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须弥是梵语,译为妙高,言其有不可思议的高。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香水海,香水海以外,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日月仅在须弥山半腰,四王天也在须弥半山,所说的供养品有须弥山之高,这岂不是不可思议?燃种种灯,是点起各种灯。佛前点灯供养,眼目会明亮,这是供佛所得的福报。为什么你眼目不明亮?是你没有在佛前供养灯。种种灯有酥油灯(用牛奶做的)、油灯,和香油灯等。密宗里有一种伏魔法,是密宗金刚上师在念咒,前面点一堆火,或倒一点酥油,或用普通的油去烧,或者拿衣服去烧,无论什么东西,都拿去烧了供佛,这种供养越值钱的,越有功德,尤其是拿金子去烧,这种功德更大,功德大小,不是说:‘你烧黄金,功德就大;你烧一块泥巴,功德就小。’这完全在乎你的诚心,你以真诚的心,拿出最贵重的东西去供养佛,这现出你有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并不一定要烧黄金才有功德。那烧油灯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烧就没有了,这也是试验你有没有真心,如有真正的布施心,烧什么都可以,要真有舍心,所谓功德就是这种舍心。一一灯柱,也像须弥山那么高广。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那么多。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华严经云:‘法界量,法界性,只要有真心供养,这个量就等于须弥山,就等于大海水。并不一定用大海水那般多油来点灯,若量能大,心能真,则量等沙界,像恒河沙数,无穷无尽。’像以上所说的种种供养,具足这么多数量的供养,常常作为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个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金山寺(江苏镇江)去供养,佛前点灯。金山寺的方丈是位明眼人,已开了五眼,他告诉知客:‘明天把正殿门打开,有位大护法来供养,并请他与方丈一起吃斋。’翌日,他果然来到,同时也来了个很有钱的人,有钱人看见一切,第二天便买一千斤油来供养。但方丈却告诉知客:‘打开正殿侧门,并请那富人往客堂吃斋。’知客大感不解,乃请教方丈。方丈说:‘那个穷人所买的一斤油,是他全部的财产,献出来供养。而那位富人,不用说买一千斤油,就是买一万斤也是很平常,因这是他很小一部份的财产而已。’由此可知,供佛是不论多少,最重要是要有诚心,你心真诚到极处,就有功德。须弥山王并不是真像须弥山,是指你发心大如须弥山,否则发心小,功德也就小。

善男子,在一切供养中,给人讲经说法的供养是最大的。梵网经说:‘你给人讲经说法,每天要是吃三两黄金的食物,也不为过。’言其你可以接受以三两黄金价值所买的东西,但也不要以为一天可受三两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不可以有这种自满心。在金刚经说:‘你若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给人讲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在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大。‘如说修行供养’,譬如:有人听说布施波罗蜜,便修布施。有人听说持戒波罗蜜,便修持戒波罗蜜。听到说忍辱波罗蜜,他便修忍辱行,不发脾气。真明白佛法的人修忍辱行,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有人听讲精进波罗蜜,便昼夜六时恒精进,常常依法修行。听到襌定波罗蜜,四禅八定生出无量诸功德,得到种种解脱,他就依照襌定波罗蜜去修行。听见般若波罗蜜,便修般若波罗蜜,不生愚痴的想法。听到四谛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依四谛法修行。听到十二因缘,便依照十二因缘法修行。听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便依照四无量心修行。总之,听见什么法门,就实行什么法门,这叫‘如说修行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如说修行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求法以半句偈而舍性命,有一天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佛说:‘你说的是佛法,只仅是半句,还有下半句呢?’罗刹鬼说:‘不错,我说的是佛法,不过我太饿了,我先要找一个人吃,吃饱了,才可以说法。’释迦牟尼佛便说:‘你先说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罗刹鬼说:‘你可以让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说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刹鬼说:‘可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说完了。’释迦牟尼说:‘等一等,我再给你吃。’罗刹鬼说:‘你是不是后悔了?想要不算数了?你已答应我的,想不算了?’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为你所说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佛法,我现在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然后你再吃我。’罗刹鬼说:‘可以!’于是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树上,一想这树木不坚固,这罗刹鬼又要吃他,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罗刹鬼说:‘可以!你就开始工作,不要拖延时间。’于是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在石头上,刻好了,就请罗刹鬼来吃他。罗刹鬼说:‘你真要给我吃呀!’释迦牟尼佛说:‘当然,我不会打妄语,请你现在来吃吧!’维刹鬼说:‘你真是个修道人,好了,我现在已知道你是真修行了,再见了!’说完了话,罗刹鬼腾空而去,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为法忘躯,为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利益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就是‘利益众生供养’。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子女一样,没有分别,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便叫‘摄受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要发愿代替众生受苦,常常在佛前发愿,求所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种种灾劫要免除,众生所应受的苦,令他一个人受;而个人所受的苦,不要加在众生身上,这叫‘代众生苦供养’。菩萨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劝化一切众生勤修善根,这叫‘勤修善根供养’。菩萨所修的业是六度万行,若常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就是‘不舍菩萨道业供养’。常常发菩提心,时时刻刻不离开菩提心,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皆要去做,不仅自己不离菩提心,也劝化众生,常常不离菩提心,常常发觉道的心,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普贤菩萨又说:‘善男子,像以上所说的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可是要比起法供养的话,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百千万亿分,不可思议分,用算来算分,用数来数分,用喻来喻分,有微尘那么多的数量,也不及法供养的一分。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这么大呢?因为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如果没有佛法,则无人成佛。想要成佛,必须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必须向出家人学佛法。以法供养诸佛如来,和供养众生,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说出它有多么好。依照佛法所说的去修行,就能有众生成佛。若是诸菩萨修行法供养,这位菩萨一方面是供养如来,一方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来。像这样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法供养也是广大供养,也是最胜的供养。乃至虚空界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业障也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供养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界,众生业障界,众生烦恼界,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发广修供养的愿,也没有穷尽,念念相续,而不间断。身口意业供养,没有疲厌的时候。

所谓‘面上无嗔供养具’,面上如果没有发脾气的相貌,这就是具足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口里若不说恶,就等于发出微妙的香气一样。‘意里无嗔是珍宝’,意念里也没有嗔,就是供养。‘无痴无贪供养香’,没有痴心和贪心,就是具足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淤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所谓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业要忏除;悔是悔其后过,不再重犯。佛教里的拜忏是用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前精进拜佛悔过,不可马虎,才能有功效。’智者大师对著西方,拜楞严经名字,足足拜了十八年,还没有见到此经。现在的人不要说拜十八年,拜十八个月,看没有成效就会停止了。智者大师一生拜法华经,抄写藏经许多次,所造佛像共有八万尊之多。他出生时,其母见五彩祥光到他家去,后生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十九岁时,听一位法师讲普门品,一听就记住了,好像他前生已念过。等到他去见南岳怀思大师,大师对他说:‘你来了,还记得以前我们在灵山法会一起听法华经吗?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又在此会遇。’于是南岳大师教他安乐行品,又教他读诵法华经、拜法华经。当他拜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就开悟了。于是将此开悟境界告之南岳大师:‘我为什么念到‘是名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讲法华经,这是什么道理?’南岳大师印证他说:‘唯有你才能得到此微妙的境界,亦唯有我才能认识此境界。你现在证得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罗尼。’经此印证之后,智者大师得到智慧辩才无碍,任何法师亦无能与他辩论而胜过他。智者大师大开圆觉后,更加用功修行法华经。在他圆寂时,他叫侍者读诵一遍法华经,听完后用香汤漱口,说了偈颂,便坐而圆寂。智者大师所住的五台山,本来有很多打渔的人,以后智者大师将山买过来,三百哩之内无人打渔,亦无人杀生,附近的人皆皈依他,所以智者大师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是拜忏。

所说‘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嗔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刹土。我在这么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于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忏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忏,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大是真正的忏悔。发忏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忏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旨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功德有四种:有(1)随而不言。(2)喜而不随。(3)亦随亦喜。(4)不随不喜。随而不喜,是出于勉强。譬如有些和尚因政抬而焚身,舍身是舍了,但不是出于欢喜,而是有一种嗔恨斗争之心。这叫随而不喜。

喜而不随,是欢喜,但不去作功德。亦随亦喜,是既跟随去作功德,而又欢喜。不随不喜,是根本不去作,也不欢喜。有此四种分别。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功是显著的,德是秘密的。功是人人能看得见,德是有的时候看不见的。

普贤菩萨又对善财童子说:‘我再说一遍,所谓随喜功德这个愿,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国土,极微尘那么多数的诸佛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修一切智慧,精进而不懒惰的修福修慧。’福是从多方面修成的,所谓‘毋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积成,‘毋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说个小小妄语,不算一回事,小妾语打多了,就成了大妄语,也不要以为杀一只蚂蚁是小事,不要紧,杀人是从杀蚂蚁开始,微细地方也要留意,注意那些小功德,福就聚积在一起,泰山是由一粒一粒微尘造成的,福也是如此。诸佛如来为教化众生,牺牲生命来救助众生。好像释迦牟尼佛割肉喂鹰。鹰追一只雀,追到修行人那里,雀知道修行人有慈悲心,雀就飞到腋下躲避,释迦牟尼佛就保护小雀,鹰就说话:‘你保护雀,令它活了,那我就要死了,我没有肉吃就会饿死,你救它不救我,是不平等、不慈悲,如果你不能救我,就不要救它。’释迦牟尼佛说:‘那我把我的肉给你吃。’于是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块给鹰吃,鹰吃了后,说:‘还没吃饱,再来一块。’于是又割下一块给鹰吃,鹰把他身上的肉都吃了,还不饱,这时释迦牟尼佛说:‘你把我的肉都吃了,还没饱,那你可以把我的骨头都吃了,你看那里还可以吃,你就吃吧!’鹰说:‘你真是个修道人,将来一定成佛。’说完后,飞到天空,原来是天人试验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施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所以说,尽大地没有一粒微尘那样多的地方,不是过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舍生命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发愿布施一千个身体来救度众生。我们现在能不能发这么大的愿,舍出我们的生命来教化众生呢?若能,则是随喜;若不能,则是喜而不随。你认为过去的佛很值得钦佩,但你自己舍不得生命,这叫喜而不随。你若也能发愿舍身救度众生,可是也要真正解决众生的生死问题,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才可以,不要很愚痴的舍生命,这叫亦随亦喜。若是认为舍生命太难做不到,也不赞成此法,这叫不随不喜。你若去作,但出于勉强,是为了环境、名誉,或利益等关系而舍身,如有的国家,一些和尚为政治焚身,但不欢喜有嗔恨斗争的心,这叫随而不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生命,生生世世都作这种布施,不知道经过多少大劫那么多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在每一个劫中,自己所作这种布施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那么多的佛刹极微尘数,经微尘数那么多次,施舍自己的头、目、手、足、脑、髓来做布施,行这种人所作不到的苦行。好像现在有人发心说:‘我死之后,把眼睛布施出来。’有的人把心布施出来,表面看来是人,其实这都是佛菩萨发愿来的。现在世上也能看到佛菩萨的伟大精神。诸佛菩萨修的难行苦行,并不是少吃一点饭,而是布施生命给一切众生来救度一切众生,修圆满种种到彼岸的法门,修六度波罗蜜门,以及其他万行,得到菩萨种种的智慧,将来一定会成佛,成就无上菩提,得到佛果。又得到涅槃的乐果,即是大灭度,又分布所烧出来的舍利(这是修戒定慧和种种行门的成果),所有善根我皆随喜。一切诸佛布施头目脑髓之功德,我都随喜。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趣;胎、卵、湿、化——四生),一切种类众生所作的所有功德,乃至一粒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我都欢喜学习他们种种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声闻乘众生,和辟支佛乘众生(缘觉),证到初果、二果、三果酌有学位,和四果阿罗汉的无学位,所有的功德,我也随著他们去作。一切所有菩萨所修无量难行的苦行,他们的志向是求无上正等正觉果位,菩萨所有的功德是广大的,我皆随喜。像这样至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可是我随喜的愿是没有穷尽的时候,念念而不间断,总是相续发这种大愿,身口意三业也发此愿,没有厌烦疲倦的时候,我永远都发此愿,没有懒惰心,更精进匪懈,愈难作愈要去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说一说请转法轮的道理。善男子!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中,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在每一粒微尘中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佛刹,每一佛国土里,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在那儿成佛,所有像大海那么多的菩萨,在那里围绕著佛。而我以身口意业,用种种方便语言,殷勤诚恳,勇猛精进地劝请十方诸佛、大菩萨、声闻、缘觉等转大法轮,转最妙的法轮。我这个殷勤劝请转妙法轮的愿力,乃至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障没有了,众生烦恼也都可以没有了,然而我常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这个愿力,永远都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接接连连永不间断,我的身口意三业也是永远不会疲厌的,不会认为这个事情太麻烦,而不愿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再给你说一说,善男子!请佛住世的道理。所谓常住在世这个愿力,所有充满法界,充满虚空界,充满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诸佛如来,化缘完了之后,都示现入涅槃。在他们将要示现入涅槃的时候,我一定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而常住在世,教化众生。我不仅劝请诸佛常住在世,乃至于一切菩萨、声闻乘、缘觉乘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四果的无学位,一切诸善知识,及讲经说法的法师,我皆用愿力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至所有一切佛的刹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因为我愿意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善知识常住在世,利益一切众生。虚空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界本来不可能没有的,假如它可以没有,众生的烦恼也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众生业本来不会没有的,假设它也可以没有,而我劝请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善知识,常住在世的愿力,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念念相续,永远不会间断,身语意业也没有厌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入非入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虚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又向善财童子说:所谓常随佛学这个愿,好像这个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译为‘堪忍’,意谓这个世界是苦的,而一切众生堪能忍受。何以言之是苦呢?这个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污法,不清净的,故非常痛苦;纵是乐,都是苦的因,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叫堪忍。如穿新衣服是快乐,但被尘埃染污就生烦恼。又人最欢喜的是发财,可是财发得再多,死时亦带不去。在生时,即使一分钱也算得清清楚楚,没有得到钱时,就想法子去得,没有得到,心里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苦,可是你不觉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你说这是苦?或是乐呢?这两样东西,是世界上人人所欢喜的。一切乐,皆是苦的因,不过你尚未觉悟到,故此世界叫‘堪忍’。在这个堪忍世界里,毗卢遮那佛如来,毗卢遮那是梵语,译为‘清净’,即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从初发心见到古释迦,那时他是陶师。见到古释迦后就发愿。即时精进修行,用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数量的身命,而为布施,做种种布施,如释迦牟尼佛见到然灯佛时,他就以身做布施,然灯佛由对面而来时,他看道路上有水,他看老比丘来时,他自己就躺在有水的地方,请老比丘走过去,这是以身布施,用自己身体来帮助其他的人,在一般的人来看,就是太愚痴了,用一块板子,或木头就好了,何必自己躺在水里,让老比丘走过去呢?不错,这是聪明,释迦牟尼佛当时想不出来这个好办法,可是如果他想起这个好办法,然灯佛也不一定给他授记,因为他有所顾虑,还有一个身体,他躺在水里正是‘无我相’的表现,来帮助利益众生,所以他行这种菩萨道,不管自己身在水里或泥里,帮助老比丘过路,而且还有些地方身体没有盖住,就用头发盖上,然灯佛就给释迦牟尼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都是以身命做布施,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行菩萨道非常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0:51 , Processed in 0.27666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