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事迹传记]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
  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张,苏州常熟人。通门禅师二十岁投破山洞闻和尚出家,原名契门,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初礼无异元来禅师,勤苦参究,若有所入。扣投金粟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通门禅师入室,以偈呈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瞟了一眼开头的两句,便问:“即今事作么生?”
  通门禅师正要开口应答,圆悟禅师举起菩提数珠,劈头就打。
  通门禅师于是便起身礼拜。
  圆悟禅师接着又朝他的背上筑了一拳,说道:“你若作打会,入地狱如箭射。”
  通门禅师一听,似有所省。
  过了几天,圆悟禅师上堂,举“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之话头,勘验大众。
  [“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之话头,参见“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章及“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章之夹注。] 
  通门禅师当即向圆悟禅师呈上三首偈颂,圆悟禅师看至最后一首,说道:“不亲切。”
  通门禅师便道:“前二首聻(呢)?”
  圆悟禅师道:“此不亲切,和前都不亲切。”
  通门禅师便问:“如何是亲切处?”
  圆悟禅师于是打了他一掌。
  通门禅师当即竖起一指,说道“某甲也。”
  圆悟禅师道:“你未知落处在。”
  通门禅师一听,遂隐隐生疑。
  一日,通门禅师随圆悟禅师上天童。
  通门禅师奉命于万松关前题偈云:“古路松阴廿里长,过时谁觉骨清凉。”
  圆悟禅师看了,便道:“何不道‘过时谁不骨清凉’?”
  通门禅师言下有省。
  接下来,通门禅师又奉命就活眼泉作偈。
  通门禅师回到寮中,百般思索,偶然停笔之间,不经意用右手触摸了一下左臂,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禅机顿发,当下便契悟了先前圆悟禅师打了他一掌、说他“未知落处”之妙旨。
  于是,通门禅师欢喜踊跃,来到丈室,向圆悟禅师如实通报了自己之所悟。
  圆悟禅师为了勘验通门禅师是否真正自肯,便道:“者(这)些都不是实消息。你再供通实消息看。”
  通门禅师遂走近圆悟禅师,展开两手。
  圆悟禅师道:“不是!不是!”
  通门禅师道:“和尚如今瞒某甲不得。”
  圆悟禅师道:“瞒即瞒不得,且惑乱你一下。”
  不久,圆悟禅师便将衣法和拂子交付给通门禅师。
  通门禅师初住古南,后住天童,末后退居鹤林。
  通门禅师曾应信众哀请,升座说偈云:
  “山僧一向说禅,而今口似木橛。
   为问以何因缘,年往精神销歇。
   齿落发白血枯,岂可不知时节。
   因而谢事天童,来到鹤林守拙。   
   日用无别修行,一句阿弥陀佛。
   上堂说法领众,让与诸方贤哲。
   宗门日见滔滔,变态不堪言说。
   若是真正高流,目击自当改辙。
   先佛河沙法门,进修无甚优劣。
   庐山莲社清风,缁素不妨同结。
   今日檀护临筵,大家饱餐禅悦。
   若论大事因缘,不怕瓮中走鳖。
   夜来纳被蒙头,一任梅梢挂月。”
  通门禅师圆寂于康熙辛亥年(1671)十一月,春秋七十三岁。通门禅师博通外学,能诗文,善绘画,有《牧云和尚语录》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462.芦渡大威权禅师悟道因缘
  江南兴化芦渡大威权禅师,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程,本郡人。大威禅师少时投五台山秘魔岩,从遍融老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不久即行脚参方,先后礼谒过憨山德清、紫柏真可、笑岩德宝等禅门大德,最后投龙池正传禅师座下参学。适逢密云圆悟禅师继正传禅师之法席,大威禅师即执侍圆悟禅师左右。
  大威禅师修行非常精进,昼夜端坐,目不交睫,如一座泰山相似。他曾发愿言:“如今生不明此大事因缘,誓不倒单(睡觉)!”
  圆悟禅师见大威禅师如此行履,想勘验一下他的功夫到底如何。
  一天,圆悟禅师问大威禅师:“汝在此多少时?”
  大威禅师道:“三年。”
  圆悟禅师又问:“三年前在甚么处?”
  [圆悟禅师此问,看似平常,却不好回答。若答以俗谛,即违它真谛,若答以真谛,即违它俗谛。直是真俗俱不犯方可。]
  大威禅师一听,便打了圆悟禅师一掌,说道:“在这里。”
  圆悟禅师道:“这是三年后的事,如何是三年前的事?”
  大威禅师于是又打了圆悟禅师一掌。
  圆悟禅师仍不放过,继续追问道:“一掌不作一掌用时如何?”
  大威禅师道:“今日被和尚一问,只得嘴挂壁上。”
  圆悟禅师道:“如何是日用中事?”
  大威禅师道:“饥则吃饭,寒则添衣。”说完,便呈偈云:
  “一拶通身冷汗流,全然放下任悠悠。
   西来祖意何须问,魔佛从来一笔钩。”
  圆悟禅师览其偈,遂点头称可。
  后来又有一天,大威禅师准备好了水,请圆悟禅师沐浴。
  大威禅师问道:“清净法身,作么生浴?”
  圆悟禅师一听,擎拳便打。
  大威禅师道:“本来无一物,又打个甚么?”
  圆悟禅师接连又痛打几拳,说道:“这汉若不打,三十年后骂老僧去在!”
  大威禅师得法后,出世于兴化。
  临终前,大威禅师曾吩咐徒众告诉檀信们说:“老僧某日去矣!”
  侍者听了,便问大威禅师:“和尚往甚么处去?”
  大威禅师抬手指着西方,怡然而逝。世寿九十九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463.林皋本豫禅师悟道因缘
  京口夹山林皋本豫禅师(又名通豫),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号晦夫,崐山人。本豫禅师十九岁投姑苏尧峰,从湛川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一日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恍然有省。从此以后,他开始行脚游方,初礼博山来禅师,次参密云圆悟禅师。
  初至金粟,天色已晚。本豫禅师问圆悟禅师:“夜宿投人时如何?”
  圆悟禅师道:“者(这)里歇不得。”
  本豫禅师道:“岂无方便?”
  圆悟禅师拈拄杖要打。
  本豫禅师接过拄杖,往回一送,说道:“看破也。”
  说完,便退出。
  后听说天隐圆修禅师在磬山开法接众,本豫禅师遂前往礼谒。
  圆修禅师一见本豫禅师,便问:“那(哪)里来?”
  本豫禅师道:“武林。”
  圆修禅师又问:“怎知我者(这)里?”
  本豫禅师道:“臭名难瞒。”
  圆修禅师道:“汙汝耳。”
  本豫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圆修禅师道:“喝后如何?”
  本豫禅师道:“犹是不知。”
  圆修禅师道:“老僧不知,你知个甚么?”
  本豫禅师准备打圆修禅师一拳,圆修禅师道:“犹弄虚在。”
  本豫禅师于是便起身礼拜,并留在圆修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圆修禅师告诉本豫禅师道:“今时学人,不肯著实用心,所以法门寥落。”
  本豫禅师道:“虽然如是,大约过在知识。如黄龙南公,不得慈明和尚痛斥,云何得知道出常情?”
  圆修禅师道:“岂口传耳授之所得耶?”
  本豫禅师一听,不觉吐舌。
  后来有一天,本豫禅师入室参礼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道:“我疑你不会廓侍者与华严相会因缘。”
  [该因缘是这样的:守廓侍者行脚到襄州华严和尚会下。一日,华严和尚上堂云:“大众,今日若是临济、德山、高亭、大愚、鸟窠、船子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华严与汝证据。”守廓侍者于是从大众中走出,礼拜而起,然后大喝一声,华严和尚亦喝。守廓侍者又喝,华严和尚亦喝。守廓侍者于是礼拜而起,说道:“大众,看这老汉一场败缺。”说完,便喝一喝,拍手归众。华严和尚于是下座归方丈。当时风穴禅师在华严和尚座下当维那,上前问讯。华严和尚道:“维那,汝来也,叵耐(可恶)守廓适来把老僧扭掜一上,待集众打一顿趁出。”
  风穴禅师道:“趁他迟了也。自是和尚言过,他是临济下儿孙,本分恁么。”华严和尚方息怒。风穴禅师退出后,将此事告诉了守廓侍者。守廓侍者道:“你著甚来由劝这汉,我未问前,早要棒吃。得我话行,如今不打,搭却我这话也。”风穴禅师道:“虽然如是,已遍天下也。”]
  本豫禅师道:“不但和尚疑某甲,尽大地人疑某甲。”
  圆修禅师道:“尽大地人疑你则可,莫使老僧疑你。”
  本豫禅师道:“恁么则某甲罪过。”
  圆悟禅师道:“只如兴化与旻德宾主四喝,化曰:‘适才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饶不得。何故?为他会一喝不作一喝用’。那里是他会一喝不作一喝用处?”
  [兴化与旻德宾主四喝之因缘的具体内容是:庐州澄心院旻德禅师,在兴化禅师座下参学。一日,遇兴化禅师示众云:“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旻德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礼拜而起,然后大喝一声,兴化禅师亦喝。旻德禅师又喝,兴化禅师亦喝。旻德禅师于是礼拜归众。兴化禅师道:“适来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较不得(该吃三十棒,一棒也不能少)。何故?为他旻德会一喝不作一喝用。”]
  本豫旻德禅师道:“放某甲,别通个消息。”
  圆修禅师道:“不要下语。”
  本豫禅师遂作颂云:
  “宾主相逢纵夺家,唱下从云见活蛇。
   棒头突出通无犯,岂作亲承解撒沙。”
  圆修禅师闻其颂,遂点头称可。
  本豫禅师得法后,最初开法于金陵钟山石湫。后历迁武林宝岩、姑苏尧峰、京口竹林等道场。
  曾有上堂法语云:“若论此事,心不可求,智不可学,捏断百匝千重,于中下机,一时飏却,突出孤危,方教峻峭。都卢(全部、都、统统)收拾起来,非心非色,非如非异,要用即用,要舍即舍,要行即行,要藏即藏,拟思一毫地,便落生死关头,到者(这)里作么生相救得?”接着便作偈云:
  “五蕴山头自在身,了然物物应天真。
   顿教直下无思议,玄要全分见本人。”
  说完,本豫禅师便卓拄杖,大喝一声,下座。
  本豫禅师后圆寂于顺治丙戌年(1646),春秋五十九岁。有《宗门诚范》及语录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64.箬庵通问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南涧理安箬庵通问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俞,吴江人。通问禅师自幼失怙,体弱多病,却经常纵酒自娱。至十六岁,始自警醒云:“奈何使身心无措足之地哉!”于是发奋读书,博通内外。
  一日,通问禅师游山寺,偶然翻阅《楞严经》,上面讲:“此身及心,外洎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即心生疑惑。于是便特地前往磬山,向圆修禅师请教。圆修禅师便教他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
  一天,圆修禅师陪一位客人站立在涧边,提举《金刚经》。当时,通问禅师多嘴,说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圆修禅师突然转身,向他逼拶道:“如何是其心?”通问禅师被这一问,顿时茫然自失。
  通问禅师二十四岁时,为婚事所逼。迎亲之夜,他偷偷地逃至武林,投南涧理安寺,从法雨石佛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通问禅师一度奋志用功,以求克期取证。夜间,他曾跪在佛灯下,单提“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猛力参究,却无所得。
  后听说金粟圆悟禅师在北禅(禅院)接众,通问师遂前往参礼。虽蒙圆悟禅师痛棒垂示,通问禅师却仍然未能契旨。于是他重新回到磬山,继续参学。
  一天晚上五更的时候,通问禅师正在用功,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山岩间发出凄厉的回声。通问禅师当即疑情顿释,目前净裸裸地了无一法可得,身心庆快无比。于是作偈云:
  “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
   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岩吹落五更风。”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一见,便问:“玄妙即不问,如何是隔底句?”
  通问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通问禅师从此疑情顿起,如石头堵在胸中,郁郁不安。
  圆修禅师见通问禅师疑滞未消,便作颂开示道:
  “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源处处通。
   根境脱然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
  通问禅师看了圆修禅师所写的颂,心中也明白它的意思,只是临机不得活脱自由。
  后来有一天,通问禅师看“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恍然有省,遂作偈云:
  “并却咽喉唇吻,在人口阔一尺。
   夜半露柱相逢,横吹无孔铁笛。”
  [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的具本内容是:一日,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百丈禅师问沩山禅师:“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沩山禅师道:“却请和尚道。”百丈禅师道:“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又问五峰禅师。五峰禅师道:“和尚也须并却。”百丈禅师道:“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禅师。云岩禅师道:“和尚有也未?”百丈禅师道:“丧我儿孙。”]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道:“露柱还有口么?”
  通问禅师道:“炽然说。”
  圆修禅师道:“道得一半。”
  通问禅师反问道:“和尚又如何?”
  圆修禅师道:“此问复何来?”
  通问禅师被这一点拨,心中恰如一团热铁火相似,所有疑滞,涣然冰消瓦解。
  第二天,通问禅师将此感受告诉了圆修禅师。圆修禅师道:“不得烧却眉毛。”
  通问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圆修禅师道:“烧却了也。”
  通问禅师于是转身准备退出,说道:“看这老汉一场败阙!”
  从此以后,通问禅师脚跟稳健,不再受人瞒。后蒙圆修禅师付以衣法和拂子,开法于南涧理安寺,后移住夹山。一生往来于江东各地,以修复废寺、安辑道侣为要务。
  通问禅师道眼明白,说法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不愧一代高僧。曾上堂云:“我者里禅,无你诸人歇足处,无你诸人依傍处,无你诸人计较抟量处,直下团热铁火焰相似。你才拟歇足,烧起脚跟了也。才似依傍,燎却眉毛了也。才拟计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你若一总不恁么,又有什么气息?凑泊也凑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这个猛烈提取已是蹉过多时也。到这里你诸人作么生?”说到这里,通问禅师环顾左右云:“石火莫及,电光罔通。”说完便掷拄杖归方丈。
  通问禅师圆寂于顺治乙未年(1655)九月。春秋五十二岁。有《五会语录》、《磬室后录》等著作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65.玉林通琇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报恩玉林通琇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常州江阴人。通琇禅师十九岁投磬山天隐圆修禅师出家,并受具足戒,后奉命充当侍者,随堂坐香。
  一天晚上坐香,还未开静(坐香完毕,击板为号),通琇禅师便走出禅堂,来到丈室。
  圆修禅师见了,便问:“今日香完何早?”
  通琇禅师道:“自是我不去坐也。”
  圆修禅师道:“见甚道理不去坐?”
  通琇禅师道:“即今亦无不坐。”
  圆修禅师闻言,蓦地从案头上拈起《石屋录》,问通琇禅师:“者(这)个是甚么?”
  通琇禅师道:“却请和尚道。”
  圆修禅师道:“你不道,教老僧道。”
  通琇禅师道:“情知和尚不敢道。”
  圆修禅师道:“《石屋录》。我为甚不敢道?”
  通琇禅师道:“随他去也。”
  圆修禅师道:“赃诬老僧!”
  通琇禅师一时无言以对,透过不得,不觉泪如雨下。
  那天晚上,通琇禅师从丈室退出之后,站在圆修禅师的单寮附近,一夜未曾合眼,心里一直想着圆修禅师
前面所说的话。
  到五更的时候,圆修禅师将他唤进寮房中,安慰道:“不用急,我为你举则古话。当初有个庞居士,初见人时,也似你一般,孤孤迥迥,开口便问人‘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马祖当时为甚踏向前一步,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与汝道’?”
  通琇禅师道:“某有一颂。”
  圆修禅师道:“汝颂云何?”
  通琇禅师遂呈颂云:
  “不侣万法的为谁,谁亦不立始亲渠。
   有意驰求转睽隔,无心识得不相违。”
  圆修禅师道:“不问你不侣万法,要你会一口吸尽西江水。”  
  通琇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遂拂袖而出。
  从此以后,通琇禅师机辩大发,凡有诘问,皆当机不让,应对无滞。
  通琇禅师悟道后,一度于蓉城江干闭关隐修。适逢圆修禅师移住武康报恩寺接众。圆修禅师多次飞书敦促通琇禅师云:“老僧在报恩,精神日不如前,当知我必不久人世。得书即来,有最要语分付。”
  通琇禅师收到圆修禅师的书信之后,即出关前往报恩,觐省圆修禅师。
  刚到报恩,见了圆修禅师,通琇禅师先不作礼,却直接走近前,叉手而立,说道:“狂儿国土,父不容过(这个是狂儿的国土,即便是父亲,亦不许经过)。者(这)个峰头,还是老汉住处么?”
  圆修禅师道:“你且站下脚,与你道。”
  通琇禅师一听,蓦地掀翻香案,拂袖而出。
  圆修禅师于是高声道:“将拄杖来!” 
  通琇禅师远远地应声道:“剑去久矣!”
  第二天,圆修禅师上堂说法。维那师准备白椎(击椎白众),通琇禅师喝住道:“待我问了话白椎。”
  说完,通琇禅师便问圆修禅师:“昔日大唐国里无禅师,而今国里还有么?”
  圆修禅师拈起拄杖,作棒打的样子,说道:“看棒!”
  通琇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圆修禅师亦喝。
  通琇禅师接着又大虽一声,转身说道:“不是狂儿多意气,只因曾透上头关。”
  说完,便退出。
  圆修禅师于是大喝一声,通琇禅师亦喝。
  这时,维那师开始白椎。通琇禅师遂高声说道:“叹死气!”
  通琇禅师得法后,初住湖州报恩。后奉清世祖(顺治皇帝)之召入京,于万寿殿大弘祖道。曾作《客问》一册,深得清世祖之嘉许。清世祖特封赐他“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之号。通琇禅师晚年回到浙江,于西天目山,创建禅源寺。后于康熙乙卯年(1675)七月,圆寂于江苏淮安之慈云庵。享年六十二岁。有《玉林通琇国师语录》十二卷行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466.山茨通际禅师悟道因缘
  南岳绿萝山茨通际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李,通州人。通际禅师幼时,他的父亲曾经碰见一位看相的先生告诉他说:“尔子骨格太清,年未必永(寿庚必不长)。”因此,通际禅师年稍长,他的父亲便令他出家。
  通际禅师初侍东隐若昧法师,从其学习经教有年。后听经有省,遂辞师游方参学。一日,通际禅师听说圆悟禅师住金粟接众,法席兴盛,遂前往参礼。
  初见圆悟禅师,通际禅师便问:“客散堂空时如何?”
  [“客散堂空”比喻妄想已尽,一念不生。]
  圆悟禅师道:“是甚么时节?”
  [这一问让人防不胜防。既是客散堂空,该如何应对?]
  通际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通际禅师于是又大喝一声。圆悟禅师又打。
  通际禅师遂起身礼拜,说道:“今日起动和尚”。
  不久,通际禅师又来到磬山,投天隐圆修禅师座下请益。
  通际禅师道:“昔日闻风,今朝觌面。觌面一句,请师分付。”
  [自性无形无相,虽觌面相逢,要且难睹,非言语之所能诠。又如何能以语言分付?这一问可谓绵中藏针。]
  圆修禅师道:“你试道看。”
  通际禅师便礼拜。
  圆修禅师道:“也当不得。”
  通际禅师一听,便转身退出。
  过了几天,圆修禅师见到通际禅师,便问:“只如百丈于马祖喝下,得个甚么?”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参见“百丈怀海禅师悟道因缘”章]
  通际禅师道:“若有所得,即钝置马祖也(显得马祖不灵利不聪明)。”
  圆修禅师又问:“他道三日耳聋聻(呢)?”
  通际禅师道:“某不可更作野狐精见解。”
  圆修禅师一听,便休去。
  为了进一步勘验通际禅师,一日,圆修禅师问道:“古人道,有句无句,子如何会?”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之公案,参见“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章。]
  通际禅师道:“石长无根草,山藏不动云。”
  圆修禅师又问:“如藤倚树聻(呢)?”
  通际禅师道:“吾常于此切。”
  圆修禅师进一步追问:“树倒藤枯,又作么生?”
  通际禅师一听,便低头走出丈室。
  过了几天,圆修禅师又举“四藏锋句”诘问通际禅师。
  圆修禅师问:“如何是就理藏锋?”
  通际禅师道:“梁皇殿上道不知。”
  圆修禅师道:“如何是就事藏锋句?”
  通际禅师道:“今朝雨露阶前湿。”
  圆修禅师道:“如何是理事俱藏句?”
  通际禅师道:“行不出户,坐不当堂。”
  圆修禅师道:“如何是俱不涉理事藏锋?”
  通际禅师道:“八角磨盘空里走。”
  圆修禅师知道通际禅师已彻,便印可道:“此四转语,可绍先觉。虽然,也是搕七搭八。”
  通际禅师得法后,初住南岳绿萝,后移住南源。
  住持绿萝期间,通际禅师曾上堂云:“山僧这里,也不论玄,也不论妙,也不论禅,也不论道,只要你们生死心破。生死心若不破,便是阎王老面前吃铁棒的公招(公验、证据)。所以云,‘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不劳久立,珍重!”
  住持南源期间,通际禅师亦有上堂法语云:“诸方有玄妙禅,有性理禅,有细腻禅,有逐日常进禅,有休去歇去禅,有大法小法禅,与人理会,与人咬嚼。山僧此间,且无如许多禅,只有远祖百丈大智禅师,留得一把钝铁锄头,逐日要诸人使用。使用得纯熟,若到力忘于己,手忘于心,目前不见有可开之田,脚下不见有可立之地,猛然锄转山河大地,百杂碎,露出当人双眼睛。大众,即今把柄在阿谁手里?”说到这里,通际禅师蓦地掷拄杖云:“当阳拈出大家看。”
  崇祯戊寅年(1638),通际禅师登南岳,见祝融这个地方风景秀丽,遂于掷钵峰下结庵而居。此地乃虎穴,多有猛兽出没。通际禅师了不为意。后来桂林王听说此事,心生敬意,欲亲至问道,遂遣内臣请师入宫。通际禅师坚决推辞不得,只好遁走。桂林王不悦,便令手下人放火将通际禅师隐居之庵烧掉了。桂林王烧庵的时候,在庵前的一棵石榴树前祷告云:“南来僧果有道耶?树即冬实。”桂林王祷告完不久,树即开花结实。桂林王由此对通际禅师更加敬信,于是派人找到通际禅师的隐居处,亲自折节步行三百里,前往礼谒通际禅师,并为他重新建庵供养。
  通际禅师圆寂于宗祯甲申年(164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467.印中通授禅师悟道因缘
  阳山松际印中通授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严,乌程人。通授禅师十七岁投道场山落发。后投天隐圆修禅师座下参学。圆修禅师令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通授遂谨遵师教,猛力参究,朝夕不怠。用功既久,一天早晨,通授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窗外画眉鸟在啼叫,当即便豁然大悟。
  通授禅师得法后不久,即继承磬山之法席。上堂之日,通授禅师道:
  “门对千峰碧,溪沿一迳幽。
   更求玄妙旨,拨火见浮沤。”
  通授禅师因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而开悟,后来他曾就此公案,提唱云:“赵州这个无字,十人五双疑著。可怜自家性命且无知,犹向狗边讨是非。”
  通授禅师性情恬淡,厌于应对。在磬山住持不久,即辞去法席,隐居于苏州阳山。因为他所隐居之处,幽远深僻,人迹罕至,故前来问道者希。曾有《三玄三要颂》传世。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468.慈舟方念禅师悟道因缘
  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别号清凉,唐县人。方念禅师十岁出家,投金台广德大慈禅师座下落发。自念生死事大,受具足戒后,方念禅师即辞师参方,游历讲肆,博通性相二宗宗旨,后于暹、礼二法师座下,为唱导师。
  一日,方念禅师偶然听古道法师讲《楞严经》,至“七处征心”处,当即便顿悟了缘生不实之法义。方念禅师深感法海深远,若非真修实证,无由穷究,于是决定暂时中止对经教的研习,前往少林立雪亭,参礼幻休常润禅师。
  初至少林,方念禅师礼拜毕,常润禅师便问:“甚处来?”
  方念禅师道:“北方来。”
  常润禅师又问:“北方道法,与此方如何?”
  方念禅师道:“水分千派,流出一源。”
  常润禅师反问道:“恁么则何用到此?”
  方念禅师道:“流出一源,水分千派。”
  常润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维那。
  一日,方念禅师来到五乳峰前,瞻仰初祖达磨大师九年面壁处,忽然契悟宗门妙旨。方念禅师喜不自胜,身心踊跃,径直来到丈室,向常润禅师呈偈云:
  “五乳峰前,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块块著地。”
  常润禅师闻其偈,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予印可,并咐嘱道:“从上佛祖,以自己的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此事。余得之小山先师(指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十余年矣。今将从上佛祖心印源流,付嘱于汝,汝当上体佛祖之心,以续慧命,灯灯相继,毋令丧失。然虽如是,尚宜晦迹林泉,乘时而出。”
  方念禅师遂礼拜受法。
  常润禅师接着又以偈相赠云:
  “无上涅盘心,佛祖相传付。
   吾今授受时,云净风头露。”
  方念禅师得法后,遂谨遵师嘱,潜往五台掩关静修,日则一食,夜则孤坐。后自念言:“差别智不可不明。”于是出关参方。在行脚期间,方念禅师历尽种种苦行。后至石城,因精进过度,双目失明。
  方念禅师道:“幻身非有,病从何来?”
  于是将身心一时放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双目复见光明。
  方念禅师出世后,初住于止风塗,后屡迁禾之东塔、豫之云居、匡庐等道场,末后又住越之宝林,最后圆寂于彼。其得法弟子最著者为湛然圆澄禅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469.无疑真信禅师悟道因缘
  象城净业无疑真信禅师,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法嗣,俗姓刘,蓬山人。真信禅师少时从城中阳现禅师出家受戒,日以书写《华严经》为业。
  一天晚上,真信禅师书写《华严经》,至“入法界品”,半夜时分,油枯灯灭,但见金光满室。真信禅师恍然不觉,仍在书写。一时缁素无不惊诧。
  第二天,阳现禅师召真信禅师入室,告诫他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并鼓励他前往西京,参礼大千常润禅师。大千常润禅师遂令他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
  从此以后,真信禅师谨遵师教,万缘放下,昼夜精进,力参数载,后来有一天,终于豁然有省。于是他径直来到丈室,向常润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常润禅师听了,便急令真信禅师就自己的所悟,快快道取一句。
  真信禅师道:“貍奴今日翻觔斗,报道娘生鼻孔真。”
  常润禅师一听,大悦,遂予以印可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470.于钟英居士悟道因缘
  南宫令于钟英居士,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见明,河南邺下人。钟英居士生而胎素,性情柔慈,长大后被举为孝廉。因屡试不第,遂生入佛逃禅师之志。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同学说:“人生各有夙怀,愿随所慕。今既不能遂志龙门,想选佛场中,心空及第,亦不可独让庞公。”
  从此,钟英居士开始游方参学,曾入都门礼谒智空禅师,相谈甚契。后听说大千常润禅师奉命入都,驻锡大悲禅寺,钟英居士遂前往投其门下咨决,凡三载。
  一日,钟英居士入室请益,问道:“如何是自己清净法身?”
  常润禅师道:“四肢百骸,九窍六脏,备赅而存焉,又不许向这里会取。限三日,道得契即为授记。”
  钟英居士遂礼拜而退。
  回到寮房,钟英居士即摒息诸缘,猛力参究,目不交睫。
  一天晚上,钟英居士禅坐至五更时分,忽然听到禅堂开静的钟声响起,当下便豁然省悟。
  于是他欢天喜地,直趋丈室,告诉常润禅师道:“我会也!”
  常润禅师一把揪住他说道:“速道!速道!”
  钟英居士便呈偈云:
    “逃禅来扣少林风,末后钟鸣一窍通。
     我做维那师便问,几椎打破太虚空。”
   常润禅师闻偈,遂点头称可,并咐嘱道:
     “竿头进步,现宰官身。
      修菩萨行,无不可者。”
  于钟英居士后来中进士,知于南宫。不久便弃官回到故乡,在邺郡创建了广济、宝莲二禅院,开堂说法。
  曾有上堂偈云:
    “金榜惭将名姓传,滥竽三县小烹鲜。
     而今抛向云霄外,莲社虎溪度岁年。”
 
  又云:
    “久历丛林每自怜,为调心性不知年。
     寂光法尔周沙界,廓落无依笑普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4:04 , Processed in 0.29453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