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说说布施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身处无所有,观察(应为受字)处无所有,观心处无所有,观法处无所有。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小乘人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观。大乘人如实知一切法无性,毕竟空寂,故一切法不可得。小乘人观法无我,大乘人则知,不但法中无我,并法亦无,法既然无,云何得言于法有我、无我?所以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净、苦、无常、无我,皆无所有不可得也。所以身念处无所有不可得,受念处无所有不可得,心念处无所有不可得,法念处无所有不可得。乃至于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如是观者,名大乘人修四念处。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恒观察一切诸法本来无生无得无起无有作者。犹如虚空。而为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观一切法无业无果。而为诸众生已生诸恶不善法欲令断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信解一切法空无所有。而为未生诸善法欲令生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知诸法本来寂静。而为已生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长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是诸菩萨。虽恒观察一切诸法。无有所作无能作者。体相平等。是中无有少法可得若生若灭。而常精进修习不舍。是则名为修正勤耳。】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第二科为四正勤。四正勤者,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菩萨以不放逸故,虽知一切法无性无生,无得无起无有作者,然无性能随缘,随缘成万法。若随净缘便成佛,若随染缘便成众生。故善缘应修行,恶缘应遮止。乃于未生恶法令不生,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虽观一切法无性无生无业无果,然以无性随缘,众生随于染缘,造诸恶业不善法,此恶业不善法应断。为欲令众生断诸恶业不善法故,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




虽信解一切法空无所有,然以无性随缘,随于善缘,成就善法,是故善法应生。为欲令众生善法生故,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虽知诸法本来寂静,然以无性随缘,随于善缘,成就善法,善法增长,成就佛道,是故已生善法,应令增长。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因为这种原因,菩萨虽恒观察一切法无有所作,亦无能作,无能无所体相平等,于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少法若生若灭。但是以无性随缘故,于是常行精进,修习不舍,是则名为修四正勤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永断欲贪。而恒不舍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虽观诸法空无所得。而为化众生勤行精进。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诸佛法成正觉心。虽知诸法无依无作不可取着。而恒随所闻如理思惟。如是名为修习神足。】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此四种行,修于禅定,用以摄心。定能生灵妙之德,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圆满。
云何修习?菩萨修欲神足时,永断欲贪,于一切法不生欲贪。一切欲贪,以淫欲为本,若能断淫欲,一切欲贪便能得断。虽于一切染法欲贪,恒修断除,但恒不舍诸善法欲。
因为法性无性,无性随缘,随染缘便入生死,故一切染法欲贪应断。无性随缘,随善法缘可上成佛道,故应不舍诸善法欲。善法欲者,成就佛道之本也。所以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身善行者,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心善行者,不贪、不瞋、不痴。是名修欲神足。
次修勤神足,菩萨虽观诸法空无所得,然诸众生以无智慧随染缘故,以致落入生死不得出离。菩萨怜愍众生愚痴,乃起大悲,欲度众出离生死。为度化众生故,所以勤行精进,上求下化无有休息。是为勤神足。
次修心神足,菩萨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足一切佛法,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因为所谓心如幻,法如幻,非是说心、法皆归断灭。若断灭者,即非无上菩提。而是说若心若法,皆依他缘成。既然依他缘成,便无自性,无性故空。无性空故,缘成所现之相如幻。如幻之相,即是无性之空。无性之空,即是如幻之相。此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所谓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空非断灭,而是真空,有非定性,而是妙有。若谓有外空,此空便是断灭空。若谓空外有,此有便是定性有。断灭空,定性有,皆乖无上菩提。今心不孤起,因法而起。法不自生,因心而生。无法则无心,故心无自性,心识如幻如化。无心则无法,故法无自性,诸法如幻如化。如幻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性之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心识之空,即是幻有,幻有即是性空。如此之法,名诸佛无上菩提。故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诸佛法成正觉心。是为心精进。 次说观神足,前心神足,是约智说。今观神足,是约理说。无性之理,虽然无依无作不可取着,然不归断灭,却能圆满成就一切诸法事相。无无理之事,亦无无事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在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进一步乃至事事无碍。故菩萨虽知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而恒随所闻法,如理思惟。是名修习观神足。观神足者,修习理事无碍观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根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依自力而有觉悟。不从他闻然教化众生。令其了知发生深信。虽无来想亦无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虽于境界无念无忆。而于其中不忘不愚。虽以智光开了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动。虽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断众翳障戏论分别。如是名为修习五根。】


次修五根,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根,疾得圆满。

修习信根,菩萨虽以自力而有觉悟,不从他闻。菩萨所得智慧,乃无师智,故不从他闻。本来一切智慧,皆自性具足,非从他得也。然以众生染习深久,不信正法。为教化众生,令其了知正法深信正法故,修习信根。
次修精进根,菩萨虽知法性湛然不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然无性随缘,随染缘则生,随净缘则佛。为令众生离染修净故,乃精勤遍修一切智行。
次修念根,菩萨如实知一切境界本空,于中无取相无念想。无取相无念想者,乃一心清净,清净心即正念。故于其中,不忘失正念,不愚于法,是为念根。
次修定根,菩萨虽以智慧光,开通了解诸法,但如实知诸法缘起性空,故能不随法转。所以能恒常正定,寂然不动,此所谓随缘不变也。


次修慧根,菩萨虽常安住平等法性,法性无性故平等,法性无有分别故平等,法性无有高下故平等,法性空故平等,法性无相故平等,法性无愿故平等,法性无作故平等,法性无生无起无为故平等。虽然如此,众生迷闷不知,妄起遍计所执,执平等无性之法为实有。为断众生此种翳障戏论分别故,如是名为修习五根也。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力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修信力时。一切外论不能倾动。修精进力。一切恶魔无能沮坏。以修念力。不入声闻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远离五盖烦恼。以智慧力。永不取于诸见境界。是则名为修习五力。】


五根增长,能破烦恼,转名五力。信根增长,能破邪信。精进根增长,能破懈怠。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定根增长,能破乱想。慧根增长,能破诸惑。于是五根转名五力。菩萨若以不放逸,修习五力,便能疾得圆满。
若不放逸,便能信受师教,不近外道恶友,不为一切外道邪论倾动,便能圆满信力。若不放逸,一切恶魔不得其便,无能沮坏者,便能圆满精进力。若不放逸修于念力,便能不失度生之初心,不以畏苦厌生之心,而退堕声闻辟支佛地。若以不放逸修于定力,便能不生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于是疾得远离五盖烦恼。若以不放逸修于慧力,便能无住生心,不取于相,远离一切邪见。是名以不放逸修习五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七觉分疾得圆满。云何修耶。谓诸菩萨。于一切善法恒不忘失。是修念觉分。于诸缘起常乐观察。是修择法觉分。行菩提道永不退转。是修精进觉分。知法而足无所希求。是修喜觉分。远离身心散动之失。是修猗觉分。入空无相无愿解脱。是修定觉分。离于生起学习之心。是修舍觉分。是名为修七觉分法。】

菩萨以不放逸,修七觉分,疾得圆满。七觉分亦名七菩提分,于三十七道品中,属第六科。七觉分者,一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四猗觉分,五念觉 分,六定觉分,七舍觉分。今经中先言念觉分。
菩萨不放逸,于一切善法,不忘失。一切善法者,即无上菩提一切因地法,记忆不忘,是修念觉分。

菩萨不放逸,于一切缘起诸法,常乐观察,善于分别性相正邪,是修择法觉分


菩萨不放逸,修行于菩提道,一心清净,意不旁骛,永无退转,是修精进觉分
菩萨不放逸,知法而足,无所希求。菩萨知一切法缘生无性,于是不取于相,心无所住,不被法转。此所谓知法不住法,于法得自在,无所希求,是修喜觉分。
菩萨不放逸,远离身心散动之失。身无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意无贪瞋痴。既无烦恼缠,复无业系苦,是修猗觉分。
菩萨不放逸,不为一切如幻法所动,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入三解脱门者,深入法性也,是修定觉分。

菩萨不放逸,达于无功用道,任运而进,离于生起加功用行学习之心,是修舍觉分。是名修七觉分法。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八圣道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永离于断常见故。名修习正见。离于欲觉恚觉害觉故。名修习正思惟。远离自他不平等故。名修习正语。离于谄伪不实相故。名修习正命。离于怯弱身心事故。名修习正业。离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习正勤。离诸惛愚。名修习正念。息诸分别。名修习正定。是名修习八圣道分。】


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八圣道疾得圆满。八圣道亦名八正道,此八为圣者修行之道,故名八圣道。其道离于偏邪,故又名八正道。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见,正见者,八正道之主体也。永离断常见,合乎中道,谓之正见。故菩萨正见者,无所执见也,因为中道者,离边不住中,心无所住方合中道。大乘人修八正道以中道为主体。小乘人修八正道,以无漏慧为主体。
   

二正思惟,修正思惟者,离于欲觉恚觉害觉。欲觉者,欲贪之心也。恚觉者,瞋恚之心也。害觉者,害人之心也。此三种心远离,便是修正思惟。
   

三正语,远离自他不平等,平等者无有高下、强弱之别,名修习正语。
   



四正命,正命者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五种邪命,故应离谄伪不实相法,是名修习正命。
   



五正业,正语是清净口业,正业是清净身业,正命是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于怯弱身心事者,身心清净,不被事业所役也。是名修习正业。(以上正语正业正命,似乎译者错置其词)
   



六正勤,即正精进。离于矜足慢他心者,始终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无住着心。不自矜持满足,自高陵他,是名修习正勤。
   

七正念,离于散乱妄想,惛沉愚昧,保持正念现前,是名修习正念。
   



八正定,息诸分别者,息诸分别妄想也,是名修习正定。以上是名修习八圣道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仁者。我以如前所说之义。言诸菩萨住不放逸则得成就三十七种菩提分等一切善法。证于诸佛无上菩提。诸仁者。此不放逸菩萨。入于如是菩提分法已。则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无所见故无所言说。无所言说故则得入于毕竟寂静。云何名为毕竟寂静。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无有用。无有用故不可安立。以之为有不可安立。以为有故。应知即是毕竟寂静。说是法时。会中有一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法眼清净。】


菩萨住不放逸,则得成就三十七菩提分法,证于诸佛无上菩提,成就佛果。诸

仁者!此不放逸菩萨,得如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已,便出离一切生死淤泥。
知一切法如幻,则出生死。知一切法空,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无生,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本来寂灭,则出生死。知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性无分别,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无,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常,不见一切法无常,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相应不相应,则出生死……乃至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见般若波罗蜜,则出生死。
故经云,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无所见则不见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故无所言说。无所言说故,则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于是入于毕竟寂静。

云何名为毕竟寂静?以一切法非所作。一切法毕竟寂静,无生无灭,非佛作亦非余作,方为毕竟寂静不生不灭也。而此一切法本来寂静,有佛无佛常自无生无灭也。



以一切法本来寂静,本来不生不灭非所作故,所以无所有不可取着。以不可取无有体故,无体则无用。以一切法无体无用故,所以一切法不可安立以之为有。何故一切法无体无用?以一切法体即性空,用即缘起故。性空即不可得,而缘起即是性空,所以亦不可得。体用不可得故,所以无体无用,不可安立以之为有也。

不可安立以为有故,这便是毕竟静了。是故当知,毕竟静者,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也。如此无上之法,由三十七道品而得成就,三十七道品由不放逸而得成就。文殊菩萨说是法时,会中一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法眼清净。远尘离垢法眼清净者,见道也。






发表于 2010-3-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善胜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云何名修行菩萨道。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若菩萨虽不舍生死。而不为生死诸恶所染。虽不住无为。而恒修无为功德。虽具修行六波罗蜜。而示现声闻辟支佛行。是名修行菩萨道。】


修菩萨道者,修菩萨乘也。声闻乘以教为主,辟支佛乘以理为主,此二乘均止于自利。菩萨乘以行为贵,利益一切众生。
文殊菩萨言,行菩萨道者,虽入生死度众生,而不为生死诸恶所染。虽不住无为,无为者涅盘也。菩萨虽不住涅盘,而恒修无为功德。无为功德者,无生无灭,无名无相,无取无舍,无有分别。云何修无为功德?以无住心契无生无灭无名无相无取无舍无有分别法,即是修无为功德。虽具足行六波罗蜜,而示现二乘行。修行六波罗蜜,即行菩萨道也。此是说修菩萨行者,秘大而现小也。所以秘大现小者,为方便度众生故。如是之行,名修菩萨道。
复次天子。若菩萨虽于空清净。而善示诸境。亦不取于境。虽于无相清净。而善入诸相。亦不执于相。虽于无愿清净。而善行三界。亦不着于界。虽于无生无灭清净。而善说生灭。亦不受生灭。所以者何。此调伏心菩萨。虽了知一切法空无所有。然以诸众生于境界中而生见着。以见着故增长烦恼。菩萨欲令断诸见着。而为说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说于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萨道。】


所谓清净者,究竟也。一切法究竟,即非一切法。以一切法究竟,即是性本清净也。空三昧究竟,则非空相,非不空相。故于空清净,而善示诸境而不取于境。无相三昧究竟,则非有相非无相。故无相清净,善入诸相而不执于相。无愿三昧究竟,则不取涅盘相不取生死相。故无愿清净,善行三界而不着于三界。无生无灭究竟,则非生灭相非不生灭相。故无生无灭清净,善说生灭而不受生灭。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者何?菩萨道云何如此行呢?因为菩萨大悲心切不舍众生故。此调伏心菩萨虽证诸法究竟,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然为怜愍众生于境界中生有所得见,以有所得见故,增长烦恼,以烦恼而造业,以业系故落入生死。菩萨欲施救度令断诸见着,而为其说法,令知一切境界皆空。于是为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之法,是名修菩萨道。是知修菩萨道者,菩萨行如幻三昧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天子。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云何名为有往有复。观诸众生心所乐欲。名之为往。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自入三昧名之为往。令诸众生得于三昧。名之为复。】


复次天子!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此示二乘人修道无往复,二乘只顾自度不度人故。观诸众生心所乐欲,名之为往,众生心所乐欲者,求无上佛道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为众生说法者,下化众生也。自入三昧名之为往,自度也。令诸众生得于三昧,名之为复,此度人也。
自行圣道名之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自得无生忍名之为往。令诸众生皆得此忍。名之为复。自以方便出于生死。名之为往。又令众生而得出离。名之为复。】


自行圣道名之为往,自行也。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化他也。自得无生忍名之为往,自度也。令诸众生皆得此忍名之为复,度人也。自以方便出于生死,名之为往,自以佛法方便出于生死名之为往。令众生而得出离,名之为复,自既出生死,复入生死度众生也。



心乐寂静名之为往。常在生死教化众生。名之为复。自勤观察往复之行。名之为往。为诸众生说如斯法。名之为复。修空无相无愿解脱。名之为往。为令众生断于三种觉观心故而为说法。名之为复。坚发誓愿。名之为往。随其誓愿拯济众生。名之为复。发菩提心愿坐道场。名之为往。具修菩萨所行之行。名之为复。是名菩萨往复之道。说此法时。会中有菩萨五百人。皆得无生法忍。】


心乐寂静名之为往,心乐寂静者,心乐涅盘也。常在生死,以大悲心度化众生,名之为复。自己精勤观察上求下化之行,名之为往。为诸众生说上求下化之大乘法,名之为复。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名之为往。为令众生断于三种觉观心而为说法,名之为复。觉观亦名寻伺,粗的思想名觉,细的思想为观,二者乃妨碍定心之心所法。三种觉观者,有觉有观,无觉唯观,无觉无观。此三种觉观,均在色界。坚发誓愿,誓断一切恶,圆满断德。誓修一切善,圆满智德,名之为往。随其誓愿拯济众生者,誓度一切众生也,此名之为复。发菩提心修于因行,愿成佛坐道场成其满果,名之为往。具足修于六度,行菩萨行,名之为复。以上所说,是名菩萨往复之道。文殊菩萨说此法时,有五百菩萨皆得无生法忍。

尔时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我曾闻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号何等。于中说法。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于此上方过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号普贤如来应正等觉。在此土中演说正法。】


善胜天子请问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文殊菩萨答曰,于此娑婆世界上方,过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号普贤如来,于中演说正法。三乘法皆为正法也。
善胜天子言。大士。我心欲见彼之世界及彼如来。惟愿仁慈示我令见。时文殊师利菩萨。即入三昧。此三昧名离垢光明。从其身中放种种光。其光上彻十二恒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种种色光遍满其国。彼诸菩萨见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贤如来言。世尊。今此光明从何所来。普贤佛言。善男子。于此下方。过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今现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住不退转入离垢光明三昧。于其身中放种种光。其光远至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满。 是故今者有此光明。】


善胜天子欲见一切功德光明世界,于是文殊菩萨放光照彼世界。彼国菩萨问普贤如来,世尊!今此光明从何所来?普贤如来言,于此下方,过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说法。彼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住不退转。不退转者,八地以上菩萨,其实唯佛一人住不退转也。普贤如来言,彼文殊师利菩萨,放此光明,来照此土。



【彼诸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皆愿得见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及文殊师利菩萨。尔时普贤如来。即于足下千辐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过彼下方十二恒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诸菩萨以佛光明。莫不见此娑婆世界及释迦牟尼佛诸菩萨等。此土菩萨亦见彼国及普贤如来并菩萨众。】


彼诸菩萨,欲来娑婆世界见释迦牟尼佛,及文殊师利菩萨。普贤如来即于足下千辐相放大光明,其光朗曜过十二恒河沙佛国土,照娑婆世界。以佛光明故,彼诸菩萨莫不见此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菩萨,亦莫不见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佛及菩萨。

【尔时普贤如来。告诸菩萨言。娑婆世界恒说大法。汝等谁能往彼听受。众中有菩萨。名执智炬。从座而起。白言世尊。我今愿欲承佛神力往娑婆世界。惟愿如来垂哀见许。普贤如来言。善男子。今正是时当疾往诣。】


普贤如来问言,谁能往娑婆世界听受大法?有执智炬菩萨言愿往,佛即垂允。
【尔时执智炬菩萨。与诸菩萨十亿人俱。头顶敬礼普贤如来。合掌恭敬右遶七匝。于彼国没。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宫。善住楼观中文殊师利菩萨众会之前。曲躬合掌。礼文殊师利菩萨足。而作是言。大士。汝所舒光至于我国。我世尊普贤如来应正等觉。垂许我等来此世界。为见大士礼事瞻仰听闻法故。】


尔时执智炬菩萨,与菩萨大众十亿人俱,礼普贤如来右遶七匝,于彼国没,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宫。神通有多种,有的临空飞行,有的缩远为近,有的此没彼出。此等菩萨于彼国没,于娑婆世界兜率天宫出。


到已礼文殊师利菩萨足,而作是言,汝光照我国,蒙普贤如来垂允,我等来此娑婆世界,礼见大士,并为听闻法故。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见彼国土诸来菩萨已。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不可思议。甚为希有。甚为希有。文殊师利善权大士。乃有如是神通变化。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诸菩萨疾来诣。此时文殊师利菩萨。复为大众广宣妙法。众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诸天子众。深生信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欲界色界诸天子,咸共赞叹,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善权大士,神通不可思议甚为希有。以三昧力,能放光照上方十二恒河沙世界,致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菩萨,疾来于此。


文殊菩萨本已成佛,倒驾慈航,善权示现菩萨身,故曰善权大士。文殊菩萨复为大众宣说妙法,众中有七十二亿那由他诸天子众,深生信解发菩提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8:43 , Processed in 0.24275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