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7.上封本才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上封佛心本才禅师,黄龙惟清禅师之法嗣,俗姓姚,福州人。本才禅师自幼出家得度,并受具足戒,后游方至大中,投海印德隆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本才禅师见老宿达道者在看经,于是他便凑上前跟着看,当看至“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这一句时,本才禅师便指着经文,问道:“一毛头师子作么生得百亿毛头一时现?”
  达道者道:“汝乍入丛林,岂可便理会许事?”
  本才禅师由此疑情大发。于是他发心充当净头,负责打扫寺院厕所。
  一天晚上,本才禅师正在打扫厕所,恰好赶上海印和尚在夜参。于是他便匆匆忙忙地干完手中的活儿,前去倾听。可是等他赶到的时候,夜参正好结束。他听见海印和尚将拄杖仍在地上,说道:“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本才禅师一听,言下豁然有省。
  不久,本才禅师便离开福建,来到江西洪州,参礼黄龙死心悟新和尚。由于与死心和尚禅机不契,于是他又往参黄龙灵源惟清和尚。
  在灵源惟清和尚座下,本才禅师虽参学殷勤,不惮劳苦,但是仍然好久未能彻旨。本才禅师每次入室参问,因为不能契旨,出来的时候,必挥泪自责道:“此事我见得甚分明,只是临机吐不出,若为奈何?”
  灵源和尚知道本才禅师用功勤笃,便点拨他道:“须是大彻,方得自在也。”
  灵源禅师于是便放下急躁的情绪,静心用功参究。
  一日,他发现与自己邻案的那位僧人正在读《曹洞广录》,于是他便跟着偷偷地观看,至“药山采薪归,有僧问:‘甚么处来?’山曰:‘讨(伐)柴来。’僧指腰下刀曰:‘鸣剥剥,是个甚么?’山拔刀作斫势。”--这一公案时,本才禅师忽然大悟。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掴了邻僧一掌,然后揭开门帘,跑出门外,冲口说偈道:
      “彻!彻!大海乾枯,虚空迸裂。
       四方八面绝遮拦,万象森罗齐漏泄。”
  本才禅师悟道后,住上封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维摩病则上封病,上封病则拄杖子病。拄杖子病,则森罗万象病。森罗万象病,则凡之与圣病。诸人还觉病本起处么?若也觉去,情与无情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其或未然,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28.法轮应端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法轮应端禅师,黄龙惟清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应端禅师少时依化度善月禅师出家,并受具足戒。后游方参学。
  应端禅师初礼真净克文禅师,因机缘不谐,一无所得。于是便前往云居,正好赶上灵源惟清禅师在分座传法,为众激扬。应端禅师遂向他请问宗旨。
  应端禅师有一个毛病,因为读了不少经论,知见很深,非常自负,每有所问,都不自觉地从文字知见中讨答案。这对他修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灵源惟清禅师知道他有这个毛病,所以每每故意痛刺、逼拶他。
  可是应端禅师却不服气,还援引马祖、百丈等大德的机语,以及华严宗旨等,为自己的知见辩解。
  灵源和尚笑道:“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这件事,指本分事)喜(恰好)没交涉!”
  应端禅师被灵源和尚完全给否定了,心里非常懊恼,于是想离开灵源,前往其他地方参学。
  一天,应端禅师前往丈室向灵源和尚告辞。他刚一掀开门帘,忽然大悟,顿时汗流浃背。
  灵源和尚见他这个样子,便笑道:“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
  从此以后,应端禅师道望四驰。士夫信众都争相邀请他出世接众,但是都被他一一回绝了。
  北宋徽宗政和末年(1118),太师张公司成以百丈缺少住持为由,坚决要应端禅师前往开法。应端禅师不得已而从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29.黄龙道震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堂道震禅师,泐潭善清禅师之法嗣,俗姓赵,金陵人。道震禅师少依觉印禅师为童子,觉印英禅师后移居泗州(今安徽泗县)普照寺,道震禅师亦随而前往。当时正好赶上淑妃择度童行,道震禅师因而得度,并受具足戒。
  过了很久,道震禅师便辞别英禅师,前往参礼丹霞子淳禅师。
  一日,子淳禅师与道震禅师讨论洞上宗旨。道震禅师恍然有省,遂呈偈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
      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
  子淳禅师从此便非常器重他。
  但是道震禅师自以为还有疑滞,于是便离开子淳禅师,往依泐潭草堂善清禅师。
  道震禅师一见善清和尚,因缘相契,于是便留在善清和尚座下,每天到经堂里阅藏。
  一天晚上,道震禅师听到晚参的鼓声敲响,于是便走出经堂。不经意间,他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正挂在空中,当即便豁然大悟。
  于是他匆匆地赶到方丈寮。善清和尚一见,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为印可。
  道震禅师悟道后,初住曹山接众,次迁广寿黄龙。
  鉴于当时参学之士,知见深重,故道震禅师在接众时,常常用违背常规之语,拶逼学人,令其放弃文字执着。因此,他的开示往往令人拟思不得。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供读者品味--
  上堂曰:“举个古人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古会。若作古会,失却当面眼。举个即今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今会,若作今会,障却阇黎本来眼。假饶不失不障,非古非今,犹是药病相治止啼之说。只如透脱一句,阇黎还道得也无?若道不得,直待罗汉峰深谈实相,即向汝道。”
  上堂:“少林冷坐,门人各说异端,大似众盲摸象。神光礼三拜,依位而立。达磨云:汝德吾髓。这黑面婆罗门,脚跟也未点地在。”
  上堂:“石人问枯桩,何时汝发华?枯桩怒石人,何得口吧吧?石人呵呵笑,枯桩吐异葩。红霞辉玉象,白玉碾金沙。借问通玄士,何人不到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30.天童普交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普交禅师,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俗姓毕,本郡万龄人。普交禅师幼时颖悟,还未成年,即落发得度。后往南屏听习天台教义。
  一天,普交禅师为檀越修忏摩(忏悔罪过,乞求忍恕),有人问他:“公之忏罪,为自忏邪?为他忏邪?若自忏罪,罪性何来?若忏他罪,他罪非汝,乌能忏之?”
  普交禅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他便放弃经教的学习,游方参学, 投泐潭应乾禅师座下。
  初礼泐潭和尚,普交禅师的脚才刚跨进门,泐潭和尚便大声呵斥他。
  普交禅师正要开口申问,泐潭和尚便拿起拄杖将他赶出丈室。
  一日,泐潭和尚忽然将普交禅师叫到丈室,告诉他说:“我有古人公案,要与你商量。”
  普交禅师正要说话,泐潭和尚便大喝一声。
  普交禅师豁然领悟,于是哈哈大笑起来。
  泐潭和尚一见他这样子,便下绳床,抓住普交禅师的手问:“汝会佛法邪?”
  普交禅师便大喝一声,并把泐潭和尚托开。泐潭和尚便大笑。
  从此以后,普交禅师便名闻四驰,学者宗仰。后归故乡,留住天童寺,掩关隐修,达八年之久。后天童寺住持席缺,郡僚便命普交禅师继席开法。普交禅师坚辞不脱,只好受命出世。
  普交禅师接众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休去歇去。每见有僧人前来请益,普交禅师必叱责道:“楖(ji)栗未担时,为汝说了也。且道说个甚么?招手洗钵,拈扇张弓。赵州柏树子,灵云见桃华,且掷放一边,山僧无恁么闲唇吻与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说完便拈拄杖将他们赶走。
  普交禅师于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三月二十日示寂,世寿七十七。临寂前,曾沐浴升堂说偈云:
  “宝杖敲空触处春,个中消息特弥纶。
   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
  [弥纶,包罗、统括,意谓自性包罗万象,无不周遍。]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30.天童普交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普交禅师,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俗姓毕,本郡万龄人。普交禅师幼时颖悟,还未成年,即落发得度。后往南屏听习天台教义。
  一天,普交禅师为檀越修忏摩(忏悔罪过,乞求忍恕),有人问他:“公之忏罪,为自忏邪?为他忏邪?若自忏罪,罪性何来?若忏他罪,他罪非汝,乌能忏之?”
  普交禅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他便放弃经教的学习,游方参学, 投泐潭应乾禅师座下。
  初礼泐潭和尚,普交禅师的脚才刚跨进门,泐潭和尚便大声呵斥他。
  普交禅师正要开口申问,泐潭和尚便拿起拄杖将他赶出丈室。
  一日,泐潭和尚忽然将普交禅师叫到丈室,告诉他说:“我有古人公案,要与你商量。”
  普交禅师正要说话,泐潭和尚便大喝一声。
  普交禅师豁然领悟,于是哈哈大笑起来。
  泐潭和尚一见他这样子,便下绳床,抓住普交禅师的手问:“汝会佛法邪?”
  普交禅师便大喝一声,并把泐潭和尚托开。泐潭和尚便大笑。
  从此以后,普交禅师便名闻四驰,学者宗仰。后归故乡,留住天童寺,掩关隐修,达八年之久。后天童寺住持席缺,郡僚便命普交禅师继席开法。普交禅师坚辞不脱,只好受命出世。
  普交禅师接众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休去歇去。每见有僧人前来请益,普交禅师必叱责道:“楖(ji)栗未担时,为汝说了也。且道说个甚么?招手洗钵,拈扇张弓。赵州柏树子,灵云见桃华,且掷放一边,山僧无恁么闲唇吻与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说完便拈拄杖将他们赶走。
  普交禅师于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三月二十日示寂,世寿七十七。临寂前,曾沐浴升堂说偈云:
  “宝杖敲空触处春,个中消息特弥纶。
   昨宵风动寒岩冷,惊起泥牛耕白云。”
  [弥纶,包罗、统括,意谓自性包罗万象,无不周遍。]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31.圆通道旻禅师悟道因缘
   江州圆通道旻圆机禅师,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世称古佛,俗姓蔡,兴化人。其母怀他前,曾于梦中吞摩尼宝珠,因而有孕。道旻禅师出生后五岁还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有一天,他的母亲抱着他游西明寺。见到佛像,道旻禅师忽然间便会走路了,双手合掌,口称南无佛,并作礼。大人们都感到非常诧异。
  年纪稍长,道旻禅师便辞亲到大梁游学,后依景德寺德祥禅师出家,试经得度。不久,道旻禅师便辞师参访,遍历禅席。其间,道旻禅师于潭州大沩慕哲真如禅师座下参学最久。
  末后,道旻禅师因仰慕泐潭应乾禅师,遂前往礼谒。泐潭和尚一见,知是法器,心里很器重他。道旻禅师于是向泐潭和尚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参学心得,并且说诸方都没有印可他。
  泐潭和尚于是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公案来点化他,道旻禅师却仍然不能契旨。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公案在禅宗史上非常有名,被视为禅宗的源头所在。其内容是这样的——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后来有一天,道旻禅师陪侍泐潭和尚经行,泐潭和尚把拄杖架在肩上,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问道:“会么?”
  道旻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泐潭和尚拿起拄杖便打。
  过了一会儿,泐潭和尚又拈起一茎草,拿给道旻禅师看,并问道:“是甚么?”
  道旻禅师又想开口拟对,泐潭和尚便大喝一声。
  就在这个时候,道旻禅师顿明大法,遂作拈华的姿势,说道:“这回瞒旻上座不得也。”
  泐潭和尚于是便一把抓住他,说道:“更道!更道!”
  道旻禅师道:“南山起云,北山下雨。”说完便礼拜。
  泐潭和尚于是便首肯、印可。
  道旻禅师后出世,开法于灌溪,不久又移居圆通,一时学者辐凑。
  上堂:“诸佛出世,无法与人。只是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学道之士,不可自谩。若有一疑如芥子许,是汝真善知识。”喝一喝曰:“是甚么?切莫刺脑入胶盆。”
  “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切莫刺脑入胶盆”,这三句话,真可谓道出了禅宗修行的关要。道旻禅师之所以曾经久参不悟,最大的障碍就是他的脑袋钻进了字语言文字的胶盆中。若不是泐潭和尚帮他猛力抽拔,不知道还要在这鬼窟中呆多久。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32.二灵知和庵主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二灵知和庵主,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俗姓张,苏台玉峰人。知和禅师儿时曾在堂屋檐下打坐,突然堂屋倒榻了,父母以为他死定了,没有想到他居然还坐在那儿,瞑目自若。父母感到非常惊诧,于是便让他出家,年满得度。后投泐潭应乾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泐潭,泐潭和尚便问:“作甚么?”
  知和禅师正要开口回答,泐潭和尚拿拄杖便打,并喝问:“你唤甚么作禅?”
  就在这一打一喝的逼拶之下,知和禅师蓦然领旨,遂欣然作答曰:“禅,无后无先,波澄大海,月印青天。”
  泐潭和尚又问:“如何是道?”
  知和禅师回答说:“道,红尘浩浩,不用安排,本无欠少。”
  泐潭和尚一听,知道他已悟,遂点头印可。
  知和禅师后辞泐潭和尚,前往南岳衡岳寺,礼谒道辩禅师。二人相谈甚契,道辩禅师对他尤为器重。
  北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知和禅师入住雪窦中峰、栖云二庵,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在住庵期间,有志于道者,多前来参礼请益。知和禅师曾有一偈,描述了他住庵这段时间的自在闲雅的生活——
“竹笕(jiang,引山泉之水用的长竹管)二三升野水,
  松窗七五片闲云。
  道人活计只如此,
  留与人间作见闻。”
  知和禅师与天童普交禅师曾经是好朋友,二人经常结伴游方问道。他们曾相约盟誓:“他日吾二人,宜踞孤峰绝顶,目视宵汉,为世外之人,不可作今时籍名官府、屈节下气于人者。”
  后来普交禅师因为被郡僚以天童寺住持席缺为由,苦苦逼请,不得已,便入住天童寺。这在知和禅师看来,是违约的行为。后来普交禅师前来看望他,知和禅师果然不接见。
  知和禅师后来自己也被正言(官名,掌规谏)陈公,用计引诱出山弘法,入住二灵。在住持二灵的三十年间,知和禅师的生活极为清贫,居无长物,唯有二虎陪侍左右。有一天,这两只老虎威胁游人,知和禅师便作偈将它们打发走了。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四月十二日,知和禅师示寂,趺坐而逝。知和禅师圆寂后,正言陈公特地为他撰写了行状(相当于传记),并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示疾期间的种种异迹。后来还为他塑了像,旁边有二虎陪伴。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33.慈氏瑞仙禅师悟道因缘
  绍兴府慈氏瑞仙禅师,开先行瑛广鉴禅师之法嗣,本郡人。瑞仙禅师二十岁出家,试经得度,后专习毗尼(戒律)。经过一段时间的究习,瑞仙禅师领悟到“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这一道理,遂谓同学曰:“戒者,束身之法也。何自缚乎?”于是便放弃对律学的研究,专习天台教义。
  一天,瑞仙禅师读天台典籍的时候,偶然看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首偈子,忽然生起大疑问来:“又不自他、不共不无因生,毕竟从何而生?”于是他便自我反省道:“因缘所生,空假三观,抑扬性海,心佛众生,名异体同。十境十乘,转识成智,不思议境,智照方明,非言诠所及。”于是他便决定放弃天台,投入宗门。
  瑞仙禅师一度遍谒诸方,后投行瑛广鉴禅师座下。时广鉴禅师在投子住山。
  广鉴禅师问:“乡里甚处?”
  瑞仙禅师道:“两浙东越。”
  广鉴禅师又问:“东越事作么生?”
  瑞仙禅师道:“秦望峰高,鉴湖水阔。”
  广鉴禅师进一步追问:“秦望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
  瑞仙禅师道:“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广鉴禅师仍不放过,继续问:“此犹是丛林祇对(应答),毕竟是同是别?”
  瑞仙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广鉴禅师拈拄杖便打。
  瑞仙禅师当即大悟,说道:“恩大难酬。”说完便礼拜。
  瑞仙禅师后归故里,开法于慈氏。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34.丞相张商英居士悟道因缘
  丞相张商英居士,兜率从悦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张商英居士身材高大俊伟,豪迈负气。十九岁那年,入京应举,途中经过向氏家族。向翁前一天晚上梦见神人告诉他说“明日接相公。”第二天凌晨,张商英正好赶到这里。向翁一见,颇为诧异,于是便殷勤招待。向翁道:“秀才未娶,当以女奉洒扫。”张商英以应举为由,谦辞再三。向翁道:“此行若不了当,吾亦不爽前约。”张商英见盛情难却,便答应了,及第后,果然取了向氏之女为妻。
  张商英初任主簿。一日游僧寺,见藏经梵夹,金字齐整,装璜严丽,怫然作色道:“吾孔圣之书,乃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
  回家后,张商英坐在书房里,研墨吮笔,凭纸长吟,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觉。
  他的妻子向氏招呼道:“官人,夜深何不睡去?”
  张商英于是便把自己辟佛的想法告诉了向氏:“正此著无佛论。”
  向氏应声答道:“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著有佛论始得。”
  张商英一听,颇为惊疑,觉得她说的有几分道理,也就作罢。
  后来有一天,张商英拜访他的一位同僚,看到同僚家佛龛上面放着经卷,便问:“此何书也?”
  同僚道:“《维摩诘所说经》。”
  张商英于是信手翻阅,当他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这一处的时候,抚几感叹道:“胡人之语,亦能尔耶?”
  于是便问同僚:“此经几卷?”
  同僚道:“三卷。”
  张商英于是便将该经借回家阅读。
  向氏问:“看何书?”
  张商英道:“《维摩诘所说经》。”
  向氏道:“可熟读此经,然后著无佛论。”
  张商英一听,心里感到很后怕,同时觉得妻子的话颇为奇异。
  从此以后,张商英对佛教深信不疑,并留心于祖道,随有机会,即参学请益。
  北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因得王安石之推荐,张商英任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元年(1086),张商英任河东提点刑狱。在任期间,他曾上清凉山朝礼,亲见文殊菩萨化现空中。于是便塑文殊之像,供于奉山寺,并作发愿文。此后,他还三次入山祈雨,三祈三应。一时朝廷上下皆知此事。
  元祐六年(1091),张商英调为江西漕运史。其间,他拜谒了东淋照觉常总禅师。常总禅师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常总禅师诘问张商英居士之所见处,发现他之所见与自己的证悟相符合,于是便给予印可。
  张商英后因按部(巡查部属),路过分宁。在那里,他曾召集五山长老于云岩升座说法,兜率从悦禅师最后登座,出语惊人,将前面诸长老一并穿却。张商英听了,大为赞叹,于是便随从悦禅师入兜率院游观。
  从悦禅师是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身材矮小,张商英早就听人说过他非常聪明可人。他们一起来到拟瀑亭。张商英问道:“此是什么?”
  从悦禅师道:“拟瀑亭。”
  张商英道:“捩(lie,扭转)转竹筒,水归何处?”
  从悦禅师道:“目前荐取。”
  张商英正站在那儿思考,从悦禅师便道:“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过了一会儿,张商英便转移话题,说道:“闻公善文章。”
  从悦禅师一听,便大笑,说道:“运使失却一只眼了也。从悦,临济九世孙,对运使论文章,正如运使对从悦论禅也。”
  张商英曾经得到过东林常总禅师的印可,因此他对从悦禅师的话并不以为然。谈话中间,张商英不时地称赏东林常总禅师,可是,从悦禅师对东林常总禅师却不认同。张商英于是借拟瀑亭为题,吟诗讽刺从悦禅师狂妄无知,其中有两句道:
  “不向庐山寻落处,象王鼻孔谩辽天。”
  从悦禅师知道张商英还没有彻悟,尚有疑滞在,所以并不在意。
  那天晚上,张商英便住在兜率院里。
  此前有一天晚上,从悦禅师曾梦见有一日轮升天,被他用手捉住了。后来他把此梦告诉了首座和尚,并说道:“日轮运转之义,闻张运使非久过此,吾当深锥痛劄(zha)。若肯回头,则吾门幸事。”
  首座和尚道:“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惯(被人奉承惯了),恐其恶发(担心他发火,生了恶念),别生事也(又生出什么对佛教不利的事情来)。”
  从悦禅师道:“正使烦恼(就算他起了大烦恼),只退得我院,也别无事。”
  于是,那天晚上,从悦禅师便与张商英大谈佛法。谈至深夜,二人慢慢地谈到了宗门中事这个话题。
  从悦禅师便单刀直入地问道:“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
  张商英道:“有。”
  从悦禅师道:“疑何等语?”
  张商英道:“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拓(同“托”)钵话。”
  [香严智闲禅师“独脚颂”云:“子啐母啄,子觉无壳。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德山托钵的公案是这样的:雪峰在德山作饭头, 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岩头全奯禅师。全奯禅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全奯禅师去。问:“汝不肯老僧那?”全奯禅师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全奯禅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三年后,德山禅师果然示灭。]
  从悦禅师道:“既于此有疑,其余安得无邪?只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邪?是无邪?”
  张商英道:“有。”
  从悦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独自回方丈,关上门休息去了。
  被从悦禅师这么一问,张商英此时方肯承认自己心里原来并不踏实,尚有疑团在。因此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老想着这个公案,睡不安稳。到了五更,他下床小解,不小心踢翻了尿壶,一下子豁然大彻,猛然明白了岩头和尚所说的末后句。于是便作颂曰:
  “鼓寂钟沉拓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
   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
  张商英此时不胜欢喜踊跃,赶忙穿好衣服,去敲方丈门,大声喊道:“某已捉得贼了。”
  从悦禅师道:“脏在甚处?”
  张商英便默然无语。
  从悦禅师道:“都运且去,来日相见。”
  第二天,张商英便把自己所写的悟道偈呈给从悦禅师。
  从悦禅师看后,便开示道:“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说完便作颂,为他印证,颂曰:
  “等闲行处,步步皆如。
   虽居声色,宁带有无?
   一心靡异,万法非殊。 
  休分体用,莫择精粗。
  临机不碍,应物无拘。
   是非情尽,凡圣皆除。
   谁得谁失,何亲何疏?
   拈头作尾,指实为虚。
   翻身魔界,转脚邪涂。
  了无逆顺,不犯工夫。”
  [从悦禅师所说的“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正是参禅人,尤其是知见深厚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大毛病。多少人因为依语生解而当面错过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真学道者当于此处痛切反省!]
  张商英读完从悦禅师所写的偈颂,感激涕零,于是邀请从悦禅师至建昌。途中,张商英对自己的心念一一伺察,并作十颂叙其事,从悦禅师亦作十颂酬之。此是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八月间的事。
  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张商英官至尚书左丞,其间因遭蔡京诋毁,一度被贬。蔡京罢相后,商英被重新起用,先后任资政殿学士、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等职。后因干练有为,整治有功,为同僚所忌,被排出京师,安置于衡州。
  张商英居士在荆州的时候,与圆悟克勤禅师有过一段法缘。
  一日,克勤禅师造访张商英居士,大谈《华严》宗旨,云:“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张商英听了,不觉移榻近前。
  克勤禅师讲完这段话之后,便问:“到此,与祖师西来意是同是别?”
  张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师道:“且得(只是、可是)没交涉!”
  张商英被克勤禅师否定之后,面带愠色。
  克勤禅师并不在意,继续点拨道:“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张商英这才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克勤禅师又谈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当谈到理事无碍法界时,克勤禅师便问:“此可说禅乎?”
  张商英道:“正好说禅。”
  克勤禅师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当中),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张商英听完这一段开示,如醍醐灌顶,赞叹道:“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
  除了圆悟克勤禅师之外,张商英还亲近过大慧宗杲禅师。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1),张商英将宗杲禅师请到自己的府第西斋供养,朝夕相谈甚欢。
  张商英一日告诉大慧宗杲禅师说:“余阅雪窦拈古,至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曰大冶精金,应无变色。投卷叹曰:‘审如是,岂得有临济今日耶?’遂作一颂曰:
  ‘马师一喝大雄峰,深入髑髅三日聋。
   黄檗闻之惊吐舌,江西从此立宗风。’
  后平禅师致书云:‘去夏读临济宗派,乃知居士得大机大用,有求颂本’。余作颂寄之曰:
  ‘吐舌耳聋师已晓,捶胸只得哭苍天。
   盘山会里翻筋斗,到此方知普化颠。’
  诸方往往以余聪明博记,少知余者。师自江西法窟来,必辨优劣,试为老夫言之。”
  大慧禅师道:“居士见处,与真净(克文)、死心(悟新)合。”
  张商英道:“何谓也?”
  大慧禅师于是举真净禅师的偈颂云:
  “客情步步随人转,有大威光不能现。
   突然一喝双耳聋,哪吒眼开黄檗面。”
  接着又举死心禅师的拈提云:“云岩要问雪窦,既是大冶精金,应无变色。为甚么却三日耳聋?诸人要知么?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张商英听完宗杲禅师的提举,拊几赞叹道:“不因公语,争见真净、死心用处?若非二大老,难显雪窦、马师!”遂述偈曰:
  “马师喝下立宗风,嗟我三人见处同。
   海上六鳌吞饵去,栖芦谁更问渔翁。”
  张商英卒于宣和四年(1121)十一月。临终有偈曰:
  “幻质朝章八十一,沤生沤灭无人识。
   撞破虚空归去来,铁牛入海无消息。”
  言毕取枕头掷于门上,声如雷震。众人探视,已去矣。
  张商英生前撰有《颂古》及《护法轮》行于世。
  据明云栖袾宏《往生集》中记载,张商英曾有净土发愿文云:
  “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行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从此发愿文可见,禅净双修,以净为归,在北宋后期佛教界,已成为时代之潮流。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235.西蜀銮法师悟道因缘
  西蜀銮法师,法云杲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专攻经论,精通大小乘。后投东京法云佛照杲禅师座下参学。佛照禅师辞去住持之职后,隐居景德寺,銮法师亦随而前往。
  一日,銮法师问佛照禅师:“禅家言多不根(没有根据、不实在),何也?”
  佛照禅师没有正面回答,却问道:“汝习何经论?”
  銮法师道:“诸经粗知,颇通百法。”
  佛照禅师便问:“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甚么法中收?”
  銮法师被问得懵然无对。
  佛照禅师于是举起痒和子(搔痒用的工具)敲打着他说:“莫道禅家所言不根好!”
  銮法师不服气,遂愤然作色问:“昨日雨今日晴,毕竟是甚么法中收?”
  佛照禅师道:“第二十四时分,不相应法中收。”
  銮法师一听,恍然大悟,当即便礼谢。
  銮法师悟道后,重新返回西蜀,一度住在讲肆里,用宗门直指的方法接引徒众,而不拘泥于名相概念。但是,其座下徒众原来一直学习经教,不习惯于宗门的讲法,因此大多离开了讲席。不得已,銮法师只好关闭讲肆,停止讲法,并作偈自嘲道:
  “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
   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
  从此以后,銮法师便过上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隐居生活。
  后来因为道俗追慕,坚请他重新出山,他才出来讲法。
  出山之日,銮法师笑着作偈,酬答信众道:
  “循迹隐高峰,高峰又不容。
   不如归锦里,依旧卖青松。”
  众人终于明白了,原先因为自己拘于无知之偏见,执着于文字,轻视宗门瑰宝,结果错过了二十余年的学习机会,于是他们列队礼拜悔过。
  从此以后,川西讲法者都争相依止銮法师,参究宗门妙旨,以救文字之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2:55 , Processed in 0.23190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