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8.隆庆庆闲禅师悟道因缘
  吉州仁山隆庆院庆闲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俗姓卓,福州人。其母怀他时,曾梦见胡僧授给她一颗明珠,她将明珠吞下,觉后即有孕。庆闲禅师出生时,曾有白光照室之瑞相。庆闲禅师幼时即好清净,不近洒肉。十一岁辞亲出家,十七岁得度并受具足戒,二十岁时开始游方参学,遍历禅席。
  后投黄檗禅师黄龙慧南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黄龙禅师问:“甚处来?”
  庆闲禅师道:“百丈。”
  黄龙禅师又问:“几时离彼?”
  庆闲禅师道:“正月十三。”
  黄在禅师道:“脚很好,痛与三十棒。”
  庆闲禅师道:“非但三十棒。”
  黄龙禅师喝道:“许多时行脚,无点气息!”
  庆闲禅师道:“百千诸佛,亦乃如是。”
  黄龙禅师便追问道:“汝与么来,何曾有纤毫到诸佛境界?”
  庆闲禅师道:“诸佛未必到庆闲境界。”
  接着,黄龙禅师又问:“如何是汝生缘处?”
  庆闲禅师道:“早晨吃白粥,如今又觉饥。”
  黄龙禅师道:“我手何似佛手?”
  庆闲禅师道:“月下弄琵琶。”
  黄龙禅师道:“我脚何似驴脚?”
  庆闲禅师道:“鹭鸶立雪非同色。”
  黄龙禅师于是嗟叹不已,看着他,又问:“汝剃除须发,当为何事?”
  庆闲禅师道:“只要无事。”
  黄龙禅师道:“与么则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也。”
  庆闲禅师道:“是何言欤?”
  黄龙禅师便赞叹道:“灵利衲子!”
  庆闲禅师道:“也不消得。”
  黄龙禅师道:“此间有辩上座者,汝著精彩。”
  庆闲禅师道:“他有甚长处?”
  黄龙禅师道:“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
  庆闲禅师道:“作甚么?”
  黄龙禅师道:“他展两手。”
  庆闲禅师道:“甚处学这虚头来?”
  黄龙禅师一听,便大笑。
  庆闲禅师于是展开两手。黄龙禅师便大喝。
  过了一会儿,黄龙禅师又问:“()鬆鬆,两人共一碗作么生会?”
  庆闲禅师道:“百杂碎。”
  黄龙禅师道:“尽大地是个须弥山,撮来掌中,汝又作么生会?”
  庆闲禅师道:“两重公案。”
  黄龙禅师道:“这里从汝胡言汉语,若到同安,如何过得?”
  [当时英邵武(洪英禅师,黄龙慧南之法嗣)在同安作首座。]
  庆闲禅师道:“渠也须到这个田地始得。”
  黄龙禅师道:“忽被渠指火炉曰:‘这个是黑漆火炉,那个是黑漆香卓?甚处是不到处?’”
  庆闲禅师道:“庆闲面前,且从恁么说话,若是别人,笑和尚去。”
  黄龙禅师于是拍一拍手,庆闲禅师便喝。
  第二天,庆闲禅师陪黄龙禅师巡视僧堂。
  黄龙禅师道:“好僧堂。”
  庆闲禅师道:“极好工夫。”
  黄龙禅师道:“好在甚处?”
  庆闲禅师道:“一梁拄一柱。”
  黄龙禅师道:“此未是好处。”
  庆闲禅师道:“和尚又作么生?”
  黄龙禅师用手指着梁柱道:“这柱得与么圆,那枋(fang)得与么匾。”
  庆闲禅师道:“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
  说完便急忙走开。
  第三天,庆闲禅师侍立次,黄龙禅师问:“得坐披衣,向后如何施设?”
  庆闲禅师道:“遇方即方,遇圆即圆。”
  黄龙禅师道:“汝与么说话,犹带唇齿在。”
  庆闲禅师道:“庆闲即与么,和尚作么生?”
  黄龙禅师道:“近前来,为汝说。”
  庆闲禅师拊掌道:“三十年用底,今朝捉败。”
  黄龙禅师大笑道:“一等(必定、想必)是精灵!”
  庆闲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去。
  从此以后,庆闲禅师声名大震,学者争相请益。
  庆闲禅师后应庐陵太守张公鉴之邀请,居隆庆。
  曾在室中垂问学人云:“十二时中,上来下去,开单展钵,此是五蕴败坏之身,那个是清净法身?”又云:“不用指东画西,实地上道将一句来。”又云:“十二时中,著衣吃饭,承甚么恩力?”
  这些问题都是直指心性、从本分事上入手的,若能会得,必定是受用不尽。
  庆闲禅师在隆庆还未住满一年,钟陵太守王公韶又请他居龙泉寺。在龙泉寺,庆闲禅师也没有住上一年,便因病告退。于是庐陵道俗又用船把庆闲禅师接回隆庆,更加殷勤地服事他。  
  元丰四年(1081)三月七日,庆闲禅师将示寂,作遗偈云:
    “露质浮世,奄质浮灭。
     五十三岁,六七八月。
     南岳天台,松风涧雪。
     珍重知音,红炉优钵。”
  说完,便泊然而逝。
  手下弟子于是请来画工,想给他写真,庆闲禅师忽然自已抬头平视。到第二天,庆闲禅师的头仍然是平视的。
  火化的那一天,颇为奇特:刚举火不久,即云起风作,飞瓦折木,其烟气所至,达方圆四十余里。风过之后,周围草木沙砾之间到处是金色的舍利子,收集起来,达数斛之多。
  后来,苏子由(苏辙)想为庆闲禅师作铭文,但是他对荼毗之日所发生的事情,颇为怀疑。当时苏子由正患疟疾。那天晚上,在梦中,他听见有人呵斥他道:“闲师事何疑哉!疑即病矣!”
  苏子由当即在梦中写出数百字的铭文,其铭略曰:
   “稽首三界尊,闲师不止此。
    悯世狭劣故,聊示其小者。”
  苏子由的评价是很中允的。庆闲禅师临终所示神通,从宗门下看,都是末边的事,只是为方便化度愚劣的众生而已,万不可执为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9.雪峰道圆禅师悟道因缘
  南安军(今江西大瘐县)雪峰道圆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南雄(今广东境内)人。出家后,依黄檗山积翠庵慧南禅师参学。
  一日,道圆禅师在积翠庵的下院打坐。期间,有二僧在附近讨论野狐禅之公案。一僧云:“不昧因果,也未脱得野狐身。”另一僧云:“不落因果,又何曾堕野狐来?”
  道圆禅师听了,感到非常惊骇和疑惑。
  于是他起座,准备到积翠庵,向慧南禅师请益。途中在跨一处溪涧的时候,道圆禅师猛然有省,遂当即作偈曰:
    “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
     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
     一条楖栗任纵横,野狐跳入金毛队。”
  慧南禅师见后,为他助喜,并给予印可。
  道圆禅师后住南安军雪峰寺接众。一日上堂,为众举“风动幡动”之公案[风动幡动之公案是这样的:六祖慧能从五祖得法之后,于猎人队中混迹了十五载之后,出世至广州法性寺,正好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听见后,便上前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众听了慧能的回答,无不惊诧,作颂曰:
   “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依旧覆青山。
    年来老大浑无力,偷得忙中些子闲。”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10.黄龙悟新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之法嗣,俗姓黄(亦作王),韶州曲江人。悟新禅师天生左肩上有一块紫肉,右袒如穿僧伽梨状,众人皆谓他是过来人。壮年时,悟新禅师依佛陀院德修禅师出家,落发受具后,便开始游方参学。
  初至庐山栖贤寺礼谒法秀禅师。
  法秀禅师问:“上座什么处人?”
  悟新禅师道:“广南韶州。”
  法秀禅师道:“曾到云门否?”
  悟新禅师道:“曾到。”
  法秀禅师道:“曾到灵树否?”
  悟新禅师道:“曾到。”
  法秀禅师道:“如何是灵树枝条?”
  悟新禅师道:“长底自长,短底自短。”
  法秀禅师道:“广南蛮(古代中原人对两广一带人的蔑称)莫乱说!”
  悟新禅师道:“北驴只恁么!”说完便拂袖而出。
  法秀禅师对悟新禅师很器重,但是他知道悟新禅师的因缘不在此,因此也就没有挽留他。
  悟新禅师道后来到江西洪州黄龙山,礼谒晦堂和尚,也就是黄龙祖心禅师。
  一日,悟新禅师参晦堂。晦堂和尚竖起拳头问道:“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
  悟新禅师道一听,茫然不知所措。
  两年以后,悟新禅师才对这个话头有所领解。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跟人言谈辩论,而且常常多所牴牾。
  对这一点,晦堂和尚很为担心,因为他能够阻塞悟门,落于空谈。
  一次,晦堂和尚偶然与悟新禅师交谈,当悟新禅师言辞变得非常激烈的时候,晦堂和尚便急忙喝道:“住!住!说食岂能饱人?”
  悟新禅师一下子便僵在那里,过了好久才说:“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
  晦堂和尚道:“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同“正”,恰好、只)忌上座许多骨董(此指文字知见),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全心(所有的妄念)乃可耳。”
 悟新禅师领教后,便匆忙走出丈室。
 一日,悟新禅师正在打坐,听见知事僧在捶打一位行者,就这在这个时候,忽然一声雷震,悟新禅师当即大悟。于是他便欢喜踊跃,飞跑去见晦堂和尚,竟然忘了穿鞋。他自言自誉(夸奖)道:“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
  晦堂和尚一见他这个样子,便笑道:“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
  悟新禅师因为听从了晦堂和尚“死却无量劫来全心”这一教诲而悟道,因此他从此以后便自号为“死心叟”。
  悟新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祖心禅师身边,殷勤执侍十八年之久。后游湘西,参礼真如慕喆、法昌奇遇等诸长老,机语超绝,一时声名大振。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悟新禅师应邀出世于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云岩,绍圣四年(1097),又移居洪州(今南昌)翠岩。
  当时翠岩有一淫祠,(愚痴的乡民为祭拜山精鬼魅而设的祠庙),乡民天天拿酒肉祭祀,弄得周围的环境污秽不堪。悟新禅师命令知事僧将它毁掉,知事僧害怕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不敢去。悟新禅师大怒,说道:“使能作祸,吾自当之!”于是便亲自前往,将那座淫祠毁掉了。不久,悟新禅师发现有一条巨大的蟒蛇蟠在自己的卧室中,伸长脖子要吞噬悟新禅师。悟新禅师大声呵斥,那蟒蛇便消失不见了。
  在翠岩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悟新禅师又再次住持云岩。在那里,他新建了一座藏经楼,让太史黄庭坚为它作碑记。碑成之后不久,悟新禅师发现居然有人敢把自己父母亲的墓志铭偷偷地刻在碑阴上。悟新禅师大骂道:“陵侮不避祸若是!”话还未说完,当即雷电暴震,将碑阴截为两半,而藏记却完好无损。
  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悟新禅师住洪州黄龙,接任祖席。政和五年(1115),悟新禅师示疾。他告诉侍者说:“今年有一件好事,人莫之知。”侍者茫然莫测。不久他便退居晦堂。当时有人向他请求末后句,悟新禅师遂作偈曰:
“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
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
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悟新禅师就默照室为其法弟灵源惟清禅师设席,薄暮小参,教诲徒众完毕,作偈云:
     “说时七颠八倒,默时落三落四。
      为报五湖禅客,心王自在休参。”
  第二天,悟新禅师便下白石庄,自书其所居之阁曰“安心”。下午,侍者催促回山,悟新禅师道:“大千为家,何以归为?”
  大众一听,都哗然不已,问道:“师卧不起,殆病乎?”于是找来僧医化冲,给悟新禅师诊脉。悟新禅师呵斥化冲,将他打发走了。
  这时知藏慧宣禅师知道悟新禅师要走了,便提醒道:“和尚到这里宜警省。”悟新禅师道:“川藞苴(la ju,粗糙之物),莫乱道。”说完便跏趺而化。春秋七十二岁。
  悟新禅师平生所修所传,虽然以禅宗为主,但是他对念佛法门也颇为重视。他在给弟子们的开示中有不少劝念佛的言辞。如上堂云:
  “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即不乱,浊水自清,浊水既清,功归何所?”良久曰:“几度黑风翻大海,未曾闻道钓舟倾。”
  关于如何参禅,悟新禅师也有精彩的开示,如云:
  “你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什么?放下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什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
  另外他的四转语,也是参禅办道的好指南:
     “死中有活,活中有死。
      死中恒死,活中恒活。
      将此四转语,验了天下衲僧。”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11.黄龙惟清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灵源惟清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本州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惟清禅师少极聪颖,日诵千言。一日,有异比丘行化至门前,见到惟清禅师,便拉着他的手,仔细打量,然后惊讶地说道:“菰(gu)蒲(二者均为草名,借指江南水泽之地,没有名气的小地方)中有此儿耶?”于是便找到惟清禅师的父母,希望他们听许惟清禅师出家。惟清禅师的父母终于同意了。惟清禅师十七岁受具足戒,此后便游方参学。
  惟清禅师初礼延安耆宿法安禅师,法安禅师一见他,很惊诧,遂指点道:“汝苦海法航也,我寻常沟渎耳!黄龙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无后。”
  于是惟清禅师便是趋洪州,投黄龙晦堂祖心禅师座下。在那里,惟清禅师每日迷迷糊糊地随众作务,凡有问答,皆茫然不知端倪。因此他很难过,于是便每天晚上跪在佛像前,礼拜忏悔,并发愿云:“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檀那”的简称,布施),世世力弘大法。”
  一日,惟清禅师读玄沙语录,困倦不已,遂靠着墙壁休息,过了一会儿又起身经行,因为脚步太快,把鞋子弄掉了,于是他便弯腰拾取。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于是他便把自己之所悟告诉了祖心禅师。
  祖心禅师道:“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或致乱。”于是便安排惟清禅师到侍者寮,放下一切,好好地熟睡几天。
  [修禅者当于此处留心,前人之警训,不可不慎,否则即落欢喜魔矣。]
  惟清禅师后住黄龙接众。他与慧洪觉范禅师是同门师兄弟。他曾经对慧洪觉范禅师讲:“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甚么处?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dai,欺骗)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甚么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花虽逼真而非真花也。”
  这一段文字真可谓点到了学佛人的要害。
  再看他的另外一则法语--
  上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受,洞然明白。祖师恁么说话,瞎却天下人眼。识是非、别缁素底衲僧,到这里如何辨明?未能行到水穷处,难解坐看云起时。”
  政和七年(1117)九月十八日,惟清禅师示寂。此前十日,曾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云:
  “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孙惟清,虽从本觉应缘而生,而了缘即空,初无自性,氏族亲里莫得而详,但以正因一念为所宗承,是厕释迦之远孙,其号灵源叟。据自了因所了妙性,无名字中示称谓耳,亦临济无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类矣。亦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唯证乃知,余莫能测者欤!所以六祖问让和尚:‘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汙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汙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兹盖独标清净法身,以遵教外别传之宗,而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谓若解通报化,而不顿见法身,则滞汙染缘,乖护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腾后裔,则有云门偃奋雄音绝唱于国中,临济玄振大机大用于天下,皆得正传,世咸宗奉。惟清望临济九世祖也。今宗教衰丧,其未尽绝灭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媿(同“愧”)实,顾适当危寄,而朝露身缘,势迫晞坠,因力病释俗从真,叙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后,当用依禀观究,即不违先圣法门,而自见深益。慎勿随末法所向,乞空文于有位,求为志铭,张饰说以浼(mei,污染,玷污)吾。至嘱!至嘱!因目所叙曰‘无生常住真归告’。且系之以铭,铭曰:
    “无涯湛海,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曷浮曷休。
     广漠清汉,欻(xu,忽然)生片云。
     有无起灭,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照示汝曹。
     泥多佛大,水长船高。”
  惟清禅师示寂后,弟子遵其遗旨,藏灵骨于海会,以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12.泐潭善清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泐潭草堂善清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之法嗣,俗姓何,南雄州(今广东境内)人。出家后,游方参学。初礼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大沩慕哲真如禅师。慕哲禅师是翠岩可真禅师之法嗣。善清禅师于大沩座下参学有年,却一无所得,于是又前往洪州参黄龙祖心禅师。祖心禅师教他看风动幡动之话头,可是善清禅师仍然是久参不契。
  [风动幡动之话头是这样的--
  六祖慧能从五祖得法之后,于猎人队中混迹了十五载后,出世至广州法性寺,正好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义论不已。慧能听见后,便上前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众听了慧能的回答,无不惊诧。]
  一日,善清禅师入室参请,祖心禅师问:“风幡话,子作么生会?”
  善清禅师道:“迥无入处,乞师方便。”
  于是,祖心禅师便开示道:“子见猫儿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善清禅师退出后,即依教奉行,从此屏息诸缘,一心参究,不到一年的功夫,便豁然契悟。于是他作偈呈祖心禅师,偈云:
         “随随随,昔昔昔。随随随后无人识。
          夜来明月上高峰,元来只是这个贼。”
  祖心禅师一见,遂点头印可,并告诫他说:“得道非难,弘道为难。弘道犹在已,说法为人难。既明之后,在力行之。大凡宗师说法,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子入处真实,得坐披衣,向后自看。自然七通八达去。”
  善清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祖心禅师座下请益,七年之后,才辞师行脚。后于黄龙出世接众,末后终于泐潭。
  善清禅师于黄龙开堂日,曾上堂举浮山法远和尚语录--“欲得英俊么,仍须四事俱备,方显宗师蹊径。何谓也?一者祖师巴鼻,二具金刚眼睛,三有师子爪牙,四得衲僧杀活拄杖。得此四事,方可纵横变态,任运卷舒,高耸人天,壁立千仞。倘不如是,守死善道者,败军之兆。何故?棒打石人,贵认实事。是以到这里,得不修江耿耿,大野云凝,绿竹含烟,青山锁翠,风云一致,水月齐观,一句该通,已彰残朽?”--云:“黄龙今日出世,时当未季,佛法浇漓(浮薄),不用祖师巴鼻,不用金刚眼睛,不用师子爪牙,不用杀活拄杖,只有一枝拂子以为蹊径,亦能纵横变态,任运卷舒,亦能高耸入天,壁立千仞。有时逢强即弱,有时遇贵即贱。拈起则群魔屏迹,佛祖潜踪;放下则合水和泥,圣凡同辙。且道拈起好,放下好?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他的另一则上堂法语--
  上堂:“色心不异,彼我无差。”竖起拂子曰:“若唤作拂子,入地狱如箭。不唤作拂子,有眼如盲。直饶透脱两头,也是黑牛卧死水。”
  唤子拂子还是不唤作拂子?无路可走,死路一条!然而正是这死路中透出活气,活路中却充满死气!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13.黄庭坚居士悟道因缘
  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黄龙祖心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山谷居士幼时极聪颖,能过目成诵。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为国子监教授,善诗文,苏东坡曾见过他的诗文,赞叹道:“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从此山谷声名大震。后被哲宗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等职。
  山谷孝心很重。他的母亲缠绵病榻多年,山谷一直留在身边照料,不解衣带。母亡,山谷又于墓前守孝,因哀伤过度,以致生病。守服结束之后,山谷被提为国史编修官。哲宗绍圣元年(1094),山谷聘任行宣州知州,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为涪州别架,安置于黔州,但是山谷心胸开阔,淡然不以为意。徽宗即位后,召山谷居士为吏部员外郎,但被山谷居士婉言谢绝了。山谷居士在朝之时,因与相国赵挺有隙,遭人陷害,被拘系于宣州,中途命卒。当时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春秋六十一岁。
  山谷居士有般若夙习,虽身在仕途,而心胸淡泊。曾游灊(qian)皖山谷寺之石头洞,爱其林泉之美,故自号山谷道人。山谷居士虽出入宗门较早,与诸长老过从甚密,但开始的时候并未有信向之心。他原先喜欢作艳情之诗词,颇得世人欢心。一日,山谷居士礼谒圆通法透禅师。当时李伯时亦参访法秀禅师。李伯时是一代著名画家,擅长画马。法秀禅师呵斥李伯时说:“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夸,以为得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山谷居士在旁边听了,便笑。法秀禅师于是转过身亦呵斥他道:“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山谷居士讥笑道:“无乃复置我于马腹中邪?”法秀禅师正色道:“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山谷居士一听,惊恐不已,当即便忏悔谢罪,从此以后再也不作淫词艳曲了。
  经法秀禅师的警策,山谷居士从此信心日长,孜孜于道,曾著有《发愿文》,并痛戒酒色,每天饮食非常简单,朝粥午饭而已。元祐年间(1086-1094),山谷居士馆居黄龙山,参礼晦堂禅师(黄龙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处。
  晦堂禅师问道:“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
  山谷居士正要开口论对,晦堂禅师连忙打住道:“不是!不是!”
  山谷居士一听,迷闷不已。
  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师于山间经行,恰逢岩边的一棵桂花正在盛开,清香四溢。
  晦堂禅师问:“闻木犀华香么?”
  山谷居士道:“闻。”
  晦堂禅师道:“吾无隐乎尔。”
  山谷居士一听,心中迷闷当下释然。
  于是他便礼谢晦堂禅师,说道:“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晦堂禅师笑道:“只要公到家耳。”
  晦堂祖心禅师手下有两大高足,一是死心(悟新),一是惟清(灵源)。山谷居士皆与二大士结为方外之好。
  一日,山谷居士至云岩,参礼死心禅师。死心禅师一见,便张大眼睛问道:“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么处相见?”
  山谷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
  于是死心禅师便将他约到门外,告诉他说:“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晦堂处所参得的,在这里用不上)。”
  山谷居士一听,茫然不知其旨。
  山谷居士后贬官黔州,心无所系,其向道之心日切,修行比以前更加精进。不久,他便洞明了死心禅师所问之意,于是写信告诉死心禅师道:
  “往年尝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俙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亦作“慈悲”)也,不胜万幸!”
  山谷居士悟道后,惟清禅师亦曾寄诗偈祝贺,偈云:
    “昔日对面隔千里,如今万里弥相亲。
     寂寥滋味同斋粥,快活谈谐契主宾。
     室内许谁参化女,眼中休去觅瞳人。
     东西南北难藏处,金色头陀笑转新。”
  山谷居士和云:
    “石工来斫鼻端尘,无手人来斧始亲。
     白牯狸奴心即佛,龙睛虎眼主中宾。
     自携瓶去沽村酒,却著衫来作主人。
     万里相看常对面,死心寮里有清新。”
  晦堂禅师示寂后,山谷居士非常感念师恩,曾作晦堂塔铭云:“某夙承记,堪任大法。道眼未圆,而来瞻窣堵,实深宗仰之叹。乃勒坚玟,敬颂遗美。”复设蘋蘩(pin fan,从《诗经?召南》中的《采蘋》、《采蘩》二篇化来,此处指荐祭之仪)之供,祭之以文,吊之以偈,云:
    “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著眼看。
     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干。”
  一代禅与文士的方外之契,就这样被后世传为佳话。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14.秘书吴恂居士悟道因缘
  秘书吴恂(xun)居士,黄龙祖心(晦堂)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德夫。投晦堂祖心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吴居士入室请益,晦堂禅师告诉他说:“平生学解、记忆多闻即不问,你父母未生已前,道将一句来。”
  吴居士正要开口议对,晦堂禅师举起拂子便打。
  吴居士当下契会深旨,遂连作三偈呈晦堂禅师,其末后一首云:
       “咄!这多知俗汉,咬尽古今公案。
        忽于狼藉堆头,舍得蜣蜋粪弹。
        明明不直分文,万两黄金不换。
        等闲拈出示人,只为走盘难看。咦!”
  晦堂禅师阅后,作偈答曰:
    “水中得火世还稀,看著令人特地疑。
     自古不存师弟子,如今却许老胡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15.万杉绍慈禅师悟道因缘
  庐山万杉院绍慈禅师,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嗣,俗姓赵,桂州(今桂林)人。出家后,投江州(今江西九江)东林兴龙寺常总照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绍慈禅师入室请益,问道:“世尊付金襴(lan,金襴衣,佛陀传给迦叶尊者用来表信之袈裟)外,别传何物?”
  照觉禅师没有吭声,却举起拂子。
  绍慈禅师不明其旨,继续追问:“毕竟作么生?”
  照觉禅师突然抽出拂子,照着绍慈禅师的嘴就打。
  绍慈禅师刚想开口申辩,照觉禅师接着又打。
  绍慈禅师终于有省,于是从照觉禅师的手中夺过拂子,接着便礼拜。
  照觉禅师问:“汝见何道理,便礼拜?”
  绍慈禅师道“拂子属某甲了也。”
  照觉禅师遂赞叹道:“三十年老将,今日被小卒折倒!”
  从此,绍慈禅师玄风大振,被推为东林上首,后住万杉院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16.慧圆上座悟道因缘
  慧圆上座,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嗣,俗姓于,开封酸枣人,其祖上世代务农。慧圆上座少时即依本邑建福寺德光禅师出家。慧圆上座虽然性情鲁钝,不识字,但是他勤于祖道,修行精进,常坐不卧。在德光禅师座下呆了几年之后,终于落发受戒得度。不久即出游庐山,投东林常总禅师座下参学。
  慧圆上座经常以本分事向常总禅师请益。但是,朋辈们不知深浅,见他生得相貌丑陋,举止乖疏,又不识字,就经常戏弄他,欺侮他。但是他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一日,慧圆上座问朋辈道“如何是禅?”
  众人戏弄他说:“往问能鸣者乃蝉也。”
  慧圆上座不明其旨,乃面壁深思,昼夜不息,以至于形销骨立。
  数月之后,有一天,慧圆上座在殿庭行走,忽然被绊了一跤,倒仆在地上,一下子豁然大悟。他作了一首偈子,因为不识字,便请一位行者帮他写在墙壁上:
   “这一交,这一交,万两黄金也合消。
    头上笠,腰下包,清风明月杖头挑。”
  说完偈子,慧圆上座当即便离开了东林寺。
  后来,众人把慧圆上座作偈之事告诉了常总照觉禅师。
  照觉禅师一听,大喜,赞叹道:“衲子参究若此,善不可加!”
  说完,便派人去寻找慧圆上座,结果不知其所住。


 楼主| 发表于 2010-6-1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17.苏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轼少有大志,幼时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读《范滂传》,苏轼慨然谓其母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其母道:“汝能为滂,吾顾(岂、难道)不能效滂母耶?”长大以后,苏轼即通经史,日著文千言,后中举,并得到欧阳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诏为翰林知制。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出调补杭州通判。后因以诗讽刺时弊,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到弹劾,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日与田夫野老相游于溪山之间,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召为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绍圣三年(1096),再次遭谤,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琼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纵观东坡居士这一生,在仕途上可谓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多亏他学佛,性情豪放,不以为意。他曾在自己的一张写真上,戏题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东坡居士接触佛教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tuo)。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此后,东坡居士每至一地,都要随身带上这幅阿弥陀佛像,并且告诉人说:“吾往生公据也。”
  在贬居黄州期间,东坡居士也是一有空儿就去附近寺院游观,以遣心中之失意。
  一天,东坡居士往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克已悔过。从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觉得身心皆空,当即便领悟到罪垢 之性了不可得。
  东坡居士后来还结识了庐山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东坡居士游庐山,夜宿东林寺,与常总禅师谈论无情说法之话头,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同时还有咏庐山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居士还参礼过玉泉皓禅师。在荆南,他听说玉泉皓禅师的机锋峻烈,人莫敢触,于是他便起了竞胜的念头,想看看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么样。
  一天,东坡居士微服求见。
  玉泉和尚问:“尊官高姓?”
  东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声,说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礼拜。
  东坡居士后从黄州移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临行前,他特地去高安(在江西境内)向他的弟弟苏辙辞行。到高安的头一天晚上,苏辙正与真净克文、圣寿省聪联床共宿,夜间三人都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师戒禅师。第二天东坡居士便到了。他们一起相谈甚欢。后来有人认为东坡居士是五祖师戒禅师的转世,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众多的禅师中,与东坡居士交往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师(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嗣),他俩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诗禅酬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佳话。
  有一天,东坡居士去看望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道:“此间无座榻,不及奉陪居士。”
  东坡居士趁机戏道:“敢暂借和尚四大为座榻。”
  佛印禅师回答道:“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却腰间玉带。”
  东坡居士欣然同意了。
  佛印禅师说道:“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留下玉带,大笑而出。为了表示纪念,佛印禅师亦以云山衲衣相赠。
  事后,东坡居士作了三首偈子,呈佛印禅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悟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此亦悠哉。
       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徉狂老万回。”
  佛印禅师亦作二偈谢东坡居士: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坡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荆山卞氏三朝献,赵国相如万死回。
       至宝只应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莱?”
  除此之外,后人还以此二人为引子,演绎出了许多其他的佳话,此不复录。
  东坡居士晚年病重将逝,临终前,门人钱济明侍立于床前,问道:“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
  东坡居士道:“此语亦不受。”
  后径山惟琳禅师前来看望他,提醒他说:“先生践履至此,更须著力。”
  东坡居士应声道:“著力即差。”
  说完便庵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2:13 , Processed in 0.170378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