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442.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悟道因缘
  广信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投子绍奇之五世法孙,云棲祩宏禅师之神足,俗姓朱,本郡上饶人。养庵禅师少时偶然到亲戚家作客,碰到一位修道人在席间谈论四生之义。养庵禅师一听,当即洞明物我平等之大意。不久,养庵禅师便北上洛阳太平落发出家,旋即南归焦山受具足戒。此后,养庵禅师便一心专注于宗门大事,用功勤苦。
  参学既久,一日夜间,养庵禅师偶于江边行走,忽然听见江上梢公推船发出用力的声音,终于豁然有省,遂当即作偈云:
  “夜静江空阔,推船□□声。
   不知何所住,担心半边轻。”
  不久,养庵禅师便前往礼谒华山和尚,请求印证。
  一日,华山和尚举“一段生涯六不收”之话头,诘问养庵禅师。
  [“六不收”公案,见云门语录。意谓清净法身,无形无相,为万物之本,非六根六尘六大之所能收摄。此话头既出,宗门中多有人提唱。如,圆悟克勤禅师曾上堂举——有僧问云门祖师:“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祖师道:“六不收”。圆悟禅师举完后,但提倡道:“只道得一半。若问道林,只对他道,一不立。”并作颂云:
  “一不立,六不收,突然那更有踪由。
   无限青山留不住,落华流水太悠悠。”]
  养庵禅师一听,疑情大起,于是奋志参究,猛提七昼夜,终于身心脱落。
  养庵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回故里。出世后,初住灵山,后移住鹅湖。
  为接引学人,养庵禅师曾经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大圆相,在旁边题字云:“内写莫教涂黑,外写勿使伤白。有人向圈里圈外下得注脚者,许汝学道无疑。不然,总是懡欏(羞惭)。”
  此外,养庵禅师还于方丈室的门口挂了一个“无门锁”,以勘验诸方学者,旁边有偈云:
  “上古留传锁,凭君智钥开。
   若无开锁法,相见不须来。”
  住持鹅湖期间,养庵禅师十多年不设首座一职。许多人都不理解。后博山元来禅师来参,机语相契,养庵禅师遂请他居首座之职,并以偈相赠云:
  “鹅湖十载虚元位,一旦缘何立少年。
   两道眉毛八个繓(zuo,结),须知佛祖不容前。”
  养庵禅师圆寂于万历丁卯年(疑有误)二月。临终有辞世偈云:
  “八十余年幻梦中,铁牛耕破太虚空。
   临行一句相分付,半夜金乌带日红。”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443.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俗姓蒋,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始,以耕、樵为生。二十六岁时,圆悟禅师偶然拾得一本《六祖坛经》,释锄读之,始知有宗门向上之事,遂决志参究。从此以后,圆悟禅师白天耕种采薪,晚上编织草鞋,闲暇则取《坛经》,玩昧不已。一日,圆悟禅师担柴到集市上叫卖,忽然看见一个柴垛,高高地突露在眼前,当下恍然有省。
  二十九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出家之志已决,安置好妻孥之后,遂前往荆溪显亲寺,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正传禅师见圆悟禅师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够尽快彻悟,便给他起名“圆悟”。圆悟禅师三十岁时,正传禅师由显亲移住龙池,圆悟禅师亦随而前往,第二年终于得以落发。在正传禅师座下,圆悟禅师任劳任怨,勤服大众,经常于百里之外,为寺院背粮。在干各种各样杂活苦役的同时,圆悟禅师一有空儿就入室请益。
  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要求极严,经常施以恶毒钳锤。每有所问,圆悟禅师若不能相契,正传禅师便厉声诟骂,丝毫不留情面。天长日久,圆悟禅师渐渐地郁闷成病,曾卧床二十多天。圆悟禅师在正传禅师座下服勤四载之后,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获许受戒。第二年,圆悟禅师开始闭千日关,发誓克期取证。其间,圆悟禅师虽有所省发,正传禅师却终不肯予以印可。
  三十八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偶然登上铜棺山顶,见树木葱茏,境界开阔,忽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当时正传禅师移住京师普照寺。圆悟禅师遂前往省觐,请求印证。
  正传禅师一见圆悟禅师,便问:“老僧离汝三载,还有新会处么?”
  圆悟禅师道:“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正传禅师又问:“汝又作么生?”
  圆悟禅师道:“特来省觐和尚。”
  正传禅师道:“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圆悟禅师于是留在普照寺,执侍正传禅师,两年后,便辞师游方。圆悟禅师先后到过金山、双径、天台等地,并拜访过道学家周海门居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正传禅师从燕京重新回到龙池。圆悟禅师复前往探望。
  正传禅师问道:“汝到诸方,曾见甚么人?”
  圆悟禅师一听,便以脚打他,以手拍膝。
  正传禅师道:“许汝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圆悟禅师道:“和尚疑则别参。”
  一日,正传禅师上常说法,举拂子问大众:“诸方还有这个么?”
  圆悟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
  正传禅师道:“好一喝。”
  圆悟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正传禅师便转过身,看着圆悟禅师,说道:“更喝一喝看。”
  圆悟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正传禅师于是下座,归丈室。
  圆悟禅师遂跟在后面,来到丈室,向正传禅师作礼道:“适来某甲触忤和尚。”
  不久,正传禅师便命圆悟禅师住西堂寮。按丛林规矩,只有退居或客居的住持和尚和有资格住进西堂寮。从这里可以看出,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的器重。
  正传禅师临终前,曾将法衣和拂子交付给圆悟禅师,并嘱累他好好扶持佛法。圆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之,并画圆相五位,呈正传禅师,说道:“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五位圆相,都来(统统,全都)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正传禅师一听,便点头微笑。
  正传禅师圆寂后,圆悟禅师一度于龙池继其法席。后迁浙江嘉兴金粟山广慧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明州育王广利寺、天童景德寺等道场。一时宗风浩荡,道声日隆,僧俗问法者昼不断。其座下徒众有三千余人,为一方宗主者十二余人。
  圆悟禅师圆寂于崇祯十五年(1642),春秋七十七岁。
  圆悟禅师曾有诗偈云:
  “野衲横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须弥峰。
   举头天外豁惺眼,俯视十方世界风。”
  “万聚丛中我独尊,独尊那怕聚纷纭。
   头头色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
   唯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着只粗拳。”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444.天隐圆修禅师悟道因缘
  常州磬山天隐圆修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闵,荆溪人。圆修禅师幼丧父,日以卖菜为生,奉养老母,闲时恒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成人后,圆修禅师曾经到附近一所寺院,听一位法师讲《楞严经》。经中讲,“一切众生皆由不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圆修禅师听了,惕然有省,始知有生死大事,于是前往龙池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二十四岁得度。受戒后,圆修禅师谨遵正传禅师之教悔,精勤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不久,即有所入。
  一日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圆修禅师陪侍正传禅师出窑搬砖。
  闲话之间,同修们纷纷谈及四大名山菩萨出现神通广大之事。
  正传禅师说道:“者(这)里也不少。”
  圆修禅师很惊诧,便进一步问:“如何是者(这)里神通?”
  正传禅师道:“快度砖来!”
  圆修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后来有一天,圆修禅师独处寮房中,读诵《楞严经》。
  当他读到“佛咄阿难,此非汝心”这一处时,蓦然打失本参话头,得明心性。
  正传禅师北上京师住普照寺期间,圆修禅师继续留在龙池,闭关阅读古人公案。
  一天,圆修禅师读到“云门扇子”之公案,忽然性起大的疑情,百思不得其解。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有僧问越州乾峰和尚:“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乾峰和尚以拄杖画云:“在这里。”其僧后来前往云门,请益文偃禅师。文偃禅师拈起扇子,说道:“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于是,圆修禅师便奋志参究。两年后的某一天,圆修禅师正在座上用功,忽然听见窗外一声驴鸣,终于豁然大悟,遂当即作偈云:
  “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
  于是,圆修禅师便出关,与同参密云圆悟禅师,前往京师普照寺,省觐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道:“别来三载,各呈似看。”
  圆修禅师道:“人说北地寒,我说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
  正传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
  第二天,圆修禅师又入室参礼正传禅师。
  圆修禅师问:“历历孤明时如何?”
  正传禅师道:“待汝到这田地,与你道。”
  圆修禅师便大喝一声。
  正传禅师道:“汝还起缘心么?”
  圆修禅师一听,拂袖便出。
  一日,正传禅师因有事穿褊衣,举起椅子作女人拜,然后告诉圆修禅师道:“汝上座,待我拜汝为师。”
  圆修禅师一见,便哈哈大笑,遂呈偈云:
  “木人提唱笑呵呵,更著衣衫谁识他。
   昨日瑊(jian,窥视)来是男子,今朝还作老婆婆。”
  正传禅师览偈已,笑道:“此偈甚惬老僧意。”
  于是令圆修禅师留在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不久,又给予他印可。
  圆修禅师出世后,初住磬山,次迁法济,后住报恩。曾上堂云:“禅非解会,道绝功勋。妙体湛然,真机独露。不可以心思,不可以意想。不可以言宣,不可以默照。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一念回光,便同本有。恁么则释迦老子睹明星时,见个甚么来?者(这)里透得,顿越三祇,坐断报化佛头,随时著衣吃饭,还有向上一路在。”说到这里,圆修禅师蓦地竖起拄杖云:“释迦老子,在诸人眼睫毛上,放光动地,只是不得动着,动着则三十拄杖。何故?不见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又有示众法语云:“今时禅门大变,总是个弄虚头汉,教坏人家男女,不肯指点人做实地功夫,刚刚学些魔嘴说话,不顾本分中黑漆漆地。老僧这里不比诸方容人打口令,谓之参禅。若要在此住,须将从前学来的,尽情吐却,净净地本分参究一回,讨个分晓始得。若不如斯,唐丧光阴,有何利益?”
  圆修禅师风仪磊落,赋性恬退,亲炙龙池正传禅师十八载,尽得其旨。住持磬谷期间,曾大雪五十余日,炊烟几绝。圆修禅师处于饥饿兽之中,安之晏如。独念法门衰晚,师道陵夷,乃力恢临济宗旨,大阐别传旨趣,痛呵穿凿,严辩正邪。四方向道之士,承风踵接,竞喧宇内。
  后圆寂于崇祯乙亥年(16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45.雪峤圆信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语风雪峤圆信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宁波人。圆信禅师九岁时听人诵《阿弥陀经》——经中讲,极乐国土,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唱五根五力八正道等妙法——遂生出世之心,后于二十九岁出家。出家后,圆信禅师曾得过一场热病,濒于死亡,因梦中得护法之指点,饮冷水而愈。病愈之后,圆信禅师真切地体验到生死事大,可是苦于修行不知入处,于是开始行脚访师。
  圆信禅师曾经一度因为不知如何用功,非常苦闷,终日百无聊赖,如痴如呆,以至自我虐待,衣食多废。有一阵隆冬,圆信禅师上身赤露,只穿一条裤子,后遇见一位穷苦无裤者,圆信禅师便将自己的破裤子脱给了人家,这样自己赤身裸体,在寒风中待了七天七夜。后因寒气攻腹,圆信禅师痛不可忍。这种苦行生活,持续了两年。
  后来,圆信禅师来到秦望山,投妙祯山主座下参学。
  一日,妙祯山主为大众举了这样一则公案——
  昔有他心通僧住山。一日,他预知有一少林僧前来勘验他,于是便提前来到溪边等候。不久少林僧果然来了。他心通僧便问:“何来?”少林僧道:“天竺。”他心通僧于是背着少林僧过溪涧。至溪涧中间,他心通僧忽然问:“我闻有三天竺,汝那(哪)一竺来?速道!速道!”少林僧默然无语。他心通僧于是又重新将少林僧背回原岸,扔在溪边,说道:“饶汝家里死。”其后,少林僧果如其言,死在家里。
  举完此公案,妙祯山主便令座中徒众,各下一转语,为少林僧出气。
  大众各下转语完毕,妙祯山主突然看着圆信禅师,呵斥道:“宗门中语,何得乱话!”
  圆信禅师一听,深感惶惑,并惭愧不已,自誓要究明此公案。
  当天晚上,圆信禅师便奋志用功,目不交睫。至五更的时候,寺院里的报更钟声响起,圆信禅师捏着拄杖,跃上寺前一块大石头上,高声提唱道:“那(哪)一竺来?”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提举“那(哪)一竺来”这一话头,圆信禅师心中的疑情越来越浓厚,以至通身成了一个大疑团。
  天亮了,圆信禅师指着太阳,自誓道:“午时决要明白!”
  为了提起猛利之正念,圆信禅师时而跃上石头,时而跳下石头。借助话头,圆信禅师将从前所有妄想一扫而空,唯有所参话头绵密不断。
  就在圆信禅师再次猛地跃上石头之际,奇迹发生了:他忽然感觉到前后际断,如空中迸出日光,又若山崩海裂,内中所有之物,一一洞见,无身相可得。
  圆信禅师高兴得大声喝道:“张三杀人,李四偿命!”
  第二天,圆信禅师便回到天台山,请人印证。当他抬头看见“古云门”三字匾额时,终于豁然大悟。他当即发愿要弘扬云门宗,后于途中说偈云:
  “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
   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
  不久,圆信禅师又前往西天目礼佛。后听说莲池祩宏禅师于云捿接众,乃私自念言:“莲池宏大师,决为我印证!”于是便径直前往云捿,参礼祩宏禅师。
  到达云捿的时候,天色已晚。第二天早晨,寺院里发生了一件事情——法堂上的香炉莫明其妙地爆碎了。大众都喧嚷不已。堂头和尚(方丈)责令打破香炉的僧人主动出来忏悔,并下令封锅,不许煮粥饭,以示警策。
  圆信禅师忽然想起自己曾在西天目,就香炉峰题过一首诗偈,其中有“香炉一个折只脚”之句,当下便猜想到,这是堂头和尚在勘验、印证他。
  于是,圆信禅师便走进禅堂,跪拜礼忏,说道:“香炉是某甲打碎,特为忏悔。”
  大众于是将此事报告方丈祩宏禅师。
  祩宏禅师道:“不是他。你去说与他,他是客,不是你打碎。”
  大众便回禅堂,将祩宏禅师的话转告了圆信禅师。
  圆信禅师道:“打碎香炉,不分宾主。”
  祩宏禅师得知圆信禅师的应答,便派侍者前来问道:“打得几块生?”
  圆信禅师道:“赃物现在。”
  当时,旁边有一僧人,告诉圆信禅师道:“何不去方丈前礼拜,求许开锅?”
  圆信禅师于是前往丈室,跪拜叩首数百,然后退出。
  这时,侍者传承方丈话语云:“去开锅也。”
  过了一会儿,又有僧人回来告诉圆信禅师道:“尚未开,汝再往礼拜。”
  圆信禅师于是又前往丈室,跪叩数百,头破血流。
  这时,侍者传语道:“开也。”
  圆信禅师遂礼谢而出。
  祩宏禅师于是吩咐维那师道:“新到是菩萨行人,好生留住。”
  可是,早斋完毕,圆信禅师来到堂中,向大众大展九拜,说道:“某甲不学好,累及大众。”
  说完,便冒雨离开了云捿。
  后来,圆信禅师又重上云捿,再次参礼祩宏禅师。
  圆信禅师问:“如何得成佛作祖去?”
  祩宏禅师道:“问道于盲。”
  圆信禅师道:“道岂盲耶?”
  祩宏禅师道:“我盲。”
  圆信禅师于是打一圆相,说道:“总在这里。”
  祩宏禅师便指着圆相道:“盲。”
  圆信禅师道:“见妇不须重下泪,还他原是个中人。”
  祩宏禅师道:“不是个中人。”
  圆信禅师道:“却好。”
  祩宏禅师道:“好!好!”
  圆信禅师于是礼拜而出。
  第二天,圆信禅师便呈偈,祩宏禅师览偈后,遂逐句为之著语,偈云:
  “不解西方不学禅[祩宏著云低声低声],
   偶来尘世只随缘[宏著云解也学也]。
   三间茅屋傍溪住[宏著云溪深路滑],
   两扇竹窗关月眠[宏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
   醉尽衲衣那有结[宏著云怎拟寸丝不挂],
   养长须发欲成颠[宏著云成颠亦不恶]。
   自从会得吾师意[宏著语云胡饼里讨汁],
   白雪飘飘六月天[宏著云夏行冬令有寒暑不正]。”
  祩宏禅师于是嘱咐圆信禅师行头陀行,住双髻山,续佛慧命。
  圆信禅师后来又前往龙池,参礼正传禅师,机语相契,获得心印,并于径山开法接众。
  圆信禅师为人“率真不羁,诋呵诸方,无当意者,寡耦少徒,一筇孤往”。清顺治丁亥年(1647)示寂。临终前,圆信禅师呼茶饮毕,悠然地唱着自作小曲:
  “小儿曹,生死路上好逍遥。皎月清霜晓,一杯茶,坐脱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46.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净名抱朴大莲禅师,龙池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骆,杭州临安人。大莲禅师十五岁投妙严寺落发,二十二岁前往云捿受具足戒,后一度游历讲肆,栖心于义学经教。一日,大莲禅师自我反省道,出家数年以来,于教相理趣,虽有所理会,但是于生死岸头,这些全都用不上。于是更衣,前往径山,参加结夏坐禅。
  在结夏期间,大莲禅师用功非常精勤,目不交睫。刚坐满三个禅七,有一天,大莲禅师忽然觉得身心内外,廓然洞彻,遂作偈云:
  “自幼失亲娘,遍觅于他乡。
   蓦然一相见,更不再思量。”
  解夏之后,大莲禅师便立即前往荆溪,参礼龙池正传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龙池,正传禅师便问:“汝是何方人?”
  大莲禅师道:“古杭云捿弟子。”
  正传禅师又问:“云捿说何法?”
  大莲禅师道:“云捿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这里也不说法。”
  大莲禅师道:“某甲自远瞻风而来,云何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牙齿疏缺。”
  大莲禅师道:“道不在牙齿上。”
  正传禅师道:“不是这个时节了。”
  大莲禅师道:“道无古今。”
  正传禅师道:“上座明白了。”
  大莲禅师道:“不知还许明白否?”
  正传禅师道:“已道过了。”
  到了晚上,大莲禅师又入室请益。
  礼拜完毕,大莲禅师道:“亲切处更乞一言。”
  正传禅师没有答话,据座而坐。
  大莲禅师于是唤侍者:“点茶来!”
  正传禅师道:“上座不妨灵利!”
  大莲禅师道:“某甲耳聋。”
  正传禅师一听,便休去。
  过了几天,大莲禅师前往丈室,向正传禅师礼拜辞行。
  正传禅师道:“老僧犹有语言未尽在。”
  大莲禅师道:“和尚言虽未尽,其意某甲已知。”
  正传禅师道:“且道老僧意作么生?”
  大莲禅师便大喝一声。
  正传禅师道:“再喝一喝看。”
  大莲禅师遂转身走出丈室。
  正传禅师于是将衣法和拂子交付给大莲禅师。
  大莲禅师后出世于湖洲净名寺。曾有示众法语云:“冷地里闻人说著修行二字,不觉失笑。何以故?心本无念,将个什么来修?亦复无形,又修个什么?且本是绝待,才涉修行,便成两橛。若有个灵利汉,一识破便放下,何等妥贴,何等自在。虽然,也须透过一番始得。不是说了便休。珍重!”
  大莲禅师圆寂于崇祯二年(1629)八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447.幻休常润禅师悟道因缘
  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之法嗣,俗姓黄(亦作王),别字大千,南昌进贤人。常
润禅师幼时父母双亡,随叔父出游,后入伏牛山,礼坦然平禅师落发,并在其座下修学了三年。在用功过程中,常润禅师深知,用压制念头的方法来摄心,犹如水上按葫芦,随按随起,起灭相乘,无有了期。关于如何正确用功,他心中犹疑未决,感到很茫然。于是他辞别坦然平禅师,前往径山,参礼万松林禅师。
  初礼径山,常润禅师首先便向万松林禅师通报了自己的疑处。万松林禅师反问道:“疑是何人?措者何物?”常润禅师不明其旨,只好退出,又前往九华。
  一天晚上,常润禅师坐禅的时候,忽然觉得身同虚空。因不明其理,心中更加疑惑。
  后入都,听松、秀二法师讲《楞严经》,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一句时,忽然有省,顿觉眼前境象,廓然如镜中象,不落空有。常润禅师由是领悟到,前境虚空,只尘劳一息耳。
  于是,常润禅师便离开九华,往参大方莲禅师。
  常润禅师问:“现镜中像时如何?”
  莲禅师道:“直须打破。”
  常润禅师又问:“打破后如何?”
  莲禅师道:“亦未离心镜。”
  常润禅师虽经莲禅师开示,然而心中疑团犹在。不得已,他只好又前往少林,礼谒宗镜小山宗书禅师。
  刚到小山,常润禅师便把自己参礼大方莲禅师的经过告诉了宗书禅师,并向宗书禅师提出相同的问题:“现镜中像时如何?”
  宗书禅师回答道:“何必打破!”
  常润禅师道:“其奈镜像何!”
  宗书禅师道:“镜像安在?”
  常润禅师一听,恍然有省。
  过了几天,宗书禅师问常润禅师:“畴昔之疑决否?”
  常润禅师便举起手掌。
  宗书禅师道:“将毋以罔象问景耶?”
  常润禅师道:“此外更无何有。”
  [“罔象问景”,出自《庄子》一书。]
  宗书禅师道:“试披衣捡之。”
  于是,常润禅师便谨遵师教,奋志参究了两年。
  一日,宗书禅师举洞山禅师悟道偈中的“我今不是渠”一语,诘问常润禅师:“既不是渠,毕竟是何人?”
  [“洞山悟道偈”见本书“洞山良价禅师悟道因缘”章。]
  常润禅师闻言,当下豁然有省,遂作偈答曰:
  “若要识此人,有个真消息。
   无相满虚空,有形没踪迹。
   曾为佛祖师,尝作乾坤则。  
   龟毛拂子清风生,兔角杖头明月出。”
  宗书禅师闻偈,便道:“子无(不要)勦(cha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更须自入悟门。”
  常润禅师道:“尚不借缘,从何门入?”
  宗书禅师道:“既不借缘,何为至此?”
  常润禅师道:“因不借缘,所以至此。”
  宗书禅师道:“就不借缘一语,于意云何?”
  常润禅师道:“彩凤翻飞身自在,铁牛奔吼意常闲。”
  宗书禅师一听,便大加赞赏:“善哉!”
  常润禅师得到印可后第二天,便前往丈室,向宗书禅师辞行。
  宗书禅师以偈咐嘱云:“定作人天主,当思少室秋。”
  常润禅师道:“常润是甚么人,安敢当此!”
  宗书禅师道:“吾道不振久矣,岂宜袖手耶?”
  常润禅师于是连连称是。
  宗书禅师圆寂后,大众商议请常润禅师继其法席。常润禅师先是执意谦让,一再推辞。大众不得已,便拿出宗书禅师生前所写付法偈示之。常润禅师一见,潸然泪下,便不再推辞,住持少室,殚精竭力,重振宗风。其座下入室弟子有二百七十人。
  常润禅师圆寂于大明万历乙酉年(158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448.蕴空常忠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今江西永修)廪山蕴空常忠禅师,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之法嗣。常忠禅师出家前,曾一度专讲姚江王阳明致良知之学。一日,常忠禅师客游镇江鹤林,偶然遇见一位中州僧人,号曰古溪,相谈甚欢,遂从之出家。后奉师命,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嘉庆四十三年(1564),常忠禅师前往中州少室山,礼谒宗书禅师。
  初至少室,宗书禅师便问:“来为何事?”
  常忠禅师道:“为生死求出离法。”
  宗书禅师道:“生死在何处,要你出离?”
  常忠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
  宗书禅师道:“且去,务下著。”
  于是,常忠禅师便留在宗书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常忠禅师问宗书禅师:“如何得见性成佛?”
  宗书禅师道:“你吃饭也未?”
  常忠禅师道:“已吃了。”
  宗书禅师道:“舌在你口里,还见么?”
  常忠禅师仍然不能自肯,又问:“毕竟如何得成佛?”
  宗书禅师道:“佛是干屎橛,汝咬得破么?”
  常忠禅师不明其旨,准备进一步拟问。
  宗书禅师连忙摇手说道:“不是!不是!”
  常忠禅师心里非常迷惑,不得已,只好辞别宗书禅师,遍访诸方名宿。
  参学既久,一日,常忠禅师对宗书禅师的开示,恍然有省。于是他又重新返回少室山。
  刚进山门,恰逢宗书禅师向外走,准备前往地方。常忠禅师连忙迎上前,问道:“达摩面壁在甚么处?”
  宗书禅师指着前方,说道:“阿那青黯黯处。”
  常忠禅师道:“东指西话作么?”
  宗书禅师道:“南方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常忠禅师道:“切忌魔魅人家男女。”
  宗书禅师一听,拈起拄杖便打。
  常忠禅师便礼拜。
  宗书禅师于是偕同常忠禅师重新返回寺院。
  宗书禅师晚年辞去少林寺住持之职,移住北京宗镜。常忠禅师亦随而前往,服勤三载,深得宗门玄旨。
  宗书禅师每次勘验他,常忠禅师皆临机不让,应对无滞。后来,常忠禅师辞归建昌,隐于从姑山。临行前,宗书禅师以偈相赠云:
  “宗镜门下万株松,长年占断白云封。
   人间未许闲相识,一枝迸出笑春风。”
  在从姑山,常忠禅师终日危坐,寡言少语。偶或有人前来问法,常忠禅师便摇手,说道:“汝不会去。”或有人请益道:“师且为我说看。”常忠禅师便道:“这岂不是不会?”人们不明其旨,都嘲笑他。
  常忠禅师曾经来到覆船山,瞻礼绍隆禅师的故居,于箫曲峰静室的墙壁上,题诗云:
  “覆却船兮赚雪峰,渠无生死太空空。
   玉箫声断千山冷,谁听猿啼夜月中。”
  常忠禅师晚年结茅于旴江城附近的廪山,不与人来往,进间长达二十余年。附近的士绅故人,每次前往探望,常忠禅师唯黑然静坐而已。
  常忠禅师生平言行缜密,如美玉在璞,非有真为法人,拒而不见。每次听见有人谈论“某于何处有所省悟,何处有证入”,常忠禅师便勃然大怒,呵斥道:“汝何所见,敢以此证据人耶?打破大明国,寻不出几个人能真参实究在。你敢作大妄语,以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耶?”其耿介若此。
  常忠禅师座下弟子最著名者当推无明慧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449.无明慧经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县)黄龙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建昌廪山蕴空常忠禅师之法嗣,俗姓裴,抚州人。慧经禅师出生时难产,他的祖父为之诵《金刚经》,遂得分娩,因而起名“经”。慧经禅师生得形仪苍古,天性淡然,无有所好。九岁入乡校,读孔孟章句。一日,慧经禅师问乡校老师“浩然正气是个甚么?”乡校老师感到非常诧异。慧经禅师从十七岁开始弃学,对世间功名之事,了无意趣,向道之心却日渐浓厚。二十一岁那一年,慧经禅师偶然来到一居士家,见案头上有一本《金刚经》,遂展卷阅读,忻然如获旧物。从此以后,他开始断荤腥,决志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遂从其愿。
  当时,蕴空常忠禅师正在本邑廪山开法接众。慧经禅师于是投其座下,请求剃度。常忠禅师一见他,便道:“着急作么?待汝瞥地(指开悟见性),我为汝师。”于是慧经禅师便留在常忠禅师身边,服勤三载。
  在常忠禅师座下参学过程中,慧经禅师对《金刚经》中的四句谒,常存疑问。一日,慧经禅师偶然见到傅大士的一首偈颂,中有“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二句,当下不觉释然。当时慧经禅师才二十四岁。
  后来,慧经禅师又读《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信有教外别传之旨,但是他对禅宗五家之差别颇多疑惑。他一度独自参究,迷闷了八个月,终于有所悟入。于是他急切地想游方参学。
  不久,慧经禅师便辞别廪山常忠禅师,来到峨嵋山,卓庵隐居。他自誓道:“不发明大事,决不下山。”在峨嵋山,慧经禅师勤苦参学了三年,人们竟不知道他的踪迹。他曾经登上峨嵋山的绝顶,顾盼足下峰峦如聚,遂作偈云:
  “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虚空。
   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
  在住山期间,慧经禅师一日阅读《传灯录》,看到下面这样一则公案——
  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慧经禅师不明其意,疑情顿发,于是日夜提撕,以至于废寝忘食。一天,慧经禅师在庵前搬一块石头,那石头的一端埋在土里,坚不可移。慧经禅师使尽平生力气来推它。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遂作偈云:
  “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慧经禅师于是径直回到廪山,将自己所写的悟道偈,呈给常忠禅师。常忠禅师览其偈,遂给予印可,并为他落发授戒。当时,慧经禅师二十七岁。
  从此以后,慧经禅师便执侍于常忠禅师身边,朝夕温研,殷勤请益,躬耕劳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
  慧经禅师五十一岁才开始出世接众,初住宝方,后一度游方,又复归宝方。一时门庭兴盛。座下弟子最著名者当推无异元来。
  慧经禅师气柔而志刚,心和行峻,不修边幅而容仪端肃,严霜煦日,不怒而威,接人单提宗门向上之事,远近参请如银山铁壁,未尝轻易印可一人,以真参实究为要。年逾七十,犹混迹劳侣,耕凿不息。其平生佛事,不离钁头边,故人称“寿昌古佛”。
  当时益王仰慕慧经禅师之名,欲前来斋香修敬。慧经禅师漠然不答。知事僧担心这样怠慢益王,会牵连丛林安全,于是请求慧经禅师顺乎时宜。慧经禅师呵斥道:“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候。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益王听说之后,对慧经禅师益发恭敬,感叹道:“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曾有檀信出钱,请求寺院僧众为他个人做佛事。慧经禅师知道后,呵斥那位居士道:“汝邀一时之刹,开晚近流弊之端(指出家人赶经忏获得钱财),使禅坊流为应院,岂非巨罪之魁也!”慧经禅师严守丛林古制如此。
  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腊月初七,慧经禅师从田间干活回来,告诉大众云:“老僧自此不复作矣。”大众听了都非常惊愕。除夕之夜,慧经禅师上堂,嘱咐大众云:“今年只有兹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着,切须痛下死功夫。”第二年正月十三,慧经禅师示微疾圆寂。春秋七十一岁。临终时,有辞众偈及举火偈。
  辞众偈云:
  “人生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
   可笑无生法忍,将何业识消亡。
   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聊安此道场。”
  举火偈云: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
   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慧经禅师曾有念佛法要,把禅净二法结合在一起,讲得非常到位。现录之如次: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净念相继佛先成。佛身充满于法界,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狐疑净尽即菩提。念念不生无系累,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万法归一生灵焰。灵焰光中发异苗,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净念诸佛依中住。念佛心胜万缘空,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正心一似玻璃镜。十方明净物难逃,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切心念佛狂心歇。歇却狂心佛现前,光辉一似澄潭月。波澜浩荡不相干,凡圣示现离生灭。
  念佛心,听时节,时节到时心自悦。似遭网,打破大散关,如失珠,抒教黄河竭。见有是利不思议,非为饶舌为君说。
  念佛心,须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须自看,瞥然亲见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信心不与法为俦。参禅讲解全不顾,直下心明始便休。露地牛耕翻大地,漫天网收摄貔貅。生擒活捉威天下,越祖超宗异路头。普劝念佛参禅者,莫把家亲当怨仇。”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450.五峰如学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沩山五峰如学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任,关中临潼人。如学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密云圆悟禅师座下请益。
  一天晚上,茶饮次,圆悟禅师蓦地伸出脚,问如学禅师:“你作么生?”
  如学禅师便伸出自己的脚,踢了一下圆悟禅师的脚。
  圆悟禅师笑道:“未在!未在!”
  如学禅师道:“和尚道看。”
  圆悟禅师便顺势倒卧在床座上。
  如学禅师道:“也只是困。”
  圆悟禅师道:“你又与么去也!”
  如学禅师于是便起身礼拜。
  一日,如学禅师入室,向圆悟禅师辞行。
  圆悟禅师握着拂子,说道:“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则分付汝。”
  如学禅师一听,便连跳两下,说道:“不要!不要!”
  圆悟禅师道:“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
  如学禅师于是转身,说道:“某甲去也。”
  圆悟禅师一听,便大笑,知道他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遂付以衣法和拂子。
  崇祯庚午年(1630),圆悟禅师移住黄檗,如学禅师应邀住西堂寮。
  一日,有僧元琦来参。元琦禅师向如学禅师竖起拳头,说道:“识得这个,天下太平;识得这个,天下争竞。如何决断?”
  如学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元琦禅师便大喝一声。
  如学禅师又打。
  元琦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
  如学禅师又连打两下。
  元琦禅师终于有省,遂呈所悟。
  如学禅师道:“此子彻也。”
  于是邀元琦禅师入西堂寮交谈。
  如学禅师道:“汝有悟处,试道看。”
  元琦禅师道:“道即不难,只恐惊群动众。”
  如学禅师道:“但说何妨。”
  元琦禅师于是打一个筋斗而出。
  如学禅师赞叹道:“真狮子儿,善能哮吼!”
  崇祯癸酉年(1633)年,如学禅师离开沩山,移住金陵祇陀林,不久便圆寂。生前著有《五宗派叙》。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451.汉月法藏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三峰汉月法藏禅师,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苏,号于密,江苏无锡人。法藏禅师七岁时就乡校读书,一天,湖水暴涨,家人到处找他,不见踪影,以为他被洪水冲走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却乘着一只大龟,冲浪而来。乡里人都非常惊诧,以为此子必为神器。法藏禅师十五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一度究心教典,精析儒术。他曾经告诉人说:“十河九洛,象教总持,须从无文字处求之。”于是著《四书五经参同》。
  一日,法藏禅师阅读古代尊宿之语录,怃然叹曰:“宗乘中事,自问理会也理会得,说也说得,只是一事未在,敌他生死不得。”于是便在祖师像前烧香燃臂,自誓道:“倘得彻悟,愿不惜身命,力弘祖道。”从此以后,法藏禅师开始行脚参方,遍扣名宿,时间长达八年之久。法藏禅师曾经参究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公案,可是未能彻旨。后来,他便隐居于虞山之三峰,“虚檐罅壁,草屋萝墙,床下水流,庭前草没,麦麸豆滓,掬水补衣。”在隐居期间,法藏禅师奋志用功,夜不倒单,历尽了千辛万苦。
  后来有一天,法藏禅师在庵中打坐,窗外有两位僧人正在编夹篱笆,将一棵大竹子折断,声若迅雷。法藏禅师一听,当即豁然大悟。
  为了做好保任的功夫,法藏禅师开始闭关。在闭关期间,一日,法藏禅师推开窗子,恰好看见一只黄梅从树上掉落到地上。他终于彻证了宗门妙旨。
  从此以后,法藏禅师便在三峰开法接众,昼夜持着一个竹篦子,启发学人。一时名重丛林,人称“三峰罅鞴”。
  法藏禅师悟道后,并没有经过明眼大德的印证。在接众期间,他也感觉到这样不太正规。于是,他在天启甲子年(1624)秋天,前往金粟,礼谒密云圆悟禅师。
  法藏禅师刚到金粟,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上堂说法。
  圆悟禅师举黄檗参百丈之因缘——
  一日,百丈禅师升座,为大众举自己昔日参马祖之因缘,当时黄檗亦在场。该因缘是这样的:有一天,百丈禅师入室参马祖,侍立在马祖身边。马祖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百丈禅师问:“即此用,离此用?”马祖将拂子放回原处。过了一会儿,马祖道:“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开口说法,将如何教人)?”百丈禅师于是也擎起绳床边的拂子。马祖道:“即此用,离此用?”百丈禅师听了,也将拂子放回原地。这时,马祖忽然振威一喝。举完这则公案,百丈禅师告诉徒众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禅师一听,不觉吐舌。百丈禅师看见他这种表现,便问道:“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黄檗禅师道:“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百丈禅师赞叹道:“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黄檗禅师于是便礼拜。
  举完这则因缘,圆悟禅师继续说道“故临济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济后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意思是说,不得用言语文字作种种解说),只贵单刀直入。”
  刚说到这里,法藏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道:“好喝。”
  法藏禅师于是又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便道:“汝试喝一喝看。”
  法藏禅师一听,便礼拜,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圆悟禅师接着又举赵州和尚的一则接众公案——
  有僧问赵州:“朗月当空时如何?”赵州和尚道:“犹是阶下汉。”那僧便道:“请师接上阶。”赵州和尚道:“月落后相见。”
  举完这则公案,圆悟禅师便问:“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
  法藏禅师一听,便径直走出法堂。
  圆悟禅师当即便请他留在席下,充当首座和尚。
  第二天,圆悟禅师又上堂说法。
  法藏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海众云从,慈霖普霪,现跃飞腾即不问,如何是驱雷掣电底句?”
  圆悟禅师大喝一声。
  法藏禅师道:“恁么则金粟花开,宝林果熟去也。”
  圆悟禅师又大喝一声。
  法藏禅师于是便礼拜归位。
  不久,圆悟禅师便将衣法和拂子传付给法藏禅师。
  法藏禅师得法后,即归三峰,此后住持过净慈、北禅、龙山、锦树、真如、圣寿等道场,并复兴了邓尉圣恩祖庭。
  法藏禅师圆寂于崇祯乙亥年(1635),生前著有《五宗原》一书,曾在丛林中引起过极大的争论。临终前,法藏禅师上堂辞众云:
  “心休不说法,骨瘦上堂艰。
   分明都说尽,湖水洗山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4:04 , Processed in 0.23414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