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6. 尚书莫将居士悟道因缘
  尚书莫将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少虚。其祖上世住豫章分宁。后因外出做官,移居西蜀。
  莫尚书曾礼谒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咨决心要。元静禅师于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向一切处提撕“是个什么?”
  一日,上厕所,一股臭气迎面扑来,莫尚书急忙以手掩鼻。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有省。后作偈呈元静禅师,偈云: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
   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元静禅师见后,遂以偈酬答,偈云:
  “一法才通法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军伏,碧眼胡僧笑点头。”
  古人参禅悟道,或从视觉发机,或从听觉悟发机,此处,莫尚书悟道,很奇特,是从嗅觉发机的。《楞严经》中讲七处征心,实际上,六根六尘,无一处不可以入道。关键是,学人的见地是否到位,功夫是否到位。若到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可成为发机开悟的因缘。
  那么,如何才算见地到位呢?还是让我们来重新温习一下自回禅师的一则上堂法语吧:
  “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
  学者若能于这则法语信得及、领会得及,何愁修禅找不到门路?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87.龙图王萧居士悟道因缘
  龙图王萧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观复。
  王萧居士曾一度居昭觉寺,参加禅坐。一日,闻开静板响(丛林集体坐禅,以板为号,有止静、开静之分,开静表示禅坐结束),豁然有省。
  后来,王萧居士请问南堂元静禅师:“某有个见处,才被人问,却开口不得。未审过在甚处?”
  元静禅师道:“过在有个见处。”
  说完,元静禅师便反问道:“朝旆(pei,对王萧居士的尊称)几时到任?”
  王萧居士道:“去年八月四日。”
  元静禅师又问:“自(开始)按察(巡查部下之工作),几时离衙?”
  王萧居士道:“前月二十。”
  元静禅师于是哈哈大笑道:“为甚么道开口不得?”
  王萧居士一听,便当下契悟。
  王萧居士对元静禅师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听得分明,亦答得分明,个中是什么在起作用?
  如此亲切,竟然不敢承担!这就叫作井底叫渴!元静禅师的一句“为甚么道开口不得”,真是恰到好处,从此王萧居士彻底摆脱了饥渴之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88.教忠弥光禅师悟道因缘
  泉州教忠晦庵弥光禅师,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福建人。弥光禅师儿时清净肃穆,寡言少笑,一听到梵呗(佛教唱赞或音乐)的声音,就欣喜踊跃。十五岁依幽岩文慧禅师落发。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他还象在家时一样,喜欢阅读世间群书。一日,弥光禅师悚然自警道:“既剃发染衣,当期悟彻。岂醉于俗典邪?”于是出岭北上,游方参学。
  弥光禅师初投江西云居,礼谒圆悟克勤禅师,后又往参黄檗祥、高庵悟禅师。弥光禅师与这几位禅师的机语皆相符契。后准楚盗起,弥光禅师又重新回到福建,礼谒佛心禅师(上封本才)。当时,大慧宗杲禅师正在广东梅州屏居。弥光禅师听说后,遂前往投礼参学。
  一日,宗杲禅师问弥光禅师:“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
  弥光禅师于是举佛心禅师上堂拈普化之公案云:“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
  [普化禅师的公案是:盘山和尚圆寂后,普化禅师乃于北地行化。每日游行,或城市,或冢间,摇着一铃铎,唱云:“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一日,临济禅师令僧捉住普化禅师,问道:“不恁么来时如何?”普化禅师一把将那僧托开,说道:“来日大悲院里有斋。”]
  宗杲禅师便问:“汝意如何?”
  弥光禅师道:“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宗杲禅师道:“此正是以病为法。”
  弥光禅师当时很自负,对宗杲禅师的话并相信和认可。
  宗杲禅师于是道:“汝但揣摩看。”
  弥光禅师仍旧不以为然。
  过十多天,一日,弥光禅师忽然想起海印信禅师之拈题——“雷声浩大,雨点全无”——恍然有省,便当即直趋丈室,告诉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于是举道者见琅邪以及玄沙未彻语(参见“清凉慧洪禅师悟道因缘”章)这两则公案,勘问弥光禅师。
  弥光禅师从知见上作了一番回答。
  宗杲禅师听了,便笑道:“虽进得一步,只是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于事?其杨歧正传,三四人而已。”
  弥光禅师一听,遂面露愠色而去。
  第二天,宗杲禅师见到弥光禅师,又问:“汝还疑否?”
  弥光禅师道:“无可疑者。”
  宗杲禅师于是问道:“只如古人相见,未开口时已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
  弥光禅师一听,悚然汗下,茫然不知所归。
  于是,宗杲禅师便教他参究“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个话头。
  后来有一天,宗杲禅师造访云门庵,弥光禅师亦陪侍前往。
  途中,弥光禅师问道:“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
  宗杲禅师道:“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弥光禅师一听,疑情愈深,如鲠在胸,放下也不得,不放下也不得。
  于是,弥光禅师改日入室向宗杲禅师请益。
  宗杲禅师一见他,便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弥光禅师道:“裂破。”
  宗杲禅师道于是震威喝道:“你又说禅也!”
  在这猛烈的一喝之下,弥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宗杲禅师于是鸣鼓告诉大众云:
  “龟毛拈得笑咍(hai)咍,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
  弥光禅师亦作颂呈宗杲禅师,颂云:
  “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
  弥光禅师后于泉州开法化众。
  弥光禅师的悟道因缘中,宗杲禅师有两句话特别值得后世学禅者注意:
  一是“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干事?”
  二是:“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无论是断命根,还是大死一回,从教下讲,就是要断除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以究竟证得空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89.西禅鼎需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林,本郡人。鼎需禅师幼时即中进士,声名大振。二十五岁时,因读《遗教经》,恍然有出世志,惊呼道:“几为儒冠误!”
  于是他决定离家修道,但是母亲不同意,并为他定下了娶亲的日子。鼎需禅师坚决拒绝娶亲,说道:“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伴。”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听许。于是鼎需禅师便往依保寿乐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鼎需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一锡江湖,遍参名宿。后又归到故里隐修,结庵于羌峰绝顶,足不下山者三年。后应上封佛心本才禅师之邀请,出山,于大乘充当首座,经常诘问来参者“即心即佛”之公案。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结庵于洋屿,名曰妙喜。鼎需禅师的朋友弥光禅师就在宗杲禅师座下,得悟心性。弥光禅师写信告诉鼎需禅师说:“庵主(指宗杲禅师)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逗留),如何?”
  鼎西禅师很自负,自认为已经是饱参之士,用不着再参礼,因此没有接受弥光禅师的建议。弥光禅师怕他错过悟道的机会,于是设计,邀请鼎需禅师前来赴斋。鼎需禅师终于来到了妙喜庵。
  鼎需禅师来到妙喜庵的时候,正赶上宗杲禅师为诸徒众入室讲法。鼎需禅师于是随喜请益。
  宗杲禅师当时正好为大众举马祖即心即佛之公案(鼎需禅师自己也一直用这个公案来诘问学者)——
  有僧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道:“即心是佛。”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接着便问大众:“作么生(大众如何理会这个公案)?”
  鼎需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下了一转语。
  宗杲禅师一听,便大声诟骂道:“你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鼎需禅师开始不服,还为自己辩解。于是宗杲禅师便鸣鼓集众,在普说(普集大众说法)的过程中,将鼎需禅师的平生珍重得力处,一一斥为邪解。
  鼎需禅师于是泪流满面,不敢仰视,心里默想道:“我之所得,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于是他便决定留下来,拜宗杲禅师为师。
  一日,宗杲禅师问他:“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鼎需禅师正想开口应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照他的背脊,连打三下。
  鼎需禅师终于豁然大悟,厉声喊道:“和尚已多了也!”
  宗杲禅师又打了他一下。
  这时,鼎需禅师便礼拜。
  宗杲禅师笑道:“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说完,便作偈给予印可,偈云:
  “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从此以后,鼎需禅师声名四布,喧动丛林。
  鼎需禅师悟道后,住福州西禅寺,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懒翁懒中懒,最懒懒说禅。亦不重自己,亦不重先贤。又谁管你地,又谁管你天。物外翛(xiao)然无个事,日上三竿犹更眠。”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90.开善道谦禅师悟道因缘
  建宁府(又称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开善道谦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本郡人。道谦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曾前往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有省发。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居泉南。宗杲禅师后来移居径山,开法接众,道谦禅师亦随往而执侍。
  一日,宗杲禅师令道谦禅师前往长沙给紫岩居士张公送信。道谦禅师很不愿意去,心想:“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
  他的友人宗元禅师听说之后,叱责他道:“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
  道谦禅师不得已,只好前往长沙。
  在途中,道谦禅师流着眼泪,告诉宗元禅师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这一句话,道出天下很多学人的共同心病:喜静不喜动,执着于寺院里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从宗门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种二边执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象六祖所说,“抡刀上阵亦得”。]
  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
  道谦禅师便问:“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宗元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同“驮”,背负)个死尸路上行。”
  [这一段开示真是高妙!说其高妙,仔细一想,亦不过是一句大实话而已。宗下所讲的本分事本来就是如此平淡,并不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玄之又玄。]
  道谦禅师一听,言下领旨,高兴得不觉手舞足蹈。
  宗元禅师道:“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
  于是宗元禅师当即回到径山,道谦禅师则继续前往长沙,半年才回来。
  宗杲禅师一见道谦禅师,大喜,说道:“建州子,你这回别(与以往不同)也。”
  道谦禅师后回建州开善寺,弘法化众。
  道谦禅师曾一则上堂法语中,提出了“四路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谦禅师的禅关之险,虽无棒喝之威,却有杀人不见血之妙用:
  “壁立千仞,三世诸佛,措足无门。是则是,太杀不近人情。放一线道,十方刹海,放光动地。是则是,争奈和泥合水。须知通一线道处壁立千仞,壁立千仞处通一线道。横拈倒用,正按傍提,电激雷奔,崖颓石裂。是则是,犹落化门。到这里壁立千仞也没交涉,通一线道也没交涉,不近人情、和泥合水总没交涉。只这没交涉,也则没交涉。是则是,又无佛法道理。若也出得这四路头,管取乾坤独步。且独步一句作么生道?莫怪从前多意气,他家曾踏上头关。”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91.育王德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县)育王佛照德光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彭,临江军(治所在今江西清江县)人。德光出生之时,其祖父叹道:“吾家世积德,乃生此儿,必光吾门。”于是给他取名德光。德光禅师九岁的时候,家乡遭寇贼骚扰,于是随父母避难于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途中父母不幸双亡,于是便由伯父抚养。
  德光禅师二十一岁的时候,一天,忽然听见有人诵《金刚经》,悄然有省,遂生出世之志。不久,便依本郡东山光化禅寺足庵普吉禅师落发出家。
  一日,德光禅师入室参礼。
  普吉禅师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
  德光禅师茫然无对,于是心中便生起大的疑情来。
  他回到寮房后,左思左想,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来,以至通宵未曾合眼。
  第二天早晨,德光禅师又来到丈室请益。
  他央求普吉禅师:“昨日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和尚慈悲指示。”
  普吉禅师一听,便震威一喝:“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
  说完,便拈起木棒,照德光禅师的背脊就打,将他打出丈室。
  德光禅师于是恍然有省。当时,德光禅师才二十三岁。
  后来,德光禅师又先后礼谒了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诸禅德,但是,他的心中还是存有疑情,终不敢自肯。
  当时,适逢大慧宗杲禅师移居育王,开法接众,四海英才,争相参礼。德光禅师于是亦前往请益。
  一日,德光禅师入室参礼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你作么生会?”
  德光禅师道:“大小赵州坐在屎窖里。”
  宗杲禅师便问:“你什么处见赵州?”
  德光禅师道:“莫瞌睡。”
  宗杲禅师于是打了他一竹篦子,说道:“只恁么做功夫?”
  德光禅师道:“莫掩彩(掩饰)。”
  宗杲禅师于是唤侍者问:“这僧名什么?”
  德光禅师道:“不得名。”
  宗杲禅师道:“你看这漆桶乱做!”
  德光禅师道:“未为分外。”
  另一日,德光禅师又入室参学。
  大慧禅师便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德光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在这突如其来的棒击之下,德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及心中种种疑滞,顿然瓦解冰消。
  后,宗杲禅师说偈,予以印可,并以其顶相(肖像)相赠,偈云:
  “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德光禅师后出世,一度往育王、灵隐接众。在灵隐期间,南宋孝宗皇帝曾召请德光禅师入禁问道。
  帝曰:“这里正要与长老忘怀论道。”
  德光禅师道:“陛下日应万机,直须向一切处著眼看,是什么道理?”
  帝曰:“天下事来即应之。”
  德光禅师道:“可谓明镜当台,物来斯照。”
  帝曰:“步步踏着实地。”
  德光禅师道:“直须恁么始得。”
  德光禅师与孝宗皇帝的这一段对话,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以便读者更好地体会德光禅师当年的悟处——
  上堂:“临济三遭痛棒,大遇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道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且如临济悟去,是得黄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见得,许你顶门眼正,肘后符灵。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斗,一踏鸿门两扇开。”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甚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上堂:“闻声悟道,落二落三。见色明心,错七错八。生机一路,犹在半途。且道透金刚圈、吞栗棘蓬底是甚么人?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
  德光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三月,春秋八十三岁。有辞世偈云:
  “八十三年,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尽情说破。”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92.玉泉昙懿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玉泉昙懿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久依圆悟克勤禅师参学,自谓已达不疑之地。南宋绍兴初年(1131),昙懿禅师出世于兴化祥云,一时法席颇盛。
  后来,大慧宗杲禅师来福建弘化。宗杲禅师知道他所见尚未谛当,于是写信给他,让他前来。昙懿禅师却迟迟不应。
  于是,宗杲禅师便在小参的时候,对昙懿禅师的种种见处加以痛斥,并张榜告诸四众。
  昙懿禅师不得已,只好在结夏期间,破例(佛制戒律,结夏期间是不许外出的)前来礼谒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于是仔细地勘验了昙懿禅师的证悟,说道:“汝恁么见解,敢嗣圆悟老人邪?”
  昙懿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便辞掉了所住持的寺院,一心亲近宗杲禅师。
  一日,昙懿禅师入室参礼。
  宗杲禅师问:“我要个不会禅底做国师。”
  昙懿禅师道:“我做得国师去也。”
  宗杲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过了一段时间,宗杲禅师告诉昙懿禅师说:“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
  昙懿禅师一听,终于顿明宗旨。
  宗杲禅师这才给予印可。
  昙懿禅师后出世,住玉泉接众。
  其间,昙懿禅师曾前往南泉小溪,看望宗杲禅师。宗杲禅师特地升座说法,举云门示众之公案——
  一日,云门文偃禅师拈拄杖示众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子但唤作拄杖子,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便提唱道:“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说到这里,宗杲禅师蓦地拈起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不属空。”然后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得受用。唯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即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正恁么时合作么生?”说完,宗杲禅师便下座,请昙懿禅师为众拈提。
  昙懿禅师于是登座,先向宗杲禅师致谢,然后提举前面的公案,说道:“适来堂头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鱼止泺(po,同“泊”),病鸟栖芦。若是玉泉(昙懿禅师自指)则不然。”说到这里,昙懿禅师便拈起拄杖道:“拄杖子能有、能无、能幻、能空,凡夫、二乘、缘觉、菩萨,”昙懿禅师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向这里百杂碎。唯于衲僧分上,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又道:“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昙懿禅师的这段提唱来看,大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气魄。实际上,师资二人,并不矛盾:一个即体,即体则官不容针,一个即用,即用则私通车马,体用如如,方便即是究竟。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93.荐福悟本禅师悟道因缘
  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荐福悟本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出家后,投礼江西云门大慧宗杲禅师座下,后又执侍宗杲禅师至泉南小溪。当时,宗杲禅师座下英俊毕集,受其印可者甚多。而悟本禅师虽是久参,却一无所得。悟本禅师想到自己是宗杲禅师的侍者,每日不离宗杲禅师左右,反倒没有开悟,心里很不平衡,心想一定是宗杲禅师放弃了他,因此他想离开宗杲禅师,前往其它的地方参学。
  宗杲禅师知道了悟本禅师的心思,便告诉他说:“汝但专意参究,如有所得,不待开口,吾已识也。”
  一日,有一位小沙弥,听说悟本禅师经常入室参请,却未能契旨,便故意刺激他说:“本侍者参禅许多年,逐日只道得个不会。”
  悟本禅师一听,便骂道:“这小鬼!你未生时,我已三度霍山庙里退牙了。好教你知!”
  从此以后,悟本禅师便更加发奋用功,一心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昼夜专举一个“无”字,反复提撕。
  一天晚上,悟本禅师在大殿里用功,专参“无”字,三更的时候,实在太困了,便倚靠着梁柱昏寐,不知不觉中,他口中念出一个“无”字。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大悟。
  三天后,宗杲禅师从郡城回来,悟本禅师便直趋丈室,想把自己参悟之事告诉宗杲禅师。他的脚刚一跨进门,还未来得及开口,宗杲禅师便笑道:“本胡子这回方是彻头也!”
  悟本禅师悟道后,一度于饶州荐福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华。大众,这一队不唧溜(不聪明、不灵利)汉,无端将祖父田园,私地结契,各据四至界分,方圆长短,一时花擘(bo,分脏耗费)了也。致令后代儿孙,千载之下,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卓锥之地。博山(悟本禅师自指)当时若见,十字路头,掘个无底深坑,唤来一时埋却,免见递相钝置(免得后人代代相误)。何谓如此?不见道,家肥生孝子,国霸有谋臣。”
  佛经中有“筏喻”和“指月”之说,筏子本是用来渡江的,过了江之后,筏子应该扔掉,指头是用来指月的,被指示的人应该看月亮,而不应该看指头。佛法本是为人解粘去缚、去人执著的,可是,学佛的人却往往会因此而对佛法产生执著。执著的对象虽然不同,执著的本质却是一样的,都会让人忘记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悟本禅师要“掘个无底深坑,唤来一时埋却”。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94.育王遵璞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育王大圆遵璞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福州人。遵璞禅师幼时曾经随同玉泉昙懿禅师,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问道。数载之后,遵璞禅师便回到故里,辅佐昙懿禅师于莆中祥云接众。
  南宋绍兴甲寅(1134),大慧宗杲禅师居洋屿开法。遵璞禅师于是前往礼谒。
  一日,遵璞禅师入室参学,宗杲遵璞禅师举三圣、兴化两位禅师的一则公案——
  三圣慧然禅师上堂云:“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兴化存奖禅师听说此语后,便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
  宗杲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遵璞禅师:“你道这两个老汉,还有出身处也无?”
  遵璞禅师一听,便朝宗杲禅师的膝头上打了一拳。
  宗杲禅师道:“只你这一拳,为三圣出气,为兴化出气?速道!速道!”
  遵璞禅师正要开口拟议,宗杲禅师拈起拄杖便打,并说道:“你第一不得忘了这一棒。”
  后来有一天,遵璞禅师于室中执侍宗杲禅师。这时,有一僧人入室请益。
  宗杲禅师问那僧:“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雪峰见僧入门便道‘是甚么?’睦州见僧便道‘现成公案,放你三十棒。’你道这四个老汉,还有为人处也无?”
  那僧道:“有。”
  宗杲禅师道:“ 箚(zha)!”
  那僧正要开口拟议,宗杲禅师便大喝一声。
  站在一旁的遵璞禅师一听,言下契旨。
  宗杲禅师于是欣然为之印可。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295.能仁祖元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林,七闽(福建)人。祖元禅师出家后不久,即游方参学。初礼雪峰预禅师,后又依佛心本才禅师,皆已契机。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正于江西云门庵开法接众。祖元禅师于是前往礼谒。
  一天晚上,祖元禅师陪宗杲禅师夜坐。这时,有一位僧人进来剔灯,一时灯花迸射。祖元禅师一见,便当下豁然彻证。于是作偈呈宗杲禅师云:
  “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
   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
   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
   依前只是这个。”
  宗杲禅师看了祖元禅师的悟道偈后,亦作偈相赠,并印可,云:
  “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
   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
  南宋绍兴己巳(1149)年春,祖元禅师应信众邀请,住持温州能仁寺。
  祖元禅师曾上堂提唱赵州和尚的一则公案,云:
  “有佛处不得住——踏著秤锤硬似铁。无佛处急走过——脚下深草三尺。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北斗挂须弥。恁么则不去也——棒头挑日月。摘杨花,摘杨花——眼里瞳人著绣鞋。”说完便卓拄杖下座。
  [赵州和尚的原公案是——僧辞,师(赵州)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杨花,摘杨花。”]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代有不少禅宗大德对此作过提唱。祖元禅师的提唱可谓别具一格。读者若想从祖元禅师的提唱中得点什么妙法,或者作道理来会,将永无你出头之日。下面这则上堂法语,亦是如此:
  “雁山枯木实头禅,不在尖新语句边。
   背手忽然摸得著,长鲸吞月浪滔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01:20 , Processed in 0.31104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