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的爱

[事迹传记] 行脚非洲的和尚爸爸——慧礼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赖索托“心”体验
  文/净凯


  一个奇妙的因缘牵引,我参加了“2011非洲生命教育体验营”,就此来到赖索托,行前对这个陌生又遥远的国度所知不多,仅粗浅知道它在南半球,四周被南非围绕的高原国家,去的时候正值严寒七月。


  在赖索托阿弥陀佛关怀中心(简称ACC)三周期间,院方费心安排诸多行程,内容丰富多元,让我这久居台湾的旅人,得有机会开启另一扇视窗,抛开了原先对非洲的刻板印象,重新看待非洲这块土地上的国家和人民。在遥远的异国,见到了不同的自然景象,遇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心的视野开了,界限距离也缩短了。这趟旅程,未作预期,用“心”体验,更耐人寻味。
  02-ACC孩童


  三纯—纯净、纯朴、纯真

  纯净

  赖索托高原地形崎岖,山川风貌原始,纯净而少有人工雕琢。寒冬时节叶落草枯,放眼望去遍地土黄,色彩单一,没有多少绿意,但是只要把视角拉开,一抬头,就会发现这里的天空真美,纯净的蓝天,大片大片的白云,清澈无瑕,空气干冷纯净,让人神清气爽!这里的蔬菜水果没有农药,纯净百分百,吃起来安心又有味;而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如此的简单,纯净舒坦!

  纯朴

  贫穷的国度,纯朴的农村,农具简单,偏远地区缺水电,仍维持农业生活的风貌,居民大都以耕种玉米或放牧绵羊、牛只为生。纯朴的人民乐观友善,个个能歌善舞,很能及时行乐,活在当下,随时可以手舞足蹈,即使用水桶也能打出律动鲜明的节奏。虽然贫穷,日子照过,只要唱歌跳舞,就很幸福了。

  纯真

  ACC的院童个个浓眉大眼,纯真活泼又可爱,只要吃颗糖,就能满足半天。因为纯真,即使没有玩具,在地上画画或是玩泥巴捏土人,照样开心;因为纯真,未受过多的文明染著,反而更容易吸收多元文化的养分。孩子们学到的除了原有本土文化元素,还有中文、佛门早晚课诵及武术锻炼等;在日日早起、作息规律的薰习下,小朋友无形中流露出异于一般赖索托孩童的特质。在天真无邪的童玩游戏中,一会儿听到赖索托歌舞,一会儿中文儿歌,有时也会来段简单的佛门唱诵,甚或武术招式等通通夹杂一起的情形,可是一点也不稀奇呢!
  03-运动会

  三圆---天圆、地圆、人圆

  天圆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是真的!或许是地处高原,看到的星体比较明亮清楚,白天也可以看到月亮高挂天边,到了夜晚,尤其月圆时分,又大又圆又近又亮的“月娘”,在这里我见识到了。那太阳呢?即便是冬季,太阳仍是热力四射,暖暖冬阳照来舒服;傍晚时分,是最让人享受的时刻,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遍天,变化万千,神秘迷人,这里的落日余晖好美好美!

  地圆

  圆形茅草屋是赖索托的传统建筑,尤其在农村,处处皆是;只有一扇门,没有窗,室内光线阴暗,空间不大却是全家人容身庇护的所在。而圆形尖顶的赖索托草帽是这里特有的工艺品。让我惊讶的是,竟然也有一座状似赖索托帽的山,位于建国国王莫修修二世(Moshoeshoe II)故乡附近,不知赖索托帽形的起源是否得自山形的灵感?

  人圆

  这里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胖才是美,大多数妇女都是圆圆胖胖的,中年妇女更是一个比一个圆;我想除了传统认知外,应与饮食习惯有关,主食玉米含有很高的淀粉质,食量大加上配菜少,日久堆积成圆。而黑人头形天生较圆,ACC院童的光头,从侧面看更加明显,额头前凸,脑杓也后凸。此外,ACC也有一位义工名叫圆圆,原为英文教师,有中英文翻译的问题吗?只要找她就能搞定。
  04-大自然的神态

  三慢---慢、慢、慢,一切慢慢来

  行政效率慢

  办个义工工作签证在赖索托要等半年才核下来,不要惊讶,到政-府单位洽公就要有耐性,急不得。这里的台湾人对此已习以为常,曾有工作人员打比方说,如果在台湾民众洽公一天跑十件,在南非一天可跑一件,在赖索托大概要三天才能跑一件。

  生活步调慢

  或许是民族习性,居民生活悠闲节奏慢,各地都可看到一些人没事纳凉,或聊天发呆。据悉,赖国失业率高,许多人没事可做,但在他们身上看不出愁容,反倒是一派悠闲轻松;即使在首都马赛鲁(Maseru)的马路上也看不到匆忙走过的人群。
  犹记得ACC多次下乡发放物资(毛衣),就有很多人坐在草坪上晒太阳等个半天一天,有的翻山越岭远道而来,只为了领一、两件毛衣。这到底是幸或不幸?想想在忙碌的工商社会,能偷闲踏青,晒个半天冬阳,可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啊!

  交通运输慢

  赖国山路崎岖不平,加上交通基础建设欠缺,除了通往城市主要干道有柏油路外,其余都是黄土路,交通相当不便,路上偶会有人骑马、骑驴经过,不是时麾,那是他们的代步工具;而以牛车、马车或驴子运送物资也是常有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趣---趣人、趣事、趣闻

  趣人

  ACC最小的院童叫天康,年仅三岁,聪明调皮,年纪小不服输,凡事都要参一“脚”,每有活动或比赛,总绕著全场跑,不是成事不足就是败事有余,却只有他能制造出别人料想不到的笑果,惹得大伙儿笑翻天;而早晚课诵时,也只有他会演出一拜不起或呼呼大睡的戏码,若要颁最佳搞笑演员奖,一定非他莫属。天康也有令人窝心的一面,在佛堂门外,就常看到他帮忙拿鞋给大人穿。活泼好动的他对足球颇有天分,踢球、控球掌握精准,善加培养,未来说不定是很有潜力的运动员呢!

  趣事

  这里的警-察临检有淡、旺周期,大家到了每月中下旬就要小心开车,随时可能碰到临检。原因是每月25日为警-察领薪日,赖国上班族大都是“月光族”,领了薪水,先花再说,花完不够用,再另想办法,警-察临检执行职务,顺便从中揩油。
  有一次我们一行五人开车上街采购团膳食品,回程遇到路边临检,只见该名警-察先看驾驶人员驾照,再绕车子一圈后说:“你们带了太多食物……”,他大概以为我们是观光客,想藉机揩油,经向其说明是 ACC人员采买供孤儿食用后才放行。此事件让我见识到在赖国也是讲究“没关系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没关系”,ACC与赖国政-府关系建立得不错,警-察也都知道ACC,才让我们逃过盘查。

  趣闻

  赖索托爱滋患者约占总人口的23%,因此,爱滋筛检为该国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各大医院都有免费爱滋筛检服务,大型卖场的男女盥洗室也提供免费保险套,连地区省长亦不忘在各种活动中加强宣导。
  话说有一次,省长DA在ACC物资发放时,对民众提到他可爱的儿子建议每个人都去做筛检,筛检结果让爱滋患者在一边排排站,然后一个个一枪毙命,这样赖索托整个国家就不再有爱滋病了……,幽默的谈话引发全场乡亲哄堂大笑。地方父母官以亲民善巧的方式,拉近了官民的距离,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更能达到宣导效果。
  05-孩子出坡作务


  三感---感动、感佩、感谢

  感动

  ACC的院童大都是孤儿,大者十一岁、小者三岁,学龄前幼儿约占一半。院童中有爱滋孤儿者、单亲弃养者、被性侵者、流浪街头者、无家可归与猪同睡者、袓父母年高无力扶养者……,几乎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令人鼻酸的故事。他们来到了ACC大家庭,短短时间长大了许多,个个活泼可爱,学会相互拉拔。大一点的国小生会帮忙照顾较小的幼童,小一点五、六岁的孩子会帮忙扫地做家务;晒毛毯全由小朋友自理,大的会帮小的,而小小年纪的男生还会帮忙提重物搬东西,让人看得既感动又心疼!感动ACC 给予这些孩子温暖,感动孩子们的懂事也心疼他们的身世遭遇。
  记得到ACC第一晚的欢迎会上,听到小朋友一个个用中文自我介绍:“我是地娜,我是女生。”“我是天康,我是男生。”很惊讶他们会讲中文,而且没有怪聜怪调的。之后多次看到他们中、赖歌舞表演以及中国武术功夫,一点都不含糊;尤其受邀在国王生日庆典活动中的各项表演,更是惊艳全场,赢得满堂彩,也让与会人员对ACC的小朋友刮目相看。凡此种种令人感动─感动于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及精彩的表现,也感动于ACC给予孩子的教导。

  感佩

  是什么力量让一位台湾和尚立愿五世埋骨非洲,并在非洲每一个国家盖一座孤儿院?这也是我想来非洲一探究竟的原因吧!因为没有远大愿力、没有众志成城、没有许多人出钱出力发心的付出……是成就不了的。来到赖索托,看到ACC院童活泼可爱地成长、工作人员个个离乡背景远赴异国默默辛勤付出、二期工程还在动工…。 赖索托ACC成立不到一年,还在草创阶段,一砖一瓦,背后都述说著动人的故事…。眼前的一切,谁说非洲是不被祝福的土地?对于慧礼法师、工作人员以及默默付出的人,我只能说“感佩”两个字。

  感谢

  这段期间ACC在百忙中为我们安排了家访、物资发放、机构互访、医疗机构参访、参加国王生日庆典、院童才艺分享、趣味竞赛、大地游戏、ACC亲属日、城市以及乡村之旅等各种体验活动,犹如大厨尽心端出各色佳肴,让我们尽情开心品味,而今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院童可爱的脸庞和真心的笑容。何其有幸,参与了这么丰盛的学习飨宴!见闻感受难以尽叙,感谢之词溢于言表,就让我们感谢这段因缘吧!并对参与这段因缘的每个人致上深深的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光照非洲~慧礼法师大愿行 【愿五世生为黑人,让佛光普照非洲】  文/转载自 周大观基金会 慧礼法师(Ven.Hui Li),俗名蔡荣富,男,1955年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1992年为宏扬佛法移民南非,因高中时期借宿屏东县潮州镇明心佛堂,因此因缘接触佛法,高中毕业即毅然决然进入佛光山东方佛学院就读,1977年以第一名毕业于东方佛学院即在星云大师座下披剃,成为创建佛光山道场工程建设的总监,克服一切困难并一一完成各项寺院工程,1992年当仁不让只身前往南非,创建非洲第一座佛光寺院-南华寺,为佛法扎根奠下深厚基础。  1994年创办“非洲佛学院”,招收来自非洲各国的黑人、白人免费授课,培养出许多当地优秀人才,随后在马拉威筹建孤儿院、在塞内加尔盖希望小学等,并以捐赠轮椅、药品、衣物等人道救援方式弘法利生,其中在弘法途中遭重大车祸、罹患疟疾等几乎丧命,仍视死如归,不改其志,知其不可为而为,立志埋骨非洲,愿五世生为黑人,让佛光普照非洲,佛无国界-“佛教史怀哲-慧礼法师”美名已传遍非洲的每个角落。  1955年,慧礼法师出生于屏东万峦一个贫穷的乡下,父亲是个忠厚的乡下人,希望这个长子将来能够“荣华富贵”,所以很自然的将孩子取名为“荣富”。
  父母生了八个孩子,身为长子的蔡荣富,自幼便担负起帮忙家计的工作,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他多了一份成熟与懂事,做事总是一板一眼。由于家里拥有的是那种布满石砾的旱田,只能种植地瓜、甘蔗、树薯等低经济价值的杂粮,所以必须以量取胜的大面积耕种,在此情况下的慧礼法师便练就了一身好手脚,动作俐落不说,挑扛力量也不输大人,农家子弟吃苦耐劳的个性由此磨练出来。  就读高中时期,因借宿屏东潮州的明心佛堂,而有因缘接触佛法。1977年在佛光山星云大师座下披剃,个性笃实的农家子弟蔡荣富,自此成为佛门龙相,成为日后禀承星云大师宏愿,将佛法弘传到非洲的“非洲和尚”--慧礼法师。佛教讲因缘,慧礼法师似乎与非洲有著宿世奇缘。1992年,南非布朗赫斯特市议会议长到台湾佛光山,拜访星云大师,并带来了一份赠地契约。随后,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会议中征询弟子们,有没有人愿意前往非洲弘法?当下,一片寂然。慧礼法师心想:“大师发愿要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眼看亚、美、欧乃至纽澳都相继有了佛教道场,唯独非洲仍未蒙甘露。”于是,他举手表示愿意前往非洲。  当时,并不知道非洲长成什么样子?印象里只有一些模糊概念,黑人、蛮荒、战乱、贫穷、原始、落后等影像在脑海中快速掠过。尽管如此,他还是背负行囊,毅然远行。


  1992年3月31日晚上9点30分,慧礼法师带著一堆结缘品,搭上当时唯一一家往来台北与约堡的航空公司-南非航空公司的班机,展开了他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命旅程,也开启了人间佛教法传非洲的门扉。  十四个小时的飞行,一般人会对这样的飞行时间感到漫长、无聊,慧礼法师内心充满了杂乱的构思,如何在约堡踏出弘法的第一步?如何在非洲大地上建起一座佛教寺院?如何才能不负师命,使佛光遍照这块土地?由于对南非的所知有限,慧礼法师一开始的南非行便步履蹒跚。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是不同文不同种,思想、教育、历史、文化、社会环境都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国度,生活都处处困顿了,更何况要把一个被误解或不被了解的宗教传播开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刚到南非时,他曾花了数周的时间把南非跑了一趟,除了让自己对南非的大环境有个初步概念外。身处异国他乡,在异教的排挤下弘扬佛法相当不易。  慧礼法师刚到南非不久,就遇上了B.H.S.教堂的牧师带领学生及群众走上街头抗议佛教在B.H.S.建立寺庙。


  南华寺盖临时佛堂时,教会人士更是成群结队举著十字架绕场(看来像是洒净),似乎在驱魔(或许认为佛教徒是魔鬼,要赶走慧礼法师等人)。盖山门牌楼时,又是一群人结伙而来,拿著十字架在刚灌好的水泥柱旁静立祷告,离去时,在每根柱子的底部都立了一个小十字架,上面用英文写著:“我们是唯一的真理。”  也曾有基督教徒登门造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反对偶像崇拜,请你们赶快离开。”慧礼法师回答说:“佛陀又不是歌星、影星,又不是猫王什么的,怎么可以说是偶像呢?”  抗议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人甚至在英文报纸上说慧礼法师是“毒草”,来这里散播可怕的宗教。也有黑人很粗暴地对著慧礼法师咆哮:“回去,中国人,这是我们的领土!”尤其,在1994年的总统大选前,黑人们甚至恐吓著说:“等曼德拉先生当选总统,我就清算你们的财产。”不一而足的逆境,排山倒海而来,慧礼法师神清气定,不动如山。  十年后 ( 注:2002年 ) 的今天,在慧礼法师的努力、佛光山的支持及广大信徒的护持下,约堡东北郊八十公里的布朗贺斯特镇〈Bronkhorstspruit〉已兴盖了一座具有中国建筑特色、庄严雄伟的道场---南华寺。  南华寺不仅成为当地华人的信仰中心,更度化了无数的当地民众。同时,招收了超过三百位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学僧到其附设的非洲佛学院短期出家。目前,有几位业已回到佛光山本山佛学院就读并接受三坛大戒,终生出家,有些虽未出家,但已带著佛陀的精神回到自己的国度,为佛教本土化洒下种子。  慧礼法师常说“法传非洲”给他的感觉像是在寻找失散多年的兄弟。  多年来,慧礼法师一心为佛教在非洲的发展而奋斗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而什么是“非洲佛教”?所谓非洲佛教,必须由非洲本土出家人,融合非洲本土人文思想、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推展出具有非洲特殊风貌的佛教。由于大部分的非洲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慧礼法师大开方便之门。  一九九三年,他到刚果弘法,刚果人都信仰基督教,根本无下手处。透过当地华侨的介绍,认识了几位刚从大陆留学回来的刚果黑人,他计划安排他们到南非来就读佛学院,并且说:“你们先来上三个月的课程,如果三个月后,你们仍然觉得佛法不好,就任由你们回去信仰基督教。”  于是,这些从大陆留学回来的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医生,基于对佛教的好奇来到南华寺学佛,果然,如慧礼法师所料,当他们真正了解佛教之后,很自然地接受了佛教信仰。  “过去,非洲没有佛教,并不代表非洲人不信仰佛教,只是他们对佛教还不了解。自从佛光山在南非建寺,并在南非设立非洲佛学院,培养非洲本土的出家人,已有越来越多的非洲人信仰佛教。佛教虽是最后传入非洲的宗教,但将是非洲人最迫切需要的宗教。”慧礼法师坚定地说。  佛学院毕业后的学生,到底有什么改变呢?慧礼法师这么描述:“佛学院的毕业生,受到他们父母的特别肯定,很多家庭都写信来感谢,非洲的男人,本来都不做家事,但佛学院毕业生,则主动打扫整理,洗碗做饭。行为懂事、有礼貌、温和、乖巧,孩子的身心行为都彻底的变化,这是做父母最安慰的事。”  很多人都说慧礼法师是那种闷著头苦干的人。有一次,慧礼法师不知从哪里来的资讯得知塞内加尔首都达卡两百五十公里之外有一个小岛,小岛交通不便,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要耗费一整天的路程才能到卡斯卡斯的学校读书,因此,岛上的孩子几乎都无法就学。慧礼法师得知这样的讯息后,发愿要想办法替岛民盖一所希望小学。  虽然那时南华寺的工程款就已经令他焦头烂额,但经过半年的筹划奔波,以及佛光人的善心助缘下,终于在2001年十月建成了学校,学校落成典礼,学校当局特地邀请慧礼法师前去剪彩启用,感恩他对该校的贡献。  非洲弘法艰辛,但想起星云大师“为教为法为众生”、“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远大理想,慧礼法师在佛前立下“埋骨非洲,五世转世为黑人僧伽”的心愿,以便能续佛慧命,让佛法传非洲的大业能圆满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慧礼法师佛前的这一番誓愿,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当下,有许多信众在心中也默默许下心愿,愿五世生为黑人,追随慧礼法师的步履,弘法利生。  有人开玩笑说,要做个非洲人,不得疟疾是不算数的。  慧礼法师发愿埋骨非洲,五世为黑人僧伽,因此,“疟疾”找上他,让他当个名符其实的“非洲和尚”。或许体能超强,也或许毅力惊人,染患疟疾不到三天,竟又能搭机到另一个国家去捐赠轮椅。  他在日记中提到:“当时仍不知是疟疾,只以为是偶发性的身体不舒服,这当中的症候,有头痛发烧、忽冷忽热、筋骨酸痛、腹泻呕吐,直到十四日早上由大使馆罗秘书陪伴到医院检查验血后证实得了疟疾。得了疟疾,心理上早有准备,要在非洲行走,早得晚得总是要得。”  


  当他发愿来到非洲,他早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2001年4月慧礼法师卸下南华寺住持后,继续前进中、北非,往更穷更苦的地方行去。为了弘法利生,为捐赠轮椅,为兴建孤儿院,为筹建小学,慧礼法师奔波非洲大地。高温四十几度的燠热天气,炙阳晒得他的脸庞黝黑发亮,汗水湿透黄长衫。曾经,三天内连续辛苦飞行十几小时,所能享受到的,竟只是一根玉米。但,他始终精神奕奕,不以为苦。  随著时光流逝,慧礼法师越深入非洲,越明了贫穷、落后地区的非洲人,是过著怎样的悲惨生活。他护念众生,不分国界,不论肤色,不分宗教,只要是能力所及,他都愿意无条件付出。  他说:“出家人就是要尽形寿,献生命。众生需要我的地方,我就去。在我们国家,学佛念佛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有些地区的法界众生,有缘接受到这一句佛号,可也是天大地大的福德因缘。法界众生守候著我们,去将佛光普照,照亮他们晦暗的心灵。”  慧礼法师发愿奉献毕生心力在非洲大地上,他真正是一位“非洲苦行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拉威ACC院童 获汉语桥南非预赛冠军                 





  文/王艳林(马拉威阿弥陀佛关怀中心汉办中文老师)

  “It is my great honor to announce that,the first prize goes to—Malawi, Amitofo Care Center!”(我很荣幸地宣布冠军得主:马拉威阿弥陀佛关怀中心!)话声未落,掌声已起,随之全场起立,向我们马拉威阿弥陀佛关怀中心(ACC)圆通学校的三个孩子:万恩、阿唵和万香祝贺。我站在旁边,心情已澎湃如海,不禁回想起我们准备汉语桥比赛的一幕一幕:

  报名比赛 身负期待


  时间转回今年年初,李佳真老师谈到汉语桥比赛,当时只有初步概念,收集相关资讯后,觉得院童报名参赛深具可行性,适逢慧礼法师回到马拉威ACC,性急的子茗老师和佳真老师就把“汉语桥”比赛之事汇报和尚。和尚笑笑听著,淡淡说了句:“去做!”简简单单两个字,老师们感受到信任和鼓励,便行动起来。我们向中国汉办师资处写邮件询问资讯,师资处把邮件转到南非赛区负责教育文化的魏老师,魏老师又将邮件转到今年汉语桥南非预赛的承办学校—开普敦数学科技学院。经历近两个月等待和忐忑,总算找到报名的门路,心可以定下来了。

  教不厌 学不倦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预赛包括三个部分:笔试、演讲和才艺展示。定下参赛选手之后,尤东杰老师先开始进行笔试培训,刚刚上了一节课,他就兴奋表示:“孩子们上课太认真了,很有成就感,以后笔试的课就交给我了!”带著年轻人的冲劲,她率领孩子们把七百多道题目复习完毕。这些题目涵盖中国国情、汉语语法知识、历史常识和古代文化知识等。每上完一段,其他中文老师就来随堂测验,加强复习,每次测验结果都令老师们欢欣鼓舞。中文组的办公室也因孩子们的勤奋和认真增添许多喜悦。

  五月下旬,收到汉语桥预赛组委会的报名表,开始准备演讲稿,这个任务就由我承担,我先向同事广征演讲主题,又找阿唵、万恩和万香谈话录音,搜寻灵感,最终根据他们的口述,罗列三个主题,整理成篇。阿唵因特别喜欢学习中文,就为他量身打造题目“我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万恩功夫了得,练功夫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于是定立题目为“我和我的中国功夫”;万香则是一个充满爱心,又有梦想的孩子,于是为她整理出的演讲稿为“我的三个愿望”。

  演讲稿整理完毕后,我请大家提供意见,我们为了尽善尽美,会为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语法点而辩论多日,直到找出大家都满意的共识。事后回想也觉得好笑,我们还真是“裁缝拿著线”—认(纫)上真(针)了。

  定稿后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就把稿子流利背诵。接下来就是一遍遍的纠正发音语调、并调整如何表情达意。这样的工作一直进行到比赛前的最后一天。

  无私奉献 热心指导


  对才艺表演我们非常乐观,因为得益于教练们平素的培养,阿唵和万恩都练就一身好功夫,万香天生一副好嗓门,唱中文歌曲亦非难事。到南非比赛前的一个月,我们按照预订计画,把我们的朋友—曾经做过声乐老师的陈少辉先生延请至ACC,希望让他指导万香歌唱技巧。结果他提出建议,说选定歌曲“康定情缘”无法发挥万香优势,建议改成“青藏高原”,我们都吓了一跳,这可是中文歌曲里的高音曲目。但陈老师信心十足,于是我们姑且一试,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时只剩下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陈老师自家在布兰岱开店,生意非常忙碌。只有下午四点半关店后才会有一个小时的空档,但他还是不辞劳苦,驱车赶赴ACC指导万香。那段时间布兰岱油荒,我们很不好意思,问他能否按照计画的时间赶来,他回电话表示,只要赶到ACC还能剩一滴油,他就会按时赶来!他对孩子们的关爱让我们大为感动,也不由得上紧发条,不敢放松片刻。

  早晚高歌 师生情浓


  每次上完课,陈老师都会交待任务:接下来几天应该如何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期间的训练任务自然而然落到懂得乐理的李佳真老师头上。

  于是在ACC美丽园区内,大家会经常看到李老师带著万香“依依呀呀”的练嗓子。大清早的朝霞中,落日的余晖里,师徒两人乐此不疲,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欢欣。时间一天一天接近比赛,孩子们的进步成长也让我们愈来愈充满信心。

  剩下两个星期时,开始全部过程的排练,李老师也训练孩子们舞台表现,日复一日,不断练习、订正细节,直到离开马拉威ACC,出发至南非比赛。

  十方关怀 温暖支持


  七月十二日参加汉语桥比赛的孩子们和ACC南非团演出的院童们一起出发。从南非约堡、德本到开普敦,一路上信徒们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食衣住行,巨细靡遗,全都为孩子们安排得妥妥当当。在德本,Lina师姐专门抽出一整天的时间为孩子们挑选比赛的服装。到了开普敦后住在玉琳师姐家,更是感受到全家对孩子们的关怀与支持。徐妈妈和玉琳师姐携手做孩子们爱吃的饭菜,我们要复习功课、练习唱歌和演讲,全家都给我们最大程度的配合。如果没有他们,孩子们赛前的状态调整不到那么好。由此,我深深的感慨,十方的关怀,为孩子们铺就了前进的道路!感恩所有为孩子们付出爱心的师兄师姐,是你们的大爱成就了他们!

  文武双全 荣登状元


  比赛当天,慧琳师姐带我们早早来到比赛现场。整个会场只有几位工作人员。我们趁著这个空档,让孩子们在舞台上走位排演。结果阿唵由于过于紧张,有两次出现几秒钟空白。我的心又悬了起来,幸好第三次排演时,演说就顺畅流利起来。但我却还是无法放松,却也只能够静观其变。

  笔试一结束,就看到他们三个满面笑容走出来。万香和万恩一边望著我笑,一边不停地叫:“老师、老师”。我一看就猜到,肯定题目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因为在最后几日的总复习中,我很清楚他们对题目均已完全掌握。果不出所料,三个孩子都是一百分,以绝对的实力高出其他选手。

  演讲和才艺展示环节的顺序按照学校字母顺序进行,我们是Amitofo Care Center,理所当然的排在第一位。万恩、阿唵和万香依次上场,每个孩子的演讲都流畅无比,平常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改正近乎完美。才艺展示时,万恩的螳螂拳和阿唵的猴拳都博得满堂喝彩,万香唱“青藏高原”时展现的高音,更是震惊四座。

  三个比赛环节结束,我心里对自己说:不管比赛名次如何,我已经知足了。我们已尽力,而比赛结果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幕,是如此深刻,让人永生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属日是孩子们和亲人叙旧的时刻                               净土在眼前~记赖索托ACC亲属日       文/吕月霞 (赖索托ACC院长) 时间过得好快 ,七月的亲属日又到了。如以往一样,院童的亲属于十一点左右陆续抵达,完成了报到手续,就开始了与院童的叙旧时间。十一点半是午供时间,我们邀请亲属们带著院童一起进入佛堂,由院长妈妈先简单介绍午供的意义,是希望藉著供佛来培养大家的感恩心和尊重心,同时感恩佛陀带给大家的好因缘,毕竟如果没有佛陀的慈悲,可能就不会有阿弥陀佛关怀中心的成立。午餐时间,大家愉快的享用了香积特别准备的Makoenya (当地食物-玛奎恩呀)及薯条,简单的食物换来亲属们无限的欢呼声,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用餐时,义工欣柔为大家播放本月十七日庆祝国王生日活动中ACC院童表演的影带,现场又发出无数赞叹声。三个小时的恳亲时间,匆匆滑过,可台前台后却是 院内所有职、义工共同努力的成果, 虽然辛苦,但餐后亲属们温馨的心声为我们洗涤了一切的疲惫。



  天备的阿姨是第一次来参加恳亲会。她说她平常在Maseru上班,  今天是特地赶来探望天备的,没想到却被刚刚简短的午供仪式深深感动,她激动的感谢ACC对孩子们的用心照顾,尤其是教导孩子如何感恩,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很重要的一课。天道七十几岁的阿嬷用著很生涩的英文说:看到ACC的一切她真的很感动,感觉大家生活的就像一家人;虽然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动,但是她真的很放心把孩子交给ACC。天吒那位中风的阿嬷,每个月都拄著拐杖一跛一跛的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来探望他,虽然她的话很少,但是从她紧追著义工们的眼神和微笑里,我们似乎读出她的安心。活动结束时,我们以约堡淑惠师姐捐的毛衣和阿公阿嬷结缘,除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初衷,我们也希望把握淑惠师姐的发心,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看到阿公阿嬷的笑容,我们真的感受到---净土就在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张美红
  阔别五年,2011年3月,二度造访马拉威ACC。
  2006年拜访刚创办不久的马拉威ACC,当时的马拉威ACC是个温馨的小家庭(60几个孩子),5年后的ACC,却是一个超级大家庭,将近300名孩子。
  在台湾,两个孩子的家庭就已经有忙不完的家事了,在ACC,300名孩子的食衣住行,那真是没完没了的忙碌。
  五年来,马拉威ACC的改变不小,除了人多之外,建设也完成了,正在进行的圆通学校建设也即将完工,新完工的职工宿舍也带给职义工安顿身心的住所,当年的小小孩都已经上了高中,宛如一个个小大人,有了自己的光采和自信,据说: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都已经有了海外助养父母的支持,毕业后即将远赴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继续升学,当年创办人慧礼法师的心愿:培养非洲未来的社会菁英理想,正慢慢从孩子们身上实践中。
  慈善是方便、教育是目的,而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需要时间才能看得到成果,马拉威ACC将近十年的努力,“给孩子们一个未来”,慢慢地,不再是个口号,而是一个结果了。
  在全球化的时代,马拉威从原本的农业社会国家,慢慢进入开发中国家,从建筑的改变和消费型态中,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改变,和许多国家一样,马拉威也正努力往脱贫的路上迈进,但这相对的,必须用原始美好的大自然环境和人性的单纯善良来交换。
  参与慈善工作的学习近20年,这些年来,从各种慈善服务的文化和环境发现,慈善其实是人的天性,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年台湾在农业社会时期,还保留著部落互助生活文化的年代,没有慈善这样的观念,因为“去付出、关怀社区族群、照顾生命”是生命的本能、与生俱来的本能,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让人与人之间开始疏离,关系的结构从爱转换成利益之后,慈善事业开始发展,成为重新寻找、学习爱的方式。
  在赖索托和史瓦济兰以及马拉威,传统部落的互助文化目前依然有迹可循,家族间的连结依然紧密,但在台湾,家族概念已逐渐在文明城市里解体,我总是问朋友:如果你连自己的家人、朋友都不爱,怎么能说要去孤儿院爱孤儿呢?
  我常想起十几年前在澎湖为麻疯病患服务40几年的美籍白宝珠女士说的一段话,当年获得医疗奉献奖的她,拒绝接受我的采访,在她为麻疯病患服务的诊间外,她告诉我:我不能告诉你我的故事,因为告诉你我的故事就会提到我的病人,这对他们是一种伤害,我很爱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白女士简单的几句话,直接告诉了我慈善的内涵。
  ACC从创办至今已届10年,从创办人慧礼法师的一个理念到现在4个国家ACC的建设和孩子的安养教育,孩子们一个个长大、职工、义工来来去去,彼此经验、学习,在施与受之间创造生命的完成。
  马拉威ACC是最早成立的关怀中心,基础和规模及制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逐渐成形,未来的ACC,将不再只是孤儿院的代名词,而是透过孩子们的接纳,每个曾经参与和付出的助养父母和职、义工,都会陆续找回生命本然具足的能量,让爱回归生命,创造人类新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大 慈佛寺[/url]二零一一年启建国际万缘水陆大法会,4月23日在法师及信众的梵呗唱诵当中拉开序幕,大约有六百信众出席此殊胜的法会。参与者除了来自马来西亚,也包括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日本、中国、南非等地的信众一起共襄盛举,同沾法益。为期八天的水陆大法会,源自于梁武帝广发菩提心、荐拔六道众生而发起,主办单位为了承继高僧大德慈心悲愿,延续正统庄严会场,让现代人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透过百僧千众正心诚意、诵经祝祷,感得十方诸佛、护法龙天,降临坛场、慈悲施受!期使六道众生离苦得乐,降福世界全球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非洲阿弥陀佛关怀中心的发起人慧礼法师表示:此法会有三大意义。一、圣贤有交代:水陆仪轨法传千古,普利人天、拔济幽冥,是古圣先贤悟彻天地,感通玄冥,寻经导论所制定。我们遵循祖制,依教奉行,所有外坛、内坛规定之经典,所需之部数在规定之时间内完成,所有佛事忏仪相应于法界,拔济于幽冥,皆遵循对应之时辰而赞颂。二、众生有期待:不止历代先灵,更有十方法界水陆空各类众生,期待蒙受法益,超幽冥得解脱。近年灾祸频传,更需要大众的慈心悲愿、虔诚忏悔,为百千年来积怨受苦众生解冤释结、闻法欢喜;心开意解,得大自在!会中更有来自日本信众,愿功德回向全球灾难止息,社会安定。三、人人有担待:无僧传法,无以为法,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以法传非洲之想,ACC藉著济助之力,传播菩提种子、发扬中国文化。使佛种深耕非洲大陆, 千年永传;人间佛教,光明再现!除此之外,和尚也表示非洲的孤儿除了无人照顾,还遭受别人歧视的眼光,认为他们一无是处。而在ACC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是无依无靠,因为助养人的鼓舞,老师们的细心教导,因此孩子们都很长进,而且也感恩这一切的因缘。因此他们特别的勤奋学习佛法,希望非洲佛教可以有更远大的作为。因为大家的发心,共同参与二零一一年国际万缘水陆大法会,让非洲成千上万的孤儿看到了未来的无穷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一切法界圣贤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4 19:59 , Processed in 0.22541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