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96.近礼侍者悟道因缘
  近礼侍者,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三山(福州)人。出家后,久侍大慧宗杲禅师。近礼侍者曾经一度专门参究竹篦之话头。其具体内容是:“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近礼侍者参了很久,可是仍然不得其门而入。
  一日,近礼侍者入室参请,请求宗杲禅师为他说破。
  宗杲禅师道“你是福州人,我说个喻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里,只是你不解吞。”
  近礼侍者一听,豁然有省,不觉失笑,说道:“和尚,吞却即祸事。”
  宗杲禅师事后又勘问近礼侍者:“前日吞了底荔枝,只是你不知滋味。”
  近礼侍者道:“若知滋味,转见祸事。”
  宗杲禅师一听,大喜,遂予印可。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97.资寿尼妙总禅师悟道因缘
  平江府(今浙江龙泉县)资寿尼无著妙总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丞相苏颂之孙女。妙总禅师三十岁厌世出家,一度参礼诸老,已入正信。后来到径山,参加结夏安居。
  一日,大慧宗杲禅师升堂说法,举药山初参石头后见马祖之因缘——
  药山惟俨禅师首造石头(希迁禅师)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药山禅师一听,茫然莫测。石头和尚便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于是药山禅师禀命前往礼谒马祖道一禅师。初礼马祖,药山禅师便伸前问。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者不是。子作么生?”药山禅师当即言下契悟,便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药山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宗杲禅师举完此公案,妙总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当时冯楫居士亦在场听法。宗杲禅师下座后,冯楫居士便随宗杲禅师来至方丈。
  冯楫居士道:“某理会得和尚适来所举公案。”
  宗杲禅师道:“居士如何?”
  冯楫居士道:“恁么也不得苏嚧悉哩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嚧悉哩娑婆诃。”
  宗杲禅师后来把冯楫居士的这句话告诉了妙总禅师。
  妙总禅师道:“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曰,却是庄子注郭象。”
  宗杲禅师见妙总禅师出语不凡,于是又举岩头婆子之公案勘验她。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岩头全奯禅师于鄂州岩头一湖边摆渡,一日,有一婆婆抱着一个孩儿来到河边。那婆婆见岩头和尚划船过来了,便问:“呈桡舞棹即不问,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岩头和尚一听,便举桡就打。那婆婆道:“婆将怀中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说完,便将怀中的孩子,抛向水中。
  妙总禅师于是作偈答道: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
   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宗杲禅师听了,一句话也没有说,便走开了。
  宗杲禅师后来向冯楫居士说起妙总禅师的这一偈子,冯楫居士怀疑妙总禅师所悟尚未透彻,因此想寻找机会勘验一下。
  一日,冯楫居士乘船路过无锡,偶然遇见了妙总禅师,于是便邀她至舟中。
  冯楫居士问:“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便弃水中。大慧老师言道人理会得(大慧禅师说你已经理会得)。且如何会?”
  妙总禅师道:“已上供通(招供,陈述),并是(全是、都是)诣实(如实、属实)。”
  冯楫居士一听,大为惊叹。
  一次,结夏期间,妙总禅师又来到径山,入室参礼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古人不出方丈(佛制戒律,结夏安居期间,出家人不许外出化缘或行脚),为甚么却去庄上吃油餈(ci)?”
  妙总禅师道:“和尚放妙总过,妙总方敢通个消息。”
  宗杲禅师道:“我放你过,你试道看。”
  妙总禅师道:“妙总亦放和尚过。”
  宗杲禅师道:“争奈油餈何!”
  妙总禅师于是大喝一声,便出方丈。
  宗杲禅师遂予印可。妙总禅师从此便声闻四方。
  南宋隆兴元年(1163),妙总禅师应郡守张孝祥之邀请,住资寿寺,开法接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98.侍郎张九成居士悟道因缘
  侍郎张九成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子韶,号横浦,自号无垢居士,钱塘人。张九成未及第时,曾听客人谈起杨文公、吕微仲诸名儒,所造精妙,皆由禅学而至,因此,对宗门之事非常仰慕。
  一日,张九成居士前往净慈,礼谒宝印楚明禅师,请问入道之要。
  楚明禅师是大通善本禅师之法嗣。
  楚明禅师开示他道:“此事唯念念不舍,久久纯熟,时节到来,自然证入。”并举赵州和尚柏树子公案,令他参究。
  九成居士于是依教参究,时时提撕,过了很久,却仍然无所省悟。
  后来,九成居士便辞别楚明禅师,前往礼谒善权清禅师。
  九成居士问:“此事人人有分,个个圆成,是否?”
  清禅师道:“然。”
  九成居士道:“为甚么某无个入处?”
  清禅师于是从袖中拿出数珠,示之道:“此是谁底?”
  九成居士左思右想,仍然不能应对。
  清禅师于是又将数珠放入袖中,说道:“是汝底,则拈取去。才涉思惟,即不是汝底。”
  九成居士一听,惊诧不已。
  不久,九成居士留居苏氏馆。
  一天傍晚,九成居士上厕所,因思恻隐之心乃仁之端,突然闻见一阵蛙鸣,当即便释然契旨,并自举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不觉大笑,汗下如雨,遂作偈曰:
  “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第二天,九成居士便礼谒法印一禅师,二人机语颇为相契。
  后逢祖上忌日,九成居士便前往明静庵供僧。
  庵主惟尚禅师一见九成居士,便展手。九成居士于是大喝一声。惟尚禅师便照着九成居士的脸颊批了一巴掌。九成居士于是急步向前就走。
  惟尚禅师道:“张学录(九成居士的官职)何得谤大般若?”
  九成居士道:“某见处只如此,和尚又作么生?”
  惟尚禅师于是举“马祖升堂,百丈卷席”之公案,诘问他。
  [该公案是这样的:百丈怀海禅师因野鸭子之事被马祖道一禅师拽痛鼻子,第二天,马祖升堂,大众才集,百丈便从大众中走出,卷却马祖的座席。马祖便下座,归方丈。百丈亦随而从之。马祖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百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马祖又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百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百丈于是作礼而退。]
  惟尚禅师尚未将此公案举完,九成居士便一下子将桌子掀翻。
  惟尚禅师大呼道:“张学录杀人!”
  九成居士于是一跃而起,问旁边的侍僧道:“汝又作么生?”
  侍僧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九成居士便打侍僧,并回头看着惟尚禅师说:“祖祢(祖先)不了,殃及儿孙。”
  惟尚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九成居士于是献偈曰:
  “卷席因缘也大奇,诸方闻举尽攒眉。
   台盘趯倒人星散,直汉从来不受欺。”
  惟尚禅师亦以偈酬答云:
  “从来高价不饶伊,百战场中奋两眉。
   夺角冲关君会也,丛林谁敢更相欺?”
  南宋绍兴癸丑年(1133),九成居士复往东庵礼谒惟尚禅师。
  惟尚禅师道:“浮山圆鉴(法远)云,饶你入得汾阳(善昭)室,始到浮山门,亦未见老僧在。公作么生?”
  九成居士没有正面回答,却叱问侍僧:“何不祇对?”
  侍僧被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九成居士打了侍僧一掌,说道:“虾蟆窟里,果没蛟龙。”
  绍兴七年秋(1137),大慧宗杲禅师住持径山,开法接众,学者云集。
  时九成居士为礼部侍郎。一日,九成居士偶尔阅读宗杲禅师语要,拊几感叹道:“是知宗门有人,恨不一见”。
  当时,宗杲禅师应邀在天竺讲法。九成居士于是前往天竺礼谒,三往不值。后来终于见面了,九成居士却只是寒喧而已,并未深谈。但是宗杲禅师对他却产生了注意。
  不久九成居士因奉祠还归故里,途经径山,与给事冯楫居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丈室里议论“格物”之义。
  谈话间,宗杲禅师问九成居士:“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九成居士茫然莫测。宗杲禅师便大笑。
  九成居士于是问道:“师能开谕乎?”
  宗杲禅师道:“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叛者,其人先为阆守,有画像在焉。明皇幸蜀,见之怒,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时阆守居陕西,首忽堕地。”
  九成居士一听,顿悟深旨。后于不动轩的墙壁上题偈曰:
  “子韶格物,妙喜物格。
   欲识一贯,两个五百。”
  过了一会儿,九成居士又问:“前辈既得后,何故复理会四料拣(简)?”
  宗杲禅师道:“公之所见,便可入佛,不可入魔。岂可不从料拣中去耶?”
  九成居士于是举克符禅师问临济禅师之因缘——
  一日,克符上座(涿州纸衣和尚)初问临济:“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临济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克符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临济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克符问:“如何是人境俱夺?”临济道:“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克符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临济道:“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克符禅师终于言下领旨。
  当九成居士举至“人境两俱夺”这一句时,不觉欣然而笑。
  宗杲禅师道:“余则不然。”
  九成居士一听,非常诧异,便问:“师意如何?”
  宗杲禅师道:“打破蔡州城,杀却吴元济。”
  九成居士终于豁然大悟,从此便得大自在,并自号无垢居士。
  宗杲禅师于是给予印可。
  九成居士后守邵阳,不久,其父仙逝,遂归故里守服。这期间,九成居士多次往径山,朝礼斋僧,并请宗杲禅师说法。
  当时,金人入侵甚急,边事吃紧。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主战派遭到排挤。秦桧妒恨九成居士,于是以谤讪朝政的罪名,将九成居士谪迁至南安军,同时还剥夺了宗杲禅师的僧籍。宗杲禅师不得已,只好屏居衡州。
  在南安,九成居士寄居于横浦僧舍,终日闭门谢客,以经自娱,自号横浦居士。在谪居期间,一度贼寇侵扰邻境。其好友劝他远避。九成居士道:“吾谪此邦,死分也,何避为?”
  十四年以后,秦桧死,九成居士终于重新得到起用,并奉旨知守温州。宗杲禅师亦恢复僧籍。师徒相见于新淦(gan,今江西境内),剧谈宗要,如鱼得水,竟未尝丝毫谈及往昔遭迫害之事。学道之人视世事如浮云若此!
  《五灯会元》中,还特地记载了九成居士此间劝导他的外甥宪礼拜宗杲禅师之事。于氏《心传录》中记云——
  宪自岭下陪侍其舅舅九成居士回到江西新淦,因与大慧宗杲禅师相会,九成居士于是令宪亦前往拜访宗杲禅师。
  宪曰:“素(一向)不拜僧。”
  九成居士道:“汝姑扣(拜访)之。”
  宪于是奉命礼谒宗杲禅师。
  初见宗杲禅师,宪便举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请教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道:“凡人既不知本命元辰下落处,又要牵好人入火坑,如何圣贤与打头一著不凿破?”
  宪曰:“吾师能为圣贤凿破否?”
  宗杲禅师道:“天命之谓性,便是清净法身。率性之谓道,便是圆满报身。修道之谓教,便是千百亿化身。  
  宪回去后,便把宗杲禅师的话转告了九成居士。
  九成居士叹道:“子拜何辞!”
  南宗绍兴戊寅年(1157),宗杲禅师重新回到径山,开法接众。当时九成居士寄居庆善院。
  一日,宗杲禅师前来看望九成居士。
  九成居士道:“某每于梦中必诵《语》、《孟》,何如?”
  宗杲禅师于是引用《圆觉经》中的话回答道:“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九成居士一听,非常高兴,说道:“非老师莫闻此论也。”
  九成居士一心向佛,凡有钱财,不是用来斋僧,就是用来济困,从不为子孙考虑。九成居士闲居期间,经常效法华严善知识,每天斋供僧众。他还曾斋供十六大天,结果感得瑞相:诸供茶杯悉变为乳。为此事,九成居士曾书偈云:
  “稽首十方佛法僧,稽首一切护法天。
   我今供养三宝天,如海一滴牛一毛。
   有何妙术能感格?试借意识为汝说。
   我心与佛天无异,一尘才起大地隔。
   倘或尘销觉圆净,是故佛天来降临。
   我欲供佛佛即现,我欲供天天亦现。
   佛子若或生狐疑,试问此乳何处来?
   狐疑即尘尘即疑,终与佛天不相似。
   我今为汝扫狐疑,如汤沃雪火销冰。
   汝今微有疑与惑,鹞子便到新罗国。”
  九成居士临终前数日,风痹发作,痛苦异常。其家人围着他流泪不止。九成居士道:“吾平生履践,今日愈觉有力,何乃为儿女呫呫涕泣耶?”
  九成居士于归寂于绍兴二十九年(1160),春秋六十八岁。九成居士之禅学,造诣极深,融合了儒家思想。生前著有《孟子说》、《无垢录》、《横浦心传》等著作近五十卷。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99.参政李邴居士悟道因缘
  参政李邴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先后任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职。高宗即位后,先后又拜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职。后归老泉州,闲居十七余年,醉心祖道,专修默照禅。
  李邴居士后来听说大慧宗杲禅师将默照禅斥为邪禅,既感到疑惑,同时又感到愤怒。当时宗杲禅师住在泉南长乐庵接众。于是他便前往参礼。
  一日,宗杲禅师升座示众(为大众开示法要),先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公案,然后提唱道:“庭前柏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大众:既是打破赵州关,为甚么却特地寻言语?”良久,宗杲禅师便自下转语道:“当初只道茆长短,烧了方知地不平。”
  李邴居士听了,当下便契悟,于是礼谢宗杲禅师,说道:“无老师后语,几蹉过!”
  李邴居士悟道后,还经常写信,向宗杲禅师求咨决,如有书云:
  “某近扣筹室(丈室),承击发蒙滞,忽有省入。顾惟根识暗钝,平生学解尽落情见,一取一舍,如衣坏絮,行草棘中,适自缠绕。今一笑顿释所疑,欣幸可量!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自到城中,著衣吃饭,抱子弄孙,色色仍旧。既无拘执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其余夙习旧障,亦稍轻微。临行叮咛之语,不敢忘也。重念始得入门,而大法未明,应机接物,触事未能无碍,更望有以提诲,使卒有所至,庶无玷于法席矣!”
  又书曰:“某比蒙诲答,备悉深旨。某自验者三: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胸中。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遗,自尔轻微。三、古人公案,旧所茫然,时复瞥地(暂见,刹那有省)。此非自昧者。前书大法未明之语,盖恐得少为足,当广而充之,岂别求胜解耶?净胜现流,理则不无,敢不铭佩!”
  为了表达对宗杲禅师的感念,李邴居士曾经请人画了一幅宗杲禅师的肖像,终身供奉。李邴居士后卒于泉州,春秋六十二岁。有《草堂集》一百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00.提刑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提刑吴伟明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元昭,邵武人。曾久参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得自受用三昧,并自以为达到了极致。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开法于洋屿庵,道誉远播,学者云集。伟明居士于是前往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并随众入室参请。
  一次,大慧宗杲禅师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勘问伟明居士。
  伟明居士正要开口拟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便打。
  可是伟明居士仍然不契其旨。
  于是他便决定留在宗杲禅师的座下,继续咨参。
  一日,伟明居士又随众入室请益。
  酬答之间,伟明居士尽文字口舌之快。
  宗杲禅师道:“不须呈伎俩,直须啐地折、嚗地断,方敌得生死。若中呈伎俩,有甚(什么)了期?”
  不得已,伟明居士只好辞别宗杲禅师举,往参他方。
  途经延平的时候,伟明居士倏然大悟,平生疑滞悉皆荡尽。
  于是他欢喜踊跃,连书数颂,皆室中所问,寄呈宗杲禅师。其一云: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通身一具金销骨。
   赵州亲见老南泉。
   解道镇州出萝卜。”
  [镇州出罗卜,见《赵州语录》。有僧问赵州和尚:“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赵州和尚道:“镇州出大萝卜头。”]
  宗杲禅师见其颂,大喜,遂说偈予以印证,偈云:
  “通身一具金锁骨,堪与人天为轨则。
   要识临济小厮儿,便是当年白拈贼。”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301.秦国夫人计氏悟道因缘
  秦国夫人计氏法真,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计氏夫人法真,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有为法。她的儿子魏公亦游心祖道,并从大慧宗杲禅师参学。
  一日,大慧宗杲禅师派道谦禅师前来问候她的儿子魏公。魏公便挽留道谦禅师小住数日,为他的母亲说法。道谦禅师于是向法真开示参禅之道。
  法真请问道谦禅师:“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
  道谦禅师道:“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
  法真一听,当下便生起谛信,并发心要依教奉行。
  当天晚上,法真便静坐,力究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至夜静更深之时,忽尔洞然无滞。
  过了几天,道谦禅师辞归。法真遂亲书入道概略,并作偈数首,让道谦禅师捎给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有一颂,云:
  “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
   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302.净慈师一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雪峰慧昭禅师之法嗣,俗姓马,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人。师一禅师十六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一度行脚,遍历禅席。后投雪峰慧照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慧照禅师举“藏身无迹”之话头诘问师一禅师。
  [藏身无迹的话头出自船子和尚度化夹山禅师之因缘。船子和尚付法给夹山禅师之后,咐嘱夹山禅师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于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往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接续,无令断绝。”]
  师一禅师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回到寮房用功参究。一连参了数日,终于豁然大悟,遂作偈呈慧照禅师,偈云:
  “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劳还正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慧照禅师见其悟道偈后,便勘验他道:“毕竟那里是藏身无迹处?”
  师一禅师道:“嘎(a,表反诘、惊讶)!”
  慧照禅师又问:“无踪迹处因甚么莫藏身?”
  师一禅师道:“石虎吞却木羊儿。”
  慧照禅师一听,便对他大加肯定。
  师一禅师悟道后,便往临安府净慈寺开法接众。曾有上堂法语云:“圆悟师翁道:参禅参到无参处,参到无参始彻头。水庵则不然,参禅参到无参处,参到无参未彻头。若也欲穷千里目,直须更上一层楼。”
  [按,《五灯会元》记净慈师一禅师为育王端裕禅师之法嗣,而同书育王端裕禅师章中,又记端裕禅师曾师事净慈一禅师。按古人的习惯,把“净慈师一禅师”简称“净慈一禅师”是经常的事。若如此,则错乱一至如此!从师一禅师的上堂法语看,他是圆悟克勤禅师的法孙应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说端裕禅师曾师事净慈一禅师必是误记。那么,此处的雪峰慧照是谁?按古人喜欢用地名指代人名的习惯,莫非就是育王端裕禅师?端裕禅师一生住持道场很多,但他的传记中却未见雪峰慧照之记载。故不能定论,待考。]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303.慧通清旦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慧通清旦禅师,大沩法泰禅师之法嗣,俗姓严,蓬州(今四川蓬安)人。清旦禅师出家受戒后,即出关游方,遍礼禅席。
  后至德山,正赶上法泰禅师上堂。法泰禅师举赵州勘婆子之公案——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赵州曰:“待我去勘过。”明日,赵州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赵州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法泰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赵州云:台山婆子已为汝勘破了也。且道意在甚么处?”良久,又自下转语道:“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
  清旦禅师一听,心中所有疑情当下释然。
  第二天,清旦禅师便入室请益。
  法泰禅师勘问道:“前百丈不落因果,因甚么堕野狐?后百丈不昧因果,因甚么脱野狐?”
  清旦禅师道:“好与一坑埋却!”
  法泰禅师一听,非常高兴,遂予印可。
  清旦禅师悟道后,即前往潭州传法。
  曾有上堂法语云:“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一闻便悟,已落第二头。一举便行,早是不著便。须知个事(指自性),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师子游行,不求伴侣。壮士展臂,不借他力。佛祖拈掇不起,衲僧愿见无门。迷悟双忘,圣凡路绝。且道从上诸圣以何法示人?”说到这里,便大喝一声道:“莫妄想。”
  自性人人具足,超越二边,绝诸对待,不从他得,亦不从悟得,说迷说悟,说凡说圣,都是末边的事。虽然说凡圣也是一种妄想,然必须亲自到这地步,始能坚信不疑。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304.灵岩仲安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今湖南澧县)灵岩仲安禅师,大沩法泰禅师之法嗣,幼年时出家为僧,长大后遍游讲肆,学习经论。仲安禅师后中止义学,来到蒋山,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当时,佛性法泰禅师为首座和尚。仲安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很快便契旨。
  佛性法泰禅师后开法于德山,仲安禅师亦随而前往。
  一日,法泰禅师派仲安禅师前往钟阜送信。
  圆悟禅师一见仲安禅师,便问:“千里驰来,不辱宗风。公案现成,如何通信?”
  仲安禅师道:“觌面相呈,更无回互(更不需借助其它因缘来表现)。”
  圆悟禅师便追问道:“此是德山底,那(哪)个是上座底?”
  仲安禅师道:“岂有第二人?”
  圆悟禅师道:“背后底聻(ni,呢)!”
  仲安禅师于是将书信交给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笑道:“作家禅客,天然有在。”
  仲安禅师道:“付与蒋山(这句话留给你自己吧)。”
  接着,仲安禅师又来到僧堂前,捧着书信,向首座和尚问讯。
  首座和尚便问:“玄沙白纸,此自何来?”
  仲安禅师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今日拜呈,幸希一览。”
  首座和尚于是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道:“作家首座!”
  首座和尚于是又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便举起书信打首座和尚。
  首座和尚正要开口拟议,仲安禅师道:“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沈吟。”
  接着又打一下,说道:“接。”
  当时,圆悟禅师与佛眼清远禅师正好看见了这一幕。
  圆悟禅师道:“打我首座死了也!”
  佛眼禅师便问:“官马厮踢,有甚凭据?”
  仲安禅师听见了,便道:“说甚官马厮踢,正是龙象蹴踏。”
  于是,圆悟禅师便唤仲安禅师至跟前,问道:“我五百人首座,你为甚么打他?”
  仲安禅师道:“和尚也须吃一顿始得。”
  圆悟禅师一听,看着佛眼禅师,吐了吐舌。
  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仲安禅师,却道:“未在。”接着,看了一眼仲安禅师,问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意作么生?”
  仲安禅师便鞠躬,说道:“所供(招供)并是诣实(属实)。”
  佛眼禅师一听,这才点头认可,笑道:“元(原)来是屋里人。”
  此后,仲安禅师又前往五祖,向表自和尚通法眷书。
  表自和尚见了仲安禅师,便问:“书里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文彩已彰。”
  表自和尚进一步追问道:“比竟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当阳挥宝剑。”
  表自和尚便道:“近前来,这里不识几个字。”
  仲安禅师道:“莫诈败。”
  表自和尚于是回头看着侍者,问道“是那里僧?”
  侍者道:“此上座向曾在和尚会下去。”
  表自和尚道:“怪得恁么滑头。”
  仲安禅师便道:“被和尚钝置来。”
  [钝置,意思是使对方露出破绽,显得不聪明、不灵利。]
  表自和尚于是将书信放在香炉上熏了一熏,念道:“南无三曼多没陀南。”
  仲安禅师走上前,弹了一下指头。
  表自和尚这才打开书信。
  仲安禅师送完信,准备回德山法泰禅师那儿。佛果(克勤)、佛眼(法远)二禅师于是便作偈相送。
  仲安禅师后应信众之邀请,住持澧州灵岩,出世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参禅不究渊源,触途尽为留得,所以守其静默,澄寂虚闲,堕在毒海。以弱胜强,自是非他,立人我量,见处偏枯,遂致优劣不分,照不构用,用不离窠。此乃学处不玄,尽为流俗。到这里,须知有杀中透脱,活处藏机。佛不可知,祖莫能测。所以古人道,有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有时先用后照,你须是个汉始得。有时照用同时,你又作么生抵当?有时照用不同时,你又向甚么处凑泊?还知么?穿杨箭与惊人句,不是临时学得来。”
  这段法语,对于修禅的人来说,大须仔细。它有助于学人树立正见,免落歧途。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305.国清行机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国清简堂行机禅师,护国景元禅师之法嗣,俗姓杨,本郡人。行机禅师风姿挺异,才压群儒。二十五岁那年,始弃妻别子,出家学道。落发后,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投护国此庵景元禅师座下,参学既久,密有契证。
  行机禅师见道后不久,即辞景元禅师,前往莞山隐修,以期大彻大悟。他曾经告诉人说:“某犹未稳在,岂以住山乐吾事邪?”
  在住山期间,他孤身一人,以林泉为友,刀耕火种,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他曾经作过一首偈子,描述了他的山居生活,云:
  “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从这首偈子中,我们可以想见行机禅师的生活是何等的清苦和寂寥。
  一日,行机禅师于山间经行,正碰上山民砍树,树倒地有声。他当即然大悟,平昔碍得膺之物,顿然冰消瓦解。
  不久,行机禅师便应信众邀请,前往江州,住持圆通寺。
  行机禅师接众虽然比较平和,但是他的法语却如利刃,决不容许学人有一丝一毫的粘滞。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两则法语——
  上堂:“单明自己,乐是苦因。趣向宗乘,地狱劫住。五日一参,三八普说,自扬家丑。更若问理问事,问心问性,克由叵耐(可恶)。若是英灵汉,窥藩不入,据鼎不尝,便于未有生佛已前转得身,却于今时大官路上捷行阔步,终不向老鼠窟、草窠里头出头没。若也根性陋劣,要去有滋味处咬嚼,遇著义学阿师,递相锢鏴(lu),直饶说得云兴雨现,也是虾蟆化龙,下梢依旧,吃泥吃土,堪作甚么?”
  示众云:“观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证涅盘。生死不住,涅盘不证,汉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莫是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么?莫是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么?若恁么,总是髑髅前敲磕。须知过量人自有过量用,且作么是过量用?北斗藏身虽有语,出群消息少人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23:46 , Processed in 0.26634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