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56.法閦上座悟道因缘
  法閦(chu)上座,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久依法演禅师座下参学,却未有所得。
  一日,法閦上座入室请益。法演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法閦上座道:“法閦即不然。”
  法演禅师以手指着他,连忙道:“住!住!法閦即不然,作么生?”
  法閦上座终于言下大悟。
  法閦上座悟道后,深得禅宗平实之旨。关于这一点,可从下面的这则因缘中略见一斑——
  一日,法閦上座至东林宣密度禅师席下,手里拿着一枝鲜花,绕度禅师的禅床一匝,然后背手把花插在香炉中,问道:“和尚且道,意作么生?”
  度禅师屡屡下转语,皆不契旨。
  两个月之后,度禅师便请法閦上座,解释一下他当时插花的原因。
  法閦上座道:“某只将华(花)插香炉中,和尚自疑,有甚么事来?”
  参禅学佛最难得的是一颗平实之心。未悟之前,一般人都会怀有一颗求玄求妙的有所得心,这种有所得心就表现在,对日用应缘处即是自性之妙用这一点,信不及,便承担不及。法閦上座的那句“某只将华插香炉中,和尚自疑,有甚么事来”,难道还不足以醒人迷梦么?真是“万法闲闲,唯人自闹”。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57.金陵俞道婆悟道因缘
  金陵俞道婆,琅邪永起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金陵人。俞道婆以专卖油餈(ci,亦作“糍”,将糯米煮熟后捣成饼,然后用油炸,谓之油餈)为生。平时,她常随信众入寺向琅邪永起禅师参学。琅邪永起禅师是白云守端禅师之法嗣。琅邪禅师教她参究临济禅师“无位真人”个话头。
  关于“无位真人”之话头,临济禅师语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知乾屎橛!”便归方丈。
  俞道婆于是谨遵师旨,一心参究。
  一日,俞道婆正在街上卖油餈。忽然一个乞丐在唱《莲华乐》云:
  “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
  俞道婆一听,便当下大悟,兴奋得将手中装油餈的盘子扔在地上。
  她的丈夫站在一旁,斜着眼看着她,呵斥道:“你颠(发疯)邪?”
  俞道婆打了他一巴掌,说道:“非汝境界!”
  说完,便飞快地跑到山寺,礼拜琅邪禅师。琅邪禅师远远地看到她来了,知道她已经契悟,便问:“那个是无位真人?”
  俞道婆应声答道:“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
  琅邪禅师遂予印可。
  从此以后,俞道婆便声名大著。
  俞道婆悟道后,经常与往来禅客进行机锋竞辩。凡有僧至其门口,她便道:“儿,儿。”如果来僧拟议,俞道婆便立即掩门不出。
  此事后来传到佛灯守珣(xun)禅师的耳朵里,于是守珣禅师便前来勘验。
  俞道婆见守珣禅师来了,一如从前所作。
  守珣禅师反问道:“爷在甚么处?”
  俞道婆便转身拜露柱。
  守珣禅师于是一脚将她踏倒在地,说道:“将谓有多少奇特!”
  说完,便走出门外。
  俞道婆快捷地从地上爬起来,喊道:“儿!儿!来,惜(怜念、舍不得)你则个(则个,句末语气助词,无义,相当于“着”、“者”)!”
  守珣禅师便径直往前走,竟不回顾。
  后来,安首座亦来到俞道婆的门口。
  俞道婆问:“甚处来?”
  安首座道:“德山。”
  俞道婆道:“德山泰乃老婆儿子。”
  安首座道:“婆是甚人儿子?”
  俞道婆道:“被上座一问,直得立地放尿。”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显然,在这则因缘中,“儿”是指尚未找到本来面目、背家浪走的苦恼众生,与“儿”相对的“爷”或者“甚人”,是指能生万法的自性。]
  俞道婆曾经就“马祖不安”之公案作颂曰:
  “日面月面,虚空闪电。
   虽然截断天下衲僧舌头,
   分明只道得一半。”
  [马祖不安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马祖道一禅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从俞道婆所作之颂及应对大德之勘验的作派来看,她虽是一个在家女众,却大有“临机不让师”的丈夫气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58.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
  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真学禅者,此处大须注意!克勤禅师真不愧明眼人。若当初不为宗杲禅师辩明,几乎断送一代大师乃至千百人的慧命。传禅者、修道者、修道者于此可不慎乎!]
  尽管如此,克勤禅师还是不肯给他印可,而是令他居择木堂(不入朝士止息之处),为不□务侍者(住在侍者寮,却不掌理侍者之职,主要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他的职责就是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数次。
  克勤禅师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勘问宗杲禅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一日,克勤禅师陪诸官客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宗杲禅师当时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
  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
  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
  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苦苦参究,但是,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克勤禅师笑而不答。
  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
  克勤禅师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宗杲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团当下释然。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
  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
  克勤禅师于是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
  宗杲禅师彻悟后,克勤禅师于是著《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禅师,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坐接众。
  宗杲禅师禅师在室中常举竹篦问僧曰:“唤作竹篦则触(冒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若不是明眼衲僧,几乎很难出他这一圈套。因此,宗杲禅师出世后,很快名重丛林,声振京师,为僧俗二众所敬仰。后蒙右丞相吕公舜徒上奏,得赐紫衣和佛日禅师之号。
  当时,适逢北方的女真族向南宋发动侵略战争,女真将帅从汉地挑选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禅僧,准备带回女真。宗杲禅师也在其列,但是他后来幸而脱免。为了避难,宗杲禅师曾来到虎丘度夏。
  一日,宗杲禅师因阅读《华严经》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这一句时,忽然洞晓了先前向湛堂文准禅师所请问的关于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奥旨。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殃崛摩罗尊者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摩罗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摩罗:“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摩罗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不久,圆悟克勤禅师奉诏住云居山,宗杲禅师于是前往探望。在到达云居山的第二天,克勤禅师便请他充当首座和尚。当时克勤禅师座下龙象辈出,而克勤禅师却久久不肯选出首座和尚,等到宗杲禅师一来,却把首座之位立即分配给他。对此,座下大众颇有不平之心。那年冬天,宗杲禅师奉命秉拂说法,昭觉元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难道:“眉间挂剑时如何?”
  宗杲禅师道:“血溅梵天。”
  克勤禅师当时亦在座下,看到这种情形,便用手势止住法战,说道:“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
  元禅师不得已便归众。从此,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在云居山,克勤禅师常常和宗杲禅师论及当时丛林中的弊病,说道:“近来诸方,尽成窠窟。五祖下我与佛鉴(太平慧懃)、佛眼(龙门清远)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豆(老迈昏花,此指毛病、弊端)出来。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画西,如眼见鬼一般。我这里且无此两般病痛。”
  宗杲禅师道:“大好无病痛!”
  克勤禅师很惊诧,便问:“何谓也?”
  宗杲禅师道:“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大窠窟?!”
  克勤禅师一听,不觉吐舌,说道:“休管他,休管他,我只以契悟为期,若不契悟,断定不放过。”
  宗杲禅师道:“说契证即得,第(伹)恐后来只恁么传将下去,举了便会了,硬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
  克勤禅师深以为然。
  [克勤禅师与宗杲禅师的这段对话,果然有先见之明。克勤、宗杲二师出世接人时,以铁面无私著称,从不拿佛法做人情,决不轻易印可人。许多衲僧在别的禅师那儿得到印证,到他们这儿却过不了关。虽然如是,他们还是扭转不了宗门下所出现的这三种禅病。诚可浩叹!]
  后来,克勤禅师回到四川,宗杲禅师则留在云居山,在山后古云门旧址上,重新结庵而居,一时学者云集。不久,宗杲禅师又前往福建,于福州长乐洋屿卓庵接众。当时他的手下学者才五十三人,但是在宗杲禅师的指导下,五十天之内,就有十三人开悟。这种情形,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与右丞张浚相友善。他曾经嘱咐张浚道:“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
  [知子者莫如父,知弟子者莫如师。克勤禅师慧眼识人,宗杲禅师禅师不负师恩。此二人实为禅门双碧。参禅入门者,讲得最详细的,莫如宗杲;修行途中对种种歧路审察谛当者,莫如克勤。得此二人之教法,禅修路上可放心前行矣。]
  张浚后回朝中,遂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禅师住持临安径山能仁禅院。宗杲禅师到后,特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座下弟子二千余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禅师关系甚切,执弟子礼,如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当时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政治斗争中,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宗杲禅师被革除僧藉,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是他的心态却恬然自得。就在此间,宗杲禅师集先德之语,撰成《正法眼藏》一书。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绍兴二十一年(1151),宗杲禅师又迁居梅州(今广东梅县),在那里住了五年。梅州虽瘴疠寂寞之地,但是,衲僧裹粮从宗杲禅师学道者却未曾间断。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禅师被恢复僧藉,重新召回径山。五年后,退居明月堂。在此期间,普安郡王(后即位为孝宗皇帝)与宗杲禅师相友善。宗杲禅师曾献偈云:
  “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
  普安王非常高兴,并请宗杲禅师说法。隆兴元年(1163),普安王即位后,特赐宗杲禅师大慧禅师之号。
  同年八月九日,宗杲禅师示疾,次日应侍僧了贤禅师之请,书遗偈云:
  “生也只恁知,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
  (“热大”,唐宋禅宗典藉中经常出现。是什么热大,犹言是什么玩意儿、是什么东西。)
  写完,便掷笔而化。春秋七十五岁。
  孝宗皇帝闻师迁化,曾叹息作偈赞曰:
  “生灭不灭,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随物现处。”
  朝中士大夫们前来致祭者亦纷至沓来。
  宗杲禅师圆寂后,其门人特地建塔,将他的全身安置于明月堂之侧。孝宗皇帝特诏改明月堂为妙喜庵(故禅宗典籍中,有时又称宗杲禅师为“妙喜”),谥师号曰普觉,并于淳熙初年(1174),刻其全录八十卷,入藏流行。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高潮。他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59.虎丘绍隆禅师悟道因缘
  平江府(今江苏苏州)虎丘绍隆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和州含山(今安徽境内)人。绍隆禅师九岁辞亲出家,居佛慧院,六年以后才落发得度,并受具足戒。五年后,绍隆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初礼长芦崇信禅师,得其大略。
  在此期间,绍隆禅师从一行脚僧那儿偶然看到圆悟克勤禅师的语录,便借来一读,抚几长叹云:“想酢(zuo)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只)恨未聆謦欬(qing kai)耳。”于是便前往宝峰参礼湛堂文准禅师,次居黄龙叩请死心禅师,最后终于投到圆悟克勤禅师座下。
  一日,绍隆禅师入室参礼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问:“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说完便举起拳头问绍隆禅师:“还见么?”
  绍隆禅师道:“见。”
  克勤禅师道:“头上安头。”
  绍隆禅师一听,当下脱然契证,便礼拜。
  克勤禅师大声叱问:“见个甚么?”
  绍隆禅师道:“竹密不妨流水过。”
  克勤禅师遂予印可。
  绍隆禅师悟道后,克勤禅师上他管理藏经。
  有人曾经问克勤禅师:“隆藏主柔易(柔和平易)若此,何能为哉!”
  克勤禅师道:“瞌睡虎耳。”
  绍隆禅师后归故里,住城西开圣寺接众。建炎年间,金兵南下,绍隆禅师避难,结庐于铜峰之下。后应郡守李光之邀请,居彰教,开法接众,次迁虎丘。一时道声显著。
  绍隆禅师接众,颇得克勤禅师三寸软舌逼拶之妙用。请欣赏他的三则上堂法语——
  1.上堂:“凡有展托(展示陈述),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捡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划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2.上堂:“目前无法,万象林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他向上关捩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无底篮子盛将归。”
  3.上堂:“百鸟不来春又喧,凭栏溢目水连天。无心还似今宵月,照见三千与大千。”
  自性无形无相,不可拟思言说,状如铁牛,把捉不得。虽然如是,若不得其活用,亦是堕坑落堑,犹在生死岸头,算不得自在解脱。活用在何处?在万象森然处,在见闻觉知处。然而要在无心方可契入。
  绍隆禅师示寂于绍兴丙辰年(113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60.育王端裕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育王山佛智端裕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吴越王之后裔。其六世祖因守会稽,故而在那里定居下来。端裕禅师幼时聪颖,眉目渊秀。十四岁辞亲,于大善寺当沙弥,十八岁得度并受具足戒。后投净慈一禅师座下参学(此处的净慈一禅师就是净慈师一禅师吗?若是,则《五灯会元》之记载有误,因为同书净慈师一禅师章中,又云净慈师一禅师是端裕禅师之法嗣。待考)。
  一日,端裕禅师在寺院里经行,偶然听见一位僧人击打着露柱道:“你何不说禅?”
  端裕禅师一听,豁然彻省。
  于是,他便辞别净慈一禅师,开始游方参学。端裕禅师先后礼谒过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等大德,皆以颖迈而被器重。最后于钟阜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
  一日,克勤禅师问:“谁知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
  端裕禅师道:“请和尚合取口好。”
  克勤禅师道:“此犹未出常情。”
  端裕禅师正要开口应对,克勤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在这出其不意的一击之下,端裕禅师心中所有的疑情顿然消散。
  端裕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克勤禅师座下,执侍克勤禅师。后随克勤禅师居于宁寺,充当书记。不久克勤禅师命他分座接众。从此以后,端裕禅师道声蔼著。
  克勤禅师回蜀后,端裕禅师先后住持过丹霞、虎丘、径山西华、建康保宁、苏城万寿、闽中贤沙、寿山西禅、杭州灵隐等道场,末后住庆元府育王山。端裕禅师圆寂于南宋绍兴庚午年(1150)。谥大悟禅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261.护国景元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张,永嘉楠溪人。景元禅师十八岁依灵山希拱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专门学习天台教义三年。后放弃经教,投钟阜礼谒圆悟克勤禅师。
  一天,有一位僧人在读死心禅师(黄龙悟新)小参法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景元禅师正好从旁边经过,一听,疑情大起,于是便急忙向佛殿走去。当他用双手托开大殿的门扉时,门发出一声吱呀的响声,景元禅师当下豁然大悟。
  景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克勤禅师身边,充当侍者。在克勤禅师的不断钳锤下,景元禅师机辩逸发,人莫敢当。克勤禅师曾称他为“聱(ao)头元侍者”,并自题其肖像,交付给景元禅师,其词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聱头”,又称“聱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倔老头”,坚持原则,认死理,不听取意见,富有乖忤之精神。克勤禅师平生对来参者要求极严格,不轻易印可人,决不拿佛法当人情。故自称“聱头”。
  克勤禅师回四川后,景元禅师独自回到浙东一带,混迹人群,和光同尘,不求闻达。
  后来,括苍太守耿延禧向克勤禅师问道,在阅读克勤禅师语录的时候,偶然看到克勤禅师送给景元禅师的那首题像,因而得以了解景元禅师的为人,于是想邀请景元禅师前住南明山开法。为了找到景元禅师,太守遣使者四处打听,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在台州报恩寺的大众寮中找到了景元禅师。不得已,景元禅师便受命出世弘法。当时报恩寺的方丈古公和灵源禅师的高足,听了景元禅师的开示和提唱,都深感惊诧。
  在南明住山期间,曾有僧问:“三圣(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景元禅师道:“八十翁翁嚼生铁。”那僧又问:“兴化(魏府兴化存奖禅师)道:我逢人则不出,出即便为人。又作么生?”景元禅师道:“须弥顶上浪翻空。”
  又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景元禅师道:“无孔铁锤。”那僧一听,便道:“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也。”景元禅师道:“莫妄想。”
  “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我逢人则不出,出即便为人”,此二公之语,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同一归趣,所谓随缘应化而不生应化之想。景元禅师的禅风可从以上两则接人之因缘中略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62.灵隐慧远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灵隐慧远佛海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内)金流镇人。慧远禅师十三岁从药师院宗辩禅师出家为僧,后前往成都大慈寺听习经论,四年后又放弃所习,投峨嵋灵岩寺徽禅师(浮山法真禅师之法嗣)座下参学。
  一日斋罢,慧远禅师见徽禅师于庭院间经行,遂上前问道:“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什么人为文殊之师?”
  徽禅师道:“金沙溪畔马郎妇。”
  慧远禅师一听,茫然不明其旨。
  时赵铁拂为徽禅师之侍者。慧远禅师经常亲近他,并得到了他两年多的提携和诱导,但是他最终还是一无所得。
  后来有一天,慧远禅师独自在室中静坐,偶然听见窗外有一位僧人独行独语道:“假四大以为盖覆,缘六尘而生心。忽遇六尘顿消,唤什么作心?”
  慧远禅师忽然有省。于是便起身告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遂予印可。又上方丈寮告诉徽禅师,徽禅师亦给予印可。
  第二天,慧远禅师便告别徽禅师,辞行前往他方参学。大众都劝他留下,慧远禅师坚决不肯,他说:“吾师以为可,可我终未释然也。”
  [慧远禅师真学道法器!自心未释然,虽经印可,亦终不肯自欺,更不沾沾自喜。若非真正学道人,心中稍有名利,即被他赚矣!]
  当时正好赶上圆悟克勤禅师回四川,重新住持成都昭觉寺。慧远禅师即前往参礼。克勤禅师见他辞旨峭硬,知是法器,因此非常器重他。
  一日,克勤禅师为众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
  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马祖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慧远禅师一听,忽然顿悟,倒仆在地,大众以为他中风了,将他扶起。
  慧远禅师道:“吾梦觉矣!”
  到了晚上小参,慧远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慧远禅师的意思是,证得空性之后,下一步该如何修行?]
  克勤禅师道:“七珍八宝一时拿。”
  [七珍八宝喻无边妙用。若住于空境,即是死水不藏龙,还须依体起用,自在随缘接物,方是活物。若不起用,如同遭贼,七珍八宝被人盗走,没有两样。]
  慧远禅师道:“争奈贼不入谨家之门!”
  克勤禅师便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宗门中有“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宗门中有“机守位”、“机转位”之说。机,指机用,位,指见道。机守位,意指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离开迷悟二边,不能活用。机转位,意指超越于迷悟二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归无所得,无住无相,活泼自在。机不离位,就是机守位,意思是说,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真正透脱,故云堕在毒海。]
  慧远禅师于是随声大喝。
  克勤禅师便用拄杖敲着禅床,说道:“吃得棒也未?”
  慧远禅师又大喝一声。
  克勤禅师于是连喝两声。
  慧远禅师便礼拜。
  克勤禅师见他已彻,大喜,遂予印可。
  从此以后,慧远禅师机锋竞发,无有滞碍。
  圆悟克勤禅师圆寂后,慧远禅师叹息道:“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于是便顺江东下,先后住持扬州之龙蟠、婺州(今浙江金华)之普济、衢州之定业等大刹,后补灵隐住持之位。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慧远禅师奉召入禁中问法,并得赐佛海禅师之号,此后还多次奉诏入宫,大弘禅道。
  淳熙二年(1175)秋天,慧远禅师事先辞众云:“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
  对慧远禅师的这一预言,一时座下弟子和朝中士大夫们都争相喧传,心里都将信将疑。第二年(1176)正月十五日凌晨,慧远禅师奉诏入宫主持祝圣法会,并升座说法。一切如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为了表达对慧远禅师的敬仰,孝宗皇帝亲自遣使者侍候慧远禅师的日常起居。那天斋罢,侍者入方丈寮看望慧远禅师,见其门窗紧闭,便从窗子的缝隙中往里看,只见慧远禅师生前收养的那只黑猿(因为此猿极驯服,善知人意,慧远禅师便让它穿衣服,称之为“猿行者”),手持一卷书,立于床前。侍者于是从后门进入丈室,掀开帐子一看,慧远禅师已迁化多时。再把猿行者手中的书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辞世偈,云:
  “拗折秤锤,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慧远禅师圆寂时,春秋七十四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63.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
  建康府华藏密印安民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县)人。安民禅师出家后专攻经论,一度于成都宣讲《首楞严经》,为义学僧众所归仰。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正住持昭觉寺,安民禅师与其座下弟子胜禅师为好朋友。因此,安民禅师得以有机会参礼克勤禅师。
  一日小参的时候,圆悟禅师举“国师三唤侍者”之公案以及赵州和尚对此公案的拈题——
  南阳慧忠国师一日唤侍者,侍者应喏。
  慧忠禅师如是三召,侍者三应。
  慧忠国师道:“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
  后来,有僧就此公案请问赵州和尚:“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
  赵州和尚道:“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举完之后,圆悟禅师便问:“那(哪)里是文彩已彰处?”
  [自性虽无形无相,无可描摹拟议,但是吾人的举手投足、日用应缘处,无不是自性在现行起用,一切都是它已彰的文彩,除此之外,何处更觅它文彩?]  
  安民禅师一听,心中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于是便告香(学者焚香,请师家升座说法之仪式)入室请益。
  圆悟禅师问:“座主讲何经?”
  安民禅师道:“《楞严》。”
  圆悟禅师道:“《楞严》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毕竟心在甚么处?”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
  安民禅师便从文字知解的角度,作了种种详细的解说。可是圆悟禅师皆不认可。
  安民禅师于是再次向圆悟禅师请益。
  圆悟禅师便令他“于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
  [圆悟禅师的意思是让他把日用中的一切均当作自性的妙用来会。]
  后来有一次,安民禅师在圆悟禅师身边,偶然听见有一位僧人向圆悟禅师请益十玄谈,那僧刚举“问君心印作何颜”这一句时,圆悟禅师厉声说道:“文彩已彰!”
  安民禅师一听,言下有省,于是请求圆悟禅师印证。圆悟禅师便示以色钳锤。安民禅师此时有所省悟,但是未彻,心中尚有疑滞,故被问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安民禅师又入室参礼圆悟禅师。
  安民禅师道:“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
  圆悟禅师便答应了。
  安民禅师道:“寻常拈槌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参禅贵直指。安民禅师又落在语言文字知见之中。纵然答得再圆满,于己何益?!]
  圆悟禅师笑道:“你元(原)来在这里作活计!”
  安民禅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悟禅师道:“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安民禅师一听,终于言下释然。
  圆悟禅师后离四川,前往夹山传法。安民禅师便终止了自己的讲经活动,陪侍圆悟禅师前往。
  一日夜参,圆悟禅师为众人举“古帆未挂”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岩头禅师道:“小鱼吞大鱼。”又有僧一如前问,岩头禅师道:“后园驴吃草。”
  后来有很多禅师,皆借用“古帆未挂时如何”这一话头来接引和勘验学众。  
  安民禅师听了这一公案,心中狐疑,未能契旨,于是请求圆悟禅师为他开示。
  圆悟禅师道:“你问我。”
  安民禅师便问:“古帆未挂时如何?”
  圆悟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安民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他欣喜地告诉圆悟禅师道:“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圆悟禅师知道他这次是真正地彻悟了,便笑道:“奈这汉何!”遂予印可,不久,又令安民禅师分座说法。
  圆悟禅师曾说偈赞叹道:
  “休夸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百华丛里现优昙。”
  亮公指西山亮座主,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参见“西山亮座主悟道因缘”。德峤指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参见“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
  安民禅师悟道后,曾礼偈过蒋山慧懃佛鉴禅师。
  佛鉴想勘验一下安民禅师的悟境,便问:“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与你说么?”
  安民禅师道:“合取狗口!”
  佛鉴禅师于是大声叫道:“不是这个道理!”
  安民禅师道:“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
  佛鉴禅师道:“佛果若不为你为,我为你说。”
  安民禅师道:“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
  [佛鉴禅师再三设圈套,均被安民禅师识破。若不是心中已达不疑之地,决不能达此境界。]
  佛鉴一听,便呵呵大笑。
  安民禅师后出世,开法于保宁,不久又迁华藏,末后又住中峰。
  曾有上堂法语云:“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镢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保宁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其中,“逃峰赴壑,避溺投火”、“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两句,颇值得我们品味。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64.昭觉道元禅师悟道因缘
  成都府昭觉彻庵道元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道元禅师自幼于降寂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初礼大别道禅师座下。
  一日,道元禅师因看廓然无圣之语,忽然失笑道:“达磨元(原)来这里!”
  [“廓然无圣”是达磨祖师酬答梁武帝之语——普通八年(527)十月一日,达磨祖师至金陵,见梁武帝。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道元禅师于是把自己的领悟告诉了大别道禅师,道禅师遂予以肯定和赞叹。
  后来,道元禅师又前往参礼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二位禅师,皆蒙赏识。最后,道元禅师又来到金山,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他把自己的领悟告诉了克勤禅师,可是克勤禅师却不予印可。
  克勤禅师奉诏住持云居山的时候,道元禅师亦随而从之。道元禅师对宗门之旨虽然早有信人,但是蕴积在胸中的疑滞尚未完全脱落,因此,在克勤禅师身边,他仍然朝夕请益不倦。
  一日,有僧前来参问克勤禅师,克勤禅师便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那僧道:“香台子笑和尚。”
  克勤禅师于是转过身来问道元禅师:“汝作么生?”
  道元禅师道:“草贼大败。”
  克勤禅师进一步问:“有人问你时如何?”
  道元禅师正要开口作答,克勤禅师进逼道:“草贼大败!”
  道元禅师终于彻悟。
  克勤禅师于是用拳头打他。道元禅师便指着自己的手掌(古人多用“指掌”表示事理浅近,易明易办),哈哈大笑。
  克勤禅师道:“汝见甚么便如此?”
  道元禅师道:“毒拳未报,永劫不忘!”
  克勤禅师晚年回到成都,住持昭觉寺,道元禅师奉命充当首座和尚。克勤禅师圆寂后,道元禅师便继任其法席。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65.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中天竺□(同“拗”,ao)堂中仁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洛阳人。中仁禅师少年时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来于三藏译经场所,专攻经论。但是,他对于宗门之事,却未曾信人。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居于宁寺接众。
  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
  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
  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中仁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天宁,向圆悟禅师请益,从此师资道合,请问无间。后开法于大觉寺,不久迁住中天竺,末后又移住灵峰。
  南宋孝宗淳熙甲午年(1174)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中仁禅师奉诏入禁中升座说法。孝宗皇帝举“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请中仁禅师拈提(对古人现成公案,进行评点发挥,以启发学人)。中仁禅师拈提罢,作偈颂云:
  “秤锤搦(nuo,按、握)出油,闲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中仁禅师接众时,比较洒脱自由,常以闺阁中事,以逗学人之机。请看他的两则上堂法语——
  上堂:“九十春光已过半,养花天气正融和。海棠枝上莺声好,道与时流见得么?然虽如是,且透声透色一句作么生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上堂,举狗子无佛性话,乃曰:“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修行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够透声透色,不为声色所迷。避开声色,潜入山林,作为修行的一个阶段,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声色中来淬火,以显示其金刚之性。“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于此极尽欢乐之地,能否透得过?若透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也只是知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1:18 , Processed in 0.26093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