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最有效、最可靠的修行成就保险!——《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佛刹?
刹,是梵语,是国土的意思。佛刹,是佛所住的国土。
那么,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
宇宙中佛的国土,无法用数字来说明。一个佛刹,在佛经里面叫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
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众多的星球构成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
地球是人类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地核所组成。如果把地球剖开,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为众多的极微尘,那么试想,把一个佛刹,也就说把众多的星球剖成微尘,这个数量是不是很大啊?实在是太大了!何况用这么多的数目,来比劫数的长久。
劫,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劫到底有多长时间呢?
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
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怎样计算的呢?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
佛教经典里说,人的寿命从84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称为减劫;
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4000岁,称为增劫。
把一减劫和一增劫加在一起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就更长了,长得难以计算。
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就是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过五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为止。从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后一粒芥子,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劫,这叫芥子劫。
现在说的是极微尘数劫,不是一个劫,那就可想而知这个极微尘数劫的数目实在太大了,这种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上边这一段经文的主要意思,简单总结和归纳就是:
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倘使十方世界的许多佛,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去演讲佛的功德,还是永远讲不完的。
换而言之,佛陀的功德简直大得不得了!佛陀的功德不可穷尽,没有办法说尽和说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佛陀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这是佛教徒都很关心的问题。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广大无量的功德,应该要依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去修,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十种大愿,然后按照所发的大愿,至诚恳切地去修行、去实践。那么,就能够成就佛的功德,可以成佛。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经文,是普贤菩萨接着上边所说的十种行愿,把每一种的行愿说出来,像是一本书的目录,或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先让读者知道,到后边再详细地讲解明白。
  普贤菩萨前面只说了十种广大的行愿,并没有说明是哪十种。那么听法的人,一定急着想知道。所以,普贤菩萨又接上面的话题说道:我上边说的十种广大行愿,是哪十种呢?然后把这十种行愿的名目,一个一个地说出来。
    下文将对十种行愿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和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章 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而不敬,行不行啊?不行。
  记得《六祖坛经》有记载:法达法师,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
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那么,对老师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会不会按照老师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能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1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拜哪些佛?
  第一大愿: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
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
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担心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在拜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拜佛着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态。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
过去世诸佛,是指已经圆寂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世诸佛,是指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世界的极微尘数那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
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不能执著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这样一来,在一拜中一切诸佛菩萨都拜到了,你想想,这种拜佛功德,比起以往执著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亿万倍都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
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不存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
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
这跟你的心清净不清净、虔诚不虔诚有关系。因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佛也不是因为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心里。
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心里;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里。假如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肯定会累坏。
佛不是有心示现,他完全是无心的。佛随着他的愿力,千处有求千处应,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不过,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清净如镜的时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一般人总处在妄想状态中,这就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三业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显现。佛、菩萨可以说成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假如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处于一种清清净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所以,修学佛法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离佛道就会越来越远。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我只有一个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那么,就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0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个比方:
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礼拜。
这时候,你就不只一个身,而是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身去拜无数多的佛,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如果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话,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礼一拜佛,却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们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这个我就不是原来的我了。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
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学佛的思想境界能有这么高,这样学佛才有出息。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
那么,我此礼敬也没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着,念着,没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你说这样会很辛苦,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没有疲厌的。总之,礼敬诸佛是指礼敬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位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样对待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渡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佛的一切众生。如果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也就功德无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1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称赞如来愿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赞叹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赞,就是称扬、赞叹。"称扬赞叹"法门,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一般人大都患有一种通病,往往喜欢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爱挑剔别人的毛病,总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把赞叹的语言留给自己,把那些难听的话送给别人。有的人爱在背后说他人的一些坏话,甚至诽谤他人。为什么大家爱犯这种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这种人与周围的人很难处理好关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现,嫉妒心有时来得莫明其妙。比如一般女孩子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不愿意看见比自己长得漂亮的姑娘,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尽管人家的美貌,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但是总会莫明其妙地产生反感和不满。总爱从人家相貌中挑剔出某种缺陷,跟自己的相比:眼睛长得不怎么样,鼻子长得不怎么样,肤色又不怎么样......。言下之意是说,自己比这人长得好看。尽管说这话的人,长相不比人家好,但就是不服气。这是嫉妒心的表现。
  我慢心重的人,处处自以为是,自尊心、好胜心特别强。别人无论在哪方面胜过自己,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某人对某人的赞叹,心里就不舒服。这种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在恭维赞叹声中生活,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嫉妒心、我慢心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使人干出许多蠢事。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们普遍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在佛经中特别宣扬随喜赞叹功德。其实,随喜赞叹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为寺院塑佛像,捐赠二万元,你一分钱也没拿出去,但是,如果你能发自内心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赞叹他,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样大!随喜赞叹的功德,不仅廉价,而且还是对治嫉妒的有效方法。
  普贤菩萨教我们称赞如来。其实,不仅仅是对如来,而是要我们去称赞一切好人好事。如来是世间上最值得尊重的人,我们称赞他,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不仅如此,称赞如来的意义,还包括对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称扬、赞叹,让他们欢喜,这才是我们学佛人的本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的名号及功德
  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号,这十个名号主要是根据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来、佛都是常用的名号,如来跟佛不可以合起来说。通常有许多人把两种名称合起来称为"如来佛"。其实,这种叫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称释迦如来、弥陀如来、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可以称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称"如来佛"。
何为如来?如来是证如实之道而来。说证到了真实之理,然后再来这个世界度化众生,所以称为如来。如来也可以称如去,称如来如去,就是来去自如。我们凡夫之人能称为如来吗?我们不能称为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来去不自如。我们的来去受业力的支配,不能自主。寿命到头的时候,你说,唉呀!我还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得不死。但是如来就不一样,他可以随便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为了度化众生,如来可以随心所欲在几千个地方,几万个地方来去自如。
  称赞如来,如来有哪些功德值得我们称赞呢?如来的功德,在佛经里简单地说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断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什么是断德呢?是断除烦恼所显示涅盘的功德。凡夫之人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烦恼。如贪、嗔、痴、我慢心、嫉妒心、爱心、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完全断除了这些烦恼,心里没有丝毫的烦恼,因而证得了涅槃。
  什么是智德呢?智,指智慧。佛教中所讲的智慧与通常讲的不同,它不是指人世间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脱痛苦、烦恼,证得真理的一种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人生、对宇宙的一切所要发生的事,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反之,我们凡夫没有佛的这种智慧,搞不清楚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的前生是怎么回事?我的来生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恩德呢?佛陀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情,佛陀悲愍众生无尽轮回的痛苦,把每一个众生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自己亲证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盘托出。换句话说,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证得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具体修行得道的方法,毫不保留地传给我们。让我们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实践,让众生也能证得涅盘,了脱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众生看成和他一体,对众生充满无限的悲心;佛为了使众生得到解脱,说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们大家都成佛!
  如来的功德很大,我们要称赞如来的功德!平常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赞叹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不论是天上的天人,还是世间上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的功德能和如来相比。我们对其他人求全责备时,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佛陀的身上,你是找不出任何缺点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经彻底圆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8:23 , Processed in 0.28966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