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正讹集》白话试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0. 预 修

  世人未死,先作“七七”、“小祥”、“大祥”经忏道场,名曰“预修”,此讹也。言“预修”者,令人趁色身尚在,早自修持,莫待临渴掘井、逼馁灾田也。且请他课诵,孰若自我修之之为胜乎?然肯破悭囊而作佛事,良愈于不为者,此理或通。高明之士,自不应尔。

白话:
     世俗人还没有死亡,就预先作“七七”、“小祥”、“大祥”等诵经、礼忏的道场,称作是“预修”。这是错误的。所谓的“预修”,是指让人趁着有形身体还存在,自己赶早持戒、修行;不要临到口渴的时候才去挖井、饥饿逼迫的时候才去种田。而且请其他人作念经、持咒、礼拜等功课,哪里比得上自己修行来得殊胜呢?!但是愿意破费自己的储蓄、请人作佛事,的确要比什么都不做更好。这个道理大概也是讲得通的。高明的人士,自然不会顺应这样的“预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1. 寄 库

  世人多烧纸钱、锡镪,投牒冥府,冀来生受用,谓之“寄库”,此讹也。纸锡可致来生之富,则富室生生富饶,而贫人终无富日,善恶报应之说虚矣。“寄库”云者,盖人情以财物贮之库藏,垣墙栋宇,坚固牢密。自谓水、火、盗贼所不能坏,而常被水、火、盗贼所坏。纵逃此三,或坏王难。坚牢安在?若能舍施,作诸善事,则福德无尽,无能坏者。“寄库”之说,寄此库也。世人何以不省?

白话:

寄 库
   
    很多世俗的人焚烧纸张、锡箔做的冥币,给阴曹地府呈递文书,期盼下一世能够享用,并且把这种行为称作是“寄库”(寄存到仓库)。这是错误的。纸张、锡箔如果能够带来下一世的富裕,那么富人家生生世世都会富足,穷人家就终究没有富贵的日子;“行善、作恶必然会有报应”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这种所谓的“寄库”,大概是从一般的人情出发,把财物贮藏在仓库里,院墙雄伟、楼房高耸,坚固而又秘密。自己认为,大水、烈火、盗贼都不能够毁坏;然而,却是常常被大水、烈火、盗贼所毁坏。即使躲得开这三样灾难,有时却又会因为违犯国法而被侵吞。哪里谈得上坚固呢?如果能够布施,作各式各样的善事,那么福分、德行就没有穷尽,也没有人能够破坏。如果说“寄库”,那么应当寄存到这样的一种仓库。世俗的人为什么不自我反身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2. 西方十万八千

  《坛经》以“十恶八邪”,譬“十万八千”。人遂谓西方极乐世界去此十万八千,此讹也。十万八千者,五天竺国之西方也。极乐去此盖十万亿佛剎。夫大千世界为一佛剎,十万亿剎,非人力所到,非鬼力、神力、天力所到,唯是念佛人一心不乱,感应道交,到如弹指耳。岂震旦诣乎天竺,同为南赡部之程途耶?然则六祖不知西方欤?曰:《坛经》是大众记录,非出祖笔。如六经、四子亦多汉儒附会,胡可尽信?不然举近况远,理亦无碍。如在市心,以北郊喻燕京,以南郊喻白下。则借近之五天,喻远之极乐,欲时人易晓耳。何碍之有?

白话:

     《六祖坛经》里面用“十恶、八邪”来比喻“十万八千里”,于是有人认为,西方极乐世界距离这儿有十万八千里。这是错误的。所谓的十万八千里,指的是位于西方的古印度啊!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儿有十万亿个佛土那么遥远。一个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十万亿个佛土的距离,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够到达的,也不是鬼、神、天人的力量所能够到达的;只有念佛的人(临终时依凭佛陀的救济)一心不乱,感应到佛力的加持、与佛陀的悲愿威神互相交融,那么一弹指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难道是从中国到印度,同样都在南瞻部洲的两个国家,那么远的路途吗?既然这样,难道六祖惠能不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吗?回答说:《六祖坛经》是众多的门人弟子所记录,并非由六祖亲笔所写。比如,儒家的六经、四子书也有很多是汉代的儒者假托圣贤之名而牵强附会的。怎么能够全部相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可以说:用近处来比喻远处,从道理上讲也是没有妨碍的。比如,有人位于城市的中心,就用城市的北郊来比喻北京,用南郊来比喻南京。用近处的印度,来比喻远处的极乐世界,为的是让当时的人容易明白。这又有什么妨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文:

23. 乘急戒缓

  古有乘戒缓急四种料拣。解者曰:“乘急戒缓,胜戒急乘缓。”狂人遂谓戒不足持,此讹也。凡欲彰显殊胜,词必曲为抑扬。如永明“无禅有净土”之类是也,非谓禅可轻也。且彼以何为乘?以何为戒?得无以通达教理为乘,谨守律仪为戒乎?是未知“乘”之义也。云“乘急”者,盖念念全修般若真智,非不持戒。专其本根,略其支末耳。心地一彻,六度万行剎那具足。彼但执戒相而不明心地,止人天福报而已。乘急之胜,盖胜以此。使乘未相应,则生死到来,全需戒力。而欲缓之,危哉!

白话:

乘急戒缓

       古人有论述“修慧”、“持戒”、“延缓”、“急进”(彼此关系)的四项纲领。解释的人说:“修慧急进、持戒迟缓,要胜过持戒急进、修慧迟缓。”狂妄的人于是认为戒律不值得守持。这是错误的。大凡为了彰显殊胜的一面,言辞就必然会婉转地加以贬抑、褒扬。比如,永明寿禅师所说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是这一类的言谈;它的意思可并非禅宗可以轻视啊!而且,这些人把什么当作是修慧、什么当作是持戒?应该是把通透的明白教理看成是修慧、严谨的恪守律仪看成是持戒吧!这是不了解“修慧”的真实涵义啊!所说的“修慧急进”,是指每一个念头都在修行本真的般若智慧,而并不是不守持戒律。这是在强调根本,而节略了细枝末节。一旦明彻了真心、自性,六度、万行就在刹那之间具备充足了;那些只是受持戒律、却没有明彻真心的人,只是会获得六道轮回中的人天福报罢了。修慧急进的优胜,是在这一点上优胜啊!假如修慧,可还没有成就,那么死亡到来的时候,就要完全依凭持戒的力量。然而,现在却要延缓持戒,太危险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原文:

24. 名字罗汉

   《法华经》云:“破戒比丘,名字罗汉。”愚人谓比丘破戒犹名罗汉,而欲以破戒为无碍,此讹也。经意盖谓比丘破戒,不成比丘,乃名字罗汉而已。“名字”云者,空有名字,无真实也。循文察义,当自见得。

白话:

名字罗汉

    《妙法莲华经》里面说:“破戒比丘,名字罗汉。”愚痴的人于是认为,破戒的僧人仍然称作是罗汉;因而把破戒看成是没有妨碍的。这是错误的。经文的本义在于:假如僧人破戒,那么就不再成为僧人,只算个名义上的罗汉罢了。“名字”的意思是说:白白地具有这个名号,却并不具备真正的实质。依循言辞而考察内涵,自然就会明白这一点。

     欢迎诸位师兄加入 一心念佛、莲花绽开 千人QQ群 65989476,此群以印光大师开示为依准,每晚九点学习《印光大师文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眷西 于 2014-3-13 18:26 编辑

原文:

25. 斋僧无漏功德

      有僧开谕施主,谓:“种种作福,俱有败毁,是为有漏。唯斋僧为无漏功德。”此讹也。达磨对武帝,以造寺、写经等事,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而斋僧在其中矣。孰曰斋僧独无漏耶?彼意谓造寺,寺颓则福亦颓。写经,经灭则福亦灭。唯斋僧不然。噫!独不曰斋僧,僧亡则福亦亡乎?究极而论,住相作福皆名有漏,不住相者悉成无漏,岂独斋僧也?

白话:

斋僧无漏功德

      有的僧人对施主开示说:“作种种的善事、积累福德,都是会衰败、毁坏的;这叫作有漏泄。只有供养僧人斋食是没有漏泄的功德。”这是错误的。达摩祖师曾经回答梁武帝说,建造寺庙、抄写经文都是可以获得人道、天道微小果报的有漏泄的根因;而供养僧人斋食也是属于这样的根因啊!谁说唯独供养僧人斋食是没有漏泄的呢?他的意思大概是:如果建造寺庙,那么当寺庙崩塌的时候,福德也就崩坏了;如果抄写经文,那么当经文破灭的时候,福德也就湮灭了。只有供养僧人斋食不是这样。嘿!为什么不说:如果供养僧人斋食,那么当僧人死亡的时候,福德也就灭亡了呢?究根揭底来说,执着于形相而作的福德,都是有漏泄的;不执着于形相而作的功德都是没有漏泄的。难道仅仅供养僧人斋食是个例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6. 无 漏

  又有以保全精气,不令走失,当罗汉无漏之果,此讹也。妄想尽处,方名无漏。精气何足以当之?就令全精全气全神,所谓「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者安在?遂使愚人以咽纳搬运为道,匪直害其正见,兼或损其色身。悲夫!

白话:

无 漏

      又有的人把精气保护完全,不让它们走脱、流失,当作是大阿罗汉没有漏泄的道果。这是错误的。到了妄想灭尽的地步,才能说是没有漏泄。精气(相关的功夫)怎么能够担当得起这一成就呢?就算精、气、神全部充足,那么所说的“各种漏泄全部灭尽,不再有任何烦恼”这种境界又在哪里呢?这样的见解会让愚痴的人把吞咽、呼吸、运气等等看作是修道;不但妨害了他们的正知正见,而且还会损害他们的有形身体。可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7. 五大部经

      世人相传诵五大部,谓是《华严》、《涅槃》、《心地观》、《报恩》、《金光明》五经,此讹也。五大部者,一大藏之总名,所谓《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大集部》、《涅槃部》,部统所属诸经。如六曹为总,而统所属诸职也。若云五部中各取其一,则《般若部》一经不取,何名五部?

白话:

五大部经
     
      世俗的人口口相传说要读诵五大部(类)的佛经,也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的五大部类佛经,是指整个大藏经的总体内容,也就是《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大集部》和《涅槃部》;每一个部类又统摄有诸多篇佛经。这就好比中国的古代行政机构以“六曹”为总署,每一曹又统率众多的职能部门。如果说是从每一部类的佛经中选取一篇,那么,却没有任何一篇是属于《般若部》;怎么能说是五大部(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8. 清斋   

      人有周时不食,名“守清斋”,此讹也。“清斋”者,清净斋素。非不食为清也。勉强绝食,饥想在怀,徒增业苦。且《易》称“斋戒”,解者尚云:“湛然纯一之谓斋”,况佛所说斋。而止在不食,斋亦小矣。然则过午如何?曰:斯正教也。一斋何如?曰:日中一食,亦教所有。终是过午为正。 

白话:

清斋

       有的人昼夜都不吃饭,称作是“守清斋”。这是错误的。所谓的“清斋”,是说吃清净的斋食、素食,并不是不进食就称作是“清”啊!勉强自己、断绝进食,但饥饿的感受、充饥的欲想依然存在,不过只是增加苦难的果报罢了。而且《易经》里面提到“斋戒”,解释的人尚且还说“清澈、安然、纯正、专一,那么称作是‘斋’”;何况佛陀所说的“斋”呢?!如果仅仅认为是指“不进食”的含义,那么这个“斋”也就太小了!既然这样,那么过正午以后不进食,怎么样?回答说:这是正确的教导啊!一天只进一次食,怎么样?回答说:一天只进一次食,也是教义里边所具有的。终究还是“过正午以后不进食”为正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29. 炼 磨

  迩来炼磨场,法久弊生。专以踯躅喊叫,炼去睡魔为事,此讹也。炼者,熔粗杂而作精纯。磨者,去瑕垢而成莹洁。古谓“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者是也。非炼去睡魔便为了当。炼磨场中不可不知此意。

白话:

炼 磨

      近来的炼磨场(炼磨场,有的解释说,就是“寺院”之意;这儿的上下文中,似乎是指念佛堂、坐禅堂等类用功办道的场所。 – 译者注),可以说是,某一法式运作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弊端;竟然唯独把跺脚、喊叫,磨练、去除睡觉的魔障,当作是修行。这是错误的。所谓的“炼”,是指熔炼粗糙、含有杂质的东西,然后成为精粹、纯净的事物。所谓的“磨”,是指去掉斑点、污垢,从而显现本有的晶莹、光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啊!并不是把睡觉的魔障磨炼、去除就妥当了。在炼磨场中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意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9:26 , Processed in 0.30661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