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8.福严良雅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福严良雅禅师,洞山守初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投洞山守初座下,为首座。
  一日,洞山和尚正在接受众人之参请,有僧出问:“如何是佛?”
  洞山和尚回答道:“麻三斤。”
  参请结束之后,洞山和尚来到首座良雅禅师的寮房,问良雅禅师:“我今日答这僧话,得么?”
  良雅禅师道:“恰值某净发(当时我正好在剃发)。”
  洞山和尚道:“你元(原)来作这去就!”说完便拂袖而出。
  良雅禅师道:“这老汉将谓我明他这话头不得?”于是便作偈,呈给洞山和尚。偈曰:
   “五彩画牛头,黄金为点额。
    春晴二月初,农人皆取则。
    寒食贺新正,铁钱三五百。
  洞山和尚见后,对良雅禅师的证悟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良雅禅师后住潭州福岩接众。曾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良雅禅师道:“入门便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89.雪窦重显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重显禅师,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县)人。重显禅师出身豪富之家,自幼虽然受到良好的家学薰陶,但是对于经世儒学却不感兴趣,内心却向往出世的修行生活。父母知其志趣不可夺,于是许可他从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重显禅师开始主要是学习经论。他一度遍历讲席,究理穷玄,对经教颇能通达。每与人论对,皆诘问锋驰,机辩无敌。众人都知道他是个法器,所以都劝他南游参学。
  于是,重显禅师便离川东游,沉浮于荆渚之间,广参诸方禅德。
  一日,重显禅师与一禅客座论赵州宗旨。
  禅客说道,法眼禅师曾经在金陵偶然遇到赵州和尚的侍者觉铁嘴,便问:“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铁嘴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禅师一听,便拊掌叹道:“真自师子窟中来。”
  禅客讲完此公案,便问重显禅师,觉铁嘴说赵州没有说过柏树子的话,而法眼禅师却肯定了他,法眼禅师的意旨究竟是什么?
  重显禅师道,宗门抑扬,那有规辙?
  当时以苦行著称的韩大伯亦在旁边,当他听到重显禅师的答话后,便偷偷地笑着走开了。
  重显禅师送走禅客后,便回头责备韩大伯道:“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
  韩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
  重显禅师道:“岂有说乎?”
  韩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重显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于是便与韩大伯结为好友。
  为了求道,重显禅师在行脚期间,可谓历尽艰辛。他曾有一偈,描述了这段生活:“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但是,奈何因缘未到,无所契入。于是重显禅师便投智门光祚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重显禅师入室参智门和尚,申问道:“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和尚没有接话,却招呼他到跟前来。重显禅师刚一走近,智门和尚突然抽出拂子,照他的嘴就打。重显禅师正想开口申辩,智门和尚接着又打。
  这一下,重显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重显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智门和尚身边,执侍五载。在此期间,重显禅师精恭请益,勤事磨练,尽得云门之旨。后辞智门和尚,顺江东下,云游参礼,长养圣胎。重显禅师曾于池州景德寺做过首座和尚,为大众讲过僧肇《般若无知论》,又于灵隐寺隐修三年。后又住翠峰。不久,重显禅师便应明州知州曾公(曾会)的邀请,住持雪窦资圣寺,时间长达三十一年。在此期间,重显禅师大振宗风,被称为“云门中兴之祖”,一时天下衲子争相亲附。因为重显禅师久住雪窦山,故后世禅林皆称之为“雪窦禅师”。
  重显禅师晚年,经常感叹后世学世学者寻流失源,不知归本,遂作“为道日损偈”云:
   “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怎奈何?”
  重显禅师圆寂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春秋七十三岁。生前有《碧岩集》行世,被视为禅林瑰宝。后世“话头禅”之盛行,实与重显禅师有极大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0.云盖继鹏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云盖继鹏禅师,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初谒双泉良雅禅师,良雅禅师让他当侍者,并教他参“芭蕉拄杖”之话头。
  芭蕉拄杖之话头是这样的--
  一日,郢芭蕉山慧清禅师(南塔光涌禅师之法嗣,新罗国人),上堂拈拄杖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说完便放下拄杖,下座。
  继鹏禅师于是依教参究此公案,可是参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觉悟。
  一日,良雅禅师正在烤火,继鹏禅师侍立在旁边。
  良雅禅师忽然问:“拄杖子话试举来,与子商量。”
  继鹏禅师正要开口举此公案,良雅禅师拈起火箸便打。
  继鹏禅师豁然大悟。
  继鹏禅师悟道后,住潭州云盖山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
    “高不在绝顶,富不在福严。
     乐不在天堂,苦不在地狱。”
  良久曰: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91.云居晓舜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晓舜禅师,洞山晓聪禅师之法嗣,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人。晓舜禅师少时生得很粗猛,忽然有一天觉得尘世浮幻,于是便投师出家。出家后,晓舜禅师依戒而住,精修细行。后投洞山晓聪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晓舜禅师行乞(为寺众募化)来到武昌。他首先拜访了当地有名望的刘公居士家。刘居士乃饱参之士,德行高迈,为时人所敬,影响力很大。当地信众,凡有捐施,莫不依他而行。晓舜禅师当时年少,不知居士是饱参之士,故对他颇为轻视。
  居士道:“老汉一问,若相契(如果回答契合宗门之旨),即开疏(表示发愿要捐施多少财物之文书),如不契,即请还山。”说完便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晓舜禅师道:“黑似漆。”
  居士又问:“磨后如何?”
  晓舜禅师道:“照天照地。”
  居士于是向晓舜禅师作了一个长揖,说道:“且请上人还山。”说完便拂袖回到宅中,闭门不出。
  晓舜禅师无可奈何,只好回到洞山。
  洞山和尚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却空手而回。晓舜禅师于是便将与刘居士的酬答经过,一一告诉了洞山和尚。
  洞山和尚听完之后,便说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晓舜禅师便拟刘居士之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洞山和尚道:“此去汉阳不远。”
  晓舜禅师接着又问:“磨后如何?”,
  洞山和尚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晓舜禅师一听,言下大悟。从此以后,他机锋峻烈,人不敢触。后住江西云居山接众。
  晓舜禅师的接人方式比较平实简易,极少谈玄说妙,多从日用处入手。且看他的三则上堂语--
  上堂:“闻说佛法两字,早是污我耳目。诸人未跨云居门,脚跟下好与三十棒。虽然如是,也是为众竭力。”
  上堂:“诸方有弄蛇头,拨虎尾,跳大海,剑刃里藏身。云居这里,寒天热水洗脚,夜间脱靺打睡,早朝旋打行缠,风吹篱倒,唤人夫(佣工)劈蔑缚起。”
  上堂:“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冬瓜直儱侗,瓠子曲弯弯。”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92.育王怀琏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育王山怀琏大觉禅师,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漳州(今福建漳州)龙溪人。出生的那天晚上,其母梦见有一泗州僧伽降于室中,于是便给他取小名泗州。怀琏禅师聪慧绝伦。因出生时有梦兆,所以,少年时父母便听许他出家。出家后,怀琏禅师笃志道学,寝食俱废,且工于翰墨。
  一日,怀琏禅师洗面毕,将水泼在地上,忽然有所省悟,始信有宗门之事。
  于是便游方参寻,远投泐潭怀澄禅师之座下。怀琏禅师与怀澄和尚一见,机语相投,遂蒙印可。得法后,怀琏禅师继续留在怀澄和尚身边,执侍请益十余年。后游庐山,投圆通居讷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居讷禅师对他非常器重,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居讷禅师每谓人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理尽。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怀琏禅师被诏进京,住净因禅院。后两度于化成殿,与仁宗皇帝对论佛法大意。仁宗皇帝大悦,赐号大觉禅师。二人关系很深,犹如师友。仁宗皇帝后来还就对论佛法之内容,书诗颂十七首,赠给怀琏禅师。至和年间(1054-1056),怀琏禅师上书仁宗,欲归老山中,并进颂曰:
   “六载皇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
  仁宗皇帝舍不得怀琏禅师离开帝都,于是令中使宜旨道:“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
  不久,怀琏禅师再次进颂,辞谢曰:
    “中使宣传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几?
     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
  仁宗皇帝读罢诗颂,仍然不同意他离开,并遣中使赐给怀琏禅师一只龙脑钵。怀琏禅师谢恩罢,便捧着钵,说道:“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说完便将钵扔进火中烧了。中使回奏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加叹不已。
  治平年间(1064-1067),当时仁宗已驾崩,怀琏禅师于是上疏英宗皇帝,乞求归山养老,进颂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
       余生愿祝无疆寿,一柱清香满石楼。”
  英宗皇帝念其年事已高,于是准奏,并赐手诏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
  于是,怀琏禅师便渡江南归。途中怀琏禅师曾于金山西湖小住,四明郡守以育王寺缺住持为由,请他驻锡。九峰韶公作疏,号召四明地方信众,出钱出力,特建大阁,收藏皇上所赐诗颂,阁名曰“宸奎”。
  当时翰林苏轼亦在杭州做官,他写信请问怀琏禅师:“承要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人名)说,禅师出京日,英庙(指英宗皇帝)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
  怀琏禅师一向好平淡,不喜张扬。他一直将英宗皇帝的手诏,藏在箧笥中,不肯拿出来给众人看。怀琏禅师示寂后,人们才从他的箧笥发现这些东西,足见其不夸世荣、不恃君宠之心。
  怀琏禅师在阿育王寺,曾接众云:“若论佛法两字,是加增之辞,廉纤之说。诸人向这里承当得,尽是二头三首,譬如金屑虽贵,眼里著不得。若是本分衲僧,才闻举著,一摆摆断,不受纤尘,独脱自在,最为亲的。然后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圣同圣,一切处出没自在,并拘检(束缚)他不得,名邈(言说描画)他不得。何也?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一切法要且不是渠。渠既无背面,第一不用妄与安排,但知十二时中,平常饮啄,快乐无忧,只此相期,更无别事。所以古人云,放旷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另有上堂法语云:“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只如不迷不醉,是甚么人分上事?”
  又云:“太阳东升,烁破大千之暗。诸人若向明中立,犹是影响相驰。若向暗中立,也是藏头露影汉。到这里作么生吐露?”良久曰:“逢人只可三分语,未可全抛一片心。参!”
  从这三则法语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怀琏禅师的平生见处。
  怀琏禅师示寂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世寿八十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3.令滔首座悟道因缘
  令滔首座,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出家后投泐潭怀澄禅师座下,久参不悟。
  一日,泐潭和尚问他:“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
  令滔禅师道:“某甲不会。”
  泐潭和尚又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
  令滔禅师道:“牧牛。”
  泐潭和尚道:“作么生牧?”
  令滔禅师道:“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
  泐潭和尚道:“子大好不会!”
  令滔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作颂曰:
    “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
     有人问我西为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4.天衣义怀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今浙江绍兴)天衣义怀禅师,雪窦重显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永嘉乐清人。其家族世代以渔为业。儿时,常随父到江上捕鱼,义怀禅师坐在船尾。父亲每捞一条鱼,就让义怀禅师用绳子穿上。义怀禅师心生不忍,便偷偷地将鱼投回江中。父亲大怒,便用竹杖抽打他。义怀禅师却不以为然,恬然如故。
  年龄稍长,义怀禅师便辞别父母,游于京师,投景德寺为童行。北宋仁宗天圣(1023-1032)年间,义怀禅师参加试经得度。义怀禅师身材高挑清癯,每于众中行走,犹如鹤立鸡群。一日,有一神僧,外号“言法华”,于市井中碰见义怀禅师,便拊着他的后背说:“临济德山去。”义怀禅师不明白其意,便向当地的耆宿请教,耆宿告诉他:“汝其当宏禅宗乎?行矣,勿滞于此。”于是,义怀禅师便决志游方参学。
  义怀禅师曾参礼过荆州金銮善禅师、叶县归省禅师,但是均未能契旨。后东游至姑苏,上翠岩礼雪窦明觉(重显)禅师。雪窦明觉禅师是云门宗中兴祖师。
  明觉禅师一见义怀,便问:“汝名甚么?”
  义怀禅师道:“义怀。”
  明觉禅师道:“何不名怀义?”
  义怀禅师道:“当时致得(当时受戒时别人给取的名字)。”
  明觉禅师道:“谁为汝立名?”
  义怀禅师道:“受戒来十年矣。”
  明觉禅师道:“汝行脚费却多少草鞋?”
  义怀禅师道:“和尚莫瞒人好!”
  明觉禅师道:“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
  义怀禅师便默然无语。
  明觉禅师于是打了他一拄杖,喝道:“脱空(不老实、弄虚作假)谩语汉,出去!”
  过了几天,义怀禅师又入室请益。
  明觉禅师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义怀禅师正想开口议论,明觉禅师又将他打出丈室。
  如此这般,义怀禅师先后请益了四次。但是他还是不明白个中的奥旨。
  不久,明觉禅师便令义怀禅师充当水头(寺院里专门负责挑水的僧人)。
  一天,义怀禅师正在挑水,忽然扁担断了,水桶掉在地上,他豁然大悟,当即作投机偈云: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
       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
  明觉禅师看了他的投机偈,遂拍案称善,予以印可。
  义怀禅师悟道后不久,即辞别雪窦,前往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铁佛寺出世弘法。其座下有一僧后至雪窦,谈及义怀禅师出世之事,明觉禅师便令那僧举义怀禅师平日之提唱,那僧道:“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潭,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明觉禅师一听,大加赞赏,引为知已,于是便派手下僧人前往抚慰。义怀禅师亦经常令门人回雪窦,探望明觉禅师。
  义怀禅师后由铁佛寺迁至越州天衣山,此后曾五迁法席。所到之处,均为荒凉之地。义怀禅师每至一处,必创建楼观,化行海内,大弘云门宗旨。其为法忘躯的精神,堪为后人楷模。
  义怀禅师晚年身体不好,住池州(今安徽境内)杉山庵。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53)示寂,春秋七十二岁。有辞世偈云:
  “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
   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
  下引义怀禅师两段精彩开示,从中,我们可以大致领略禅的精神--
  上堂:“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遇贱即贵,握土成金。遇贵即贱,变金成土。老僧亦不驱耕夫之牛,亦不夺饥人之食。何谓?耕夫之牛,我复何用?饥人之食,我复何餐?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变金作土。何也?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伦,虽然如此,打破大散关,几个迷逢达磨?”
  上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不用续凫(水鸟)截鹤,夷(削平)岳盈(填充)壑。放行也百丑千拙,收来也挛挛(lian,同“恋”,眷恋不舍)拳拳。用之,则敢与八大龙王斗富。不用,都来(统统算来)不直(值)半分钱。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修撰曾会居士悟道因缘
  修撰(翰林院掌修国史的官员)曾会居士,幼年时与明觉禅师(即雪窦重显禅师)是同舍,长大之后,因志趣不同,各自异途。曾会居士步入仕途,而明觉禅师则出家为僧。
  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曾会居士出任池州(今安徽境内)太守。一日,曾会居士于景德寺,与明觉禅师偶然相会。交谈间,曾会居士缘引《中庸》、《大学》中的话,参以《椤严经》,作附会宗门之解释,认为它们与佛教之本旨相符,并向明觉禅师讨教。
  明觉禅师道:“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邪?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说到这儿,便弹指一下,“但恁么荐取。”
  [禅门中,“这个”通常指代自性、第一义谛。]
  曾会居士言下领旨。
  天圣初年(1023),曾会居士移守四明(今浙江宁波),以书信邀请明觉禅师前往雪窦补住持之位。
  明觉禅师住后,曾会居士问:“某近与清长老商量赵州勘婆子话,未审端的有勘破处也无?”
  [赵州勘婆子之公案是这样的--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赵州曰:“待我去勘过。”明日,赵州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赵州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这个公案在禅林里非常有名,有不少禅僧因参此公案而大悟。]
  明觉禅师道:“清长老道个甚么?”
  曾会居士道:“又与么去也。”
  明觉禅师道:“清长老且放过一著,学士还知天下衲僧出这婆子圈()(kui,拴、结)不得么?”
  曾会居士道:“这里别有个道处。赵州若不勘破,婆子一生受屈。”
  明觉禅师道:“勘破了也。”
  曾会居士一听,便大笑。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
  庐山圆通居讷祖印禅师,延庆子荣禅师之法嗣,俗姓蹇,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人。居讷禅师生而英伟,读书过目成诵。十一岁依汉州什邡(fang,属成都府)竹林寺元昉(fang)禅师出家,十七岁试《法华》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究习经论,学冠巴蜀。
  一日,居讷禅师碰到一位禅者,刚从南方参学回川。二人一起相谈甚欢。禅者大赞南方禅宗之盛,并历数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门而悟道,如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参宗门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讲论闻名,后归于禅门,得法后便罢讲,隐于西山;德山宣鉴法师原来也是以讲经为业,归依宗门后,便烧掉了《青龙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居讷禅师经禅者这样一番鼓励,遂生游方之想。于是便离开了四川,行脚于荆楚之间。遗憾的是,虽几经寒暑,却无所得。
  后来,居讷禅师便来到襄州洞山,投子荣禅师座下参学。子荣禅师是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与雪窦重显禅师是同门师兄弟。在子荣禅师的身边,居讷禅师整整请益了十年。
  一日,居讷禅师读《华严论》,至“须弥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众生若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自然枯竭,尘劳成一切智之山,烦恼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愈高烦恼愈深,不能至诸佛智顶”这一段时,恍然有省。于是他又反复熟读了多遍,遂感叹道:“石鞏云无下手处,而马祖曰旷劫无明,今日一切消灭,非虚语也。”
  居讷禅师悟道后,道誉日隆,后应南康太守程师孟之邀请,住持庐山归宗寺,既而又迁圆通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官方出资创十方净因禅院,诏天下有道者住持。在欧阳修和程师孟的推举下,仁宗皇帝诏请居讷禅师入住。居讷禅师以目疾为由,将位子让给了大觉怀琏禅师。
  后有人问居讷禅师:“圣天子旌崇道德,遣使持书,恩被泉石,师何因辞哉?”
  居讷禅师道:“予滥厕(混迹于)僧伦,视听不聪,幸安于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谓大名之下,难得久居。予行平生知足之计,不以声名自累。”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现在连佛都不成,何况名闻利养!真正大禅师的气魄!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左迁滁州,第二年归庐陵,途经九江的时候,他特地上庐山拜访了圆通居讷禅师。
  欧阳修此前不仅不信仰佛教,反而还曾仿效韩退之(韩愈),著书立说,排斥佛教。在与居讷禅师交谈的时候,欧阳修“耸听忘倦,至夜不已,迟回逾旬,不忍离去”。
  居讷禅师道:“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
  在居讷禅师的开导之下,欧阳修恍然有所省发,其排佛之心遂荡然无存。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圆照宗本禅师悟道因缘
  东京慧林宗本圆照禅师,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俗姓管,常州无锡人。宗本禅师体貌厖(mang,厚、大)硕,为人淳厚,寡言少语。十九岁,投姑苏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座下。道升禅师当时名重丛林,学者如云。
  宗本禅师在其座下,一开始并没有落发,而是干苦役,长达十年。宗本禅师白天常常敝衣垢面,干挑水、舂米、烧火、做饭等苦活儿,晚上则随众入室参请。
  一日,道升禅师问他:“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
  宗本禅师道:“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敢言其劳!”
  道升禅师一听,便暗中称奇。
  十年以后,宗本禅师才得以剃度受戒。受戒后,他继续留在道升禅师身边,服勤三年。之后,宗本禅师方辞别道升禅师,游方参学。
  宗本禅师初投池州(今安徽贵池)景德寺,礼谒天衣义怀禅师。
  义怀禅师问:“天亲从弥勒内宫而下,无著问云:‘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证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曰:‘只说这个法。’如何是这个法?”
  宗本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为了进一步勘验宗本禅师,义怀禅师一日于丈室中问宗本禅师:“即心即佛时如何?”
  宗本禅师道:“杀人放火有甚么难?”
  义怀禅师知道他已彻,遂予印可。从此以后,宗本禅师便名播丛林。
  英宗治平元年(1064),漕运使李复圭,请宗本禅师住苏州瑞光寺开法,一时法席大盛,学众达五百余人。后杭州太守陈襄,以承天、兴教二刹无人住持,便请宗本禅师选居其一,可是苏州道俗拥道遮留,不肯让宗本禅师离开。无奈,陈襄便请宗本禅师住持净慈寺,并发文告诉苏州道俗云:“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这样,苏州人才放宗本禅师离开。后,宗本禅师又被苏州人巧妙夺回。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本禅师当时在信众中的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
  元丰五年(1082),宗本禅师奉神宗皇帝诏请,住相国寺,为慧林第一祖,并多次入宫,与神宗皇帝对论佛法。神宗皇帝驾崩后,哲宗即位,宗本禅师以年老乞归林下。哲宗准奏,并下旨:从此以后,宗本禅师随意云游,州郡不得再强迫他当住持。
  临行时,宗本禅师击鼓辞众,说偈云:
  “本是无家客,那堪任意游?
   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
  当时,都城王公贵人前来相送者车骑相属。宗本禅师临别时教诲他们说:“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在场的人,闻之莫不感动涕零。可见宗本禅师慈悲善导,其感化力非常强大。
  说到他的感化力,有一件事可作旁证:宗本禅师住瑞光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屠夫正准备杀牛,那头牛挣脱绳索,跑到寺中,跪在宗本禅师跟前,如泣如诉。于是宗本禅师便买下这头年,养在寺院里。那头牛因此得尽天年。
  宗本禅师晚年居灵岩,从其得法者,不可胜计。哲宗元符二年(1099),宗本禅师将入灭,沐浴而卧。其门人环拥而立,请示道:“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宗本禅师仔细地打量着门人,说道:“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作个什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说完便索笔大书五字:“后事付守荣(守荣,宗本禅师的弟子)。”然后如熟睡而化。春秋八十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2:13 , Processed in 0.19853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