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425.凝然了改禅师悟道因缘
  西京少室凝然了改禅师,南阳松庭子严禅师之法嗣,俗姓任,嵩阳金店人。了改禅师少时即有出世志,一心系念空宗,后从少室训禅师落发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受戒之后,了改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初投香山月印禅师座下,虽用功精勤,几经寒暑,却无所契入。后听说松庭子严禅师住持天庆寺,遂前往参礼。
  在松庭子严禅师座下,了改禅师经常拿自己生死大事咨问子严禅师。后来,子严禅师为他举“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之话头,令他参究。
  [“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这个话头非常有名,历代禅宗大德,象云居契瑰、佛日本空、天童正觉、虎丘绍隆、佛照德光等禅师,都提举过。如虎丘绍隆禅师上堂云:“目前无法,万象森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他向上关捩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蓦拈拄杖,划一划云:“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经过一段时间的参究,了改禅师终于由此悟入曹洞宗旨。
  了改禅师于是问子严禅师:“这个莫是背触不得底意么?”
  [“背”和“触”,在宗门语录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对真俗的执着。如“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竹篦,即落于实有,违背真谛,称之为“触”;不唤作竹篦,即落于空,违背俗谛,称之为“背”。第一义谛离四句绝百非,既不触又不背,非关语言文字,故称之为“背触不得底意”。前面“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之话头,正要扫荡学人二边之见,连中道亦不立,若真地达于此地,背亦得,触亦得。]
  子严禅师道:“笑破山僧口。”
  了改禅师事后,茫然无措。
  子严禅师便呵斥道:“你在鬼窟里讨甚么碗?”
  了改禅师不明其旨,心里更加疑惑不安。
  后来有一天,子严禅师上堂说法云:“一言迥脱,独拔当时。”
  了改禅师一听,当下释然。当天晚上,他便走进丈室,向子严禅师通报了自己的所悟。子严禅师于是为他印可。
  了改禅师悟道后,即辞别松庭子严禅师,前往二祖庵归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才出世住持少林寺。
  曾有上堂法语云:“祖师心印,不是有言,不是无言,不是有知,不是无知,岂可向言句下研穷,意识中揣度哉?昔日祖师初来,贩得久远滞货,无人承当,只得九年面壁。后来二祖,却以痴猿捉月,来问安心,这老汉也是怜儿不觉丑,向他道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便承虚接响,唤作得髓。看来也好与三十棒。何故?才涉唇吻,便隔千山。诸人还会么?山僧今日与么,也好与三十棒!”又云:“莫向言中取则,直须句外明宗。若能如是会,彻古彻今,自由自在,知么?”
  了改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道出了他当年见道之前的迷惑处和觉悟后的见处。
  了改禅师善吟诗,曾有山居诗云:
  “嵩山万丈绝跻攀,长夏松风尽日闲。
   自笑鼻头双孔大,气通天地有无间。”
  另有咏石罗汉诗云:
  “岩头一尊石罗汉,藤作髭须向风战。
   千年从不化斋粮,身心一如更无换。
   趺坐山头数百秋,也无欢乐也无愁。
   纵然血浸齐腰雪,羡尔惟将一默酬。”
  了改禅师圆寂于永乐庚子年(1420),春秋八十七岁。有辞世偈云:
  “寿世八十七,出息复入息。
   撒手威音外,绵绵与密密。”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426.无趣如空禅师悟道因缘
  无趣如空禅师,野翁晓禅师之法嗣,俗姓施,嘉兴人。自幼出家,一度随法舟济禅师参学数载,后投嘉兴东塔野翁晓禅师座下参学。每次入室请益,只要无趣禅师陈述见解,野翁禅师皆不称可。天长日久,无趣禅师被弄得茫然无措。
  一日,野翁禅师告诉无趣禅师道:“我有一言,要与汝说。”
  无趣禅师以为他真地有所说法,便洗耳恭听。
  可是,野翁禅师却只是笑而不答。
  无趣禅师再三恳请,野翁禅师还是笑而不答。
  无趣禅师于是始具威仪,作大展礼,长跪哀请。
  野翁禅师道:“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贵在直下体究。子若果信得及,可放下万缘,参个一归何处。”
  无趣禅师于是谨遵师教,从此以后,便死心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
  三年后的某一天,无趣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雄鸡一声长鸣,终于当下有省。
  无趣禅师喜不自胜,便直趋丈室,请求野翁禅师印证。野翁禅师听了他的汇报,便举古德悟道公案,反复诘问、勘验,无趣禅师皆能一一透过。野翁禅师于是便将衣法交付给无趣禅师,并示偈云:
  “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
   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427.月泉法聚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今浙江吴兴)天池月泉玉芝法聚禅师,金陵碧峰天通显禅师之法嗣,俗姓富,嘉禾人。法聚禅师幼时即有向佛之志,迥异常儿,经常席地跏趺而坐,折草念佛。年稍长,聪颖好学,淹通经史。十四岁从海盐资圣寺坚法师落发受业。受具足戒后,法聚禅师栖心宗门,矢志参学,昼夜无怠。后读《坛经》,偶然有所发明。不久即往参吉庵祚、法舟济,多有启发。
  后听说王阳明(守仁)在稽山倡导良知之说,遂前往礼谒。一日,在一次集会中,法聚禅师遇见了王阳明居士。王阳明居士从衣袖中拈出钥匙,问法聚禅师:“见么?”
  法聚禅师道:“见。”
  王阳明居士复将钥匙放入袖中,又问:“见么?”
  法聚禅师道:“见。”
  王阳明居士道:“未在。”
  法聚禅师一听,心下狐疑,茫然不决。
  一天,法聚禅师偶然听到一位僧人举大颠和尚的一则接众公案——
  有僧问大颠和尚:“如何是见性?”大颠和尚道:“见即是性。”
  法聚禅师当下有省,遂灿然一笑,连作二偈云:
  “湖光倚杖三千顷,山色开门五六峰。
   触目本来成现事,蒲团今不炼顽空。”
  “满目风光足起居,有谁平地别亲疏。
   纵令达磨传心诀,问着依然不识渠。”
  法聚禅师后往漏泽云峰,参加结夏安居。一日,法聚禅师忽然想起雪岩和尚问高峰禅师“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公在甚处?”恍然有所省悟,但是未能究竟。
  法聚禅师后听友人谈起天通显禅师有“碧峰寺里有如来”之接人语句,遂前往金陵碧峰参礼。
  初礼显禅师,法聚禅师便问:“碧峰寺里有如来,莫便是和尚否?”
  显禅师道:“上座还见么?”
  法聚禅师道:“纵见得也是金屑落眼。”
  显禅师道:“者(这)汉死去多少时,汝来为他乞命?”
  说完便归方丈。
  第二天,显禅师上堂说法云:“古德曰:‘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佛法底也无。’又曰:‘南方走一转,拄杖头不曾拨著一个会佛法底。’此二语,甚有誵伪,试为酬一语看。”
  法聚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说道:“前不构村,后不迭店。”
  显禅师道:“未在,更道。”
  法聚禅师道:“不遇知音者,徒劳话岁寒。”
  显禅师便问:“有甚得力句,试举看。”
  法聚禅师于是举前面那两首偈子。
  显禅师听了,便道:“未免落入圈□(kui,圈套,纽结)。”
  法聚禅师遂问:“如何得不落入圈□?”
  显禅师于是打了他一掌,问道:“是落?不落?”
  法聚禅师一听,终于豁然大悟,平昔胸中所滞,皆涣然冰消。
  法聚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曾有一段时间留在显禅师身边,殷勤执侍。
  一日,法聚禅师陪显禅师前往杭州,游南屏。在宗镜堂,显禅师升座云:“此处正好说法。”
  法聚禅师道:“说法已竟。”
  显禅师一听,便下座,看着法聚禅师,问道:“何者是我所说底法?”
  法聚禅师道:“剑去久矣!”
  显禅师微笑着点了点头,遂予印可。
  法聚禅师后隐居于天池。因其德望高隆,衲子日臻,一时法席大盛。
  曾有示众法语云:“至道无为,非有为无以造其深;绝学无学,非力学地以臻其极。譬犹玉之在璞,珠之在渊,非剖凿探求,终无以获。故雪山苦行六年,少林面壁九载,以至断臂求法,腰石负舂,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孜孜矻矻,废寝忘餐,惟欲究明大事者,皆参禅学道之榜样也。奈兹禅林秋暮,法道荒凉,逐妄随邪,无复自振。惟知粥饭现成,不愧虚消信施,或游心异学,肆志(沉溺于)便聪(世智辩聪),或穿凿机缘,驰求义解,是皆唐丧光阴,徒僧业识。如舍父穷子,飘转无据。可胜叹哉!若是英灵汉,直须于生死岸头,猛著精彩,一念纯真,纤尘不立。如遇怨敌,单刀直入,不顾危亡;如堕深井,念念无他,但求出路。若能具如是深心,管取到家有日在。”
  法聚禅师圆寂于嘉庆癸丑年(15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28.古音净琴禅师悟道因缘
  建宁(今福建境内)双峰古音净琴禅师,寿堂松禅师之法嗣,俗姓蔡,本郡建阳人。净琴禅师自幼卓荦不羁,厌于俗务,经常感叹道:“世间有求皆苦,不如早觅个出身之处。”净琴禅师二十五岁从东峰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初礼大阐禅师,无所省发,后投性空关主座下请益。
  一日,净琴禅师偶然遇见性空关主之座下有一尊宿静晃禅师,在阅读古梅语录,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僧入丈室外,告诉古梅禅师说:“某有个入处。”古梅禅师一听,便拈拄杖,将他打出丈室。过了一会儿,那僧又走进丈室,古梅禅师又将他打出。
  读到这里,静晃禅师笑道:“者僧实有悟处,只是大法未明耳!”
  净琴禅师听了静晃禅师的评语,遂起身作礼,请求静晃禅师为他开示入道要门。
  静晃禅师道:“佛性虽人人本有,若不以智慧攻化,只名凡夫。今欲成办此事,直须尽扫葛藤枝蔓,只将一句无义味话头,自疑自问,自逼自拶,不肯求人说破,不肯依义穿凿,决要命根顿断,亲证亲悟。如此昼三夜三,迫勒将去,年深月久,忽然心华发明,如云开见日,古人公案,一一洞了,始知无禅可参,无佛可做,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如人到家,不问路也。”
  听了静晃禅师的开示,净琴禅师于是奋志用功,死心参究,专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后前往滇南,准备参礼寿堂松禅师,途中经过鸡鸣滩的时候,净琴禅师忽然大悟。及见寿堂禅师,遂蒙印可。
  净琴禅师得法后,寻归故里,出世于双峰。大明正德壬申(1512),又移住瑞岩。
  曾有示众法语云:“学道人当截断诸缘,屏息杂念,单提本参话头。于行住坐卧,苦乐逆顺,一切时中,不得忘失。凡静中所见,善恶境缘,皆由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静坐,心不精采(用心散乱,不猛利),意顺境流,半梦半醒,或贪静境,致见种种境界。若是正因衲子做功夫,当睡便睡,一觉便醒,起来抖擞精神,摩沙两眼,咬定牙关,捏紧拳头,专心正念,切切偲偲(si,互相勉励督促),疑来疑去,到水穷山尽时节,忽然疑团迸散,顿见自己一段本地风光,非从外得。到这时节,才名入门得地。更要求明眼宗匠抉择,不可便休。一法不明,直须辩明,一理不通,直须通透。假使悟后不能通达化门,古人谓之坐在百尺竿头,不能至于一切智海。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珍重。”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29.俱空契斌禅师悟道因缘
  西京嵩山万寿俱空契斌禅师,少室凝然了改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平阳(今浙江境内)垣曲人。契斌禅师少时从重兴院无相法师落发,久而游方,后投少室凝然了改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契斌禅师入室,请求法要。
  了改禅师道“人向达磨未西来时道一句看。”
  契斌禅师茫然无对,生大疑情。
  回到寮房,契斌禅师便奋志用功,朝夕不怠,自誓今生定要究明此事。
  就这样,参学既久,后来有一天,契斌禅师无意间抬头看秦土封上的一棵古槐,终于豁然大悟。
  于是,契斌禅师便直趋丈室,准备向了改禅师汇报自己刚才所悟。
  了改禅师没等他开口,便抢先说道:“契斌参得禅也!”
  契斌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了改禅师道:“喝作么?”
  契斌禅师道:“和尚何得以赃诬人?”
  为了进一步勘验契斌禅师,了改禅师便连举两则公案,诘问他:“赵州堪破婆子,婆子败阙在甚么处?”
  [赵州堪婆子公案:有僧游五台,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赵州曰:“待我去勘过。”明日,赵州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赵州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契斌禅师道:“一对无孔铁锤。”
  了改禅师道:“赵州意又作么生?”
  契斌禅师道:“荆棘林中,重加陷阱。”
  了改禅师道:“石头书亦不通,信亦不通,是何意旨?”
  [见“石头希迁禅师悟道因缘”:一天,青原禅师命令希迁禅师前往南岳,给怀让和尚送信,并吩咐道:“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斧子,与汝住山。”希迁禅师于是持书来到南岳。希迁禅师礼拜南岳和尚后,并没有把书信上呈给他,却问道:“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南岳和尚道:“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希迁禅师道:“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南岳和尚一听,知道希迁禅师已彻,便不再答话,径直回方丈室去了。于是希迁禅师便返回了青原山。行思和尚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希迁禅师道:“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斧子,只今便请。”行思和尚坐在禅床上,当即垂下一足来。希迁禅师一见,便叩头礼谢。]
  契斌禅师道:“千里同风。”
  了改禅师道:“青原垂足又作么生?”
  契斌禅师道:“祸事!祸事!”
  了改禅师确证契斌禅师已经契悟,非常高兴,遂予印可,并说道:“洞上一宗(指曹洞宗),密在尔躬矣!”
  契斌禅师出世后,一度住持过少林祖庭,并最后圆寂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430.绝学正聪禅师悟道因缘
  随州龙泉无闻绝学正聪禅师,荆门天琦本瑞禅师之法嗣,俗姓奚,邵武光泽人。正聪禅师幼时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最初学习天台止观和唯识论。
  一日,正聪禅师偶然遇见一位禅宗尊宿。交谈之际,那位禅宿诘问正聪禅师:“大通智胜佛,十方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其意云何?”
  正聪禅师于是依文解义,作了一通回答。
  那位禅宿听了,便呵斥他是知解之徒,佛法未梦见在,说完便拂袖而去。
  此事对正聪禅师的触动很大。于是他决心放弃繁琐的义学知解,游方参学,自誓要究明宗门中事。
  从此以后,正聪禅师疑情大发,坐卧不安。在这种日渐浓厚的疑情的驱使下,正聪禅师奋志用功,目不交睫,达六年之久。后于行脚途中,忽闻马嘶而大悟。
  正聪禅师随即前往荆门,礼谒天琦本瑞禅师,请求印证。
  初次见天琦禅师,正聪禅师刚礼拜完毕,天琦禅师一句话也不说,拈起拄杖,劈头就打。
  正聪禅师被弄得莫明其妙,还以为自己不够礼貌,便忏悔道:“某甲适来草草,触忤和尚。”
  天琦禅师道:“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正聪禅师道:“和尚是在世忘世,在念忘念。某甲岂能勘破?”
  天琦禅师道:“在世忘世时如何?”
  正聪禅师道:“了物非物。”
  天琦禅师道:“在念忘念时如何?”
  正聪禅师道:“于心无心。”
  天琦禅师道:“心物俱忘时如何?”
  正聪禅师道:“华山高突太行峩。”
  天琦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遂予印可。
  正聪禅师后出世于随州龙泉,座下徒众甚多。
  临终前三年的某一天,正聪禅师忽然遁迹,不知去向。徒众都非常着急,四处打听,也没有结果。直到两年后的七月初一,正聪禅师才重新回到龙泉寺。
  一日,他召集大众,升座说偈云:
  “因心不了又游方,吴越山川路渺茫。
   拄杖一条担日月,龙泉寺里话偏长。”
  说偈完毕,正聪禅师便扔下拄杖,跏趺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431.际庵大休实禅师悟道因缘
  伏牛际庵大休实禅师,荆门天琦本瑞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河南新郑人。大休禅师幼时体弱多病,父母担心他养不大,于是在了几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宝珠禅师座下落发出家。
  大休禅师二十岁时投禅门老宿古心禅师座下参学。古心禅师令他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大休禅师于是谨遵师教,昼夜精勤,后入火场,参加打三(以三天为期之专修),恍然有省,遂作偈云:
  “法身本无相,法相本来空。
   值得者消息,处处显家风。”
  当时,天琦本瑞禅师正在关子岭开法接众,门庭兴盛。大休禅师遂决定前往参礼,请求印证。途中,大休禅师遇天真、月印二位禅客。于是他们三人结伴,一同来到关子岭。
  天琦禅师一见他们三人,便问:“你三人一路么?”
  大休禅师道:“虽然一路,来处不同。”
  天琦禅师道:“如何是你本来面目?”
  大休禅师作礼珍重。
  天琦禅师道:“未在,更道。”
  大休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天琦禅师道:“父母未生前,喝个甚么?”
  大休禅师遂默然而出。
  此后,大休禅师又数度入室,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向天琦禅师呈其见解,天琦禅师皆不认可。
  后来,天琦禅师应邀前往承天寺,大休禅师亦随而执侍。
  一日,天琦禅师问大休禅师:“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你作么生会?”
  大休禅师道:“当堂不正坐,那赴两头机!”
  天琦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契旨,非常高兴,遂予印可。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432.云谷法会禅师悟道因缘
  嘉兴胥山云谷法会禅师,天宁法舟道济禅师之法嗣,俗姓怀,本郡嘉善人。云谷禅师九岁从大云寺出家。修习天台小止观,二十岁受具足戒。后投天宁寺法舟道济禅师座下参学。
  道济禅师问云谷禅师,平常如何修习。
  云谷禅师道,修习天台小止观。
  道济禅师道:“夫学以悟心为主,止观之要不离身心气息,何能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
  接着,道济禅师便为他开示入道之要。
  云谷禅师从此以后,便默然依教用功,昼夜不息。
  一日,云谷禅师入室请益。
  道济禅师道:“《圆觉经》云:‘四大分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云谷禅师一听,猛然警省。于是退出丈室,站在巷子里,陷入沉思,一直站到四更天,一动也不动。
  道济禅师便唤他进来说话。云谷禅师连下了几个转语,均未能契旨。
  一天,云谷禅师随众过堂(用斋),一边用斋,一边还在想着所参的话头。他如此专注,连碗中的饭吃完了也不知道。结斋的时候,他一惊,手中的碗掉在上,摔碎了。他终于恍如梦醒,豁然大悟。
  从此以后,云谷禅师韬晦于丛林,干各种各样的苦役活儿,以道自娱。后为陆五台居士所知,应邀住栖霞寺。云谷禅师悲心愿重,以平等心接人,为众所归。士大夫之流多乐与交游。其中,袁了凡居士从他学法,所得受用最大,对当时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广泛。读者可参见《了凡四训》。
  云谷禅师圆寂于大明万历乙亥年(1575)。春秋七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433.浮峰普恩上座悟道因缘
  浮峰普恩上座,湖州天池月泉玉芝法聚禅师之法嗣,俗姓金,山阴人。普恩禅师十岁出家,至十九岁,忽念世事无常,生死事大,于是奋志寻师,决究宗门大事。初至大悲,参礼无际首座。无际首座便为他开示“心生则种种法生”之语。普恩禅师一听,当下有省,遂作偈云: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不久,普恩禅师便前往天宁,礼谒法舟道济禅师,并向他呈述了自己的见处。道济禅师听了,遂点头称可。
  之后,普恩禅师又前往乌石峰,参礼万松休禅师。
  万松禅师一见他,便问:“何来?”
  普恩禅师道:“天宁。”
  万松禅师又问:“有何言句?”
  普恩禅师便举自己所作之偈语。
  万松禅师连声道:“不是!不是!”
  普恩禅师一听,非常纳闷,便道:“天宁道是,和尚如何道不是?”
  万松禅师道:“天宁则是,我则不是。”
  普恩禅师更加迷惑,不能抉择。于是又前往湖州天池,礼谒月泉玉芝法聚禅师。
  初礼法聚禅师,普恩禅师便把此前参天宁和万松之经过,向法聚禅师作了详细的陈述。
  法聚禅师道:“是与不是,未出常情,二俱吃棒有分。”
  普恩禅师道:“如何是出常情句?”
  法聚禅师忽然打了普恩禅师一掌。
  普恩禅师当下豁然,平昔碍膺,一时融释。
  法聚禅师于是咐嘱道:“汝既如是,当善护持。”并以偈相赠,云:
  “莫学支流辨浊清,是非尽处出常情。
   铁鞭南碎珊瑚月,会看东山水上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34.笑岩德宝禅师悟道因缘
  北京柳巷月心笑岩德宝禅师,随州龙泉无闻绝学正聪禅师之法嗣,俗姓吴,大明武帝正德七年(1512),出生于金台锦衣望族。但是,德宝禅师早年不幸,父母双亡。
  成人后,一天,德宝禅师偶游讲肆,正好赶上一位法师在宣讲《华严经大疏》。当他听至《十地品》——“世尊因中,曾作金转轮王。时有乞者,来化国城妻子,头目手足,内外布施。王作念言:“我今若不施与,向后百年,一旦空废,全无少益,反招悭吝过失,不若施与,空我所有,益我功德’”——这一段时,恍然如大梦初醒,慨然叹曰:“千古犹今,同一幻梦。富贵功名,纵得奚益?”  
  于是,德宝禅师便决志离俗,投广慧院大寂能禅师座下落发。当时,德宝禅师刚好二十二岁。第二年,德宝禅师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开始游方参学,自誓今生必定要究明宗门中事。他先后礼谒过大川、月舟、古春、古拙等宗门老宿,多蒙启发。后投关子岭无闻绝学正聪禅师座下请益。正聪禅师是天琦本瑞禅师之法嗣。
  初礼正聪禅师,德宝禅师便问:“十圣三贤,已全圣智,如何道不明斯旨?”
  正聪禅师一听,便厉声道:“十圣三贤汝已知,如何是斯旨?速道!速道!”
  德宝禅师于是连下数十转语,皆不契旨。
  德宝禅师深感伎俩已尽,心路俱绝,然而又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奋志用功,以至寝食俱忘。
  一日,德宝禅师提着菜篮子,在溪涧边洗菜。忽然有一根菜掉进水中,随着水流打转。德宝禅师捉了几次,未能抓住。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
  于是他欢喜踊跃,提着篮子,跑回寺院。
  正聪禅师站在檐下,看到他喜不自胜的样子,便问:“是甚么?”
  德宝禅师道:“一篮菜。”
  正聪禅师道:“何不别道一句?”
  德宝禅师道:“请和尚别道来!”
  正聪禅师便转身回丈室去了。
  到了晚上,德宝禅师来到丈室请益。
  为了勘验他,正聪禅师便举灵云睹桃花而悟道、赵州庭前柏树子等公案,诘问德宝禅师。德宝禅师皆一一应答无滞。
  接着,正聪禅师又举玄沙师备禅师“敢保老兄未彻”之公案,诘问德宝禅师。
  [玄沙师备禅师“敢保老史未彻”之公案: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禅师座下,因见桃华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禅师览偈后,遂勘验他,志勤禅师所答皆一一符契宗旨。沩山禅师于是给予印可,并嘱咐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后有一位僧人将此事告诉了玄沙师备禅师,玄沙禅师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众人皆疑此语。因为沩山禅师是一代宗师,他是不随便印可人的。他既印可志勤禅师,志勤禅师必定是开悟无疑。但是玄沙师备禅师却不肯。从此以后,玄沙禅师的这句话,便成为宗门大德用来勘验学人的一个重要话头。]
  德宝禅师道:“贼入空室。”
  正聪禅师道:“者(这)则人案不草草。”
  德宝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
  第二天早晨,德宝禅师又入室问讯,然后侍立一旁。
  正聪禅师旁顾侍僧,故意道:“汝等欲解作活计,这上座便是活样子也。”
  德宝禅师于是又震威一喝,拂袖而出。
  后来,德宝禅师又前往襄阳,参礼大觉圆禅师。大觉圆禅师门庭高峻,不轻易接受人挂单。在自办粥饭的前提下,德宝禅师终于得到许可,留在座下请益。
  一日,德宝禅师入室参礼。
  大觉禅师先举数则公案诘问德宝禅师,德宝禅师皆能应对无滞。
  大觉禅师于是说道:“若以今时诸方,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今则不然,老僧将以一则烂熟底因缘问你——昔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闲名,正恁么时,外道悟个甚么?”
  德宝禅师正要开口答话,大觉禅师急忙用手悟住他的嘴,说道:“止!止!犹更挂唇齿在!”
  德宝禅师终于言下释然,说道:“可谓东土衲僧,不及西天外道。”遂作偈曰:
  “自笑当年画模则,几番红了几番黑。
   如今谢主老还乡,那管平生得未得。”
  大觉禅师一听,便赞叹道:“奇哉,斯人!是从上果地中语也!”
  大觉禅师圆寂后,德宝禅师又重新回到关子岭,参礼正聪禅师。
  一日,天气寒冷。正聪禅师令德宝禅师生炉子。
  其间,正聪禅师趁机便问:“人人有个本来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处?”
  德宝禅师道:“一火焚之。”
  正聪禅师道:“恁么则子无父母耶?”
  德宝禅师道:“有则有,只是佛觑不见。”
  正聪禅师道:“子还见么?”
  德宝禅师道:“某亦不见。”
  正聪禅师道:“子何不见?”
  德宝禅师道:“若见,则非真父母。”
  正聪禅师一听,大喜。
  德宝禅师于是又呈偈曰:
  “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和。
   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分明呈似师。”
  正聪禅师阅偈后,遂印可道:“如是如是!只此一偈,堪绍吾宗。”说完,便作偈相赠云:
  “汝心即我心,我心本无心。
   无心同佛心,佛心同我心。”
  “佛如转轮王,佛法如王命。
   佛子竖法幢,能令邪作正。”
  说完偈子,正聪禅师又咐嘱道:“汝谛受持,遇缘熟者,智愚皆度。续佛慧命,须待其人。”
  德宝禅师得法受记后,继续留在正聪禅师座下,执侍有年。后辞师出世接众,先后住持过圆通、南寺、鹿苑、慈光、善果等道场。
  德宝禅师接众期间,曾有人入室请益《金刚经》中“为人所轻贱”之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德宝禅师于是问那僧:“汝有疑否?”
  那僧回答道:“有疑。”
  德宝禅师道:“有疑则为人轻贱,无疑则应随恶道。”
  那僧一听,便沉吟,茫然不知所以。
  德宝禅师又问:“会么?”
  那僧道:“不会。”
  德宝禅师道:“把出你不会底来看。”
  那僧道:“不会,教某甲把出个什么?”
  德宝禅师道:“汝之罪业划然消矣!”
  那僧于是欢喜礼谢而去。
  又有一僧入室参请,问德宝禅师:“承闻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请问和尚,如何是大事因缘?”
  德宝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
  那僧对德宝禅师的回答非常不满意,连礼都没有行,就径直走了。
  德宝禅师于是将那僧唤回,作偈示之,云:
  “诸佛出于世,唯为大因缘。
   屙屎并放尿,饥餐困打眠。
   目前紧急事,人只欲上天。
   谈玄共说妙,遭罪又输钱。”
  那僧一听,便惭愧作礼而去。
  德宝禅师晚年退居北京柳巷,后圆寂于万历辛巳年(1581),春秋七十岁。生前有语录《笑岩集》行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4:04 , Processed in 0.19312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