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405.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呆庵敬中普庄禅师,天童了堂一禅师之法嗣,俗姓袁,台州仙居人。普庄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天宁了堂一禅师座下。
  初礼天宁,了堂禅师便问:“何来?”
  普庄禅师道:“天童。”  
  了堂禅师道:“冒雨冲寒,著甚死急?”
  普庄禅师道:“正为生死事急。”
  了堂禅师道:“如何是生死事?”
  普庄禅师便提起坐具,作出摇撼的样子。
  了堂禅师道:“敢来者(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普庄禅师于是谨遵师命,奋志用功。
  一日,普庄禅师入室参礼了堂禅师。
  了堂禅师于是举赵州庭前柏树子之公案,诘问普庄禅师。
  普庄禅师正拟开口答话,了堂禅师却劈口便掌。
  就在这出奇不意的掌击之下,普庄禅师当下悟入。
  普庄禅师最初开法于抚州(今江西境内)北禅,后又移住云居、径山。曾有示众法语云:“夫为宗师者,不得已,垂示一言半句,无非为学者抽钉拔楔,解粘去缚。譬如善舞太阿,自然不伤其手。近代据师位,训学徒,记持文字,崇饰语言,夸耀后来,增长恶习,不知有自己出身之路,如衣坏絮,行棘林中,不能自由。少林直指之宗,于此堕地。良可痛伤!汝辈行脚,各须带眼,莫教堕落他网中,出头不得。只如古人道,入此门来,莫存知解。若纳山僧见处,直饶知解顿忘,犹是门外汉。到者(这)里须辨缁素始得。”
  在这段开示中,普庄禅师对当时丛林中流行文字禅的习气作了痛切的批判。他认为,禅宗之衰落,与这种玩弄语言文字的虚浮做法有直接的关系。当今时代,禅宗要振兴,不可不注意这一前车之鉴。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406.万峰时蔚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邓尉万峰时蔚禅师,婺州千岩元长禅师之法嗣,俗姓金,温州乐清人。时蔚禅师刚出生时,红光满室,他的母亲非常害怕,以为是妖怪,想把他扔掉,他的姑姑于是将他收养起来。时蔚禅师在襁褓中时,每见僧人,辄合掌微笑。十一岁时,从演庆昇法师受业,因诵《法华经》有省,遂入杭州受具足戒。后投杭州虎跑止庵德祥禅师座下参学。
  止庵禅师于是令他参究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时蔚禅师虽然用功精勤,参究了一段时间,最终却迷闷无所入。于是他便前往明州达蓬山,于佛趾寺侧,卓庵隐修,奋志参究“三不是”公案,以至于废寝忘食,目不交睫。
  一日,时蔚禅师入室礼谒寺主宗律师,宗律师遂为他举沩山踢倒净瓶之因缘——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前不久)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百丈禅师问:“何也?”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待我一一观察)。”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百丈禅师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司马头陀请华林觉禅师謦欬(qing kai,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把灵祐禅师请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当天晚上,百丈禅师便召灵祐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后来华林觉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颇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禅师,问道:“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禅师道:“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如果你能当众对我的问题下得一出格的转语,我当把沩山的住持位子交给你)。”说完,便指着净瓶问道:“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华林觉禅师道:“不可唤作木□(tu,树兜子)也。”百丈禅师于是问灵祐禅师,灵祐禅师便一脚将净瓶踢倒,径直走了出去。百丈禅师笑道:“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时蔚禅师一听,当下便恍然大悟,遂作偈云:
  “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却半年。
   当下若还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
  于是时蔚禅师便前往台州华顶,参礼无见先睹禅师,请求印证。无见禅师看了他写的悟道偈,遂予印可,并嘱咐道:“尔年小,且居山去!”
  时蔚禅师于是又重新回到达蓬山,孤身一人,隐居了十年。后听说千岩元长禅师住伏龙山,道望昭著,遂前往参礼。 
  元长禅师一见时蔚禅师,如同旧识,问道:“将甚么来与老僧相见?”
  时蔚禅师便举起拳头,回答道:“者(这)里与和尚相见。”
  元长禅师又问:“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
  时蔚禅师道:“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印潭。”
  元长禅师道:“莫要请益受戒么?”
  时蔚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第二天,时蔚禅师随众参加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
  见到元长禅师,时蔚禅师便从地上拈起一块圆石头,作献珠状,说道“请和尚酬价。”
  元长禅师道:“不值半文钱。”
  时蔚禅师便道:“瞎!”
  元长禅师道:“我也瞎,你也瞎。”
  时蔚禅师又道:“瞎!瞎!”
  说完,便呈偈云:
  “龙宫女子将珠献,价值三千与大千。
   却被旁观人决破,谁知不值半文钱。”
  元长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回头告诉左右侍者道:“蔚山主颇有衲僧气息!”于是令时蔚禅师于席下充当第一座。
  一日,元长禅师升座说法,举“无风荷叶动,决定有鱼行”之话头,诘问大众。
  元长禅师话音未落,时蔚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然后拂袖而出。
  于是,元长禅师便作偈印可。偈云:
  “郁郁黄花满目秋,白云端坐碧峰头。
   无宾主句轻拈出,一喝千江水逆流。”
  时蔚禅师悟道后,即辞元长禅师,前往静嵩山,住山九年。其间,元长禅师多次致书招请,最后时蔚禅师终于前来分座说法,并受法衣。元长禅师嘱咐道:“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吾道有寄矣!”
  时蔚禅师于是谨遵师命,前往苏州邓尉山,开创伽蓝,一时法席兴盛,前来参学者络绎不绝。
  关于如何用功参禅,时蔚禅师曾作过极精彩的开示——
  “大凡参禅做功夫者,不得安然静坐,忘形死心,澄空守寂,昏沉散乱。须是抖擞精神,猛著精彩,急下手脚,剔起眉毛,咬定牙关,提起话头,立地要知分晓,不得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便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上,大起疑情,疑个一归何处。即将此一则公案,尽平生气力,提在手中,如一柄铁扫帚相似,佛来也扫,魔来也扫,邪来也扫,正来也打扫,是也扫,非也扫,无也扫,有也扫,扫来扫去,扫到无下手处,无著力处,正好著力,无扫荡处,正好扫荡。忽然扫破空,突出一个扫帚柄来,□!元来却在这里。在这里,依前即是个张上座,一翻翻转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尽是自家珍宝,草木砂砾,尽是自己法身。到这里,说甚么一归何处,只这一柄铁扫帚,亦乃和身放下,坐断常寂光,超出无生界,唤作无为无事人也。若是打不透,彻不过,切莫匆匆草草道我会禅会道。不用参疑,我问你,腊月三十日到来,从前会得底道禅,用得着么?所以参须实参,悟需实悟,不可弄虚头,认光影,不求正悟。须向这里,将本参公案,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并作一个疑团,顿在眉毛眼睫上,看定通身是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静也如是参,动也如是参,参来参去,通身是个话头,物我俱忘,心识路绝,澄澄湛湛,寂静无为,蓦然疑团子爆地一声,直得须弥粉碎,大地平沉,迸出一轮杲日,照耀山川,遮藏不得。那时却来嵩山门下吃痛棒!”
  “大凡参学做功夫者,先将平日所知所见,人我利名,尽情扫却,然后将本参话头,顿在目前,行住坐卧时也参,著衣吃饭时也参,屙屎送尿时也参,静闹闲忙时也参,喜怒哀乐时也参。但于十二时中,心心无间,念念相续,不忘这个话头。须是大起疑情。大疑即大悟,不疑即不悟。悟即悟自本心,明即明自本性。古人云,‘佛见法见,是二种铁围山;若有所见,尽成其障’。所以《证道歌》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事不论根性利钝,只要信得及,行得切,时节到来,忽然触著磕著,洞明大事。祖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法界元(原)来无一物’。佛者觉也。如何是觉?□!呵呵!方知此语,实无妄也。且道笑个什么?经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然虽如是,须经大善知识炉煹煅炼,将来方可续佛慧命。谨参!谨参!西来直指正单传,自念参疑意廓然。今古上乘无别法,尽皆心悟未生前。”
  这两段开示,可作为后世参禅者用功之指南。
  时蔚禅师圆寂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春秋七十九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七十九年,一味杜田。
   悬崖撒手,杲日当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407.月泉同新禅师悟道因缘
  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典,修习禅定。天长日久,同新禅师智慧大发,于是他想游方参学。
  一日,同新禅师把自己想行脚参学的想法告诉了同道,同道们非常惊讶——这位平日只知道埋头干苦力的僧人居然也想参学,于是便纷纷取笑他。同新禅师愤慨不已,遂作偈书壁而去,偈云:
  “气宇冲霄大丈夫,寻常沟渎岂能拘。
   手提三尺吹毛剑,直取骊龙颔下珠。”
  同新禅师后投清安方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同新禅师入室请益。
  清安禅师问道:“欲穷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步?”
  同新禅师便叉手进前。
  清安禅师道:“争奈脚跟不点地何!”
  同新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后礼谒大明暠(gao)禅师。在大明禅师的杖拂之下,同新禅师虽多有资发,然心中疑滞犹未能尽。于是他又重新回到清方禅师座下。
  再经过清安禅师三年的恶毒钳锤,同新禅师终于豁然大彻。
  同新禅师悟道后,一度晦迹隐修,后被诸山长老拥出,回鞍山接众,并得到了林泉从伦禅师的印可和付法。
  因为长期战乱,北方很多寺院被毁,经教残缺不全,同新禅师于是不惮艰辛,亲赴江南,四处搜求,几易寒暑,终于获得藏经全文,带回鞍山。一时僧俗大众,无不感佩。
  同新禅师后应耶律楚材居士的邀请,前往济南观音院,住持接众,并圆寂于彼。
  临终前,同新禅师呼侍僧,示偈云:
  “咄憨皮袋,兀底相殃。
   伎俩不解,思想全忘。
   来无所从,去亦无方。
   六凿空空,四达皇皇。”
  [六凿,见《庄子·外物》,指喜、怒、哀、乐、爱、恶。四达,亦见《庄子·刻意》,意指四面八方,通达无阻。]
  说到这里,同新禅师忽然擎拳云,“且道这个还有窒碍也无?”然后放拳,良久又道:“撒手便行,云天茫茫。”说完,便奄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08.无念胜学禅师悟道因缘
  武昌九峰无念胜学禅师,万峰时蔚禅师之法嗣,俗姓陈,随州应山(今湖北境内)人。无念禅师九岁时从本郡宝林无级缘禅师出家落发,因为一字不识,所以多年来,在寺院里一直以执苦役事众。后因自觉大事未明,义学无益,于是往参无闻禅师。无闻禅师便教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
  无念禅师于是谨遵师教,来到嵩山隐居,苦心参究。用功既久,一日,无念禅师忽然有省,遂作偈曰:
  “数载东山昏雾濛,凭栏终日待晴空。
   夜来忽起霜天月,万象全彰一镜中。”
  从此以后,无念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遍礼诸方禅德。后投姑苏邓尉山万峰时蔚禅师座下请益。
  初礼时蔚禅师,无念禅师便通报了自己的所证所悟。话音未落,时蔚禅师忽然震威一喝,无念禅师当下顿悟玄旨。时蔚禅师于是以偈相赠云:
  “五派传来临济宗,入门一喝露全锋。
   老婆心切能容易,试看泥蛇化作龙。”
  为了进一步勘验无念禅师,一天,时蔚禅师举牛过窗棂之公案——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令无念禅师作颂提唱。无念禅师便应声颂道:
  “头角峥嵘四足蹄,通身过隙月沉西。
   当机若解翻岙去,哮吼一声更不疑。”
  时蔚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契旨,遂予印可。
  无念禅师后回宝林接众,道风遐著,后又移住九峰。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因钦慕无念禅师之道范,曾请师入宫,对论佛法,相谈甚欢。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元璋因怀念无念禅师,特地遣使者,赍诗文及松实松花,前往九峰,慰问无念禅师,勅云:“前者僧无念,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见,此去常怀。怀之不已,兹特遣人就见,赍有松实花之供,谦以诗文劳之。”无念禅师遂呈偈礼谢,偈云:
  “万机之下究真玄,百草头边佛祖禅。
   毛孔遍含尘刹土,毫端现出性中天。
   定回坐看云横谷,行乐闲观石涌泉。
   林下衲僧何以报,祝延圣寿万斯年。”
  无念禅师圆寂于永乐三年(1405),春秋八十一岁。临终曾作辞世偈云:
  “世尊七十九,无念八十年。
   踏翻华藏海,依旧水连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09.西竺本来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今江西永修)黄龙寿昌西竺本来禅师,润州慈舟济禅师之法嗣,俗姓裴,抚州崇仁人。本来禅师七岁出家,十三岁投一峰宁禅师座下参学。一峰禅师教以禅观之法。为穷究自己的生死大事,本来禅师用功非常精勤,不敢稍怠。
  有一次,他一入定便是七天,忽觉身若虚空,心绝边表,行住坐卧,不知是谁。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听见有人诵《清净经》“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当即豁然有省,遂作偈云:
  “几年外走丧真魂,今日相逢迥不伦。
   身伴金毛石狮子,回头吞却铁昆仑。”
  本来禅师于是持偈入室,再参一峰禅师。
  一峰禅师道:“僧堂有个首座也,无道却说有道。”
  本来禅师便问:“如何说?”
  一峰禅师道:“空手把锄头,云云。”
  [“空手把锄头”是傅大士的一句诗偈,全偈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本来禅师道:“某甲却晓得。”
  一峰禅师便问:“如何是佛?”
  本来禅师道:“空手把锄头。”
  一峰禅师大声喝道:“此了事人话,你敢胡说!”于是一把揪住本来禅师,追问道:“你只今还悟得么?”
  本来禅师道:“天然之道,岂有悟乎?”
  一峰禅师道:“且去,晚下普集,为汝决断。”
  到了晚上,大众普集,一峰禅师刚升座,便厉声道:“今老僧举话如何?”
  本来禅师从大众中走出,说道:“举起甚分明,不与和尚道。”
  一峰禅师便大声喝问:“既分明,因甚不道?”
  本来禅师道:“与和尚道了。”
  一峰禅师一听,便拈起拄杖痛打。
  本来禅师便将一峰禅师推倒在地,拂袖而出。
  第二天,本来禅师又入室请益。
  一峰禅师垂示道:“老僧棒下,有一步功夫,你若分晓,佛祖也不奈你何。你好生谛当去用心,若不得此,从生至死,也只恁么。”说完,便示偈云:
  “青山叠叠雨濛濛,狮子金毛拔不通。
   我也自知时未至,十回放箭九回空。”
  本来禅师不久前往贵溪江东,卓庵隐居,精勤用功七载,方得发明大事。当时,一峰禅师已经圆寂了。一日,本来禅师在定中看见了一峰禅师,于是上前请益,并就一峰禅师的诘问,下了数十个转语,后来因无意中打破了水碗,才出定。想到一峰禅师生前对自己的百般钳锤和提携,本来禅师不禁垂泪嘘叹。
  于是,本来禅师便前往金山,参礼慈舟济禅师,请求印证。
  慈舟禅师一见本来禅师,便道:“闻你当初法嗣一峰。”
  本来禅师道:“是吃三十痛棒,文书久已到手,今日特来和尚处讨个印子。”
  慈舟禅师便指着瓶花,令本来禅师作颂。
  本来禅师于是应声吟道:
  “当机拶破乾坤骨,撒髓漫空莹绝瑕。
   惊得净瓶开口笑,常敷劫外四时花。”
  慈舟禅师又进一步勘验道:“诸佛不说,诸祖不传,除却摇唇鼓舌,瞬目扬眉,举手动足,还我到家语来!”
  本来禅师遂默然不语。
  慈舟禅师一见,非常高兴,说道:“去圣时遥,贤圣隐伏,尚有此子,龙天为我作大证明,从此向去,真实操持,还他末后,得大受用。若是轻自暴殄,孤(辜)我付嘱,龙天为我剪除。”
  本来禅师于是礼拜,说道:“谨遵严命。”
  慈舟禅师又嘱咐道:“古人到这般田地,深入岩谷,保养圣胎,三十年不许开口,直得嘴边生白醭(bu,米酒或醋等,腐烂或受潮后所生的白霉)。人天推出,不得已,说一言半句,扶持末运。”
  本来禅师于是辞别慈舟禅师,归隐剑江圣寿。永乐四年,又移住新城寿昌。
  曾有上堂法语云:“天日高明暑渐隆,榴花喷火耀庭中。衲僧眼里真机露,无位真人觌面逢。直下知端的,拟议隔千重。要达己躬事,黄龙最上峰。 
  又云:“花灿烂,日轮红,心法昭彰触处通。衲僧鼻孔尖头下,浩浩腾腾宇宙中。眼空四海无家计,只这拄杖子在手里,要西便西,要东便东。”
  又云:“了了了,一片长空光皎皎。休休休,云自高飞水自流。豁眼通身无向背,十方沙界任遨游。”
  本来禅师晚年应信众邀请,入闽重修杉关福田寺。
  寺院刚要竣工,一日,本来禅师焚香端坐,索笔书偈云:
  “这个老乞儿,教化何时了。
   颠颠倒倒任随流,是圣是凡人不晓。
   咄,来来来,去去去。
   海湛澄空,风清月皎。”
  写完,便掷笔而逝。时惟大明永乐壬寅年(1422)。春秋六十八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410.无际明悟禅师悟道因缘
  东普无际明悟禅师,金陵天界古拙俊禅师之法嗣,俗姓莫,四川安岳通贤镇人。明悟禅师二十岁出家,一度专习禅定,后住楼山。
  明悟禅师曾经参礼过清菩萨。清菩萨为他举赵州无字公案,明悟禅师一听,当下有省。从此以后,他便靠定这个“无”字,如一座须弥山相似,行住坐卧,常在定中。
  一日,明悟禅师正在坐禅,忽然间,光明洞照,身心俱忘,山河万物,无一毫可得。明悟禅师非常高兴,便当即作偈,其中有两句云“虚空包不住,大地载不起。”
  不久,明悟禅师便前往金陵天界寺,礼谒古拙俊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天界,古拙俊禅师便谓侍者道:“者(这)僧有福德相。”说完便拈起拄杖,坐在椅子上,命明悟禅师谈一下自己行脚参学的经过。
  明悟禅师于是向他详细地作了汇报。
  古拙禅师听完之后,便道“你且去,我不知你者(这)样工夫。”
  明悟禅师退出之后,茫然不知所措。
  过了一段时间,明悟禅师又入丈室,参礼古拙禅师。
  明悟禅师刚要开口说话,古拙禅师便震声一喝,并拈起拄杖,作出要打人的样子。
  明悟禅师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主动地迎上前,让古拙禅师打。
  古拙禅师道:“我棒头有眼,不打者(这)般死汉!”
  说完,便拽着拄杖走出丈室。
  明悟禅师拱手而立,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等候着。
  过了一会儿,古拙禅师又回到丈室坐下,开始用话头来逼拶和钳锤明悟禅师。
  古拙禅师问道:“大地平沉,你在甚么处?”
  明悟禅师道:“全露法王身。”
  古拙禅师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速道!速道!”
  明悟禅师道:“不道。”
  古拙禅师便问:“因甚不道?”
  明悟禅师道:“互古互今。”
  古拙禅师仍不放过,继续进逼:“互古互今即且置,你在西川,什么物恁么来?”
  明悟禅师便默然无语。
  良久,古拙禅师道:“哑子得梦向谁说?”
  后来有一天,古拙禅师为明悟禅师更改法号,称为“无际”。
  明悟禅师道:“恁么则无际亦未在,天下老和尚尽向者(这)里成道,历代禅师尽向者(这)里成佛。即今有说佛说祖底出来,尽教遣出门去,不如某甲者里齁齁打睡!”
  古拙禅师一听,便笑道:“者(这)汉此后不受人瞒去也。”
  明悟禅师后住东普,开法化众。曾以走马灯为题,作偈云:
  “团团驰走不停留,无个明人指路头。
   灭却心中些子火,刀枪人马一齐休。”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411.性天如皎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虎跑性天如皎禅师,金陵天界古拙俊禅师之法嗣,俗姓周,四明人。如皎禅师七岁时曾经患肠廱(yong),医生准备剥蟾蜍的皮来给他治疗。如皎禅师见了,非常惊恐,说道:“物我皆命,奈何害之?”说完,便从医生手中夺下蟾蜍,将它放了。如皎禅师的父母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诧异,说道:“必佛种也”,于是便令他出家,礼正庵中禅师为师。
  落发后,如皎禅师随侍正庵师入京。在那里,如皎禅师前往天界寺,参礼了同庵简禅师,并奉命掌管藏经阁。在同庵禅师座下,如皎禅师用功非常精勤,曾因为昼夜诵读究习《楞严经》,疲劳过度,得了咳血症。同庵禅师圆寂后,如皎禅师又重新回到正庵禅师座下。当时正庵禅师正住持饶州景德寺。不久,如皎禅师因咳血症复发,想回天界寺养病。正庵禅师道:“吾方赖汝匡辅,若去,我独处此无益也。”随即正庵禅师便辞去景德寺住持之职,随同如皎禅师一起返回天界寺。
  如皎禅师病愈后,听说古拙俊禅师门庭兴盛,于是便怀香前往参礼。古拙禅师遂令他能究赵州无字公案。如皎禅师受教后,即回天界,发誓足不出山,禁语千日,奋志用功,务必洞明此事。
  大明永乐丁亥(1407),古拙禅师奉诏住天界寺,山居终老。如皎禅师终于有幸亲聆古拙禅师的教诲。
  一天夜静更深,如皎禅师禅坐完毕,起身推开窗帘,忽然看见一轮新月正高挂天空,当即便豁然大悟。如皎禅师惊喜地感叹道:“元(原)来得如此也!”
  第二天,如皎禅师便入室见古拙禅师。进门之后,如皎禅师没有礼拜,而是震威一喝。
  古拙禅师道:“皎上人今日冷灰豆爆,莫是贫人得宝耶?”
  [禅门中,经常用“冷灰豆爆”来比喻不经意间豁然开悟。]
  如皎禅师道:“宝即不得,得即非宝。”
  古拙禅师便问:“凭何如此?”
  如皎禅师于是上前问讯,然后退步,叉手而立。
  为了进一步勘验如皎禅师,古拙禅师又问:“父母未生前,毕竟如何?”
  如皎禅师一听,便屹然不动,默然不语。
  良久,古拙禅师又进逼道:“还我向上句!”
  古拙禅师的话还未说完,如皎禅师便用长衫的袖子蒙着头,走出丈室。后呈偈云:
  “午夜推帘月一弯,轻轻踏破上头关。
   不须向外从他觅,只么怡怡展笑颜。”
  古拙禅师览其偈,知道他已经契旨,便用手掌拍着如皎禅师的背,笑道:“此正是持不语底人也。”说完,便作偈,为之助喜。
  如皎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回到正庵禅师身边,尽执侍之礼。正庵禅师圆寂后,如皎禅师便一钵千家,后于西坑筑庵隐居,影不出山者二十余年,曾闭死关千日。
  大明宣德壬子(1432),如皎禅师应武林信众一再邀请,遂出山,住持杭州虎跑,重振祖庭。一时学徒云集。
  临终前,如皎禅师曾召集弟子,说偈云:
  “文章佛法空中色,名利身心柳上烟。
   惟有死生真大事,殷勤了办莫迁延。”
  接着,便问大众:“死生既大,汝等且道,如何了办?”
  众人皆无应答。
  不得已,如皎禅师便徐徐自语道:“我今无暇为君说,听取松风涧水声。”
  说完,便怡然而逝。春秋七十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412.东明慧旵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东明慧旵(chan)禅师,苏州邓尉宝藏普持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其祖上世居湖广,父亲因任丹阳税课副使,遂定居丹阳。慧旵禅师幼时极聪颖,迥异常儿,十四岁出家,从妙觉湛然禅师受业。
  一天,慧旵禅师正在厨房里作务,湛然禅师走进来,问道:“汝在此作什么?”
  慧旵禅师道:“切萝卜。”
  湛然禅师道:“你只会切萝卜。”
  慧旵禅师便道:“也会杀人。”
  湛然禅师于是伸出脖子让慧旵禅师砍。
  慧旵禅师道:“降将不斩。”
  湛然禅师一听,非常惊诧,知道他根性大利,心中默而器之。
  不久,湛然禅师移住抚州疏山。慧旵禅师听说唯庵禅师正在松隐唱道化众,遂前往其座下参礼。慧旵禅师后住一小庵,发誓道:“我今若不彻证,决不复回!”于是他勤修禅定,六日后方出定。就在他出定的那一刻,他无意间看见庵前的松树虬曲峥嵘,当下便豁然有省。从此以后,他便昼夜危坐,端如铁幢。同修们都尊称他为“旵铁脊”。
  后来,慧旵禅师来到姑苏邓尉山,礼谒果林首座。经果林首座劝告,慧旵禅师遂投宝藏普持禅师座下请益。
  自从来到宝藏禅师座下,慧旵禅师用功更加精勤,朝夕咨请,乃至废寝忘食。后来,终于有一天晚上,豁然大悟。慧旵禅师当即便作偈呈师,偈云:
  “一拳打破太虚空,百亿须弥不露踪。
   借问个中谁是主,扶桑涌出一轮红。”
  宝藏禅师览偈后,笑道:“然虽如是,也须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慧旵禅师于是谨记宝藏禅师之咐嘱,前往天目平山堂,与几位道侣一起,坐千日长期(坐禅一千天)。期满之后,便至昭庆寺受具足戒。
  一日,慧旵禅师行脚至安溪古道山,见峰峦秀拔,嘉木葱茏,遂生卓庵终老之志。在这里,慧旵禅师影不出山,一住就是三十载。
  尽管慧旵禅师一直想韬光养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道誉却日渐隆盛。禅林尊宿都争趋座下,亲近请益。不多久,慧旵禅师卓庵之处不知不觉间便建成了一个很大的丛林。大明宣德年间,皇上特赐“东明禅寺”之额,并令度僧,以奉香火。一时门庭兴盛,衲子云集。
  慧旵禅师圆寂于大明正统六年(1441)。临终时,座下弟子请求他留下辞世偈。慧旵禅师道:“一大藏经教无人看,争用得者(这)几句闲言语!”说完,便跏趺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413.楚山绍琦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投子楚山幻叟荆璧绍琦禅师,东普无际明悟禅师之法嗣,俗姓雷,四川唐安人。绍琦禅师自幼不凡,不好世乐,动止谨慎,寡于言笑。九岁丧父,遂从玄极通和尚出家学禅。玄极和尚初见绍琦禅师,知是法器,心中默而器之,经常相语终日。每次谈到修行的关要处,绍琦禅师总是跪着请益,以示求法之诚。但是他太过于聪明,知见很重,这对他修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一日,玄极和尚叹息道:“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
  绍琦禅师听了,非常惊愕,反问道:“木偶人可入道耶?”
  玄极和尚笑道:“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
  绍琦禅师未能领会玄极和尚的意思,遂愤然而出。但是他对玄极和尚所说的话,毕竟生起了大的疑情,既透不得,又放不得,心中象压了块石头似的,寝食难安。经过几昼夜的折腾,绍琦禅师忽然转念一想:“吾师岂欺我哉!”于是便重新入室请益。玄极和尚虽然用尽心力,反复开示,但是绍琦禅师仍然未能契旨。
  不得已,绍琦禅师便辞别玄极和尚,前往他方参学。在此期间,绍琦禅师虽然拜谒了不少丛林尊宿,但是都因为机缘不成熟,未能契悟。后听说无际明悟禅师在普州东林开法,门庭兴盛,于是便前往参礼。
  初礼东普,无际禅师便教绍琦禅师参究赵州无字公案。绍琦禅师于是谨遵师教,暂时离去,卓庵隐修,奋志用功。数年之后,也就是正统六年(1441),绍琦禅师又重新回到无际禅师座下请益。
  无际禅师问:“子数年以来,在什么处住?”
  绍琦禅师道:“我所住处,廓然无定。”
  无际禅师又问:“有何所得?”
  绍琦禅师道:“本自无失,何得之有?”
  无际禅师道:“学将来底堪作什么!”
  绍琦禅师道:“一法不有,学自何来?”
  无际禅师道:“汝落空耶?”
  绍琦禅师道:“我尚非我,谁落谁空?”
  无际禅师道:“毕竟如何?”
  绍琦禅师道:“水浅石出,雨霁云收。”
  无际禅师道:“莫乱道!只如佛祖来,也不许。纵尔横吞藏海,现百千神通,到者(这)里更是不许。”
  绍琦禅师道:“和尚虽则把住要津,其奈劳神不少。”
  无际禅师于是拍了一下膝盖。绍琦禅师便大喝一声。
  无际禅师道:“克家须是破家儿,恁么干蛊也省力。”
  [干蛊,见《易经》中的蛊卦,“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干蛊,就是指子孙处事能干,能矫正父母之过,恢宏祖业。]
  绍琦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到了晚上,无际禅师复将绍琦禅师召入室中,反复勘验诘问。
  无际禅师道:“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说来看。”
  绍琦禅师于是详细地作了汇报。
  无际禅师听了之后,便道:“还我无字意来!”
  绍琦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无际禅师遂连声喝叱,将他赶出丈室。
  绍琦禅师退出之后,一连数日,心大惭愧,不敢仰视。
  后来有一天晚上,绍琦禅师偶然听到净板(丛林中统一剃发净头的信号)的声音,终于豁然大悟,于是急忙起座披衣,入丈室礼拜无际禅师,并呈偈云:
  “者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透露,翻成特地使人疑。”
  无际禅师听了,便问:“如何是汝不疑处?”
  绍琦禅师道:“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明何事。”
  无际禅师道:“未在更道。”
  绍琦禅师道:“头顶虚空,脚踏实地。”
  无际禅师于是鸣钟集众,授予绍琦禅师袈裟和拂子,以示付法。
  绍琦禅师得法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无际禅师身边,服勤数载。
  绍琦禅师最初出世于天柱山,次迁皖山,后又移住投子山、成都天成寺等道场。
  绍琦禅师生前经常弘扬念佛禅。念佛禅就是借助参究念佛的是谁,得以明心见性。绍琦禅师曾经示秀峰居士云:
  “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祖师云:‘惦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证,证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昧,昧此心也。……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干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然体究,常时鞭时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反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闲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功功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豁开顶门正眼,洞彻性空源底,自当点首一笑,始知涅盘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又示月庭居士云:“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迥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是西方安养,举手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彰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
  绍琦禅师最后圆寂于大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春秋七十岁。其手下得法弟子有一百二十八人。临终前,绍琦禅师留偈云:
  “今年今日,推车撞壁。
   撞破虚空,青天霹雳。
   阿呵呵!
   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必海沤华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414.古庭善坚禅师悟道因缘
  云南古庭善坚禅师,东普无际明悟禅师之法嗣,俗姓丁,云南昆明人,生于大明永乐甲午年(1414年)。善坚禅师十岁投五华寺出家,礼宗上人为师,易名善贤。十九岁参礼柏禅师,学习禅定,从此天天禅坐不辍。宣德二年(1427),巡府御使张公,前来昆明,见善坚禅师举止从容,气度不凡,谓诸山长老曰:“此子非凡间人,三十后当佩祖印。诸德宜善视之。”
  宣德庚戌年(1430),善坚禅师游方至金陵,投无隐道禅师座下参学。无隐禅师令他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善坚禅师于是谨遵师教,力究此话头,达数年之久。一天,善坚禅师偶然阅读《圆觉经》,至“身心俱幻”这一句经文时,疑情大起,自言自语道:“离此身心,谁当其幻?目前景物,非我之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
  宣德乙卯年(1435),善坚禅师来到贵州拥萝山,不久又从此入蜀隐修,胁不至席者数年。这样,善坚禅师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前后时间长达十余年,最后终于有所契入。
  明英宗正统年间,无际明悟禅师奉诏住持隆重恩寺。善坚禅师听说后,遂前往参礼,请求印证。
  初礼无际禅师,善坚禅师便首先通报了自己十多年来的行脚功夫及修证体会。他说:“理穷情尽,十方坐断,凡圣不容,心同太玄,了无一法,即如来清净觉地。是,则和尚证明;不是求和尚开示。”
  无际禅师听了善坚禅师的汇报,便问:“那个是如来清净觉地?”
  善坚禅师于是走上前,叉手而立,说道:“某甲自性。”
  无际禅师道:“我难与你证明。”
  善坚禅师道:“我是,和尚道未是,和尚误我。我未是,和尚道我是,亦为和尚误我。”
  无际禅师道:“何不别处去?”
  善坚禅师道:“天下有过我者,我不踏老和尚门户。”
  无际禅师道:“子实我到家徒弟。”
  善坚禅师却正视着前方,没有顾视无际禅师。
  无际禅师又道:“许(许可,印可)你!许你!”
  善坚禅师仍然不回头顾视。
  无际禅师道:“我道许你,更疑什么?子亦如是,吾亦如是。”
  善坚禅师于是走上前,大展三拜。
  无际禅师道:“子将从前做功夫处,举似一遍,供养大众。”
  善坚禅师于是将刚才向无际禅师所汇报的话,又向大众陈述了一遍。
  当他谈到见谛处,善坚禅师便叉手默然。
  无际禅师道:“子见谛如何与我不同?”
  善坚禅师一听,便以两手作大展拜,并说道:“者(这)个非别。”
  无际禅师便问:“者(这)个还著言句也无?”
  善坚禅师道:“实无一字。”
  无际禅师道:“只此无一字处,吾为汝证明已竟。子可深山茆蓬下,饥餐渴饮,任意逍遥,为子安号‘古庭’。”
  善坚禅师于是顶礼拜谢。
  不久,善坚禅师便前来辞行。
  无际禅师问:“子别到恁么去(你准备另去什么地方)?”
  善坚禅师道:“佛祖行不到处。”
  无际禅师道:“还许人来否?”
  善坚禅师道:“坦然无碍。”
  无际禅师道:“从上古人,阿谁有超祖之智?”
  善坚禅师道:“黄檗。”
  无际禅师道:“汝见黄檗么?”
  善坚禅师道:“纵是黄檗,也须摈出。”
  无际禅师道:“敢在我这里说大话!”
  善坚禅师道:“正眼无私!”
  无际禅师便笑道:“观子之见智过于师,今付汝袈裟拂子。珍重!珍重!”
  善坚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善坚禅师得法后,初游金台,止大容山,不久又回金陵,住天界寺,末后移住皖桐桴山。
  善坚禅师见地透彻,证悟精纯,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开示多针对丛林修学之病,切中肯綮。后代禅人,当深而思之。现举两则如次——
  善坚禅师曾举汾阳无业禅师法语——“古道德,人得意(见道)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煮饭吃,过二十三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召而不来,诸候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利爱名,泊没世途,如短贩之有少希求而忘大果。”举完之后,善坚禅师道:“诚哉,是言!我等惟掠虚头,妄自尊大,无明三毒,潜结于心,逆恶境缘,知无解脱。据实而论,且莫管你是知识非知识,除却一切施为动静语默文字,生死到来,毕竟作么生脱去?不得认著个死搭搭,向良久处妄想,不得执著个转辘辘,向活脱处狂荡。但有丝毫差别见觉,直饶脊梁生铁铸就,机辩悬河泻水,未免阎老子打入呵波波阿吒吒,八寒八热,万死万生。灼然!灼然!”
  又示众云:“若论向上一著,了无别说,惟当人本自具足,文字经论,且无放处。近来诸方学者,尽被古人舌根埋没,不能决志透脱。开口处情尘知见,学解聪明,于自受用中,确无的实。似者(这)等辈,岂非自丧己灵?尔若不信,有日病来,将所学所抱,抵将不去。那时方悔错用心力。学者既是实为生死行脚,岂可高心执见?闻恁么说,便奋志决透去,乃思前算后,便拌此生,大舍身命,做大休歇工夫。当知此非小因缘,必猛利方能入劄。且诸方诸宿说做工夫,于自究竟处,或一年半月一月,或三年五载,有些见解,或闻师家举似,或看册子,便著业识做模样,生大我慢,便效古人行棒下喝,瞬目扬眉。学者不知,被他惑了。此个样子正是生死无明。若或真参实证,却不恁么,要向本分中绵绵密密,下死志做将去,莫论年久岁深。一念子拨之不开、荡之不散,时节到来,豆爆冷灰,天翻地转,打破疑团,虚空粉碎,方是自己大光明宝藏,大受用处。自然头头无碍,物物全彰,了无一法可当情。说者边那畔,通明透彻,凡情圣解,宛尔一如,尽十方世界,森罗万象,总诸佛清净无碍三昧。到恁么田地,说甚么文字情解,根根尘尘,悉是大光明宝所有时摄。十方诸佛光明入一微尘光明,一微尘光明现十方世界诸佛。诸佛非来,我亦非动,寂寂如如,无彼无此,……嗟夫!学者于初立志处,担荷一担经书,字句口耳,传习为其已见,认为古人用处。古人即不如此,语默动用,别有生机。岂等闲共与卜度!须是具大根器者,闻必敬信,生难遭想。其或我慢矜高,退之远之!珍重!”
  善坚禅师圆寂于大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春秋七十九岁。生前有《闲闲歌》及《山云水石集》传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4:04 , Processed in 0.195281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