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395.恕中无愠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瑞岩空室恕中无愠禅师,昆山荐严妙道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本郡临海人。无愠禅师少时有出世之志,后从径山元叟行端禅师落发,并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此后,无愠禅师开始游方,初往净慈,礼谒灵石芝禅师,次往湖州资福,参一源灵禅师,末后投台州紫箨(tuo)山竺元妙道禅师座下。
  初登紫箨山,无愠禅师隔着一条小溪,望见对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边站着一位侍者,风度萧然,如画中之应真。无愠禅师猜想这位老僧必是妙道禅师,于是具礼展拜。后一打听,果然如是。
  无愠禅师于是便跟着妙道禅师来到丈室里。
  无愠禅师正要开口请问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妙道禅师却大喝一声。
  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喝之下,无愠禅师通身汗流,疑情顿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无,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葫芦。”
  妙道禅师览其偈,为了进一步试探无愠禅师脚跟是否真的站稳了,便笑道:“恁么会又怎得?”
  无愠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妙道禅师遂予印可。
  无愠禅师悟道后,曾经告诉同参们说:“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在言语文字上。我辈若不遇者(这)老和尚,几被知解埋没一生。他日设有把茅盖头(指卓庵住山传法),当不忘所自。”
  无愠禅师最初出世于明州灵岩广福禅寺,后移住台州瑞岩净土禅寺。
  无愠禅师曾经上堂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众伎。大众还识得心也未?若识得心便识得意,识得意便识得诸识,识得诸识便识得妄想。妄想灭则诸识灭,诸识灭则意灭,意灭则心灭,心灭则一切灭。所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说到这里,无愠禅师便大喝一声,接着说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么过?”说完便下座。
  [工伎儿,随着锣鼓等乐器之节拍,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的演艺者。和伎者,调弄音乐以配合演艺者进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无愠禅师曾自设三关,勘验前来参学禅客,契则留住,不契则逐出。这三关是——
  “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识?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尽,因甚不见?”
  无愠禅师对当时丛林中玩弄话头公案、不务真修实证的虚假作法,多有指斥——
  “近代宗风不竞,直指之要往往流为戏论。踞曲录床(禅床)称宗匠者,要笼罩新学,以古人彻骨彻髓为人直指句子,尽拈将来,如乡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弟子读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对机语,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语,者一句是相应带语,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语,密地商量,以为宗旨。一个传一个,谓之传法度生。如斯卑劣,不足枚举。若是有志荷担者,不必求人说禅病,但自退步,向脚跟下,密密体究,岂无到家时节耶?”
  无愠禅师住持瑞岩的时候,道誉日隆,江湖英俊,争相参礼。当时大元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信,国内高僧大德多受其赏赐,唯无愠禅师独不屑世荣,保持着衲僧的本色。
  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后,无愠禅师便辞去住持之职,独居松岩顶上。洪武十七年(1384),无愠禅师应弟子居顶禅师之邀请,归宁波翠山养老,两年后便圆寂。春秋七十八岁。有辞世偈云:
  “七十八年,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露柱饶舌。”
  无愠禅师生前著有《二会语录》、《三庵杂录》及《净土诗》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396.瑞云松隐茂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瑞云清凉实庵松隐茂禅师,金陵古林清茂禅师之法嗣,俗姓郑,奉化人。松隐禅师自幼就喜欢坐禅,经常一坐就是通宵达旦,十六岁(亦说十八)依传法寺希颜禅师出家。出家后,松隐禅师奉命管理寺院日常柴米油盐等细事。时间久了,松隐禅师发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入门,便非常焦急。他感叹道:“离家为求道,苟羁绊于此,何异狗苟蝇者耶!”于是便偷偷地离开了寺院,前往他方参学。
  松隐禅师首先礼谒了南涧松禅师。在其座下,松隐禅师奋志用功,昼夜系念,未曾有须臾间断。
  一天晚上,月光透过松林照在房间的地上。松隐禅师睡不着,于是爬起来,沿着檐间经行。在月光下,他无意间听到附近泉水的声音,恍然有省。
  第二天,松隐禅师一起床,便直趋丈室,将夜间所悟告诉了南涧禅师。
  南涧禅师笑道:“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何不)往见古林茂公?”
  于是松隐禅师便荷担前往保宁,参礼古林茂禅师。
  初到保宁,古林禅师便问:“来作什么?”
  松隐禅师道:“生死事大,特求出离。”
  古林禅师道:“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根本,何缘入此革囊?”
  松隐禅师正要开口回答,古林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松隐禅师终于豁然有省,从此以后,他机辩峻绝,纵横自如,人莫敢触。古林禅师因此对他非常器重,令他充当第一座。
  大元至正壬午年(1342),松隐禅师应宣政院之命,前往瑞云之清凉,开法接众。一时学徒奔凑。其机锋相加,如兔起鹘落,瞬目辄失,利根衲僧,每于此多有发明。
  一日,有僧至,问答未竟,便以手拍地而笑。
  松隐禅师道:“滞货,何烦拈出耶?”
  那僧便嘘了一声。松隐禅师于是厉声一喝。
  那僧有省,遂礼拜而去。
  在清凉,松隐禅师住持了十五年,后退隐于东堂,影不出山。末后,又被弟子请至天童之此轩,一直到他圆寂。
  临终前,松隐禅师曾示微疾。
  一日,集众诀别,座下弟子一再请求他作辞世偈。
  松隐禅师于是举手指心道:“此间廓然,何偈之有?”
  说完便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枕额而逝。春秋八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397.大千慧照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育王大千慧照禅师,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麻,永嘉人。慧照禅师自幼聪颖持重,异于常儿。每次听见有人诵经,他就合掌谛听。长老良禅师见而喜之,遂度为弟子,并于处州天宁寺受具足戒。从此以后,慧照禅师便放下万缘,游方参学,力究宗门大事。
  慧照禅师初投净慈佛智晦机元熙禅师座下请益。一日,慧照禅师阅读真净禅师(宝峰克文)语录,当他读至“头陀石被莓苔裹,掷笔峰遭薜荔缠”这一句时,汗流浃背,恍然有省。于是他便前往苏州荐严,礼谒东屿德海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荐严,东屿禅师便问:“东奔西走,将欲何为?”
  慧照禅师道:“特来参礼。”
  东屿禅师道:“天无四壁,地绝八荒,汝向什么处措足?”
  慧照禅师一听,便拍案而出。
  东屿禅师还不放心,于是又将他召回来,反复勘验。当他确信慧照禅师脚跟已稳之后,便给予印可,并留他在自己的座下,充当侍者。
  慧照禅师悟道后认为,心法虽通,若不广泛阅读经教,无以弘阐正教,广契众生之机。于是要求主管藏经阁,终日研习经教。
  东屿禅师移住净慈之后,慧照禅师亦随而前往,并奉命分座说法。大元文宗天历戊辰年(1328),慧照禅师应信众邀请,前往乐清明庆,开法化众。
  慧照禅师曾经示众云:“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参禅看教,皆为障碍。何如一法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棒,临济喝。亦有大不得已尔。”
  大元顺宗至正年间,慧照禅师奉宣政院之命,移住育王。为了诱掖后学,慧照禅师曾设三关机语,以验学人——
  “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这三关中的第三关最为峻切,可惜,在慧照禅师住持育王的九年中,未曾有人能契其旨。
  慧照禅师晚年,退隐于妙喜,筑庵自活,名曰“梦庵”,自号“梦世叟”。后圆寂于洪武六年(1373)。春秋八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98.大圭正璋禅师悟道因缘
  建宁(今福建境内)斗峰大圭正璋禅师,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之法嗣,福州福清人。出家后,投东屿德海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东屿德海禅师上堂,就“俱胝竖指”之公案进行提唱。
  [俱胝竖指之公案是这样的——俱胝和尚手下有位供过童子(又称供过行者,寺院过堂或上供时,专门负责分配饭羹茶果灯香花烛的行者),生得非常机敏灵利。他经过长时间的暗中观察,发现俱胝和尚接引所有信众,都竖起一个指头,因此便觉得接引人也挺容易的,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私底下,常常趁俱胝和尚不在家,凡有人前来参问,也学着俱胝的样子,竖起一个指头。天长日久,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就告诉了俱胝和尚,说道:“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俱胝和尚听了,决定勘验一下童子,看他是真会佛法还是假会佛法。于是,有一天,他在衣袖里暗藏着一把刀子,把童子叫到跟前,问道:“闻你会佛法,是否?”童子回答道:“是。”俱胝和尚便问:“如何是佛?”童子便竖起指头。俱胝和尚突然从袖子里拿出刀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掉了童子的指头。童子负痛,嗷嗷地哭着,从方丈室往外跑。这时,俱胝和尚在后面大声地呼唤童子的名字,童子便回首看。俱胝和尚问:“如何是佛?”童子一听,本能地举起手,却发现指头不在,当即豁然大悟。]
  听了德海禅师对这则公案的提唱,正璋禅师言下有省。于是上堂结束后,他便来到丈室,准备向德海禅师报告自己的所证所悟。
  德海禅师一见,便问:“作么?”
  正璋禅师道:“古今现成事,何必涉思惟!”
  德海禅师道:“既不涉思惟,汝来者(这)里作么?”
  正璋禅师道:“请和尚证明。”
  德海禅师道:“证明个什么?”
  正璋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为了进一步勘验正璋禅师,德海禅师于是令他就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作一偈颂。
  正璋禅师遂当即作颂云:
  “狗子佛性无,觑者眼睛枯。
   瞥尔翻身转,唵悉哩苏□。”
  德海禅师听完偈颂,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予印可。
  正璋禅师后回建宁之斗峰化众。临终前,曾有辞世偈云:
  “生本不生,灭亦无灭。
   幻化去来,何用分别。
   大众珍重,不在言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99.三空道人悟道因缘
  三空道人,嘉兴天宁竺云景昙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三空道人自幼即具大丈夫出世之志,不为富贵名利所夺。出家后,投天宁竺云景昙禅师座下参学。景昙禅师令他参赵州无字公案。三空道人于是谨遵师教,昼夜勤苦参学。
  数年后的某一天,三空道人入室参请景昙禅师。
  三空道人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景昙禅师道:“生是谁耶,死是谁耶?”
  三空道人一听,便低头问讯。
  景昙禅师觉得三空道人的反应异于平常,于是又重新问:“生是谁耶,死是谁耶?”
  三空道人依旧低头问讯。
  景昙禅师于是呵斥道:“切忌死在者(这)里!”
  三空道人便拈起念珠,说道:“数珠一百八。”
  过了几天,三空道人便示微疾,说偈而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400.杰峰世愚禅师悟道因缘
  衢州(世今浙江境内)乌石杰峰世愚禅师,大慈止岩成禅师之法嗣,俗姓余,本郡西安人。世愚禅师少时从孤岳嵩禅师出家,从事扫洒之役,受具足戒后,即辞师游方参学。
  世愚禅师首先参礼了古岩纯、石门刚二位禅德,涕泪悲泣,向他们请教坐禅用功之要,之后,世愚禅师便依二老之教,隐于山中,终日兀坐如枯株。当时世愚禅师才二十五岁。
  此后,世愚禅师又出山,先后参礼了布衲雍、断岩义、中峰本等禅宗大德,但是机缘不契,未能悟道。此时,世愚禅师心里感到很茫然和烦乱,不知道在修行的路上该何去何从。于是他决定暂时隐居南屏山,精进苦修,三年足不出户。
  世愚禅师后听说止岩成禅师在大慈山演法接众,法席兴盛,于是前往礼谒。止岩成禅师在大慈山演法接众,法席兴盛,于是前往礼谒。止岩成禅师遂为他举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之话头。世愚禅师听了,更加迷闷不已。不得已,他只好带着这个疑情,重新返回南屏山。世愚禅师发誓道,今生若不洞明此事,决不下此山。
  从此以后,世愚禅师便一心参究南泉禅师的三不是话头。他用功非常猛利和勤苦,心心念念都在话头上,外人看他,犹如气绝之人,终日神思恍惚,行坐寝食,皆不觉知。
  后来有一天晚上,世愚禅师无意间听到隔壁的僧人唱念永嘉大师《证道歌》,当对方唱到“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一句时,豁然如释重负,一刹那间,眼前的一切如梦幻空花一般,无有质碍。
  世愚禅师喜不自胜,说道:“佛法元(原)在目前,人自远之耳!”并当时下述偈云:
     “时时觌面不相逢,吃尽娘生气力穷。
      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
  于是世愚禅师便一路奔跑,前往大慈,拜见止岩成禅师,以求印证。
  世愚禅师刚走进丈室,止岩成禅师便喝道:“何处见神见鬼来?”
  世愚禅师道“今日捉了贼也!”
  止岩成禅师道:“脏在何处?”
  世愚禅师便大喝一声。
  止岩成禅师于是乘机逼拶道:“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道将一句来。”
  世愚禅师道:“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成禅师于是拈起竹篦要打。世愚禅师一见,便将禅床一把掀翻了。
  止岩成禅师道:“敢来者(这)里捋虎须!”
  说完又连续打了三竹篦,并嘱咐道:“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大元顺宗至顺二年(1334),世愚禅师回到故里衢州西安,居乌石山,影不出者十六余年。一时道望四布,门庭兴盛,座下弟子二三千人。后移住广德石溪兴龙寺,其道化之盛,亦不下乌石。
  世愚禅师后圆寂于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春秋七十。临终有辞世偈云:
  “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便行,一天明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401.逆川智顺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逆川智顺禅师,福州天宝法枢禅师之法嗣,俗姓陈,瑞安人。智顺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投福州天宝法枢禅师座下请益。法枢禅师令他参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
  智顺禅师于是谨遵师教,奋志参究,以至目不交睫。一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智顺禅师上厕所,偶然看见园子里的葫芦长得很大,吊在藤上,迎风摆动,恍然大悟,顿觉大地平沉,虚空粉碎。
  智顺禅师喜不自胜,于是直趋丈室,请求法枢禅师印证。
  法枢禅师听了智顺禅师的通报,便道:“此才入门耳,向上一著,则千里万里。”
  智顺禅师只好退下,继续用功。
  半年后,有一天,智顺禅师忽然大声告诉法枢禅师道:“南泉败阙,今已见矣!”
  法枢禅师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
  智顺禅师道:“地上铺砖,屋上盖瓦。”
  法枢禅师又问:“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智顺禅师道:“鹞子过新罗。”
  法枢禅师道:“错!”
  智顺禅师亦道:“错!”
  法枢禅师又道:“错!错!”
  智顺禅师于是便礼拜而退。
  法枢禅师圆寂后,智顺禅师一度继承法枢禅师的法席,领众薰修,不久后便离开,前往杭州净慈,开法接众。后于洪武六年(1373)圆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402.碧峰宝金禅师悟道因缘
  五台山碧峰宝金禅师,世称金碧峰,缙云如海真禅师之法嗣,俗姓石,乾州永寿人。宝金禅师六岁时依云寂温禅师出家,落发受戒后,一度游诸讲肆,听习经论,穷究性相之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宝金禅师发现自己在修行上却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遂感叹道:“三藏之学,皆标月指耳!”于是便弃经教的学习,开始游方参学,后入蜀,投缙云山如海真禅师座下。
  一日,宝金禅师入室请益。真禅师特地为他开示了入道之要。宝金禅师听了,疑情大起。于是奋志参学,昼夜精勤,未曾稍懈。宝金禅师曾一度入峨嵋山隐修,日以松柏为食,胁不至席。其间,他经常入定,或数月不起。他曾经在一棵大树下打坐,适逢大雨,溪水暴涨,将宝金禅师淹没了。村民原以为宝金禅师肯定被淹死了,可是七天以后,前往观看,却发现宝金禅师仍在那里,宴坐如平时,只是衣服浸湿罢了。
  回到寺院后,一日,宝金禅师偶然提着竹筐,来到园中摘菜,不知不觉间,他又进入了定境,坐在地上凝然不动,三个时辰以后才醒来。大众都非常惊诧。
  真禅师问:“入定耶?”
  宝金禅师道:“然。”
  真禅师又问:“何所见?”
  宝金禅师道:“有所悟。”
  真禅师道:“悟处如何?”
  宝金禅师便举筐示之。
  真禅师道:“不是。”
  宝金禅师于是将筐放在地上,拱手而立。
  真禅师又道:“不是!”
  宝金禅师便大喝一声。
  真禅师于是一把揪住宝金禅师的胸口,厉声道:“道!道!”
  宝金禅师便握起拳头,对着真禅师的胁下便筑。
  真禅师道:“未在!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宝金禅师不得已,只好退下,继续用功参究。
  一天,宝金禅师正在山间经行,忽然听到伐木的声音,一时汗下如雨,顿然大悟。他感叹道:“古人道,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岂欺我哉!未生前事,今日方知。”
  于是宝金禅师喜踊跃,径直来到丈室,请求真禅师印证。
  真禅师听了宝金禅师的通报,并没有急于给他印可。
  宝金禅师于是掀翻禅床,拂袖而出。
  第二天,宝金禅师又入丈室,参礼真禅师。
  真禅师没有说话,却在地上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一见,便用衣袖拂去。
  真禅师于是又画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横,然后拂去。
  真禅师接着又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个十字,然后又拂去。
  真禅师并不理睬,又画了一个圆相。
  宝金禅师于是便在圆相中画了一个□字,接着又拂去。
  就这样,真禅师前后共画了三十个圆相,宝金禅师皆一一以笔画作答。
  真禅师最后呵呵大笑道“参学悟道者,世岂无之?能明大机用,宁复几人?”
  说完,便为宝金禅师授记、印可,并令他前往北方,大弘道法。
  在此之前,宝金禅师曾于定中,看见有一处高山,风景极为秀丽,山中重楼杰阁,金碧绚烂,有很多菩萨,行道其中。宝金禅师忽然听到有人招呼他说:“此秘魔岩也。尔修道其中,何遽忘之?”
  宝金禅师辞别真禅师后,遂北游五台。
  一日,宝金禅师在途中碰到一女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足徐行,后面跟着一条大黑狗。
  宝金禅师走上前问道:“何之(去哪儿)?”
  女子道:“入山。”
  宝金禅师又问:“入山何为?”
  女子道:“一切不为。”
  话音刚落,那女子便不见了。
  宝金禅师于是询问同行者,是否看到刚才那个女子,大家都说没有。
  这时,有人提醒道,那女子莫非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于是宝金禅师便留在五台,依山卓庵而住,名曰“灵鹫庵”,以侍来者。
  不久,宝金禅师便道声大震,僧俗闻风,千里归凑,多时竟达上千人。
  大元至正年间,宝金禅师曾奉诏入禁说法。那天晚上下大雪,宫中有人看见,有一条红光,从宝金禅师的室中直透霄汉。皇上惊叹不已,遂赐宝金禅师金襕袈裟。第二年,北方大旱,宝金禅师奉诏祈雨,有大应验。皇上非常高兴,又赐他“寂照圆明大禅师”之号,并诏住海印寺。
  洪武初年,宝金禅师一度被诏至京师,住大天界寺,陪候皇上问法,深得皇上之敬信。
  洪武五年壬子(1372),宝金禅师临终示疾。弟子一再请他作辞世偈,宝金禅师道“三藏十二部,尚为故纸,吾言何为!”说完便端坐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403.千岩元长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乌伤伏龙无明千岩元长禅师,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俗姓董,萧山人。元长禅师七岁时,经书过目成诵,出入循规蹈矩,有若成人。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十九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
  一日,行省丞相府设斋供僧,元长禅师亦随众受请。 
  当时中峰明本禅师亦在座。明本禅师远远地看见元长禅师气宇不凡,知是法器,便主动地跟他打招呼,并问道:“汝日用若何?”
  元长禅师道:“念佛。”
  明本禅师又问:“佛今何在?”
  元长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明本禅师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于是作礼,请求明本禅师为他开示法要。
  明本禅师便教他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散斋之后,元长禅师便谨遵师旨,于灵隐山中,结茅而居。后随顺世缘,过早地出世弘化,中止了专修,将近十载。这十年的生活对他来说,并不自在,自身参禅的功夫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一日,元长禅师喟然长叹道:“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于是,他当机立断,又重新回到灵隐山原来隐修的庵中,终日危坐,奋志参究,胁不至席者三年。
  后来有一天,元长禅师前往望亭,忽然听到林中鸟雀啼鸣,恍然有省。
  于是元长禅师便匆忙赶往中峰,礼拜明本禅师,并向明本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明本禅师不仅没有给他印证,反而又将他一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觉得心里有些不平衡,当即便愤然而归。 
  那天深夜,迷迷糊糊间,元长禅师忽然听见有一只老鼠,将喂猫食的碗弄翻了,掉在地上,砰然有声,终于恍然大悟。整个身心如蝉脱壳一般,浮游于虚空之中,庆快无比,天上天下,一时清朗。
  元长禅师喜不自胜,披衣待旦。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前往中峰,请求明本禅师为他抉择。
  明本禅师道:“赵州何故云无?”
  元长禅师道:“鼠餐猫食。”
  明本禅师道:“未也。”
  元长禅师道:“饭器破矣!”
  明本禅师便问:“破后如何?”
  元长禅师道:“筑碎方甓(pi,砖)。”
  明本禅师一听,便微笑,并嘱咐道:“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元长禅师悟道后,首先隐于天龙之东庵,后因诸山争相劝请住持,不久便潜至乌伤之伏龙山。在当地信众的护持下,元长禅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修复了久已荒废的圣寿寺,使之成为一代名刹。元主因仰慕元长禅师之道名,特赐元长禅师“佛慧圆鉴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元长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春秋七十四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404.古先印原禅师悟道因缘
  日本建长古先印原禅师,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俗姓藤,日本相州人。藤氏是当时日本的大贵族。印原禅师幼时即有出世志,迥异常儿,喜欢刻木为佛像,持以印空。众人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诧。印原禅师十三岁的时候,父母突然令他出家。受戒后,印原禅师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却无所入。他慨然叹道:“中夏乃佛法渊薮,盍(何不)往求之乎?”于是,他便涉鲸波之险,奋然来到中国,参访禅德。
  印原禅师首先来到天台之华顶,礼谒无见先睹禅师。无见禅师告诉他说:“汝缘不在此,中峰本公,现在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鞴正赤。此真汝导师,宜急行!”
  印原禅师于是当即前往杭州天目,投中峰明本禅师座下。
  明本禅师初见印原禅师,知是法器,遂令他充当侍者,执侍左右。
  印原禅师求悟心切,经常入室,向明本禅师陈述自己的见解,可是每次都遭到明本禅师的痛斥。明本禅师道:“根尘不断,如缠缚何?”
  印原禅师不明师意,退出之后,非常难过,涕泪悲泣,乃至寝食俱废。
  明本禅师怜念他求法之诚恳,便开示他说:“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盘。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盘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脱使(假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
  印原禅师一听,不觉悚然汗下。
  从此以后,印原禅师用功更加精进猛厉。后来终于有一天,豁然有省。
  于是,他欢喜踊跃,直趋丈室,告诉明本禅师道:“印原撞入银山铁壁去也。”
  明本禅师便问:“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
  印原禅师一听,当下释然顿解。
  明本禅师于是给他印,并嘱咐道:“善自护持。”
  印原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应准备前往日本传法的清拙澄禅师之邀请,同往助化。印原禅师欣然许之。清拙澄禅师能够在日本大开法化,印原禅师功不可没。
  在日本弘化期间,印原禅师的弟子欲为他画像,预请他为画像题赞。印原禅师于是画了一圆相,在上面题道:
  “妙相圆明,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是何面孔?”
  印原禅师临终示疾时,曾唤侍者云:“时至矣,可持觚(gu,书写用的木简)翰(笔)来。吾塔已成,未书额耳。”于是大书“心印”二字。写完,便端坐而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7:15 , Processed in 0.32112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