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79.智通景深禅师悟道因缘
  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曾属武昌府)智通大死翁景深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台州人。景深禅师自幼不群,十八岁依广度院德芝禅师落发出家。后游方参学,投临安净慈象禅师座下。
  一日,净慈象禅师示众云:“思而知,虑而解,皆鬼家活计。”
  景深禅师一听,欣喜若狂。
  于是便前往洪州宝峰,请求惟照禅师接受他为入室弟子。
  宝峰禅师对他说:“直须断起灭念,向空劫已(以)前扫除玄路,不涉正偏,尽却今时,全身放下,放尽还放,方有自由分。”
  景深禅师一听,当下顿悟玄旨。
  宝峰禅师于是击鼓召集大众,宣布道:“深(景深)得阐提大死之道,后学宜依之。”
  景深禅师因此便得“大死翁”之号。
  景深禅师悟道后,于建炎改元(1127),前往兴国军智通院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来不入门,去不出户。来去无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灵羊绝迹,苍梧月锁,丹凤不栖。所以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若能如是,去住无依,了无向背,还委悉(洞悉、看破)么?而今分散如云鹤,你我相忘触处玄。”
  绍兴壬申年(1152),景深禅师作辞世偈云:
 “不用剃头,何须澡浴?一堆红焰,千足万足。虽然如是,且道向上还有事也无?”
  说完,便敛目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80.华药智朋禅师悟道因缘
  衡州华药智朋禅师,宝峰惟照禅师之法嗣,俗姓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出家后,投洪州宝峰惟照禅师座下,虽参学有年,未能省悟,于是便负责为寺院大众持钵化缘。
  宝峰惟照禅师曾自题画像云: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噫,你是何人?”
  宝峰惟照禅师与焦山净因枯木法成禅师是同门师兄,皆于芙蓉道楷禅师座下悟道。
  一日,智朋禅师来到焦山,枯木法成禅师看到宝峰禅师的这一自题画像,但赞叹道:“今日方知此老亲见先师(芙蓉道楷禅师)来。”
  智朋禅师一听,非常纳闷,于是向法成禅师请益,何以从画赞中见出此老亲见先师来。
  法成禅师道:“岂不见法眼拈夹山境话,曰:‘我二十年只作境会’?”
  [宝峰禅师的自题画赞中,表面上看全是境语,但若作境会,即辜负了宝峰禅师的一片心意。禅宗讲,见色即见心,心境一如。若将心境打作两截,即堕凡夫境界。]
  智朋禅师经法成禅师这一点拨,便当即契悟,欣喜道:“元来恁么地(原来是这么回事)!”
  法成禅师道:“汝作么生会?”
  智朋禅师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法成禅师知他已彻,遂印可,并嘱咐道:“直须保任。”
  智朋禅师应喏,并礼拜。
  南宋绍兴初年(1131),智朋禅师开始出世弘化,先住衡州(今湖南衡阳)华药,后往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天宁,末后又迁居清凉。退居后,明州太守再次邀请他留住清凉,但是智朋禅师呈偈给太守,婉言谢绝了,偈云:
  “相烦专使入烟霞,灰冷无汤不点茶。
   寄语甬东贤太守,难教枯木再生花。”
  不久,智朋禅师便无疾而终。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81.香山尼佛通禅师悟道因缘
  遂宁府(今四川境内)香山,有位比丘尼师父,法号佛通禅师。出家后,她一直持诵《妙法莲华经》,后来有一天恍然有省。于是便前往襄州参石门元易禅师。
  初礼石门和尚,佛通禅师便道:“成都吃不得也,遂宁吃不得也。”
  石门和尚一听,也不答话,拈起拄杖就将她打出门外。
  佛通禅师在这猛然的一击之下,豁然大悟,说偈道:
    “荣者自荣,谢者自谢。
     秋露春风,好不著便。”
  石门和尚一听,便佛袖归方丈。佛通禅师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出来了。
  从此以后,佛通禅师声名大播,道俗景从,得法者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82.净慈慧晖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自得慧晖禅师,天童正觉禅师之法嗣,俗姓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时依澄照道凝禅师落发受具。二十岁,前往长芦,礼谒真歇清了禅师,微有所证。不久又投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宏智正觉禅师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一语,考问慧晖禅师,慧晖禅师虽有所答,却未能契旨。退下来之后,这一疑团一直盘绕在慧晖禅师的心中。
  那天晚上初更以后,慧晖禅师独自前往圣僧像前烧香,宏智禅师正好也经行到那儿。慧晖禅师抬头一见是宏智禅师,突然明白了白天所问之话,身心踊跃,当即礼拜。
  第二天,慧晖禅师入室请益。宏智禅师又举“堪嗟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一语诘问他。慧晖禅师道:“其入离,其出微。”
  [“离微”一语,专就法性或自性之体用而言。离者谓体,微者谓用。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谓之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谓之微。《宗镜录》卷九十二中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
  从此以后,慧晖禅师智慧大开,问答无滞。宏智禅师于是收他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年(1137),慧晖禅师开法于普陀山,后又迁住万寿、吉祥和雪窦等道场,淳熙三年(1176),始定住净慈,补其法席之缺。
  慧晖禅师有不少上堂举唱,诗情与禅机并茂,可作为后世学禅者参究的话头。兹举数则--
  1.上堂:“逆风凛凛扫寒林,叶落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闲闲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2.上堂:“释迦老子,穷理尽性,金口敷宣,一代时教,珠回玉转,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达磨祖师,以一乘法,直指单传,面壁九年,不立文字,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且道作么生行履,免被傍人指注去?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3.上堂:“巢知风,穴知雨。甜者甜兮苦者苦。不须计较作思量,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施设到平常,此是丛林饱参句。诸人还委悉(洞彻、看破)么?野老不知尧舜力,鼕(dong)鼕打鼓祭江神。”
  4.上堂,举傅大士法身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云门大师道,诸人东来西来,南来北来,各各骑一头水牯牛来。然虽如是,千头万头,只要识取这一头。”师曰:“云门寻常乾(gan)爆爆地,锥劄(zha,刺)不入。到这里,也解拖泥带水。诸人祇今要见这一头么?天色稍寒,各自归堂。”
  5.上堂,举风幡话。师曰:“风幡却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却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慧晖禅师晚年退居雪窦,后圆寂于淳熙十年(1183)冬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83.瑞岩法恭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瑞岩石窗法恭禅师,天童正觉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奉化人。法恭禅师先于栖真院落发受具,后往延庆讲肆,听习经论。
  一天晚上,法恭禅师诵《法华经》,当他诵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这句经文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棕榈叶子在大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豁然有省。
  于是他便离开延庆,往依天童正觉禅师。在天童和尚的教诲之下,法恭禅师始明宗门大旨。
  法恭禅师后住能仁、光孝、瑞岩等道场。因为他既通宗又通教,因此他出世后,很多弘法都前往座下咨决法义。
  曾有上堂法语云:“见得彻,用时亲,相逢尽是个中人。望空雨宝休夸富,无地容锥未是贫。踏著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自性与吾人时时相伴,未曾片刻分离,大富者未曾增一毫,大贫者未曾减一毫,秤锤本来是铁,八两原来就是半斤,相用虽别,其体则一,彼此彼此,平等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84.吉祥元实禅师悟道因缘
  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吉祥元实禅师,天衣法聪禅师之法嗣,高邮人。出家后投天衣法聪禅师座下参学。
  自从来到天衣座下,元实禅师夙夜精勤,胁不至席。
  一日,在禅堂里,元实禅师偶然失笑,干扰了大众用功。天衣和尚于是便将他赶出山门。
  夜里,无处寄宿,元实禅师便睡在田间地头。半夜醒来,他无意中仰望天空,只见星星和月亮,粲然明静,突然间,便心意豁然。
  天亮以后,他回到寺院,直趋方丈寮,向天衣和尚请益。
  天衣和尚一见他,便问:“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话会?”
  元实禅师道:“我这里一位也无。”
  天衣和尚一听,便令他下参堂继续用功,回头却对侍者说:“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
  一日,元实禅师准备入室请益。天衣和尚事先安排了五位行者,分序而立。元实禅师刚一踏进门,五位行者齐声喊道:“实上座!”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喊,元实禅师忽然密契奥旨,于是当即述偈呈天衣和尚,偈云:
   “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xie,和合)处紫云屯。
    夜明帘卷无私照,金殿重重显至尊。”
  天衣和尚一看,便点头称可。
  元实禅师后住安徽无为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185.投子道宣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投子道宣禅师,天衣法聪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执侍天衣和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却无所契悟。
  一天,天衣和尚呵叱他用功懈怠。于是,道宣禅师便发奋参究,废寝忘食,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道宣禅师听见寺院巡更的铃声,猛然大悟,欣喜道:“住!住!一声直透青霄路,寒潭月皎有谁知,泥牛触折珊瑚树。”
  天衣和尚听说他悟道了,便命令他充当藏司(管理库房)。
  道宣禅师出世后,住舒州投子山接众。前来请益者,凡有所问,道宣禅师皆一一以拂子作摇铃势。
  这种接人方式很奇特,大概跟他当年的悟处有很大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85.投子道宣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投子道宣禅师,天衣法聪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执侍天衣和尚有很长一段时间,却无所契悟。
  一天,天衣和尚呵叱他用功懈怠。于是,道宣禅师便发奋参究,废寝忘食,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道宣禅师听见寺院巡更的铃声,猛然大悟,欣喜道:“住!住!一声直透青霄路,寒潭月皎有谁知,泥牛触折珊瑚树。”
  天衣和尚听说他悟道了,便命令他充当藏司(管理库房)。
  道宣禅师出世后,住舒州投子山接众。前来请益者,凡有所问,道宣禅师皆一一以拂子作摇铃势。
  这种接人方式很奇特,大概跟他当年的悟处有很大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86.洞山守初禅师悟道因缘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一度行脚四方,遍历禅席。后投云门文偃和尚座下。
  守初禅师初参云门和尚,云门和尚便问:“近离甚处?”
  守初禅师道:“查渡。”
  云门和尚又问:“夏在甚处?”
  守初禅师道:“湖南报慈。”
  云门和尚道:“几时离彼?”
  守初禅师道:“八月二十五。”
  云门和尚呵斥道:“放汝三顿棒!”
  守初禅师一听懵然,不知过在何处。
  第二天,守初禅师便上丈室,向云门和尚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云门和尚道:“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守初禅师言下大悟,颇为自得地说道:“他后向无人烟处,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抽钉拔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无事衲僧,岂不快哉!”
  云门和尚笑道:“你身如椰子大,开得如许大口!”
  守初禅师于是便礼拜而退。
  守初禅师后住襄州洞山,开法化众,名重一时。
  守初禅师接人时,其机锋往往令人莫测。如:
  有僧问:“如何是佛?”守初禅师道:“麻三斤。”
  又有僧问:“文殊普贤来参时如何?”守初禅师道:“趁向水牯牛栏里著。”那僧惊诧道:“和尚入地狱如箭射。”守初禅师道:“全凭子力。”
  其中,“麻三斤”的公案后来很快传遍丛林,象赵州和尚的柏树子公案一样,成为后代禅人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八收有洞山守初禅师语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7.清凉智明和尚悟道因缘
  清凉智明和尚,姓氏、籍贯不详,《五灯会元》“奉先深禅师”一节中,曾提到过他的悟道经过。智明和尚是云门文偃和尚之法嗣,与奉先深禅师是同门师兄弟。奉先深禅师先行悟道,而智明和尚则是在深禅师的不断启发下契悟
玄旨的。
  智明和尚经常同深禅师一起行脚。在云门座下,他们曾经听说过有关法眼(清凉文益)禅师接众的一段公案。公案是这样的:凡有僧问法眼“如何是色?”,法眼禅师或竖起拂子,或曰“鸡冠花”,或曰“贴肉汗衫”。这就是法眼禅师有名的“三种色语”。
  听说了这“三种色语”之后,深禅师便携智明和尚前往参礼法眼禅师。当时法眼禅师正在上堂。
  深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来,问道:“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是否?”
  法眼禅师道:“是。”
  深禅师道:“鹞子过新罗。”说完,便归大众。
  当时,南唐国主李景亦在座下,他不认可深禅师的答话,于是便对法眼禅师说:“寡人来日致茶筵,请二人重新问话。”
  第二天茶罢,李王便准备了彩注一箱,宝剑一口,然后告诉深禅师和智明和尚道:“上座若问话得是,奉赏杂彩一箱。若问不是,祇赐一剑。”
  法眼禅师于是奉敕升座。
  深禅师出众问道:“今日奉敕问话,师还许也无?”
  法眼禅师道:“许。”
  深禅师道:“鹞子过新罗。”说完便捧着彩箱就走。于是大众一时散去。
  当时,法灯禅师亦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他见大众散去,便鸣钟集众于僧堂前,要勘验一下深禅师和智明和尚。
  大众集定之后,法灯禅师便问:“承闻二上座久在云门,有甚奇特因缘?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禅师道:“古人道‘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维那作么生商量?”
  法灯禅师正要开口议论,深禅师便提起座具,将法灯禅师打了一下,然后归众。
  为了帮助智明和尚早日悟道,后来,深禅师又陪同智明和尚行脚到淮河一带。
  一天,在淮河边,他们看见有人正在网鱼。这时,有一条鱼正好从网里跳出来。
  深禅师道:“明兄,俊哉!一似个衲僧相似。”
  智明和尚道:“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智明和尚的答语,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不对的,但从宗门的角度来看,却还不到位,至少还有网罗之相在,还有出入之相在!]
  深禅师于是说道:“明兄!你欠悟在。”
  智明和尚一听,不明其旨,于是便努力参究此话。到了深夜,才豁然省悟。
  智明和尚后住金陵清凉山接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2:13 , Processed in 0.28138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