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大德开示] 百问不厌----常辉法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如何宽恕别人?

释常辉:他人的过,过如罪花。花有凋谢之时,嗔责则无消遣之日。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心即是左。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什么是无为法?
释常辉:

    无为法者,兹略解为“离世间诸因缘生法”。如《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无相、空相、无漏等是其异名也。凡因缘造作之法,即有为法也。无为是诸法之性,有为即诸法之相。

   永嘉尊宿教言: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再说个明了、显而易见的道理:自然界的虚空是无为;山河大地,世间万物,眼等六根能感知的,是有为法。有情众生的自性是无为,而吾等现今四大五蕴业力之躯即有为。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为何说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常辉:
  只有界外的四果声闻、辟支佛之上的圣人,断见、思二惑,破尘沙、无明之八万四千烦恼,才能证得无为法(故能获漏尽通)。而菩萨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五十二阶位,等觉、妙觉,是经三大阿僧祗劫广行四摄六度无量波罗密门,所证无为法的境界自然有差别相。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学佛者:什么是授记?

释常辉:
   授记,即诸佛世尊为发菩提心,立菩萨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者,预示未来成道证果之情景也。佛说阿含部时,声闻、辟支佛二乘圣人尚不可成佛;而在《法华经.授记品》,如来为说一乘法,开权显实。若二乘圣人,只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亦可得证菩提。

   授记者,即是如来以谶言预示发心菩萨将来成佛尚须多长劫时,所度众生数量、成就何种清净国土等等一系列相关情景。如释尊授记弥勒,于四百劫后,降生娑婆人间,坐于龙华树下,一日一夜,成等正觉,佛号弥勒,一会度96亿众生,二会度94亿众生,三会度92亿众生。从这一授记和《地藏经》中,佛敕地藏,释尊灭后,至弥勒出世之间,由地藏代理佛陀化度“十有一二”未度众生,那么,所有世间鼓吹弥勒已下世,或有他佛正在世间度人者,皆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学佛者:每天上班,如何做到不追逐名利?

释常辉:
   发心菩萨当勤学五明。五明者,工巧技艺明、声音明、医方明、因明、内明。难学能学,尽一切学,勤求一切智,然后才能应机说法,具无碍辩,利乐有情。

  当然,应以戒为基,以定为根,所发般若之慧,乃能广布慈云,以慧法雨,泽润群生。

  以应尽的家庭义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财法布施苦难人的心愿去勤奋工作,辛苦挣钱,“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如此发心,是真佛子,真为入世菩萨发心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罗状元是个什么样的人?

释常辉: 罗状元修行心路历程全纪录、罗洪先醒世诗23首




   罗状元名洪先。字达夫。族谱称彦明公。他生於明代嘉靖年间,(一说嘉靖八年中状元),江西省吉水县人。出家后法号念庵。出生未及两月,父亲就死了。母四十多岁,生了子亡了夫,祸福相连,家庭生活,勉强过得。她始终於苦难中,养育了他。他很聪明,喜欢念书,念过的都能背诵。二十多岁时,考到头名进士。为人公正,人格高尚,办理事务,忠直殷勤。


自古为人欲见机 见机终久得便宜
人非已事休招惹 事若亏心切莫为
得胜胜中饶一首 因乖乖里放些痴
聪明少把聪明使 来日阴晴未可知


  
      仕官以后益加勤读,受了阳明学的影响。尤其『良知说』感化了他的言行。王阳明云:『心即理,良知是本体,遍满宇宙,凡圣俱有,气禀偏正而差,良知无私,唯恐物欲蔽塞』。儒的物欲,佛的无明,同是烦恼、邪见妄执。因愚而有物欲,因物欲而生苦恼。状元认定物欲就是道法的魔军,罪恶的根源。从此以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无欲为本,把富贵当作浮云。


要无烦恼要无愁 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语言休着口 不干已事少当头
人间富贵花间露 纸上功名水上沤
看破世情天理处 人生何用苦营谋


  
       做官多麻烦,不舒服,不自由,闹市场中,不能修道,他终於求道心切,愈讲究愈生兴趣。


新命传宣墨未乾 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 跣足羞登万善坛
闻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 松柏青青耐岁寒


  
       他又看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得了深刻的感悟。渊明是晋末宋初的隐逸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表示了他自己的人生观。辞云:『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感吾生之行休。己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状元想仿于渊明,辞官隐居,栽花种菜,做个逍遥人。


终日忙忙无了期 不如退步隐清居
草衣遮体同绫缎 野菜充 饥胜饱肥
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 那有工夫理是非


  
      他看了世人,太重于名利,名利重而身心忙,愈来愈厉害,遂而失了生命。他又感觉人生的无常,痛苦难堪,不早回头,恐怕无法救度了。


得失万事总由天 机关用尽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事到头来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
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


  
       结果他辞了官,逍遥自在,居家教子,其子已十岁,一日欲试其子的学力,把「对」作试题问:『天对什么?』只因儿子幼稚,尚未顺口答对,看见母亲在傍,指地教示,即见地上一堆鷄屎,答云:『天对鷄屎』,状元发现了儿子愚钝而失望,又问:『父对什么?』,又不会,母亲拍拍胸前,子就答云:『父对乳!』状元喝道:『冤枉你!读书何用?』,状元懊恼了怀疑着为什么辞了官?所谓清闲在那里?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


   他感觉烦恼是有贪爱的结果,因有烦恼才有生死轮迥,烦恼是解脱的魔军,正法的劫贼,真的可怕了!


为人不可不回头 名利英雄有日休
千种情怀千种恨 一分荣辱一分忧
红尘大厦千年计 白骨荒郊一土丘
开口对人闲借问 为谁不了为谁愁


  
      他感觉所有的苦恼都由执相而生,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由遍计所执而生业惑,修道者最好打破四相。这里他就把『外游』为辞,而跑走了。


衣食无亏便好休 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不享千年富 韩信空成十大谋
花落三春莺怨恨 菊开九月雁悲愁
山林幽静多清乐 何必荣封万户侯


  
       他已经离开了虚浮的俗缘,断绝了一切的系累,出了家乡,游行各地,信步行,随路走,追怀过去,瞻望前程,路上又多风景,接受了自然的感召,好像脱下了一切的牵缠。


别却家园出外游 当时冷眼看公侯
文章盖世终归土 武略超群尽白头
不如静坐蒲团上 莫惹凡间半点愁
一日三餐充饱腹 但休休时且休休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他已不干世事,结果投於鼓山出家,在厨房当行者作杂役,如是十三年间,假装愚钝,其实内秘菩萨心,外现凡夫相,相仿於寒山拾得。


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 名重山丘长业冤
淡饭尽堪充一饱 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


  
      他以为修行人,应以慈悲为本,忍辱为先,方便随缘,才能适合於求道。


宽性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
随高随低随时过 或长或短莫怨愆
家富家贫休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过 才得清闲便是仙


  
      他认定人生的苦恼概由无明而生,所以道人应以修心为本,止恶修善,清淡安分,不可强求。贪婪,巴结,欺骗,虚伪,阴谋等,都是因为物欲所致。


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良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得金千两 运去难赊酒一壶
堪叹眼前亲族友 谁人肯济急时无


  
       他对於尘世的纷杂,名利的厉害,人生的归趋等等看得很清楚,正是『觉今是而昨非』,这里修行的乐处说不完了。


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碌碌几时闲
人心曲曲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改 来来往往总循环
将将就就随缘过 苦苦甜甜命一般


  
       修行的闲叫做清闲,没有业惑二障,他自从出家以后,身心安好,清闲而无牵累,杂务以外,坐禅念佛,看经参道,有一时忽然想起家乡的事情,心里有些难过,就把自己心境的经过,作诗回示了夫人。


为官终日细沉吟 紫绶无心懒整襟
阳业案前由我造 阴司地府有谁亲
愿将官职为仙职 除却凡心即佛心
寄语贤妻休再问 从今不必问来音


  
       夫人本是一个贤良的妇女,前已看出他弃世的心思,并无阻碍他,只有忍耐着,而今明白了一切,不单任其自由,而且赞叹他的志愿,鼓励他的道行,还要盼望他后日返来度她,完结善缘。我们可以看出下面这首夫人回答状元的诗,真实的贞烈而悲哀了。


箴书一到折开吟 读罢儿童泪满襟
烈女不堪重改适 贤夫不必再相亲
君今已悟为仙去 奴也随修舍色身
但愿西方同善会 九莲台畔礼观音


  
       这里笔者不觉流了热泪。夫人从此以后在家奉佛,一面专心教子。今据状元以下的回示,可以推定他对於家庭的事,已无何等的瞩望,至於夫人的改嫁与否,当然是不管了,可是夫人益加贞烈,费尽苦心,以子为伴,一师一徒,日课为乐,如是经过了十三年,结果儿子又考取了状元,名闻远布,因为是父子同科,一时亲朋满门,闹热如街市,但是这种现象,在洪先看起来,不过是凡尘的俗事。



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心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


  
       龙生龙子,虎生虎儿,夫人想把光荣的消息报慰丈夫,只因去向不明,无法投报,可是洪先听接了一切,舍不得回乡一次,及至状元府,站在门前,不愿进去,仆人以为和尚化缘,入禀夫人,出告贫僧云:『夫人慈悲,施米一斗』,他不受,求见主人,仆认和尚贪心,复返报告,随出施钱一贯,他又不收,即索纸书,题诗云:


斗米千钱我不收 十三年返故乡游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仆把诗稿入呈夫人,和尚跑走了,夫人明白了,跑出来,不见和尚,懊恼得很,派人前追又寻不到,探知僧由福州来,即令新状元到处探访,每逢僧人,即以罗汉鞋结缘,因为洪先脚底有痣可验,结果在鼓山认得,即迎回家,朝晚款待如王侯,可是正在修行中的洪先,锦衣玉食都已无兴趣了。


为人不必苦张罗 听得僧家说也麽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 象简金鱼水上波
富贵欲求求不得 纵然求得待如何


  
       洪先的理想在清闲,家人的企图在荣华,目的相反,虽是山珍海味,他的心神还是空虚,孝养也难挽留,反而招来了讨厌。


贪名逐利满世间 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


  
       儿子向他说:『生活事不算什么,所有需要,愿皆遵命。』 他说:『余住鼓山多年,打坏常住碗碟七块,常念在心,要你偿还。』 即命配江西磁船满载,赔补鼓山。


戈盾随身已有年 闲非闲是万千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 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修行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


  
      洪先求道心切,怕贪物质,堕落红尘,他为解脱生死,求道有年,今因被悃在家,身与心违,闷闷不乐,念起今世不修何世修?今生不度何时度?焦急了。


看破红尘待若何 犹如新燕补旧窝
辛苦到头还辛苦 奔波一世枉奔波
积金万两空白首 争名 夺利尽虚浮
算起万般浑是梦 无如急早念弥陀


  
       被请回来未及半年,只因世道无味,又逃走了。即投於福建漳州龙裤国师,朝禅暮净,亲近了多年。


尘世纷纷一笔勾 林泉深处任邀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着闲眠真可乐 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 为甚来由不转头


  
      龙裤国师法号樵云,明代高僧,洪先受了他的指点而证得道果。又洪先圆寂后,受赠『光禄少卿』追谥『文庄』。他因叹息世人迷妄。而发出醒世的警语,裨益社会的功德无量矣。


独对青山一举觞 醒来歌舞醉来狂
黄金不是千年业 红日能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空自好 眼前傀儡为谁忙
得些生意随时过 光景无多易散场


 

                                               (原稿版本出处:罗陈湘记书局《金刚经口诀》附录)


                                                               洪先身世小传

   据说洪先前世为僧,今世父母年寿合算一百时,尚无儿子,某日到寺,斋僧拜佛求嗣,适一病僧苦无药服,乃赠财物,厚加哀怜,因是僧感其恩,死后投生投其家,当产时,其父见一僧跑入产房,将出声喝住,已开呱呱之声,即派人至寺探问,据报该僧逝世将一年,因感灵异,命名洪先,传有诗文集,世人最喜欢唱念他的醒世诗歌。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如何选择明师?

释常辉:
    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是故严持毗尼者,是我等之师也。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具此功德者,我等礼敬为师也。师者,可以是出家福田僧作师,也可以是白衣发心菩萨作师,只要是教我发起无上菩提大心,修于四摄六度者,皆我之师也。

   常不轻菩萨敬一切世间善恶、智愚人等为未来“天人师”,孔老先圣“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即是菩萨、圣贤求师之准则,我等当学。

   然世间也有诈现异相,显异惑众,卜人吉凶,祭祀魍魉,蛊惑人心者,妄称我者可以教授奇门异术,(男女)双修之术,神通妙异之术(净业行人当修断惑证真之无漏神通,它术徒增惑业),堪为汝等之师,我等避而远之。

   异端邪说,妄言世间末日,灾难重重,人心败坏,无以救拔。极力鼓吹XX人是诸佛住世,菩萨再来,已在人间度人,使其徒众“依人不依法”,鼓吹其“六耳不传”之密诀随其人之欲乐,用大功用,教人仇视社会,破人婚姻家庭,使净业行者不安修行正法,如是“六群比丘”,“狮子蛀虫”,如是牛鬼蛇神,我等当操起金刚王宝剑,奋力除灭,一棒将他打杀喂狗。……
待续(5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如何看待燃指、燃臂等行为?

释常辉:
       此法出自《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及诸经论,佛教历史传记。菩萨燃身供佛,俾趣大觉;亦有声闻欲证四果,焚身泯智,证有余涅盘;历代也有上报四恩三有燃指燃身者,如近代虚云公,八指头陀等。

       燃顶之说,盛行于元朝。当时蒙古人把汉人贬为第四类的下等人,如是汉僧也是第四类下等僧。蒙古僧要求汉僧须燃顶供佛,以示虔诚,实则让汉僧与上三等僧有明显区别。不料汉僧依佛经燃顶供佛,一直沿袭至今。

       民国年间,信众纷纷朝山浙江普陀,有厌离娑婆生死,欣求琉璃净土之乐,于是在梵音洞、紫竹林等处舍身跳崖,堕入大海。印光大师在紫竹林立碑警诫,大加呵责,修证不到无生无不生的地步,即有自杀恶业,报堕三途,勿以臭皮囊之身,污秽了琉璃净土。

      中国佛教协会早在廿年前向全国各地佛教界作出郑重声明,燃顶之说,虽出自佛经,然在教内一直未倡行,如魏晋唐宋高僧中,无有燃顶者,而是元朝蔑视汉僧的做法,且燃顶燃身对大脑、皮肤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现于各地戒场,明令禁止公开燃顶燃身者。

       以上种种情形说明,圣人是为破除身执我见,在最后关键时刻舍身。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我等见闻燃顶燃身者,发随喜心,合掌赞叹。而我个人还是把苦行精力用在救人苦难上。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权、实二教是什么意思?

释常辉:
   权,权巧、方便之义;实,真实,实际之义。如四谛、十二因缘法,为权教;大乘行无缘慈、运同体悲,修于四摄六度诸法,为实教。
     《弥陀经》法于五时八教中,是为“方等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普摄大小乘,遍于禅教密。净土一法,乃上至等觉,下至恶逆凡夫欲上成佛道,下利有情,成始成终之妙道。是为实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者:什么是现量、比量、圣教量?

释常辉:现量、比量、圣教量,唯识因明学所说“三量”。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眼等五根与五尘之境相遇,不经意识分别,即能直觉明了;
     比量是以分别之心,比较、比喻、测算、量度而知,如隔岸见烟,比知有火,隔墙闻声,即知有人;
     圣教量又名圣言量,凡古圣先贤,大觉悟者的言教,我等当信当学当依教奉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13:38 , Processed in 0.22330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