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276.龙翔士珪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史,成都人。实依大慈宗雅禅师出家,醉心于《首楞严经》,五年后,始辞师南游,遍礼尊宿。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龙门,士珪禅师即以平时参学所得,告诉佛眼禅师。佛眼禅师道:“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于是便留他在自己座下,充当堂司(维那)。
  一日,士珪禅师侍立次,问佛眼禅师:“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禅师道:“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士珪禅师一听,茫然不知其旨。
  到了晚上,佛眼禅师来到堂司寮。
  士珪禅师又重新请问白天提出的那个问题。
  佛眼禅师道:“闲言语。”
  士珪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北宗徽宗政和末年(1118),士珪禅师于和州天宁寺出世传法。绍兴初年(1131),士珪禅师又奉诏,开法于雁荡山能仁寺。
  当时真歇清了禅师居江心寺,听说士珪禅师将至彼处弘法,恐其法缘未熟,信众不服,于是特地过江,亲自将士珪禅师迎进丈室,大展九拜,以此诱导温州一带的信众。从此以后,当地信众无不翕然归敬士珪禅师。
  士珪禅师刚到能仁寺,还未来得及依律治寺,其座下有一僧徒,因害怕士珪禅师行规法而处罚他,于是在一天深夜里,放火将能仁寺烧成一片瓦砾。士珪禅师并没有气馁,于是自己动手,就树结庵,仍然坚持升座,为众说法。
  士珪禅师道:“爱闲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茆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说完,喝一喝,便下座。
  听法的檀越信施,被士珪禅师弘法利生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并力营建,不久,能仁寺复成宝坊。 
  士珪禅师因为精通《楞严》,有深厚的经教基础,所以他接众的时候,或直指,或曲示,一般都比较平实、自在。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从中,读者可以一探其禅风——
  1.上堂:“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和衣泥里辊(gun,滚动),洗脚上床眠。历劫来事,只在如今。大海波涛涌,小人方寸深。”拈起拄杖曰:“汝等诸人,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既得个入头,须有出身一路始得。大众,且作么生是出身一路?”良久曰:“雪压难摧涧底松,风吹不动天边月。”卓拄杖,下座。
  2.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诸人向这里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同“管待”,照顾),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久雨不晴。咄!”
  3.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喝一喝曰:“三十年后,莫道能仁教坏人家男女。”
  其最后一则上堂法语,显然是从《楞严经》中化出。
  士珪禅师圆寂于南宋绍兴丙寅年(1146)七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7.云居善悟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高庵善悟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善悟禅师少有夙慧,十一岁即辞亲出家,试经得度,后依慧林若冲禅师座下。
  一日,若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之因缘——
  普通八年(527)十月一日,达磨祖师至金陵,见梁武帝。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计),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善悟禅师听了若冲禅师的提举,如获旧物,脱口说道:“我既廓然,何圣之有?”
  若冲禅师感到很惊异,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便鼓励他南游参学。
  善悟禅师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并蒙授记。
  一日,有一位僧人的脚被蛇伤了。大众都在围观。
  佛眼禅师问:“既是龙门,为甚么却被蛇咬?”
  善悟禅师当即应答道:“果然现大人相。”
  佛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从此更加器重他。
  此事后来传到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听说后,不禁赞叹道:“龙门有此僧耶?东山法道未寂寥尔!”
  善悟禅师后住江西云居山,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少林面壁,怀藏东土西天。欧阜升堂,充塞四维上下。致使山巍巍而砥掌平,水昏昏而常自清。华非艳而结空界,风不摇而片叶零。人无法而得咨问,佛无心而更可成。野蔬淡饭延时日,任运随缘道自灵。毕竟如何?日午打三更。”
  日午打三更是个什么境界?非言语所诠,非思维所拟。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278.黄龙法忠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于是,他便放弃义学,遍历禅席,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法忠禅师看见流水推动着水磨在旋转,于是发明心要,当即述偈云:
  “转大法轮,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水推石磨。”
  法忠禅师后将此偈呈给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见后,便问:“其中事作么生?”
  法忠禅师道:“涧下水长流。”
  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便道:‘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法忠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佛眼禅师遂予印可。
  法忠禅师后至庐山,在同安的一棵大枯树中,绝食清坐。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湘潭一带大旱,当地老百姓想尽种种办法祷雨,皆不应验。
  一日,法忠禅师跳进一个龙潭里,大呼道:“业畜!当雨一尺。”
  话刚说完,大雨随至。
  法忠禅师后移居南岳,经常跨虎出游,当地儒释信众皆望尘而拜。
  法忠禅师住山后,曾有僧问:“如何是佛?”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觅。”
  那僧又问:“如何是心?”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寻。”
  那僧问:“如何是道?”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讨。”
  那僧又问:“如何是禅?”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传。”
  那僧再问:“毕竟如何?”
  法忠禅师道:“静处萨婆诃。”
  六祖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无论是佛、是法、是禅,还是实相,均不离当人现前一念心性。因此切忌向外寻觅。法忠禅师对来僧的开示,其要旨莫非此乎?
  再看法忠禅师的另外两则上堂法语——
  上堂:“今朝正月半,有事为君断。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于毗耶,释迦掩室于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若向牧庵门下检点将来,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按传统习俗,江南各地,正月十五都要闹花灯。法忠禅师以此为话题,告诫弟子们,修行的最关键处,就是要透得过声色,于六根六尘中,作得主,“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
  那么,怎样才能作得主呢?“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说一千道一万,只在一个“歇”字,也就是放下。果能放下,“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于我又有何碍哉!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79.白杨法顺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今江西抚州)白杨法顺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文,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出家后,依止佛眼禅师。
  一日,佛眼禅师为众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法顺禅师一听,言下有省。后观宝藏迅转,顿明大法。于是便直趋丈室,向佛眼禅师作礼,并呈偈曰:
  “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不泠泠。
   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
  佛眼禅师览其后,微笑着,予以印可。
  法顺禅师悟道后,住抚州白杨,出世传法。他生前留下了不少既透彻到位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上堂法语,现举数则于次——
  上堂:“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卷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少卖弄,得恁么穷乞相。山僧只向他道,却被你道著。”
  上堂:“我手何似佛手?天上南星北斗。我脚何似驴脚?往事都来忘却。人人尽有生缘,个个足方顶圆。大愚滩头立处,孤月影射深湾。会不得,见还难,一曲渔歌过远滩。”
  上堂:“鸡啼晓月,狗吠枯桩。只可默会,难入思量。看不见处,动地放光。说不到处,天地玄黄。抚城尺六状纸,元(原)来出在清江。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昨夜三更月到窗。”
  法顺禅师另有示众法语云:“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已,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法顺禅师一生律身清苦,出入唯杖笠独行。临终,曾示疾,告诉徒众云:
  “久病未尝推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源。”
  座下徒众皆下转语,均不契其意。
  法顺禅师于是拊掌一下,作呕吐声,说道:“好个木枕子!”
  说完便迁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80.云居法如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法如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胡,丹丘人。法如禅师初依护国瑞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一度遍参江浙一带诸宗匠。后至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
  初礼龙门,法如禅师便把平日所证,告诉了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道:“此皆学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当求妙悟。”
  法如禅师一听,惊诧不已,由是谛信宗门中事。
  一日,佛眼禅师命法如禅师负责香积(厨房)之事。法如禅师担心这样会干扰自己的修行,于是以自己道业未办为由,坚决推辞。
  佛眼禅师勉励他道:“姑就职其中,大有人为汝说法。”
  不得已,法如禅师只好从命。
  一日凌晨,法如禅师起床后,打开厨房之门,准备做饭。
  他抬头往前一看,正好望见供在斋堂里的圣僧像,当即便豁然契悟。
  于是,法如禅师欢喜踊跃,直趋丈室,告诉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便问:“这里还见圣僧么?”
  法如禅师一听,便上前问讯,叉手而立。
  佛眼禅师笑道:“向汝道,大有人为汝说法。”
  法如禅师悟道后,即前往江西云居山弘化。
  曾有上堂法语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向这里有无俱遣,得失两亡,直得十方诸佛不见。诸人且道,十二时中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
  又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云居又且不然,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掷下拄杖云:“大众也须识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81.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
  安吉州(今浙江安吉)道场正堂明辩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本郡人。明辩幼时从报本蕴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访诸名宿。后至西京少林寺,一日,闻僧举佛眼禅师以古诗发明罽宾王斩师子尊者之因缘,诗云: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罽宾王斩师子尊者的因缘是这样的——师子尊者传法给婆舍斯多之后,独留罽宾。时罽宾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于是他们伪装成释子(比丘)的形象,潜入王宫,淫乱宫女。他们说:“不成即罪归佛子。”事发之后,众人皆以为此妖邪之行乃出家人所为。罽宾王大怒,说道:“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于是下令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亲自持剑,至师子尊者所,问道:“师得蕴空否?”师子尊者道:“已得蕴空。”罽宾王又问:“离生死否?”师子尊者道:“已离生死。”罽宾王道:“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师子尊者道:“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罽宾王于是挥剑,砍掉师子尊者的脑袋。顿时白乳高涌数尺。罽宾王当即右臂亦堕于地,后七日而终。]
  明辩禅师一听此诗,默然有契,后直趋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把自己参学所得告诉了佛眼禅师,并请求入室。
  佛眼禅师道:“从上祖师方册(典籍)因缘,许你会得。”说完,忽然举起拳头,问明辩禅师:“这个因何唤作拳?”
  明辩禅师正要开口应对,佛眼禅师便用拳头筑他嘴,说道:“不得作道理!”
  在这突然的一击之下,明辩禅师当下顿去知见,得明心性。
  明辩禅师后出世,住浙江安吉道场寺接众。
  曾上堂云:“华开陇上,柳绽堤边。黄莺调叔夜之琴,芳草入谢公之句。何必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非唯水上觅沤,已是眼中著屑。”说完,便擘开胸曰:“汝等当观吾紫磨金色之身,今日则有,明日则无。大似无风起浪,全不知羞。且道今日事作么生?好个迷逢达磨,不知谁解承当?”
  [自性人人本自具足,说个修证已是多余,祖师们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到家之后,方知以往种种有心修为,尽是“水上觅沤”,“眼中著屑”,“无风起浪”。虽然如是,不经过有心修为,又焉能至此一无所得的境界呢!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始知休。]
  明辩禅师临终前曾登座说法辞众。他先拈拄杖,于左边卓一下,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又于右边卓一下,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又于中间卓一下,顾视大众云:“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说完便下座,归方丈,结跏趺坐,俨然而逝。
  [经典中常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我们的自性佛,落在这三十二相中的哪一相,八十种好中的哪一好呢?明辩禅师讲,“三十二相无此相”,“八十种好无此好”;同时又讲,“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众人敢承担吗?如果说敢,请问如何承担?]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82.世奇首座悟道因缘
  世奇首座,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成都人。出家后,一度遍参师席,后到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 
  一天,世奇首座正在寮房中独自静坐,迷迷糊糊间便睡着了,忽然听见窗外群蛙齐鸣,误以为净发板响(寺院每月定时剃头,以击板声为号),于是连忙下座,直趋剃发的地方。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蛙鸣,非版(板)也。”
  世奇首座一听,恍然省。于是来到方丈室,向佛眼禅师剖露心迹。
  佛眼禅师道:“岂不见罗睺罗?”
  世奇禅师未等佛眼禅师说完,连忙阻止道:“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
  退出丈室后,世奇首座便精勤参究,不久即豁然有省,遂占偈云:
  “梦中闻版(板)响,觉后虾蟆啼。
   虾蟆与版(板)响,山岳一时齐。”
  佛眼禅师见其偈后,遂予印可。
  世奇首座悟道后,并没有得少为足,而是更加精进用功。在佛眼禅师的提携下,其修证境界日臻玄奥。
  后来,佛眼禅师命他分座接众,世奇首座一再推辞不受,说道:“此非细事也。如金针刺眼,毫发若差,睛则破矣。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
  佛眼禅师于是作偈赞叹道:
  “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
  世奇首座晚年的时候,因学者一再邀请他出世接众,不得已,便升座说法。临终前,曾说偈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哪)一念?”
  大众一时惘措。
  于是,世奇首座便喝一喝,奄然迁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83.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
  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师参学。
  一日,冯楫居士陪同佛眼禅师于法堂上经行,忽然有一童子从堂外经过,吟唱道:“万象之中独露身。”
  佛眼禅师于是拊着冯楫居士的后背,说道:“好聻(ni,呢)。”
  冯楫居士于是言下有省。
  南宋高宗绍兴丁巳年(1137),冯楫居士官拜给事中。适逢大慧宗杲禅师于明庆寺开堂说法,冯楫居士遂前往恭听。
  宗杲禅师下座后,冯楫居士挽着他的手说:“和尚每言于士大夫前,曰:‘此生决不作这虫豸’,今日因甚却纳败缺(露出把柄或破绽)?”
  宗杲禅师道:“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向甚处见他?”
  冯楫居士正要开口拟对,宗杲禅师便打了他一巴掌。
  冯楫居士道:“是我招得。”
  当时冯楫居士的同僚们也在场,看见冯楫居士挨了巴掌,都大惊失色。
  冯楫居士却哈哈大笑道:“长老与楫,佛法相见。”
  第二年,冯楫居士要求到径山参加坐夏,得到了宗杲禅师的同意。冯楫居士将其所居之室,起名曰“不动轩”。
  一日,宗杲禅师升座说法,为大众提举当年药山禅师参石头和尚之公案——
  药山惟俨禅师问石头希迁和尚:“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承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慈悲示诲”。
  石头和尚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你作么生?”
  药山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措。
  石头和尚便道:“子缘不在此,可往江西见马大师去。”
  药山禅师于是来到马祖道一禅师座下,亦如前问。
  马祖回答道:“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
  药山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宗杲禅师将此公案拈举完毕,便下座。冯楫居士亦跟随着他来到方丈寮。
  冯楫居士道:“适来和尚所举底因缘,某理会得了。”
  宗杲禅师便问:“你如何会?”
  冯楫居士道:“恁么也不得苏嚧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唎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唎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悉唎娑婆诃。”
  宗杲禅师一听,遂作偈给予印可,偈云:
  “梵语唐言,打成一块。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
  冯楫居士悟道之后,继续精进用功。每至一处,政事之余,他仍然坚持禅修不倦。尝题诗自咏道:
  “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
   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
  除修禅之外,冯楫居士还兼修净土,曾作弥陀忏仪。在泸州为官的时候,冯楫居士曾率道俗二众组成“系念会”,以西方为归。南宋建炎以来,金人入侵日紧,兵事频繁,许多名刹毁于战火,藏经残损尤烈。为了保护经典,冯楫居士曾多次捐出俸钱,印制藏经,共一百二十八藏,并作发愿文云:
  “我今发愿……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
  冯楫居士晚年移官邛(qiong)州(今四川邛崃)。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秋(1154 ),冯楫居士感到来日无多,遂上表乞归隐居。临终前,他预知时至,提前遍告亲友,并安排好后事。
  临走的那一天,他自著僧衣僧履,升踞高座,告诫诸官吏及道俗信众,各宜向道,扶持教门,建立法幢。吩咐完毕,便拈拄杖按膝,欲蜕然迁化。
  这时,其同僚漕使上前请道:“安抚(冯居士的官职)去住如此自由,何不留一颂以表罕闻?”
  冯楫居士于是又重新睁开眼睛,索笔书云:
  “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老人言尽,龟哥眼赤。”
  写完,便掷笔长往。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4.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合州(今四川合江)钓鱼台石头自回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本郡人。自回禅师的祖上世代为石匠。自回禅师虽不识字,但是自幼志慕空宗,记忆力极好。他曾经请人为他口授《法华经》,很快就能背诵。后辞别双亲,投大随无静禅师出家,日常以扫洒为务。
  后来,寺院搞修建,需要石料。于是大随禅师便令他于悬崖上凿取石材。自回禅师一边凿石,一边口诵《法华》。他用功如此精勤,只要他手不离锤凿,诵经亦不辍口。
  一日,大随禅师前往探视,见他这个样子,便告诉他说:“今日硿(kong)磕(石头碰击声),明日硿磕,死生到来,作甚折合(抵挡)?”
  自回禅师一听,非常惊愕,于是放下手中的锤凿,向大随禅师礼拜,并请求大随禅师为他开示究竟法门。
  于是大随禅师带他回方丈寮,令他暂时放下诵经,一心专看赵州勘婆子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一僧人游五台,途中问一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其僧便去,婆子便在身后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将此事告诉了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道:“待我去勘过。”第二天,赵州和尚便去问那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赵州和尚于是便走。那婆子在身后又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和尚回到观音院,告诉那位僧人说:“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自回禅师于是依教参究,念念不离此公案。
  这样用功既久,一日凿石,碰到一块石头非常坚硬,自回禅师于是用力一锤,只见火星一闪。就在这个当下,自回禅师忽然大彻。
  于是他欢喜踊跃,跑到方丈寮,礼拜大随禅师,并呈颂曰:
  “用尽工夫,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这里。”
  大随禅师一听,非常高兴,说道:“子彻也。”
  自回禅师于是又就赵州勘婆子之公案,呈颂云:
  “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
   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尘空索索。”
  大随禅师阅后,遂予印可,并授给他僧服。
  自回禅师悟道后,因为是石匠出身,故大众都称他为:“回石头”。后出世于合州钓鱼台,开法接众。
  自回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方知老汉与你证明,山河大地与你证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般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汉有甚么胜你处,诸人有甚么不如老汉处?还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这段法语,把禅宗的心法讲得极为透彻,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
  一个目不识丁的石匠,能作出如此精当的开示,只能说明一点:他的智慧是从自性中流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5.护圣居静禅师悟道因缘
  潼川府(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护圣愚丘居静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俗姓杨,成都人。居静禅师十四岁出家,礼白马安慧禅师为师。后听说大随南堂元静禅师有道望,遂往依其座下参学。
  一日,大随禅师举香严“枯木里龙吟”之话头——
  有僧问香严和尚:“如何是道?”香严和尚道:“枯木里龙吟。”那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香严和尚道:“髑髅里眼睛。”
  大随禅师举此公案,诘问居静禅师。经过几个回合的住返酬诘,居静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为了进一步勘验居静禅师,一日,大随禅师问:“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
  居静禅师道:“且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
  大随禅师一听,惊诧道:“这小厮儿!”
  居静禅师于是礼拜而去。  
  居静禅师悟道后,即前往东岩住山,生活极为贫苦。居静禅师曾在一则上堂法语中提到了这种生活:
  “月生一,东岩乍住增愁寂。
   红尘世路有多端,米面食储无颗粒。
   崖为伴,泉为匹,飒飒清风来入室。
   山王土地暗中忙,云版钟鱼偷泪滴。
   世人莫道守空岩,亦有东篱打西壁。”
  在接众时,居静禅师常常提及“十门”,要求学人各自印证,他说:
  “参学至要,不出先南堂(大随元静禅师)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过者,一生事毕。倘或未然,更与你分作十门,各各印证自心,还得稳当也未?一、须信有教外别传。二、须知有教外别传。三、须会无情说法与有情说法无二。四、须见性如观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稳密。五、须具择法眼。六、须行鸟道玄路。七、须文武兼济。八、需摧邪显正。九、须大机大用。十、须向异类中行。凡欲绍隆法种,须尽此纲要,方坐得这曲录(刻木屈曲貎)床子(禅床),受得天下人礼拜,敢与佛祖为师。若不到恁么田地,只一向虚头,他时异日,阎老子未放你在。”
  后来,有一位学人分别就这十门,一一作颂,呈给居静禅师。居静禅师以颂答曰:
  “十门纲要掌中施,机会来时自有为。
   作者不须排位次,大都首末是根基。”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明眼人难遇,在这种情况下,修禅者要避免走弯路,非常不容易。居静禅师提出的这“十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参照标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1:22 , Processed in 0.29774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