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最有效、最可靠的修行成就保险!——《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世界诸佛无量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们称赞哪些佛和菩萨?是称赞一尊佛、菩萨,还是两尊佛、菩萨呢?不是的。
我们现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那么,我们就要以普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的佛陀。
“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切刹土,是指一切国土。把国土剖析为很小很小的极微,每一个极微元素里,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佛陀出世,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欢喜”,一尊佛出世,千万尊佛欢喜,无数的菩萨欢喜,无数的菩萨跟随佛陀、协助佛陀弘扬佛法。如释迦牟尼佛的助手,有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还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几千声闻弟子跟随他。
那么,我们要称赞这些所有的佛,要称赞每一尊佛身边无量无边的菩萨。整个宇宙中所有佛、菩萨,都是我们称赞的对象,可见,我们要称赞的佛不是一尊、两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称赞如来
  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赞叹如来:"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这里告诉我们要"有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世界中充满着佛、菩萨。想象着这些佛、菩萨,都在我们的面前。信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相信,哪来这么多的佛?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间几千年、几万年,才有一尊佛陀出世,哪有这么多的佛?如果你要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不过假如你不肯相信,那么你永远也不能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佛说的法是不会错的。
  宇宙中有很多的佛,有人会这样说,我只有一张嘴巴,怎么赞叹得过来呢?每一尊佛我都称赞一句话,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气、不停地赞叹,一直赞到神经衰弱也称赞不完。就是把我累病了,也赞叹不过来,你说怎么办?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境界去称赞佛,那么,再多的佛陀,也能称赞得过来。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出过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出是超出的意思;过是胜过的意思。辩是辩论的意思;辩才就是有辩论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细、美妙、极好的意思。言辞就是说话。音声海、言辞海都是形容音声言辞像海那样的大,像海水那么多。
  辩才天女,出自《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经中说,辩才天女,是自在天王的彩女,是天王差唤的女子。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根,每个舌根能发出五百种音声,她所发出的每一种音声,非常美妙动听,好像是几百种几千种乐器伴奏出音乐的声音。
也许有人会说,辩才天女有五百个舌头,而每个舌头又能发出五百种动听的音声,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头,怎么能和她相比呢?我们就是要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头,其实算不了什么,我们现在观想自己有五万个、五十万个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百种音声,也算不了什么,我的每个舌头能发出五十万种音声,五千万种音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用观想的力量,去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我们的每一个舌头,都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各种音声来。这样一来,有多少佛,我们也能赞叹得过来,你说是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个播音员在播音室里讲话,虽然只有一个舌头,但在世界各地,任何一个角落在同一时内都能接收到这种音声。你说播音员是一个舌头?还是两个舌头?或者说他的舌头有几千、几万、几十万个?我们可以借助广播、电视、卫星等现代科技方法去观想,我们在那里嘴巴一张,让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都能接收得到我们赞叹的音声,这样我们就达到超过辩才天女称赞如来的效果了。
  《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说法时,虽然用一种音声,但众生听到的声音却不一样。
比如,中国人听到他的音声,就是中国语,英国人听到的是英语,法国人听到的是法语,德国人听到的是德语,日本人听到的是日语。为什么一种声音里,不同的人听到的是不同的声音呢?这是因为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说,"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每一个音声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言词,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或者是畜牲,只要能闻到佛陀的声音,你就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说话,佛陀使用的语言就是我的语言。
  称赞如来时,我们要观想自己也具备佛陀这种神通的力量,用各种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的功德。这种称赞不是今天明天的事,而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们称赞如来的声音,遍及整个法界,整个宇宙,无所不在。这就是称赞如来的方法。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大体跟前面讲过的一样,这里就不重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五章 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
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
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
一是恩田。
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
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二是敬田。
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
三是悲田。
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
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
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
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
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
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别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
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
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东西产生了执著。如果对好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拿去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 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
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
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
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
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
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
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大跳!
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
整个佛法都离不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不能离开四谛。
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
所谓谛,是真实、真理的意思。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
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
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
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
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
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说了这一道理。
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
灭,是断除烦恼,证得真实;
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证得真理的途径。
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真理。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
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才能够治好。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做他的病人。
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
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着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
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
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
一、依苦受,说苦苦;
二、依乐受,说坏苦;
三、依舍受,说行苦。
总之,不论是苦受、乐受、舍受,结果都是苦的。宽广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09: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依苦受谈“苦苦”,一共有八种:
  一、生苦:
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怀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却,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
你看婴儿刚落地时,呱呱大哭,这哭声意味着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来到这个世界,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发出哭声。
人诞生之后,伴随着生命未来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免除。
难怪老子说:"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
  二、老苦:
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
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 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
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说过:他最喜欢生病,生病不苦是乐。
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
如宋朝有名的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光;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是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就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
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起,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
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要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
像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写美人高士,极尽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0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怨憎会苦: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
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
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犬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
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很。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
当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却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装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
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场;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
譬如心情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着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
《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
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
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着下一世的痛苦。
所以,五阴炽盛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4-19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8:23 , Processed in 0.28478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