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452.破山海明禅师悟道因缘
  四川夔州破山海明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蹇,四川渝州(今重庆)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海明禅师天资过人,十三岁纳室某氏,人情世略不经心。十四岁父母双亡,淡然世务。十九岁投姜家庵落发。
  一日,海明禅师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这一段时,心生迷闷,于是找来《楞严经》,反复熟读,至“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恍然有所悟入。于是他便入室,向慧然法师请益。慧然法师不能为他决疑。不得已,海明禅师便孤杖出蜀,遍参诸方,先后礼谒过憨山清、博山来、云门澄等诸老,但是未能契旨,疑滞犹在。
  不久,海明禅师便来到黄梅破头山,见泉石幽深,遂结茅而居,自誓云:“若不明此事,终不出此山。”于是,海明禅师便过起草衣木食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海明禅师曾依《高峰录》,以七日为限,意欲克期取证。一日,海明禅师登上万丈悬崖顶端,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于是便站在悬崖边上,猛力参究,从辰时站到未时,忽然,海明禅师只觉人境浑然两忘,唯见一平世界,更无坑坎,遂举足径行,不觉堕入崖下,摔伤了一只脚。到了晚上,海明禅师翻身负痛,悄然有省。第二天早晨,海明禅师高声叫道:“屈!屈!”这时,有一居士走近前,问道:“足痛么?”海明禅师劈面便掌,说道:“非公境界!”
  海明禅师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于是前往参礼,请求印证。
  海明禅师刚到金粟的那天,适逢雷霆大作,大雨倾盆。圆悟禅师上堂,告诉大众云:“假饶雷来打我,汝等如何支遣?”
  海明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回答道:“用遣作么?”说完便呈偈云:
  “□地雷声意自悠,内人欢喜几人愁。
   吾师纵有分身法,血溅黄沙倒逆流。”
  于是圆悟禅师便令海明禅师留在座下,主维那、西堂之事。
  一日,海明禅师入室请益。
  圆悟禅师端坐默然。
  海明禅师问道:“正恁么时如何?”
  圆悟禅师反问道:“你可到恁么地否?”
  海明禅师于是震威一喝。
  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海明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
  圆悟禅师道:“再喝两喝看!”
  海明禅师便掀翻禅床,拂袖而出。
  圆悟禅师追上来,举起拈杖,劈头就打。
  海明禅师道:“恁么为人,瞎却天下人眼在。”
  过了几天,海明禅师又随众入室参礼。
  圆悟禅师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以何为界?”
  海明禅师道:“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圆悟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
  第二天,海明禅师便呈偈云:
  “太平之世,野老风淳。
   内不放出兮,乐国乐民。
   外不放入兮,足食足兵。
   虽然正化无私通,只恐关头暗渡津。”
  崇祯元年(1628),海明禅师欲辞别圆悟禅师回四川。圆悟禅师于是书“曹溪正脉来源”一纸,交付给海明禅师。后来又遣使者给海明禅师送来法衣。
  海明禅师出世后,最初住禾州之东塔。后又应邀住持过岊(jie)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棲灵、祥符、无际、佛恩、双桂等道场,一时宗风遐播。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遍地干戈,生灵涂炭。海明禅师曾有诗感叹云:
  “十戈队里几经秋,恐我师徒难聚头。
   今日相逢舒一气,两城烟水自悠悠。”
  为拯救生灵,减少无辜杀戮,海明禅师悲心化导,以自己的德望,不辞腥秽群魔,多方周旋,救免杀戮者,数以万计。
  海明禅师住山期间,曾有朱婆子来参。
  朱婆子问:“一切时参究念佛底是谁?”
  海明禅师道:“你这一问从甚处来?”
  朱婆子道:“朝夕不离。”
  海明禅师追问道:“不离个甚么?”
  朱婆子于是转身绕师一匝,云:“不离者(这)个。”
  海明禅师道:“也是赤土涂牛奶。”
  朱婆子问:“弟子现是女身,父母未生前,还是男是女?”
  海明禅师卓拄杖道:“还识者个么?”
  朱婆子道:“无去无来。”
  海明禅师道:“是甚么所在,说来说去?”
  朱婆子道:“即今如何抵敌?”
  海明禅师道:“好与三十棒。”
  这段机语对辩,颇有意味,学禅者可细细体会。
  海明禅师圆寂于清康熙丙午年(1666)三月,春秋七十岁。临终的那天晚上,夔州太守梦见海明禅师交给他一把扇子,上有诗偈云:
  “屣声滑滑响苍苔,老去寻山一块哉!
   回首五云堪一笑,澹然潇洒出尘埃。”
  太守醒后,立即遣人问候,而海明禅师已经迁化了。太守非常惊异,于是将其诗偈及法语刊布于世。
  关于如何做功夫,海明禅师曾有一段极精彩的示众法语,云:
  “初做功夫,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内,遇境生疑、逢缘理会处,稍知分晓,则不必疑,此是先德入门最要紧处。若久做功夫者,似是而非,终是恍惚,唯理障难除,当机有依倚,事觉沾滞,总未大彻大悟之过也。然彻悟处,非在方册子上印证过来,诸方知识口角头许可去就。所谓‘把手牵人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学道如登万仞山,且万仞山犹有形段可立,犹有程限必期可到。然此道无形段,非期月程限而可必者。故古圣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须立远大之志,将我日用寻常,穿衣吃饭,迎宾待客,屙屎放尿,看是阿谁主张,贴体理会去。老僧前所谓遇境生疑、逢缘理会者是也。古有十八高贤,内有一弃妻出家,夜梦与妻不净行,忽醒来梦遗,致疑谓:‘彼又不曾来,我亦不曾去’,不待天明,豁然大悟。灵云看桃花,香严击竹,而非人不见闻,因何不悟?此今人古人非根器别,在人功夫切不切耳!……若不切,纵经尘劫,犹未梦着在。前辈者流,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答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众兄弟,看他问处答处,是何道理?此是漫天要价,不妨就地还钱。须是当家种(zhong)草(犹言佛种,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始解翻腾者矣。若是裁长补短,较重论轻,虽是新奇,亦成滞货。老僧如是告极,未审人还委悉么?莫教错过眼前事,无限春光不再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453.费隐通容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费隐通容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何,福建福清人。通容禅师十四岁投三宝殿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后投寿昌慧经禅师座下请益,慧经禅师令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参学既久,一日,慧经禅师上堂,正与一位僧人往来酬答,通容禅师当时侍立在旁,不觉身世俱空,话头脱落,于是告诉慧经禅师道:“今日看破和尚家风也。”慧经禅师问道:“汝有甚么见处?”通容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慧经禅师知道他已有所悟入,便不再理会。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通容禅师听说密云圆悟禅师暂居于吼山,于是便冒雨前往礼谒。
  初见圆悟禅师,通容禅师便问:“觌面相呈事如何?”
  圆悟禅师没有答话,却提起菩提大数珠,照着通容禅师的脑袋就打。
  通容禅师道:“错。”
  圆悟禅师又打。
  通容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圆悟禅师接着又打。
  通容禅师再喝,圆悟禅师再打。
  这样,通容禅师只管喝,圆悟禅师只管打。至第七打,通容禅师的所有伎俩和知见,终于顿然冰消瓦解。
  后来,通容禅师又入室参礼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问:“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汝作么生会?”
  通容禅师道:“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圆悟禅师又问:“离了此又作么生?”
  通容禅师道:“放和尚三十棒。”
  圆悟禅师继续追问道:“除却棒又作么生?”
  通容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仍不放过,问道:“喝后聻(ni,呢)?”
  通容禅师道:“更要重说偈言。”
  圆悟禅师知道他脚跟已稳,便休去。
  后圆悟禅师移住黄檗,通容禅师亦随师前往。
  一日,圆悟禅师上堂云:“还有冲浪金鳞么?出众相见!”
  通容禅师一听,便将座具顶在头上,从大众中走出,说道:“和尚还会么?”
  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说道:“一钓便上。”
  通容禅师于是大喝一声,便回到大众当中。
  圆悟禅师遂点头称可。
  圆悟禅师移住金粟后,通容禅师奉命前往住西堂寮。第二年,圆悟禅师便将法源衣拂传给了他。
  通容禅师出世后,于崇祯六年(1633),初住黄檗山,九年(1636)迁住建宁府建安莲峰院,十一年(1638)又移住金粟。清顺治三年(1646),迁天童,七年(1650),住福岩寺,同年又迁杭州径山兴圣万寿寺。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圆寂,春秋六十九岁。生前著有《五灯严统》。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454.石车通乘禅师悟道因缘
  嘉兴金粟石车通乘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朱,浙江金华人。通乘禅师少时即栖心祖道,有出世志。曾经偶然阅读庞居士问石头希迁禅师“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顿生疑情。于是自己在家里打七,奋志参究此公案。至第四天半夜时分,因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恍然有所悟入。
  通乘禅师二十六岁弃家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一日,闻一僧举六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之公案,忽然有省,遂作偈云:
  “正与恁么时,面目未尝迷。
   善恶都不到,独露两茎眉。”
  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通乘禅师遂前往礼谒。
  初至金粟,圆悟禅师便问:“那(哪)里来?”
  通乘禅师道:“云门。”
  圆悟禅师又问:“几时起身?”
  通乘禅师便打一圆相。
  圆悟禅师道:“莫乱统(胡说、胡来、乱来)!”
  通乘禅师道:“千里同风,今日特来亲领痛棒!”
  圆悟禅师道:“既是千里同风,又来作么?”
  通乘禅师于是翘起左脚。
  圆悟禅师道:“者(这)还不是。”
  通乘禅师于是又翘起右脚。
  圆悟禅师又道:“错也。”
  通乘禅师道:“又被风吹别调中。”
  圆悟禅师一听,便休去。
  通乘禅师于是留在圆悟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通乘禅师入室参礼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问:“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意作么生?”
  通乘禅师道:“白日穿针。”
  圆悟禅师一听,便拈起拄杖,将通乘禅师连棒打出。
  通乘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于是便怀香入室礼谢。
  为了勘验通乘禅师,圆悟禅师遂举手问道:“我手何似佛手?”
  通乘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后呈偈云:
  “我手何似佛手,赤脚蓬头便走。
   直得透上玄关,管取合着狗口。”
  圆悟禅师览偈后,便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以何为界?”
  通乘禅师道:“家贫未是贫,路贫愁杀人。”
  圆悟禅师于是拈起拄杖道:“早个是出是入。”
  通乘禅师一听,便打了圆悟禅师一掌。圆悟禅师亦举拄杖就打。
  过了几天,圆悟禅师见了通乘禅师,便举“薰风自南来”之话头,问道:“你意作么生?”
  通乘禅师道:“白云弥宇宙,薰风自南来。”并呈偈云:
  “拂袖薰风宇宙清,园林殿角解翻身。
   相逢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圆悟禅师闻偈,便问:“那几分怎么不说?”
  通乘禅师道:“留与和尚。”
  圆通禅师道:“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通乘禅师于是走近前,说道:“天晴日头出,有眼瞒不得。”
  圆悟禅师道:“红炉煅过始得。”
  通乘禅师留在圆悟禅师身边,不惮劳苦,殷勤执侍了七载。后圆悟禅师移住黄檗,通乘禅师秉承师命,亦随往领众。
  一日,通乘禅师问圆悟禅师:“没有人问和尚如何是禅,如何对他?”
  圆悟禅师拈杖打云:“一棒打透髑髅穿。”
  通乘禅师又道:“更有问,又如何?”
  圆悟禅师又打道:“足方头顶圆。”
  通乘禅师又道:“更有问,又如何?”
  圆悟禅师又打云:“口里舌头尖。”
  通乘禅师又道:“更有问,又如何?”
  圆悟禅师又打云:“若唤作禅,入地狱如箭射!”
  不久,圆悟禅师便将衣法和拂子传给了通乘禅师。
  通乘禅师后出世于金粟,圆寂于崇祯十一年(1638)。
  临终前,有僧问通乘禅师:“此后向甚么处与和尚相见?”
  通乘禅师道:“遍界不曾藏。”
  那僧闻言,遂作礼道:“恁么则向者(这)里与和尚相见去也。”
  通乘禅师道:“且莫错认。”说完,便泊然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55.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
  赣州宝华朝宗通忍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常州人。通忍禅师少时即出家,后逢异人授以仙术,二十二岁时,偶然听人谈起“无生”之说,于是便前往金粟,参礼天童密云圆悟禅师。
  初到金粟,圆悟禅师便问:“那里人?”
  [禅门中,禅师们在接引信众时,经常问及学人乡里之事。看似平常之问,实际上却是直探学人之心性,或者说本来面目。]
  通忍禅师道:“常州。”
  圆悟禅师道:“是我乡里也,曾带乡里物事来么?”
  [此处的“乡里物事”,是就本分、自性而言。]
  通忍禅师被问的茫然无对。
  圆悟禅师于是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通忍禅师来到丈室,向圆悟礼拜请益。
  通忍禅师道:“弟子要了生死,特来请问。不但无处下口,且无处着想。”
  圆悟禅师道:“无处著想便是好消息。”
  [这一句真是道尽了用功的妙处。惜乎大多人不肯在此处回头转脑,犹自向外或文字知见中,寻找依靠,结果当面错过。]
  通忍禅师道:“莫便是么?”
  [通忍禅师见圆悟禅师道“无处著想便是好消息”,便生执着,以为这个便究竟。]
  圆悟禅师于是拈起拄杖,照着通忍禅师,连打数下,说道:“未是在!”
  通忍禅师便起身礼拜,退出丈室,心中迷闷不已。
  从此以后,他经常入室参礼圆悟禅师,每天不下四五次。
  每次普茶的时候,通忍禅师总是很活跃,不断地提问题,又不断地发表意见,乱问乱说,经常弄得大众哄堂大笑,而他自己却毫无惭色。
  圆悟禅师见他这个样子,便笑道:“你却有得说,说得好道理!只如大慧杲,参诸佛出身处话,后闻‘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方得瞥地(指见性)。你作么生会?”
  [此公案见“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章: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公案——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通忍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先前所得的种种口舌、知见和虚头伎俩,到这里一点也用不得。于是他便奋志参究,朝夕不怠,自誓定要究明此事。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修,终于有一天,通忍禅师恍然有所领悟,遂作偈云:
  “二十余年染世尘,于今家业一朝倾。
   双拳握著无他物,两眼睁开没半人。
   言路穷时无可说,义途绝处句难成。
   从此十年埋影后,如云如雨遍乾坤。”
  圆悟禅师览其偈,便当众称赏。
  通忍禅师后入禅堂,参加打七。在打七期间,通忍禅师用功猛利,有所省发,遂作偈,入室呈师,偈云:
  “翰林学士浑身湿,兵部尚书彻骨寒。
   晤对不须频叫屈,一人有庆万民安。”
  为了勘验通忍禅师,一日,圆悟禅师问道:“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
  通忍禅师被这个问题逼拶得通身冒汗,心中遂生起大的疑情来。
  经过两天两夜的苦苦参究,第三天,通忍禅师偶然从外寮进来,刚一推门,门吱的一声,通忍禅师一听,心中的疑滞顿然消失。
  于是他身心踊跃,来到方丈室,向圆悟禅师通报了自己刚才所悟。
  圆悟禅师于是又举“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之问来勘验他。
  通忍禅师道:“惟人自肯乃方亲。”
  圆悟禅师道:“与么下语,亦未在。”
  通忍禅师笑道:“和尚只做得大千儿孙。”说完,便走出丈室。
  三天后,通忍禅师听见圆悟禅师就“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之问,自答云“自食肉不尽”,才猛然省悟到前天圆悟禅师说自己“与么下语,亦未在”之旨。
  第二天,圆悟禅师上堂。通忍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直下知归即不问,如何是大用现前一句?”
  圆悟禅师一听,正要拈拄杖,通忍禅师用手指着他,说道:“者(这)老汉伎俩不忘,一钓便上。”说完,便拂袖而出。
  于是,圆悟禅师遂予印可。
  通忍禅师得法后,最初住于灵祐,后屡迁名刹,崇祯辛巳年(1641),又住持曹溪。清顺治戊子年(1648)春,通忍禅师应信众之邀请,又移住宝华。同年十月便圆寂。
  临终前,通忍禅师上堂,举了下面这样两则公案——
  云岩禅师临终前,洞山禅师问云岩禅师:“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描画)得先师真(像)否,如何祇对(应答)?”云岩禅师默然良久,云:“只这是。”
  云岩禅师圆寂后,洞山禅师供着云岩禅师的画像。有僧问洞山禅师:“先师道‘只这是’,莫便是否?”洞山禅师道:“是。”那僧又问:“意旨如何?”洞山禅师道:“当年几错会先师意。”那僧又问:“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洞山禅师道:“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
  [“知有”一词,在语录中经常用到,意指开悟见性,得契真如实相。所以开悟的人又称“知有的人”。]
  举完这两则公案,通忍禅师便告诉大众道:“汝等诸人,若透得者(这)两则话,即无关不透矣。”
  于是众人皆下转语,没有一人能契其旨。
  最后,通忍禅师便急忙索水,沐浴更衣,端坐而逝。生前有语录三十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56.万如通微禅师悟道因缘
  宜兴龙池万如通微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嘉兴秀水人。通微禅师十九岁于兴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投闻谷禅师座下参学。闻谷禅师令他参究赵州无字公案。参学既久,无有契入,于是便辞师游方,遍参名宿。
  一日,通微禅师偶然翻阅《楞严经》,至“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一段时,恍然若有所得。后听说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于是便前往礼谒。
  初见圆悟禅师,在酬答的过程中,通微禅师因溺于知见,逞口舌之快,遭到圆悟禅师一顿棒打,直得遍体流汗,从前所学得的种种虚头不实的伎俩,都被一并打失了。
  后来有一天,通微禅师入城办事,忽然听见路旁的一户人家在殴打叱骂小厮:“看你藏在那里去?”不觉豁然大悟,当即便口占一偈云:
  “没处藏,没处藏,全身独露在街坊。
   堪笑华亭摆渡汉,葛藤打得太郎当。”
  圆悟禅师七十岁寿辰那天,通微禅师怀香入室,准备礼拜祝寿。
  刚一进门,通微禅师便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道:“胡喝乱喝。”
  通微禅师又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又道:“胡喝乱喝。”
  通微禅师于是便礼拜。
  圆悟禅师拈起拄杖就打,说道:“你再喝喝看。”
  通微禅师道:“苍天!苍天!”
  说完,转身便走。
  这时,圆悟禅师在背后呼唤道:“万如(通微禅师之字),我直下疑你者(这)两喝,试道看。”
  通微禅师道:“歇歇,与和尚道。”
  说完便走出丈室。
  一天,圆悟禅师在方丈寮里经行。通微禅师看见有一位僧人前来向圆悟禅师请问“佛法的的大意”。
  圆悟禅师道:“近前来。”
  那僧便走近前。
  圆悟禅师忽然拈起拄杖就打。
  那僧便道:“上根大器,直下承当。中下人来如何?”
  圆悟禅师道:“老僧从来不曾眼花。”
  那僧一听,茫然失措。
  站在一旁的通微禅师却豁然大悟,并当即得到了圆悟禅师的印可。
  通微禅师得法后,初住曹山,后住龙池。曾有上堂法语云:“有一人在孤峰顶上,目视云汉,把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不见有众生可度。好与三十拄杖。何故?事上不足。有一人在十字街头,三头六臂,合水和泥,随机接引,亦好与三十拄杖。何故?理上不足。有一人不离高峰顶上,目视云汉,尝在十字街头,和泥合水;有一人不离十字街头,和泥合水,尝在孤峰顶上,目视云汉。二人到龙池门下,正未有话语分在。且道龙池为人在甚么处?还委悉(明白)么?时携楖栗当门据,狮象狐狼一并敲。”
  学道贵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理事二边不除,终不是究竟。须到十字街头即是孤峰顶上、孤峰顶上即是十字街头,直至无十字街头亦无孤峰顶可得,始有相应之分。
  通微禅师圆寂于清顺治丁酉年(1657)十月。春秋六十三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457.木陈道忞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山翁木陈道忞(min)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广东潮州荼阳人。道忞禅师幼时即显宿慧,一日,读大慧宗杲语录,忽然回忆起前生云水参方之经过,历历如亲眼所见,于是便前往匡庐开先寺,投智明法师座下落发出家。智明法师知道道忞禅师志在禅宗,遂为他举赵州和尚勘台山婆子之公案,道忞禅师一听,言下便悟得赵州意旨。
  后因父母执意要他还俗,不得已,道忞禅师便回家完婚,不久生一子。二十七岁时,道忞禅师又重新弃俗出家,从憨山德清禅师受具足戒。道忞禅师深知自己生死关头未破,脚跟不稳,于是便辞师行脚参方。他虽然先后参礼过憨山清、黄檗有等禅门尊宿,但是,心中疑滞犹在,终不敢自肯。后听说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道忞禅师遂前往参礼。后因为机缘不契,一无所得,于是又改投双径语风信禅师座下。
  刚到双径,信禅师便问:“曾到金粟否?”
  道忞禅师道:“曾到。”
  信禅师又问:“曾问话否?”
  道忞禅师道:“不曾。”
  信禅师道:“你怕打那?”
  道忞禅师道:“某甲一向不曾置得问头。请师处转借问头。”
  信禅师于是为他开示法要。
  道忞禅师听了,却并不认可。
  于是他又重新回到金粟,礼谒圆悟禅师,并把自己参语风信禅师、向语风信禅师转借问头的经过告诉了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道:“你吃饭还问人借口么?”
  道忞禅师一听,正要开口拟议,圆悟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道忞禅师终于棒下有省。后因参究“殃崛产难”之公案,一下子打破了疑团,明得了古人用功的关键,并得到圆悟禅师的印可。
  [“殃崛产难”之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一:一日,殃崛摩罗尊者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摩罗尊者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摩罗尊者:“汝速去报,言我自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摩罗尊者遂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道忞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圆悟禅师的身边,充当侍者和书记,朝夕请益,达十四载之久,尽得其旨。后继承天童法席,开法化众。
  清顺治已亥(1659),道忞禅师奉诏前往京师,住持万善、愍忠、广济等三处道场,并得赐“弘觉禅师”之号。后圆寂于康熙甲寅的年(1674)六月,春秋七十九岁。生前著有《百城北游录》、《布水台集》、《敦本避邪论》、《禅灯世谱》等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458.石奇通云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雪窦石奇通云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字石奇,江苏人。通云禅师幼时家境贫寒,体弱多病,父母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遂令他投南广寺出家。通云禅师勤奋好学,出家不久,即学贯内外。一日,偶游江苏嘉定护国寺,看到墙壁上中峰明本禅师所书之偈,“蹭蹬不随愚伴侣,蹉跎又恐落风尘”,遂发心前往虞山隐修,刺血写经。
  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开法接众,通云禅师遂前往参礼。在圆悟禅师座下,通云禅师每次入室呈述自己的见地,都遭到圆悟禅师的棒喝。从此以后,通云禅师便放弃从文字经教中寻活路的做法,奋志用功,死心参究。
  一天晚上,通云禅师在黑地里行走,因为用心太专注,恰好与另外一位僧人劈面相撞。顿时,他的鼻子被碰破了,血流不止。通云禅师恍然有省,遂作偈呈圆悟禅师,偈云:
  “某甲今年三十二,向来鬼窟作活计。
   忽然撞被鼻头时,但见鲜血流满地。”
  圆悟禅师览其偈后,知道他脚跟尚未稳健,心中尚有疑滞,犹欠锻炼,因此没有给予印可,而是令他继续用功参究。
  一日,通云禅师入室请益,还未来得及开口问话,圆悟禅师一拄杖早已打下来。在这出其不意的棒击之下,通云禅师终于言思路绝,疑滞顿脱,豁然大悟。
  通云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圆悟禅师身边,朝夕请益十四载,后蒙付法,于崇祯十四年(1641),出住浙江灵鹫禅寺,大弘法化。后屡住名刹,先后住持过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浙江雪窦山资圣寺、普润禅院、香山禅寺、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等道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通云禅师又重新回到南广寺,后于康熙二年(1663)圆寂,春秋七十岁。有《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十五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458.石奇通云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雪窦石奇通云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字石奇,江苏人。通云禅师幼时家境贫寒,体弱多病,父母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遂令他投南广寺出家。通云禅师勤奋好学,出家不久,即学贯内外。一日,偶游江苏嘉定护国寺,看到墙壁上中峰明本禅师所书之偈,“蹭蹬不随愚伴侣,蹉跎又恐落风尘”,遂发心前往虞山隐修,刺血写经。
  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开法接众,通云禅师遂前往参礼。在圆悟禅师座下,通云禅师每次入室呈述自己的见地,都遭到圆悟禅师的棒喝。从此以后,通云禅师便放弃从文字经教中寻活路的做法,奋志用功,死心参究。
  一天晚上,通云禅师在黑地里行走,因为用心太专注,恰好与另外一位僧人劈面相撞。顿时,他的鼻子被碰破了,血流不止。通云禅师恍然有省,遂作偈呈圆悟禅师,偈云:
  “某甲今年三十二,向来鬼窟作活计。
   忽然撞被鼻头时,但见鲜血流满地。”
  圆悟禅师览其偈后,知道他脚跟尚未稳健,心中尚有疑滞,犹欠锻炼,因此没有给予印可,而是令他继续用功参究。
  一日,通云禅师入室请益,还未来得及开口问话,圆悟禅师一拄杖早已打下来。在这出其不意的棒击之下,通云禅师终于言思路绝,疑滞顿脱,豁然大悟。
  通云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圆悟禅师身边,朝夕请益十四载,后蒙付法,于崇祯十四年(1641),出住浙江灵鹫禅寺,大弘法化。后屡住名刹,先后住持过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浙江雪窦山资圣寺、普润禅院、香山禅寺、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等道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通云禅师又重新回到南广寺,后于康熙二年(1663)圆寂,春秋七十岁。有《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十五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460.浮石通贤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遯(dun)村报恩浮石通贤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赵,嘉光平湖人。通贤禅师十九岁时,父母强迫他结婚。迎亲的那一天,他偷偷地跑到普陀山,礼绍宗禅师落发出家,不久又从云棲宏禅师受戒,并遵师教,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
  此后,通贤禅师开始游方,初往东塔,礼谒云门澄禅师,后又上鹰窠顶,结庵隐修,专门参究“七女游尸陀林”之公案——
  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谛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需,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需,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一天晚上,通贤禅师正在座上用功。忽然,窗外池塘中,蛙声齐鸣,通贤禅师当即有所省人,遂作偈云:
  “一池蛙鼓夜喧喧,历历明明到口边。
   通报五湖林下客,从今不必更加参。”
  通贤禅师后听说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遂前往参礼,以求印证。
  初礼圆悟禅师,通贤禅师便问:“如何是即此用?”
  [禅林中经常用“即此用离此用”或“离此用即此用”,来表示体用不二的关系。自性是体,其它是用,二者犹如水之与波,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波水不一不异。]
  圆悟禅师当即打了他一拂子。
  通贤禅师又问:“如何是离此用?”
  圆悟禅师又打了他一拂子。
  通贤禅师道:“恁么则儱侗不少。”
  圆悟禅师道:“难道有两个?”
  通贤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遂礼拜而出。
  为了进一步锤炼通贤禅师,一日,圆悟禅师问:“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汝么生作?”
  [“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这一话头,参见“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章和“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章夹注。]
  通贤禅师一时无言以对。
  后连呈数偈给圆悟禅师,圆悟禅师俱言:“未在!”
  不得已,通贤禅师只好退出,奋志参究,以致废寝忘食。后来有一天,终于豁然大悟。
  通贤禅师喜不自胜,直趋丈室,大声告诉圆悟禅师道:“某甲会也!”
  圆悟禅师便问道:“如何是你会处?”
  通贤禅师道:“鹞子过新罗。”
  [“鹞子过新罗”这一用语,在禅林语录公案中经常出现,意指自性随缘照用,不落诸相,无迹可寻。类似的用语,还有“剑去久矣”、“雁过长空”、“水上踢球”等。]
  圆悟禅师道:“未在!”
  通贤禅师于是呈偈云:
  “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
   我今看破处,也只是寻常。”
  圆悟禅师道:“不是!不是!”
  通贤禅师道:“和尚自不是!”
  说完,便礼拜而出。
  圆悟禅师知道通贤禅师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遂予印可。
  通贤禅师得法后,最初出住苏州遯村报恩,后又移住天童。
  曾有僧问通贤禅师:“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贤禅师道:“犹为贪饵客,未是绝求人。”那僧便问:“如何是绝求人?”通贤禅师道:“衲被蒙头睡正浓,此时山僧多不会。”
  [心有所求,即落入有为,仍脱不了二边。唯有无求,方能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通贤禅师住持天童期间,曾上堂云:“本是没量人,一切难描摹,从出母胎来,将错而认错。”说到这里,通贤禅师向大众合掌云:“大众会么?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此处的“没量人”,表明自性无形无相,不可称量。]
  通贤禅师圆寂于康熙丁未年(1667 )七月。春秋六十七岁。有《浮石禅师语录》十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461.林野通奇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通奇禅师后于当湖闭关,研读经教。因为患痢疾,濒于死亡,始知经论之学,非究竟法,不能抵挡生死。于是便放弃经教的学习,栖心宗门。一天,通玄禅师偶然阅读天童圆悟禅师的参禅偈,其中有一句,“一念未生前,试看底模样”,当下便疑情顿起。在疑情的推动之下,通玄禅师遂奋志参究,朝夕不怠。一日,通玄禅师于楼上行走,不小心一失足掉了下来。他当即豁然有省,遂口占一偈云:
  “一念未生前,六户绝消息。
   瞥尔扬双眉,大似眼无力。”
  于是,通奇禅师便出关,前往苏州清凉,礼谒天童圆悟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圆悟禅师,通奇禅师便问:“学人绝迹而来(偷偷地从关中出来,他人不知道),特为亲近和尚。”
  圆悟禅师道:“莫妄想。”
  [佛法当自证自悟,不从人得。]
  通奇禅师道:“未审还有堂头也无?”
  [丛林中,方丈和尚也称堂头和尚。]
  圆悟禅师道:“看脚下。”
  [通奇禅师的问意是要亲近圆悟禅师,请求指点。而圆悟禅师的答意则是要通奇禅师照顾当下,从自性而而求。]
  通奇禅师道:“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圆悟禅师道:“莫错会好。”
  通奇禅师于是留在圆悟禅师座下,朝夕请益。
  一天,寺院里举行普茶。茶话间,圆悟禅师举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令大众下转语。
  [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一天,洞山良价禅师与泰首座吃果子次,洞山禅师问泰首座:“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且道过在甚么处?”泰首座道:“过在动用中。”洞山禅师一听,便果桌撤走。]
  这时,通奇禅师从大众中走出,回答道:“食到口边,被伊夺却。”
  圆悟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后圆悟禅师移住育王,通奇禅师亦随往执侍。
  佛诞日,圆悟禅师上堂云:“世尊才出母胎,便指天指地,汝等人,犹向山僧拟讨甚么碗?”说完便拽拄杖下座,一时将大众打散。
  通奇禅师从此便全身脱落。
  开始结夏安居的那一天,通奇禅师从大众走出,问圆悟禅师:“今日四海衲僧云集,各各壁立千仞,还许他诸人悟么?”
  圆悟禅师道:“你还梦见么?”
  通奇禅师道:“悟尚不悟,梦个甚么?”
  圆悟禅师拈起拄杖便打,说道:“你即今是迷是悟?”
  通奇禅师道:“学人不在迷悟里。”
  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道:“且道打你在甚么处?”
  通奇禅师一听,便礼拜。
  圆悟禅师于是当众为通奇禅师印可。
  通奇禅师得法后,初于台州通玄开法接众。后历迁嘉禾、东塔、天童等名刹。
  通奇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第一义谛,迥绝安排。才拟分疏,便成窒碍。所以道,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寐,诸寐自除。若是英灵汉,闻山僧恁么道,向文彩未彰以前,直截担荷,却较些子。苟若涉于尘思,未免困于途辙。只如不历程一句,作么生道?一气不言含万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又云:“欲识生前面目,切莫前思后算。但能息虑忘缘,触目头头露现。自他不隔一毫,始终不离当念。大众,切莫含元殿里更觅长安,慈氏宫望生内院。”
  通奇禅师圆寂于清顺治九年(1652),春秋五十八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4:04 , Processed in 0.13623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