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净慧法师《心经禅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讲 无所得

各位道友:

《心经》讲到“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接下来是“以无所得故”。关于这一句,有的注解是把它连在“无智亦无得”的后面,有的是放在“菩提萨埵”的前面,也有的是专门注解这一句。连上还是接下,这在经文当中至关重要。这一句和上面“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智亦无得”是呼应的。讲到菩萨的修行法门,也不能以有所得心而修。凡夫法、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都要以“无所得”心来修。“是诸法空相”,就是无所得心。“无所得”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相,就是大智慧。“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凡是有所得,都是有局限的,只有无所得,才没有局限。

接下来就讲“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的全称。菩提为觉,萨埵乃有情,就是觉有情。菩提萨埵要证究竟涅槃,必须依般若波罗蜜多。菩提萨埵为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多为所依之法。菩萨依此般若修证,心离业障的缠缚;因无业障的缠缚,所以就没有生死的恐怖;既无生死的恐怖,就无颠倒烦恼。生死是报障,业是业障,烦恼就是烦恼障。我们凡夫具足三障,菩萨三障断尽。三障消除干净,佛的三德就呈现出来。

所谓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断三障,证三德,所以能够究竟涅槃。究竟就是烦恼永灭、三德圆满,才称为究竟。涅槃,翻译为寂灭,亦可译为圆寂。圆者,圆具三德;寂者,一切烦恼永灭,所以称为寂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不生不灭了,寂灭的境界就呈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灭,所说的消除三障、不生不灭都是指的破除执著。

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所存在的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世界来看待客观世界,有什么样的主观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所有的问题、矛盾就是我们主观世界的看法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烦恼,如果把主观世界的观念改变过来,加以突破、超越,烦恼就消除了,那就是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自作自受,要消除这些苦厄,别人代替不了,还是要自己来解决。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智慧到彼岸的法门,不断地观察、观照,就能破除生死的恐怖。因为自己主观上的种种计执,种种障碍都消除了,私欲、烦恼消除了,恐怖也就随之消除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只要有一点事情牵涉到自己私利的时候,就耿耿于怀,放不下,那就是挂碍。挂碍这两个字,很形象,挂就是不顺利,碍就是阻碍。因为内心深处还有东西,所以飞不起来,也跑不动。

有挂碍就有恐怖,恐怖是什么呢?恐怖就是生死,挂碍就是烦恼,无有恐怖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要得到“究竟涅槃”,就必须“依般若波罗蜜多”来改变自己。

这几句话,每一句都可以对照我们的内心来观照,自己修行的状况、程度,看自己还有挂碍没有。挂碍的是什么?是房子,是存折,是妻子,还是儿女?这些东西都要关心,但是不能成为挂碍。我们不能住露天,在家居士有家有室,也必须有一点积蓄,有一些钱存在银行里。但是,不要成了包袱,挂碍就是包袱,你不要老是背着那个存折,那就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把世间的一切事情看得淡一点,淡化地处理世间的一切财、色、名、食、睡。

接下来“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菩萨要依般若波罗蜜多,得到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亦如是。般若为佛母,般若是出生诸佛的母亲,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心经》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始,一直到“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一般把它判为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说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这一段讲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讲在诸法空相当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凡夫法是平等平等的;讲四谛、十二因缘等二乘法在诸法空相中亦复如是,平等平等;讲菩萨法的智与得,在诸法空相中亦是平等平等。

最后总结一句,“以无所得故”,用般若的大智慧,来观察以上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为什么呢?“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说即是空,这叫做空观。“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叫做假观和中观。空、假、中三观,凡夫法用空观来观照,二乘法用假观来观照,大乘菩萨法用中观来观照。

空观、假观都有对待,比如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没有对待了,这就是中观。中观既不是有,也不是空,非有非空,以非有非空的不二法门为中观。这些分析都是用智慧来观察一切法的见地,不要把这些见地看做是实有的和实在的。把这些看做是实在、实有的也是错的,因为一切无所得。

以上就算把《心经》显说般若的一部分讲完了。讲了什么?水流云散,照样是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讲  密说般若

各位大德:

《心经》的第一大部分是“显说般若”。“显”就是明显,开显,用明显的道理解释“般若”的重要,“般若”的功能、功德和力量。“般若”对凡夫、二乘、菩萨,在解决生命问题上都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般若是指导,是眼目,凡夫、二乘、菩萨离开了般若,就等于没有了眼目。

《宗镜录》上讲:“六度当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六度”是修菩萨道必须行持的法门。“六度”如果没有“般若”,其他的五度就都不能成为到彼岸的法门,只有以“般若”为统率,六度齐修,才是到彼岸的法门。

经文的后一部分就是“密说般若”,用密咒的方式来显示、总结般若的要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由此我们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何等的重要。

接下来有四句话,说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以这四句话来总结般若的要义。咒在梵语叫做“陀罗尼”,翻成汉语名曰“总持”,又名“真言”,亦称“咒”。何为“总持”呢?咒语很精简,以少字秘密的方式摄持多义。“总持”者,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总持”。“真言”者,即是佛菩萨真实不虚的语言。中国道教以及古老的民间宗教所采用的祈祷的语言也称为咒。

“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引导我们由此岸渡到彼岸的大智慧,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古今的注解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大神咒”者为方便般若,“是大明咒者”为观照般若,“是无上咒者”为实相般若,“是无等等咒”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方便般若破烦恼,观照般若破无明,实相般若令因行圆满,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令果德圆满。能破无明,超越、突破凡夫的生命境界,超越二乘的生命境界。因行圆满,令菩萨因中修行,速得成就;果德圆满,成就无上佛果。所以这四句话,“是大神咒”总持凡夫的修行法门,凡夫的修行法门就是三科法门:“是大明咒”总持二乘的修行法门,二乘的修行法门是十二因缘和四谛;“是无上咒”是总持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的修行法门是六波罗蜜;“是无等等咒”者总持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超妙绝伦,无以超越。

所以这四句话含摄整个《心经》深奥的道理。正因为这四句话,正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有这样的功能、功德,所以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就和上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后紧密地呼应。

一部《心经》就是讲的如何灭除众生的烦恼大患。《心经》的这个功能、功德是“真实不虚”的。真实不虚,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千斤重,每个字部都渗透着佛菩萨的无量悲心。佛菩萨的悲心,是告诉我们凡夫要相信“般若”的功能,要相信佛菩萨走过的路,要相信这条路能除一切苦,没有半点虚假,真实不虚。这“真实不虚”四字,即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

想一想我们自己,观照一下我们自己的所言所行,有几件事是真实不虚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常以此四字为座右铭,即使不能大彻大悟,起码也可以做一个好人,一个守信用、有诚信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诚信危机的时代,真实不虚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心经》,用《心经》,就在这四个字上学,就在这四个字上用,这一辈子抓住这四个字不放,那就不会辜负此生,就不会辜负佛菩萨的苦口婆心,不会辜负我们学佛一场,闻法一场。

接下来就是咒语。“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语秘密不翻,照此直念,不要理解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勉强地加以翻译,反而会令极为珍贵、秘密,而且内容丰富的陀罗尼局限在某些字面上,深刻的含义体现不出来。对咒语我们不要求其了解,一心一意、深信不疑地持下去,自有受用。

到此为止,以我粗浅的理解讲了《心经》的一点皮毛。可能自己的理解也会有差误,各位可以请一些大德法师对《心经》的注解来阅读,把《心经》的意义弄明白,弄透彻,依而行之,自然“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心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两年来,我在不同场合讲了几次《心经》,每一次都有一些发挥。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

今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大事很多,好事很多,喜事很多,与此同时,考验也很多,灾难也很多。在这样一个时候,我觉得抓住人心是一个关键。好事从心开始,坏事也还是从心开始,转变我们的心念是转变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我们曾经提出过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观点。有一些人觉得,“唯物”了几十年,怎么一下子回到“唯心”上去了?这种理解应该说很不圆满。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世界上一切的事情,从世法上来说都是对待法,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相依相待的。心与物,亦复如是,不会单独地存在一个心,也不会孤立地存在一个物。心与物,在其终点上必须是一个统一体才能够产生作用。心与物统一在什么地方呢?统一在能量上。心有能量,物同样有能量,心、物能量的结合,佛教有时候就用一个“心”字来表现。这个“心”不是一个孤立的精神现象,它是包括物质现象在内的一个综合体。所谓心不自心,物也不自物。物由心显,心托物显,彼此相依相持。心与物统一在能量上,这个能量是什么呢?在迷界,即是业识;在悟界,即是法身。

我说今年是一个《心经》年,希望我们参加这次法会的人,每天至少诵三遍《心经》,每天思考《心经》的道理、“般若”的要义,每天持诵《心经》的咒语。希望仗着佛菩萨的加持,使国运昌隆,使一切灾难得到化解,使我们人民大众能够吉祥安乐,福慧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十一讲 持诵《心经》的感应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

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受尽种种苦难。这些苦难有的是来自道路险阻,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恶劣气候,也有的是来自人为的土匪抢劫,总而言之,困难重重。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困难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这位有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这个有病的法师来自印度,他熟悉到印度的路程,便告诉玄奘法师,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接着就把从东土到天竺路途上所要经过的种种艰难险阻,向玄奘法师描述了一次。

描述完了,又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地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玄奘法师学会了,接受了这个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第二天早上,玄奘法师再去找那位有病的法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何往。玄奘法师对此心领神会,觉得这个病僧绝非等闲之辈。

在取经的路途中,遇到种种厄难,有时候甚至有丧生失命的危险,玄奘法师就修持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个心要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就将此经持诵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就这样,玄奘法师在遭遇种种困难的情形下,凭借着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加持,平安地抵达了印度。

玄奘法师当时到达的,是印度一个叫做摩竭陀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佛教大学,古代的佛教大学就是一座大的寺院,叫做那烂陀寺。那里住了几千个出家人,有几百位有修、有证、有学的大德高僧,其中就有玄奘法师从学的戒贤法师。戒贤法师是古印度修证最到位、学问最渊博的一位法师。当时他年高七百岁,在玄奘法师没有到印度以前的一两年,就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人世。而后弥勒菩萨就托梦告诉他: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就按照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留在人间,他要把法传给玄奘法师。

就在玄奘法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他与那位病僧不期而遇。那位病僧看见玄奘法师求法的愿望得以满足,就满心欢喜地祝贺他,并告诉他:我们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是观世音菩萨一路加持,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一路加持,才使得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的弘誓大愿得以实现。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这篇序为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所写,不是别人口耳相传,不是道听途说,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然后把它记下来,写在这篇序言当中。

这一部经,本来已经在《藏经》当中失传。在一百多年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许多南北朝、唐人的写经,其中就有这部经典。这是一篇非常稀有难得的文字。

这里有三件事,应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件事就是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这是一件续佛慧命、弘扬大法、震撼古今的大事,他完全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佛法的传播,为了续佛慧命,所以能够感得观世音菩萨显灵,亲自授与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说明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件事的重要和伟大。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情就是持诵《心经》的感应,的确是不可思议。玄奘法师作为一个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的三藏法师,他的修持就是以三世诸佛心声法门为常课,时时忆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为了帮助所有众生,为大众奉献自己身躯血肉的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一个病僧,为玄奘法师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这也是对玄奘法师的一种考验。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传授这样重要的法门,你是否能够真心诚意地信受奉行。玄奘法师是过来人,只要是佛法,不管是由什么样形象的人说出来,那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都一定要信受奉行,相信它是真实不虚。

再就是这篇文字的可靠性。这个信息是由玄奘法师的嫡传弟子窥基法师记录在《心经》序言上,而且在敦煌石窟里保存了上千年的时间,其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学习了《心经》,就要用《心经》。用《心经》包括用《心经》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指导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进而净化社会。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也要深信不疑持诵《心经》就会有感应。没有诚心,何有感应。这是古今所有的感应事迹无数次证明过的事实。

我们如果把《心经》后面的咒语作为持诵的功课,也就同念佛号、观呼吸一样,同样是一个法门,而且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每天持诵至少四十九遍,多则不限。一定会有感应,—定会对我们的修行、身体、事业、家庭都有帮助,古今有许多修行的人,包括僧俗二众,专门以《心经》这个法门作为专修的课程,会写字的,用书法写《心经》来修;不会写字的,每天念诵《心经》。修的时间长了,就自自然然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3-4 08:34 编辑

第十二讲  收摄六根  不染六尘

各位大德:

参禅、修道,按照佛经上的要求是要选择寂静的地方,选择远离尘劳,连牛羊都不到的地方。山林深处,最适于修禅、修定。古代的寺院都是修在山林里,慢慢地寺院周围也就有了人家。有人家有好处,但也有影响。我们这七天的禅修,前几天安安静静的,本来挺好。今天是第六天,就被高音喇叭吵了一整天,不但在禅堂打坐受到严重的影响,连午休都受干扰。

现代社会提倡环保,在一个符合环保要求的环境里,首先是没有垃圾污染,其次就是没有噪音。检查一个地方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有没有噪音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河北这个地方,要一下子改变当地的乡风民俗的确很困难。

我讲这些,就是想提醒大家修习禅定要选择环境,否则对修定会有严重的影响。佛经把主观的器官分为六部分,叫六根。把客观的对象大体上也分为六部分,叫六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面对的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法尘里面包括有颜、有色、有形、有相、有声音的尘,也包括意所缘的,没有形象、没有颜色、也没有声音的,它也是尘。

法尘指哪些呢?就是我们语言、思想、活动所留下的那些影子。包括文艺演出、电影、电视,看了以后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影子,尽管离开了现场,但那些影子还会起作用,还是我们心意所缘的对象。缘者,攀缘。意所攀缘的那些对象,就叫做法尘。

六尘当中,色、声、香、味、触都在当下,眼根所缘为色尘。到了第二念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的视觉已经远离了色尘,但并不等于色尘就没有了,在主观印象中还有那个影子。在现场,在当下眼所缘为色尘,到了第二念就成法尘了,为意所缘,所以法尘的概念很广。

尘是什么意思呢?染污义,正所谓六根被六尘所染污。佛学上面把色、声、香、味、触、法看做是染污我们身心、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尘垢。佛法在讲环保的时候,讲得最彻底。可是我们又不可能老是闭着眼睛、塞着耳朵、堵着鼻子,更不可能把舌头割掉。只要有六根,就随时都会攀缘六尘。
怎么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六根清净呢?这就要讲到功夫上。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所谓染污者,就是在六根缘六尘的当下,起了种种的分别心,起了种种的妄想,那就是被染污。不起分别心,让心念处在现量境,一种不分别的境界,它就不会被染污。现量境是什么呢?当下一念。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万象森罗,影现其中。镜子里面虽然可以宛然出现森罗万象,但是不留任何痕迹。做功夫就要在这个地方下手,就要在这个地方用心,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这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讲完了,希望各位每天要念诵《心经》。在念诵的时候,也要思维其义。五蕴是什么,十二处是什么,十八界是什么,这些法相名词基本的道理是什么,和我们的修行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究竟要从哪里下手。如果不思维这些道理,听了以后就一点效果也没有。对于修行来说,也就起不到任何指导的作用。

第一天讲到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有时候又把这三种般若叫做闻、思、修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慧由文字而来,思慧由观照而来,修慧由修证而来。我们的智慧从哪里来,就从闻、思、修这三个方面获得。听经闻法,听开示,看佛经,这些统统包括在闻慧当中。什么是闻慧呢?从文字上去理解,从道理上去理解;什么是思慧呢?通过思维、观照而得到的智慧;什么是修慧呢?在思维观照的基础上,见到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从修证而来。

在这“三慧”当中,只有具备了修慧,才能“度一切苦厄”。修慧者,就是到达了那个地方。到达了哪个地方呢?到达了彼岸。不修就等于只看地图不走路。看地图等于是闻慧,仔细地辨认地图牢记不忘,等于是思慧,根据地图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那就是修慧。

闻、思、修这三者要贯穿于我们学佛的全过程,要落实在学佛的每时每刻。每时每刻都与闻、思、修分不开,只有在每时每刻把闻、思、修打成一片了,修行的进步才会突飞猛进。懂得闻、思、修三慧,才不会盲修瞎练。不懂得闻、思、修,说句不好听的话,等于跟着瞎起哄。

各位学佛一定要在闻、思、修上面下功夫,一点都不要放逸。七天的禅修,时间很宝贵,机会很难得。总在强调随时观心,随时摄念,随时处在闻、思、修的修持当中。哪还有时间去闲谈杂话、人我是非啊?观照自己都来不及,怕自己有妄想,怕外边有东西来干扰。

出了禅堂就是闲谈杂话,这种现象虽然不是很突出,说话的声音也还比较低,但它是一种打失念头的表现,要使念头不打失,就要时时刻刻照顾自己所做的功夫。语言表达出来了,它就是声音,声音是一种污染。禅定书中把声音叫做“禅刺”。修禅定的人,希望安静。

语言就好像是禅定的一根刺,刺一下,禅定功夫就受影响,所谓“声为禅刺”。大家要记住这样的要求,把这个要求记住了,自己不管走到哪个道场,都会保持安安静静,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家常。所谓散心杂话,散心杂话就是打失念头的一种表现,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照顾好自己的六根,使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不受影响,不受污染,保持六根的清净。

我们通常说这位老菩萨不错,六根清净,那就是说这位老菩萨的修养好、功夫好。也有很多人说:“唉,我不行,我六根不净。”就是说六根贪著六尘,在六尘上起分别、打妄想,那就是六根不净。修行归根结底是要做到六根清净。

把六根收拢来,就变成三件事:身、口、意。修行就是要净化身、口、意。身、口、意得到彻底的净化转变了,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当下就是清净法身。修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是修行现成的茶饭。把这三件事朝如是、夕如是地做好,修行就会有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讲  如实空  如幻有

各位大德:

七天的禅修活动到今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七天来各位都很精进,共同成就了这次的一期一会。在这七天中,我也讲了不少话,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心经》。今天,想就学习《心经》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加上题目二百六十八个字。讲的是什么呢?就讲六个字:如实空,如幻有。这就是整部《心经》的核心内容。“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一直到最后“无所得”都是讲的如实空,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如实空是《心经》所要阐明的基本道理,核心内容。如者,真如;实者,真实、实际,就是实相。从实相上来讲,一切诸法如实空,平等平等,不立一法。这是指的道理上、真理上的意义。按照《心经》的要求,这就是破二执所显的真理,二执就是我执和法执,二执都遣除干净以后,所显现的真实的道理就是如实空。这一句话可以用《心经》上面的“色即是空”来概括。

如幻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宛然存在。这与“无所得”三个字矛盾吗?不矛盾。是要破除在诸法上所起的执著,不是破除诸法本身,诸法还是像真如一样。幻相宛然,不起执著,不坏诸法,这就是心经上所讲的“空即是色”。如实空,不立一切;如幻有,不舍一法。

“色即是空”是文殊菩萨的法门,大智大慧;“空即是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大行大愿。文殊菩萨的法门强调如实空,但不碍如幻有。普贤菩萨所强调的如幻有,也不碍如实空。空有不二,这才是佛教所要建立的根本理念。

由此我们又可以把它引申开来,加以发挥。如实空,大智慧,觉悟人生;如幻有,大慈悲,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可以定位为宗教精神、宗教关怀;奉献人生,可以定位为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宗教关怀的实质是终极关怀。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究竟为了什么?迷失的人觉得人生在世,忙忙碌碌,不过吃喝玩乐而己。这就是流转生死的苦因,种了这个苦因,将来、现前就要吃这个苦果。这些苦果,有许多不要等到来世,也不要等到三边去受苦报,大多数都是现报,现在就受报应。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表达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世间法、出世法都是如此。要落实世间法,没有生命无从落实;要修出世法,要明白出世法的道理,没有生命也无从落实。尊重生命是人文精神的本质。我们要尊重人类的生命,要尊重人类的朋友,所有动物的生命都要尊重。

人类如果没有了朋友,人类自己的生存也就成了大问题。佛教的慈悲精神,要我们不食众生肉,要戒杀放生,要尊重生命,这就是人文精神彻底的体现。联合国号召我们:多吃素,救地球。这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我们佛弟子要带头坚持素食,为延长地球的寿命做出自己一点点贡献,并且以我们的行动,逐渐影响周围的人,共同来维护地球的安全。

《心经》讲的如幻有,也包括人文精神在内。《心经》讲了一大堆的“空”,一大堆的“无”,我们千万不要误会。在空了、无了之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如幻有的和盘托出。无所得而得,那才是真正的得。所谓得而无得,就是不起执著,不起分别。“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同样是在如实空、无所得的前提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也是如幻有的全体呈露。

《心经》讲“如实空,如幻有”,这是整个佛教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力弘扬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和《心经》的宗旨一脉相承。“生活禅”三个字,生活者,如幻有;禅者,如实空。生活者,人文精神;禅者,宗教精神。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佛法与世间法不能脱节,不能分离,不能把佛法讲成是空空洞洞的。佛法一定是如实空,如幻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七天来,我们参加坐禅的法师们,居士们都很精进,很勤奋。特别是两位外国朋友,七天当中他们始终如一,没有缺过一支香,没有任何特殊的照顾,与大家同吃、同住、同修。人类兄弟般的情谊,只有宗教的、佛教的共同修行中,共同追求中才能得到圆满落实。

七天来,内外护七的居士们也都辛苦了,正因为有这些内外护七居士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禅堂的安心坐禅。有茶水、有点心、有水果,堂内、堂外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片净土。使我们在堂内、堂外都有一份清净、安乐,吉祥的心情。

在这次禅修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惟愿以此功德,回向国家强盛,回向所有在各种灾难中遇难的人员往生净土;回向我们参加法会的大众福慧增长,六时吉祥!

           (讲座完。顶礼度人师菩萨 净慧老和尚!)

      回  向

世界和平  人民安乐
灾障消除  祸患不生
正法久住  法轮常转
法界有情  同生极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净慧老和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3-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23:55 , Processed in 0.25755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