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336.龙济宗鍪禅师悟道因缘
  吉安龙济友云宗鍪(mou)禅师,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宗鍪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十二岁出家,十九岁落发受戒,二十二岁开始游方参学,投灵隐妙峰之善禅师座下。
  有一年的佛涅盘日,妙峰禅师上堂拈拄杖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妙峰禅师接着又放下拄杖,说道:“见你诸人不会,入涅盘去也。”
  [《金刚经》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妙峰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正是对上述经文的活用。]
  宗鍪禅师一听,言下豁然大悟。
  宗鍪禅师悟道后不久,即辞别妙峰禅师,到吉水旁边的东山佛顶隐修。那儿曾经是修山主的故址。在那里,宗鍪禅师长年影不出山,过着木食涧饮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宗鍪禅师曾题诗云:
  “山僧有分住烟萝,无米无钱莫管他。
   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妙峰禅师后来以法衣、竹篦及自题肖像诗,寄赠给宗鍪禅师,诗云:
  “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竹篦三尺铁。
   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
  宗鍪禅师圆寂于元世祖至元丁亥(1287)年,临终前有辞世偈云:
  “一灯在望,更无言说。
   大地平沉,虚空迸裂。”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337.偃溪广闻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临安径山如琰(yan)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广闻禅师疏眉秀目,丰颐聪颖,少时从其叔父智隆禅师于宛陵光孝寺出家,十八岁落发得度。受戒后不久,广闻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铁牛印、少室睦、无际派等禅德。
  广闻禅师后投天童如琰禅师座下请益。虽有所悟,然自知脚跟未稳,故一直跟随着如琰禅师。如琰禅师后来移住径山,广闻禅师亦往参学。
  一天晚上,广闻禅师于檐间打座。半夜三更的时候,广闻禅师拖着鞋,准备入室,忽然绊了一跤,如梦方醒。
  第二天早晨,广闻禅师来到方丈室,向如琰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如琰禅师于是举赵州和尚钵盂之公案来勘验他。
  广闻禅师正想开口拟对,如琰禅师急忙举起拳头止住了他。
  就在这个时候,广闻禅师恍然大悟,心中所有的疑情顿然冰消瓦解。
  广闻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香山、万寿、雪窦、育王、净慈、灵隐、径山等名山大刹。广闻禅师每至一处,极力兴利除弊,广容徒众,一时道化大行。
  曾有上堂法语云:“十字街头石幢子,无你遮处,一声江上侍郎来,无你回避处。衲僧家早出暮入,脚前脚后,也须仔细。忽然筑着磕着,净慈拄杖别有吩咐。”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淮海原肇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潘,通州(今江苏南通)静海人。原肇禅师十九岁出家受戒,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原肇禅师道:“淮东。”
  如琰禅师又问:“泗州大圣为什么在扬州出现?”
  原肇禅师道:“今日又在杭州撞着。”
  如琰禅师道:“且喜(只可惜)没交涉。”
  原肇禅师便道:“自远趋风。”
  如琰禅师见原肇禅师非常机敏,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一下他,因此故意不让他下参堂。
  此后,每次原肇禅师前来请益,如琰禅师便问:“下一转语来”。
  原肇禅师只要一伫思拟对,如琰禅师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如是者再三,原肇禅师终于有省,后呈偈颂给如琰禅师,其最末一句云:“空教回首望长安”。
  如琰禅师览其偈后,便问:“者(这)里是什么所在?”
  原肇禅师道:“谢和尚挂搭。”
  [挂搭,又称挂单,参学僧人,每到一处丛林,均可以寄居一段时间,随众请益。]
  如琰禅师一听,知道原肇禅师已悟,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按丛林的规矩,入室弟子必须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见性,不得称入室弟子。]
  如琰禅师圆寂后,原肇禅师一度住持净慈、灵隐等道场,末后又回到径山,重振师席,将径山道场修复一新。一时衲子云集,其气象之盛,不减如琰禅师当年。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39.大慈慧洪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大慈芝岩慧洪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朱,越州新昌人。慧洪禅师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曾梦见前石佛高禅师进入卧室,醒来之后,慧洪禅师即落地。慧洪禅师十六岁从石佛净因禅师落发出家,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慧洪禅师道:“越州。”
  如琰禅师又问:“近离甚么处?”
  慧洪禅师道:“净慈。”
  如琰禅师道:“如何是行脚事?”
  慧洪禅师正要开口应对,如琰禅师正色道:“汝前来(刚才)答我,一一分晓。问着行脚事,则茫然,为何所碍?”
  慧洪禅师道:“今日来见和尚。”
  如琰禅师便道:“念汝新到,参堂去。”
  慧洪禅师于是奉命下参堂,精进修行。
  不久,如琰禅师移住天童,慧洪禅师亦前往随参。
  一日,慧洪禅师入室请益。如琰禅师遂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勘问他。
  慧洪禅师道:“毒龙行处草不生。”
  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自性为万法之体,无形无相,一切言语名相都无法比拟,犹如毒龙,所行之处,百草不生。虽然如是,若从用上看,万法均收摄于其中,无一法不是它的现行。所以,只抓住个“不是”犹落两边。故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慧洪禅师又道:“入水见长人。”
  如琰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慧洪禅师悟道后,初应忠献之邀请,住崇报寺,后又移住石佛寺。
  曾有上堂法语云:“红尘堆里四经秋,验尽诸方盌脱丘(同“碗脱”,谓诸碗皆人同一个模子所出,个个如此。丘,小土山或墓塚。盌脱丘,比喻形象颇为相似的出家人)。忽地船头轻拨转,却来屋里贩扬州。襕衫翻着,曲唱还乡。坐断千差,壁立万仞。直得韶光溢目,故园桃李争妍,瑞气腾然,本地风光显现。若也顿开千眼,何妨把手同归。其或未然,善财一去无消息,楼阁门开竟日闲。‘
  慧洪禅师临终时,有辞世偈云:
  “六十三年前,六十三年后。
   腊月火烧山,虚空俱出丑。”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40.无门慧开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今江西南昌)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万寿月林师观禅师之法嗣,俗姓梁,杭州梁渚人。慧开禅师出家后,投万寿月林师观座下参学。
  师观曾教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无”字话头。慧开禅师于是依教用功,苦苦参究了六年,可是仍然迥无所入。
  于是慧开禅师便奋志发誓道:“若去睡眠,烂却我身!”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便夜不倒单,昼夜六时,精勤不息。有时实在是太困顿了,他就在廓下经行,或者用头去磕碰露柱,以此来驱赶睡魔。
  后来有一天,慧开禅师在法座边用功,忽然响起斋鼓的声音,他终于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象森罗齐稽首,须弥蹦跳舞三台。”
  第二天,慧开禅师便入室向师观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悟观禅师连忙截住道:“何处见神见鬼了也?”
  慧开禅师便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亦大喝一声。
  慧开禅师于是再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终于点头印可。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机用大发,慧辩无碍。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慧开禅师奉旨开法于护国仁皇寺。
  由于慧开禅师的平生悟处是从无字得手的,所以,他出世后,大弘“无”字法门,称之为“无门关”。
  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一书中,收录了四十八则著名公案,其中第一则就是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公案——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但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是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另外,慧开禅师还有一些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颇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上堂:“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人恁么道,黄龙(慧开禅师自指)即不然,若人识得心,大地尽是土。”
  上堂:“是非长短耳边风,切莫于中觅异同。要得八风吹不动,放教心地等闲空。慈受老人只解顺水张帆,不能逆风把舵。黄龙又且不然。是非都去了,是非里荐取。何故聻(呢)?几度黑风大浪,未曾闻道钓舟倾。”
  慧开禅师晚年,倦于槌拂,于西湖边卓庵隐居。虽然如是,前来参学者犹众。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341.黄山正因禅师悟道因缘
  徽州(今安徽歙县)黄山正因禅师,育王笑翁妙堪(亦说育王从廓)禅师之法嗣,俗姓俞,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因禅师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出生时,紫胞琼质,状况莲花托足。童年时,即有神异,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凡事不学自解。正因禅师十五岁曾得重病,后从叔父守常禅师于殊胜寺出家。出家后,正因禅师修学勤苦,曾经连续三年,胁不至席。
  当时,笑翁妙堪禅师正在育王开法接众,一时道誉倾动丛林。正因禅师心向往之,于是前往参学。
  笑翁禅师一见正因禅师,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他,所以先是假装拒绝,不让他入室请益,而是令他坐下板,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一天晚上,正因禅师正在打座。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响起,正因禅师当下便大悟,通身汗流,庆快如脱壳,情不自禁地抚掌大笑道:“如是如是。”
  正因禅师于是急忙下座,入室礼拜笑翁禅师。笑翁禅师遂予印可,并令他执侍左右。从此以后,正因禅师便自号“霹雳”。
  正因禅师出世后,初住徽州黄山祥符寺。后因父亲病故,母亲孤苦无依,正因禅师遂回家,将母接入寺中,以孝养终其天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曾请正因禅师入禁说法。因机语相契,世祖大悦,遂授予他圆明通应之号。
  正因禅师住山期间,经常率领其弟子开展救济灾民的工作,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342.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
  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普照一辨禅师,襄州鹿门自觉禅师之法嗣。一辨禅师出家后,精究内典,贯通宗乘,后投襄州鹿门自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一辨禅师入室参礼自觉禅师,问道:“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
  自觉禅师道:“汝被一卷经遮却也!”
  一辨禅师正要开口拟对,自觉禅师连忙摇手道:“不快漆桶去!”
  一辨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一辨别禅师最初开法于青州普照,后移住于东都万寿。一时,燕秦齐晋之间的参学之士,咸归门下。
  一辨禅师在青州开法的时候,曾设百问,来勘验学者。其中有一问是“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且道什么处相见,得个端的?”另有一问是“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这些问题,都具有帮助学人解粘去缚的功效,值得学人参考。
  此外,一辨禅师还就浮山法远禅师示投子义青禅师十六题,作了十六首偈颂,这些偈颂亦能帮助学人树立禅宗的正知见——
  一识自宗。问答休将句偈酬,到头佛祖一齐收。九年面壁已多事,立雪神光亦强求。
  二死中活。今时及尽更何亲,云锁幽岩冻琐津。堪羡岭头增意气,雪中独绽一枝香。
  三活中死。合头相似喜人情,水月空花镜象荣。荒径客迷芳草渡,拟将石火当天明。
  四不落死活。到头採汲不需施,运水搬柴自合时。燕语未归帘幕静,晚莺啼处绿杨垂。
  五背舍。三峰华岳总平治,雪压寒林折冻枝。一念不一全体现,纤毫才动落阶墀。
  六不背舍。路阔岩高碧涧流,山花开遍接云楼。雨余何处金莺啭,不顾春残语未休。
  七活人剑。耳听无妨眼见闻,南山下雨北山云。动容举止方圆异,大赏将军不语勋。
  八杀人刀。凛凛霜风刮地生,千山冰雪路难行。未萌已落威音际,才拟玄微落阱坑。
  九平尝。春来幽谷水泠泠,策杖优游傍钓汀。好是太平无事客,汩罗未必独惺惺。
  十利道拔生。少室灵山事宛然,不曾谈说不安禅。回光一句超今古,大丈夫儿谁后先?
  十一言无过失。默时似说说时无,迷悟刚令与道疏。莫谓人根有利钝,粗言细语不关渠。
  十二透脱。雪后风和晓霁天,莺吟花笑柳含烟。凤楼不宿桃源客,半夜穿靴入市廛。
  十三透脱不透脱。劈箭机锋著眼看,当阳趁妙哂傍观。云横谷口迷巢鸟,雪拥柴门去路寒。
  十四称扬。寒潭不与月为期,万古松声韵不移。眼听耳观如会得,方知佛祖密传持。
  十五降句。当台明镜影难藏,露柱灯笼自举扬。千圣不曾留半偈,少林已是不相当。
  十六方入圆。携琴玉女夜归时,凤转丹霄入紫薇。香雾喷花烟霭重,汀洲渔棹月依稀。
  除了十六颂之外,一辨禅师还有五位颂、宾主颂。此处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343.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俗姓雍,四川梓潼人。师范禅师幼时极聪颖,九岁出家,经书过目成诵,尤其喜好宗门语要。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师范禅师得受具足戒,准备南游参学。适逢母亲病笃,师范禅师不得不回家省亲,割股疗救。第二年,始至成都,于正法寺参加坐夏(夏季安居修行)。
  当时正法寺,有一位老宿,名尧首座,是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师范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坐禅之法。
  尧首座道:“禅是何物?坐底是谁?”
  师范禅师一听,疑情大起,于是昼夜参究尧首座所说的这句话。
  后来有一天晚上,师范禅师上厕所的时候,刚一提起这个话头,便恍然有省。
  第二年(绍熙七年),师范禅师便来到镇江之金山,投退庵道奇禅师座下参学。道奇禅师是别峰宝印禅师之法嗣。
  初礼金山,道奇禅师便问:“远来何为?”
  师范禅师道:“究明己事。”
  道奇禅师又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师范禅师道:“渠无生死。”
  道奇禅师一听,便喝道:“参堂去。”
  过了一段时间,师范禅师又前往宁波育王山,参礼佛照得光禅师。当时师范禅师才二十岁,因为贫穷,无钱剃发,被人称为“乌头子”。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何处人?”
  师范禅师道:“剑州。”
  德光禅师又问:“带得剑来么?”
  师范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德光禅师笑道:“者(这)乌头子也乱做!”
  在德光禅师座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师范禅师又前往灵隐。当时,破庵祖先禅师为首座和尚。破庵祖先禅师是密庵咸杰禅师之法嗣。
  一日斋罢,师范禅师陪同祖先禅师游观石笋庵。
  庵中道者向祖先禅师请益道:“胡孙子捉不住,愿垂开示。”
  祖先禅师道:“用捉他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范禅师当时侍立在旁,一闻此语,豁然大悟。
  师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祖先禅师身边,朝夕执侍请益,穷尽宗门奥旨。
  祖先禅师圆寂后,师范禅师先后住持过四明之梨洲、明州之清凉、嵩山之少林以及雪窦、径山、育王等道场。在径山,师范禅师居住了二十年,一时海众云腾,信施丰积。其寺虽两度遭火,但是在师范禅师的感召下,旋复旋兴,为东南法席之首。师范禅师为人风神闲雅,襟度宽广,生活素朴,深为丛林禅德一致推重。
  师范禅师平生接人,特别强调大休大歇。他说,学道“须得一到大休大歇大安乐地,方为究竟。”又云:“学道无过两种病,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猛烈汉痛与摆拨,腾身一掷,透过那边,非但彼我、声色、能听俱亡,求生死朕兆了不可得,方谓之大林、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师范禅师于径山明月池上筑室自居,名曰“退耕。”同年三月初一,师范禅师升堂示众云:“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将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说完便起身抖动着衣服,问道:“是多少?”然后归方丈。
  三月十五日,师范禅师将示寂,言笑自若如平时,后应弟子之请,执笔书辞世偈云:
  “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写完,便掷笔而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344.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灭翁天目文礼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阮,杭州临安人。文礼禅师六岁时,有一天,提着篮子,随母亲上山采摘桑叶,忽然心里生起一个疑问来:“携之者谁耶(提篮子的是谁)?”他久思不得其解。于是便问他的母亲,母亲告诉他,这个问题只有出家人才能解答。从此以后,文礼禅师便有了出家的想法。十六岁时,文礼禅师从本地真相寺智月禅师落发。受戒后,即投育王山佛照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恁么来者,那(哪)个是汝主人公?”
  [这与六祖在大庾岭上开示惠明禅师的话,颇为相似。]
  文礼禅师一听,便豁然领旨。
  为了勘验文礼禅师,后来有一天,德光禅师问:“是风动,是幡动,老僧如何?”
  文礼禅师道:“物见主,眼卓竖。”
  德光禅师又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
  文礼禅师道:“揭却脑盖。”
  德光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过了很久,文礼禅师便回到浙西,于上天竺听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教义。
  一天,文礼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行脚僧人谈起崇岳禅师接众的一段因缘。当时,松源崇岳禅师正在饶州荐福寺开法接众。该因缘是这样的——
  崇岳禅师曾室中问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那僧正要开口拟对,崇岳禅师便拈起拄杖,将他赶出丈室。
  文礼禅师一听到此因缘,当下顿忘知解。于是他便前往荐福,礼谒崇岳禅师。不久即蒙崇岳禅师印可,并尽得其旨。
  文礼禅师应浙翁如琰禅师之邀请,于径山分座接众。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121),又应张镃居士之请,移住临安慧云。不久又住净慈。
  文礼禅师精通周易。当时象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大儒,都热衷于阐扬道学。文礼禅师与他们一起交游,向他们直示禅宗心法。朱熹曾向文礼禅师请益“毋不敬”之义,文礼禅师便叉手示之。杨慈湖曾问文礼禅师“不欺之力”,文礼禅师以偈答之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文礼禅师临示寂时,告诉侍者说:“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宗门中,经常用“无缝塔”来比喻自性。自性不可言说,不可描画,针扎不进,如同一座没有缝隙的宝塔。]
  侍者问:“请师塔样(请师父画一张无缝塔的图样)。”
  文礼禅师默然良久,说道:“尽力画不出。”
  说完,便怡然而逝。春秋八十四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345.大歇仲谦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雪窦大歇仲谦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应,义乌人。仲谦禅师幼时极聪慧,有一天,他不经意间看到傅大士的《心王铭》,爱不释手,遂生起强烈的出家之愿望。父母不得已,只好听许。
  仲谦禅师落发后,即投庆元天童息庵达观禅师座下参学。达观禅师对他很器重,但是他知道仲谦禅师儒者习气很重,好在知见中打滚,于是便故意贬抑他,说道:“汝儒者习气不除,焉能学道!要到大休大歇田地,如木偶人去。”
  经过达观禅师的猛厉激发,仲谦禅师于是更加奋励,精进无怠。后来有一天打坐时,忽然有省。于是以“大歇”自称。
  不久,仲谦禅师又前往临安,参礼灵隐松源崇岳禅师。
  一日,仲谦禅师入室请益。崇岳禅师于是举秘魔擎叉之公案来诘问他。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五台山秘魔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其颈,问道:“那(哪)个魔魅教汝出家?那(哪)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
  仲谦禅师一听,当即言下大悟。
  后出世于雪窦,开法化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21:59 , Processed in 0.23681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