  大观初年(1107),因开封尹李孝寿上奏徽宗皇帝,赞叹道楷禅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于是徽宗便派内臣携圣旨前往天宁寺,赐道楷禅师紫方袍一件,法号定照禅师。道楷禅师一方面对皇恩表示感谢,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有誓在先,不能接受。他上表请辞,说道:“出家时,尝有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苟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以此听许。今若不守本志,窃冒宠光,则佛法、亲盟背矣。”
  徽宗皇帝于是再一次降旨,坚决要道楷禅师接受恩赐。道楷禅师却仍然坚拒不从。于是徽宗皇帝大怒,欲治他抗旨之罪,遂命令棘寺(大理寺,专管刑讼)将他收监发落。寺吏(大理寺的官员)于是便吩咐有司,把道楷禅师发配到淄川(今山东淄博)。有司知道道楷禅师一向忠诚无伪,仅仅是因为冒犯了皇帝才被治罪的,因此心生怜悯。为了保护道楷禅师,有司希望道楷禅师说自己生病了,这样就可以免于处罚。于是,有司便提醒道楷禅师道:“长老枯瘁,有疾乎?”
  道楷禅师道:“平日有疾,今实无。”
  有司又道:“言有疾即于法免罪谴。”
  道楷禅师道:“岂敢侥幸称疾而求脱罪谴乎?”
  有司一听,便太息不已。道楷禅师于是便恬然地戴上刑具,踏上发配之路。一路上,道俗见到道楷禅师均流泪不止,跟着他的人络绎不绝,如同赶集一样。到了淄川,前来从道楷禅师参学的人越来越多。第二年冬天,徽宗皇帝便下令恢复了他的自由。
  于是,道楷禅师便在芙蓉湖心,结庵传法,一时道俗云集。
  道楷禅师曾示众云:“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著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又不是不知次第。不过翻头作尾,止于如此。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所以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你不见隐山至死不肯见人,赵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担拾橡栗为食,大梅以荷叶为衣,纸衣道者只披纸,玄泰上座只著布。石霜置枯木堂与人坐卧,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办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且从上诸圣,有如此榜样,若无长处,如何某得?诸仁者,若也于斯体究,的(确实)不亏人。若也不肯承当,向后深恐费力。山僧行业无取,忝主山门,岂可坐费常住,顿忘先圣付嘱?今者辄古人为住持体例,与诸人议定,更不下山,不赴斋,不发化主。唯将本院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减。可以备饭则作饭,作饭不足则作粥,作粥不足则作米汤。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务要省缘,专一办道。又况活计具足,风景不疏。华解笑,鸟解啼,木马长鸣,石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鸣泉无声。岭上猿啼,露湿中宵之月;林间鹤唳,风回清晓之松。春风起时,枯木龙吟,秋叶凋而寒林华散。玉阶铺苔藓之纹,人面带烟雾之色。音尘寂尔,消息宛然。一味萧条,无可趣向。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不唯屈沈上座,况亦辜负先圣。你不见达磨西来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断臂,可谓受尽艰辛。然而达磨不曾措了一词,二祖不曾问著一句。还唤达磨作不为人,得么?二祖做不求师,得么?山僧每至说著古圣做处,便觉无地容身,惭愧后人软弱。又况百味珍羞,递相供养,道我四事具足,方可发心,只恐做手脚不迭,便是隔生隔世去也!时光似箭,深为可惜。虽然如是,更在他人从长相度,山僧也强教你不得。诸仁者还见古人偈么?山田脱粟饭,野菜淡黄虀,吃则从君吃,不吃任东西。伏惟同道,各自努力。珍重!”
  这段开示,教意谆谆,堪为我辈时常警醒。
  道楷禅师圆寂于政和八年(1118)五月。临终前有辞世偈云:
“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
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
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175.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宝峰阐提惟照禅师,芙蓉道楷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简州(今四川简阳一带)人。惟照禅师幼年时即超迈而恶俗,有出世志。一日,老师教他读书,读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时,惟照禅师恍然有省,便急忙叫道:“凡圣本一体,以习故差别。我知之矣!”于是便辞亲前往成都,投鹿苑清泰禅师座下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
  一日,清泰禅师命他往大慈宝范讲师座下听习《起信论》。惟照禅师回到寮房,蒙头便睡。清泰禅师诘问他为什么不去听讲。惟照禅师道:“既称正信大乘,岂言说所能了?”
  于是,惟照禅师便辞别清泰禅师,虚心游方,参礼禅德。后投芙蓉道楷禅师座下参学。
  一天晚上,惟照禅师坐在阁道里用功,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四周静悄悄的。突然,警盗者(寺院里,专门负责巡夜,防止盗贼的僧人)大呼从旁边经过。惟照禅师一惊,豁然有所省悟。
  不久,惟照禅师便辞别道楷禅师,继续往其他的地方参学。
  大观年间,芙蓉道楷禅师因为冒犯了徽宗皇帝,被收监治罪,发配到淄川。惟照禅师从三吴出发,想赶往沂水,看望恩师。途中,雇用的仆夫迷路了,惟照禅师便举起拄杖要打仆夫。就在这个时候,惟照禅师忽然大悟。
  到了沂州,道楷禅师一见惟照禅师,便高兴地说道:“绍隆吾宗,必子数辈矣!”
  于是惟照禅师便留在道楷禅师身边,躬耕于芙蓉湖上,经过多年的用功,终于智证成就。
  后出世,住招提寺接众,不久又迁住甘露、三祖二寺,末后又住泐潭。
  惟照禅师示寂于建炎二年(112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76.长芦清了禅师悟道因缘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俗姓雍,左绵(今四川绵阳)人。清了禅师生而有善根。在襁褓中时,入寺见佛像,便喜动眉睫,众人皆认为他不同凡响。清了禅师十八岁参加试经,因诵《法华》,得度出家。初往成都大慈宝范座下学习经论,对大乘教义颇能会通。后出蜀至沔汉一带,行脚参学。不久,即投丹霞子淳禅师座下。
  一日,丹霞和尚问:“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清了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丹霞和尚当即便止住他,说道:“你闹在,且去。”
  清了禅师不明其意。
  后来有一天,清了禅师攀登钵盂峰,登上峰顶,四顾一望,遂豁然契悟。于是他当即返回寺院,欢喜踊跃,侍立在丹霞和尚身边。
  丹霞和尚便打了他一掌,说道:“将谓你知有。”
  清了禅师于是便欣然礼拜。
  第二天,丹霞和尚上堂,说道:“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说完便准备下座。
  这时清了禅师便径直走到跟前,说道:“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
  丹霞和尚道:“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
  清了禅师于是低头,默然良久。
  丹霞和尚道:“将谓你瞥地(“瞥地”,义为刹那,宗门中专指顿悟见性)。”
  清了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清了禅师后辞丹霞,一路行脚,至长芦,礼谒祖照禅师。因为一语相契,便留在祖照禅师身边,充当侍者。一年之后,祖照禅师便让他分座传法,不久,祖照禅师便称病退居,命清了禅师继承法席。一时学者辐凑。
  住山后,有一天,清了禅师进到厨房,看众僧煮面条,忽然,盛面条的桶底掉了,众僧皆失声叫道:“可惜许!”
  清了禅师道:“桶底脱,自合(应)欢喜,因甚么却烦恼?”
  [禅宗大德常把开悟比作桶底脱落。]
  其中有一位僧人回答道:“和尚即得。”
  清了禅师一听,便叹息道:“灼然!可惜许一桶面。”
  [清了禅师的意思是说,桶底脱落的这个当际,正好见道,大家却居然都错过了。白白浪费了一桶面。]
  清了禅师的上堂法语,若仔细领会,个中趣味确实良多。现举数则--
  1.上堂:“我于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还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
  2.上堂:“上孤峰顶,过独木桥,蓦直恁么行,犹是时人脚高脚低处。若见得彻,不出户,身遍十方;未入门,常在屋里。其或未然,趁凉般(搬)取一转柴。”
  3.上堂:“处处觅不得,只有一处不觅自得。且道是那一处?”良久曰:“贼身已露。”
  4.上堂:“口边白醭(bu,白醭,米酒等物,因腐败而产生的白霉。这里的意思是抛开语言文字和名相概念)去,始得入门。通身红烂去(意思是破除俱生我执),方知有门里事。更须知有不出门底。”乃曰:“唤甚么作门?”
  5.上堂:“乍雨乍晴,乍寒乍热,山僧底个,山僧自知。诸人底个,诸人自说。且道雪峰口除吃饭外,要作甚么?”
  上引第一则法语中,清了禅师谈到了自己当年在丹霞和尚座下悟道时的体验。其中,“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一句,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77.天童正觉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隰(xi)州(今山西隰县)人。母亲怀他之前,曾梦见五台山的一位僧人解下一环给她,套在她的右臂上,因而有孕。怀他后,母亲坚持斋戒。正觉禅师出生时,右臂有一圈隆起。如环状。七岁时,正觉禅师即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日诵数千言。其祖父李寂、父亲李宗道,都是虔诚佛教弟子,曾久参佛陀逊禅师。佛陀逊禅师有一天指着正觉禅师,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子道韵胜甚,非尘埃中人。苟出家,必为法器。”于是,十一岁,正觉禅师便从净明本宗禅师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开始游方参学。临别时,正觉禅师向其祖父发誓说:“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正觉禅师先投汝州(今河南临汝)香山座下,枯木成(净因枯木法成)禅师一见,知是法器,因此对他非常器重。
  一日,正觉禅师听见一位僧人正在诵《妙法莲华经》。当他听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一句时,瞥然有省。于是他便来到丈室,向香山和尚(即枯木成禅师)陈述了自己之所悟。
  香山和尚便指着佛台上的一个香盒子,问道:“里面是甚么物?”
  正觉禅师道:“是甚么心行?”
  香山和尚反问道:“当悟处又作么生?”
  正觉禅师于是用手画了一圆相呈给香山和尚,然后又把它抛向脑后。
  香山和尚道:“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禅林中经常出现“弄泥团汉”一词,它主要是用来责骂那些惯用情识分别、计度思虑来理会佛法的僧徒。他们玩弄文字知解,欲求解脱,如同玩弄泥团欲成馒头一样可笑。“有甚么限”,意思是有什么出头之日、有什么了期。]
  正觉禅师道:“错。”
  香山和尚道:“别见人始得(更须参见其他善知识才行)。”
  正觉禅师于是连声应“喏喏。”
  为了进一步求印证,正觉禅师不久便来到丹霞子淳禅师座下。
  丹霞和尚问:“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正觉禅师道:“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夜间能发光的珠帘)。”
  丹霞和尚道:“未在,更道。”
  正觉禅师正要开口,丹霞和尚打了他一拂子,说道:“又道不借!(你刚才不是说三更不借夜明帘吗?如何又玩起文字游戏来?)”
  正觉禅师一听,言下释然,当即作礼拜谢。
  丹霞和尚追问道:“何不道取一句?”
  正觉禅师道:“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丹霞和尚道:“未暇打得你,且去。”
  丹霞子淳禅师住持大洪的时候,正觉禅师留在他的座下充当书记。后为首座,负责领众参学。在他的点拨下,得法者有好几人。四年后,正觉禅师造访圆通寺。当时真歇清了禅师初住长芦,听说正觉禅师在圆通寺,于是便派僧人前往邀请他来长芦。众人都出山门外迎接,只见正觉禅师穿的鞋子和衣服都破了。于是真歇禅师便让侍者给正觉禅师换一双新鞋,正觉禅师推辞道:“吾为鞋来邪?”众人一听,皆心悦诚服,并恳求他说法,成为首座和尚。
  六年以后,正觉禅师又出住泗州普照寺,次补太平圆通、能仁及长芦诸道场。天童寺年久失修,屋舍隘小,正觉禅师到后,便修复一新。从此以后,天下衲子争相凑集。
  正觉禅师住持天童以来,“受(接受供养)无贪而施(布施给别人)无厌”,坚持日中一食。遇上饥荒之年,正觉禅师总是带领全寺僧众,竭尽已力,周济饥民。在正觉禅师的帮助下,活下来的达数万人之多。
  建炎年间,金人人侵。浙江境内大部分寺院都不敢收留云游僧。唯正觉禅师来者不拒。有人劝他这样做不妥。正觉禅师说道:“明日寇至,寺将一空,即今幸其尚为我有,可不与众共之乎?”不久,金人果然来了,他们来到山门前一看,只见神兵阵列,当即收兵而退,秋毫无犯。
  正觉禅师圆寂于绍兴丁丑(1157)年,临终前作偈云:
      “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正觉禅师生前以弘扬“默照禅”而著称,有《默照铭》传世。
  关于生死,正觉禅师曾作过一段极精彩的开示,现录如次:
  “此一段事,事须人人自到,人人自证,可以超出生死,可以透过古今,可以与佛祖同得。所以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你若离妄想、离执着,但无一星事。如今认地、水、火、风为自己,岂不是妄想执着,唤什么作自己?只你思惟分别底是妄想,见闻觉知底是妄想,直须歇得到空空无相,湛湛绝缘,普与法界虚空合,个(这)时是你本身。若恁么时,明白见得彻,如虚空不可挂针相似,那时生相已离,有什么死相。所以道,生灭二元离,是名常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78.圆通德止禅师悟道因缘
  江州圆通青谷真际德止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光禄大夫徐闳(hong)中之少子,祖上世居历阳(今安徽和县)。德止禅师生得双瞳绀碧,神光射人。然而他的智力却开发得比较迟,十岁的时候还不识字,整天贪睡,他的父亲称他为懵然子。稍大以后,他突然变得聪明起来,记忆力过人。文章写得很好,多有惊人之语。
  成人后,有一天,他梦见一异僧传授给他四句偈。后来有人赠给他一幅南安岩主之真像。原来,梦中的四句偈就是这幅真像旁边的聪明偈。从此以后,他便对这四句偈忆持不忘。
  五年以后,德止禅师的父亲准备迁往西洛为漕运使,德止禅师将随往居住。一天晚上,他忽然大悟,连作数偈。其中有一偈是这样写的:
  “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忽然这里已天明。”
  从此以后,他整日欢天喜地,啸歌自若,众人莫测其所以。
  不久,德止禅师要求出家。但是他的父亲不同意,打算给他弄一个官半职。德止禅师告诉他的父亲说:“某方将脱世网,不著三界,岂复刺头于(沉溺于)利名中邪?”并请求他的父亲把官职授给他的堂兄。没有办法,他的父亲只好同意他出家受戒。
  出家后不几年,德止禅师便名振京师,四方学子都争相从他学法。宣和三年(1121)春,北宋微宗皇帝特赐他法号真际,并请他住持圆通寺。
  德止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山僧二十年前,两目皆盲,了无所睹。唯是闻人说道,青天之上有大日轮,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有不遍之处。筹策万端,终不能见。二十年后,眼光渐开。又值天色连阴,浓云乱涌,四方观察,上下推穷,见云行时,便于行处作计较;见云住时,便于住处立个窠臼。正如是间,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莫是要见日轮么?何不向高山顶上去。’山僧却征(问)他道:‘那里是高山顶上?’他道:‘红尘不到处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还会么?长连床上佛陀耶。”
  这段法语向我们透露了他当年修行悟道的得力处。“红尘不到处”,与其说是境,还不如说是心。不计度,不立窠臼,不被声色、言句所转,这个即是红尘不到,即是高山顶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0:35 , Processed in 0.213556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