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正讹集》白话试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0. 佛号仙人

      经言“佛于往昔作忍辱仙人”。又佛称“大觉金仙”。世人遂谓佛即仙,仙佛无二,此讹也。“仙”者,古修行人之通称。后世乃分别释、道,而有专称耳。且世以儒、释、道为三教,而「道」之为言实通三教,有道之士皆名“人”,岂专目黄冠为“人”耶?今既有专称,则佛自佛,仙自仙。地位相去,若霄壤然。慎无等观,失正知见。

白话:

佛号仙人

    佛经里说“佛在以往曾经作过忍辱仙人”。另外,佛也被称作是“大觉金仙”。于是,世俗的人认为佛就是仙,仙、佛一般无二。这是错误的。“仙”是古代对于修行人的通称。后来,才区分开佛家、道家,也因而各自有了专门的称呼。世俗将儒家、佛家、道家看作是三个不同的教派。然而,“道”这一词语实际上是贯通三教的,有修行、有道的人都可以称为是“道人”,难道仅仅是指头戴皇冠的道士吗?现在既然各自有了专门的称呼,那么佛自然是佛,仙也自然是仙。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别,就如同天空和大地之间那么遥远。千万不要同等看待,失掉正知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1. 无人误入地狱

  儒者谓:“佛说恶人死入地狱。而佛法未至中国以前,人固有死而复生者。何故都无一人误入地狱,见所谓十王者耶?”以此断地狱不足信,此讹也。凡夫经眼之事,然后能知。佛法未至以前,纵入地狱,及乎复生,恍惚猜疑,只作一场异梦理会。佛法既至,种种开谕六道报应,然后始知此是地狱耳。理固应然,何足为怪。

白话:

无人误入地狱

    有儒家的人士说:“佛说,作恶的人死后会堕入地狱。然而,在佛法没有传来中国以前,总有死后又活过来的人;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人无意间、误打误撞进入地狱,而见到所谓的地狱十王呢?”并由此断定地狱的说法不值得相信。这是错误的。凡夫俗子必须亲眼目睹,然后才能知道。佛法没有传来以前,即使有人误入过地狱,等到又活过来时,神志恍惚、猜疑不定,只是把入地狱的经历当作一场怪异的梦罢了。佛法传来以后,处处开示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事理,这时人们才能知道这种地方是地狱啊!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2. 佛书多出才人所作

  世有愚人,言佛经皆后代才人所作,非真佛说,此讹也。所云才人,不知是何等人,乃能为此等语言,说此等道理?设若能之,我说是人即名为佛。且古今才人之极,孰有逾于孔、孟者乎?而佛经皆孔、孟所不及道,余可知矣。其说甚鄙,不足多辩。

白话:

佛书多出才人所作

      世间有愚痴的人,说佛经都是后代有才能的人写作的,并非真的是佛陀所宣说。这是错误的。所谓的有才能的人,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言语、讲出这样的道理?假设真的有人能够这样,我说他就可以称为佛陀。而且古今最为有才能的人,谁能超过孔子、孟子呢?然而佛经的道理都是孔子、孟子所不能说出的。其余的人也就可以知道了。这类的说法极为粗鄙,不值得多加辩驳。

欢迎诸位师兄加入 一心念佛、莲花绽开 千人QQ群 65989476,此群以印光大师开示为依准,每晚九点学习《印光大师文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文:

13. 性命双修

  道家者流,谓己为“性命双修”,谓学佛为“修性不修命”,此讹也。彼盖以神为性,气为命。使神驭气,神凝气结而成丹,名曰“性命双修”。以佛单言“见性”,不说及“气”,便谓修性缺命,目为偏枯。自不知错认“性”字了也。佛所言“性”,至广至大,至深至玄,奚可对“气”平说?气在性中,如一波在沧海耳。见佛性者,尽虚空法界无不具足,何况一身之气而不该摄?故曰:“但得本,不愁末。”则一修一切修,又岂止二事双修而已。学仙如张紫阳真人,其论性、命极分晓,而大尊佛法,谓:“佛法先性,尤有胜焉。”可谓灼有见处。又李清庵真人论内外药,以精、气、神为外药,元精、元气、元神为内药,而云:“高上之士不炼外药,便炼内药。”亦“先性尤胜”之说也。世人学仙者多,其知二公之微者盖寡,吾是以阐之。

白话:

性命双修

      道家门派的人物,称呼自己是“性、命双修”,称呼学佛人是“修性、不修命”。这是错误的。他们是把“神”当作“性”,把“气”当作“命”;用神来运气,神凝、气结而成为丹;然后起了个名目叫作“性、命双修”。因为佛陀只说“见性”,而没有谈到“气”;他们便以为是只修性、而缺少修命,不是全面、均衡的修行。他们却自己不知道是把“性”字理解错了啊!佛陀所说的“性”,至为广博、宏大,至为深奥、玄妙,怎么能够把它与“气”相对应、对比、置于平等地位呢?!气存在于性的中间,就如同一朵浪花在于大海的中间。见到佛性的人,整个的虚空、法界都没有不圆满具备的,难道连一个身体中的气还不统摄吗?!所以说:“只要得到根本,就不愁得不到末节。”这样看来,佛家的修性这一项,就是修习一切,又岂止是道家所说的性命双修、神气双修呢?!学习神仙之道的张紫阳真人,他对于性、命的论述很是清楚,而且极为尊崇佛法;他说:“佛法以修性为优先,更加是殊胜的。”这可以说是有透彻见地的。另外,李清庵真人谈论内、外药,把精、气、神当作是外药,把元精、元气、元神当作是内药;并且说:“高明的人士不去修炼外药,而是修炼内药”,这也就是“以修性为优先、更加是殊胜”的说法啊!世人学习神仙之道的很多,能够了知二位真人这种精微见解的却很少。我于是作以上的阐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原文:

14. 寂灭为乐

  世人见释氏号临终为“涅槃”,因为佛以死为乐。而引儒典“死反吾真”之言,证佛经“寂灭为乐”之旨,此讹也。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灭”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盖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前古后今之所不能代谢,成劫坏劫之所不能推迁。真常独露,苦乐双亡,故名曰乐。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正明照之极。乃错认为死耶?若以死为乐,则宜速死以返吾真,而不可一朝生矣。是“断灭”、“枯灭”、“绝灭”、“灰灭”之“灭”也,安得滥语佛之“寂灭”?

白话:

寂灭为乐

    世俗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将临终称为“涅槃”,于是以为佛陀把死亡当作是快乐。他们并且引用儒家经典所说的“死反吾真”(“死亡而返回到我的本真”),来证明佛经里面“寂灭为乐”的宗旨。这是错误的。梵语的“涅槃”,我们汉语称为是“寂灭”。“寂灭”的涵义是:生起、湮灭都湮灭掉,那么寂灭就显现在前了。这是说没有生起、没有湮灭,没有离去、没有到来,古往今来都不能够更换、代替、世间成坏都不能够推移、变迁。本真、恒常的自性独独显露,苦痛与欢乐都泯灭,所以称之为“乐”。禅宗六祖慧能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正是光明、照耀达到极致的意思,怎么能够错误地认为是死亡呢?如果把死亡当作是快乐,那么应当快速地死掉、为的返回到本真,而不能够多存活一天。这是“断灭”、“枯灭”、“绝灭”、“毁灭”的“灭”啊,怎么能够混滥佛陀所说的“寂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5. 曹溪水,赵州茶

  宗门有“曹溪水”、“赵州茶”话,愚人以修养家吞津咽液、华池神水等当之,此讹也。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古德云:“是曹溪一滴水。”赵州问僧:“曾到此间否?”到与不到,皆令“吃茶去”。此是最上开示心宗之极谈也,岂可作色身上吐纳会耶?乃至认夹脊为“赵州桥”,其类不一。明理者例斥之。

白话:

曹溪水,赵州茶

    禅宗里面有“曹溪水”、“赵州茶”的话头,愚痴的人把它们与修身、养生人士的“吞津咽液”、“华池神水”等类齐观。这是错误的。有僧人问:“什么是曹溪一滴水?”古代的大德回答说:“就是曹溪一滴水。”赵州禅师问僧人:“曾经到过这地方吗?”无论对方回答“到过”还是“没到过”,都命令他“吃茶去”。这全是最为上等的开示、禅宗心法至为高妙的言谈,怎么能够当作是有形身体上的呼吸、吐纳呢?还有人认为夹脊是“赵州桥”,等等各种奇谈怪论。明白事理的人应当依例加以痛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6.《法华》三车

  《法华》喻羊、鹿、牛车,修养家指为尾闾、夹脊、泥丸,此讹也。“车”,“乘载”义。羊、鹿、牛喻大小乘耳,声闻、缘觉、菩萨功德胜劣借此为喻。错认色身,速宜悔悟。

白话:

《法华》三车

    《妙法莲华经》里面有羊车、鹿车、牛车的比喻。修身、养生的人士说,这指的是尾闾、夹脊、泥丸三处穴位。这是错误的。所谓的“车”,具有“乘坐、负载”的意义。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小乘、大乘啊!声闻、缘觉、菩萨功德的优胜与低劣凭借三车的比喻而得以显明。认为它们指代的是有形身体,是荒谬的。应当速速悔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7. 《金刚纂》

      俗刻诸经,有《金刚经纂》,自赞功德,谓“诵纂一遍,胜经万遍”,此讹也。《金刚经》所以有不思议功德者,谓其极谈空理,一法靡存,般若威神,津梁万类云尔。岂谓文中纂出“佛”若干、“须菩提”若干、“何以故”若干,如是等字数为功德耶?其流之弊,遂有愚僧受人儭施,不诵全经,而以一纂当之。构地狱无穷之苦,皆此说误之也。编辑邪书,为害如是。又世有《大乘金刚论》亦是伪造。乃至《妙沙》、《分珠》、《血盆》等种种邪伪,琐不足辩。

白话:

《金刚纂》

  世俗所刻印的各种经书中有《金刚经纂》,并且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说:“持诵《金刚经纂》一遍,胜过持诵《金刚经》上万遍”。这是错误的。《金刚经》之所以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因为它谈论真空妙理达到极致,任何一个事物都不真实存在;(这样方能)显露出威德、神力具足的般若智慧,(从而)济度各种类别的众生;等等。难道是在经文中纂辑出“佛”字多少个、“须菩提”名字多少个、“何以故”问句多少个,这些字数是作为功德吗?!沿袭下来,造成弊病。于是,有的僧人接受了人家的布施,却不读诵《金刚经》全篇经文,而是用这一个《金刚经纂》来代替。构成地狱的无穷苦厄,都是这种言说所误导的啊!编辑邪知邪见的书籍,为害就是这么严重。另外,世间所流传的《大乘金刚论》也是伪造的;包括《妙沙经》、《分珠经》、《血盆经》等种种的邪说、伪经,杂七杂八,不值得一一驳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8. 《高王观世音经》

      又《高王观世音经》,世传高王诵之脱难,此讹也。其经鄙俚,不成文义,不知译自何代。以理断之,即是《法华•普门品》耳。高王仗此脱难,故以为名。后人不知,别造伪语,称《高王经》。因名迷义,俗所不觉。

白话:

《高王观世音经》

      另外,还有《高王观世音经》。世间相传说,北魏渤海王高欢因为持诵它而得以脱难。这是错误的。它的语言粗鄙、俚俗,文义不通,不知道是在哪一朝代翻译的。从事理上来推断的话,就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啊!渤海王高欢依仗《普门品》而脱难,所以《普门品》也就得名《高王观世音经》。后世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另外杜撰伪劣的文字,并称作为《高王经》。由于名字以致迷惑了真义,是世俗人所不能觉知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19. 《观音香山卷》

  卷中称观音是妙庄王女,出家成道而号观音,此讹也。观音过去古佛,三十二应,随类度生。或现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庄”既不标何代国王,又不说何方国土。虽劝导女人不无小补,而世僧乃有信为修行妙典者,是以发之。

白话:

《观音香山卷》
     《观音香山卷》中将观音菩萨称作是妙庄王的女儿,因为出家修行、道业成就而获得观音的名号。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观音菩萨是过去的古佛再来,与各类众生根机相适应,而示现三十二种不同的形象,随缘化度。有时也示现为女人身,却并不是以女人身开始修行、然后得成道果的。所谓的“妙庄王”,既没有指明是哪一朝代的,也没有说明是哪一方国土的。这种说法,虽然对于劝进、引导女人,并非没有一些小小的益处,然而世间有些僧人却信奉《观音香山卷》是修行的绝妙经典,我于是阐述以上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9:29 , Processed in 0.28449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